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学年完整公开课版社会心理学_第1页](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e35f3729fe9a5950c394aae04ca316d8/e35f3729fe9a5950c394aae04ca316d81.gif)
![2023学年完整公开课版社会心理学_第2页](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e35f3729fe9a5950c394aae04ca316d8/e35f3729fe9a5950c394aae04ca316d82.gif)
![2023学年完整公开课版社会心理学_第3页](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e35f3729fe9a5950c394aae04ca316d8/e35f3729fe9a5950c394aae04ca316d83.gif)
![2023学年完整公开课版社会心理学_第4页](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e35f3729fe9a5950c394aae04ca316d8/e35f3729fe9a5950c394aae04ca316d84.gif)
![2023学年完整公开课版社会心理学_第5页](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e35f3729fe9a5950c394aae04ca316d8/e35f3729fe9a5950c394aae04ca316d85.gif)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社会心理学辅导渤海大学文理学院徐伟刚社会心理学知识
第一节概述第二节社会化与自我第三节社会知觉与归因第四节社会动机与社交情绪第五节态度第六节沟通与人际关系第七节社会影响第八节爱情,婚姻与家庭第一节概述
第一单元研究对象和范围第二单元社会学简史第三单元社会心理学的研究方法第四单元社会心理学主要理论流派
第一节概述美国社会学家罗斯的<社会心理学>1908年英国心理学家麦独孤<社会心理学导论>先后出版.标志着社会心理学作为独立学科的诞生.
.
第一单元研究对象和范围一,社会心理学的定义1、侧重于社会心理学的定义1924年,美国心理学家奥尔波特在<社会心理学>中指出:社会心理学是研究个体的社会行为和社会意识的学科
社会心理学-试图了解和解释个体的思想、情感和行为怎样受他人的现实的、想象的和隐含的存在所影响
2,侧重于社会学的定义1925年,艾尔乌德指出;社会心理学是社会互动的科学.
社会心理学-研究社会情景中的人的心理过程及其行为规律的科学
二,社会行为与社会心理
1.社会行为-人对社会因素引起的并对社会产生影响的反应系统.社会行为及发展由环境决定.勒温提出公式;B=f(p,E)B-行为p-个体E情境f-函数关系
2.社会心理--社会刺激与社会行为之间的中介过程.三.社会心理学的研究范围
社会心理学研究可分为四个层面
1、个体层面
2、人际层面3、群体层面
4、社会层面
个体层面-内容是个体社会化自我意识、社会知觉、态度、社会动机忽然社会学习等。社会层面-内容有风俗、时尚、阶层、阶级、民族心理特征和国民性等。
第二单元社会心理学简史
根据美国学者霍兰德的研究.社会心理学的发展分三个阶段
a哲学思辩
古希腊开始延续到19世纪上半叶.围绕“人性”的哲学争论.为早期
b经验描述19世纪中到20世纪初.在观察的基础上,对心理活动和行为方式进行客观的描述和分析.形成期
c实证分析始于20世纪20年代.从描述转向实证研究;定性转向定量;纯理论转向应用研究
社会心理学之父—勒温重视理论研究和社会行动的结合
实验社会心理学奠基人—奥尔波特把实验研究取向带到社会心理学研究中第三单元社会心理学的研究方法一、社会心理学研究应遵循的主要原则1、价值中立原则2、系统性原则
3、伦理原则-避免对被试者的身心造成损害.
二,社会心理学的主要研究方法
1,观察法-自然观察和参与观察参与观察-观察者与被观察之间有互动关系,目的在于观察者的自我体验2,调查法-访谈法,问卷法和档案法调查法-询问法传统的有口头访谈和文字问卷.访谈法是科学方法不是普通的“聊天”.
直接访谈-是面对面的访谈,电话访谈是间接访谈.谈话与问话技巧-严格按访谈问卷的顺序以及原有问题提问.
3,档案法--按照一定目的搜集大量资料,通过内容分析进行研究的方法.
