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毫米分米的认识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_第1页
小学数学-毫米分米的认识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_第2页
小学数学-毫米分米的认识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_第3页
小学数学-毫米分米的认识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_第4页
小学数学-毫米分米的认识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PAGE6PAGE《分米和毫米的认识》教学设计【教学内容】《义务教育教科书·数学》()六年制二年级下册第三单元信息窗1。【教学目标】1.在具体情境和实际测量的活动中,经历毫米产生的过程,认识长度单位分米、毫米,明确长度单位之间的联系,并根据长度单位之间的关系,进行简单的换算。2.结合实际测量和具体的生活情境,初步建立1毫米、1分米的长度观念;在具体情境中学会选用适当的长度单位进行测量,能估计物体的长度,进一步发展估测意识。3.通过引导学生经历观察、比较、猜想、验证、总结等数学学习活动,使学生形成有论据、有条理、有逻辑的思维习惯,养成善于思考、做事条理分明、一丝不苟、严肃认真的个性品质,培养学生求真求实的科学态度,以及勇于探索、敢于质疑、严谨求实的理性精神。4.在实际测量的过程中,体会长度单位在生活中的应用,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产生对身边事物长度的关注与好奇心以及积极参与测量的愿望,体验数学学习的乐趣。帮助学生积累探究测量教学的数学活动经验。【教学重点】毫米和分米长度概念的建立。【教学难点】估测物体的长度。【教学具准备】课件、厘米尺、1毫米卡片、学生尺、1分米和1米金箍棒【教学过程】情境导入同学们,喜欢西游记的故事吗?甜甜小朋友也特别喜欢,一起来看。动画演示情境图的故事情节。(动画内容:一天晚上,甜甜在睡觉前看了一本《西游记》,看着看着,他不知不觉的睡着了,做了一个甜甜的梦。梦到了孙悟空来到了他和小伙伴中间,甜甜迫不及待的问:“孙大圣,你的金箍棒真的能变大变小?变给我们看看吧。”孙悟空:好,俺老孙就变给你们看看。变小……小,变成1毫米了!这样就能塞到我的耳朵里了。甜甜心想:1毫米,1毫米有多长?紧接着,孙悟空:看好,它还能变大呢!大……大……变成1分米长了!甜甜拿在手心里,心想:金箍棒真神奇啊!)谈话:同学们,从甜甜的梦中,你能找到哪些数学信息?学生可能会想到:金箍棒边长1毫米长和金箍棒变成1分米长等数学信息。谈话:根据这些信息,你能提出怎样的数学问题?学生可能会提出:1毫米有多长?1分米有多长?同学们提的这些问题都非常有价值。下面,我们先来研究1毫米有多长。【设计意图】采用动画的形式呈现出甜甜的梦里孙悟空变金箍棒的情境,将神话故事巧妙的跟数学知识整合,极大的激发了学生学习的热情,为学生构建一个充满情趣的快乐课堂。二、你问我说1.认识毫米活动一:谈话:1毫米到底有多长呢?请同学们拿出老师给你准备的直尺,仔细听,认真看:直尺上一小格的长度就是1毫米。观察这一毫米,你感觉怎么样?为了让大家看的更清楚,我们把直尺放大在屏幕上。看,直尺上这一小格的长度是1毫米,继续看这一小格的长度呢?这儿呢?对,尺子上每1小格的长度就是1毫米。在你的直尺上找到1毫米给你的同位看一看学生在尺子上找1毫米,并指给同桌看。谈话:请同学们拿出老师发给你的卡片。测量一下他的厚度,你发现了什么?学生发现这张卡片的厚度大约就是1毫米。谈话:下面让我们一起感受一下1毫米吧,像老师这样:用拇指和食指轻轻捏住小卡片,用另一只手慢慢的把卡片抽出来,注意,捏住卡片的拇指和食指不要动,现在你两个指缝之间的距离就是1毫米了。你感觉1毫米怎么样?谈话:现在请你们把圆片轻轻地放在桌子上,闭上眼睛想一下:1毫米有多长?睁开眼睛,再用手比划一下1毫米有多长?谈话:想一想,看一看,在我们的周围、或者我们身边有哪些物体的长度或厚度大约是1毫米?学生能从身边找到:1分硬币、尺子的厚度大约是1毫米、指甲的厚度大约1毫米……谈话:你们真的很善于观察,找到了这么多的物体,老师为你们感到高兴。