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空杯心态_第1页
什么是空杯心态_第2页
什么是空杯心态_第3页
什么是空杯心态_第4页
什么是空杯心态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1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什么是空杯心态

第一单元选择“空杯”,就选择了不断超越第一章松开手,你可以拥有更多在职场中和生活中,我们最容易犯的错误之一,就是抓住了什么就不愿意松手。这样导致的结果,往往就是无法继续成长、超越,导致因小失大、后退乃至更严重的错误产生。

外在的“松手”,来自内在的“空杯心态”。只有倒出你“杯子”中的水,才可以装进新的水,更不至于让原来“杯子”中的水发臭。

“时刻归零”是一流人才的成长之道,更是联想、海尔这些一流团队的成长之道。

不要害怕松手,松开的手比紧握的手拥有更多!“5分钱硬币与3万元花瓶”的管理寓言是一本我近年来越来越想写作的书。

产生写作此书的念头,来源于我在清华大学总裁班讲课的一次难忘经历。

那天,我讲的是“禅宗管理学与企业家心灵修炼”,当讲到“看破、放下、自在”这一节时,一位女总裁讲了一个发生在自己身上的故事。

一天,她正在厨房里做饭,忽然听见从客厅里传来4岁的儿子非常恐慌的声音:

“妈妈!妈妈快来呀!”她一听,不知道出了什么事,赶快跑到了客厅。这才发现原来儿子的手卡在一个花瓶中出不来了,因此痛得哇哇直叫。

她想帮儿子将手从花瓶中拉出来,可试来试去就是不行。看着儿子脸上挂满了泪水,她急坏了,于是找来一个锤子,小心翼翼地花瓶敲破了。

费了很大的劲,儿子的手终于出来了。这时她看到儿子的小手紧紧攥成了一个拳头,怎么也不松开。

她吓坏了,想难道是孩子的手在花瓶里卡得太久变了形?等她将儿子的拳头小心地掰开了,这才彻底松了口气:孩子的手没事,他的小手心里紧紧攥着的,是一枚5分钱硬币。

这让她哭笑不得,因为刚刚被她敲碎的,是一个价值3万元的古董花瓶。

原来,淘气的儿子不小心将几枚硬币扔进了花瓶,他想把硬币取出来,可由于紧紧攥住硬币的拳头大过了瓶口,于是就怎么也出不来了。

她不由问儿子:

“你怎么不把松开手,放下硬币呢?那样的你的手就可以出来了,妈妈也就不必打烂这个花瓶啊!”儿子的回答却是:

“妈妈,花瓶那么深,我怕一放手,它就跑掉了啊!”为一枚5分钱的硬币,砸烂了一个价值3万元钱的花瓶,这个故事听上去未必太可笑了。

但笑过之后,大家却一致认为:虽然这个故事发生在一个4岁孩子身上,但其实这种现象在成人身上也普遍存在——很多人尤其是一些职场中的人,正是由于将手中的东西抓得太紧,最后导致了因小失大,甚至导致了悲剧的产生。

当然,他们手中紧抓的“硬币”,并不是5分钱,而是其他很多在他们看来十分重要的东西,如:

成就、权力、利益、面子、学识……他们之所以紧抓这些“硬币”不愿松手,有两大原因:

第一,已经拥有了,就认为是自己的东西,就要死死抓住。

第二,生怕松开手,这些东西就再也没有了,所以恐惧。

我们觉得孩子紧抓5分钱不放,最后导致3万元的花瓶被打碎很好笑,也觉得很惋惜,但我们是否也想过:

此时此刻,自己是否也抓着一枚或者几枚硬币舍不得丢弃,结果丧失了更大的机会与发展,甚至可能造成不应该的悲剧呢?这个“5分钱硬币与3万元花瓶”的故事,既是一个真实的案例,也是一则管理寓言甚至人生寓言,难道不值得每个对自己负责的人高度重视吗?外在的“松手”来自内在的“空杯”通过对上面故事的分析,学员们得出了这样一个结论:

尽管捍卫自己的权益和有价值的东西很是正常的,但不管获得了什么——金钱、名声、权力……都不要紧抓不放,更不要自我膨胀,得意忘形。

换言之,松手不仅十分必要,也是一种大智慧!但同时大家也提出:权力、利益、面子……这是很多人争相追逐的东西。尽管有时候明明意识到了应该松手,但要真正做起来却十分不容易。

说来容易做来难。原因在哪里?因为:外在的放手,来自内心的割舍,而内心的割舍,恰恰又是最不容易做到的。

于是,大家不约而同想起了一个广为人知的禅宗故事。

南隐是日本的一位禅师。一天,一位当地的名人特地来向他问禅,名人喋喋不休,南隐则默默无语,只是以茶相待。

他将茶水注入这位来宾的杯子,满了也不停下来,而是继续往里面倒。

眼睁睁看着茶水不停地溢出杯外,名人着急地说:

“已经满出来了,不要再倒了!”南隐说:

“你就像这只杯子一样,里面装满了自己的看法和想法。如果你不先把杯子空掉,叫我如何对你说禅呢?”这个故事给了我们很大的启示:

我们每个人的心,就像这个茶杯,如果装满了自以为重要的东西,利益、权力、知识还是优秀、经验、骄傲等……便再难装入更多的东西,自然也就谈不上超越和进步了。

通过这个故事,我们得出一个很有价值的概念——空杯心态。

所谓空杯心态,就是要将心里的“杯子”倒空,将自己所重视、在乎的很多东西一起倒掉。

只有将心倒空了,才会有外在的松手,才能拥有更大的成功。

这是每一个想发展尤其想在职场发展的人所必须拥有的心态,也是最需要的心态之一。

非常凑巧,就在我讲授这堂课的时候,正好一家著名媒体上发表了一则专访,接受采访的对象,是近年来大起大落的著名影星刘晓庆。

提起刘晓庆,很多人都不陌生。这位著名影星不但拍了很多令人记忆深刻的电影,还自己开公司,做过老板。

可就是这样一位让众人瞩目的明星,却由于“偷税风波”,在几年前突然锒铛入狱,在秦城监狱中关了整整400多天才被取保侯审出来。

从媒体的报道看,刘晓庆在经过400多天的牢狱之灾后,进行了全面的反思,而她的反思以及在人生低谷时期的奋起,对每个职场中的人,也很有启示作用。

在接受记者专访时,她感叹说:

“你说失去自由400多天,苦不苦?苦极了!一出来就面临1000多万元的补税和罚款,难不难?更难!但除了面对困难,重新开始,我别无选择。”之后,她从零开始,这一次,她的为人处世方式,有了脱胎换骨的变化。

为了还税,她很努力地拍戏,甚至一年接拍了7部影视剧和两部广告片。只要能挣到钱,哪怕报酬不是很高,角色不是很重要,她也会接。为了就是早一天能够把欠下的钱还上。

整整两年时间,刘晓庆几乎没有好好休息过,天天泡在剧组里。她降低了生活标准,每挣到一笔钱,除了留下生活费外,就去税务部门补交税款。每还掉一笔债,她心头的重担就仿佛被卸掉了一块。

有一次,刘晓庆去杭州参加一部电视剧的开机仪式。飞机起飞后十多分钟,驾驶舱的挡风玻璃突然碎裂,一生经历过无数风浪的刘晓庆遭遇了最惊心动魄的一幕,她吓得脸色苍白,浑身瘫软无力。

回到候机室,刘晓庆还心有余悸。同行的人劝她明天再去,但她却不同意:

“我是主演,那边的人都等着我,我怎能缺席?要是这次不讲信用,以后还有谁请我拍戏?这债怎么还得清?”她坚持改乘下一趟航班去了杭州。

在这样的努力下,终于,刘晓庆还完了所有的款项。当还完最后一笔钱时,她和朋友到一家最普通的饭店去吃饭,算是庆祝。

在人生的最低谷,刘晓庆并没有抱怨,也没有逃避,坦坦荡荡,该工作就去工作,该还债就去还债。

今天出现在我们面前的,再也不是曾经那个张狂的影星刘晓庆,而是一个经历了凤凰涅槃的新人。

在一篇“重获自由才知道天有多蓝”的文章中,刘晓庆这样写道:

我曾对朋友说,出来这一年多,我最大的感受就是,过去我飘在空中,生活好像很灿烂,但没留下任何痕迹。而现在我是踏实地站在地上了,这两年的生活就像铁制版画,色彩单调却很深刻。

我非常感激这次“税务风波”,它让我有机会重新正视自己,不仅心态变平和了,而且学会了感恩,尤其是多了很多彼此理解的好朋友。我现在感觉刺骨的严寒已渐渐过去,前方正是春暖花开的美景。

不知道你看了这段话是什么感觉?当我把这段文字念给清华总裁班的学员们听的时候,大家沉吟了很久,然后进行了讨论。

讨论的前部分,是谈论人在身处顺境的时候,不要太自满,更不要太自大。其中大家提出了两个重要的观点:

