初中语文-木兰诗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_第1页
初中语文-木兰诗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_第2页
初中语文-木兰诗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_第3页
初中语文-木兰诗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_第4页
初中语文-木兰诗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木兰诗》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了解人物形象,感受木兰的女儿情、英雄气,了解她的智慧,胆略和才能。2.学习古代劳动人民勇敢乐观的爱国精神和对和平生活的向往。3.培养学生独立研究、合作探究的能力。教学重点、难点:理解木兰的人物形象及体会木兰替父从军、保家卫国的爱国主义精神。教学方法:情境教学法、诵读法、讨论点拨法、教学过程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学习新课之前,我们一起蓝欣赏豫剧《花木兰》选段。(播放视频)花木兰在中国是家喻户晓的女英雄,豫剧唱词说“有许多女英雄也把功劳建,为国杀敌是代代出英贤”,这里面的女英雄指的就是木兰。今天我们就一起学习这首《木兰诗》。简检查预习情况“乐府诗”及“乐府”《木兰诗》又叫《木兰辞》,选自宋朝郭茂倩编的《乐府诗集》,这是南北朝时北朝民歌的代表作。“乐府诗”是继《诗经》《楚辞》之后,在汉魏六朝文学史上出现一种能够配乐歌唱的新诗体。《木兰诗》与《孔雀东南飞》,被称为“乐府双璧”。“乐府”本是官署的名称,负责制谱作曲,训练乐工,采辑诗歌民谣,以供朝廷祭祀宴享时演唱,并可以观察风土人情,考查政治得失。三、初读课文,整体感知故事1.范读课文(示范朗读带),学生在听中指出应注意的字音。2.检查预习效果,给加点的字词注音。唧唧()机杼()军帖()可汗()鞍鞯()辔头()溅溅()胡骑()啾啾()朔气()金柝()十二转()百千强()扶将()阿姊()霍霍()旧时裳()理云鬓()3.小组疏通文意,说说情节。要求学生以“木兰_________”句式概括每节内容,横线上限填四个字。(木兰停机叹息、替父从军、奔赴战场、征战沙场、辞官还乡、会见亲人、讴歌英雄)四、细读课文,感受木兰形象1.学生四人一组讨论:要求以“我从课文_____句读到木兰是一个_____的人”句式来表述。(时间为10分钟左右),学生小组讨论,大胆举手发言,明确自己眼中木兰的形象:可能的回答有:学生1:我从课文“唧唧复唧唧,木兰当户织”读到木兰是一个勤劳的人,因为“复”字表明木兰纺线不是短时间的,而是长年累月都在做!学生2:我从课文“不闻机杼声,惟闻女叹息。”“军书十二卷,卷卷有爷名,阿爷无大儿,木兰无长兄,愿为市鞍马,从此替爷征。”读到木兰是一个勇敢,坚毅,忠孝两全的人,因为木兰的叹息声是在为父亲担心,可见木兰的孝顺;“愿为市鞍马”的一个“愿”字充分表明木兰是一个勇敢,坚毅,勇于担当重任,热爱国家的人!学生3:我从课文“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读到木兰是一个英勇善战的人,因为战争这么激烈,“十年”说明打仗时间很长,又死了很多人,而木兰还能活着回来,足够证明她的英勇善战!还有,我从课文“归来见天子,天子坐明堂。策勋十二转,赏赐百千强。可汗问所欲,木兰不用尚书郎。愿驰千里足,送儿还故乡。”读到木兰是一个不慕高官厚禄、情系故乡、眷恋家园、热爱和平生活的人,因为木兰立了赫赫战功,因功受赏,可是她依然作出“愿驰千里足,送儿还故乡。”的决定,在她看来,打仗好像并不是为了建功立业,也不是为了高官厚禄,纯粹是为了保卫国家,使百姓能过上安定的生活,这种精神难能可贵。学生4:我从课文“开我东阁门,坐我西阁床。脱我战时袍,着我旧时裳。当窗理云鬓,对镜贴花黄”读到木兰是一个热爱生活、善于打扮、美丽可爱的女人,因为喜欢打扮自己是女人的天性,能打扮自己,说明对生活是充满希望的、热爱的;这些人也是可爱的、美丽的!学生5:我从课文“出门看伙伴,伙伴皆惊忙。同行十二年,不知木兰是女郎!”读到木兰是一个机智,小心谨慎的人,因为木兰是一个女人,在军队里和战友们一起生活了这么多年,竟然没有被发现,很难做到,可木兰做到了!教师在其中要适时做出赞赏性和鼓励性的评价,如:你分析的非常好!全班为你鼓掌!教师可板书:勤劳、善良、淳朴、谨慎(女儿情)机智、勇敢、刚毅、忠孝两全(英雄气)教师小结:木兰之所以能流芳百世,因为她是既有女儿情怀,更具英雄气慨的古代杰出巾帼英雄形象,在替父从军的行为中我们看到了她强烈的爱国情怀和渴望和平的美好心愿。2.请学生举例古今中外的其他巾帼英雄(如穆桂英、梁红玉、刘胡兰、秋瑾、邓颖超、撒切尔夫人)。五、深读课文,走进木兰内心世界假如你是木兰的父母、伙伴、当朝天子和《木兰诗》的读者,说出此时你最想说的话,在随笔本上写200字的片段作文。五、拓展延伸木兰是一位“奇女子”。她替父从军是一种孝,保家卫国是一种忠。那么我们现在作为中学生在现实和平的生活中,又应该怎么样来孝顺父母,报效祖国呢?请你谈谈自己的想法。六、布置作业1、背诵全文,品味凝练语言2、完成课后习题二3、200字的片段作文“木兰,我想对你说”写在随笔本上4、根据课文内容填空。(习题见《课时检测》和《完全解读》)1)写木兰深明大义,代父从军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写木兰出征前紧张周密准备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写战争激烈紧张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诗中描写边塞战地夜景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5)突出木兰不图功名利禄的高尚品德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6)赞颂木兰谨慎、聪明、勇敢、能力不逊男子的议论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七、板书设计:木勤劳、善良、淳朴、谨慎(女儿情)“奇”兰巾帼英雄孝父爱国、渴望和平诗“英雄也妩媚,女子亦刚强”机智、勇敢、刚毅、忠孝两全(英雄气)学情分析初中语文是各个学科的基础,打好这个基础,对开发智力,发展思维,培养人才都是至关重要的。提高中学的教学质量,必须从初一抓起。下面就对我所教初一年级两个班学生数学学习现状进行一下简单介绍。两个班级100多人,大部分同学学习积极性尚可,能较好地完成学习任务,对语文学习的热情也很高,但有一部分学生学习习惯不是很好,作业日记字体潦草,学习比较浮躁,不够努力,这主要表现在课堂纪律和作业质量方面。

