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乙型肝炎新药研发进展_第1页
慢性乙型肝炎新药研发进展_第2页
慢性乙型肝炎新药研发进展_第3页
慢性乙型肝炎新药研发进展_第4页
慢性乙型肝炎新药研发进展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022慢性乙型肝炎新药研发进展(全文)目前全球仍约有2.57亿慢性HBV感染者,如不进行治疗,会有20%甚至更多的慢性感染者发展为终末期慢性肝病,如肝硬化或肝细胞癌(HCC)[1]。抗病毒治疗是慢性乙型肝炎(CHB)患者最重要的治疗,通过抗病毒治疗可以抑制HBV的复制,减轻肝细胞炎症及纤维组织增生,以减少肝衰竭、肝硬化失代偿以及HCC的发生[2]。然而当下还没有一种药物可以完全清除感染肝细胞中的共价闭合环状DNA(cccDNA),这也是当前的抗病毒药物不能治愈CHB的主要原因[3-4]。随着现代医药水平的进步以及对HBV复制周期的深入了解,不同靶点的新型药物正处于研发和临床试验阶段,这些药物对于治疗CHB有着重大的意义。目前治疗CHB的新药大致分为两类[3]。第一类主要针对HBV的生命周期:包括阻止HBV进入细胞、直接靶向cccDNA、靶向HBV基因表达、抑制核衣壳组装和HBsAg释放等。第二类主要针对宿主的免疫系统:包括固有免疫和适应性免疫。由于针对不同靶点的新药种类众多,在此仅讨论临床试验数据较详尽的代表性药物。1进入抑制剂(Entryinhibitor)北京生命科学研究所李文辉团队[5]于2012年在世界上首次发现钠离子-牛磺胆酸共转运蛋白(NTCP)是HBV进入人体肝细胞的特异性受体°NTCP是一个多重跨膜的蛋白分子,HBV通过L-HBsAg的前S1区与肝细胞表面的NTCP结合,介导HBV进入细胞[6]。这一发现不仅大大促进了HBV感染相关的研究,同时为HBV新药研发提供了新靶标。基于MyrcludexB的使用,德国的海德堡大学医院StephanUrban团队[7]提出了HBsAg阻断策略MyrcludexB是L-HBsAg的前S1结构域内47个氨基酸衍生的肉豆蔻酰化脂肽,通过竞争性与NTCP受体结合,进而抑制HBV进入肝细胞[8]。而HepcludexB(Bulevirtide)则是由德国的MYRGmbH公司与俄罗斯的HepateraLtd公司合作研制的皮下注射型MyrcludexB。早些年作为治疗丁型肝炎的药物,Bulevirtide的临床试验进展较快,已于2020年在欧洲上市,批准剂量为2mg/d[9]。而作为治疗乙型肝炎的药物,目前尚处于临床试验II期阶段。研究结果表明,对于HBeAg阴性的CHB患者,2mg的HepcludexB和聚乙二醇干扰素(PEG-IFN)联用体现出显著的协同作用:治疗48周结束时,46.7%(7/15)的患者HBsAg下降>1log10,有20%(3/15)的患者出现HBsAg的丢失[10]。Bulevirtide的安全性与耐受性均良好,最常见的不良反应是总胆盐的升高和注射部位的反应,但停止治疗后均可逆转[9-11]。从现有的实验结果来看,Bulevirtide单药治疗下降HBsAg效果并不明显,而联合PEG-IFN治疗可提高降低HBsAg的能力。不过目前该药物对于HBVDNA影响的试验结果较少,以后与PEG-IFN或核苷类似物(NUC)等抑制病毒复制的药物联用具有良好的临床应用前景。2靶向cccDNACRISPR/Cas9在2013年被发现可高效的编辑基因,成为继ZFN、TALEN技术之后出现的第三代基因编辑工具[12-14]。作为HBV复制的模板,很少有药物可以直接作用于cccDNA,这也是CHB难以治愈的主要原因。核酸内切酶介导的cccDNA突变是目前唯一在实验中建立的可以使cccDNA永久失活的方法[15]。