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文学史】魏晋名词解释、简答、论述题_第1页
【古代文学史】魏晋名词解释、简答、论述题_第2页
【古代文学史】魏晋名词解释、简答、论述题_第3页
【古代文学史】魏晋名词解释、简答、论述题_第4页
【古代文学史】魏晋名词解释、简答、论述题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古代文学史】魏晋名词解释、简答、论述题名词解释(1)文学自觉“文学自觉”指的是文学及文学创作主体意识到文学的独立性和价值性,自觉地对文学的本质和发展规律等进行探讨和认识,促进文学按其自身的规律向前发展。文学的自觉,最重要或者说是最终的还是表现在对文学审美特性的自觉追求上。文学自觉包括三方面的的表现:一、文学从广义的学术中分化出来,成为独立的一个门类。汉人所说的文学指的是学术,特别是儒术。到了南朝,文学有了新的独立于学术的地位,宋文帝立四学,文学与儒学、玄学、史学并列;此外,还有文笔之分,《文心雕龙•总术》“今之常言,有文有笔,以为无韵者笔也,有韵者文也。”代表了一般的认识。二、对文学的各种体裁有了比较细致的区分,更重要的是对各种体裁的体制和风格特点有了比较明确的认识。较明晰的文体辨析始于曹丕的《典论•论文》,他将文体分为四科,并指出其各自的特点:“奏议宜雅”,“书论宜理”,“铭诔尚实”,“诗赋欲丽”。《文赋》进一步将文体分为十类,并对每一类的特点也有论述。《文心雕龙》上篇主要对文体进行讨论,将文体分为三十三类。三、对文学的审美特性有了自觉地追求。文学之所以成为文学,离不开审美性的追求。魏晋南北朝时期,对文学的情采、声律、用事用典、对偶修辞等的追求,特别是四声的发现及其在诗歌中的运用,证明他们对语言的形式美有了自觉地追求,同时也对中国文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综上所言,魏晋南北朝时期被认为是中国文学的自觉时期。文学的自觉是一个相当漫长的过程,它贯穿了整个魏晋南北朝,经过约三百年才得以实现。(2)魏晋风流魏晋风流是在魏晋玄学背景下,魏晋士人所追求的一种具有魅力和影响力的人格美,或者说是他们所追切的艺术化的人生,用自己的言行、诗文、艺术使自己的人生艺术化。魏晋玄学的形成改变着士大夫的人生追求和生活时尚、价值观念。其内涵根据历史时期可分为三部分:曹魏时积极建功立业的健迈风度;正始与西晋士人心灵苦痛而自嘲自残的风度;东晋时以山水游宴、游仙清谈、琴棋书画及赏竹养鹤等为载体的审美风度。构成魏晋风流的条件是:玄心、洞见、妙赏、深情,其外在特点是:颖悟、旷达、真率,以“竹林七贤”和“兰亭名士”(谢安、王羲之、王徽之、刘恢、王濠、支遁、孙绰、许询等人)为代表的魏晋名士,以狂放不羁、率真洒脱而著称,形成中国历史上绝无仅有的“魏晋风流”。(3)魏晋玄学魏晋玄学是魏晋时期世界观和人生观的理论形态,以“三玄”为主要研究对象。玄学家一般以研究《老子》与《庄子》为主,同时亦研究《周易》。是一种思辨的哲学,对宇宙、人生和人的思维都进行了纯哲学的思考。魏晋玄学有几个重要的论题:崇有和贵无、名教和自然、言象之辩、言意之辩、形神之辩,名利之辩。(35)“诗赋欲丽”出自曹丕的《典论•论文》,此论文乃中国古代文论中的第一篇文学批评论文。“诗赋欲丽”是对建安文学的创作倾向的基本概括,是文学自觉的本体要求,顺应时代对诗赋提出的总体的审美规则。(36)《诗品》作者钟嫌,成书于齐梁,我国文学批评史上第一部讨论五言诗的专著,语言骈散相间,把自两汉至梁代的122位诗人分为上中下三品,对每一位诗人以扼要品评,指出其诗体的本源。提出了“自然英旨”、“直寻”的吟咏性情观。(37)钟噪“滋味说”南朝钟蝶在《诗品序》中始言“滋味”:“五言居文词之要,是众作之有滋味者也。”钟噪时代,五言诗正蓬勃兴起,渐渐取代四言诗的地位。