一、学习状态`

大部分同学都能听从老师的安排,跟上现有的进度,学习积极热情,但也有部分同学的理解能力和接受能力不尽人意,学习成绩极不理想。从课堂上看,他们的注意力不能长时间集中,很容易分心,做题时错误比较多,懒惰,不爱读书更不喜欢背书,在今后的教学过程中对这些孩子要特别注意。

二、学习习惯

两个班级多数学生深得老师赞赏。比较喜欢上语文课,学习热情也很高,并喜欢与老师友好相处,同学之间、师生之间常在一起交流学习体会。但仍有少部分学生学习懒散、学习习惯差,如:粗心大意、书写不认真,不愿思考问题,上课开小差,依赖老师讲解,依赖同学的帮助,有些学生抄作业现象比较严重。三、解决方案及实施计划对于优秀学生,教师要继续鼓励他们刻努力进步,要提高阅读水平,多读、多看、多写,这不仅是为了应付考试,更主要的是培养学生对语言文字的感悟。对学困生,要进一步培养他们的学习兴趣,尽量杜绝抄作业现象,是每个人在原有的基础上有所进步“要抓质量,先抓习惯”。帮助学生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学习方法。。

2、进一步加强基础知识的教学,培养学生的自信心。3、注重开发性地使用教材,立足文本,大胆创新,对于知识的重难点力求把握准确,突破有法。

4、注重积极的情感、负责的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的培养,注意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信念。5、激发学习兴趣,养成自主学习的习惯和方法。效果分析一、从教学目标上分析

