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课堂实录】失根的兰花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_第1页
初中语文-【课堂实录】失根的兰花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_第2页
初中语文-【课堂实录】失根的兰花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_第3页
初中语文-【课堂实录】失根的兰花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_第4页
初中语文-【课堂实录】失根的兰花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失根的兰花》教学设计学习目标1、品味文章细腻的语言2、感悟作者真挚的感情学习重点1、品味文章细腻的语言2、感悟作者真挚的感情学习难点感悟作者真挚的感情一、导语有这样一句歌词,请大声齐读:“洋装虽然穿在身,我心依然是中国心”,总能燃起无数海外游子如磐石般坚定的爱国之情。有那样一株兰花,又怎样表达着华夏儿女的赤子之情呢?让我们一起品读旅美作家陈之藩的散文《失根的兰花》。(出示学习目标)二、学习目标1、品味文章细腻的语言2、感悟作者真挚的感情三、走近陈之藩(屏显视频)师:让我们先了解作者陈之藩。(播放视频,通过《品读》栏目对陈之藩的介绍,让学生更直观了解作者)师:这样的陈之藩,有着怎样炽热的思乡爱国之情。四、解决生字词师:文章已经预习了,解决生字词。(老师写生字词在黑板上)(读一遍)沁凉如水晨曦群山万壑诗意盎然笨拙五、品味语言,感悟感情(本环节引导学生在有感情朗读中悟情感。)师:陈之藩长期旅居美国,文章字里行间充溢着对家乡的思念,对祖国的热爱之情。请同学从文中找出相应的句子交流,以这样的格式进行:我从_________这句话,读出了作者浓浓的思乡爱国之情。生:第3段中的:因为背景变了,花的颜色也褪了,人的情感也落了。泪,不知为什么流下来!我们觉得这句话中的“变”、“褪”、“落”、“流”这四个动词运用的非常恰当。特别是“褪”字,我们把它换成了“淡”,(师:哪个淡?生:淡颜色的淡)换了之后,感觉不如原来的生动,因为“褪”字是“脱”的意思,显得颜色有一个变化过程,而“淡”字就没有这种效果。师:非常好!分析得非常到位!师:这句话怎样来读呢?(学生读)生:我觉得作者在异国他乡看到了和故乡一样的花,一定很伤感,而且作者还流泪了!应该用一种伤感的语气来读!师:同学们自己读一读,体会一下。生:练读。师:谁来试试?(生读。)师:读得很好!师:我们继续交流。生:第5段中的“在白天的生活中,常常是不爱看与家乡不同的东西,而又不敢看与故乡相同的东西。”我们小组是把这句话中的“不爱看”和“不敢看”交换了一下位置,我们这句话中的“不爱看”和“不敢看”这两个词语运用得非常准确,不能交换。因为作者在美国的时候,一定会从心里非常排斥与家乡不同的东西,所以“不爱看与家乡不同的东西”,但是看到了与故乡相同的东西又会勾起思乡之情,所以作者又“不敢看与故乡相同的东西。”师:理解了作者那种想看又不敢看的矛盾心理。非常棒!师:谁再来交流?生:第10段,(读第10段)将人生比作萍、絮,比喻用的很好。师:你知道萍和絮是什么样的吗?生:萍就是那种漂浮在池塘中一种椭圆形的小绿叶,没有根。絮就像是柳絮一样,也没有根,被风一吹,到处飞舞。师:古人和作者为什么把自己比喻成“萍”和“絮”?生:萍和絮都是没有根,生动形象地写出他们失去祖国后那种无依无靠、四处漂泊的状态。师:说得太好了!师:我们继续交流!生:是第7段中“我曾经剪过辫子,穿起西装,说着很流利的英语,然而,我依然不能与你们混合,你们拿另一种眼光看我,我感觉痛苦……”刚才我们组在读这句话的时候,把“我依然不能与你们混合”这句话中的“混合”读成了“融合”,开始我们还以为是作者用词不当,再一琢磨,就觉得“混合”这个词用得非常巧妙!