与四言相较,五言诗增大了诗歌表现的容量,更利于表达复杂的情感与事物。钟蝶从理论上推崇五言诗,并认为它最有滋味,乃是诗歌发展之必然。滋味因此而成为重要的诗论标准。滋味说的主旨便是使诗歌具有它本应具有的审美感染力。钟蝶从纠正文坛时弊出发,反对用典,声律的过分雕琢,提出自然之美,更进一步提出滋味说,其实质就是主观与客观的统一,内容与形式的统一。它既是诗歌创作的学说,也是审美的原则,更是品评诗歌的准则。(38)《兰亭集》东晋永和九年,暮春之初,王羲之和他的一帮好友在兰亭聚会。席间,有不少的文人名土,他们游玩之余互相唱和,寄情与诗歌散文,或将聚会盛况以文记下。于是就将这些诗歌散文集结在一起,取名为《兰亭集》。王羲之为此集写序言,《兰亭集序》。兰亭诗的中心内容是在美好的自然与人文环境中得到审美愉悦,兰亭雅集对中国文人生活情趣有重大影响,同时对诗歌流派的形成有推动作用。(39)《归去来兮辞》《归去来兮辞》是东晋陶渊明的一篇散文,是作者脱离仕途回归田园的宣言。文中所写归途的情景,回家后与家人团聚的情景,来年春天耕种的情景,都是想象之辞,于逼真的想象中可以看出诗人对自由的向往。文中华彩的段落,跌荡的节奏,舒畅的声吻,将诗人欣喜欲狂的情状呈现于读者面前。对于后人来说,一切的回归,一切的解放,都可以借着这篇文章来抒发,因此,这篇文章也就具有了永恒的生命力。(40)《世说新语》《世说新语》是南北朝时期的一部记述魏晋人物言谈轶事的笔记小说,由南朝宋刘义庆召集门下食客共同编撰。全书分上、中、下三卷,依内容分有:“德行”、“言语”、“政事”、“文学”、“方正”、“雅量”、“识鉴”等等,共三十六类,主要是记录魏晋名土的逸闻轶事和玄言清谈,反映了当时文人们的思想精神、人生态度和文化趣味,也可以说这是一部记录魏晋风流的故事集。在艺术上有较高成就,鲁迅先生称之为“记言则玄远冷隽,记行则高简瑰奇”。《世说新语》是笔记小说的先驱,对后世此类小说产生了深远的影响。(41)《搜神记》《搜神记》是一部记录古代民间传说中神奇怪异故事的志怪小说集,作者是东晋的史学家干宝。其中的大部分故事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古代人民的思想感情。这部书共分二十卷,主要是搜集各种民间关于鬼怪、奇迹、神异以及神仙方土的传说,也有采自正史中记载的祥瑞、异变等情况,其中不乏情节重复的故事,每个故事的叙述非常简短,对中国后世的传奇小说发展影响很大。(42)《与山巨源绝交书》魏晋人嵇康的作品。山巨源,名涛,与嵇康等友好,为“竹林七贤”之一。这封信是嵇康听到山涛在由选曹郎调任大将军从侍中郎时,想荐举自己代其原职的消息后写的。信中拒绝了山涛的荐引,指出人的秉性各有所好,申明自己赋性疏懒,不堪礼法约束,不可加以勉强。他强调放任自然,既是对世俗礼法的蔑视,也是他崇尚老、庄消极无为思想的一种反映。全文奋笔直书,说理透辟,文词犀利,字里行间洋溢着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兀傲情绪,具有鲜明的个性。(43)《文章流别论》文学理论专著,晋挚虞撰。挚虞著有《流别集》,把其中的各种体裁文章的评论集中摘出,成为专论,即《文章流别论》。原文已佚,尚有若干片断散见于《北堂书钞》、《艺文类聚》、《太平御览》等类书中。《文章流别论》是关于各种文体的性质、源流的专论,论到的文体有颂、赋、诗、契、箴、铭、谋、哀辞、哀策、对问、碑铭等十一种,但也旁及文章的作用和文章的评价。强调文章的人伦与王泽的教化作用;主张诗以“四言为正”、“颂之所美者圣王之德也”等等。但它反对浮夸侈靡的文风,如指出“今之赋,以事形为本,以义正为助”,犯了“假象过大”、“逸辞过壮”、“辩言过理”、“丽靡过美”四过,则是可取的。它对南朝文学理论专著刘勰的《文心雕龙》和钟崂的《诗品》都产生了重大影响。(44)《悲愤诗》诗歌篇名。