临床前实验[16-19]表明,CRISPR/Cas9可以导致cccDNA的功能突变和缺失,从而有效抑制HBV的复制和降低HBsAg的表达。虽然CRISPR/Cas9仍处于临床前实验阶段,但目前的研究已经证实其在治疗HBV感染方面具有很大的潜力,不仅仅是临床治愈,更有望彻底治愈乙型肝炎。今后的研究需要克服CRISPR/Cas9技术可能存在药物脱靶效应、HBVDNA双链断裂损伤后的修复以及对宿主细胞基因组的影响等潜在问题。3靶向病毒mRNA目前靶向病毒mRNA进展较快的策略主要是RNA干扰(RNAi)和反义寡核苷酸(ASO)。3.1小干扰RNA(siRNA)siRNA通常为19~25bp短双链RNA,主要参与RNAi[20],通过靶向与HBV转录的mRNA碱基互补结合并对其进行降解来阻止基因翻译[21]。首个进入临床研究的siRNA药物是美国Arrowhead公司研发的ARC-520。早期该药物在小样本试验中表现出良好降低HBsAg的能力,并且对HBeAg阳性的患者更有效[22]。但因该药物在灵长类动物黑猩猩试验造成了死亡,研发已于2016年被叫停。JNJ-3989(ARO-HBV)是Arrowhead公司研发的第二代siRNA药物。临床试验[23]的研究结果显示,对于40例HBeAg阳性CHB患者不同剂量的JNJ-3989皮下注射每月1次,共3次),各剂量的JNJ-3989均可有效降低HBsAg,无明显剂量依赖。每月接受3mg的NUC经治患者HBsAg最大减少2.5log10,而初治患者HBsAg最大减少2.3log10。有97%的患者治疗约90天时HBsAg降低>1log10。其他病毒学指标如HBVDNA、RNA、HBeAg较基线水平都有不同程度的下降。但是后续的观察发现,患者在停用JNJ-3989后HBsAg基本未继续下降,且有回升趋势[24]。治疗期间并未出现严重的不良反应。JNJ-3989目前已经进入1凡期临床试验阶段。VIR-2218(ALN-HBV02)是由美国Alnylam和VirBiotech公司联合开发的siRNA类药物。关于VIR-2218安全性和抗病毒活性的研究[25]显示,2次皮下注射VIR-2218治疗后,大多数患者在第12周达到最大HBsAg下降幅度,平均比基线HBsAg水平下降1.5log10。并且无受试者因不良事件而终止治疗,大多不良反应为轻度,未观察到ALT的显著升高。在2021年欧洲肝病学会(EASL)年会上发表的另一项VIR-2218联合PEG-IFN治疗的部分数据[25]表明,治疗24周时联合治疗组HBsAg下降幅度大于VIR-2188单药治疗组分别是1.8和1log10)。不过与JNJ-3989类似,在VIR-2218停药后HBsAg也有回升的趋势。目前VIR-2218的II期研究正在积极寻找多种方案的联合治疗。其他siRNA药物,如罗氏(Roche)公司的RG6346(DCR-HBVS)和美国Arbutus公司的AB-729(GalNAc-RNAi)也均处于II期试验阶段。总体来说siRNA的HBsAg下降效果较好,但是单一治疗下降幅度有限,且停药后可导致HBsAg的反弹。不过与PEG-IFN的联合用药效果更佳显著,未来多药物联合的抗病毒治疗方案前景令人期待。3.2反义寡核苷酸(ASO)ASO是长度为8~50bp人工合成的小单链核酸,它们与靶mRNA碱基互补配对结合后,通过核糖核酸酶H依赖的切割机制降解病毒的mRNA[26]。GSK3228836(IONIS-HBVRx)由美国lonis公司和葛兰素史克公司研发,该药是无配体的ASO类药物°GSK3228836的II期临床试验给予患者6次共18mg的IONIS-HBVRx皮下注射,治疗29天时NUC经治患者HBsAg较基线相比平均下降2.5log10,初治患者HBsAg较基线相比平均下降1.6log10[27]。