档案法的应用--心理咨询中经常需要追溯求助者的个人既往史,考察其成长报告,
三,如何看待社会心理的研究成果
社会心理学成为独立学科以来,已经有了丰硕的成果.不过由于研究对象的复杂性,以及研究方法的困难.社会心理学在20世纪60-70年代出现了危机.社会心理学研究的“生态学效度”一直受到质疑.<白人被试者>
第四单元社会心理学的主要理论流派一,社会学习论1、简史社会学习论源于行为主义.早期代表人物巴甫洛夫和华生.霍尔和斯金纳发展了行为主义.美国的班杜拉1963年提出社会学习论为代表人物
2、学习的机制有三种:联想、强化、模仿
3观察学习—是班杜拉社会学习论的重要组成部分
a、注意过程b、保持过程c、动作再现过程d、动机过程
二,社会交换论
社会交换论---形成20世纪50—60年代.主张从经济学的投入和产出关系的视觉研究社会行为的理论.强调”人们之间的互动是物质与非物质的一种交流.”
创始人是美国社会学家霍曼斯社会交换论的基本观点:1,成功命题
2,刺激命题
3,价值命题
4,剥夺-满足命题—个体或群体重复获得相同奖赏次数越多,则该奖赏对个体的价值越小.5,侵犯-赞同命题
三,符号互动论
1,符号互动论的基本假设
a、个体对事物采取的行动是以该事物对他的意义为基础.b、事物的意义源于个体与他人的互动,不尊重于事物本身.C、个体在应付他所遇到的事物时,往往通过自己的解释去运用和修改事物对他的意义.
不包括:事物的意义在于得与失的权衡结果
四,精神分析论
1,弗洛伊德精神分析论的主要概念和观点
a、意识与潜意识
b、力必多《性本能》c、快乐与现实原则
d、生本能和死本能
e、人格结构---本我自我与超我
2,容格的分析心理学
a,心理治疗目的应该是发展病人的创造性潜力及完整的人格b,提出;集体潜意识理论3,新精神分析论的主要观点
霍尼的文化因素论强调人格由环境和教育决定。男女之间差别是文化因素决定4,沙利文的人际关系学
人际关系是人格形成和发展的源泉第二节社会化与自我
一,社会化的概念人是社会性的动物.
亚里士多德指出;人在本质上是社会性的动物.
社会化---个体由自然人成长,发展为社会人的过程.
再社会化---对个体重新进行社会化的过程.
二,社会化的基本内容
1,教导社会成员掌握生活与生产的基本知识和技能
2,教导成员遵守社会规范
3,教导社会成员树立生活目标确定人生理想
4,培养社会角色
三,社会化的基本条件
1,人类有较长的生活依附期
2,人类的遗传素质提供了社会化的可能性四,个体化的载体1,家庭
2,学校
3,大众传播媒体
4,按照群体
不包括观念
五,社会化的分类
1、语言社会化
个体社会化从掌握语言开始,全部社会化是以语言社会化为前提的.
2,、性别角色社会化性-生物学概念
性别—表示男女在人格特征方面的差异(心理学概念)
性别角色-社会学概念
3、道德社会化
4、政治社会化国歌,国旗及领袖作为国家象征.培养爱国意识.
第二单元社会角色及其理论
一,社会角色的概念
社会角色---个体与其社会地位,身份相一致的行为方式及心理状态.是对特定地位的个体行为的期待,是社会群体得以形成的基础.二社会角色的分类
功利型和表现型.
前商人后学者三,角色失调1,角色冲突---主体的两个或两个以上角色之间的矛盾所导致的冲突.如.老师要有权威还要做朋友.是领导又是儿子2,角色失败—放弃原来的角色.如领导犯错误下台第三单元自我,身份与自尊
一,自我
1,自我概念—自我意识是对自己存在状态的认知
2,镜我—由他人的判断所反映的自我概念
3,自我概念形成与发展
三个阶段a生理自我b社会自我c心理自我二,身份身份的特点
a客观性b主观性c多重性d稳定性e契约性
三,自尊
自尊—个体对社会角色进行自我评价的结果自尊的公式自尊=成功/抱负
詹姆斯<心理学原理>1890年提出第三节社会知觉与归因
第一单元社会知觉
一,基本概念
社会知觉包括个体对他人,群体以及对自己的知觉.
