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_第1页
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_第2页
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_第3页
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_第4页
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

InfectiousMononucleosis

1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概述病原学流行病学发病机制病理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诊断预后治疗预防23概述由EB病毒(Epstein-Barrvirus,EBV)所导致的急性感染性疾病,主要侵犯儿童和青少年,临床上以发热、咽喉痛、肝脾和淋巴结肿大、外周血中淋巴细胞增多并出现异型淋巴细胞等为其特征。由于其症状、体征的多样化和不典型病例在临床上逐渐增多,给诊断治疗带来一定困难。

4病原学EBV是本病的病原体。1964年由Epstein和Barr首先从患恶性淋巴瘤(BurkittLymphoma)非洲儿童的瘤组织中发现,1968年由Henle等报道为本病的病原体,并在此后众多的研究中得到证实。5病原学EBV属于疱疹病毒属,是一种嗜淋巴细胞的DNA病毒,具有潜伏及转化的特征。电镜下病毒呈球形,直径约150~180nm。EBV基因组呈线状,但在受染细胞内,病毒DNA存在两种形式,一是线状DNA整合到宿主细胞染色体DNA中;另一种是以环状的游离体游离于宿主细胞DNA之外。这两种形式的DNA,因不同的宿主细胞而可独立或并存。6病原学EBV有5种抗原成分,均能产生各自相应的抗体:衣壳抗原(Viralcapsidantigen,VCA):可产生IgM和IgG抗体,VCA-IgM抗体早期出现,在1~2个月后消失,是新近受EBV感染的标志;VCA-IgG出现稍迟于前者,可持续多年或终生,故不能区别新近感染与既往感染。病原学早期抗原(earlyantigen,EA)是EBV进入增殖性周期初期形成的一种抗原,其中EA-D成分具有EBV活跃增殖的标志。EA-IgG抗体于病后3~4周达高峰,持续3~6个月。核心抗原(nuclearantigen,EBNA):EBNA-IgG于病后3~4周出现,持续终生,是既往感染的标志。78病原学淋巴细胞决定的膜抗原(Lymphocytedeterminantmembraneantigen,LYDMA):带有LYDMA的B细胞是细胞毒性T(Tc)细胞攻击的靶细胞,其抗体为补体结合抗体,出现和持续时间与EBNA-IgG相同,也是既往感染的标志。病原学膜抗原(membraneantigen,MA):是中和性抗原,可产生相应中和抗体,其出现和持续时间与EBNA-IgG相同。910流行病学口-口传播是重要的传播途径,飞沫传播虽有可能但并不重要,偶可经输血传播本病主要见于儿童和青少年,性别差异不大。6岁以下小儿得病后大多表现为隐性或轻型感染,15岁以上感染者则多呈典型症状11发病机制EBV进入口腔后,主要累及咽部上皮细胞、B淋巴细胞、T淋巴细胞及NK细胞,因这些细胞均具有EBV的受体CD21EBV进入血液,通过病毒血症或受感染的B淋巴细胞进行播撒,继而累及周身淋巴系统。受感染的B淋巴细胞表面抗原发生改变,引起T淋巴细胞的强烈免疫应答而转化为细胞毒性T细胞(主要是CD8+T细胞,TCL)发病机制1213发病机制TCL细胞在免疫病理损伤形成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它一方面杀伤感染EBV的B细胞,另一方面侵犯许多组织器官而产生一系列的临床表现。患者血中的大量异常淋巴细胞(又称为异型细胞)就是这种具有杀伤能力的T细胞此外,还有免疫复合物的沉积以及病毒对细胞的直接损害等因素。T淋巴细胞活化后产生的细胞因子亦可能在IM的发病中起一定作用,机制尚不清楚。发病机制1415病理淋巴细胞的良性增生是本病的基本病理特征。病理所见非化脓性淋巴结肿大,淋巴细胞及单核-吞噬细胞高度增生。16临床表现潜伏期5~15天。