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北京市第三十九中学2024年高三模拟测试卷(二)语文试题注意事项: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考场号和座位号填写在试题卷和答题卡上。用2B铅笔将试卷类型(B)填涂在答题卡相应位置上。将条形码粘贴在答题卡右上角"条形码粘贴处"。2.作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选项的答案信息点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答案不能答在试题卷上。3.非选择题必须用黑色字迹的钢笔或签字笔作答,答案必须写在答题卡各题目指定区域内相应位置上;如需改动,先划掉原来的答案,然后再写上新答案;不准使用铅笔和涂改液。不按以上要求作答无效。4.考生必须保证答题卡的整洁。考试结束后,请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1、请说明下面这幅漫画的内容,并根据漫画内容拟写一条对我们在工作办事方面的一句话建议。要求语言简明、准确。(内容不超过40字,建议不超过20字)2、下面都是与二十四节气相关的诗句,以时间为序,从前到后排列正确的一项是①处暑无三日,新凉直万金。②邯郸驿里逢冬至,抱膝灯前影伴身。③始出严霜结,今来白露晞。④正好清明连谷雨,一杯香茗坐其间。⑤天将小雨交春半,谁见枝头花历乱。⑥霜降滮池浅,秋深太白明。A.④⑤①③⑥②B.⑤④⑥③①②C.④⑤①⑥③②D.⑤④①③⑥②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今年的暑假,博物馆成了当之无愧的旅游“热点”,可博物馆里展出的“高仿品”却让不少旅客“乘兴而来,败兴而归”。博物馆不展出真品的原因多种多样,有的是因为真品被外借,不得不拿仿品暂时;有的是因为真品品相不好,为了让大家看得更清楚,便将品相更好的仿品拿出来展览;但更多情况下,(),毕竟真品保护起来工序复杂,用仿品替代则方便许多。不少游客带着“朝圣”的心情来到文物面前,忽然得知文物竟是仿造的,不免一时间。随着公众对博物馆的需求越来越大,几乎让博物馆就是大众的“第二课堂”,学校不仅会组织学生到博物馆参观学习,不少历史爱好者也已然是博物馆的常客。一些博物馆和文物更是晋升成了“网红”,吸引游客前来“打卡”。游客赶来,却只能看到一件仿品,自然心有不甘。当下,博物馆需要重新“定位”,把真品藏着掖着已经明显挫伤了公众学习参观的兴趣,博物馆的文化教育功能也会跟着大打折扣。博物馆要收起“高冷范”,转变得生活化些、接地气些,让文化历史因为“活”而变得“火”,更好地发挥文化教育的作用。1.依次填入文中横线处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A.填补心灰意冷陆陆续续不约而同B.补充心灰意冷络绎不绝不远万里C.填补兴味索然络绎不绝不远万里D.补充兴味索然陆陆续续不约而同2.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A.不展出真品的博物馆还是出于成本考虑B.由于商业原因,博物馆才不展出真品C.出于保密考虑,博物馆才不展出真品D.博物馆不展出真品还是出于成本考虑3.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A.随着公众对博物馆的需求越来越大,博物馆几乎就是大众的“第二课堂”,不仅学校会组织学生到博物馆参观学习,不少历史爱好者也已然是博物馆的常客。B.随着公众对博物馆的需求越来越大,几乎让博物馆变成大众的“第二课堂”,不仅学校会组织学生到博物馆参观学习,不少历史爱好者也已然是博物馆的常客。C.随着公众对博物馆的需求越来越大,博物馆几乎就是大众的“第二课堂”,学校不仅会组织学生到博物馆参观学习,不少历史爱好者也已然是博物馆的常客。D.随着公众对博物馆的需求越来越大,让博物馆几乎变成大众的“第二课堂”,学校不仅会组织学生到博物馆参观学习,博物馆的常客还有不少历史爱好者。4、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2月28日,话题“浙江10万只鸭子出征巴基斯坦灭蝗”冲上热搜,关注度堪比新冠肺炎。然而,网友们的心情也跟随这10万只鸭子,经历了由慷慨豪迈、莫名魔幻到大失所望,正所谓。事实上,人们只要稍微动用逻辑就不难发现其中的问题:同样是面临灾难,同样是提出解决办法,却在科学论证的过程上打了个折扣,在对科学性和真实性的解释上禁不住推敲。的确,在灾难面前,()。如今看到鸭子也能“远征”,去保护巴基斯坦兄弟,这样的勇气怎能不让人心中的自豪?这10万只鸭子,不仅可爱,还让人感到钦佩。然而,人们这一比较常见的感动心理,却容易被虚假新闻予以利用,继而出现的现象。“鸭子出征”,或许还,留下的思考足够让舆论理性地消化一阵子。1.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A.出神入化油然而生漏洞百出余波未平B.出神入化喷薄而出以讹传讹余音袅袅C.一波三折喷薄而出漏洞百出余音袅袅D.一波三折油然而生以讹传讹余波未平2.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A.这一条消息却在科学论证的过程上打了个折扣,在对科学性和真实性的解释上禁不住推敲B.这一条消息却在科学论证的过程上打了个折扣,在对科学性和真实性的解释上经不起推敲C.这一条消息却在对科学性和真实性的解释上经不起推敲,在科学论证的过程上打了个折扣D.却在对真实性和科学性的解释上经不起推敲,在科学论证的过程上打了个折扣3.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A.人们总是容易被各种情绪影响,对未知的风险心生恐慌,对勇敢的行为心潮澎湃B.人们总是容易被各种情绪影响,对勇敢的行为心潮澎湃,对未知的风险心生恐慌C.各种情绪总是容易影响人们,对勇敢的行为心潮澎湃,对未知的风险心生恐慌D.各种情绪总是容易影响人们,对未知的风险心生恐慌,对勇敢的行为心潮澎湃5、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各题。严公①仲夏枉驾草堂,兼携酒馔杜甫竹里行厨②洗玉盘,花边立马簇金鞍。非关使者征求③急,自识将军礼数宽。百年地辟柴门迥,五月江深草阁寒。看弄渔舟移白日,老农④何有罄交欢。注:①指剑南节度使严武,杜甫老友。②传送酒食。③征召访求,严武数度劝杜甫到自己幕府中任职。④杜甫自称。1.全诗围绕“枉驾”(即“屈尊拜访”)之意展开,试作简析。2.简要概括作者在诗歌中表达出的情感。6、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的空缺部分。(只选3小题)(1)________________,子无良媒。将子无怒,________________。(《诗经·氓》)(2)《诗》三百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不得通其道,故述往事,思来者。(司马迁《报任安书》)(3)故九万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背负青天而莫之夭阏者,而后乃今将图南。(庄子《逍遥游》)(4)恨相见得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恨不得倩疏林挂住斜晖。(王实甫《西厢记》)(5)且尔言过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是谁之过与?(《论语》)7、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告别白鸽陈忠实老舅到家里来,话题总是离不开退休后的生活内容,谈到他还可以干翻扎麦地这种最重的农活儿,很自豪的神情;又说起他还养着一群鸽子,到山坡上放羊时或每月进城领取退休金时,顺路都要放飞自己的鸽子。我当时饶有趣味地询问了几句,没想到一周后舅舅竟带了一对白鸽来,说要让它们直接把蛋下在家里,以后孵出来的小鸽便认我这儿为家。我就这么望眼欲穿地等待了几个月,终于等来了一对通体纯白、如天宫降临的仙女般圣洁的小白鸽。于是,在我家那幢破烂失修的房脊上,多了一道四只白鸽们亭亭玉立的风景。