(1)得意之时最易忘形,但最不能忘形。

得意时容易自大和骄傲,觉得自己很了不起,甚至会以自我为中心。但这样的结果轻则让人厌恶,重则会成为被打击的对象,怎么能够不警惕?(2)得意之时,更要遵守法律的准绳。

在法制越来越完善的时代,谁也无法凌驾于法律之上。故意漠视也罢,不小心疏忽也罢,都不应该成为不重视法律的理由。

否则一旦触犯了法律,即使有再迷人的光环也无法逃脱,甚至因为有迷人的光坏成为“杀一儆百”的对象。

在讨论的后半段,大家对刘晓庆“从零开始”的奋斗进行了积极的评价。总结起来有这样几条:

(1)人人都有可能经历失败和犯错。失败和犯错都不要紧,关键是能吸取教训,又能从头再来。

正如著名的巴顿将军所说的那样:“成功的考验并不是你在山顶时会做什么,而是你在谷底时能向上跳多高。”衡量一个人是否成功的标准,不仅仅看他在高峰时如何进取,更要看他在低谷时如何腾飞。毫无疑问,刘晓庆这种“从零开始”的勇气和精神,很值得大家学习。

(2)遭遇惨败不是坏事,它往往能够让我们看清真实的自我,并“从天上回到地上来。”(3)要超越逆境,前提是一定要在心灵上学会“归零”。

对于刘晓庆来说,如果永远抱着自己昔日的辉煌,怕被别人说三道四,或时时抱怨命运对自己的不公,非但于事无补,反而使自己只能永远沉在谷底。只有坦然接受和勇敢面对,才有“凤凰涅槃”的可能。

在职场中,如刘晓庆般遭遇大起大落的人有很多,只是程度不同而已。这时候,不妨多向她学习。

“时刻归零”如何打就联想那样的一流团队每个领导都希望自己拥有一流的团队。任何希望自己有大发展的员工,都希望自己成为一流团队的一分子。

但是,一流团队是怎样产生的呢?从几十万元起家,到成为中国最具影响的企业集团之一,联想创造了中国经济界的奇迹。这一奇迹的产生,一定程度上来自联想集团拥有一个十分出色的精英团队。

我曾经问过联想控股集团人事部经理杨彤一个问题:

“联想这些年发展那么快,与你们的团队建设密切相关。那么你们团队建设的‘核心密码’是什么?”杨彤回答说。

“‘核心密码’谈不上。如果有什么深切的体会,那就是我们联想经常要求管理者和员工做到的一点——时刻归零。

“也就是说:在联想,不管是谁,也不管是个人还是公司,永远不要把过去当回事,永远要从现在开始,进行全面的超越!”这样的总结很值得借鉴。

“归零”,也是空杯的另一种表述,严格意义上说,它是空杯的“极致”体现,是让自己最完全、最彻底的空杯。

而“时刻归零”则告诉我们,“归零”不是一次或几次,而应该成为一种常态,是延续不断、时刻要做的事情。

的确,回顾联想的发展,就会发现他们的确在“时刻归零”方面做得非常出色,超越了很多人。

如联想刚刚成立不久,副研究员胡锡兰就主动去站摊位,放下了知识分子的架子,却迎来了向优秀经营者的迈进,后来成为柳传志的得力助手;

再如联想刚创业时,由于没有经验,大部分资金被人骗掉,一方面,他们不得不去卖白菜、萝卜,以挽回损失,另一方面却总结出“不重过程重结果,不重苦劳重功劳”的理念,从制度建设和文化提升方面对公司进行了全面的改造;

当联想颇具影响力、迅速发展的时候,客户对联想极力夸赞,而柳传志却谦虚地说:“我们联想只是一家小公司……”因此赢得客户的加倍信赖,也促使了企业更大更快的发展。

而让我们最难忘的,恐怕还是现在联想集团董事长杨元庆的“归零”经历。

进入联想后,由于工作出色,杨元庆很受柳传志器重,不少人已经隐隐看出来,他已经被柳传志作为接班人在培养。

面对工作上的成就和领导的支持,杨元庆虽谈不上很骄傲,但难免有些自以为是,当自己的看法和别人不一致时,不太懂得让步,结果与其他一些领导之间矛盾加剧,而他还并没有觉察到。

于是有一次,柳传志在大庭广众之下狠狠批评了他一通。

这可是从来没有过的,杨元庆很受不了,甚至当场就哭了。晚上回家后,他准备写辞职信。

但最初的冲动过后,他冷静下来,认真反思了自己。最后他终于想通了,觉柳传志对自己的批评是对的,这不仅是为单位负责,也是为自己负责。于是,他撕掉了辞职书,而是改为写了一封检讨书。

从辞职书到检讨书,这是一次十分彻底的“归零”。

通过这次“归零”,杨元庆开始对自己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最终成为了联想的董事长。

不仅要能干,还要敢于“归零”,杨元庆的成长经历,正是“彻底空杯迎来超速发展”的生动写照!联想集团“时刻归零”的故事还很多,但就从上述几个“归零”的故事,我们可以得到很多启示:

(1)“倒空”过去的优势,才会创造新的优势。

(2)越能走出“光环”,越能创造事业的辉煌。

(3)越不崇拜自己的优秀,越能求得职场的发展。

其实,学会“归零“并非联想一家的独特文化,许多优秀的管理者和人才,都格外重视“归零”的价值。

如20XX年末被杂志评选为“可能影响21世纪中国的100位青年人物”的杂志总编秦朔,就把“归零心态”作为自己成功的原因之一。

平安保险公司董事长兼总经理马明哲先生也特别喜欢向每个员工倡导“学会归零”。他说,每一天都是一个原点,每一次工作都应从零开始,每天都应以一种崭新的心态去学习新东西。

这是一种值得我们所有人重视的共识。要有不断的发展,就要学会“时刻归零”!松开的手比紧握的手拥有更多拥有了“空杯心态”,松手就不会太难。

勇于松手,拥有的只会更多。

在这方面,海尔总裁张瑞敏的做法,给大家提供了很好的榜样。

1988年12月,创业刚刚四年的海尔在全国电冰箱评比中,以最高分获得中国电冰箱史上的第一块金牌!当全厂上下等着张瑞敏开庆功会时,张瑞敏却召集中层干部开会,并在会上宣读了一封用户来信。

在那封信里,用户对海尔冰箱提出了建议和改进意见。为此,张瑞敏当场点名批评了有关部门的负责人。

点名批评之后,所有中层干部都开始自查近期工作中存在的问题,找差距,分析原因。

一场原以为的“庆功会”变成了“挑刺会”!这件事在管理者和员工中产生了很大反响。对此,张瑞敏对大家说:“我们产品应该零库存,成功也应该是‘零库存’”。

此后,大家不仅在金牌面前处处找差距,在取得的其他成就面前也处处找差距,最终迎来了海尔的巨大发展。

对成功要学会“空杯”和“归零”,对失败也应该这样。

20XX年10月,一则消息引起了世界的瞩目:20XX年的诺贝尔和平奖,颁给了美国的前副总统戈尔。

对关心政治的人而言,戈尔并不陌生。他曾8年担任美国副总统的职务,政绩显著。20XX年,他竞选美国总统,赢得多数选民的支持,比布什多50万票,但在决胜负的“选举人票”上,却以5票之差败北。

根据美国的司法裁定,布什成为了总统,而戈尔,只能算是总统选举的败北者。

很多人都为戈尔抱不平,但戈尔却说:

“我强烈反对最高法院的决定,但为了国家统一和民主制度,我接受落选的结果。”不少人如果经历这样的失败,肯定心存怨气。但戈尔却表现得很平和,并且将目光投向关系人类生存的地球环境问题,将主要的精力,用在呼吁解决日益威胁人类生存的温室效应问题上。

7年来,他做了上千场演讲,并拍摄了一部名为的纪录片,让更多人认识到温室效应的严重性。开始时,他是孤独的,不仅要面对大众的冷漠,还要面对对手的抹黑和打击,但这并没有浇熄他为人类和地球命运奔波呼号的热情。

这位曾经落败的候选人,更像一位视野远大的贤者。终于,他的付出得到了回报,很多人受到了他的积极影响,他也最终获得诺贝尔奖委员会的高度肯定。

在获得诺贝尔奖后,有记者问他:“你是否还会去竞选美国总统?”戈尔微微一笑,说:

“这世界上有比当总统更伟大的事业,我为什么还一定要走那条路呢?”成功也罢,失败也罢,都需要松手和放下。只有放下,才有超越!不管是单位还是个人,不管是面对事业还是面对人生,拥有了放下的“空杯”心态,才拥有了不断超越、永创一流之道!在职场中,“空杯心态”的价值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