起病急缓不一,症状呈多样性,多数患者有乏力、头痛、畏寒、鼻塞、恶心、食欲减退、轻度腹泻等前驱症状发热:一般均有发热,体温38~40℃不等,无固定热型,热程大多1~2周,少数可达数月。中毒症状多不严重17临床表现咽峡炎:咽部、扁桃体、腭垂充血肿胀,可见出血点,伴有咽痛,部分患儿扁桃体表面可见白色渗出物或假膜形成。咽部肿胀严重者可出现呼吸及吞咽困难18临床表现淋巴结肿大:全身淋巴结均可肿大,在病程第1周就可出现。以颈部最为常见。肘部滑车淋巴结肿大常提示有本病可能。肿大淋巴结直径很少超过3cm,中等硬度,无明显压痛和粘连,肠系膜淋巴结肿大时,可引起腹痛。肿大淋巴结常在热退后数周才消退,亦可数月消退19临床表现肝、脾大:大多数在肋下2cm以内,可出现肝功能异常,并伴有急性肝炎的上消化道症状,部分有轻度黄疸。约半数患者有轻度脾大,伴疼痛及压痛,偶可发生脾破裂20临床表现皮疹:部分患者在病程中出现多形性皮疹,如丘疹、斑丘疹、荨麻疹、猩红热样斑疹、出血性皮疹等。多见于躯干。皮疹大多在4~6日出现,持续1周左右消退。消退后不脱屑,也无色素沉着21临床表现本病病程一般为2~3周,也可长至数月。偶有复发,但病程短,病情轻。婴幼儿感染常无典型表现,但血清EBV抗体可阳性。22临床表现并发症神经系统疾病:如格林-巴利综合征、脑膜脑炎或周围神经炎等心包炎、心肌炎EB病毒相关性噬血细胞综合症其他少见的并发症:间质性肺炎、胃肠道出血、肾炎、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再生障碍性贫血、粒细胞缺乏症及血小板减少脾破裂虽然少见,但极严重,轻微创伤即可诱发23实验室检查血常规:外周血象改变是本病的重要特征异型淋巴细胞超过10%或其绝对值超过1.0×109/L时,具有诊断意义。血清嗜异凝集试验(heterophilagglutinationtest,HAT):起病一周内患儿血清中出现IgM嗜异性抗体,此抗体体内持续存在2~5个月。实验室检查2425实验室检查BV特异性抗体:VCA-IgM阳性是新近EBV感染的标志,EA-IgG一过性升高是近期感染或EBV复制活跃的标志,均具有诊断价值。EBV-DNA检测采用RT-PCR方法能快速、敏感、特异的检测患儿血清中含有高浓度EBV-DNA,提示存在病毒血症。26诊断典型临床表现(发热、咽痛、肝脾及淋巴结肿大)外周血异型淋巴细胞>10%、嗜异凝集试验阳性EB病毒特异性抗体(VCA-IgM、EA-IgG)和EBV-DNA检测阳性可做出临床诊断特别是VCA-IgM阳性或急性期及恢复期双份血清VCA-IgG抗体效价呈4倍以上增高是诊断EBV急性感染最特异和最有价值的血清学试验,阳性可以确诊27诊断鉴别诊断:本病需与巨细胞病毒、腺病毒、肺炎支原体、甲肝病毒、风疹等感染所致的淋巴细胞和单核细胞增多相鉴别。其中巨细胞病毒所致者最常见,有人认为在嗜异性抗体阴性的类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中,几乎半数与CMV有关。28预后本病系自限性疾病,预后大多良好,自然病程约2~4周。少数恢复缓慢,可达数周至数月。病死率约为1%~2%多由严重并发症所致29治疗临床上无特效的治疗方法,主要采取对症治疗。抗菌药物对本病无效,仅在继发细菌感染时应用抗病毒治疗可用阿昔洛韦、更昔洛韦及伐昔洛韦等药物,但其确切疗效尚存争议静脉注射丙种球蛋白可使临床症状改善,缩短病程,早期给药效果更好急性中毒的救治中毒的定义中毒(poisoning):化学物质作用人体造成全身性损害,称之为中毒分为:急性中毒和慢性中毒毒物来源中毒的救治特点多数中毒临床表现类似于其他系统疾病,临床检验直接提示中毒为数不多。中毒的治疗,除去病因治疗以外,多数情况下实行综合、对症、支持治疗。急性中毒的治疗,反映急救医学的特点。中毒患者的体检要点针对性体检,明确与中毒相关体征:1、皮肤黏膜2、呼吸功能3、心血管功能4、神经功能5、消化功能6、急性肾功能衰竭7、血液系统8、瞳孔变化中毒患者的处理要点应高度重视生命特征的变化及时准确判断威胁患者生命的主要矛盾,及时处理并联系相关专科会诊,选择最佳的救治方案交代病情认真、准确,并及时准确记录。中毒患者病情危重的指标中枢神经系统抑制肺水肿严重的心律失常心脏骤停严重缺氧(紫绀)急性溶血性贫血,血红蛋白尿急性肾衰竭中毒性脑病急救处理措施1、终止接触毒物2、加强生命支持3、清除尚未吸收的毒物催吐、导泻、洗胃4、促进已吸收毒物的排泄

