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ICU常用护理技术_第1页
EICU常用护理技术_第2页
EICU常用护理技术_第3页
EICU常用护理技术_第4页
EICU常用护理技术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目录一心肺复苏技术二气管插管技术三气管插管计划性拔管四颈椎损伤的固定与搬运五心脏电复律六临时心脏起搏术七气管切开术八环甲膜穿刺术九吸痰术十术十一腹腔穿刺术十二腰椎穿刺术十三留置胃管十四浅静脉留置十五外周静脉导管置管(PICC)十六输血十七中心静脉压测定十八三腔二囊管留置十九标本采集二十其他操作二十一中医特色操作一心肺复苏技术【操作步骤】.当发现有人突然倒地或者意识丧失应立即施救。操作者判断四周环境安全,牢固树立安全第一和自我保护意识,然后才开始实施现场心肺复苏。同时看表,记住开始抢救的时间。.操作者(A)先到达患者身边,将患者取仰卧位,置于地面或硬板上,摆好体位。位于右侧,双膝跪地,就地抢救;尽量靠近患者身体,双膝与肩同宽。判断意识的方法为拍肩、呼唤,凑近病人耳旁5公分、对着左右两个耳朵大声呼喊,确认意识丧失。判断要快,只能用5〜10秒完成。.操作者(A)打开患者上衣,充分暴露患者胸壁,快速判断病人有无循环征象,方法是正确触摸颈动脉搏动(8-10秒完成),同时通过“一看、二听、三感受”判断呼吸。.如判断无心跳呼吸,高声向周围呼救“准备抢救!”,吩咐助手准备除颤监护仪和简易呼吸器、氧气面罩。同时立即由操作者进行胸外心脏按压,按压时要求操作者随时观察患者面部反应。.在操作者进行胸外按压同时,助手携带除颤仪、呼吸球囊面罩等进入现场并跪于患者头侧,以压额抬下颏法开放气道,观察口腔有无异物,如有应马上将病人头转向一侧,用手指清除干净;如无发现异物需口头报告:口腔无异物。然后用左手“£—C”手法固定、扣紧氧气面罩,右手使用简易呼吸器通气二次,用时5秒钟(每次通气1—2秒、中间呼气1秒);以看到患者胸部起伏作为人工呼吸有效指标,只要一看见胸廓抬起,便可停止通气。每通气两次后,助手将氧气面罩稍微移开病人面部,但仍然保持开放气道的头后仰姿势。.胸外按压与人工呼吸比例:成人为30:2(不论单人法或双人法抢救),即每按压30次通气2次。心肺复苏从胸外按压开始,故交替比例按压在先、通气在后,最后一定结束于通气。应尽量减少中断按压的时间,如果不得不暂停胸外按压时,中断时间不能超过5秒钟。.检查评估:首轮做5个周期的30:2,历时2分钟(〔18+5+1秒〕X5),操作者检查病人呼吸和颈动脉搏动,评估基础生命支持的抢救效果。如果仍然没有呼吸、脉搏,说明徒手心肺复苏失败,应即刻进入第四步D——电击除颤。电击除颤:迅速开启除颤仪的电源开关,调整除颤仪功能旋钮键至监护位置;操作者手持两个电极板放置于病人胸前,通过除颤仪的监护屏幕马上辨别心电图示波,如果显示“室颤”或者“无脉性室速”,必须即刻进行电击除颤、越快越好。大声报出:“室颤,立即除颤”。助手迅速擦干患者的胸前皮肤(除颤开始计时),操作者手持电极板(注意不能面向自己);助手涂上导电胶,操作者将导电胶均匀分布于两块电极板的接触面。