(1)使你更快融入职场。

这对于刚毕业的大学生尤其有价值。当你不再把学校的光环背在身上,就会变得谦逊,弱化自我,强调单位与团队。这样的你,不仅能学到更多的东西,也能创造更多的东西。

(2)使你超速发展。

每个人都希望自己能在职场中快速甚至是超速发展,而真正让我们超速发展的,不是曾经的“光环”,而是倒空后不断进取的心。

(3)是优秀者和成功者超越自我的最佳途径。

高学历、成功、优秀、名声和地位,就像给我们镀了一层金。但也正是这层“金”,让我们不免沾沾自喜,得意忘形,甚至停止不前和倒退。

因此,优秀者与成功者更要空杯。因为,优秀和成功只代表过去,要永创一流,就必须时刻“空杯”,永远“空杯”——这是能够确保永久一流的惟一选择!我们将职场中人分为三种状态:

第一,主动“空杯”。这样的人,必然会有最大最快的发展;

第二,被动“空杯”。这样的人,会有发展,但是发展的速度和强度会大打折扣;

第三,拒绝“空杯”。这样的人,要么停滞不前,要么倒退,要么成为他人的绊脚石。

如果想有最大最快的发展,就一定要做主动“空杯”的人!第二章“空杯心态”的6大价值要在职场有很好发展,就必须掌握职场发展的“主旋律”,掌握一个基本原理:单位只为你的“使用价值”买单。

人人都有可能拥有阻碍自己发展的“长辫子”,它往往是无形的。只有你把它找出来,并把它剪掉,才能有好的发展。

每个人都有很多没有激发的潜能,只要勇于“倒空”对自己的轻视和漠视,就有可能创造连自己都想象不到的生命奇迹。

“倒空”过去,才有真正的创新。打破束缚自己的条条框框,你也可能成为杰出的创新人才。

人生是一场盛宴,绝对不只是一道好菜。只有不断“空杯”,才能不断提升事业与人生的境界。

找到职场发展的“金钥匙”通过第一章的分析,相信你已经开始懂得“空杯心态”的重要性。那么,具体而言,“空杯心态”到底能够给我们带来什么价值呢?粗略地总结,“空杯心态”起码有6大价值。而它的第一大价值就是:找到职场发展的“金钥匙”。

职场对于绝大多数人来说,都是一生必须经历的过程。但在职场中,有的人发展快,有的人发展慢,有的还会倒退。为什么有这么大的区别?关键在于你是否掌握了职场发展的“金钥匙”。

我们先来看一个经济学博士的经历。

这位经济学博士生是我的学员。从我第一次接触他开始,就觉得他很有学识。

但是,让人难以理解的:在他毕业后的三年里,走马灯似地换了好几个单位,但每次有因为这样那样的原因待不下去,最后只好辞职。

他很苦恼,于是问我:

“吴老师,我觉得自己工作非常努力,可为什么单位总是对我先热后冷,最后一点也不认可我呢?”然后,他讲述了自己的经历。听了之后,我终于明白了他为什么会坐了3年“冷板凳”——他的心太满了,整天活在“经济学博士”的光坏中,结果连职场发展的基本规则也没有掌握。

这位学员博士毕业后便开始找工作。刚开始时,应聘单位一听说他是博士头衔,都争相聘请他。

于是,他选择了其中不错的一家单位。但刚到单位第一天,他就颇不就满意。因为没有人专门接待他,领导只让一位同事帮他安排了住宿。

他有种受冷落的感觉,心中有些忿忿不平,觉得自己一个博士生,单位居然一点都不重视。

带着这种情绪开始工作,自然就免不了处处挑剔。这样一来,手中的工作迟迟也没做出什么实质性的成果。

就这样过了三个月,单位对他的态度急转直下。因为没有创造出价值,领导对他的能力开始产生了怀疑。

不仅如此,因为过于骄傲不合群,同事也疏远他,不愿和他一起做事。

后来单位将他安排到新成立的分公司当经理。这家公司是和别人合作,对方出技术,他们公司出钱。

可在双方合作中,他的态度始终非常高傲。他认为那样的技术很平常,哪里都找得到,于是常常流露出瞧不起对方的样子。

最后,双方的合作没有成功,大家不欢而散。分公司也因为他不善管理,没有创造效益而被撤销。这样一来,他自然也被公司辞退了。

后来他又到了另外一家公司当部门经理。吸取了上次的教训,这次他表现得对谁都很客气,但从骨子里,他还是谁也瞧不起。

抱着这样的心态,工作自然还是做不好。没多久,他又一次被辞退。

之后,他又去过几家单位,但每次都是大同小异,过不了几个月就被辞退。

听完了他的讲述,我对他说:

“其实你的发展,是被‘经济学博士’的光环给葬送了。你从来没有空下心来,仔细想想职场发展的基本规则是什么。”“什么?职场发展的基本规则?”很显然,这是一个他从未想过的问题。

我换了一种方式问他:

“换句话说,你认为单位是根据什么给员工买单的呢?”他想了想,说:

“根据每个人的能力。”我对他说:

“你讲得有一定道理,但不全对,甚至有很大的误区。”他疑惑地问:

“为什么?”我告诉他:

“你用的是价值导向思维,而单位却只对员工的使用价值而不是价值买单。”听了我的话,他若有所思,但接着又问:

“难道我一个博士生,还不能为单位创造效益吗?”我对他说:

“不一定。能力仅仅代表你的价值,而使用价值,则是你利用自己的能力,为单位创造效益的那一部分。

“举例而言,假如你掌握了5门外语,这对你而言是很有价值的。但是,只有你用这5门外语为单位创造了效益,单位才会为你买单,如果你根本没用这5门外语为单位创造效益,那么就绝不会有一个单位为它们买单。你说对吗?”这番话让他茅塞顿开:

“我现在终于明白自己坐冷板凳的原因了。我总觉得自己是博士生,有学识,理所当然应该得到单位的重视,却没有想到重视是建立在脚踏实地为单位创造效益的基础上的。”“现在我明白了,职场发展的基本规则,就是重视使用价值,凡是能体现自己使用价值的地方,就该努力去做;

凡是影响自己发挥使用价值的地方,不管是观念、个性,还是其他方面,都要尽力排除掉。一句话,要‘倒空’自己,轻装上阵,最大体现自己的使用价值!”从那以后,他对自己来了一个彻底的“空杯”,一改过去高高在上甚至咄咄逼人的个性,也没有了怀才不遇、怨天尤人的情绪,而是一心变得脚踏实地,处处为单位着想,发挥自己的才能去为单位创造价值,并处理好与方方面面的关系。

现在,他已经是一家上市公司的常务副总裁,成了一个不仅在本单位,而且在方方面面,都很受欢迎的高级管理者。

经济学博士坐了3年冷板凳,这在职场中其实带有很大的普遍性。很多人都因为没有弄懂“单位只为你的使用价值买单”的基本规则,结果导致了职场中的种种问题,包括:

应聘时,不谈自己将怎样为单位创造价值,而只谈待遇,结果尽管有才能,也没有单位愿意接受;

进入职场后,自我感觉太好,只想着单位应该给自己怎样的职位、多高的待遇,却没想到职位和待遇是和贡献直接挂钩的。最后的结局,往往是发展缓慢,甚至成为单位最不受欢迎的人;

在职场中,开始很重视奉献,也很敬业,但随着待遇和地位的提升,却处处以“老功臣”自居,开口闭口“我曾经”,不愿再进取,也不再重视给单位创造效益。结果成了单位的落伍者,有的甚至成了单位的绊脚石。

这几种人,都是不懂“空杯心态”价值的人,更是没有掌握职场发展“金钥匙”的人。他们的表现,值得我们所有的人警醒。

当然,“空杯心态”并非遥不可及,只要下决心倒空自己,你就能够拿到那把“金钥匙”,继而在职场不断发展、不断腾飞!剪掉无形的“长辫子”“空杯心态”的第二大价值,是让我们能够正确认识自己和世界,并与阻碍自己发展的因素告别。

谁都想在职场中有所发展,有的甚至为此付出了很大的努力,但往往还是效果不理想,其中的原因,往往是自己有一些无形的缺点,但自己却没有发现。

在我们甘霖智慧培训机构举办的“首届中国白领成功班”上,一位姓薛的小姐给大家讲了一个“一头头发换一份工作”的故事:

薛小姐在法国留学时,得知巴黎一家著名企业要为在中国开设的专卖店招聘主管,于是决定去应聘。这家企业招聘的要求很高,内容包括相关的专业知识和美感、创造力、领导才能等等。

薛小姐在首次面试中表现得十分自信,也很出色,加上自己是中国人,学成之后会回中国发展,比其他竞争者更有优势,她认为得到这个职务是十拿九稳的。但没想到的是:面试后,很久才得到复试的消息,而且从主考官通知她的语气中,显得比较冷淡,没有太多的热情。