师:能具体分析一下吗?生:我们觉得“融合”的意思应该是:不同的事物融为一体了,不分你我;而“混合”是把几种事物掺在了一起,这几种事物都没有发生任何改变,你还是你,我还是我。而小说中的中国人说“我依然不能与你们混合”,说明他是非常渴望能和美国人融合在一起,可是不管怎么努力,最终连和美国人“混合”在一起都不能,可见,一个漂泊异地的游子的处境是多么悲凉!师:你们的分析太独到了!太精彩了!让我们把掌声送给他们!师:交流继续。生:第9段的第一句话,运用了排比的修辞方法,为我们描绘了一个美丽的故乡,表达了作者对故乡的思念与热爱。师:老师也觉得这段写得很美!同学们请看大屏幕,这句话运用了排比的修辞,句式非常整齐,语言也特别凝练。师:在这段文字中,作者借助这些典型的事物表达自己对祖国、对故乡的思念与热爱之情,这句话应该怎样来读呢?生:我觉得应该读出对祖国、对故乡的一种深情、一种向往!师:哦!应该读出感情!生:我觉得排比句在感情上应该读得一句比一句强烈!师:应该读出层次感!师:好!下面同学们自己读一读、品一品!师:谁来试试!生:读,生点评。在沁凉如水的夏夜中,有牛郎织女的故事,才显得星光晶亮;在群山万壑中,有竹篱茅舍,才显得诗意盎然;在晨曦的原野中,有拙重的老牛,才显得淳朴可爱。生:引用郑思肖画兰的典故:“宋末画家郑思肖画兰,连根带叶均飘于空中,人问其故,他说:“国土沦亡,根着何处?”(屏显)师:看看郑思肖为什么画这样的兰花?介绍郑思肖画兰的背景(屏显《墨兰图》和本段文字)郑思肖(1241--1318,一作12391316),宋末元初诗人、画家,号所南,生于南宋,宋亡后,忠于大宋的意志不改,思肖即思念赵宋。号所南,是指他的心向着南逃的宋代皇帝,郁积于郑思肖心中的都是亡国之痛,辱君之仇,所以他画兰根不着土,意为“土为蕃人夺”。师:郑思肖是想用兰花比喻什么?生:比喻失去国家的自己。师:作者用“失根的兰花”为题用意何在?作者写这篇文章时中国正处于什么时期?生:日本侵略中国(原文:“十几年后,祖国已破,却深觉出个中滋味了”。)师:此时作者发出了怎样的感慨?生:“国,就是根,没有国的人,是没有根的草,不待风雨折磨,即自行枯萎了。”师:作者和郑思肖一样都为国家遭受的苦难而伤痛不已。陈之藩先生以自己漂泊海外的经历,向世人喊出了这样的心声!其实,这又何尝不是我们每一个中国人心中的誓言。让我们大声的喊出来吧!一、二!身可辱,家可破,国不可亡!师:怎样理解这句话?(小组讨论)生:“身辱”“家破”带给漂泊之人的是身体上的不安全感,而“国亡”却让人失去了精神上的支撑,这是万万不可以的。师:让我们一起大声喊出共同的心声:身可辱,家可破,国不可亡!师:是啊!祖国是我们每一个人心中不能失去的根,她时刻牵动着每个海外游子的心。六、拓展阅读《枣核》师:著名作家萧乾的散文《枣核》,同样表达了海外游子的无法遏制的如潮水般的思乡爱国之情。师:介绍作者萧乾。萧乾(1910年1月27日-1999年2月11日),生于北京,蒙古族。世界闻名的记者,卓有成就的翻译家、作家,著名的中外文化交流使者。晚年多次出访欧美及东南亚国家进行文化交流活动,写出了三百多万字的回忆录、散文等。1949年初,萧乾站在人生的十字路口,香港报人的工作收入不菲,母校英国剑桥中文系以教席邀聘,燕京同学、《人民日报》副总编杨刚则劝他回国服务。剑桥何伦(GustarHaloun)教授专程赴港接驾,不但负担全家旅费,而且应允终身职位。但萧乾回到了中国,萧乾说:“我像只恋家的鸽子,奔回自己的出生地。”师:大胆猜猜文中会写些什么事或者会有什么样的细节来表达这种感情?(小组讨论,交流)生:交流(鼓励大胆猜测,各抒己见)(学生交流完,现场发《枣核》文章资料,让学生快速阅读,看看是否与自己猜想的一致?)师:看看这篇文章里最打动你的是什么?生:读。师:以这样的形式交流:最打动我的是____________句话,可看出友人的思乡爱国之情。生:交流朗读。生:(1)“再三托付我为她带几颗生枣核”。(2)“一下车,她已经在站上等了。掐指一算,分手快有半个世纪了,现在都已是风烛残年。”