夕阳绚烂的光线投射过来,老白鸽和幼白鸽的羽毛红光闪耀。我扬起双手,拍出很响的掌声,激发它们飞翔。两只老白鸽先后起飞。小白鸽飞起来又落下去,似乎对自己能否翱翔蓝天缺乏自信,也许是第一次飞翔的胆怯。两只老白鸽就绕着房子飞过来旋过去,无疑是在鼓励它们的儿女勇敢地起飞。果然,两只小白鸽起飞了,翅膀扇打出啪啪啪的声响,跟着它们的父母彻底离开了屋脊,转眼就看不见了。我走出屋院站在街道上,树木笼罩的村巷依然遮挡视线,我就走向村庄背靠的原坡,树木和房舍都在我眼底了。我的白鸽正从东边飞翔过来,沐浴着晚霞的橘红。沿着河水流动的方向,翼下是蜿蜒着的河流,如烟如带的杨柳,正在吐絮扬花的麦田。四只白鸽突然折转方向,向北飞去,那儿是骊山的南麓,那座不算太高的山以风景和温泉名扬历史和当今,烽火戏诸侯和捉蒋兵谏的故事就发生在我的对面。两代白鸽掠过气象万千的那一道道山岭,又折回来了,掠过河川,从我的头顶飞过,直飞上白鹿原顶更为开阔的天空。原坡是绿的,梯田和荒沟有麦子和青草覆盖,这是我的家园一年四季中最迷人最令我陶醉的季节,而今又有我养的四只白鸽在山原河川上空飞翔,这一刻,世界对我来说就是白鸽。这一夜我失眠了,脑海里总是有两只白色的精灵在飞翔,早晨也就起来晚了。我猛然发现,屋脊上只有一双幼鸽。老白鸽呢?我不由地瞅瞄天空,不见踪迹,便想到它们大约是捕虫采食去了。直到乡村的早饭已过,仍然不见白鸽回归,我的心里竟然是惶惶不安。这当儿,舅父走进门来了。“白鸽回老家了,天刚明时。”我大为惊讶。昨天傍晚,老白鸽领着儿女初试翅膀飞上蓝天,今日一早就飞回舅舅家去了。这就是说,在它们来到我家产卵孵蛋哺育幼鸽的整整两个多月里,始终也没有忘记老家故巢,或者说整个两个多月孵化哺育幼鸽的行为本身就是为了回归。我被这生灵深深地感动了,也放心了。我舒了一口气:“噢哟!回去了好。我还担心被鹰鹞抓去了呢!”留下来的这两只白鸽的籍贯和出生地与我完全一致,我的家园也是它们的家园。它们更亲昵地甚至是随意地落到我的肩头和手臂,不单是为着抢啄玉米粒儿;我扬手发出手势,它们便心领神会从屋脊上起飞,在村庄、河川和原坡的上空,做出种种酣畅淋漓的飞行姿态,山岭、河川、村舍和古原似乎都舞蹈起来了。然而在我,却一次又一次地抑制不住发出吟诵:这才是属于我的白鸽!而那一对老白鸽嘛……毕竟是属于老舅的。我也因此有了一点点体验,你只能拥有你亲自培育的那一部分……当我行走在历史烟云之中的一个又一个早晨和黄昏,当我陷入某种无端的无聊无端的孤独的时候,眼前忽然会掠过我的白鸽,心间忽然会闪过我的吟诵,淤积着历史尘埃的胸脯里便透进一股活风。直到惨烈的那一瞬,至今依然感到手中的这支笔都在颤抖。那是秋天的一个夕阳灿烂的傍晚,河川和原坡被果实累累的玉米棉花谷子和各种豆类覆盖着,人们也被即将到来的丰盈的收获鼓舞着,村巷和田野里泛溢着愉快喜悦的声浪。我的白鸽从河川上空飞过来,在接近西边邻村的村树时,转过一个大弯儿,就贴着古原的北坡绕向东来。两只白鸽先后停止了扇动着的翅膀,做出一种平行滑动的姿态,恰如两张洁白的纸页飘悠在蓝天上。正当我忘情于最轻松最愉悦的欣赏之中,一只黑色的幽灵从原坡的哪个角落里斜冲过来,直扑白鸽。白鸽惊慌失措地启动翅膀重新疾飞,然而晚了,那只飞在头前的白鸽被黑色幽灵俘掠而去。我眼睁睁地瞅着头顶天空所骤然爆发的这一场弱肉强食、侵略者和被屠杀者的搏杀……只觉眼前一片黑暗。当我再次眺望天空,惟见两根白色的羽毛飘然而落,我在坡地草丛中拣起,羽毛的根子上带着血痕,有一缕血腥气味。侵略者是鹞子,这是家乡人的称谓,一种形体不大却十分凶残暴戾的鸟。老屋屋脊上现在只有一只形单影孤的白鸽。它有时原地转圈,发出急切的连续不断的咕咕的叫声;有时飞起来又落下去,刚落下去又飞起来,似乎惊恐又似乎是焦躁不安。我无论怎样抛撒玉米粒儿,它都不屑一顾更不像往昔那样落到我肩上来。它是那只雌鸽,被鹞子残杀的那只是雄鸽。它们是兄妹也是夫妻,它的悲伤和孤清就是双重的了。过了好多日子,白鸽终于跳落到我的肩头,我的心头竟然一热,立即想到它终于接受了那惨烈的一幕,也接受了痛苦的现实而终于平静了;我把它握在手里,光滑洁白的羽毛使人产生一种神圣的崇拜。然而正是这一刻,我决定把它送给邻家一位同样喜欢鸽子的贤,他养着一大群信鸽。(有删改)1.理解文中加点词语的含义。(1)这一刻,世界对我来说就是白鸽。(2)这才是属于我的白鸽!2.赏析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3.文章以“告别白鸽”为题有何作用?4.结尾段意蕴丰富,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理解。8、阅读下文,完成下面小题。①陈寅恪说:“所谓真了解者,必神游冥想,与立说之古人,处于同一境界”,“始能批评其学说之是非得失,而无隔阂肤廓之论”。这表明学术研究还需借助于历史的想象力。但历史想象与艺术想象有所不同。我们切不可拿“想象”作“证据”,“误认天上的浮云为天际的树林”。这也是治学者应当牢记的“信条”。②治学须以历史学为根基。李大钊说:“纵观人间的过去者便是历史,横观人间的现在者便是社会。”也就是说,要洞察现实的社会,就不能不研究过去的历史。胡适之则把这种认识的思路,比作“祖孙的方法”。这一方法从来不把事物看作一个孤立的东西,而把它视为“历史”的一个“中段”:“上头有他的祖父,下头有他的孙子。捉住了这两头,他再也逃不出去了”。但历史也不是单纯事件的条块铺陈,它的背后还有“思想”,“有一个思想的过程所构成的内在方面”。因此,我们只有通过“想象”,才能把握它内在的“思想”,才能从一堆枯燥无生命的原材料中发现有血有肉的生命。事实上,对许多研究者来说,研究对象与他个人经历并无直接关系。研究政治史的人,并不一定就是政治家。如果没有历史想象力的参与,他们的研究工作可以说是难以开展的。③历史想象应是“构造性”的。这一点和艺术想象确有相似之处。钱钟书也认为,“史学家追叙真人真事,每须遥体人情,悬想事势,设身局中,潜心腔内,忖之度之,以揣以摩,庶几入情合理。盖与小说、剧本之臆造人物、虚构境地,不尽同而可相通”。这很容易让人联想到司马迁。他在《史记》中创立的记史方法,比如刘邦之母大泽遇蛇、韩信下邳遇黄石公等,就颇具艺术想象的意味。这仅是问题的一个方面。另一方面,我们所赖以说明问题的一些“凭借”,如民族、国家、政党等,虽然是一种历史的具体的存在,但要把握它们,也要依赖于人的想象。按照安德森的话说,叫作“想象的共同体”,比如,研究民族,即便是最小的民族的成员,也不可能认识他的全部同胞,或者和他们相遇,而是一种相互连接的意象让他们作为一个整体而存在。④当然,历史想象也不可“天马行空”。这是它与艺术想象的不同点。柯林武德说,历史的想象是“一种经过训练的想象,其目的是为了寻求事实真相,而艺术家则是为想象而想象”。因此,治学者一定要将它限制在他所发现的材料上,避免添枝加叶,损害其真实性。他可以有深入而巧妙的推论,但必须时刻保持充分的自制力,以防止将事实纳入假想的框架。《红楼梦》研究中曾有过“索隐派”,他们借助离奇的想象,抓住书中的只言片语或某一个人物、情节,跟清代史事相比附,测字猜谜式地从中“索”出所“隐”的人和事来。这是需要我们注意的。总之,治学者需有历史想象力,但不可以做“索隐派”,更不要去“影射史学”。摘编自周良书《治学需有历史想象力》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真正理解古人的学说并评价其是非得失,需借助建立在实证之上的历史想象。B.在治学中,胡适的“祖孙的方法”与李大钊的“横纵观人间之法”并无不同。C.司马迁叙述某些事件时运用的记史方法,与文学创作的想象虚构有相似之处。D.红学研究中的“索隐”抓住只言片语比附史事,添枝加叶,对治学是有害的。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文章采用总分式的论证结构,先亮出自己的论点,然后从三个方面分别阐述。B.文章先具体分析历史想象的特点,再论述治学须以历史学为根基,逻辑清晰。C.文章比较并分析了历史想象和艺术想象之间的相似和不同点,辩证色彩鲜明。D.文章通过引述中西相关理论及名言,并结合典型事例阐释道理,颇具说服力。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A.历史想象力有助于研究工作的开展,通过想象,我们能更好地把握原材料背后的内在思想,并有所发现。B.“想象的共同体”借助相互连接的意象构成一个整体,失掉了想象力,也就不再是历史的具体的存在了。C.学者陈寅恪的历史想象力是经过训练养成的,因而其艺术想象力不像曹雪芹那样天马行空,更无拘无束。D.有深入而巧妙的推论,时刻保持充分的自制力,将事实纳入假想的框架中,这应成为治学者牢记的信条。