(3)明确厘米和毫米之间的关系谈话:接下来请大家在练习本上画一条5毫米长的线段。画好后和你的同位说说是怎么画的。谈话:再请大家画一条10毫米长的线段。请你边画边观察,看你有什么发现。学生发现10毫米=1厘米大屏幕验证1厘米=10毫米。(板书)谈话:那5厘米等于多少毫米呢?说说你是怎么想的?如果是20毫米应该等于多少厘米呢?70毫米呢?总结:刚才,我们认识了毫米,毫米是一个长度单位,用字母mm表示。【设计意图】本教学环节重点是引导学生经历毫米产生的过程,学习新的长度单位“毫米”。学生通过“比一比”、“画一画”、“找一找”等一系列活动,系统认识毫米,并初步在头脑中建立起“毫米”的概念,培养学生的观察、抽象和概括能力。在这个教学环节教师要求细致到位,从而使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养成做事条理分明、严谨细致的个性品质。(4)回头看。同学们,刚才我们一起认识了毫米,想一想我们是怎样学习的。首先,我们在直尺上找到了一毫米长的小格,借助卡片比划了一毫米有多长?(点课件)生活中我们又找到了很多的一毫米,量一量,又发现了1厘米=10毫米,像这样,比一比、找一找、量一量是我们学习长度单位常用的方法。【设计意图】认识了毫米后,教师及时引领学生回头看,并把这种方法,迁移到分米的认识,让学生经历一个用结构的过程,帮助学生积累探究测量教学的数学活动经验。2.认识分米(1)小组合作,探索分米谈话:认识了毫米,我们再来认识以下分米。分米也是一个长度单位,它可以用字母dm来表示。今天老师也为你们准备了一根1分米长的金箍棒,找到了吗?看,1分米就是这么长。下面我们就根据学习毫米的过程,小组合作探究一下1分米到底有多长?好,拿出老师为你准备的探究卡。按照探究卡上的要求,开始探究。分米的认识探究卡1.比一比。用手势表示出1分米的长度。2.找一找。生活中哪些物体的长度大约是1分米?如:————————————————3.量一量用直尺量一量1分米长的金箍棒,你有什么发现?我发现:(2)组间交流。谈话:哪个小组愿意到前面说说你们是怎样探究的?学生交流探究的过程。教师适时引导,提升。板书:1分米=10厘米随机练习:70厘米=()毫米,8分米=()厘米【设计意图】在“分米的认识”环节,大胆放手让学生小组合作、自主探究,让学生有步骤有策略的解决问题,真正培养了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也对学生学习策略和方法进行了潜移默化的培养。学生在有趣的实践活动中丰富了自己对1分米的感性认识,分米的认识在学生思维的碰撞和交流补充中完善起来。在整个交流的过程中,教师是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学生各抒己见、不人云亦云,培养了学生敢于发表自己的想法,同时善于合作交流的学习习惯以及勇于探索、善于创新的科学精神。。3.建立长度单位间的联系谈话:今天这节课我们认识了毫米和分米(放版贴)我们在一年级时还学习了两个长度单位,它们是米和厘米,并且我们还知道了1分米=10厘米,1厘米等于10毫米,那你还想知道什么?学生可能提出:1米等于几分米?谈话:老师这里有一根米长的金箍棒,估一下,1米里面有几个1分米?验证:1米=10分米。谈话:这些长度单位每相邻的之间的进率都是十。借助手势比划1米、1分米、1厘米、1毫米的长短。【设计意图】利用“分米”概念进行实际估测。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估测方法,有效培养了学生估测的能力以及求真求实的科学态度三、自主练习师:同学们的表现的很棒!那敢来做一下挑战练习吗?1.基本练习(1)你能说出它们的长度各是多少毫米吗?(2)填一填。3.在()里填上适当的长度单位。铁钉长床长大米宽黄瓜长2()2()2()2()4.小明的日记。2015年3月18日星期三天气:晴今天早晨,我从2分米长的床上爬起来,来到了卫生间,拿起了20毫米长的牙刷刷牙。吃了早饭,我快速跑到学校,坐在4米高的椅子上,从铅笔盒里拿出10分米长的铅笔,认真做起笔记。你现在想对小明说些什么?谈话:看来选择单位要有一定的根据,一定要根据物体的具体长度选择合适的长度单位,可要用好心中的这把尺子。【设计意图】课件出示了形式多样的练习,增加了练习的趣味性,学生借助生活经验和对长度单位的认识,在括号里填上合适的单位,并通过想、算、比等方法,进一步建立长度观念。