实际是社会认知过程
社会知觉—一种社会心理活动.人的社会化过程,社会动机,态度,社会行为都是以社会知觉为基础.二,影响社会知觉的主要因素看教材118页第二单元印象形成与印象管理
一,印象与印象形成的概念印象—个体<认知主体>头脑中有关认知客体的形象.
二,印象形成的效应
1,首因效应-最初获得信息的影响
2,近因效应-最新获得的信息的影响
3,光环效应-被影响信息再影响其他印象4,刻板印象-形成的固定看法
三,印象形成中的信息整合模式
1,加法模式-形成总体印象时参考的是各种品质的评价分值的总和
2,平均模式-将各个特征的分值的特征加以平均,根据值的高低形成总体印象
3,加权平均模式-根据重要性确定出各种特征的权重。然后将权重与每种特征的强度相乘,最后加以平均。
4,中心品质模式-在印象形成过程中,人们往往忽视一些次要的,对个体意义不大的特征,仅仅根据几个重要的,催个体意义大的特征来形成总体印象
四,印象管理
一,印象管理的概念也称印象整饰---个体以一定的方式去影响他人对自己的印象.
二,印象管理的作用
印象管理---个体适应社会生活的一种方式,别人接受角色,符合社会对自己角色的期待.
三,常用的印象管理策略
印象管理是一种社交技巧;1,按社会常规管理自己
2,隐藏自我与自我抬高
3,按社会期待管理自己
4,投人所好
第三单元归因
一,归因的概念
归因--个体根据有关信息,线索对自己和他人的行为原因进行推测与判断的过程.
二,行为原因的分类
1,内因与外因
内因---存在与个体内部的原因.如;人格,态度,品质,情绪外因---行为或事件发生的外部条件.如;背景,机遇
综合归因---两者兼有之
2,稳定性与易变性原因
内因和外因中,部分是可变的,另部分是稳定的.
3,可控性与不可控性原因
对可控的人们更可能对行为做出变化预测,努力会决定结果.
不可控的表明个体通过努力也不能做到,也会作出准确的预测.
三,控制点理论
控制点是美国心理学家罗特于二十世纪50—60年代提出的一种归因倾向理论.既---个体对自己生活中发生的事情及结果的控制源有不同的解释.
内控者--相信自己能对事情结果和发展进行控制的外控者—相信命运和机遇努力无济于事.
内控者相信自己能发挥作用,克服困难,改善未来.他们的态度与行为是符合社会期待的四,归因的原则
1,不变的原则
海德是归因思想的创始人.
特定结果和原因间不变的关系
2,折扣原则
凯利提出来的,如果存在其他看起来合理的原因.一个原因引起某一结果的作用要打折扣.3,协变原则试图找到一种效应发生的各种条件的规律性协变.
凯利1967年指出归因三个方面;刺激客体,行为主体和背景.也称三维理论
五,影响归因的因素
1,社会视觉人的角色不同,观察问题的视觉就不同
2,自我价值保护个体归因中,对有自我卷入的事件,带有明显的自我保护倾向
3,在成败归因中,成功时倾向内归因,失败了外归因.4,在竞争归因中,把他人成功归外因,他人失败了归内因
5,失眠者有相反的倾向,可以通过改变他的归因模式缓解失眠第四节社会动机与社会情绪第一单元社会动机概述
一,社会动机的概念动机-引起.推动.维持与调节个体行为,使之趋向一定目标的心理过程.是人的社会行为的直接原因.动机过程是由需要-心理紧张-动机-行动-目标-需要满足-新的需要.这一循环过程.动机强度与活动效率之间的关系大致呈倒u型曲线
第二单元主要的社会动机
一,亲合动机
亲合--个体害怕孤独,希望与他人在一起,建立协作友好关系的心理倾向。是人际吸引的最低层次;需要引起亲合动机亲合源于依赖亲合与人的情绪状态有很大的关系恐惧是现实危险引起的情绪体验,亲合强焦虑是非现实危险引起的情绪体验,亲合弱出生顺序是影响亲合的另个因素
二,成就动机成就动机--个体追求自认为有价值的工作,并使之达到完善状态的动机.成就动机是习得的社会动机,家长对孩子的自了律训练的严格程度与儿童成就动机呈正相关.