最常见的不良事件为注射部位的反应,发生率为29.4%(5/17)。然而治疗后HBsAg低于检测下限的患者均有ALT骤升,其中1例患者ALT最高至781U/L,其余患者多为(1.7~15)xULN。ALT骤升不伴随其他症状,并且可以自行下降,研究者考虑这与HBsAg下降有关。目前该药物处于n期阶段。RO-7062931是由罗氏公司研制的一类与N-乙酰半乳糖胺(GalNAc)偶联的ASO类药物,配体可以增强药物的靶向性,从而降低所需药物的剂量和频率[28-29]。该药物早期研究[30]结果显示,在NUC经治的患者中,仅有1例患者HBsAg下降达1log10,并且停止治疗后约12周,HBsAg水平逐渐恢复到基线水平。随后罗氏公司认为RO-7062931不太可能成为一线的抗乙型肝炎药物而停止了该药物的研发。作为GalNAc偶联的药物,罗氏的RO-7062931降低HBsAg的效果远不如GalNAc偶联的siRNA类药物,比如同为罗氏的RG6346和Arrowhead的JNJ-3989。有研究者认为这可能与两类药物机制有关。另外,无配体的ASO药物GSK3228836可使HBsAg下降幅度更大,这或是更高剂量暴露引起(4周内的总剂量达到了18mg)。如何在提高靶向性和安全性的同时增强药效,将成为ASO类药物将来面临的重要难题。4核心蛋白变构调节剂(CpAM)核心蛋白由pgRNA翻译而来,240个核心蛋白相互结合形成一个完整的核衣壳[31-33]。CpAM是以核心蛋白为靶点的一类抗病毒药物,其通过改变核心蛋白的构象来干扰核衣壳的装配,进而影响病毒分子组装和逆转录等过程,最终抑制HBV复制。根据机制可将CpAM分为两类,I类CpAM诱导异常核衣壳或非核衣壳核心蛋白的组装,形成异常组装的核衣壳,随后在肝细胞中降解;II类CpAM则形成不能包裹pgRNA的“正常形状”核衣壳,即空衣壳°GLS4(甲磺酸莫非赛定)是由我国东阳光药业开发的一款I类CpAM药物。该药lb期的临床试验比较了不同剂量GLS4和恩替卡韦(ETV)单药治疗的效果,治疗结束时各组HBVDNA、pgRNA下降水平无明显差异[34]。随后2020年EASL年会上研究人员公布了GLS4的IIb期临床研究阶段性的数据[35]。两组CHB患者分别接受了12周的GSL4联合ETV或ETV单药治疗。半年内未接受过抗病毒治疗者中,联合治疗组HBVDNA和pgRNA较基线水平下降分别为5.02log10和1.59log10,均高于ETV单药治疗组的3.84log10和0.37log10。而在ETV经治患者中,联合治疗组pgRNA下降水平也显著高于ETV单药治疗组分别是1.59log10和0.15log10)。研究表明联合用药安全性和耐受性良好。最常见的不良反应是ALT升高,多数为轻中度升高,且不需药物治疗。研究者分析这可能与HBVDNA水平降低有关。另一款罗氏公司研发的I类CpAM药物RG7907也进入了11期阶段。ABI-H0731是由美国AssemblyBiosciences公司和我国BeiGene公司研发的一种II类CpAM药物。该药的II期试验结果同GLS4相似[36],无论是在NUC经治或是初治患者中,ETV+ABI-H0731组HBVDNA/RNA下降幅度均高于ETV+安慰剂组。CpAM作为一类新兴的抗HBV药物,早期临床研究发现单一治疗的抗病毒作用相比于NUC并无明显优势,而联合NUC治疗时对HBVDNA和RNA的抑制效果比单用NUC更加显著。不过CpAM+NUC联用方案对于HBsAg下降效果并不明显,未来与PEG-IFN等药物联用的抗病毒方案可能具有良好的前景。5、HBsAg抑制剂HBsAg抑制剂是一种核酸聚合物(nuleicacidpolymersNAP),该类化合物可以阻止细胞内亚病毒颗粒的组装,从而抑制HBsAg的分泌[37]。