并适时通过小明的日记对学生进行学习习惯的培养。四、回顾反思师:同学们,回想一下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学生能想到:认识了毫米和分米,知道了1毫米和1分米有多长;知道1分硬币的厚度大约1毫米、手长大约1分米;知道1厘米=10毫米、1分米=10厘米、1米=10分米;会用长度单位毫米、厘米、分米进行测量;根据长度单位之间的关系进行换算;了解了长度单位在生活中的应用;……师:孙悟空的金箍棒还能变得更长,直插到天上去,要测量这个高度,就要用到比米更大的长度单位;金箍棒也能变得更短,肉眼几乎都看不到,要测量这个长度,就要用到比毫米更小的长度单位。在以后的学习中我们将继续研究。【设计意图】教师引导学生从知识、方法、情感等方面全面回顾梳理,帮助学生积累一些基本的活动经验,养成全面回顾的习惯,培养自我反思、全面概括的能力。金箍棒情境贯穿始终,借助金箍棒的长度变化,为长度单位的后续学习埋下了自然而巧妙的伏笔,有效地激发学生进一步探究的欲望。《毫米、分米的认识》学情分析学生是数学活动的主体,体验性学习为每个学生的自主发展提供了一个很好的舞台,因为学生的发展是有差异的,所以当学生面对新的问题时,他们会从不同的角度,用不同的眼光来审视客观世界,他们解决问题的过程便是一个展示丰富个性的过程,同时也是我们认识学生的过程。毫米和分米是在学生已经认识了长度单位厘米和米,也初步学会用厘米和米作单位测量或估计物体、线段的长度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在以后的学习中学生还将进一步认识长度单位千米,学习用千米作单位描述公路、铁路及河流的长度,描述常见交通工具行驶的速度。可见,分米和毫米不仅是认识长度单位的基本内容之一,也是学生逐步掌握测量方法和技能过程中的重要一环。毫米是学生现在所能认识到的最小的一个长度单位,对学生来说有一定的难度,但他们每人的直尺上都有毫米的刻度,对于毫米的认识并不是一张白纸,可以说有了一些基本的感性认识。计量单位分米虽然不常用,但它对学生理解长度单位间的十进关系是很有必要的。新的课程标准的根本目的在于为个体的发展服务。个性的和谐,理性的培养,情操的陶冶,身心发展的平衡等都是新课标所追求的目标。基于此,本节课的教学目标除了使学生认识长度单位分米和毫米,初步建立1分米、1毫米长度概念,知道1厘米=10毫米,1分米=10厘米,1米=10分米这个知识目标外,重在引导学生探索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实践操作能力,简单的推理能力及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同时经历实际测量的过程,体会长度单位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感受数学和生活的密切联系,产生对身边物体长度的关注、好奇心和积极参与测量的愿望,体验数学学习的乐趣。在教学中教师要真正确立以“学生的发展为本”的理念,充分挖取生活中有趣的素材,让课堂“动”起来,让学生在课堂教学的“动”中进行自主的学习,把课堂上的主动权还给了学生,让学生主动参与到整个知识探索过程中来,成为真正的“学习小主人”。《毫米、分米的认识》效果分析本节课,本着“以学生的发展为本”的理念,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操作、猜测,认识长度单位毫米和分米,建立毫米和分米的长度观念,培养学生的分析、综合、比较、抽象、概括能力,结合具体内容向学生渗透长度单位来源于实际生活又运用于实际生活的观点,同时培养学生应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一、优化课堂氛围,体验学习乐趣。兴趣,是学生学习的最好老师。本节课我把新课的学习融入新颖、有趣的童话素材之中,甜甜的梦中人物孙悟空是小学生喜闻乐见的神话形象,这样的素材能极大的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借助鲜活的神话素材,为学生构建一个充满情趣的快乐课堂。二、优化教学活动,体验生活实践。在教学中教师要真正确立以“学生的发展为本”的理念,充分挖取生活中有趣的素材,让课堂“动”起来,让学生在课堂教学的“动”中进行自主的学习,把课堂上的主动权还给了学生,让学生主动参与到整个知识探索过程中来,成为真正的“学习小主人”。1.设计丰富的活动,让学生体会1分米和1毫米,逐步建立正确的概念。