从教学目标来看,重点突出。能力目标、思想情感目标有明确要求,体现了语文学科的特点;符合学生年龄实际和认识规律,难易适度。

二、从处理教材上分析先用经典的戏剧导入,激发学生的兴趣,并为学习本节课内容做铺垫。在新课的学习中,注意了因材施教方法的运用。三、从教学效果上分析

学生能很好的接受新的知识,对于新知识有哲浓厚的热情,并且能够联系生活。只是有一小部分同学理解力稍显不够敏捷,还需努力加强课外阅读,完善知识的储备。《木兰诗》教材分析《木兰诗》是中国古代文学史上一首流传广、影响大的乐府民歌,被收入现行的语文课本(人教版七年级下册)。从诗歌对木兰家庭的描述可以看出,木兰不是一位大家闺秀,而是一个长于农家、以耕织为生的普通女性。这样一位普通女性,却替父从军,做出了一番不普通的事业。这样的一位女性形象,根植于北朝尚武的社会风俗中,却又高于现实生活。一、理想女性的塑造通读全诗,不难看出,木兰是诗人意识里理想女性的化身。在诗歌中,诗人主要通过以下两方面塑造了木兰这一理想的女性形象。(一)通过构思木兰替父从军、辞官还乡的情节,塑造了具有自由思想的木兰形象《木兰诗》中,诗人赋予木兰这一女性形象以自由的思想。这突出表现在木兰两次不同寻常的主动选择。第一次主动选择是替父从军。之所以说她是主动选择,原因有二:第一,木兰没有从军的义务。中国古代历史上,没有对女性征兵的先例,而且文中木兰所说“阿爷无大儿,木兰无长兄”也证明了这一点。按这两句诗理解,木兰家里应该从军的首先是“阿爷”,其次是“阿弟”。无论是政府还是家人,均没人想到让木兰从军。况且,即使在特殊情况下需要由女性从军,就木兰家中女性成员看,木兰并非排行老大,诗句“阿姊闻妹来,当户理红妆”看出她尚有“阿姊”,按照长幼顺序,也不该是木兰从军。因此,从这个角度来说,木兰并非因为某种义务被迫选择从军。第二,木兰有从军的积极愿望。“愿为市鞍马,从此替爷征。”这是她内心活动的表白,“愿”字表明了她的主动。虽然开始时木兰在“叹息”,但她的“叹息”并非因为无奈,而是突破陈规前的矛盾和犹豫。一旦做出决定,木兰就不再叹息,而是满怀激情地投入到从军的准备活动中:“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鞯,南市买辔头,北市买长鞭。”这些准备能够保证木兰未来军旅生活的质量,所以置办时她欢快地全心投入。在民歌中这种有关东、南、西、北方位的铺陈渲染,不乏表现欢快场景的例子。如汉乐府《江南》中“鱼戏莲叶间,鱼戏莲叶东,鱼戏莲叶西,鱼戏莲叶南,鱼戏莲叶北”,就用多方排比,表现鱼儿游戏的自由与喜悦。而且木兰能够四市行走购置军需,也是她日常行动具有充分自由的体现。第二次主动选择是得胜后辞官还乡。诗中说:“木兰不用尚书郎,愿驰千里足,送儿还故乡。”由此可知,只要木兰愿意,她可以在朝廷做官,但是,“愿驰千里足,送儿还故乡”,木兰还是主动选择了辞官还乡。“爷娘闻女来,出郭相扶将”“阿姊闻妹来,当户理红妆”“阿弟闻姊来,磨刀霍霍向猪羊”,或许是实写亲人们激动准备迎接木兰回家的场景,或许是作者的暇想,但都可以反映出木兰对于返乡后家庭生活的憧憬和盼望。从军有木兰对军旅生活的憧憬,是对不寻常生活探索与冒险的尝试;返乡则有她对家乡生活的渴望,是对其倾心的生活方式的自主选择。诗人正是通过替父从军、辞官还乡这两个情节的描写,使木兰既完成了自我价值的追求,又完成了对亲情的付出,从而塑造出一位做事果敢,能胸有成竹应对突发事件,不贪图功名富贵的具有自由思想的女性形象。(二)通过对木兰家居生活与从军生活的描写,塑造了刚柔兼济的木兰形象.《木兰诗》在开头和倒数第二段描写了木兰的家居生活。诗歌开头两句:“唧唧复唧唧,木兰当户织。不闻机杼声,唯闻女叹息。”用一个典型的织布场景衬托出木兰的勤劳,用停机沉思引发的“叹息”表现出木兰的细心与敏感。而“愿为市鞍马,从此替爷征”,则表现出木兰对于亲人的柔情关怀。在此,不妨把木兰与另一首北朝乐府诗《李波小妹歌》描写的女英雄李波小妹做一比较。此诗说道:“李波小妹字雍容。褰裙逐马如卷蓬。左射右射必叠双。妇女尚如此。男子安可逢。”(《古诗源》)李波小妹的彪悍形象通过特定的生活场景———马上骑射得以体现,颇有男儿气概。在此,我们无法想象李波小妹端坐织布机前的情景,她虽然英勇善战但没有柔性美。两相对比,同是女英雄的木兰对于女性美的保持是多么可贵。诗歌倒数第二段则是这样描写木兰的返乡生活的:“开我东阁门,坐我西阁床。脱我战时袍,著我旧时裳。当窗理云鬓,对镜贴花黄。”从这个描写可以看出,木兰的日常穿着与“褰裙逐马如卷蓬”的李波小妹截然不同,她是完全女性化的。由她对镜打扮,更可看出她对女性美的追求一点也不因驰骋疆场而减弱。如果单看这两处描写,我们对木兰的认识几乎就是一个从事耕织的农家女子,有着女性打扮,且不乏爱美之心的传统女性形象。