9、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面小题。瑞雨为安凌晨4点多钟起床,赶杭州到瑞安的早班高铁,一路上所遇见的,恰好如此行所要探究的南戏《琵琶记》中写的那样:“我早晨间见疏剌剌寒风,吹散了一帘柳絮;晌午间只见淅零零小雨,打坏了满树梨花。一霎时啭几对黄鹂,猛可地叫数声杜宇。”虽然季节略有差距,却与“绿成阴,红似雨,春事已无有”的意境相差无几。一路上,天地间尽是雨,连读带想的也少不了雨。到达阁巷镇柏树村已是午后。踏上高郎桥,桥下清幽的水面,突然起了声波一样的花纹,还伴着铿锵的弹拨音韵。那小河里的水纹虽然与琵琶声断无关,在与桥头相连,与小河为邻的高郎祠里,一只琵琶分明响得正幽。高郎祠的正式名称为高则诚纪念馆,高则诚是《琵琶记》的作者。实际上,在高则诚动笔之前,民间就有不同版本的《琵琶记》在上演,高则诚只是作为改编者,将这曲民间戏曲推上了中国戏曲史的巅峰。看过了铭刻在门楣和立柱上的那几副后来者撰写的楹联,空荡荡的屋子里就没有什么值得流连的了。别人还会去那尊铜像近处前后左右端详,我是断断不会正眼看一下的。这习惯在家乡黄州就养成了,那时是不愿去看东坡赤壁里面的苏东坡像。之后到秭归的屈原祠不愿看屈原像,到平江的杜甫墓和成都的杜甫草堂不愿看杜甫像,到芜湖的城陵矶不愿看李白像,到和县的霸王祠不愿看项羽像。只有一个地方例外,那是在青海玉树的勒巴沟口。我曾奋力扒开许多荆棘,才站到传说中的文成公主雕像面前,却还是无法从岁月留在崖壁上的风霜中看出真切来。这样的不真切往往是最好的!天下文人,文章是命,一部《琵琶记》不是哪一间屋子所能装下的,尽可能腾出空间,才能听见当年翻动简牍纸帛的声音。就像高则诚自己说的,“重门半掩黄昏雨,奈寸肠此际千结。守寒窗,一点孤灯,照人明灭”,能照人明灭,就能照天下荣辱。有一间屋子在,给尘世间留下一种托寄就可以了。最高等级的存留是在人心。人心之外,无论怎么说,怎么做,包括那坚实的青铜做成的雕像,也是不真实的虚拟。相比之下,一墙之隔的小院里,那女子怀抱琵琶深深浅浅地唱着南戏,外来者听着似懂非懂的,反而让诞生于千年之前的南戏有了一丝一缕四处回旋的生机。歌者自歌,闻者自闻,不歌也不闻的是夹在我们之间纷飞不已的雨,还有院子中间被雨打湿的花草冬青。明太祖朱元璋时期就有人夸说,辞了官、回了家的高则诚用清丽之词,一洗《琵琶记》原著之陋,于是,村坊小伎将其看作不可企及的高度,竞相仿效,像纲领那样,不得有丁点的随便和苟且,才情既富,节奏弥工,从头至尾,字字句句,都要透彻唱了才行。一时之间,广为传演,几半天下。院子里的雨,有时大,有时小。当年的高则诚,如若不改旧时戏中的生角丑态,除非电闪雷鸣助兴,仅凭旦角一己之悲,很难穿透这绵绵雨幕。高则诚妙就妙在将早前村坊小伎中的狂遣怒骂给修正了。一个来自小地方的毫无背景之人,凭一手好文章得以接近帝王将相,又从官场全身而退——高则诚自然比那些待在鸡鸣草屋中想象黄金宫阙的人懂得的多很多。南戏也好,南曲也好,南音也好,在这南方的雨中,用家长里短的爱表现出艰难时世,才是人生本意。让百分之百的善掉进百分之九十九的误解,再用那难得的百分之一作为契机,升华彼此性命。恨与恨的冲突不是根本的冲突,恶与恶的矛盾不是根本的矛盾,而爱与爱的水火不容、善与善的针锋相对,最让人生这场大戏撕心裂肺,荡气回肠。南戏、南曲和南音,各自的缘起与流传,有许多的不一样。在这小院里,也有天上雨水、屋檐雨漏和树叶雨滴的区别,玄想之下,这带着“南”字符号的音乐艺术,是不是与雨密不可分,是不是适合在雨中相听?初粗想,再细思,才发现高则诚的《琵琶记》里,果然到处是“雨”和“水”。有提到雨的戏文,还有提及水的歌句。用那菽水之欢,表意学子虽有青云万里之志,又不舍离别白发之双亲。渴望夫妻长相厮守,不用卿卿我我,而以“田畴绿水浟”来说两口子是要勤劳耕作的。真出了家门,离开老父老母和新娘去往北方的京城,所见到的村是水村,殿是水殿,不是“流水蘸柴门”的普通人家,就是“画桥烟柳”“秋千影里墙头半出红粉”的谁家水滨。写才子青云路通,则以“三千水击飞冲”来抒发壮志。目标真的实现时,想着生死存亡音书难寄,万水千山相阻隔。以各种各样的水,男人叹人生青春难再。留守女子也愁苦,哪怕“奴家心素”,也只能用“凉浆水饭”来祭拜公婆。两下萧条,一样愁难诉。只怕除了用雨水作主旋律的《琵琶记》,任哪出戏也难以如此动人。好雨知时节,好雨识人心。趁着年丰人寿的日子,高则诚以风调雨顺之心,写出风调雨顺的意境。人生苦短,免不了要面对烦恼,那么就尽可能将烦恼留给自己,将美好的东西献予他人。雨是世间最常见的一种吉祥之物。瑞安本地雨水多,瑞安博物馆里却还陈列着当地人用来祈雨的祭祀器具,可见天降甘霖,地生玉露从来就是最得人心的。包括《琵琶记》在内,一切的南戏、南曲、南音,莫不是用雨水来做主心骨,相比冰刀霜剑、电光火石,还是情意绵绵的艺术来得久远。不大不小的雨,时断时续的雨,孤舟夜雨,乱萤疏雨,太阳雨,云缝雨,梧桐雨,杨梅雨,大雨洗心革面,小雨不在有无。雨在瑞安落多久,落多少,与谁有没有关系,其实没必要探究。只愿世间少一些乱弹琵琶的悲欢离合,大家瑞安,天下瑞安。正如高则诚在诗里吟咏的,“江山有恨英雄老,天地无情雨露高”。(取材于刘醒龙同名散文)注释:《琵琶记》书生蔡伯喈与赵五娘悲欢离合的故事。他们新婚幸福,伯喈被父亲逼去赶考;中状元后,被要求与牛丞相女儿结婚:想辞官回家,朝廷不允。赵五娘独自在家奉养公婆,饥荒年间,公婆双亡。五娘为公婆修筑坟台后,一路行乞进京寻夫,历尽艰辛,终以团圆。作者高则诚改变了旧戏中蔡伯喈贪图荣华、忘亲弑妻的恶态,因此也改旧戏之悲为欢喜团圆。②菽水:豆与水。比喻粗劣清淡的饮食,形容生活清苦。1.下列对文章的理解与欣赏,不正确的一项是()A.文章开篇引用《琵琶记》戏文,既代以描写眼前之景,也巧妙地和出行目的相关联。B.作者运用对比,以荆棘中探寻文成公主雕像,突出《琵琶记》在天地间,在人心中。C.作者笔法富有诗意,行文语言含蓄凝练,具有跳跃性,而一以贯之的情绪表达流畅。D.文章以高则诚的诗句结尾,既紧承前文,深化文章的中心,又委婉含蓄,令人回味。2.作者赴瑞安探究《琵琶记》,下列关于探究结果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琵琶记》明初时已被赞,它才情既富,节奏弥工,如同纲领,广为传演。B.高则诚改旧时戏中的生角丑态,将早前村坊小伎中的狂遣怒骂给修正了。C.高则诚自身的经历与才华是创作提升的关键,成就《琵琶记》经典价值。D.《琵琶记》到处是“雨”和“水”,有提到雨的戏文,还有提及水的歌句。3.本文题目“瑞雨为安”,意蕴丰富,请结合全文谈你的理解?4.本文从“雨”联想,探究南戏《琵琶记》,获得丰富的感悟。实际上,从某一实物展开联想探究其他事物而获得感悟,这是人们常用的思考社会与人生的方式。请结合你的经历,谈谈你这样思考的体会。10、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答欧阳崇一王阳明来书又有云:“人情机诈百出。御之以不疑,往往为所欺,觉则自入于逆臆①。夫逆诈,即诈也;臆不信,即非信也;为人欺,又非觉也。不逆不臆而常先觉,其惟良知莹彻乎?然而出入毫忽之间,背觉合诈者多矣。”不逆不臆而先觉,此孔子因当时人专以逆诈臆不信为心,而自陷于诈与不信;又有不逆不臆者,然不知致良知之功,而往往又为人所欺诈,故有是言。非教人以是存心,而专欲先觉人之诈与不信也。以是存心,即是后世猜忌险薄者之事。而只此一念,已不可与入尧、舜之道矣。不逆不臆而为人所欺者,尚亦不先为善,但不如能致其良知,而自然先觉者之尤为贤耳。崇一谓“其惟良知莹彻”者,盖已得其旨矣。然亦颖悟所及,恐未实际也。盖良知之在人心,亘万古塞宇宙而无不同。“不虑而知”,“恒易以知险”,“不学而能”,“恒简以知阻”,“先天而天不违②。天且不违,而况于人乎,况于鬼神乎!”夫谓背觉合诈者,是虽不逆人,而或未能自欺也,虽不臆人,而或未能果自信也。是或常有求先觉之心,而未能常自觉也。常有求先觉之心,即已流于逆臆,而足以自蔽其良知矣。此背觉合诈之所以未免也。君子学以为己③,未尝虞人之欺己也,恒不自欺其良知而已;未尝虑人之不信己也,恒自信其良知而已;未尝求先觉人之诈与不信也,恒务自觉其良知而已。是故不欺则良知无所伪而诚,“诚则明”矣;自信则良知无所惑而明,“明则诚”矣。明诚相生,是故良知常觉常照。常觉常照,则如明镜之悬,而物之来者自不能遁其妍媸矣。何者不欺而诚则无所容其欺苟有欺焉而觉矣自信而明则无所容其不信苟不信焉而觉矣,是谓“易以知险,简以知阻”,子思所谓“至诚如神,可以前知”者也。然子思谓“如神”,谓“可以前知”,犹二而言之,是盖推言思诚者之功效,是犹为不能先觉者说也。