知道1分米、1毫米是多长,单凭听讲接受是不够的,一个长度单位的建立,不可能一蹴而就。而是需要教师精心设计有效的环节,让学生动脑、动口、动手,使学生在实际操作中不断地感受,逐步地强化。通过让学生认一认、找一找、量一量、、画一画等一系列多种感官参与的活动,帮助学生比较清晰地建立了对分米和毫米的表象。2.从学生相对熟悉的毫米入手,通过结构化地认识毫米,迁移到分米的认识。本节课我从毫米入手,通过认一认、找一找、量一量、、画一画这一系列的活动,形成结构。再迁移到分米,让学生经历一个用结构的过程。学生在探索过程中,通过主动探究、合作交流、动手操作等方式参与知识形成和发展的过程,经历对分米、毫米地初步认识。3.重视用手势比划1分米和1毫米,提高估测能力。用手势表示长度单位,是建立相关概念的重要活动。概念是反映对象本质特征的思维形式。把直尺上的、物体长度上的共同特征——1分米或1毫米提取出来,用手势比划这样的动作拉动了思维,形成了概念。先提供一定的参照物分米管和硬币来具体地感知1分米、1毫米的长度,接着经历“比划——在尺上验证——修正比划——再验证……”的过程,使1分米和1毫米的概念逐渐做到尽可能地准确。另外,估测能力既是生活实用的能力,也是建立分米意义的重要手段。学生掌握了用手势比划1分米、1毫米后,就好像随身带了一把尺,便于他们随时进行估测。初步培养估计的能力和意识。三、优化练习设计,促进知识巩固巩固练习是学生深化知识,掌握技能的重要途径。本课我遵循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的原则,围绕重点、难点设计了多层次的练习。为了让数学练习也能深深的激起学生学习的兴趣,我们设计了“小明日记”这一环节,学生在读日记的过程中发现了错误,笑声不断,教师就因此而提问:“你们笑什么?”学生指出各种错处而改正,整个改错过程中,学生处于一种积极的状态,一个具有挑战性的环节就让数学知识一下子变得鲜活起来、生动起来,学生真真切切地感受到数学的亲切,久而久之就对数学产生深厚的兴趣,相信只要有了这个情感基础,学生用数学的眼光观察现实生活的数学素养随之就会有很大的提升。《毫米和分米的认识》教材分析一、教材的地位《毫米和分米的认识》这节课是《义务教育教科书·数学》()六年制二年级下册第三单元信息窗1的内容。本课是在学生学习了长度单位米和厘米,有了一定的测量能力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是下节课“千米的认识”的基础,对于今后学习面积单位和体积单位,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都具有重要意义。通过学习,学生对常用的长度单位有一个比较完整的认识。二、不同版本教材内容的处理1.本信息窗有3个红点问题和1个绿点问题。第一个红点问题是认识长度单位毫米,能从生活中估测长1毫米的物体,知道1厘米=10毫米。第二个红点问题是认识长度单位分米,能估测出1分米长的物体,掌握厘米、分米、米之间的换算关系。第三个红点问题是,由高级单位厘米化成毫米。绿点问题是第三个红点问题的延续,学习由低级单位聚成高级单位的简单换算。

第一个红点标示的问题是“1毫米有多长呢?”,教材提供1毫米用红色标注的直尺图,用小博士的话告知学生:尺子上1小格的长度是1毫米,毫米用mm表示。教材意图是学生利用对直尺上的1毫米的感知去估测生活中长1毫米的物体,建立1毫米的长度观念,并且通过观察直尺上的刻度探究1厘米与1毫米之间的关系。第二个红点标示的问题是“1分米有多长呢?”,小博士的话告诉学生“10厘米就是1分米,分米用dm表示。”教材意图是学生通过观察,发现1厘米与1分米之间的关系,在大量的实际测量中获取对1分米长度的感性认识,在学生探究中发现1米和1分米的关系。第3个红点问题是“金箍棒长5厘米,用毫米作单位是多少毫米?”教材呈现的是用直尺量出5厘米金箍棒的情境。学生通过看一看、量一量、想一想的方法,自行探究出高级单位化成低级单位的换算方法,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和抽象思维能力。绿点问题是“金箍棒长70厘米,用分米作单位是多少分米?”