(3)“她托在掌心,像比珍珠玛瑙还贵重。”(4)“怎么年纪越大,思乡越切。我现在可充分体会出游子的心境了。我想厂甸,想隆福寺。这里一过圣诞,我就想旧历年。”(5)“堆起的一座假山石说:“你相信吗?那是我开车到几十里以外,一块块亲手挑选,论公斤买下,然后用汽车拉回来的。那是我们家的‘北海’。”(6)“时常在月夜,她同老伴儿并肩坐在这长凳上,追忆起当年在北海泛舟的日子。”(7)“改了国籍,不等于就改了民族感情;而且没有一个民族像我们这么依恋故土的。”师:点评。小小的枣核,寄托的是深深地思乡爱国之情呀。七、小结师:如今祥和、强大的中国已如一头雄狮屹立在世界的东方,旅居在外的海外游子以我们伟大的中国为傲。请欣赏歌曲《国家》,(播放视频,学生跟唱)。在世界的国,在天地的家,有了强的国,才有富的家!我们无论身在何处,心里都要装着祖国:中国。希望通过我们每个人的努力,祖国的明天更加灿烂辉煌,强大无比!八、作业1、搜集思乡的诗,摘抄。2、请同学们继续品读《枣核》,摘抄打动你的语句,并赏析。附资料:枣核萧乾动身访美之前,一位旧时同窗写来封航空信,再三托付我为她带几颗生枣核,东西倒不占分量,可是用途却很蹊跷。从费城出发前,我们就通了电话。一下车,她已经在站上等了。掐指一算,分手快有半个世纪了,现在都已是风烛残年。拥抱之后,她就殷切地问我:“带来了吗?”我赶快从手提包里掏出那几颗枣核。她托在掌心,像比珍珠玛瑙还贵重。她当年那股调皮劲显然还没改。我问起枣核的用途,她一面往衣兜里揣,一面故弄玄虚地说:“等会儿你就明白啦。”那真是座美丽的山城,汽车开去,一路坡上坡下满是一片嫣红。倘若在中国,这里一定会有枫城之称。过了几个山坳,她朝枫树丛中一座三层小楼指了指说:“喏,到了。”汽车拐进草坪,离车库还有三四米,车库门就像认识主人似的自动掀启。朋友有点不好意思地解释说,买这座大房子时,孩子们还上着学,如今都成家立业了。学生物化学的老伴儿在一家研究所里做营养试验。她把我安顿在二楼临湖的一个房间后,就领我去踏访她的后花园。地方不大,布置得却精致匀称。我们在靠篱笆的一张白色长凳上坐下,她劈头就问我:“觉不觉得这花园有点家乡味道?”经她指点,我留意到台阶两旁是她手栽的两株垂杨柳,草坪中央有个睡莲池。她感慨良深地对我说:“栽垂柳的时候,我那个小子才5岁。如今在一条核潜艇上当总机械长了。姑娘在哈佛教书。家庭和事业都如意,各种新式设备也都有了。可是我心上总像是缺点什么。也许是没出息,怎么年纪越大,思乡越切。我现在可充分体会出游子的心境了。我想厂甸,想隆福寺。这里一过圣诞,我就想旧历年。近来,我老是想总布胡同院里那棵枣树。所以才托你带几颗种子,试种一下。”接着,她又指着花园一角堆起的一座假山石说:“你相信吗?那是我开车到几十里以外,一块块亲手挑选,论公斤买下,然后用汽车拉回来的。那是我们家的‘北海’。”说到这里,我们两人都不约而同地站了起来,沿着卵石铺成的小径,穿过草坪,走到“北海”跟前。真是个细心人呢,她在上面还嵌了一所泥制的小凉亭,一座红庙,顶上还有尊白塔。朋友解释说,都是从旧金山唐人街买来的。她告诉我,时常在月夜,她同老伴儿并肩坐在这长凳上,追忆起当年在北海泛舟的日子。睡莲的清香迎风扑来,眼前仿佛就闪出一片荷塘佳色。改了国籍,不等于就改了民族感情;而且没有一个民族像我们这么依恋故土的。《失根的兰花》学情分析《新课标》对中学生的听、说、读、写提出了较高的要求。对于刚刚由小学过渡上来的初一学生而言,一开始不管是基本的语文基础知识,还是语文阅读欣赏能力,都是非常匮乏的。所以第一学期我开始着手从多方面进行训练,例如:读准字音,准确地朗读课文,怎样做笔记(如何掌握时间、提高速度),如何背诵课文(先抓住重点字、词背诵每段,然后再串起来),如何写好作文(细节描写,语言生动)等等。如今的他们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语文基础知识,特别是阅读欣赏能力有了很大提高,因此在本课教学中,我注意积极调动学生自身的情感体验,创设情境,注重从学生容易理解的角度设置问题,把握好难易程度,适时做好引导,从而帮助学生顺利理解文本。