薛小姐是一位很懂得反思的人,她想:为什么会这样,是不是自己哪方面出了问题?这时她想到了一个情景:进门的时候,主考官的目光在她齐腰的长辫子上停留了一会。她突然意识到,问题会不会出在这一头她留了10多年的长发上?因为她应聘的公司,是一家世界著名、以经营服饰和珠宝为主的企业,办事干练是公司员工的总体风格。招聘的主考官,就是一头齐耳的短发,显得特别精明能干。

她想:是不是因为这条长辫子,让主考官担心她无法融入企业的整体文化呢?在一些外国人的印象中,辫子恐怕仍然是保守的象征。于是,薛小姐一咬牙,剪去了她一直视为珍宝的及腰长发,并选择了一款与主考官风格相近的套装去复试。

她的分析一点没有错,当她再次出现在主考官面前时,主考官一看到她那一头短发,眼中闪过一丝赞许,然后会心地一笑,说:

“看来你已经准备好了。”复试十分顺利,薛小姐很快就获得了自己梦寐以求的职位。

长辫子是薛小姐个人的所爱,但当她意识到自己所珍爱的东西,也许与企业整体风格有冲突时,便毅然决然将她剪掉,最终赢得认同。

或许,主考官看到的不只是她剪掉长辫子的勇气,更是那种体现在取与舍之间的职业素养。

在职场中,很多人未必留着薛小姐那样的长辫子,但却留着思想等方面的“长辫子”。这种无形的“长辫子”,实际上是他们向来珍视的一些东西。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优点,这些优点按常理是应该引以为荣的。可有时候,优点也可能成为事业发展中的瓶颈。

不能说这些“长辫”不好,但是,当它与企业的价值观和文化相冲突的时候,就要看你是否有勇气将它“剪掉”了。

惟有将它们“剪掉”,才能更好地融入团队,迎来职场更大的发展空间。

最大限度激发生命潜能每个人都有很多没有激发的潜能。美国学者詹姆斯有这样一项研究成果:

“普通人只发挥了他蕴含潜力的1/10。与应当取得的成绩相比,我们不过是半醒着的。我们只利用了我们身心资源很小的一部分……”很多人都有一个弱点:取得了一定成绩,就认为自己的水平到了一个极高的水平,不愿意也不相信自己可以往更高的地方迈进,不相信自己还有没有挖掘出来的生命潜能。

而“空杯”的好处,恰恰是让自己能经受生命极大震荡,逼自己反思和成长,去创新和改造,最后激发自己都无法想到的生命潜能,创造连自己都想象不到的生命奇迹。

我们先来看日本音乐家小泽征尔的经历。

小泽征尔从小就显露出与众不同的音乐天赋,父母也因此大力地培养他,让他上最好的音乐学校学习指挥。

他不孚众望,顺利地毕业,而且还去欧洲继续深造。

没过多久,他就在贝桑松国际指挥比赛中获奖。不但如此,他还得到了世界著名指挥家卡拉扬的欣赏和亲自指点。这对于一个从事音乐的人来说,是莫大的荣耀与幸运。

在巴黎的两年,小泽征尔进步非常快,成为了相当引人注目的指挥家,并受聘于纽约爱乐乐团和美国最大的演出公司——哥伦比亚艺术公司,成了一名乐队指挥。

他的成功引起了日本广播公司交响乐团领导的高度重视。他们聘请他回国,担任该乐团的常任指挥。

对于他来说,这是很高的荣耀,而且他也非常高兴能为自己的祖国效力,于是很快就接受了聘请。

他满怀信心和热情回到了日本,准备在舞台上一展自己的风采。

可让他做梦也没想到的是,第一次正式演出,他就遇到了一件让他感到愤怒和耻辱的事情:

偌大的舞台上,只有他一个人站在指挥台上,而乐团的成员,一个也没有到场!原来,虽然年轻的指挥家获得了很大的成功,可乐团的成员们却对他很不服气。因此,他们拒绝参加演出。

公开被“晾”在台上,这给年轻气盛的小泽征尔带来的打击可想而知。他怎么也没想到,在国外辛辛苦苦学到的本领,回到祖国却遭受了如此的冷遇。

尽管他已经是很优秀、很成功的音乐家,但别人对他的优秀却并不买账。

他感到了前所未有的愤怒、挫败和侮辱。

不过,他并没有灰心丧气,不就是不被人认可吗?既然以前能够成功,以后也一定能够成功。之后,他毅然离开了日本,去了美国。

除了潜心学习之外,他还担任了芝加哥团拉维尼亚青年节的指挥。同时,他还兼任加拿大多伦多乐团的指挥。丰富的阅历使他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也使他的指挥技艺更加精湛。

五年后,他离开美国到世界各旅行,并经常担任客席指挥。各种不同的音乐流派、艺术风格他都接触过,并经过他的博采众长、整理加工逐渐形成了他自己的风格。

他获得了更大的、真正的成功:他指挥的演奏会使观众掌声不绝,西方舆论界称他为“当今世界著名指挥家。”当他再次回到日本时,他已经创造了很多音乐家难以媲美的辉煌,并受到日本各方面的热烈欢迎。

小泽征尔从优秀到经受挫败,再通过“空杯”到更优秀、更辉煌的经历,说明了这样的道理:

第一,真正的卓越,不是一蹴而就,更不是一劳永逸。

认为自己取得了一定成绩就可以永享荣耀的想法,是扼杀自己更优秀的可怕想法!只有不满足过去的成绩与优秀并不断超越,才会从优秀走向卓越。

第二,我们往往忽视了自己的生命潜能,只有勇于去挖掘,更大的潜能才会开发出来。

第三,潜能往往不是“拿”出来的,而是激发出来的,这种激发,往往来自一次大的震荡,以及在经受震荡后的“空杯”。

第四,“空杯”并不可怕,即使是被迫“空杯”。

虽然“空杯”的过程往往很痛苦,但对一个负责的人而言,痛苦会帮助我们开掘出生命的新源泉,跃上人生的新高度!不要害怕和拒绝“空杯”,对一个要超越命运的人而言,“空杯”能够让你找到内在的力量,并让潜能加倍释放!成为杰出的创新者现在,创新已经成为了一种时代潮流。20XX年全国科技大会上,胡锦涛总书记正式明确将我国建设为创新型国家,这更是将创新的价值,提到一个从来没有过的高度。

很多人都把创新看成做是专业人士的事情,觉得与自己相距遥远。这样的观点其实是不正确的,即使不是专业人士,只要用心,同样的可以有很大的创新。

我们不妨来看看电话是怎样被发明出来的。

贝尔是美国一个教语言学的老师,有一次,他偶然从报纸上看到有关电的介绍,于是开始琢磨:也许可以根据电的原理,让距离遥远的人也能实现通话的梦想,也就是电话。

他的这个想法立即遭到了大家的嘲笑,都说他是在白日做梦,绝对不可能成功。一是通过电来进行远距离通话,那只是天方夜谭,一点都不现实;

二是贝尔连最起码的电学知识都没有。即使要发明电话,比他专业知识强的人多得是,怎么也轮不到他。

但贝尔偏偏不信这个“邪”。他坐上火车赶到美国首都华盛顿,专门去拜访著名的物理学家大卫。当他鼓起勇气向大卫说起自己的构想时,得到了大卫的肯定。大卫说:从原理上讲,他这种思路是有可行的。

他告诉大卫,自己并不懂得电学知识,但这位物理学权威却只说了3个字:

“掌握它!”有了大卫的鼓励,贝尔信心大增。通过几个月认真的学习,他掌握了丰富的电学知识,最后终于发明了电话。

很难想象,这个当今应用最广、价值最大的发明之一,竟然出自一个非专业人士之手。这样的故事,是否能够鼓足你也成为创新者的勇气呢?其实,很多大的发明和创新,都是由看来最不可能成功的人发明的:

钢筋混凝土的发明,使建设高楼大厦成为可能,并直接影响到现代城市的发展,而其发明者,竟然是法国的一个花工;

安全剃刀给全世界男人们带来了巨大的方便,而它的发明者吉列,当初只是一个推销员;

发现哈雷彗星的哈雷,在大学学习的并不是天文学……贝尔、吉列和哈雷等人的成功,固然是自己努力的结果,但首先源于他们拥有空杯心态!如果他们像大多数人那样,认为发明和创新只能是专业人士的专利,那么只能与那些发明和创新失之交臂。

正因为在心理上“空”掉了“发明和创新只能是专业人士的专利”这样的观念,他们才在很多人否定的目光和声音中,成了时代最优秀的创新者。

假如你也有这样的空杯心态,并能为此不懈进取,同样也能成为和他们一样的创新天才!提升事业和人生境界人生是一场盛宴,绝不只是一道好菜。

生活比我们所感受的要广阔得多,尚有很多新的体验有待探索,很多新的深度有待探测,很多更好的东西有待我们品尝。

遗憾的是:很多人总是看不到这一点,或者小得即喜,不去进一步开拓,或者认定现有的状况就是永远的状况,即使一点也不满意,也甘于“认命”,这样的人生,不要说对盛宴毫无感觉,甚至一道好菜也品尝不到。