操作者确认除颤电极板的安放位置正确,前电极板(主电极)放在病人右上胸,锁骨下方贴胸骨右缘;而侧电极板放在左下胸,上缘不超过病人乳头连线、电极板的中心点平腋中线;再次观察心电示波,确定仍为“室颤”心律。4)选择除颤能量200)(双向波),操作者下口头医嘱、助手调节能量。5)按下充电按钮,使除颤仪开始充电(充电过程需要等待数秒钟)。6)操作者将除颤电极板紧贴病人胸壁,适当施加10Kg压力,使电极板与病人皮肤之可见缝隙;高声喊叫“旁人离开”,确定周围无任何人员直接或间接与患者身体接触。除颤仪充电完毕,出现声光报警信号可以除颤时,操作者双手拇指同时按压手控电极板上的两个放电钮进行电击。放电结束(除颤计时结束,标准用时20秒),助手擦干电极板和胸壁皮肤,电极板归位、除颤仪关机,收拾仪器和用物。8.操作者及助手互换位置,由助手跪于患者身体左侧继续徒手胸外按压,操作者跪于患者头侧继续球囊辅助通气,仍以30:2做够5个周期,待第二个心肺复苏周期完成后,由助手再去检查病人呼吸、脉搏,如果自主呼吸与心跳恢复,心肺复苏成功;否则,按上述方法继续进行。【操作流程】环境安全或无危险因素存在将患者取仰卧位,置于地面或硬板上,对着左右两个耳朵大声呼喊,确认意识丧失,用5〜10秒完成。r a打开患者上衣,充分暴露患者胸壁,触摸颈动脉搏动(8-10秒完成),同时通过“一看、听、三感受”判断呼吸。Lj 胸外心脏按压呼吸球囊辅助呼

吸k )如无心跳呼吸,向周围呼救“准备抢救!”,

吩咐助手准备除颤监护仪和简易呼吸器、氧气

面罩。同时进行胸外心脏按压助手跪于患者头

侧,以压额抬下颏开放气道,用左手“E—C”

手法固扣紧氧气面罩,右手使用简易呼吸器通

气二次,以看到患者胸部起伏作为人工呼吸有

效指标。按压频率:不少于100次/分,按压

与通气的比例30:2,按压5个周期。2010版心肺复苏指南中CPR操作顺序是:C(心脏按压)-A(开通气道)-B(人工呼吸)。按压频率至少100次/分。胸骨下陷深度至少5cm。按压后确保胸骨完全回弹。胸外按压时最大限度地减少中断。避免过度通气。儿童按压深度:约为胸廓前后径的1/3—1/2。婴儿应用二指按压:单人用中指、无名指或中指、食指按压,用双手拇指环抱按压;按压深度约为胸廓前后径的1/3-1/2。儿童每公斤体重2J选择除颤能量。二气管插管技术【操作步骤】摆放体位:病人取仰卧位,用抬颏推额法,以寰枕关节为转折点使头部尽量后仰,以便使镜片和气管在一条直线上。加压去氮给氧:使用简易呼吸器面罩加压给氧2次后,交予助手给病人吸100%纯氧2〜3分钟,使血氧饱和度保持在95%以上,插管时暂停通气。准备导管:选择相应规格的气管导管,用注射器检查充气套囊是否漏气,在导管内放入导丝并塑型,在气管导管前端和套囊涂好润滑油。准备喉镜:气管导管准备好后,选择合适形状和大小的喉镜镜片,检查光源后关闭,放置备用准备牙垫、固定胶布和听诊器。吸引器连接吸痰管放置于床旁备用。暴露声门:打开喉镜,操作者用右手拇、食指拨开病人上下齿及口唇,左手紧握喉镜柄,把镜片送入病人口腔的右侧向左推开舌体,以避免舌体阻挡视线,切勿把口唇压在镜片与牙齿之间,以免造成损伤。然后,缓慢地把镜片沿中线向前推进,暴露病人的口、悬雍垂、咽和会厌,镜片可在会厌和舌根之间,挑起会厌,暴露声门。插入气管导管:操作者用右手从病人右口角将气管导管沿着镜片插入口腔,并对准声门送入气管内,请助手帮助将导丝拔除,继续将导管向前送入一定深度,插管时导管尖端距门齿距离通常在21〜23cm.