重点掌握“聚”的方法。2.人教版人教版对分米和毫米的认识分为3个例题进行处理。例1中分为3个步骤呈现,让学生在活动中感知毫米的产生,在观察直尺中体验1毫米的长度及毫米与厘米的关系,在列举中建立1毫米的长度观念,体会毫米这个长度单位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具体而言:通过估计数学课本的长、宽、厚的活动,唤起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即已学厘米的知识;根据判断估计结果是否准确,引出精确测量的活动。在测量中发现,数学书的厚度不到1厘米,宽不能用整厘米数表示,体会毫米产生的意义。使学生明确,比厘米更小的长度单位是毫米,并给出表示毫米的符号“mm”,让学生了解。利用直尺上的毫米刻度直观告诉学生1毫米有多长。通过数一数1厘米长度里有几小格,引出“1厘米=10毫米”。用手势表示出1毫米的长度,增强直观感知。给出生活中长度是1毫米的实物,如:1分硬币的厚度,身份证的厚度等,帮助学生建立1毫米的长度观念。例2和例3中主要介绍分米的认识、分米与米的关系以及常见长度单位间的换算。例2一开始便介绍长度单位“分米”,并给出表示分米的符号“dm”,让学生了解。其次利用米尺直观呈现10厘米长度,让学生明确1分米=10厘米,并借助直尺用手势表示出1分米的长度,帮助学生建立1分米的长度观念。最后通过想一想、数一数,利用米尺让学生探索分米和米之间的关系,明确1米=10分米。例3中,由于学生还未学习两位数的乘除法计算,因此在教学长度单位毫米、厘米、分米和米之间的换算时,教材通过推理掌握换算的方法引导学生思考。3.苏教版苏教版内容分三部分编排,先教学分米,再教学毫米,最后教学单位间的进率和换算。为了帮助学生建立概念,教材中设计了许多教学活动。(1)在引出单位时产生鲜明的第一印象。教学长度单位时首先要引出单位,教材在原有认知背景和新的认知冲突中引出分米和毫米,力求使学生产生比较清晰、深刻的第一印象。在引出分米时,出示了一个长大约20厘米、宽大约10厘米的文具盒,告诉学生10厘米是1分米,20厘米是2分米。这样引出新的单位分米,能让学生知道表示文具盒的长、宽各多少,除了用厘米作单位还能用分米作单位,同时还知道1分米比1厘米大(10厘米才是1分米)。在引出毫米时,用直尺量数学书的厚,发现不到1厘米。比1厘米小的长度怎样表示呢?需要更小的长度单位毫米。(2)看直尺首次感知1个单位有多长。在看直尺上的1分米时,教材承接前面的“10厘米是1分米”,在直尺的上面用红线括出10厘米长的一段,并注上1分米,便于学生观察。还要求学生用直尺画一条长1分米的线段,再次感受1分米的实际长度。在看直尺上的1毫米时,教材告诉学生“1厘米中间的每一小格的长度是1毫米”,在教材的指点下感知1毫米是很短的。(3)找相关的物体丰富感性认识。教材让学生“说一说哪些物体的长大约是1分米”。1毫米是很短的,让学生寻找长1毫米的物体比寻找1分米的物体难。所以,教材编排作了相应调整。先列举了一些实例,如1分硬币、银行卡或电话卡、10张纸叠在一起的厚度都大约1毫米,让学生知道1毫米的物体还是比较多的。然后改变问题的提法,不是问学生“哪些物体的长或厚是1毫米”,而是问“哪些东西的长度可以用毫米作单位”。凡是比较短的、薄的,不到1厘米的物体的长或厚,如米尺的厚度、蚂蚁的身长都可以用毫米作单位。显然,后面的问题容易回答。(4)用手势比画1分米和1毫米。学生进行了观察直尺、寻找实物等感知长度的活动,这些感知对象的共同特点是长1分米或长1毫米。用手势比画1分米和1毫米,是建立相关概念的活动。结合测量教学单位间的换算。相邻长度单位间的进率可以应用于单位间的换算。本单元只进行比较简单的换算,只限于相邻的两个单位,而且都是单名数之间的换算。教材更新了换算教学的编写思路,结合测量物体的长度教学单位间的换算,大致分三步教学。第一步孕伏换算。第27页第2题看图说出橡皮的长是多少毫米,在图上能看到橡皮的一端对齐了直尺的“0”刻度,另一端对齐着直尺上3厘米后面的5毫米刻度。因为问题是橡皮长多少毫米,于是把3厘米看成30毫米,再加上5毫米得到橡皮全长35毫米。这里不是教学单位的换算,更不是把复名数改写成单名数,而是在图形直观中通过3厘米是30毫米孕伏单位的换算。3厘米是30毫米不是教材告诉学生的,是他们看到和想到的。教学时要给学生机会说一说自己是怎样想的,感受教材的孕伏。第二步感受换算。