如果仅限于此,木兰就不会是木兰了。使木兰区别于其他女性的,正是她阴柔外表之下的内在阳刚。这阳刚的一面借助于从军这一环节得到凸现。《木兰诗》中木兰决定替父从军,已初显她的坚韧。接着通过描写她果敢地到市场购置从军行装、暮宿黄河边、暮至黑山头奔赴战场,渐次赋予她巾帼不让须眉的阳刚之气。而“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写出了她在战斗过程中经受的艰苦卓绝的历练。“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十年战斗生涯,从军将士在残酷战争中死亡无数,但木兰不仅能生还,而且还“策勋十二转,赏赐百千强”,建立了赫赫战功。这一描写,无疑将木兰阳刚英武的形象浓墨重彩地烘托了出来。诗歌以木兰从军为中心的所有环节的设置,都是为了突出木兰阳刚英武的一面。可以说,诗歌正是通过上述两种不同生活的描述,完成了木兰刚柔兼济个性塑造。木兰在寻常生活中就是一位寻常女性,一旦身处非常情境,她超越一般女性的思想就会促使她做出非同寻常的举动。刘向的《列女传》中,这类感召与鼓舞着人性积极向上的女性不在少数,如挺身救父的缇萦,为父复仇的女休,这些女子照耀千古的理想形象的完成,均得益于非常事件的发生。二、文学表达的赏析理想女性的形象塑造必然借助其优秀的文学语言表达,这也是《木兰诗》成为文学名篇的原因之一。(一)体会诗中挑衅的语气诗歌结尾:“雄兔脚扑朔,雌兔眼迷离;双兔傍地走,安能辨我是雄雌?”体现了诗人的两性认识,即:不否认男性和女性的生理差异,但强调在非常事件中,女性也可以和男性一样建立同样功绩,实现社会价值。诗人于女性立场,表达语气中明显流露出对男性的挑衅。“出门看火伴,火伴皆惊惶。同行十二年,不知木兰是女郎。”伙伴的反应,也是诗人设想到的很多男性在木兰面前的惯常反应。(二)留心性别用语的两次转换首节和“旦辞爷娘去”一节,诗人陈述与木兰自称均用“女”,说明木兰在从军后,内心并未把自己等同于男子,对自己的女性生活也没有排斥与背叛,而是满怀想念,只不过把万般柔情藏于阳刚的外表之下。“万里赴戎机”之后的争战过程和“归来见天子”两节中均以“壮士”和“儿”称呼木兰。返乡后的一节中又分别以“女”“妹”“姊”和“女郎”称呼木兰。可以看出,诗人对于木兰的称呼,随着木兰社会角色的转变而转变,即木兰的性别角色跟随她的社会角色同步转变,而且这个转变非常自然。这种自然转变显然源于诗人对性别的认识,即所谓男女性别的界定是相对的、有条件的,而非绝对的、无条件的。这也照应了诗歌末句“双兔傍地走,安能辨我是雄雌”的挑衅语气。诗人在塑造一个理想女性的同时,也在试图填平两性间的深堑,修正世人对两性的寻常界定。日常生活中女性角色的出现与战争环境中男性角色的出现都很寻常,并未让木兰纠结与痛苦,相反,她都能坦然接受并且圆满地实现了二者截然不同的社会价值。这样的转换其实也暴露了诗人的潜意识,一般意义上的男性本色更加适合战争环境,女性因温柔和婉约故而是被排除在战争之外的。所需注意的是,“壮士”一词非指一般男性,而是具有阳刚本色的男性。木兰的优势在于刚柔转换的自然,因为她本身就是这样一个融男性的豪侠与女性柔美于一体的理想的、自由的女性。(三)关注诗意生活场景的选取《木兰诗》仅有三百余字,叙述的语言非常简练,但是却概括了木兰从从军前的准备到从军而后返乡的整个过程,而且不乏生动感人的细节描写,这不能不归功诗人对诗意的生活场景的选取。全诗所选场景有这样几个:当户织、买行装、夜思乡、堂辞官、迎返乡。前两个场景的主角是女性角色的木兰,“当户织”这一场景不仅表现出木兰的勤劳,而且用“叹息”表现她的敏感细心和对亲人的体贴。“买行装”这一场景则表现出木兰面对突发事件的果决与行动的迅速。中间两个场景的主角是男性角色的木兰,“夜思乡”这一场景表现出木兰虽然已伪装成阳刚的男性,但是内心依然保留有女性的温情与自然。“堂辞官”这一场景突出木兰对于人生选择的清醒与理性的把握。“迎返乡”这个场景,是作为一个理想女性对于自己钟爱的理想生活的回归,渲染了亲人们对于她的回归所表现出的理解与感激,洋溢着冒险实践后的满足与自由回归后的喜悦与激动。行军前后,木兰过的都是乡村生活,但是前者是无意识的被动行为,后者是有意识的主动行为,就像陶渊明后期的归隐田园一样,是一种经过审视后的生活方式的自主选择。笔者认为,针对中学生的语文阅读,首要不在于知识的传授,而是阅读方法的习得与独立思考习惯的培养,这样它才能同其他人文学科一同承担起独立人格精神的塑造。诗人创作的初衷我们已不得而知,本文所述也只是笔者眼中的一个“哈姆雷特”,但是不失为引领中学生赏析《木兰诗》的一种值得探索的方式,或许可以借此开阔学生的眼界,并鼓励学生产生解读文学作品的创新精神。阅读《木兰诗》完成练习