血液净化:血液透析、血液灌流、血浆置换5、特殊解毒剂6、对症支持治疗呼吸支持、循环支持、抗生素、高压氧疗洗胃一般主张在服毒后6小时之内洗胃。近年来研究表明:洗胃并不能有效的排除中毒药物。洗胃的过程应注意并发症的发生,可能对病人的预后产生一定的影响。并发症:食管破裂、吸入性肺炎、脂质性肺炎血液净化用于中毒抢救的指证严重中毒,内科保守治疗无效,病情进行性恶化重度中毒导致脑功能障碍、呼吸功能障碍主要脏器功能不全药物、毒物正常排泄途径受损产生毒性代谢产物或延迟毒性的药物中毒(甲醇中毒、百草枯中毒)血液净化的禁忌症严重感染严重贫血严重心功能不全严重出血倾向严重高血压有机磷中毒救治的若干问题急性有机磷中毒(AOPP)的救治中热点:中间综合征(IMS)

临床上口服中毒患者中,IMS发生率为20%,临床表现多样性,严重者常需机械通气治疗。目前认为有机磷诱导的肌病参与了IMS的发生,两者因果关系尚难以确定。

IMS发病机制可能包括:遗传因素、解毒药物用量不足等等有机磷中毒的药物治疗(一)在AOPP中毒早期,及时足量的使用阿托品可解除中枢抑制,为洗胃、复能剂的应用争取时间。原则上,复能剂应用足量后,阿托品应适量减量。阿托品化后维持治疗,直至ChE恢复60%以上,阿托品逐渐减量。长托宁不同于阿托品,对胆碱能受体(M受体)亚型有选择性阻断作用,比阿托品的毒副作用小,有效剂量小,持续作用时间长。长托宁的使用不以瞳孔扩大、心率加快作为判断疗效的指标有机磷中毒的药物治疗(二)AOPP复能剂常用药物有解磷定、氯解磷定等。WHO使用推荐:先予氯解磷定30mg/kg的负荷剂量,然后以每小时8mg/kg的速度静脉持续用药。AOPP产生的磷酰化胆碱酯酶“老化”(脱烷基反应),时间为24~36小时,所以复能剂应在48小时之内使用。AOPP部分研究进展基础研究显示:丁酰胆碱酯酶(BChE)、对氧磷酶(PonE)是机体内参与有机磷解毒的羧基酯酶。BChE有间接解毒作用,PonE直接解毒作用。有研究表明该羧基酯酶的基因多态性与接触有机磷的敏感性有关。谷胱甘肽硫转移酶M1(GSTM1)缺失基因型可能是AOPP的IMS易感性生物标志物之一。百草枯中毒救治(一)百草枯对人畜属于中等度毒物,人口服致死量约为3g(50mg/kg),也有口服1g致死的报道中毒机制尚不完全清楚,一般认为百草枯是一种电子受体,中毒产生超氧自由基,化学级联反应消耗大量的氧化还原物质,脂质过氧化导致肺纤维化(呼吸衰竭)。基因水平的研究表明:胶原酶活性激活与上皮细胞的死亡参与肺纤维化过程。尽管大量研究百草枯中毒机制和潜在的有效治疗,如今只有早期胃肠道清除毒物的措施和一些支持治疗得到认可。百草枯中毒救治(二)洗胃:白陶土洗胃碱性液体洗胃效果较佳血液净化治疗肺移植手术近年来主张后期肺移植百草枯中毒预后的有关因素:1服毒量2是否空腹3白细胞计数wbc>10×109/L或N>85%4肾功能5肺损害CO中毒救治的若干问题(一)典型的临床表现:头痛、头晕、肌无力以及意识障碍,有3%~13%的病人以昏迷为初始表现。CO中毒时,神经系统的体检常有肌张力增高、腱反射亢进、病理征阳性等神经症状及体征。COHb对于疑似CO中毒病例有较大的诊断价值(诊断时间性),对吸烟和非吸烟患者,COHb浓度分别大于10%和6%应考虑CO中毒。CO中毒迟发性脑病的临床特点:部分患者经过积极治疗,意识恢复后,经过2~60天的“假愈期”,突然又出现意识障碍、锥体外系或锥体系为主的脑病变,称为CO中毒迟发性脑病。迟发性脑病的发病机制尚不完全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