三,权力动机权力动机--个体希望影响和控制他人的心理倾向.
四,侵犯行为
挫折-阻碍个体达到目的的情景.侵犯强度同目标受阻强大呈正比例关系五,利他行为
利他-以人为对象的亲社会行为,有益别人.
旁者观效应—他人在场对利他行为有负面影响.第三单元社交情绪
一,几种基本的社交情绪
1,社交焦虑
2,妒忌
3,羞耻
4,内疚第五节态度
一,态度的概念
态度-个体对特定对象的评价和稳定性的反应倾向态度的成分;A-情感b-行为倾向c-认知三种成分是协调一致的。情感占主导地位,决定态度的取向与行为倾向。
二,态度的功能
工具功能自我防御功能价值表现功能
认知功能
态度的属性一,方向态度的指向个体对态度对象是肯定还是否定的指向.二,强度态度倾向某一特定方向的程度.三,深度个体对特定对象的卷入水平.态度对象对个体的意义越大,个体卷入越深.四,向中度某种态度在个体态度体系及相关价值体系中接近核心价值的程度五,外显度,个体态度在其行为方式上的外露的程度态度的形成一,认同(一)依从(二)认同(三)内化-态度形成的最后阶段.个体从内心相信并接受他人的观点,并纳入自己的态度体系,成为自己的态度体系的有机部分.个体态度的形成:依从--认同--内化
(避免惩罚)(对象吸引)(内外合一)
第二单元态度转变一,态度转变模型传递者-沟通信息-目标-情境
可信差距信念警告
意图畏惧人格分心二,态度转变的影响因素
(一)传递者方面的影响因素1,传递者的威信2,传递者的立场3,说服的意图4,说服者的吸引力
(二),沟通信息方面的影响因素
1,信息差异任何态度转变都是在沟通信息与接受者原有态度存在差异的情况下发生的。对于威信高的,差异大时,态度转变量最大.对于威信低的,差异适中,态度转变量最小
2,畏惧
中等强度的畏惧信息能达到较好的说服效果(三)接受者方面的影响因素
1,原有态度与信念的特性内化了的态度,难于改变.定势形成了的态度,难于改变.个体需要相关的态度,难于改变.2,人格因素依赖性强信服权威的,易说服.自我评价高的,不易说服.3,个体的心理倾向面临态度转变的压力时,个体的逆反心理,心理惯性,保留面子等会影响态度转变.采取笼统拒绝,歪曲信息,自我防卫.(四)情境---情景能改变态度的转变.1,预先警告—有双重作用2,分心---分心的影响也是复杂的,分心减弱接受者的干扰,会促进态度转变。分心干扰了说服过程本身,会削弱说服效果.3,重复沟通信息重复频率与说服效果呈倒u型曲线.中等频率的反复,效果最好.三,态度转变理论1,海德的平衡理论
人们在转变态度时,往往遵循”费力最小原则”既个体尽可能少的转变情感因素而维系态度平衡.海德的P--o—x模型
p代表个体o他人x以及另个对象3,社会交换论(得与失的比较)决定个体采取何种态度以及转变态度的关键是诱因的强度.第六节沟通与人际关系一,沟通的概念指信息的传递和交流的过程.有人际沟通和大众沟通.人际沟通—个体与个体间的信息,已经情感,需要,态度等心理因素的传递与交流过程,是直接的沟通形式.大众沟通–
也称媒体沟通,是通过影视,报刊,网络中介的交流过程.二,沟通的结构沟通的过程由信息源,信息,通道,信息接受者,反馈,障碍与背景等七个要素构成.四,人际沟通的分类1,正式沟通与非正式沟通2,上行,下行与平行沟通3,单向沟通与双向沟通4,口头沟通和书面沟通5,现实沟通与虚拟沟通沟通的进程主要受自己的主观感受和想象引导.五,沟通网络1,正式沟通网络研究表明:全通道式的沟通网络,信息的传递速度较快,群体成员的满意度高.2,非正式沟通网络有三种典型形式:流言式,集束式和偶然式第二单元体语沟通一.目光与面部表情1,目光从目光中看一个人真实心态.