第29页上面的一道例题,用文字语言和直尺图画同时表示了笔芯长6厘米,要求把这个长度改写成用毫米作单位。学生在图的启发下会这样想:1厘米是10毫米,6厘米是6个10毫米,是60毫米。这就是单位换算时的思考,这种思考是直观情境激发出来的,是学生主动进行的。让学生感受换算,要想一想换算时做了什么,怎样做的。第三步掌握换算方法。第29页下面的一道例题把课桌的高80厘米改写成用分米作单位。虽然与上面的例题要求不同,但仍然可以类似上面那样去教学。或是想像有1把尺在量课桌的高,从米尺上看出80厘米是8个10厘米,是8分米。或者这样去想:10厘米是1分米,80厘米里有8个10厘米,是8分米。教学这道例题,一方面要放手让学生独立思考,在交流中总结出改写的方法。另一方面还要与上面的例题比一比,比出要求上的不同以及思考方法的不同,从而掌握换算的方法。三、教学目标及教学重难点根据上述分析,结合课程标准,我确立了本节课的教学目标、重点和难点。1.知识与技能:在具体情境和实际测量的活动中,认识长度单位分米、毫米,明确长度单位之间的联系,并根据长度单位之间的关系,进行简单的换算。2.过程与方法:结合实际测量和具体的生活情境,初步建立1毫米、1分米的长度观念;在具体情境中学会选用适当的长度单位进行测量,能估计物体的长度,进一步发展估测意识。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引导学生经历观察、比较、猜想、验证、总结等数学学习活动,使学生形成有论据、有条理、有逻辑的思维习惯,养成善于思考、做事条理分明、一丝不苟、严肃认真的个性品质,培养学生求真求实的科学态度,以及勇于探索、敢于质疑、严谨求实的理性精神。在实际测量的过程中,体会长度单位在生活中的应用,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产生对身边事物长度的关注与好奇心以及积极参与测量的愿望,体验数学学习的乐趣。帮助学生积累探究测量教学的数学活动经验。本课的教学重点是:认识长度毫米和分米,初步建立1毫米和1分米的长度观念,体验毫米、分米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教学难点:毫米、分米长度观念的建立。四、课时安排本信息窗3个红点1个绿点,安排1课时。《毫米和分米的认识》观评记录安霞老师点评:新课程改革的核心是学生学习方式的改变,教师教学观念的更新。《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之上,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这意味着应以学生为主体,大胆发掘学生的内在潜能,不断促进学生的发展。在《认识分米和毫米》这节课中,教师较好地把握了新课标的这一精神,真正确立了以“学生的发展为本”的理念,充分挖取生活中有趣的素材,让课堂“动”起来,让学生在课堂教学的“动”中进行自主的学习,把课堂上的主动权还给了学生,让学生主动参与到整个知识探索过程中来,成为真正的“学习小主人”。整个课堂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一、活动的课堂心理学家认为:“活动是认知的基础,智慧是从动作开始的。”对于具体形象思维占优势的小学生来说,最深刻的体验莫过于自己的亲自实践。在本节课中,教师利用学生小组共同努力动手操作的方式作为途径,为学生创设大量动手操作、动口讲述、动脑思考的机会。例如,在认识“分米”时,教师让学生根据学习毫米的过程,借助一分米长的金箍棒,小组合作探究一下1分米到底有多长,学生借助金箍棒比划出1分米的长度找出身边1分米、通过测量知道“1分米=10厘米”等一系列“动”的活动,,从而获得新知。通过猜测——验证分米和米的关系,既拓宽了学生思维空间,又运用了“猜测——验证”的学习方法。整个课堂在“活动”中动手、动口、动脑,让学生真正去体验和理解数学。二、生活的课堂数学与生活是密切联系的。本节课中教师着力体现“数学中的生活”的思想,关注学生原有的生活经验,设置学生乐意参与的生活中的数学活动,注重课堂中的生活性。在学生已建立1毫米概念的情况下,联系生活中的实例,让学生想一想,在我们的生活中还有哪些东西的长度或厚度可以用毫米作单位?课堂中充分关注学生原有的生活经验,学以致用,理解数学在生活中的价值。学生置身于生活中的课堂,学的轻松、有趣,有价值。