汉魏间著名女诗人蔡琰的代表作品,相传有骚体与五言体二首。其中五言体较可信。诗歌自述了在汉末动乱中的不幸遭遇,反映了整个汉末动乱时期广大人民,特别是妇女的共同命运,具有典型意义。全诗叙事波澜曲折,抒情如泣如诉,有强烈的感染力。(45)《哀江南赋》赋篇名。北周庾信作。作者原仕南朝,后出使西魏,被羁留而仕北朝,虽位尊名显,甚受优待,但常惦念故国,追忆往事,因作此赋以抒怀。赋篇以作者自身遭遇为线索,写出梁朝由兴到衰的过程,揭露了梁朝统治者的腐朽无能,描写了人民在战乱中的蒙受的深重灾难。从艺术风格上看,格律严整而又不失疏放,寓雄健于苍凉沉郁之中,感情奔放,声调铿锵,颇富个性。(46)《敕勒歌》乐府杂歌篇名。北朝民歌。敕勒歌辞系从鲜卑语译出。北齐高欢为周军所败,命斛律金唱此歌以激励士气。这首歌辞歌唱了草原的辽阔和牛羊的繁盛。风格异常雄浑朴质,不愧为北朝乐府民歌的代表作品。(47)《水经注》北魏郦道元著。相传此书是为汉代桑钦所作的记载全国水道的地理书《水经》所作的注。郦道元引书四百多种,加上自己游历各地、跋涉山川的见闻注《水经》,叙述了许多河流两岸的地理古迹、神话传说和风俗习惯,对各地秀丽的山川作了生动的描绘,文笔简洁精美,具有很高的文学性,对后代山水游记文学有很大影响。(48)《洛阳伽蓝记》北魏杨衙之著,是一部具有文学价值的地理书、史书。主要记载洛阳佛寺情况,同时记录了众多的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材料,止匕外,作者在描写洛阳寺院的庄严盛大时,也处处流露出抚今追昔的感慨以及怀恋沉痛的心情。叙事简明,文笔清新,以散体为主,间以骈偶句式,是一部有特色的散文著作。(49)《北山移文》《北山移文》是南齐孔稚珪的一篇杰出骈文作品。《北山移文》揭露那些内心热衷于仕宦的文人为谋取高官厚禄,便以入山隐居来抬高自己的身价和声望,等待朝廷的征召,以便一步登天。文章以山林的口吻讽刺揭露了某些封建士大夫假装清高,实则争名夺利的丑恶灵魂,具有深刻的讽刺意义。在艺术上善于运用对比手法刻画人物,通过真假隐士对比来达到讽刺的目的。文章组对工整,词藻华丽,音韵协调,生动流转。全篇基本上是由四字句和六字句相搭配而成,另外也穿插运用了若干三言、七言句,使文章在整齐中又有流动变化。短句结构紧凑,长句舒缓,交互使用,可以表现不同的情景和感情。(50)《文选》西晋陆机以赋体的形式写的文论作品,从分析文学的创作过程入手,论述作文的利弊,涉及到很多方面的问题,着重阐述创作论。文章围绕文、意、物三者的矛盾展开论述,通过总结直接或间接的写作经验,企图解决“意不称物,言不逮意”这一在创作过程中普遍存在的问题。(51)“诗缘情而绮靡”“诗缘情而绮靡”,是魏晋文论家陆机在《文赋》中提出的一个十分重要的美学观点,它的本意是要纠正后人对《毛诗序》中“诗言志”的偏颇诠释,强调情感在诗歌创作中的源头和酵母作用。但它一经诞生,就在漫长的中国诗史上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所谓“诗缘情”就是说诗歌是因情而发的,是为了抒发作者的感情的,这比先秦和汉代的“情志”说又前进了一步,更加强调了情的成分。这是魏晋时代文学自觉的重要表现。陆机讲“诗缘情”而不讲“言志”,实际上起到了使诗歌的抒情不受“止乎礼义”束缚的巨大作用。陆机从诗歌的内质和形式两个方面强调了诗歌的个体抒情性和文体审美性,更准确地表述了诗歌的本质特征。这一诗说影响了六朝及以后的诗歌理论和创作。简答题(1)简论陶渊明诗歌的艺术成就陶渊明的诗歌创造了情味极浓的冲淡之美。境界高远,平和淡泊、心与自然融合为一的人生境界,自然流露于诗。描绘了一个宁静恬淡、高远舒展的境界。①质直省净。多白描,多口语,多叙态。多写田家生活中日常之景之物,令人觉得亲切平和,所以形成质朴无华,不加雕饰的纯净之美。钟娱《诗品》:“风华清靡,岂直为田家语耶!”