本节课的教学设计特别注意了这些问题。《失根的兰花》效果分析从整节课的效果来看,虽然课上完了,学生却还沉浸在作者深深地思国之情中,感情目标成功达到。在整堂课中,充分利用小组合作学习,学生参与度高,环节紧凑,气氛活跃,师生互动性很强,充分体现了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完成度高。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结合写作背景,通过小组合作学习方式,很好地把握整篇文章的内容,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2、通过赏析语言的环节,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赏析能力,通过抓住重点词语、精彩语段等方法,真正挖深句子的内涵,从本质上理解作者的感情。3、通过悟感情的环节,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推敲词语背后的复杂情感,有感情的朗读,体会作者拳拳的爱国情怀。当然,这堂课也有很多遗憾:比如小组合作学习中,学生准备时间太短,感情没有很好的融入其中;品情的环节上,朗读的能力还需培养。《失根的兰花》教材分析《失根的兰花》是以“祖国”为主题的第三单元的一篇精读课文,是旅美作家陈之藩的一篇令人感同身受的抒情散文,抒发了作者飘零异邦,心怀祖国的深情。语文课程标准要求,在语言能力发展的同时,培养爱国主义情感,社会主义道德品质,逐步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念和积极的人生态度,提高文化品味、审美情趣。本单元的教学要求是“要在反复朗读的基础上,整体感知课文思想内容,培养热爱祖国山河和语言文化的爱国主义深情”。在欣赏《失根的兰花》时,我首先要求学生有感情朗读课文多遍,让学生在反复朗读中去感受一个多年飘泊在异国的游子对家乡、亲人、祖国的拳拳之心,而且能够通过阅读作品,在心中创设美好的情境,关心作品中人物的命运和喜怒哀乐,从而主动关心国家和社会,向往和追求美好的理想,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失根的兰花》评测练习1、阅读全文,说说本文以“失根的兰花”为题的含义。我的理解:2、第③节末尾,“泪,不知为什么流下来。”请你联系上下文,分析作者流泪的原因。我的分析:3、第④节画线句,“在白天的生活中,常常是不爱看与故乡不同的东西,而又不敢看与故乡相同的东西。”这种说法矛盾吗?说一说你的理由。我的理由:4、本文以“萍”与“絮”两个事物比喻人生,试仿造例句,用其它事物作比喻,再写两个句子,写出你对人生的感悟。例句:人生如絮,飘零在此万紫千红的春天。仿句:5、本文最大的特色在于语言的感染力,文字淳朴优美,善用各种修辞,饱含深情厚意。请你从文中任选一句,抄在下面的横线上,结合语境进行赏析。我欣赏的句子:我的赏析:6、写出与第⑨段中“头可断,血可流,身不可辱。”意思相同的一个成语。我的答案:7、从全文看,文章的开头为什么要描绘美国校园的景色?我的理由:8、本文的语言极富表现力,联系上下文,品味第⑤段“人搬到美国来,也是同样不安心。”一句中“搬”字的表达效果。我的品味:《失根的兰花》课后反思《失根的兰花》是旅美作家陈之藩的一篇抒情散文,抒发了作者飘零异邦、心怀祖国的深情,令人感同身受。整堂课学习下来,有很多收获。一、整堂课适时的朗读,采取不同的方式引导学生朗读、品味,包括齐读、老师范读、学生范读、分段读、跳读等,去感悟作者的思乡怀国之情。语文课堂听说读写,诵读是语文课堂上一道亮丽的风景线,对朗诵作适当点拨,能起到让学生迅速理解文章的主题及感悟作者感情。理解文章的基本内容及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