目光接触是最重要的体语沟通方式2,面部表情面部表情是另一种可完成精细信息沟通的体语形式3,触摸是人际沟通的有力方式.人在触摸和身体接触时情感体验最为深刻.三,姿势与服饰姿势是个体运用身体或肢体的动作表达情感及态度的体语.四,人际距离美国学者霍尔根据对美国白人中产阶级的研究提出了四种人际距离的概念.1.公众距离12-25英尺3.6—-7,5米2.社交距离4—12英尺1,2—-3.5米3,个人距离1.5—4英尺0,45--1,2米4,亲密距离0---18英寸0---0,45第三单元
人际关系的原则和理论一,人际关系的概念人际关系--是人与人在沟通与交往中建立起来的直接的心理上的联系.二,人际关系的建立与发展阶段1,定向阶段2,情感探索阶段3,情感交流阶段4,稳定交往阶段参考书中152页图
三,自我暴露与人际关系的深度
自我暴露的广度和深度是人际关系的一个敏感的’探测器”
人际关系密切和陌生的都可能达到自我暴露四,良好人际关系的原则
1,相互性原则
2,交换性原则--个体期待人际交往对自己是有价值的,在交往过程中的得大于失或等于失,至少是得别太少于失.3,自我保护原则—对肯定自我价值的他人,个体对其认同和接纳,并反过来予以肯定与支持..4,平等原则
五,人际关系的三维理论美国心理学家舒次以人际需要为主线提出人际关系的三维理论特点:(一)人有三种基本的人际需要1,包容需要2,支配需要3,情感需要(二)人际需要决定了个体与社会情境的联系,如果不能满足可能会导致心理障碍及严重心理问题(如精神崩溃)(三)对于三种人际需要加上主动与被动的满足方式,构成六种基本人际关系取向(四)六种取向有:1,主动包容式2,被动包容式--期待他人接纳自己,退缩,孤独3,主动支配式—喜欢控制他人,能运用权力4.被动支配式5,主动情感式6,被动情感式(五)童年期的人际需要是否得到满足以及由此形成行为方式,对个体成年后的人际关系有决定性的影响.1,包容需要—得到少,不合群.过多得到,关注自己.适宜融会,人际关系较好.2,支配需要—如果父母对孩子既有要求又给他们自由,史之有某种权力,会使儿童形成民主式的行为方式3情感需要—掌握好爱的尺度.舒茨用三维理论解释群体的形成和解体:群体的形成:包容---控制---情感群体的解体:情感不和—失去控制—难于包容第四单元人际吸引一,人际吸引的概念人际吸引是个体与他人之间情感上相互亲密的状态,是人际关系中的一种肯定形式.按程度的吸引可分为:亲合喜欢爱情亲合--低层次吸引喜欢—中等程度的吸引爱情—最强烈的吸引二,影响人际吸引的因素1熟悉与邻近,交往频率与喜欢程度的关系呈倒U型曲线.过低与过高的交往频率都不会使喜欢的程度提高,只有中等频率时彼此喜欢程度才会较高.2,相似性3互补—互补可以是视为相似性的特殊形式4.外貌—容貌,体态,服饰,举止,风度等个人外在因素在人际交往中作用也很大.5才能—才能一般会增加个体的吸引力,对别人构成社会比较压力,不会有吸引力 6,人格品质—是影响吸引力最稳定的因素,也是个体吸引力最重要的因素之一.安德森认为:真诚受人欢迎,不真诚则另人厌恶第五单元人际互动一,人际互动的概念互动是个过程,是自我互动,人际互动和社会互动组成.人际互动---专指人们在心理和行为方面的交往、交流。是社会心理学研究较多的领域,在结构是更强调角色的互动。
二,人际互动的形式1.合作及基本形式合作---是个体与个体,群体与群体之间为达到共同目的,彼此互相配合的一种行为.2,竞争及其基本条件竞争—是个体与个体,群体与群体争夺一个共同目标的行为.3,目标手段相互依赖理论社会心理学家多伊奇提出一种解释竞争与合作的理论—竞争与合作相互依赖理论.