注意气管导管不可送入过深,以防止进入单侧主支气管造成单侧通气。操作过程中如声门暴露不满意,可请助手从颈部向后轻压喉结,或向某一侧轻推,以取得最佳视野。确认导管位置:给导管气囊充气后,立即请助手用简易呼吸器通气,在通气时观察双侧胸廓有无对称起伏,并用听诊器听诊双肺尖,以双肺呼吸音对称与否判断气管导管的位置正确无误。固定导管:放置牙垫后将喉镜取出,用胶布以“八字法”将牙垫和气管导管固定于面颊。【操作流程】评估周围环境摆放体位环境安全或无危险因素存在L._站头侧,取去枕平卧位,头后仰,用压额抬颏法开放气道< 加压给氧E-C手法固定面罩,加压给氧【注意事项】插管前检查插管用具是否齐全合用,尤其是喉镜是否明亮。气管插管时患者应呈中度或深昏迷,咽喉反射消失或迟钝;如嗜睡或浅昏迷,咽喉反应灵敏,应行咽喉部表面麻醉,然后插管。喉镜的着力点应始终放在喉镜片的顶端,并采用上提喉镜的方法。声门显露困难时,可请助手按压喉结部位,可能有助于声门显露,或利用导管管芯将导管弯成“L”形,用导管前端挑起会厌,施行盲探插管。必要时,可施行经鼻腔插管、逆行导管引导插管或纤维支气管镜引导插管。插管动作要轻柔,操作迅速准确,勿使缺氧时间过长,以免引起反射性心搏、呼吸骤停。插管后吸痰时,必须严格无菌操作,吸痰持续时间一次不应超过30秒,必要时于吸氧后再吸引。经导管吸入气体必须注意湿化,防止气管内分泌物稠厚结痴,影响呼吸道通畅。目前所用套囊多为高容低压,导管留置时间一般不宜超过72小时,72小时后病情不见改善,可考虑气管切开术。导管留置期间每2—3小时放气1次。三气管插管计划性拔管拔管后严密观察病情,注意呼吸频率、节律、深浅度,鼓励患者用力咳嗽,做有效排痰。拔管后半小时做血气分析复查。四颈椎损伤的固定与搬运【操作手法】头锁:伤者仰卧位,术者双膝跪在伤者头顶位置,并与伤者身体成一直线,先固定自己双手手肘(放在大腿上或地上),双掌放在伤者头两侧,拇指轻按额,食指和中指固定其面颊,无名指及小指放在耳下,不可盖住耳朵。助手中指指在胸骨正中,以便术者调整位置。胸背锁:术者位于伤者身体一侧,一手肘部及前臂放在伤者胸骨之上,拇指及食指分别固定于面颊上,另一手臂放在背部脊柱上,手指锁紧枕骨上,双手调整好位置后同时用力。手掌不可遮盖伤者口鼻。胸锁:伤者仰卧位,术者跪于伤者头肩位置,一手肘及前臂紧贴伤者胸骨之上,手掌固定伤者面颊。另一手肘稳定后,手掌固定伤者前额。不可遮盖伤者口鼻。斜方肌挤压法:伤者仰卧位,术者位于伤者头顶部,与伤者身体成一直线,先固定双手肘(放在大腿或地上)。双手在伤者颈部两侧,拇指和四指分开伸展至斜方肌,掌心向上,手指指向脚部,锁紧斜方肌,双手前臂紧贴伤者头部使其固定。改良斜方肌挤压法:伤者仰卧位,术者双膝跪于伤者头顶部,与伤者身体成一直线,先稳定自己双手手肘(放在大腿或地上),一手如斜方肌挤压法般锁紧其斜方肌,另一手则像头锁般的固定伤者头部,手掌及前臂须用力将头部固定。【操作流程】调整颈托,塑型。先放置颈后,再放置颈前,扣上搭扣^ 五心脏电复律【操作步骤】.患者知情:除非患者病情危急,需要立即施行电复律,否则应在电复律术前,向患者及其家属解释电复律的利弊及可能出现的并发症,并签署知情同意书。