但是,拥有“空杯心态”的人却不一样,他们不仅能够创造并享受到人生的盛宴,而且还会不断提升事业和人生的境界。

在这方面,美国的“开国之父”华盛顿向我们树立了很好的榜样。

1871年,美国军民在华盛顿的率领下,取得了独立战争的胜利,正式建国,但是却面临异常严峻的一系列政治、经济等问题,特别是通货膨胀无法控制。

一位名叫刘易斯·尼可拉的上校,感到前途渺茫,向华盛顿上书,劝他在军队的支持下夺取政权,自封为国王或独裁者,成立一个有能力偿付财政支出的坚强政府。华盛顿非常严肃地给他回了一封信,拒绝了他的建议。

后来,华盛顿成为美国独立后的第一任总统。当他完全有可能无限延长任期,继续当总统的时候,他却坚决要求退位。

从此,美国基本保留了总统不超过两任,每任不超过四年的传统,保证了民主政治的实施。

有这么一句话:

“权力就像鸦片,只要吸上了,就很难戒掉抽鸦片的烟瘾。”在历史上,久恋权位的人比比皆是。有的人,如中国近代的袁世凯,本来中国已经开始建立了中华民国的新体制,但他还却还想自己当皇帝,上演了一出复辟的闹剧,最后身败名裂。

但华盛顿却不一样。照当时的具体情况,当上国王、让自己担任总统的任期延长都是很有可能的,但他却选择了激流勇退。

这种敢于放下权力的“空杯心态”,不是将自己的人生境界提升了吗?这种做法,不值得我们所有人学习吗?松开手,计较的东西越少、胸怀和视野越大,人生就会越广大。

不断超越,永创一流我们经常看到这样的现象:有的人或者有的单位,曾经很优秀很杰出,但后来却停止不前甚至落后了。

其中最大的原因之一,就是这些人或者单位,在取得一定成就后,就固步自封,这样一来,当初的成功,反倒成了后来发展的包袱。

一句话,他们的“杯子”已经被自己的成功或优秀装满了,无法再装进更多的东西。

与此相反,有些人在成功之后,还能时刻把自己原来的“杯子”倒空,不断地超越,从优秀到再创优秀,永保一流。

在很多大学,我都曾经做过“学比尔·盖茨,不学爱迪生——二十一世纪的创新智慧”的讲座。

这并不全面否定爱迪生,而只是在一个层面上否定他——由于他不能与时俱进,在取得巨大成功后自满,最后导致了不应有的挫败。

爱迪生是人类历史上最伟大的发明家之一,他仅受过3个月的正式教育,一生却取得了一千多项专利。

毫无疑问,爱迪生的成就是有目共睹的。但在交流电被人发现时,他却固执地站在对立面,想扼杀新生事物,固守自己过去最好的成就——直流电。

1882年,在白炽灯彻底获得市场认可后,爱迪生的电气公司开始建立电力网,由此开始了“电力时代”,当时公司输电靠的是直流电。

不久,交流电技术开始崭露头角,但受限于自大的心态和自己在直流电方面的投资利益,爱迪生始终不承认交流电的价值。

发展交流电技术的威斯汀豪斯公司,一度被爱迪生压得抬不起头。

但谁也不可能逆着规律来,新生事物以锐不可挡之势浮出水面。

后来那些曾崇拜、迷信爱迪生的人们在铁的事实面前惊讶地发现:交流电其实比直流电要强得多!爱迪生公司的员工和股东引以为耻,干脆决定将公司名字中的“爱迪生”三个字去掉,成立了今天大名鼎鼎的通用电气公司(GE)。

爱迪生辉煌了大半生,却在人生的尾声栽了一个大跟头,再也没能爬起来,成了他一生抹不去的污点。

与他形成鲜明对比的则是新时代的比尔·盖茨。

最初,他设计的软件是DOS系统,那是一个被华尔街的专家评为“生蛋的金鸡”的软件。

就在DOS卖得最火的时候,比尔·盖茨却下决心把它淘汰掉,促使了革命性的WINDOWS的出现,由此产生了一个奇迹:比尔·盖茨打败比尔·盖茨,微软淘汰微软。换句话说,他们走在了时代的最前沿,超越自己的同时又超越了时代。

爱迪生之所以会在晚年犯下那么大的错误,与自己不能“空杯”密切相关。曾经锐意进取的爱迪生,到了晚年却说过一句令我们目瞪口呆的话:

“你们以后不要再向我提任何建议。因为你们的想法,我早就想到了!”在这种个人崇拜思想的指导下,固步不前甚至倒退也就在所难免。

而比尔·盖茨恰恰相反,他不满足一时的成功,顺应时代的需求,敢于向自我挑战,从而不断超越。换句话来说,因为拥有了“空杯心态”,他才保证了永创一流。

不管是个人还是单位,要保证永创一流,我们就应该向比尔·盖茨学习,拥有永远的“空杯心态”!第三章超越的程度,与“空杯”的程度成正比“空杯心态”也是分层次的。有彻底的空杯,也有半拉子的空杯,也有一点点的空杯。

不同程度的“空杯”,会造成不同效果。“空杯”程度越高,超越的程度越高;

“空杯”的程度越低,超越的程度也越低。

要创造一流甚至永创一流,就得学会彻底和永久“空杯”!要取得最大成功,就得学会“彻底倒空”不管个人还是单位,其超越的程度,总是与“空杯”的程度成正比。

点滴“空杯”只有点滴的超越。而要取得最大的成功,要创造一流甚至要永创一流,就得学会彻底“空杯”!中央电视台曾制作过一期节目,介绍了香港“领带大王”曾宪梓的创业经历。

他创业初期如何打开局面的经历非常精彩,也是对“空杯”的最好阐释。

曾宪梓出身寒苦,年轻时,他自己成立了一个小领带厂,从事领带的销售。由于当时香港主要销售的都是国外的领带,所以他的生意并不好做,为了打开局面,他不得不自己到处去推销。

有一次,他到一家西服店推销领带。没想到进了西服店,没说上几句话,就被老板骂了出来。

如果遇到这种情况,很多人都会生气,觉得这位老板实在太没有修养了。不做生意就不做吧,为什么要骂别人呢?开始曾宪梓也很生气和伤心。但因为母亲从小就对他教育非常严格,每次曾宪梓和别人发生了矛盾,不管他有没有理,母亲都要求他先向别人去道歉。

这种凡事先反思自己不对的教育对他一生影响都很大,这次也不例外。他想,是不是因为自己有什么做得不好的地方,才引起了老板的反感?于是,第二天,他带着的两杯刚从咖啡店买来的热腾腾的咖啡,又去了那家西服店。西服店老板一看又是他,正想生气。但听着曾宪梓诚恳的道歉和虚心的请教,老板的脸色终于缓和下来了。他对曾宪梓说:

“你知不知道,你昨天进来的时候,我正在向客人推销我的产品。可你却看都不看,就开始推销你的领带,弄得我没法继续做生意,你说我能不生气吗?”曾宪梓这才恍然大悟。通过这件事,他学到了做生意十分重要的一课:要成为一个成功的商人,就得学会察言观色。

当然,他得到的远不止这一点,他的谦虚和好学让西服店老板十分欣赏,于是答应帮他代销领带。后来看到领带的质量很不错,老板又将他介绍给了自己的一些朋友和生意伙伴。

最初的创业局面,就这样被曾宪梓打开了!通过曾宪梓的故事,我们可以总结出这样三个观点:

第一,要成功,必须懂得“人性的辩证法”。

经营企业就是经营人性,正如日本的“经营之圣”稻盛和夫所指出的那样:“世界上什么东西最不牢靠,人心之间的关系最不牢靠。但是,假如经营得好,世界上就没有比人心更牢固的纽带。”那么,怎么才能建立人心之间最大的纽带呢?关键是首先拿出自己的心。所谓“爱出者爱返,福出者福回。”只要你先把爱、关心、尊重给予别人,才能得到同样的回报。

第二,要成功,必须做到“不因为别人的脸色改变自己态度,而要用自己态度改变别人脸色。”第三,要取得最好的成功,必须学会彻底倒空自己。

曾宪梓遵循的原则是:只要自己与别人有矛盾,别人哪怕只有10%的正确,他也在态度上体现出来别人是100%对,虚心承认自己的不足并向人请教;

而自己,哪怕只有10%的错误,他也认为是100%的错误,所以要彻底反思和改正。

什么叫做彻底“倒空”自己,这叫做彻底“倒空”自己!将“当头棒喝”转化为最大超越动力几乎每个人都会遇到生活的坎坷和挫折。有时这种坎坷和挫折,甚至还会以当头棒喝的方式出现。