若就至诚而言,则至诚之妙用即谓之神,不必言如神,至诚则无知而无不知,不必言可以前知矣。(选自《传习录》)(注)①逆臆:语出《论语宪问》“子曰:‘不逆诈,不臆不信,抑亦先觉者,是贤乎!’”。②“先天而不违”四句:语出《周易乾卦文言》“夫大人者……先天而天弗违,后天而奉天时。天且弗违,而况于人乎?况于鬼神乎?”意为掌握了天道的人,在天象出现之前行事,天不会违背他;在天象出现之后行事,则能够遵奉天时。天尚且不违背他,何况人和鬼神呢?③君子学以为己:语出《论语宪问》“古之学者为己,今之学者为人”。为己,意为为了提高自己的修养;为人,意为想获得别人的好感。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不逆不臆而先觉逆:揣测B.亘万古塞宇宙而无不同塞:充满C.未尝虞人之欺己也虞:忧虑D.自信则良知无所惑而明明:清明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A.非教人以是存心阙秦以利晋 B.其惟良知莹彻乎其闻道也亦先乎吾C.不逆不臆而常先觉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 D.至诚则无知而无不知于其身也,则耻师焉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欧阳崇一认为在人情诡诈百出的世道,如果以不疑也就是“信”的态度应对,那么就往往为人所欺骗,为人所欺骗就没有“明”。B.欧阳崇一已经掌握了孔子话语的宗旨,王阳明认为这得益于欧阳崇一的聪慧和在现实生活中对人生的体会领悟。C.经常觉悟、经常澄澈的良知如高悬的镜子一般,万事万物在它面前自然而然能显出美丑的原形来。D.自诚不容欺,所以自能察觉欺;自信不容不信,所以自能察觉不信,这就是明之事先觉察的大用和妙用,而且自然而然。4.用“/”给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断句。何者不欺而诚则无所容其欺苟有欺焉而觉矣自信而明则无所容其不信苟不信焉而觉矣5.把文中画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1)然而出入毫忽之间,背觉合诈者多矣。(2)常觉常照,则如明镜之悬,而物之来者自不能遁其妍媸矣。11、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煜字重光,初名从嘉,景第六子也。煜为人仁孝,善属文,工书画,而丰额、骈齿,一目重瞳子。自太子冀已上,五子皆早亡,煜以次封吴王。建隆二年,景迁南都,立煜为太子,留监国。景卒,煜嗣立于金陵。大赦境内。遣中书侍郎冯延鲁修贡于朝廷,令诸司四品已下无职事者,日二员待制于内殿。三年,泉州留从效卒。景之称臣于周也,从效亦奉表贡献于京师,世宗以景故,不纳。从效闻景迁洪州惧以为袭己遣其子绍基纳贡于金陵而从效病卒泉人因并送其族于金陵推立副使张汉思。汉思老不任事,州人陈洪进逐之,自称留后,煜即以洪进为节度使。乾德二年,始用铁钱,民间多藏匿旧钱,旧钱益少,商贾多以十铁钱易一铜钱出境,官不可禁,煜因下令以一当十。拜韩熙载中书侍郎、勤政殿学士。封长子仲遇清源公,次子仲仪宣城公。五年,命两省侍郎、给事中、中书舍人、集贤勤政殿学士,分夕于光政殿宿直,煜引与谈论。煜尝以熙载尽忠,能直言,欲用为相,而熙载后房妓妾数十人,多出外舍私侍宾客,煜以此难之,左授熙载右庶子,分司南都。熙载尽斥诸妓,单车上道,煜喜留之,复其位。已而诸妓稍稍复还,煜曰:“吾无如之何矣!”是岁,熙载卒,煜叹曰:“吾终不得熙载为相也。”欲以平章事赠之,问前世有此比否,群臣对曰:“昔刘穆之赠开府仪同三司。”遂赠熙载平章事。熙载,北海将家子也,初与李谷相善。明宗时,熙载南奔吴,谷送至正阳,酒酣临诀,熙载谓谷曰:“江左用吾为相,当长驱以定中原。”谷曰:“中国用吾为相,取江南如探囊中物尔。”及周师之征淮也,命谷为将,以取淮南,而熙载不能有所为也。开宝四年,煜遣其弟韩王从善朝京师,遂留不遣。煜手疏求从善还国,太祖皇帝不许。煜尝怏怏以国蹙为忧,日与臣下酣宴,愁思悲歌不已。煜性骄侈,好声色,又喜浮图,为高谈,不恤政事。七年,太祖皇帝遣使诏煜赴阙,煜称疾不行,王师南征,煜遣徐铉、周惟简等奉表朝廷求缓师,不答。八年十二月,王师克金陵。九年,煜俘至京师,太祖赦之,封煜违命侯,拜左千牛卫将军。其后事具国史。——《五代史·李煜传》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从效闻景迁洪州惧/以为袭己/遣其子绍基纳贡于金陵/而从效病卒泉人/因并送其族于金陵/推立副使张汉思B.从效闻景迁洪州/惧以为袭己/遣其子绍基纳贡于金陵/而从效病卒泉人/因并送其族于金陵/推立副使张汉思C.从效闻景迁洪州惧/以为袭己/遣其子绍基纳贡于金陵/而从效病卒/泉人因并送其族于金陵/推立副使张汉思D.从效闻景迁洪州/惧以为袭己/遣其子绍基纳贡于金陵/而从效病卒/泉人因并送其族于金陵/推立副使张汉思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一项是()A.监国,通常是皇帝病危或出巡不在皇宫时,皇太子留在京城管理朝政,如有特别需要,也可以是其他皇子。B.大赦,皇帝即位或驾崩等,皇帝下旨将一些罪行较轻的犯人释放,死刑犯人酌情减刑。C.太祖,这里指宋太祖赵匡胤。经过陈桥兵变,他黄袍加身建立了宋朝,他死后即位的是他弟弟赵光义,是为宋太宗。D.浮图,梵文Buddha(वहपो)的音译,本意是佛陀,后引申为佛教徒、佛塔等含义。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李煜原名李从嘉,是李璟的第六个儿子。唐中主去世以后,李煜在金陵继承皇位。B.李煜想要封韩熙载为宰相,李煜刚把韩熙载的妓女遣散,想封为宰相,韩熙载就死了。C.李煜的弟弟李从善到了宋朝,被宋太祖赵匡胤扣留,此后他愈发担忧国事。D.李煜后期矛盾。他即喜好美人,同时又笃信佛法,后期已经不管国家政事了。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及周师之征淮也,命谷为将,以取淮南,而熙载不能有所为也。(2)太祖皇帝遣使诏煜赴阙,煜称疾不行,王师南征,煜遣徐铉、周惟简等奉表朝廷求缓师,不答。12、阅读下面材料,根据要求写作。在这个特殊时期,全国人民正在进行一场特别的考试:疫情防控。而作为高中生的你,又迎来了另一场特别的考试。是的,今天的这场考试有些很特别的地方:居家、线上、没有老师监考……因为特别,你会有特别的应对,特别的思考,特别的感悟。今后的人生中,也许还会有许多特别的考试,而你,就是那个答卷人。请你以“父母或哥哥(姐姐)”的身份,给参加这次考试的你写一封信,表达你的对这特殊考试的思考、感悟、应对。要求:结合材料,自选角度,确定立意,自拟标题;切合身份,贴合情境;符合文体特征;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参考答案1、内容:一只乌鸦站在水瓶口上往里扔石子,想和瓶里的水,水瓶下方有一个水龙头可以打开。建议:做工作办事情要注意避免经验主义(或“注意脱离思维定势”、“做工作办事情要研究新情况寻找新思路”等)【解题分析】
本题考查学生探究漫画寓意的能力。此类题要求用概括性的语言,揭示漫画主题,指出漫画的弦外之音,概括漫画给人的思考和警示。首先要认真细致的观察画面的内容,找出其讽刺、颂扬的对象或行为(有标题的,一般多是标题)。要注意:画面的形象主体不一定是讽刺或颂扬的对象,要学会由“实”及“虚”,由表及里。然后挖掘隐含信息,进一步提炼概括画面所揭示的主题。观察漫画可知,画面主体是一个带着水龙头的水瓶,水瓶上方站着一只乌鸦,水瓶底部有一些石子,说明乌鸦为了喝到水,还是用投石子的办法,却不知道打开水龙头。告诉我们应当摆脱思维定式,不要经验主义。2、D【解题分析】