而细胞内的HBsAg通过蛋白酶体或自噬相关途径降解,使得HBsAg不会在胞内累积[38-39]。目前最具代表性的NAP药物是由加拿大Replicor公司研制的REP2139和REP2165。REP2139的单药治疗在临床试验中表现出色[40]。12例初治HBeAg阳性的CHB患者中有9例血清HBsAg较治疗前下降2.79~7.10log10,其中3例患者出现HBsAg的清除。在随后的II期试验中[41],Replicor公司又评估了REP2139/REP2165联合替诺福韦酯(TDF)和PEG-IFN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接受实验性疗法(REP2139/REP2165+TDF+PEG-IFN)的20例患者中有15例在10周内HBsAg迅速下降4~6log10,并且治疗48周时共有11例患者出现HBsAg血清学转换。而接受对照疗法(TDF+PEG-IFN)的20例患者中只有3例HBsAg下降>1log10,并且没有患者出现HBsAg血清学转换。治疗期间两组HBVDNA下降趋势相似,48周时两组共有18例患者HBVDNA低于检测下限。虽然在HBsAg下降期间,共有37例患者出现ALT的升高,试验组ALT升高的幅度更大,不过大多患者在后续治疗过程中均自行缓解。NAP类药物降低HBsAg的能力显著,是目前众多抗HBV新药中降低HBsAg效果最好的。其与PEG-IFN和NUC三药联用的治疗方案目前看来耐受性和安全性良好,并且在随访期间未出现病毒学指标反弹,与其他抗病毒药物联合疗法可能成为抗HBV治疗的趋势。6、针对固有免疫的策略HBV可依托自身多种蛋白质成分,干扰Toll样受体(TLR)或维甲酸诱导基因I(RIG-I)两种抗病毒信号转导途径,从而抑制固有免疫应答强度[2,42-43]。所以利用细胞因子(IFNa、IFNY等或模式识别受体激动剂(TLR、RIG)激活肝细胞和NK细胞等可以强化固有免疫反应[3]。固有免疫可直接抑制肝细胞内病毒复制。GS-9688(Selgantolimod)是由美国吉利德(Gilead)公司开发的一种TLR-8激动剂[44]。然而该药的II期临床研究结果[45]显示,服3mg的GS-9688治疗24周,仅使21%(4/19)HBeAg阴性的患者HBsAg下降>0.1log10。由美国SpringBank公司研制的一种RIG-I激动剂SB-92(Inarigivir在早期临床研究[46]中显示出一定下降HBVDNA和HBsAg的作用,但是该药在随后的试验中2例患者出现了重度不良反应,严重的肝毒性导致其中1例患者死亡[47]。SpringBank公司在2020年初终止了该药的研发。针对固有免疫的新药临床试验效果并不理想,目前也正在积极寻找与其他药物联用的策略。如何在提高疗效的同时,提高药物安全性和保证患者安全仍是今后该药物研制的方向。7、针对适应性免疫的策略慢性HBV感染时,T淋巴细胞长时间暴露于大量病毒抗原以及肝细胞免疫耐受导致HBV特异性T淋巴细胞的功能衰竭[48-49]。缺陷的HBV特异性T淋巴细胞功能可以通过治疗性疫苗和免疫检查点抑制剂来恢复。治疗性疫苗通过设计HBV特异抗原来刺激抗病毒效应细胞,打破免疫耐受,激发对HBV的特异性免疫反应。治疗性疫苗的研制相比于其他抗乙型肝炎新药开始的较早,但是多项临床试验结果表明治疗性疫苗的效果并不理想:由古巴CIGB研制的NASVAC在治疗NUC经治患者和携带者的研究[50]中,治疗6个月仅有5.6%(4/71)的患者出现HBsAg的清除;由美国吉利德和GlobeImmune公司研发的GS-4774与NUC联合治疗对于HBsAg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