合作关系---需要他人帮助实现目标的(足球赛)
竞争关系---与自己有关,不能通过他人实现的目标(拳击)第七节社会影响社会影响-是在他人的作用下,个体的思想,情感和行为发生变化的现象.
第一单元从众一,从众的概念从众---是在群体压力下,个体在认知,判断.信仰与行为等方面自愿与群体中多数人保持一致的现象。从众行为的特点:
1,群体压力可以是真实存在的,也可以想象.
2,群体压力可以在个体意识到的情况下发生作用.也可以在没有意识到的情况下发生影响,使人不自觉的跟随多数人行动.(被动)
3,从众是个体的自愿行为
影响从众的因素很多但是还没有发现性别.智力与从众之间有明显的确定性关系第二单元
社会促进与社会惰化一.社会促进社会促进-指个体完成某种活动时,由于他人在场而提高了绩效的现象.他人在场有实际在场,想象和隐含在场.也叫社会助长社会抑制—有他人在场反而降低绩效的也叫社会干扰结伴效应—在结伴活动中,个体感到某种社会比较的压力,从而提高工作和活动效率二,优势反应强化说-对社会促进和干扰理论解释他人在场,个体动机水平将会提高,其优势反应应易眼于表现,而弱势反应会受到抑制.(熟练程度有关)第三单元
模仿、暗示和社会感染一,模仿1,模仿—是在没有外在压力条件下,个体受他人的影响仿照他人,使自己的行为与他人相同或相似的现象.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12 总也倒不了的老屋 说课稿 -2024-2025学年语文三年级上册统编版
- 2025服装合作经营合同范本
- 2024年高中化学 第一章 原子结构与元素周期律 第二节 元素周期律和元素周期表 第1课时 元素周期律说课稿 鲁科版必修2
- 2024-2025学年新教材高中地理 第五章 植被与土壤 第二节 土壤说课稿(2)新人教版必修1
- 二零二五年度退休人员返聘工作责任合同书
- 二零二五年度人工智能技术研发合同知识产权归属及保护
- 2025年美发店员工交通补贴与通勤安排合同
- 10 竹节人 说课稿-2024-2025学年语文六年级上册统编版001
- 民营合同范本(2篇)
- 公路涂料项目融资渠道探索
- 2025版大学食堂冷链食材配送服务合同模板3篇
- 新能源发电项目合作开发协议
- 《中医体重管理临床指南》
- 2025年上半年潞安化工集团限公司高校毕业生招聘易考易错模拟试题(共500题)试卷后附参考答案
- 2024年铁岭卫生职业学院高职单招职业技能测验历年参考题库(频考版)含答案解析
- 2025年山东鲁商集团有限公司招聘笔试参考题库含答案解析
- 大型活动中的风险管理与安全保障
- 课题申报书:个体衰老差异视角下社区交往空间特征识别与优化
- 江苏省招标中心有限公司招聘笔试冲刺题2025
- 综采工作面过空巷安全技术措施
- 云南省丽江市2025届高三上学期复习统一检测试题 物理 含解析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