如“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巅”。语俗而意雅,平常之景而蕴含深意。②平淡醇美。笔致轻闲,意态丰满。苏轼:“质而实绮,癖而实腴”(《东坡续集》卷三)。如:”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③情理兼得。“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此中有真意,欲辩已忘言”(《饮酒》)。(2)如何理解陶渊明田园诗的“平淡”?陶渊明的田园诗在中国文学史上开创了一种平淡自然的境界。其成因来自诗人在诗中表现的平和心境和淡泊的人生旨趣,其表征则在于诗歌语言的质朴平易,以田园生活和田园风光为描写对象,意象的生活化、日常化,并在其境界中充分表现出田园生活的恬淡优美,其极致则臻于物我浑融的“无我之境”。(3)简论陶渊明在诗歌史上的地位和影响陶渊明是魏晋南北朝最有成就的诗人,对诗歌发展做出了杰出贡献。他不仅开创了田园诗,而且前所未有地将日常生活表现得情趣盎然,富有诗意,扩大了诗歌的题材;他创造了平淡自然的诗歌意境,为后人树立了诗歌艺术的更高标准。在诗歌的形式方面他也有很多创造,一是用新鲜活泼的内容给四言诗这种呆板僵化的形式注入新的生命;二是发展了五言咏怀组诗,根据内容和形式的特点命题,如《咏史》、《饮酒》、《咏贫士》、《归园田居》等,分类更加细致,在组诗的内部结构安排方面,有较前人更具匠心。陶诗不为时人所重,唐代田园诗派兴起,奠定其地位,赵宋以后陶渊明备受推崇,确立了一流大家的地位。(4)简论南北朝民歌的不同南北朝乐府民歌都是同一历史时期的产物,但由于南北政治、经济、文化、民俗、地理环境的不同,民歌形成了各自的特点。从题材说,南朝民歌都是情歌艳曲,北朝民歌除情歌外,还有描写战争、劳动、风景等方面的内容,题材广泛的多;从风格来说,南朝民歌缠绵温婉含蓄,北朝刚健粗犷直率;从诗句形式看,南朝民歌多为五言体,北朝民歌形式为杂言,变化多;从语言看,南朝民歌常用谐音双关语,而北朝民歌语言质朴无华。(5)简述鲍照诗歌特点以及文学史意义内容上,寓意充实,既是歌咏人生的种种忧患,也抒发了被压抑的不平之感。形式上,变逐句押韵为隔句押韵,且可自由换韵。文辞上也有所修饰,音节颇为优美。题材上,主要是游子、思妇、边塞三种,抒愤诗,慷慨不平的寒土呼声。体式上,七言诗,首创以七言为主的歌行体。(《拟行路难》十九首)风格上,风神高标,气骨卓突,俊逸豪放,奇矫凌厉。刘熙载于《艺概•诗概》中就有这样的说法,“明远长句,慷慨任气,磊落使才,在当时不可无一,不能有二。”鲍照首创以七言为主的歌行体,其诗俊逸瑰丽的一面为李白所承继和发扬,而沉雄悲郁的一面则为杜甫所吸收和发展。(6)简述曹操诗歌的艺术成就曹操诗歌开创文人“拟乐府”诗歌创作的全盛局面。他多用乐府旧题,叙汉末实事,借古题以写新事的,如《遮露》、《蒿里》,乐府旧辞皆为挽歌,曹操用其悲凉苦恨之调,创作《瘫露行》、《蒿里行》,以写汉末动乱:“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后人评论说:汉末实录,真诗史也。曹操登高必赋,其诗有一种悲凉沉雄、梗概多气的独特艺术风格,有政治领袖人物的宏大气魄。其诗古直质朴,但抒情浓郁,悲歌慷慨,气韵沉雄,抒发了建立功业的渴望。如《短歌行》:“山不厌高,海不厌深。周公吐哺,天下归心。”《步出夏门行》:“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均写得高远阔大,气势雄伟,表现出积极向上的奋进精神。(7)简述谢灵运山水诗的特点谢灵运大量写作山水诗,”谢诗如出水芙蓉”,使山水诗正式成为诗歌创作中的一个重要领域。其一、纪行性。追寻蛮荒林野的游历,形成其诗自然状态的游踪纪行式的格局:诗人总是先要申述一番我是如何要进入山水而又是如何进入山水的,结尾时又往往要有几句我在此山此水的游历中收获如何巨大的论说,而中间部分则是对于自然山水的俯瞰仰观。