该题考查学生理解诗句,及排序能力。答题前,先仔细理解每句诗,读懂其内容,确定每句诗所表达的具体的节气,然后依据每个节气的时间再进行排序。①中“处暑”,②中“冬至”,③中“白露”,④中“清明”,⑥中“霜降”,这些词语可直接表明是二十四节气。⑤中“交春半”表明是春分。因此这几句诗,根据时间,可排列为:⑤④①③⑥②。故选D项。3、1.C2.D3.A【解题分析】1.本题考查正确使用词语的能力。此类题要在理解句意的基础上,结合具体语境及词语的意思从三个方面综台考虑分析,即成语的基本义、感情色彩和语境。需要注意色彩不明、断词取义、对象误用、谦敬错位、功能混乱、不合语境、望文生义等错误使用类型。填补:补足空缺或欠缺。补充:原来不足或有损失时,增加一部分。此处意思是“真品被外借”用仿品填补空缺,并无增加之意,所以应该选“填补”。兴味索然:一点儿兴趣都没有。心灰意冷:灰心丧气,意志消沉,形容失去了进取心。根据上文“乘兴而来,败兴而归”等语境,这里应跟兴趣有关,所以填“兴味索然”。络绎不绝:形容行人车马来来往往,接连小断。陆陆续续:有先有后,时断时续。根据语境,此处应有接连不断之意,所以用“络绎不绝”。不远万里:不以万里为远,形容不怕路途遥远。不约而同:没有事先商量约定而彼此的看法相同或言行一致。根据“却只能看到一件仿品,自然心有不甘”等语境,此处宜填“不远万里”。故选C。2.本题考查语言表达连贯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把握语段,注意前后语境的关联。再根据语境合理推导出所要填写的内容。本题根据下文。此处所述应该跟“博物馆不展出真品的原因……”“工序复杂”相照应,BC两项的原因分别是“商业原因”“出于保密考虑”与下文的原因内容不符,可排除B、C两项;A项本身表述不清晰,没有体现出“不展出真品”与“成本”的因果关系,可排除。故选D。3.本题考查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应先浏览划线句,然后按照主谓宾的成分压缩句子,先观察主干部分,是否存在搭配不当、残缺等问题,再分析修饰成分。画线句共有三处错误:“随着……让……”使句子缺主语,排除BD两项;“几乎”应放在“博物馆”后面,“不仅”应放在“学校”前面,排除C项。故选A。【题目点拨】对于词语题,第一要辨析词义,包括词语的语义侧重点、词语的词义轻重、词义范围的大小等。切忌望文生义。第二,辨析感情。第三,辨析用法。包括搭配习惯、语法功能、使用对象等方面。解答词语题,第一、逐字解释词语,把握大意;第二、注意词语潜在的感情色彩和语体色彩;第三、要注意词语使用范围,搭配的对象;第四、弄清所用词语的前后语境,尽可能找出句中相关联的信息;第五、从修饰与被修饰关系上分析,看修饰成分跟中心词之间是否存在前后语义矛盾或者前后语义重复的现象。4、1.D2.B3.A【解题分析】
1.本题考查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的能力。解答此题的关键是掌握相关成语的意思,正确辨别他们的感情色彩、修饰对象、使用范围等。解答时联系上下文,从词语与语境的语意关系、搭配关系等方面筛选,再运用排除法排除不符合句意的选项。出神入化:是形容文学艺术或技艺高超达到了绝妙的境界,还形容超脱了神通达到了自由国度的境界。一波三折:原指写字的笔法曲折多变(隶书),现比喻文章的结构起伏曲折,也比喻事情进行中意外的变化很多。此处根据前句“经历了由慷慨豪迈、莫名魔幻到大失所望”应选“一波三折”。油然而生:形容思想感情自然而然地产生。喷薄而出:形容水涌起或太阳初升时涌上地平线的样子。此处指自豪感产生,应选“油然而生”。漏洞百出:有很多漏洞。形容文章、说话或办事,破绽很多。以讹传讹:指把本来就不正确或不符合实际情况的话又不正确地传出去,越传越错。此处错误信息传递,应选“以讹传讹”。余波未平:指某一事件虽然结束了,可是留下的影响还在起作用。余音袅袅:声音已经结束,余音还在缭绕。此处指“鸭子出征”之事的影响,应选“余波未平”。故选D。2.本题考查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解答此题,首先需明确病句的常见六种类型,即:语序不当;搭配不当;成分残缺或多余;结构混乱;表意不明;不合逻辑。然后依次分析各句的特点,看其有无症状,是哪种语病,并加以分析即可。首先,应该添加主语,排除D;其次“禁不住”有两种解释,容易引起歧义,所以用在此处不如“经不起”精准,排除A;再者,逻辑顺序上应该论证在先,解释在后,排除C。故选B。3.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的连贯性。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明确设题的形式,如本题是从文中抽出一句话让考生进行选择,考生要把握前后的语境,明确主语的一致性,明确句式的对称性,明确前后内容的照应。根据上下文语境,下文是“人们这一比较常见的感动心理”,此处应该以“人们”作主语,排除C、D项;根据括号后边句子“这样的勇气怎能不让人心中的自豪油然而生”“还让人感到钦佩”突出的是情感,“心潮澎湃”放在后边与下文衔接,排除B。故选A。【题目点拨】对于成语题,第一要辨析词义,包括词语的语义侧重点、词语的词义轻重、词义范围的大小等。第二,辨析色彩。包括词语的感情色彩跟语体色彩。第三,辨析用法。包括搭配习惯、语法功能、使用对象等方面。5、1.首联写严公自携酒馔来访,身份尊贵显赫;颔联赞扬严公不拘礼节礼贤下士;颈联作者自愧住处偏远寒酸;尾联写作者因自己没有什么可以款待严公内疚。2.①对严公屈尊来访的感激。②对严公征召自己出仕的婉言谢绝。③因自己住处偏远,家贫无法款待尊客的歉疚。④对草堂所处的清幽景色的自得和赞美。【解题分析】
1.该题考查学把握诗歌语言,理清诗歌思路的能力。答题前先通读全诗,整体理解把握诗歌的内容,领悟诗歌的情感。然后仔细审题,明确答题要求。本题要求考生简析全诗是如何围绕“枉驾”来展开的。考生要结合每一联的内容理解,看看该联是从如何写““枉驾”的。首联“竹里行厨洗玉盘,花边立马簇金鞍”,写严公自携酒馔来访,身份尊贵显赫;颔联“非关使者征求急,自识将军礼数宽”,赞扬严公不拘礼节礼贤下士;颈联“百年地辟柴门迥,五月江深草阁寒”,写作者自愧住处偏远寒酸;尾联“看弄渔舟移白日,老农何有罄交欢”写作者为自己没有什么好招待严公而愧疚。2.该题考查学生对诗歌情感主旨的理解能力。答题前先通读全诗,对诗歌有整体性的理解和把握,读懂诗歌写了什么,然后抓住诗句中的关键词句进行细细品读,体悟其中蕴含的情感。有时诗中还会有直接抒情的词句。诗中,诗人杜甫贫寒,又地处偏远,友人严公“枉驾”,这令诗人格外感激。“非关使者征求急,自识将军礼数宽”意思是严公携酒馔来访,足见严公礼数很周到,考虑很到位。结合注释③中,严武数度劝杜甫到自己幕府中任职。表明杜甫已多次拒绝,而“非关使者征求急”,意思是你此次前来应与使者征召之事无关,也就婉言谢绝了严公征召自己出仕。“地辟柴门迥”表明自己地处偏远,家境贫寒,表达为无法款待尊客的歉疚之情。“看弄渔舟移白日”表达诗人对草堂所处的清幽景色的自得和赞美。【题目点拨】理解诗歌的情感,首先要知道古代诗词中常见的思想情感有哪些。1、忧国伤时。有揭露统治者的昏庸腐朽的,有反映离乱的痛苦的,有同情人民的疾苦的,有对国家民族前途命运的担忧的。2、建功报国。有建功立业的渴望的,有保家卫国的决心的,有报国无门的悲伤的,有山河沦丧的痛苦的,有年华消逝,有壮志难酬的悲叹的,有揭露统治者穷兵黩武的,有理想不为人知的愁苦心情的。3、思乡怀人。有羁旅愁思的,有思亲念友的,有边关思乡的,有闺中怀人的,4、生活杂感。有寄情山水、田园的悠闲的,有昔胜今衰的感慨的,有借古讽今的情怀的,有青春易逝的伤感的,有仕途失意的苦闷,有告慰平生的喜悦。5、长亭送别。有依依不舍的留念,有情深意长的勉励。那么,在考场上,题量大,时间紧,如何才能快速的理解诗歌的思想感情呢?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切入:一、从题目。标题是文章的眼睛。许多古代诗歌,标题对文中的内容就有很明显的提示总括作用。二、从序言。有的序。三、从诗人交代了创作的年代,有的交代了创作的缘由,有的交代了创作的经过,有的交代了创作的背景,有的又为整个作品奠定了情感基调,它对理解作品的思想内容也是至关重要的,因而不能忽视。。三、从诗人。要知人论世。四、从诗句,这是最重要的依据。从全诗的角度理解诗中所写之事,运用的意象,描写的画面,所写的典故,以及直接抒情的词句来考虑。6、匪我愆期秋以为期大底圣贤发愤之所为作也此人皆意有所郁结则风斯在下矣而后乃今培风怨归去得疾柳丝长玉骢难系虎兕出于柙龟玉毁于椟中【解题分析】