这时候,就需要有勇气接受这种剧烈的震荡,甚至将“当头棒喝”变为自己“空杯”的最大动力。如果能够做到这一点,就找到了腾飞的最好契机。

如果不能,你收获的可能只是痛苦,或者停留在抱怨和伤心中不可自拔。

在这一点上,我们不妨学习一下乔布斯。

乔布斯是著名的苹果电脑的创始人,20岁那年,他和朋友在父母的车库里开创了苹果电脑公司。仅仅用了10年,苹果电脑就扩展成拥有4000名员工、价值达20亿美元的企业。但让乔布斯怎么也没想到的是,就在这时候,自己竟然被董事会炒了鱿鱼!这真是一个让人啼笑皆非的大“跟斗”。正如他自己所言:“一个人怎么可以被他所创立的公司解雇呢?”但是,世界就是这样不公平,不管他接受不接受,严峻的事实就摆在他的面前。

他坦然承认:这一事件,让他失去了一直贯穿在整个成年生活的重心,打击是毁灭性的。在遭遇解雇的头几个月,他真不知道要做些什么。他觉得自己让企业界的前辈们失望了。当他遇到了惠普的创办人戴维·帕卡德和英特尔的创办人之一的鲍勃·诺伊斯时,他满脸疚愧地向他们道歉,因为他把事情搞砸了,让他们失望了。

他成了人人皆知的失败者,甚至想过逃离自己创业的硅谷。

但是,逃避不是办法,向别人倾诉痛苦同样解决不问题。最后,他决定面对残酷的现实,重新开始。

在接下来的5年里,他另外开创了2家公司,并制作了世界上第一部全电脑动画电影,这部电影轰动美国和世界。他也再一次成为了美国著名的创业明星。

在再次创业的过程中,他充分吸收了自己在苹果公司失败的教训,尤其改变了原来那种自恃能干、一意孤行的个性,成了一个能够和人很好合作的优秀管理者。

奇迹再次产生,鉴于他创建的新公司非常有活力,而他本人也有很大的改进,苹果集团的董事会又买下了他创办的新公司,并请他回到苹果,重新担任苹果的CEO。

从此,他迎来了人生的更大腾飞。

后来,美国著名的斯坦福大学邀请乔布斯为大学生做演讲,他的发言十分精彩,也给了我们每个人很好的启示:

“我非常肯定,如果没有被苹果炒掉,这一切都不可能在我身上发生。对于病人来说,良药总是苦口。生活有时候就像一块板砖拍向你的脑袋,但不要丧失信心。

“我当时没有看出来,但事实证明,我被苹果开掉是我这一生所经历过的最棒的事情。当成功的沉重被凤凰涅槃的轻盈所代替,我们就能以自由之躯进入了生命当中最有创意的时期。”事实上,在工作与生活中,乔布斯这样的遭遇,对我们每个人而言,都是有可能遇到的。它带给我们内心的,是痛苦、是屈辱,是心碎!但是,心碎并不可怕。著名的心理学家、和的作者派克明确指出:

“心灵碎裂的时候,有可能恰恰是重生的开始。”这个观点太好了,纵观很多伟大的人物,他们的重生都是建立在心灵“碎裂”的基础上的。

但是值得格外指出的是:光心灵碎裂是远远不够的。他们能够成功,是从心灵‘碎裂”的那一刻开始,就对生命进行“空杯”——坦然经受“当头棒喝”给自己带来的震荡,懂得在内心彻底放弃自己的虚荣、告别所有心灵的脆弱和摇摆,在不断奋进和超越中获得重生!面对生活的不公平,面对不同方式的“当头棒喝”“,人往往有两种态度:一是生气而拒绝成长,一是“生气不如争气”,通过不断提升自己,创造生命更大的辉煌!乔布斯就是我们的好榜样。

将最大决心落实到最大行动彻底的“空杯”,并不只是一个理论认知,也意味着一个最大的决心。不仅如此,还要将最大的决心,落实到最大的行动!如果不能体现在行动上的改变,所谓的“空杯”就是虚假的,就毫无疑问的“口头禅”。

在日本有“推销之神”之称的原一平,在谈到自己的成长时说,自己之所以能够成功,关键来自年轻时一次失败的经历。

在遭遇那次经历前,他的业绩一直在同事中名列前茅。再刁难的客户,只要他出马,几个回合就能解决。

同事们都崇拜他,领导也都看好他。在成绩和赞扬面前,他有点飘飘然,觉得自己很了不起,可以把任何东西卖给任何人。

有一天,他经过一间寺庙,于是突发奇想:向和尚推销保险!他认为,凭着自己的口才和多年积累起来的推销经验,一定能做到。

进到庙里,他看到一个非常和善的老和尚在扫地,便拉住他,施展浑身解数,滔滔不绝地推销起保险来。

老和尚始终笑眯眯地听着他推销,还不时点点头,原一平心想,看样子推销肯定能成功。

可正当他高兴时,老和尚却说了这样一句话:

“人啦,最好是第一次见面就有一种让人记得住的东西,否则,一生不会有什么成就。”这句话就像当头一棒,将原一平良好的自我感觉打了个粉碎!要知道,之前,他可是一直以自己很有吸引力而感到自豪的,谁知道在老和尚眼里,他最大的缺点竟是不能吸引人!但这句话也像一盆冷水,让他那颗骄傲自大的心冷静了下来。他终于开始意识到,成功的飘飘然,已经让自己看不到了自己的不足。

他下决心彻底改变自己。

但光有决心是不够的,他还要把这份决心转变为彻底的行为。

为此,他决定从两方面开始“空杯”:一是跟随老和尚打坐以“洗心”,一方面是自己花钱请客户来给自己开“原一平批评会”,恳请大家对他的缺点加以指正。

这样的批评会,一直坚持了很多年。有时他手头不宽裕,但即使借钱,他也要保证“原一平批评会”准时进行。

正是这些宝贵意见,指出了他成长中的盲点,让他能够清楚地认识自己,不断地完善和提升,最终成为了全世界都赫赫有名的“推销之神”。

原一平成功的关键之一,就在于他能够将“当头棒喝”转化为“空杯”的动力。

彻底的“空杯”,总要先有脱胎换骨的想法,之后则要有不达目标誓不休的决心,最后还要一定落实到行动中。这样,真正的“空杯”才会产生!“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禅宗非常重视“空”的智慧。在谈到什么是“空”的智慧时,禅宗六祖惠能的证悟,能给我们很大启示:

“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这是一种真正彻底“空”的境界。而它启示的对象,绝不只是修禅的人,也包括我们这些红尘中的人,包括职场中想成功的人。

在第78届奥斯卡金像奖颁奖典礼上,台湾导演李安凭借一部,获得了最佳导演奖,他也成了第一位获此殊荣的华人导演。

在记者采访李安时,李安称是一部因为“没有野心”而成功的作品。

李安有着20年从影经历,凭借、和奠定了他影坛的地位,后来,一部让他初登奥斯卡奖台,成为好莱坞最风光的华人导演。

拍完之后,他又拍了一部转型之作,但没想到却遭到了挫败。影片的失败加上身心俱惫,李安萌生了退意,准备再拍一部电影就告别影坛。

到底拍一部怎样的作品呢?就在这时,以前一直反对李安从影的父亲给他提了一个建议:让他把过去的荣辱成败全部“放下”,完全随自己的心意,按自己的风格,拍一部真正喜欢、真正想拍、不考虑市场和票房、不在乎奖牌与掌声的电影。

李安觉得父亲的意见非常好,就听从他的劝告,根本不考虑什么市场反映、时尚走向等,只忠诚于自己的内心呼唤,轻松而专注地投入到的拍摄中。

这是一部小成本、没有明星、没有噱头的性情之作。没想到,它一推出来就一下赢得了观众的心,征服了奥斯卡评委,让李安抱回所有电影人都梦想的小金人。

李安得到奥斯卡奖,要感谢他当初“没有野心。如果只盯着奥斯卡,就可能不会选择这个题材。即使选择了,也可能不会拍成现在这种风格,很可能是另一部的翻版,那么结局就实在难以预料。

李安的故事,让我想起一则禅宗公案。

佛陀住世时,有一位名叫黑指的婆罗门两手拿了两个花瓶,前来献佛,以求幸福解脱之道。

佛对黑指婆罗门说:“放下!”婆罗门把他左手拿的那个花瓶放下。

佛陀又说:“放下!”婆罗门又把他右手拿的那花瓶放下。

然而,佛陀还是对他说:“放下!”这时黑指婆罗门说:

“我已经两手空空,没有什么可以再放下了,请问现在你要我放下什么?”佛陀说:

“我并没有叫你放下你的花瓶,我要你放下的是你的六根、六尘和六识。当你把这些统统放下,再没有什么了,你将从生死桎梏中解脱出来。”此时黑指婆罗门才了解佛陀让他放下的真正含义。