1.选择对字词理解正确的项。

①策勋十二转()A.次B.回C.转动

②赏赐百千强()A.多B.大C.有余

③愿为市鞍马()A.市场B.买C.集市

④愿驰千里足()A.希望B.愿意C.能够

2.选出对“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翻译正确的一项是()

A.将军和壮士从军十年,经历了千百战斗。有的死了,有的胜利归来。

B.将军和壮士战斗死去了,壮士从军十年胜利归来。

C.将军在千百次战斗中死去了,木兰却在十年后回来了。

D.从军十年,经历了千百次战斗,将军死去了,壮士归来了。

3.对第3段中的“不闻……但闻……”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采用对比手法,反映战争紧迫。

B.采用反复手法,表达了木兰对亲人的深切怀念。

C.采用对比手法,表达了木兰对亲人的深刻思念,极大地丰富了女英雄的形象。

D.采用反复手法,表达了木兰与亲人分离极其悲痛的心理。

4.对“昨夜见军帖,可汗大点兵”一句中的“大”字的理解准确的一项是()

A.表明了可汗的积极性很高。

B.“大”就是大规模的意思。

C.显现战争紧张、频繁、涉及范围广。

D.意思是非常、十分。

5.对下列句子修辞手法依次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①不闻机杼声,惟闻女叹息。

②阿爷无大儿,木兰无长兄。

③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鞯,南市买辔头,北市买长鞭。

④旦辞爷娘去,暮宿黄河边。

A.比喻对偶反复夸张B.对偶对偶排比对偶

C.借代反复排比对偶D.对偶反复对偶比喻

6.对“但闻黄河流水鸣溅溅”“但闻燕山胡骑鸣啾啾”两句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写征程的遥远和军情的急迫。

B.写战争到来的悲凉气氛。

C.以宿营地空旷寂凉烘托木兰离家思亲的情怀。

D.写行军旅途的欢快。

7.朗读下列语句停顿恰当的一项是()