患者准备:患者仰卧于硬木板床上,检查并除去假牙、金属及导电物质,松解衣扣,暴露胸部,胸部多毛者应备皮。持续监测生命体征,做心电图以留作对照。3)吸氧5~15min,建立静脉通道,并使抢救设备处于备用状态。4)意识清醒患者静脉缓慢注射安定10〜40mg,嘱患者报数直至其睫毛反射消失。同步电复律操作步骤:1)打开除颤仪,选择监护模式,连接电极,选择R波最高的导联。2)选择除颤模式,按下SYNC同步键启动同步模式。3)查看R波上指示同步模式的标记。4)必要时调节监护仪的增益,直到每个R波均出现同步标记。5)电极板均匀涂以导电糊或垫4~6层湿盐水纱布。6)放置电极板。①前侧位,即一个电极板放在心尖部,另一个放在胸骨右缘第2〜3肋间,两电极板之间至少相距10cm。该部位操作方便,多用于急诊。②前后位,通常使用电极片,即一个电极片放在患者背部左肩胛下区,另一个放在胸骨左缘第3~4肋间,此种部位通过心脏的电流较多,电能量需要减少约1/2,成功率高于前者,并发症亦可减少。选择合适的电击能量。警示所有在场人员不要接触患者。充电:按下除颤仪手柄上的充电键,仪器将有一声持续的蜂鸣音和信号指示灯亮起,表示充电完全。再次确认所有在场人员包括操作者自身未接触患者、病床以及其它连在患者身上的任何设备,以免出现意外电击。放电复律:两电极板紧压患者胸部使电极板与皮肤紧密连接,不能有空隙,用两拇指同时持续按压除颤仪手柄上的放电键迅速放电复律。立即观察示波心电活动,听诊心脏,记录心电图并与术前对照,如未能转复可再次进行电复律,但复律前一定再次启动同步模式。选择监护模式,观察患者的神志、生命体征及心率、心律情况,直至病情稳定,以便早期发现和处理各种电复律后并发症。用纱布擦净患者皮肤,擦净电极板,整理用物。洗手,记录操作过程和仪器使用登记。【操作流程】患者知情k J1L ,患者准备I tJ1 1 开机、监护启动同步模式 1■_ _/*查看同步模标记L_ _J 1 L ,调节增益,十、涂导电糊 J1t产 ■放置电极板L, 」■二选择能量 , 清场 , 1 、充电再次清场清场* j1r放电复律 1F L 、电复律后评估 1[ 「、电复律后病情观\ o±x 3察1解释并签署知情同意书。_,摆好体位,监测生命体征,做心电图,吸氧,建立静脉通道,准备抢救用物,镇静。k选择监护模式,选择R波最高的导联。Lr选择除颤模式,按下SYNC同步键启动同步模式。’查看R波上指示同步模式的标记。必要时调节监护仪的增益,直到每个R波。电极板均匀涂以导电糊或垫4~6层湿盐水纱布。L放置电极板,两电极板之间至少相距10cm。J选择合适的电击能量。L警示所有在场人员不要接触患者。V按下除颤仪手柄上的充电键。_再次确认所有在场人员包括操作者自身未接触患者、病床以及其它连在患者身上的任何设备。厂两电极板紧压患者胸部使电极板与皮肤紧密连接,不能有空隙,用两拇指同时持续按压除颤仪手柄上的放电键迅速放电复律。1厂立即观察示波心电活动,听诊心脏,记录心电图并与术前对照,如未能转复可再次进行电复律,但复律前一定再次启动同步模式。观察武的神志、生命体征及心率、心律情况,直至病情稳定。观察和处理并发症。J一、__金、、_>\JX整理 、记录\ J:用纱布擦净患者皮肤,擦净电极板,整理用、物。洗手,记录操作过程和仪器使用登记1 J【注意事项】电复律室应配备复苏设备,如气管插管、呼吸机、吸引器、心电监护仪和心脏临时起搏器等。