婆罗门在佛陀的指示下,将手中的花瓶一一放下,殊不知佛陀让他放下的是心中的六根、六尘和六识。

他不知道这些犹如重担一样压在自己心上,扰乱了自己,致使自己产生了修行的障碍,因此生活得非常痛苦。

当我们听到佛陀说“放下,放下”时,又会想到自己该放下什么呢?失去的感情,我放下了吗?心中积累的怨恨,我放下了吗?对某些目标过于世俗的执着追求,我放下了吗?如果不能将它们彻底放下,就可能依然是它们的奴隶。

如果能够像佛祖说的那样放下,我们就能够赢得最大的超脱和心灵解放!第四章“空杯”必经的3大步骤“空杯心态”的获得,往往有一个过程。这个过程,包括三方面:

第一,开放:向新的可能性敞开,就有新的思路和机会产生。

第二,放下:惟有丢弃妨碍你发展的东西,才有可能向未来迈开大步。

第三,重生:告别过去,是为了获得更美好的未来。

开放:窗帘拉开,阳光进来在正式开始这个主题的探讨前,我们先做一项测试:如果让你从以下三个人中选择一位来造福全世界,你会选择哪一位?甲:

信巫医和占卜家有两个情妇有多年的吸烟史,而且嗜好马提尼酒乙:

曾经两次被赶出办公室每天要到中午才肯起床读大学时曾经吸食鸦片每晚都要喝大约一公升的白兰地丙:

曾是国家的战斗英雄保持着素食习惯从不吸烟,只偶尔来点啤酒年轻时没有做过什么违法的事不知道你会做怎样的选择。而根据我们的调查,绝大部分人,都会选择丙,而不会选择甲和乙。

那么这三个人到底都是谁呢?答案是:

甲:富兰克林·D·罗斯福;

乙:温斯顿·丘吉尔;

丙:阿道夫·希特勒!如果仅仅依照上述信息去选择,那么很可能会选择一个魔王!这个小测验所测验出的,往往是我们心灵与思维的狭隘性。

记得我第一次做这个测验时,也和大多数人一样,选择了丙。但当答案摆在我面前时,我感到十分震惊。我的震惊并非来自这个小小测验的失败,而是它给了我一个很大的警告:

由于所获得的信息不够充足,更由于我们有一种简单的思维定势,我们得出的很多结论往往是片面的甚至是完全错误的。最可怕的是:得出了错误结论,我们往往还不知道,甚至当别人提出不同意见时,还固执己见,将错误坚持到底!这也让我明白了一个道理:

不要固步自封,更不要固执己见,为了得到正确的结论,更为了获得最好的发展,我们必须保持心灵和思维的开放性!开放是“空杯”的第一步,如果没有开放的心灵,就绝对不会有“空杯心态”。

正如一首歌所唱的那样:

“窗帘拉开,阳光进来。”我们的心胸,有时就像被窗帘封闭住的房子,明媚的阳光都被关在外面。

但假如将窗帘拉开,阳光就会直接照进来了,带来自己光明与生机。

那么,我们的心灵和思维该如何开放呢?对此,我们不妨借鉴一下著名作家米兰·昆德拉说过的一句话:

“生活是一颗长满可能性的树。”而海尔的一则“小乌鸦,大启示”的故事,也能更好地帮助我们认识这一点。

在中国人的传统观念中,都认为乌鸦是不祥之鸟。每当听到乌鸦叫,就会感觉有不好的事情发生。

这样的想法,也曾经是海尔巴基斯坦工厂项目负责人安广飞心中的想法。

在国内工作时,他就不喜欢乌鸦。可到了巴基斯坦,他却发现那里的情况大不一样。

在那里,总有大群大群的乌鸦在街道旁、树梢上悠闲自得地栖息着。而来来往往的人们并没有现出厌恶的表情,反而总是对它们抱以友好的微笑。

这让安广飞很是不解。在向当地人打听后,他才知道,在巴基斯坦,乌鸦不但被誉为“吉祥喜庆之鸟”,而且还是巴基斯坦的国鸟。

这让安广飞很吃惊,他怎么也想不到,中国人心目中的不祥之鸟,到了这里却变成了受人喜爱的吉祥之鸟!在仔细观察之后,他发现这些乌鸦有好几种颜色,有黑的,有灰的,还有颈间杂白的,比他过去脑海中乌鸦的形象要生动活泼可爱得多,慢慢地,他甚至也开始喜欢起这些的小生灵来。

看着这些乌鸦,他心中忽然有很多感想。自己过去认为的不祥之鸟,在此地却变成了吉祥之鸟。这就说明在自己的心里,对一些事物的认知是根深蒂固的,也是有失偏颇和客观的。

由此他联想到自己的工作,并开始反省:

自己在工作中,是否已经习惯了某一种思维或某一种认知?自己是否盲目地活在过去的经验中,已经不能与时俱进了呢?自己在国内时对工作、对产品的认识,到了国外,是否仍是适合的呢?……有了这些想法,他立刻意识到,应该放下过去的经验、把自己的心倒空,结合当地的市场去开展自己的工作。

他还进一步联想到,既然对一只小小的乌鸦,在不同的地区都有着不同的喜好,那么对于产品,不同地区的人更应该有着不同的需求。

于是,他开始对当地消费者进行仔细观察和深入调研,并迅速做出了适合当地消费者需求的产品:

由于巴基斯坦家庭人口普遍比较多,所以要贮存的食品也很多。于是安广飞和同事们专门设计了一款大容积的冰箱来满足当地消费者的需求。

由于当地的电压不稳,波动很大,而且经常停电,于是安广飞和同事开发了有停电补偿功能的空调,和宽电压带的冰箱、空调、洗衣机;

巴基斯坦的居民喜欢穿着传统的长袍,安广飞和同事又开发出了一次能洗15件大袍子的洗衣机……安广飞又想到,在国内,海尔很重视文化氛围,集团内部的,以其自己独有的特色在打造海尔文化方面起了很大的作用。

如果在以前,安广飞肯定就把过去的模子照搬到巴基斯坦来了,可自从有了小乌鸦的启示后,他知道,即使好东西也不能全盘照搬。于是,他结合实际情况,办起了有当地特色的,以更好地弘扬海尔文化。

安广飞的努力没有白费,他和同事在当地为海尔打拼出了一片天地。而他的成就,也得到了海尔领导的肯定与赞扬。

安广飞的成绩,可以说和小乌鸦带来的启示密不可分。

其实,在职场中,我们很多人心中因为有一只已经定型的“小乌鸦”,因此对固守过去的有限经验,限制了对新的可能性的认知和挖掘。

要保证心灵和思维的开放性,主要要把握以下三点:

第一:不要先预设立场,认定事情“必定”如何。

第二,探问是否有其他的可能性?第三,探问是否有完全相反的可能性?放下:大解脱才有大超越有了心灵的开放,“空杯”就有了基础。

但是,光有开放还不够。

还需要往前走,也就是放下。

所谓放下,就是和那些束缚和阻碍自己发展、让自己沉重的包袱告别,包括金钱、地位、面子、贪爱以及仇恨等等。

放弃往往是艰难而痛苦,它意味着我们要宽容、不再计较,要向曾经习惯、熟悉甚至依赖的东西告别。但对一个强健的心灵而言,没有什么是放不下的。

顾准是一个非常有才华和品格的知识分子。在文革中,他受尽了折磨。但即使在逆境中,他始终保持着宽广的胸怀。

1965年9月,顾准被二次戴上“右派”帽子,妻子被迫提出与他离婚,子女与他划清界限,不仅众叛亲离,还经常遭受毒打。

最让他没有想到的事情之一,就是在“清理阶级队伍”的运动中,自己的入党介绍人兼老上司林里夫,竟用荒诞牵强的推理“揭发”自己,指责他在30年代就是执行右倾投降主义路线的“内奸”,弄得他有口难辩,受尽冤屈。

1972年,洗刷了“内奸”罪名的顾准回到了北京,发现林里夫处境也很凄苦,于是不计较前嫌,对他照顾又加。

当时一些朋友对他的做法有些不以为然,认为他这样做好比是东郭先生。

但顾准却说:他的这种做法,完全是由于那个时代造成的,则其实也毁掉了他的一生,应当同情他才是,怎么可以苛责呢?由于放下了心中的怨恨和别人对自己的不公平,顾准不仅获得了心灵的自在,也让林里夫深受感动。

1974年,顾准病倒了。林里夫每天都赶到顾准的宿舍,为他煮饭做菜,照料他的生活。顾准住院后,虽然单位安排了人专门照顾他,但林里夫仍然每天三次去医院看望和照料顾准。

顾准去世前,还特意在遗嘱中写明:向林里夫赠款500元。这在当时可是一笔不小的款额。

这样宽容、以德报怨的做法实在难得。

曾经,一位女同事和他讨论说,自己对他推崇的“宁可天下人负我,我不负天下人”的理念很不认同,她说:

“别人要是打了你的左脸,你再将右脸递上去,完全是一种奴隶哲学。我的观点是针锋相对,以牙还牙,以眼还眼。”顾准回答说:

“人类社会正是因为有强烈的报复之心,你打我一拳我还你一脚,才总是斗争不已。如果大家都有宽容仁爱之心,这个世界会好得多。”顾准的故事,使我们想起了诺贝尔和平奖获得者、南非黑人领袖纳尔逊·曼德拉。

为了追求民族的平等,为黑人争取应有的权力,曼德拉被囚禁长达27年。在出狱的当天,他说了这么一句名言:

“当我走出囚室、迈向通往自由的监狱大门时,我已经清楚,自己若不能把悲痛与怨恨留在身后,那么我其实仍在狱中。”“留在身后”,就是放下。

人的一生遭遇不幸和痛苦是难免的。但很多人在事过境迁后,还将悲痛与怨恨重重地放在心中,以致不可自拔。但这样的结果,就会像曼德拉所说的那样,将自己的心变为一所监狱,自己将自己囚禁在其中!佛教中经常讲:“看破、放下。”僧人的鞋子上面,左边有三个洞,右边也有三个洞,这样做的目的,就是让出家人低头看得破。但是很多人在欲望和仇恨面前却很难看得破,结果导致了生命的扭曲和荒废。

看破是基础。看破了,自然就容易放下了。

与此同时,看破了就一定要能放下。否则,就不是真的看破。

台湾著名的证严法师有句名言:

“前脚走,后脚放。”这说明了一个道理:人生苦短,还有很多更有意义的事情等着我们去做。假如拖泥带水,不愿意倒空自己,放下过去,我们就不可能创造人生最美好的价值。

重生:放下是为了得到更大辉煌我们强调要有“空杯心态”,但并不是为空杯而空杯,恰恰相反,倒空自己,为的是创造生命的更大辉煌。

修禅的人都会经历这样一个过程:

从“真空无相”到“真空妙有”。

要“妙有”,前提是必须“无相”;

但“无相”,是为了得到“妙有”。

也就是“倒空”自己之后,更要“百尺竿头,更进一步”,让生命重生,焕发更夺目的光芒。

是80年代一部红遍大江南北的电影,这部电影捧红了一批演员,唐国强就是其中一位。

不久后,他又成功塑造了电影里的一个形象。两次角色塑造的成功,让唐国强在观众心目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由于外形俊朗、气质不俗,很多观众都把他称之为“奶油小生”,而且把他誉为文革后电影界的第一个偶像派演员。

一开始,唐国强也觉得没什么不好。可时间一长,总被人叫做“奶油小生”,他开始有了危机感。

他说:

“其实这不是什么好名称啊,那另外的意思就是说‘你不行了,现在老了,还能装嫩么?该下台了!’”而事实也的确如此,他的形象给他塑造角色带来了很大的局限。如果不能够突破的话,就意味着他永远只能演“奶油小生”类的角色。而这样的角色,随着年龄和岁月的流逝,也终将离他而去。

认识到这一点,唐国强下定决心改变,向他喜爱的历史类人物靠拢。

为了能更好地转型,他每天都要研究和学习历史,勤练书法,由内而外地贴近每一个要塑造的历史人物。

当他再次亮相荧屏、出现在观众的视线中时,已经完全抛开了往日“奶油小生”的影子,这次他扮演的是气蕴深厚、深藏不露的一代名相——诸葛亮。

此后,他又在、、、,、中扮演皇帝或领袖,每一个角色都被他演绎得栩栩如生。

很多喜欢他的观众都觉得,他所扮演的皇帝已经是“最好的”皇帝了。

就在大家对他扮演的角色交口称赞时,唐国强又开始对自己“不满意”起来。他坦诚地说:

“演皇帝已经快把自己掏空,再演就会黔驴技穷。”后来,他又接到一个新的角色,塑造伟人毛泽东的形象。电视开拍前,大家对他并不看好,认为他的外形条件并不接近毛泽东。

但他很有自信,经常研究毛主席的著作,还通过历史文献资料仔细琢磨毛主席的表情、动作。

当电视剧播出时,唐国强出色的表现征服了观众,大家一致认为他非常成功地塑造了毛主席的形象。

而唐国强并没有停留在原地,现在的他又要去掉大家眼中的“最好”,转而去尝试其他角色。他下一步的计划是出演一些历史上的文化人,比如唐玄奘,颜真卿。

回顾唐国强的演艺事业历程,我们可以得到这样一个启示:每一次的成功,都是在不断倒空自己、不断重生中超越的。

如果唐国强仍然停留在“奶油小生”的角色中,现在恐怕早已淡出了观众的视线,很难有所发展。

如果唐国强没有从演皇帝的角色中转型,那么也就不可能赢得更大的舞台和天地。

重生的过程是艰难的,类似于凤凰涅槃、化蛹为蝶,但对于一个不断超越的心灵而言,却是最值得我们去努力的!第二单元职场时刻需“空杯”第五章融入新环境,主动空杯进入一个新环境,就要勇于将原来环境里熟悉、习惯、喜欢的东西“放下”,而从零开始。

一个人在职场要成功,首先就要培养“适应力”。

从“自然人”转化为“单位人”是融入职场的基本条件。

一个人在职场起点低并不可怕,怕的是境界低。

一个人越计较自我,在职场中便越没有发展前景,越会主动付出,越会快速发展。

职场要成功,首先培养“适应力”在职场中,我们常常会面临角色的转换和环境的改变,有时是从学校到单位,有时是从一个单位到另一个单位、从一份工作到另一份工作。

这时候,最容易犯的错误就是将过去的成功和经验用于新的角色和环境中,结果处处碰壁,造成了很大的瓶颈和障碍。

要想迅速在新角色、新环境中获得成功,就必须放下过去,主动空杯,抱着从零开始、重新学习的心态,培养自己对新角色、新环境的“适应力”。

上曾经上登过一篇的文章,正是对这一观点很好的注解。

文章讲述了一个北大学子求职的经历。文章中的主人公曾是理科的高考状元,并以优异的成绩,从北京大学医学专业毕业。

本以为顶着北大这样的“光环”,找份工作是轻而易举的事,然而当他第一次在人才招聘会场将简历递给一家招聘台的主管时,对方却并没有对他表现太多的关注,只是简单地聊了几句,然后就跟旁边另一位应聘的小伙子交谈起来。

见对方对自己这样冷落,他几次想重新上前介绍自己,但始终没好意思开口。最后见没人理会自己,他只好悻悻地走开了。

第一次求职的失败让自尊心极强的他感到心灰意冷,一段时间内,他常常是一个人在宿舍里躺在床上发呆。

但随着口袋里的钱越来越少,他不得不重新去找工作,可每次都被招聘单位客气地拒绝了。

迫不得已,他只好离开北京,到另一个城市找工作。可情况也差不多:没有单位愿意接受他。

带着失落,他做了一个决定:和乡下的父母一起去卖糖葫芦!这个决定让所有人都大吃一惊:一个北大毕业的高材生,怎么能去卖糖葫芦呢?然而他还是坚持自己的想法。第一次出去卖糖葫芦,就引来了众人的议论:

“这不是某某某吗?他不是考上北京大学了吗?怎么卖起糖葫芦来了?”别人异样的目光,就像芒刺扎在他身上,他连头都不敢抬。

就这样,一个多小时过去了,他连一根糖葫芦都没卖出去。

他心急如焚,最后逼着自己开口吆喝。一些好奇的人围了过来,有的还掏钱买了一支。就这样,他慢慢有了勇气,吆喝声渐渐响亮起来。很快,所有的糖葫芦都卖光了。

就这样,他每天都去卖糖葫芦。在这样的生活中,他体会了在北大时所体会不到的东西,那就是一个人做什么都不重要,重要的是能够尽早地适应各种复杂的环境。

带着这样的心态,他再一次进入了职场。这一次前去应聘,他显得很自信,落落大方,当招聘方提出:

“假如在这次见面会以至今后的一段时间里,你仍然找不到自己满意的工作,你该怎么办?”他回答说:

“我会努力拓宽职业发展视野、培养广泛的职业发展兴趣,我相信凭着我的智慧和才华、乐观的心态,我终究会找到自己的位置,我会让自己的职业生涯变得丰富而厚重。”现在的他,已找到了一份非常不错的工作,并且也在工作中取得了骄人的成绩。

在文章的最后,他这样说道:

“从此,除了学业,‘北大’二字在我的生活中渐行渐远。”我想,他所谓的远离“北大”,就是指扔掉“北大”的光环。

这样的“光环”,在每个人身上都或多或少存在着,然而,在新的环境中,如果一味强调过去的“光环”,那么只能是百害而无一益。

因为新的工作、新的环境,并不会为你的过去买单,而只会为你现在对单位的价值买单!无论是名校、高学历还是过去辉煌的业绩,在进入新环境、转换新角色前,它们充其量也只不过是为我们提供了一块外表“漂亮”的敲门砖。

如果只有“漂亮”的外表,而不能适应单位的需要,无法促进单位的发展,那么即使是顶着“博士”的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