A.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燕山胡骑鸣啾啾。

B.双兔/傍地走/,安/能辨我是雄雌。

C.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

D.爷娘闻/女来,出郭相/扶将。

《木兰诗》教学反思要想比较我讲的课与好学堂的差距,首先要明确的是什么是好学堂。其实用我现在的眼光,也不能给好学堂一个十分准确的定义。但对于我们一线的任课老师,用感性的、直观的方法来认识或评价一节课的优劣,是最方便也最适用的。一般来说,学生语文能力的形成是在课堂上。因此,就有了“得法于课内,得益于课外”“向四十分钟要质量”的说法。首先,要以学生为本。时间是学生的,空间是学生的,是学生在学习语言,因此,学生理应是学习的主体。老师是为学生服务的,是配角,充分让学生进行听、说、读、写的语言活动,千万不能互换角色,本末倒置。课堂上学生要真学、真思、真练、真会,学生的主体地位切实落实。在课堂上我也安排了听,说,读,写的训练,可是这些训练都是以老师的问题为引导,缺少学生的真正质疑。对于这堂课要解决的问题教学目标和重点设置的比较简单,课后反思起来,课容量安排得还是不够紧凑。可以说学生对木兰的形象整体上应该有自己的认识,从课堂上的表现看,学生对老师提出的问题思考的程度不积极也不激动,因为学习任务不经努力就轻而易举地完成了。而我却把本来简单的问题复杂化了。没有在课堂上很好地引导学生质疑和思考。在整堂课上,大部分是老师安排的痕迹。课堂的生成没有。没有给学生提问的空间。有价值有深度的问题没有被提出来。在学生读的训练中,只设计了去体味人物的形象,而没有关注语言的品味。事实上是可以把两者结合在一起的。一堂好的语文课,首先得有“语文味”。语文味越浓,课就越好。语文课的最大问题,不是怎么教的问题,而是教什么的问题。语文课的最大悲哀是语文本体的淡化和失落。那么,什么是“语文味”?“语文味”就是守住语文本体的一亩三分地。语文的本体是什么?显然不是语言文字所承载的内容,即“写的什么”。而是用什么样的语言形式来承载这些内容,即“怎么写的”。语文要学的就是“这个”。语文味所指的就是“这个味”。具体来说,语文味表现在“动情诵读、静心默读”的“读味”,“圈点批注、摘抄书作”的“写味”,“品词品句、咬文嚼字”的“品味”。在这里,很显然我缺失了品词品句,咬文嚼字。缺少对学生关于对语言的品味的指导。使语文味有了很大的缺失。在练笔的训练中,孩子们表现不错但看不到他们成长发展的轨迹;在练笔的设置上,关注的更多是学生拓展想象的空间,站在木兰的角度体味她当时的所感,从而更好的感受人物形象,所以在写作方法的指导上,没有给出有效的方法。即使没有任何指导,学生也能自主地完成这次的练笔任务。所以本次练笔的训练,不能给予学生在写作实战上一个发展的方向。总之,这堂课离好学堂的差距非常大。真正的好课应该是灵动的、智慧的、动态生成的。具体地说老师备课时在目标的确定、内容的安排、方法的选择、媒体的运用作了充分的思考与准备后,在穷尽教学中可能出现的各种变化而作出应对措施后,就要把整个身心都投入到课堂中去,把目光都集中到每一个学生身上,关注他们表情的变化,倾听他们发言的内容,观察他们讨论的状况,了解他们掌握的程度……然后该激励的激励,该点拨的点拨,该示范的示范,该调整的调整……做到灵活应变,因势利导。这样,我们的课堂教学才能充满激情与智慧,充满生机与活力,充满挑战与创新。《木兰诗》课标分析一、

说教材

《木兰诗》是七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的一篇古诗,是我国南北朝时期北朝的一首长篇叙事民歌,记述了木兰女扮男装,代父从军,征战沙场,凯旋回朝,辞官还家的故事,充满传奇色彩。全诗明朗刚健、质朴生动,具有浓郁的民歌情味,适于吟诵,有利于培养学生对古诗文的语感。

二、

说教学目标的确定

1.依据

阶段目标:新课标主张中学语文教学应致力于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和人文素养,培养学生学习语文的语感,发展学生的思维和创新精神,促进学生养成学习语文的良好习惯。初中古诗文的教学,则以培养学生的兴趣与语感为主体并适当积累一定的文言文词句知识,使学生对中国古文学有所了解。单元目标:反复朗读,整体感知课文的思想内容,培养崇高的爱国主义情操,揣摩精彩段落和关键词句,学习语言运用的技巧

2.确定教学目标

围绕阶段目标和单元目标,本节课通过教学主要引导学生掌握以下内容:

知识目标:①、文言知识,初步了解一些文言知识。②、初步了解民歌的特点。③、感受花木兰的女儿情,英雄气,了解她的智慧,胆略和才能。能力目标:①、从整体上把握诗歌的内容,准确、完整地复述课文,提高概括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②、学习本文叙事详略得当的写法,体会其效果。③、培养学生独立研究、合作探究的能力。情感目标:培养崇高的爱国主义情操和英雄气概。

教学重点:本课语言文字通俗,所以计划把朗读课文、分析人物、感悟语言特点作为重点。

三、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