三、建构的课堂学生学习的过程是在教师创设的情境下,借助已有知识和经验,主动探索,积极交流,从而建立新的认知结构的过程,是通过新经验与原有知识经验的相互作用而不断充实、丰富和改造自己已有知识经验的过程。在学生知道了1分米=10厘米之后,教师出示直尺,尺子上从哪儿到哪儿也是1分米?讨论交流总结出:不论从哪里看,只要一条10厘米的线段,就是1分米。通过猜一猜,师生验证米与分米之间的关系:1米=10分米,从而建立新知与旧知的联系。借助直尺和米尺,在动手操作,小组交流中顺利完成长度单位这一块知识体系的认知建构。总之,认识分米和毫米这一节课,学习素材的选取和呈现,以及学习活动的安排都充分考虑到学生的生活体验和趣味性,运用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以活动为主线”的教学理念,过程体验深刻,学生学的兴趣盎然。三里河小学三年级数学教研组评课:3月16日下午,全体数学教师在多媒体教室进行了“魅力课堂”观摩活动。二年级的老师的“毫米和分米的认识”,从老师到学生、从知识学习到亲身实践,老师利用各种教学技巧“吸引”着学生,调动着学生的积极性,学生真正成了课堂的小主人,积极主动。整个课堂是在一种活泼向上的氛围中快乐学习中进行着。整节课给我们三年级级部的数学教师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以下是三年级数学教研组每位老师的评课:李彬老师:1.整堂课设计非常严密,最后设计的练习有趣味性。2.从课堂效果看,教师真正备好了教材,把握了教学目标、知识的重难点。备好了学生,教学的策略和方法恰当有序。3.注重教师引导与学生自主学习相结合。4.教师的思维敏捷,反应快,教师游刃有余。5.及时渗透数学方法,特别注重小组合作意识,对学生的关爱亲情体现比较多。刘炳娟老师:1.课堂的组织有秩序,学生学习习惯非常好。拍手鼓励这一个环节有序条理,并非一日之功。2.教师的语言非常精炼,没有废话不罗嗦,教师有层次的语言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3.注重学生动手操作能力。比如让学生准备了学具来测量,充分利用学生的肢体让学生比划1米、1毫米、1厘米、1分米的长度。4.注重教师引导与学生自主学习相结合姜雅倩老师:1.教师课堂上有激情,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2.教师注重了学生的体验中掌握知识的教学。比如用手比划一下学过的长度单位。3.教师真正“以生为本”,让学生自主探究,养成了合作的良好的学习习惯。王翠娟老师:听完王老师的课,我想用四个字来形容,“吸引”和“自主”。整节课王老师真正体现了“教师引导”“学生自主”的以生为本的课堂教学。以下是我听课后一点自己的看法:1.采用动画的形式呈现出甜甜的梦里孙悟空变金箍棒的情境,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被故事“吸引”,带着好奇心进入了学习,这种学习无疑一定是主动的、积极的。2.王老师让学生从尺子上认识1毫米,吸引着学生从学具中找1毫米,然后找然后用手比划,认识了1毫米又从生活中去找一找1毫米的物体。在这里教师让学生的找一找、比划,让学生用手用脑用眼睛,实际操作又有趣味性,有理性认识也有感性形象体验,适合低年级的学生的认知规律。这无疑又是老师深层次的“吸引”,在这种吸引下,学生积极主动,乐此不疲。3.在“分米的认识”环节,教师在“毫米的认识”过程中学生已经有了探究经验的基础上,大胆放手让学生自主探究,让学生有步骤有策略的解决问题,真正培养了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也对学生学习策略和方法进行了潜移默化的培养。如果再扶着学生,学生会烦,放给学生,学生的学习是快乐的、大胆的、积极的、自信的。这样的教学策略能不“吸引”学生吗?4.在巩固练习环节,教师的设计层次性清晰,针对性强,可谓练习有序有效。特别精彩的是在“小明的日记”这个题目的设计上,让人感觉眼前一亮,趣味性浓,综合性强,积极性高。整节课的教学给我的感觉是“数学好玩”,学生玩中学,乐中学。从课堂的整体看有序、有效、有趣、有情,在自然和谐中生成,真正体现了学生的小主人地位。《分米和毫米的认识》评测练习1.你能说出它们的长度各是多少毫米吗?2.填一填。3.