患者应去除假牙,术前禁食,以免发生呕吐物误吸入呼吸道而引起窒息。患者身上所有金属物品,如有植入性起搏器,应注意避开它至少10cm。纠正电解质及酸碱失衡:酸碱失衡、电解质紊乱可影响电复律效果,有时可导致电复律失败,甚至引起更严重的心律失常。注意清理操作区域,以防医护人员受到电击。两电极之间皮肤保持干燥,不应使导电糊或盐水外溢而相互沟通,以免放电时短路灼伤皮肤,并使穿越心脏电流减少而致复律失败。复律完毕后,要注意将电极板上的导电糊擦掉,以免其干涸后电极板不平,影响下次电复律效果。六临时心脏起搏术【操作步骤】评估患者的病情,描记及分析心电图,连接心电监护,建立静脉通路。向患者解释操作目的及方法,取得患者理解及配合。用物准备:静脉穿刺包、消毒液、1%〜2%或、无菌手套、临时心脏起搏器、生理盐水。检查起搏器性能。配合医生行深静脉穿刺置管术。调节临时起搏器参数:一般设定频率:70--80次/min或大于自身心率10—20次/分;输出电流:调节在阈值的1.5--2倍之间,一般3—5mA;灵敏度:1—3mV。以上参数因人、因病情而异。连接临时起搏器,妥善固定放置。记录参数及置管长度,描记心电图,观察起搏器是否有效起搏。观察患者病情,嘱患者术侧上肢不能举过肩或提拉重物,并做好记录。【操作流程】评估患者的病情,描记及分析心电图,连接心电监护,建立静脉通■路 T ]F *一、向患者解释操作目的及方法,取得患者理解及配合。< j;「 ——:用物准备:静脉穿刺包、消毒液、1%〜2%利多卡因或普鲁卡因、无菌手套、临时心脏起搏器、生理盐水。检查起搏器性能。\ ) * 配合医生行深静脉穿刺置管术。 J; 1 1调节临时起搏器参数:设定频率:70--80次/min或大于自身心率10—20次/分;输出电流:3—5mA;灵敏度:1—3mV。连接临时起搏器,妥善固定放置。JJ记录参数及置管长度,描记心电图,观察起搏器是否有效起搏。』观察患者病情,嘱患者术侧上肢不能举过肩或提拉重物,并做好记^录 )【注意事项】定时更换伤口敷料,及时更换电量不足的电池。严密监测起搏信号,若发现无起搏信号或起搏器带动不良,应及时查看病人体位,使病人保持左侧卧位。若仍无改善,则应检查起搏器电池、起搏器工作是否正常,起搏参数设置是否恰当,同时及时报告医生进一步采取措施。严格避免临时起搏电极的插头接触任何金属物和液体。七气管切开术【操作步骤】评估患者的病史、生命体征及气道情况,予吸氧。向患者解释操作目的及方法,取得患者理解及配合。用物准备:气管切开包、消毒液、1%〜2%或、无菌手套、带管芯的气管套管。体位:患者取仰卧位,肩部垫高,头后仰。消毒与麻醉:自下颌骨下缘至上胸部常规消毒、铺巾,以1%普鲁卡因或1〜2%的利多卡因做颈部前方皮肤与皮下组织浸润麻醉。切口:多采用纵切口,自甲状软骨下缘至胸骨上窝处,沿颈中线作纵行切口,切口长度约4〜5cm,暴露两侧颈前带状肌交界的白线。分离气管前组织:沿白线正中作锐性切开或钝性分离,用拉钩侧牵两侧胸骨舌骨肌、胸骨甲状肌。切开气管:充分暴露气管前壁,用注射器穿刺能抽出气体确认为气管,用尖刀切开第2、3或第3、4气管环。置入气管套管:用气管扩张器或弯止血钳扩开切口,插入大小适宜、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