此题考查学生对诗文的背诵、理解、默写能力。考查直接性默写和理解性默写两种类型,此题属于直接性默写,要求学生平时既要注意记忆、积累,同时在此基础上加以理解、应用和赏析。此题中需注意“匪”“愆”“培”“骢”“虎兕”“柙”“毁”“椟”的书写。【题目点拨】本考点包括两个要素,即名言和名篇。所谓“名言”,是指那些广泛流传的诗文、格言警句之类;所谓“名篇”,是指在人们心目中占有突出地位的篇目,一般为教材中要求背诵的篇目“常见的”是为考生备考限定一个大致范围,意思是所要考的内容并不是漫无边际的,而是日常的阅读和写作活动中常会遇到的,如中学课本所规定的背诵篇目以及所涉及到的名句名篇。7、1.(1)①既指我眼中自由飞翔的两代白鸽;②又指像白鸽一样迷人、令我陶醉的家园。(2)①这对白鸽与我有着相同的家园,②并且是由我亲自培育起来的。2.①运用反复手法,“当我”“突然”句式的反复,“无端的”“一个又一个”词语的重复,造成连绵的文势,增强了情感的表达。②虚实结合,实写我行走在一个个早晨黄昏,陷入孤独无聊,虚写眼前掠过白鸽,突出了白鸽于我心灵慰藉之大。③句式上整散结合,以整句为主,音韵和谐。3.①点明文章的主要内容“我与白鸽”的告别;②“告别”贯穿全文,作为线索,串起三段与白鸽的故事,结构谨严;③深化主题,“告别白鸽”寄寓着“我”对生命的感悟或(对过往生活的释怀)。4.①我将白鸽送给喜欢鸽子的贤,既体现了我对生命的珍视(或对自由、安宁生活的向往),也寄予了我对生命(或对生活)美好的祝愿。②“这一刻”白鸽接受了痛苦的现实而终于平静,暗含了我对生命脆弱与顽强的体验(或暗含了我对过往生活的释怀);③“这一刻”光滑洁白的羽毛使我产生一种神圣的崇拜,表现了我的人生之思:总要告别过去,才能重新开始。【解题分析】1.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重点词语的含义的理解能力。先要仔细读文章内容,体会文章的主旨。再根据词语所在的语境,结合上下文内容体会词语的含义,词语有表层含义和深层含义。表层含义是指词语的字面意义,而深层含义指有关文章的主旨意义。分析可知,“白鸽”的表层含义指我眼中自由飞翔的两代白鸽;深层含义应结合语境理解,根据“这是我的家园一年四季中最迷人最令我陶醉的季节,而今又有我养的四只白鸽在山原河川上空飞翔,这一刻,世界对我来说就是白鸽”可知,“白鸽”的深层含义指像白鸽一样迷人、令我陶醉的家园。“我的白鸽”理解时重点在“我的”。结合上下文语境“这两只白鸽的籍贯和出生地与我完全一致,我的家园也是它们的家园”“你只能拥有你亲自培育的那一部分”据此概括即可。2.本题考查学生赏析句子能力。赏析句子,首先指出句子运用的手法,然后结合具体内容分析是如何运用该手法的,最后指出句子运用该手法有什么表达效果,或者表达什么情感,还要结合具体文章看有无独特的效果。分析可知,“当我行走在历史烟云之中的一个又一个早晨和黄昏,当我陷入某种无端的无聊无端的孤独的时候”“眼前忽然会掠过我的白鸽,心间忽然会闪过我的吟诵”两处句式整齐;两个“当我”“突然”运用反复手法。使这段文字音韵和谐,造成连绵的文势,增强了情感的表达。“淤积着历史尘埃的胸脯里便透进一股活风”运用比喻手法,突出白鸽给我的心灵慰藉。3.本题考查理解标题作用、分析作品结构的能力。具体考查分析标题的作用。散文中,标题的作用主要有:①点明写作对象的特点和多层含意;②表达作者主观的感情和态度;③揭示文章的主旨;④成为文章的线索和结构思路。理解文章题目的妙处,要在通读全文、整体感知的基础上,结合全文,从内容、手法、主题、情感等方面来分析。分析可知“告别白鸽”是文章的题目,结构上,作为线索,串联起我与白鸽的故事;内容上,点明“我与白鸽”的告别是文章的主要内容;主题上,分析文尾“立即想到它终于接受了那惨烈的一幕,也接受了痛苦的现实而终于平静了”“我决定把它送给邻家一位同样喜欢鸽子的贤”可知,通过写与白鸽的告别,表达了对过去的释怀,坦然接受现实的豁达心境。4.本题考查对文学作品意蕴的探究。文学作品所表现出来的意蕴,有社会的、政治的、道德的意义,有现实的历史的意义,也有心理的、情感的、审美的意义。解答本题要抓住文尾的关键语句,剖析它所蕴含的丰富而深刻的意义。首先分析“我决定把它送给邻家一位同样喜欢鸽子的贤”表明我对生命的尊重,对过往的释怀。再分析“这一刻”的内涵,根据上文“白鸽终于跳落到我的肩头,我的心头竟然一热,立即想到它终于接受了那惨烈的一幕,也接受了痛苦的现实而终于平静了;我把它握在手里,光滑洁白的羽毛使人产生一种神圣的崇拜”可知,“这一刻”是白鸽接受现实的一刻,也是我反思自己,获得生命感悟的一刻。据此概括分析即可。【题目点拨】文学类文本阅读的答题技巧。一是把握主题。虽说文学作品考查八大能力,但其中把握主题是核心。可以说,阅读题的几个小题都是围绕主题设置的,答每一题都要点到主题,只不过侧重点不同。因此,不管题目怎样问,考生都要往主题上引。把握主题的方法是,找点题的议论句。它一般在篇首或篇尾。二是同样的意思要用文中的句或词来做答。因为答案都是从这个角度给出的。但是一般不去照抄关键句,要压缩精简,去掉修饰,抽取内核。三是以阿拉伯数字分点作答。一般来说,分值4分的题答案有两点或四点,6分的题答案有三点或六点。分点答题的作用是,阅卷老师能一目了然,防止误判漏判,考生答题能尽可能答出每一点,防止漏答。答题“点”到为止,不必展开细答;某一点答得再深入,也不过是这一点的分,而其他点没有答出老师也不会额外开恩。四是多角度答题。如:解释词义,要从表面义和主题义角度回答;理解句义,要从句本身义、形式(表现方法、结构作用)、内容(主题义)角度回答。8、1.B2.B3.A【解题分析】
1.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筛选和分析概括能力。解答此类题,首先应浏览选项的内容,然后到文中找到相关的句子,最后进行对比辨析,判断正误。本题要求选出“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B项,“并无不同”说法错误,李大钊的观点只涉及人间的“过去”和“现在”,胡适“祖孙的方法”则涉及“过去、现在和未来”,二者有明显区别。故选B。2.本题考核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答题时注意分析文章的思路,中心论点和分论点的关系,论点和论据之间的关系,论证方法的类型,重点考核为论点是否正确,论据证明的是什么观点和论证的方法,同时关注选项叙述与文章内容表达的细微差别。本题要求选出“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B项,“文章先具体分析历史想象的特点,再论述……”错误,逻辑错误,应当是“先论述治学须以历史学为根基,再具体分析历史想象的特点”。故选B。3.本题考查筛选整合信息,把握文中观点态度能力。解答此类题,要辨明检索区间,确定对应语句;联系上下文体会,要死抠字眼;对词语的解说要抓住本质,将解释的含意放在被解释的词语处,看上下文是否连贯、恰当;寻求称代词与称代内容的联系,将称代的内容代入原文理解,联系全文的倾向性,检查该解释是否与全文保持一致。本题要求选出“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B项,“失掉了想象力,也就不再是历史的具体的‘存在’了”错误,曲解文意,原文说“如民族、国家、政党等,虽然是一种历史的具体的‘存在’,但要把握他们,也要依赖于人的想象”,可见“存在”先于“想象”,而“想象”只是为了“把握(想象共同体)”;C项,“学者陈寅恪的历史想象力是经过训练养成的,因而其艺术想象力不像曹雪芹那样‘天马行空’”错误,其中“因而”一说强加因果,原文最后一段说“历史想象也不可‘天马行空’。这是它与艺术想象的不同点。柯林武德说,历史的想象是‘一种经过训练的想象,其目的是为了寻求事实真相,而艺术家则是为想象而想象’”;D项,“将事实纳人假想的框架中”错误,曲解文意,原文是“以防止将适时纳入假想的框架”;故选A。【题目点拨】做选择题,基本方法是排除法。但还要用好“比对法”。就是把选项内容与原文有关内容认真、仔细地比较、对照,不符合原文意思的,就是错误项,反之则为正确项。那么,要比对哪些内容呢?比对词语,命题者在设置选项时对原句作了改装、重组,即主要采取了“删”(删除原文的状语、定语、补语,改变原意)、“漏”(只强调问题的一个方面,有意漏掉重要信息,断章取义)、“改”(改换词语,曲解文意)、“凑”(胡乱拼凑、东拉西扯、无中生有、随意组合信息)等方式设误。要看看选项在对原句改造过程中,删去了哪些词,改了哪些词,添了哪些词,它们是否与原文意思一致。一般而言,选项中的下面这些词语最值得我们优先比对:指代词(如“它”“其”等),比对它是否有偷换概念之嫌;范围词(如“都”“所有”“人人”等),看它是否有任意扩大或缩小外延现象;程度词、时间词(如“或许”“大概”“必定”“可能”“似乎”“已经”“将来”等),看它是否混淆偶然与必然、已然与未然,说法绝对等。比对关系,(句间、分句间的逻辑关系),看这种关系是否符合原文意思,是否合理。