在()里填上适当的长度单位。铁钉长床长大米宽黄瓜长2()2()2()2()4.小明的日记。2015年3月18日星期三天气:晴今天早晨,我从2分米长的床上爬起来,来到了卫生间,拿起了20毫米长的牙刷刷牙。吃了早饭,我快速跑到学校,坐在4米高的椅子上,从铅笔盒里拿出10分米长的铅笔,认真做起笔记。你现在想对小明说些什么?《毫米和分米的认识》教学反思本节课,我充分体现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根据教学内容和低年级学生的好奇好动的心理特征,力求做到让学生结合生活实际在生动具体的情境中学习数学,同时在课堂教学中为学生创设充分参与数学活动和交流的机会,培养学生观察、操作、推理、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和估测的能力。体现启发性原则,运用观察、比较、联想、情境、操作、教学等教学学法,同时借助直观教具和多媒体辅助教学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引导学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体验到数学学习的趣味性和挑战性,并获得成功的愉悦。主要体现在以下几点:一、设计丰富的活动,逐步建立正确的概念。知道1分米、1毫米是多长,单凭听讲接受是不够的,需要通过活动体会。为了帮助学生建立概念,我在教学中设计了许多教学活动。1.看直尺首次感知1个单位有多长。直尺是度量长度的工具,尺上的刻度比较准确。因此,通过看直尺上的1分米和1毫米能让学生准确地感知它们的实际长度。在看直尺上的1毫米时,告诉学生“直尺上每一小格的长度是1毫米”,初步感知1毫米是很短的。在看直尺上的1分米时,让学生互相指出1分米,知道1分米的实际长度。2.找相关的物体丰富感性认识。在直尺上感知1分米和1毫米固然准确,但往往不牢固,离开了直尺或间隔了一段时间,首次感知的印象会淡忘。因此,我让学生“说一说哪些物体的长度大约是1毫米或者1分米”。通过说可以有两点收获:一是反馈、检查学生在直尺上的首次感知是否有效,可以从他们说的物体是不是大约长1分米或者1毫米看出来。二是借助学生身边的、熟悉的、自己找到的物体帮助长时记忆1分米或者1毫米是多长,以后在回忆1分米或者1毫米有多长或判断其他物体的长是不是大约1分米或者1毫米时,可以把熟悉的物体的长作为参照。3.用手势比画1分米和1毫米,培养估测意识。学生进行了观察直尺、寻找实物等感知长度的活动,这些感知对象的共同特点是长1分米或长1毫米。用手势比画1分米和1毫米,是建立相关概念的活动。概念是反映对象本质特征的思维形式。用手势比画,把直尺上的、物体长度上的共同特征——1分米或1毫米提取出来,这样的动作拉动了思维就是形成概念。学生在用手势比画时,还可以经历“比画—在尺上验证—修正比画—再验证……”的过程,使1分米和1毫米的概念逐渐做到尽可能地准确。另外,学生掌握了用手势比画1分米、1毫米后,就好像随身带了一把尺,便于他们随时进行估测。4.和1米、1厘米建立结构性联系。1分米的长度介于1米和1厘米之间,比1米短、比1厘米长。1毫米的长度比1厘米短得多。把新教学的长度单位和已经学过的长度单位联系起来,从小到大、从大到小依次排一排,想想相邻单位间的进率,有益于学生在熟悉的1米、1厘米的概念上建立1分米、1毫米的概念,形成新的认知结构。二、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和情感体验。本课中,我把课堂的主动权交给了学生,让学生在估一估、量一量的活动中,借助视觉、触觉等各种感官的大量活动,感知1分米和1毫米的长度,帮助学生建立1分米、1毫米的长度表象。教师只是起到组织者、点拨者的作用,从而真正做到了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和感受。让学生测量物体长度,学生非常愿意去做,学习积极性很高,品尝到成功的喜悦,感到数学并不是遥不可及的,其实数学就在身边。如为了使学生在脑中建立1毫米的表象,除了用眼观察,还需要用手画一画、比一比,通过学生动手,加深学生对毫米的印象。我让学生联系生活实际,找一找生活中哪些物体的长度或厚度是1毫米。借助课前准备地一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