比对句间关系,则要求考生不只是单纯地筛选信息,更应在筛选的基础上关注信息间的联系。因此,比对分句间的逻辑关系是比对的重点内容。比对关系分两步:第一步,逐项审查每一个选项有几个分句(包括句子),分句与分句之间是什么关系(重点抓关联词),一般的有因果、条件、假设、目的等关系,但以因果关系居多。第二步,比对每一分句的意义在原文是否有依据,分句与分句之间的逻辑关系在原文中是否有依据。尤其看因果关系,是否有强加、倒置不当。比对依据和结论,看推断是否成立。推断题选项的表述,有的是完整的推断形式,原因结果或条件结论同时出现;有的只是一个判断句。对完整推断形式的表述,一看所述原因或条件文中是否有依据,二看所述结果(结论)文中是否有依据,三看原因或条件与结果或结论之间是否有合理的逻辑关系。对只是一个判断句的表述,一看文中是否提供了现成的结论,二看结论(既然是推断想象,“这个结论”文中往往没有提供)是否符合客观事实与逻辑事理。9、1.B2.C3.“瑞雨”吉祥,一切安好。作者巧化“瑞安”“好雨”,凝为“瑞雨为安”,表达祈福天下瑞安的美好心意;作者雨中赴瑞安探究《琵琶记》,雨中听琵琶相和的南戏,静心深思,感悟《琵琶记》的魅力,雨是助作者探究《琵琶记》的“瑞雨”;《琵琶记》中到处是“雨”和“水”,雨水是南戏、南曲、南音的主心骨,好雨包容、化解人间世事,予人美好,感化人心。4.手拿手机,我想到了高科技对于我们的生活是一把双刃剑,方便我们的同时也带来了困扰。正所谓“一机在手,天下我有”。但它带来了方便的同时也带来了很大的弊端。比如因为沉湎于手机而淡漠了亲情,除夕夜人手一部手机,没有了往昔的热闹和其乐融融。因为沉醉于手机游戏而不可自拔,导致学生无心学习,成绩大受影响,严重者逃避现实,失去面对生活的自信和激情。【解题分析】1.本题考查对文本内容的理解、分析和鉴赏能力。这是一道综合能力的考查题,涉及角度有:内容、主旨、结构、手法等多方面。要做好这道题,前提条件是仔细揣悟文本,提取相关信息与选项对照,力求找出错误点来。这类题一般都是似是而非的,问题都隐含在细枝末节,容易被忽视处,平时应该积累一些常见病症,形成敏感点会有助于提升找出选项问题的速度。比如手法错误,情感不准,结构混乱等等。B项,“作者运用对比,以荆棘中探寻文成公主雕像,突出《琵琶记》在天地间,在人心中”,理解错误。“不愿去看东坡赤壁里面的苏东坡像。之后到秭归的屈原祠不愿看屈原像,到平江的杜甫墓和成都的杜甫草堂不愿看杜甫像,到芜湖的城陵矶不愿看李白像,到和县的霸王祠不愿看项羽像。只有一个地方例外”,这里有对比,以荆棘中探寻文成公主雕像中得出的感悟是“却还是无法从岁月留在崖壁上的风霜中看出真切来。这样的不真切往往是最好的!天下文人,文章是命”,而后文引出《琵琶记》之后表现的情感也是如此——“一部《琵琶记》不是哪一间屋子所能装下的,尽可能腾出空间,才能听见当年翻动简牍纸帛的声音”“能照人明灭,就能照天下荣辱。有一间屋子在,给尘世间留下一种托寄就可以了”“最高等级的存留是在人心。人心之外,无论怎么说,怎么做,包括那坚实的青铜做成的雕像,也是不真实的虚拟”。其中比较明显的两句“这样的不真切往往是最好的”“也是不真实的虚拟”中可见,并非通过对比只突出《琵琶记》“在天地间,在人心中”,文成公主雕像也是如此。此处对比手法解读错,写文成公主雕像和《琵琶记》运用了类比,得出相同点。故选B。2.本题考查探究思考、理解分析的能力。采用的是客观题形式。角度涉及的基本上是对文中词语、句子、段意、文中主旨、人物情感的理解。需要在认真阅读文本的基础上加以判断,还要提取、筛选、整合信息。题干为“作者赴瑞安探究《琵琶记》,下列关于探究结果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C项,“高则诚自身的经历与才华是创作提升的关键,成就《琵琶记》经典价值”,原因理解不当。“当年的高则诚,如若不改旧时戏中的生角丑态,除非电闪雷鸣助兴,仅凭旦角一己之悲,很难穿透这绵绵雨幕。高则诚妙就妙在将早前村坊小伎中的狂遣怒骂给修正了”“南戏也好,南曲也好,南音也好,在这南方的雨中,用家长里短的爱表现出艰难时世,才是人生本意。让百分之百的善掉进百分之九十九的误解,再用那难得的百分之一作为契机,升华彼此性命。恨与恨的冲突不是根本的冲突,恶与恶的矛盾不是根本的矛盾,而爱与爱的水火不容、善与善的针锋相对,最让人生这场大戏撕心裂肺,荡气回肠”。可见成就经典的并非经历和才华,而是创新视角大胆改革,扭转人物命运这一举措,一改悲剧为喜,让善良和爱唤醒人性激荡人心,“而爱与爱的水火不容、善与善的针锋相对,最让人生这场大戏撕心裂肺,荡气回肠”,这才是成就经典的根本处,因为情节发展、主旨情感扣动心弦、震撼人心。选项中原因提取出现问题。故选C。3.本题考查对标题含义的理解分析能力。概括标题的含义和作用经常会融合在文章的结构中考核,有时也会单独命题。题目是文章的眼睛,分析文章的标题注意从字面和深层两个角度进行分析,字面的意思较为浅显,不难理解,深层含义要结合文章的主旨进行分析,注意是对某事物的赞美,或是对某种人的鞭挞等。作用是注意结合内容和形式作答,内容上就答含义,形式上主要回答是否是文章的线索,或是运用什么特殊的手法等。“本文题目‘瑞雨为安’,意蕴丰富,请结合全文谈你的理解?”明确要求理解意蕴,也就是含义。分析含义注意从字面和深层含义的角度分析,深层含义即引申义、比喻义、象征义,分析深层含义的时候还要特别注意结合文章的中心思想。细读文本从中提取关键词句加以整合归纳。首先,使用解词的方法,抓住题目中关键词来解读意蕴:“瑞雨”吉祥,一切安好。其次,通过联想想象或者意象特征,抓住“雨”本身来总结整理:好雨包容、化解人间世事,予人美好,感化人心。然后,抓住地方特色来开阔答题角度丰富意蕴:《琵琶记》中到处是“雨”和“水”,雨水是南戏、南曲、南音的主心骨。接着,从主旨情感上加以整理,题目一般明确或提示中心观点:作者巧化“瑞安”“好雨”,凝为“瑞雨为安”,表达祈福天下瑞安的美好心意。最后,行文过程中的线索处寻找“雨”痕:作者雨中赴瑞安探究《琵琶记》,雨中听琵琶相和的南戏,静心深思,感悟《琵琶记》的魅力,雨是助作者探究《琵琶记》的“瑞雨”;4.本题考查通过创新和个性化阅读来探究思考写作特色的能力。《语文新课程标准》主张语文学习个性化,阅读个性化。这种主张对于摆脱长期以来程式化阅读的弊端,使阅读回归真实,走向科学将产生良好的影响。文学作品个性化解读,是文学作品本身内容的多样性和丰富性决定的。同时,阅读者个性的性格、学养、阅历等又是千差万别的,对同一可能会产生的不同联想想象、不同感悟,从而产生不同的理解和体验。个性,在心理学上指的是一个人区别于他人的语言和行为方式,是一种个人特质。放到阅读中便是需要考生阅读文本时做到自主性、创造性、体验性、批判性。题干说“本文从‘雨’联想,探究南戏《琵琶记》,获得丰富的感悟。实际上,从某一实物展开联想探究其他事物而获得感悟,这是人们常用的思考社会与人生的方式。请结合你的经历,谈谈你这样思考的体会。对自然现象的感悟让人联想记忆,丰富生活,美好情感。比如,由冬雪想到小时候堆雪人、打雪仗的情景,童年的美好记忆被唤起,留恋那时的纯真美好,开始惦念昔日的小伙伴们。大自然中的一草一木都可以在联想感悟中鲜活起来,唤醒记忆,激活思维,让单调乏味枯燥的生活带上诗意和浪漫,富有了缤纷的色彩。看到生活中的一点一滴,让人珍惜时间,珍爱生活。正所谓“见微知著”“一叶落而知秋”,一枝一叶总关情。由月亮想到团圆,由杨柳想到依依之态和惜别的依依之情。由松树的傲霜斗雪,讴歌人的精神,坚贞、挺拔、傲岸、顽强……【题目点拨】标题含义(理解标题)(1)分析标题中的关键词的本义、字面义。(2)分析标题的指代义。(3)分析标题的修辞义。将标题中运用的修辞还原后理解文章标题的含义。(4)分析标题的双关义。即表层含义和深层含义。(5)分析标题的象征义。(6)分析标题和文章主旨的关系(可从文章的感情出发)分析作用注意从内容的统领,情感基调的奠定等角度分析,结构上从线索以及手法的角度分析。标题的主要作用有:(1)贯穿全文线索。(2)交代文章内容或表明写作对象或关联主要情节(3)象征或比喻(4)透露情感或奠定情感基调(5)表明文章主旨(6)引起读者兴趣、制造悬念解答“为什么设这个标题?这个标题好不好,好在哪里”的题目。要完成这类题目,必须在把握文章内容、主旨、情感的基础上,从标题的含义和作用两个方面来答。答题时可以分为三步:第一步表明观点,第二步说出理由(围绕标题的作用),第三步说出改后标题的不足。10、1.D2.C3.B4.何者/不欺而诚/则无所容其欺/苟有欺焉而觉矣/自信而明/则无所容其不信/苟不信焉而觉矣5.(1)然而欺诈和诚信看起来差别甚微,因此不觉悟和欺诈不实的人都很多。(2)经常觉悟、经常澄澈的良知就像高高悬挂的明镜,万事万物在它面前不能隐藏自己的美丑。【解题分析】
1.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和用法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时,首先应审题,明确选择的要求,如本题“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然后应结合具体的语境,运用语法知识进行辨析。D项,“自信则良知无所惑而明”意思是“君子自信,良知就会不被迷惑而变得晶莹透彻”,“明”活用为动词,变得晶莹透彻。故选D。2.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应明确题干的要求,如本题“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然后根据虚词在句中的位置和虚词前后词语的词性来分析用法。C项,两个“而”都是表转折的连词,可译为“却”。A项,前者,用,介词;后者,连词,表目的,来。B项,前者表揣测,副词;后者是第三人称代词,他或他们。D项,前者,就,连词;后者表示转折,译为“可是”“却”,连词。故选C。3.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文有关内容要点的概括和分析能力。此类题答题时,注意对读选项和原文,寻找时间、地点、人物、时间、手法以及重点词句的翻译上的错误。本题要求选出“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B项,“欧阳崇一已经掌握了孔子话语的宗旨,王阳明认为这得益于欧阳崇一的聪慧和在现实生活中对人生的体会领悟”错误,应为基本掌握了孔子话语的宗旨,且这也只是欧阳崇一的聪颖领悟到的,在现实生活中恐怕还没有体会到。故选B。4.此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能力。解答此类题,考生不仅需要具备一定的文言阅读的语感和断句技巧,而且还应具备一定的文化素养。文言断句有很多的标志,比如:四字短语、排偶句式、顶真修辞等等。本题中,“何者”提出疑问,后面给出回答,所以“者”后断开;接着根据句末语气词“矣”断开一处;最后从句式对称的角度来断,如“不欺而诚”与“自信而明”句式一致,“则无所容其欺”与“则无所容其不信”句式一致,“苟有欺焉而觉矣”与“苟不信焉而觉矣”句式一致。5.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翻译能力。文言翻译是文言文的必考内容,翻译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把句子中的每一个字都要落到实处,不能翻译的助词等删掉,省略的内容根据上下文补充,这样才能做到不丢分。平时训练时注意自己确定句子的赋分点,翻译时保证赋分点的落实。(1)中,“毫忽”,极微小的一点点;“背觉合诈者”,不觉悟和欺诈不实的人。(2)中,“觉”,觉悟;“照”,澄澈;“则”,就;“明镜之悬”,定语后置,应为悬挂的明镜;“遁”,隐藏;“妍媸”,美丑。【题目点拨】文言断句的基本原则:要通读全文,仔细体会词、短语以及句子之间的联系。要先易后难,把会断的句子先断开,逐步缩小范围,直到把所有的句子都断开。要重视内容,断完后根据句子的含义、文章的内容再核对一遍。名词断句法。通读全文,找出人名、地名、事物名、朝代名、国家名、官职名等。这些名词常在句中作主语或宾语。然后考虑:什么人,办什么事情,采用什么方式,取得什么结果等。(找动词)文言句式中,主谓结构居多,但主语常省略。借助句子成份,关键是抓住动词,以动词为中心,找前后结构关系,确定主干,从而断开句子。虚词断句法。①文言文中常见放在句首的发语词有:夫、盖、焉、惟、斯等等;②放在句尾的语气词有:也、矣、乎、哉、与(欤)、焉、耶(邪)等等;③以、于、为、则、而,往往用于句中,在他们的前后一般就不断句;(“而”表转折而且后面为一个比较长和完整的句子时,“而”字前面要断开)④有些复音虚词大体上都位于一句话的开头,这些词前一般要断句。比如:且夫、若夫、乃夫、已而、至若、于是、虽然、至于、是故、向使、纵使等等。⑤疑问语气词:何、胡、安、曷、奚、盍、焉、孰、孰与、何如、奈何、如之何、若之何等词或固定结构之后,一般可构成疑问句,只要贯通上下文意,就可断句。⑥复句中的关联词:虽、虽然、纵、纵使、向使、假使、苟、故、是故、则、然则、或、况、而况、且、若夫、至于、至若、已而、于是、岂、岂非,在它们的前面一般要断开。对话标志断句法。文言文中对话、引文常常用“曰”“云”为标志,两人对话,一般在第一次问答出现人名,以后就只用“曰”,而把主语省略。遇到对话,根据上下文判断对话双方,来断句。语序句式断句法.文言文中的特殊句式和格式对文言文句读有着非常大的帮助。文言文也是讲究修辞的,顶真、排比、对偶、对称、反复是文言文中常见的修辞方法。句式整齐,四六句多,又是文言文的一大特点。利用这两大特点,我们就可以比较好地断句。参考译文:你信中又说:“人情诡诈多变。如果用诚信抵御它,常常会被它欺骗,想发现他人是否诡诈,自己就会预先猜度别人是否诚信。逆诈,就是欺诈;臆不信,就是不诚信;被人欺骗,又是自己不觉悟,(怎么都不对)。不事先怀疑别人的欺诈和不诚实,而往往能先察觉,这只有良知晶莹透彻的人才做到吧?然而诚实和欺诈看起来差别甚微,因此不能觉悟的人和欺诈的人都很多啊!”不事先怀疑别人的欺诈和不诚信,而能先知先觉,这是孔子针砭时弊而言的,当时人们一心欺诈别人,做不诚信的事,而深陷于欺诈和不诚信的泥潭中;还有人不欺诈、不随意猜测别人,但是不知道致良知的功夫,而常常又被别人所欺诈。孔子的话并非是教人事先存心去体察他人的欺诈和不诚信。事先存心,这是后世刻薄、猜忌、险恶的人做的事。而只要有了事先存心的念头,就已经不能进入尧舜的圣道了。不事先猜测别人的欺诈和不诚信而被别人所欺骗的人,尚且还没有丧失善良的本性,但不如能致良知从而能事先察觉欺诈虚伪的人更为贤明。你说“只有良知晶莹透彻”的人才能这样,基本上已经掌握了孔子话语的宗旨,但也只是你的聪颖领悟到的,在现实生活中恐怕还没有体会到。良知在人的心中,横亘万古充塞宇宙都是相同的。所以古人说“不虑而知”,“恒易以知险”,“不学而能”,“恒简以知阻”,“先天而天不违。天且不违,而况于人乎?况于鬼神乎?”那些不觉悟和欺诈不实的人,虽然不猜度别人是否欺诈,但他们也许会有自我欺诈,虽然不去猜想别人是否诚信,但他们也许不能真有自信。这使他常常有寻求先觉的心,然而却不能常常自我觉悟。常有探求先觉的心,就会沦落为事先怀疑别人欺诈和猜想别人不诚实的人,而这足以蒙蔽他们的良知。这就是不觉悟和欺诈不实不能避免的缘故。君子学习是为了提高自己的修养,不曾忧虑别人会欺骗自己,只是永远不欺骗自己的良知罢了;不担忧别人对自己不诚信,只是永远相信自己的良知罢了;不曾事先探求他人的欺诈和不诚信,只是永远地存养自己的良知罢了。所以君子不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重庆市2023-2024学年高三年级上册期中考试英语试题(含答案)
- 吉林师范大学《管理学原理》2021-2022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试卷
- 志愿服务与文明校园联动方案
- 零售业网络安全风险评估方案
- 超市清洁保养方案
- 商场水磨石地面维护方案
- 2024三年劳动合同试用期
- 2024公司常年法律顾问聘用合同公司聘用合同
- 2024建材市场油漆采购合同范本
- 老年患者终末期护理制度
- 2022年版煤矿安全规程
- 九年级数学上册 期中考试卷(湘教版)
- 冷弯机行业市场研究报告
- 牛津英语四年级上册4A-M2-Unit-3-The-lion-and-the-mouse优秀信息化教案附反思
- 山东省青岛市胶州市2023-2024学年八年级上学期期中英语试卷
- 第三单元“阅读策略”(主题阅读) 六年级语文上册阅读理解(统编版)
- 河北省保定市定州市2023-2024学年六年级上学期期中质量监测科学测试卷
- 吉林省名校调研2023-2024学年七年级上学期期中测试数学试卷
- 胸腔镜下肺癌根治术手术室护理查房
- 卸料平台安装巡视检查记录
- (完整版)手术室应对传染病或特殊感染手术的应急预案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