其二、特写性。钟噪《诗品》说:“噪谓若人兴多才高,寓目辄书,内无乏思,外无遗物。”《文心雕龙》说其“情必极貌以写物,辞必穷力而追新。”诗人极貌追新,辗转生发,远近游目,达情务尽,真可谓“富艳难踪”。自然主义的创作原则和刻意精工的美学追求,但终究未能脱去临摹痕迹。其三、泛理性。谢诗化玄入景,以物质的山水还原为形而上的玄学义理。才能出众的谢灵运生性本来就偏激而横恣,不堪承受政治上的打击,他变得更加的孤愤抑郁,即便置身好山好水,也不可能忘情投入,其诗难免不因任性使气而有伤情致,有种“理过其辞”的玄味,往往以玄理的感悟于诗末拖出一条玄言的尾巴来。论述题(1)试论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文学自觉文学的自觉是一个相当漫长的过程,它贯穿于整个魏晋南北朝,是经过大约三百年才实现的。所谓文学的自觉有三个标志。第一,文学从广义的学术中分化出来,成为独立的一个门类。汉朝人所谓文学指的是学术,特别是儒学。到了南朝,文学有了新的独立于学术的地位。宋文帝立四学,文学与儒学、玄学、史学并立;第二,对文学的各种体裁有了比较细致的区分,更重要的是对各种体裁的体制和风格有了比较明确的认识。文体辨析可以追溯到《汉书•燕文志》更为明晰而自觉的文体辨析则始自曹丕的《典论•论文》他将文体分为四科,并指出它们各自的特点。“奏议宜雅”、“书论宜理”、“铭律尚实”、“诗赋欲丽”。《文赋》进一步将文体分为十类,对每一类的特点也有所论述,特别值得注意的是,他将诗和赋分成两类,并指出“诗缘情而绮靡,赋体物而浏亮”的特点。至于《文心雕龙》和《文选》对文体的区分既系统,对文体的讨论也很深入。《义心雕龙》的上篇主要的篇幅就是讨论文体共分33大类。《文选》是按文体编成的一部文学总集,当然对文体有详细的辨析,这在下面还要讲到。如果对文学只有一种混沌的概念而不能加以区分,还不能算是对文学有了自觉的认识,所以文体辨析是文学自觉的重要标志。第三,对文学的审美特性有了自觉的追求。文学之所以成为文学,离不开审美的特性。所谓文学的自觉,最重要,或者说最终还是表现在对审美特性;自觉追求±o上面提到过“诗赋欲丽”的“丽”“诗缘情而绮靡”的“绮靡”赋体物而浏亮的“浏亮”便已经是审美的追求了。到了南朝,四声的发现及其在诗歌中的运用,再加上对用事和对偶;讲究,证明他们对语言的形式美有了更自觉的追求,这对中国文学包括诗歌、骈文、词和曲的发展具有极其重要的影响。《文心雕龙》以大量篇幅论述文学作品的艺术特征,涉及精采、声律、丽辞、比兴、夸饰、练字等许多方面,更是文学自觉的标志。从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文学理论和文学批评的论著中可以看到一种新的文学思潮。这就是努力将文学从学术中区分出来,进而探寻文学的特点,文学本身的分类、文学创作的规律以及文学的价值。在汉代,儒家诗教占统治地位,强调诗歌与政治教化的关系,诗歌被视为“经夫好,成者敬,厚人伦,美教化、移风俗”的工具《诗大序》关于诗歌本身的特点和规律并没有引起应有的重视。魏晋以后,诗学摆脱了经学的束缚,整个文学思潮的方向也是脱离儒家所强调的政治教化的需要,寻找文学自身独立存在的意义。这是提出了一些崭新的概念和理论,如风骨、风韵、形象以及言意关系、形神关系等,并且形成了重意象、重风骨、重气韵的审美思想。诗歌求言外之意,音乐求统外之音,绘画求象外之趣,各类文艺形式之间互相沟通的这种自觉的美学追求,标志着一个新的文学时代的到来。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文学创作,就是在这种新的文艺思潮的影响下展开的,同时它也为这种文艺思潮提供了赖以产生的实践依据。这个时期文学创作的一个显著特点是:服务于政治教化的要求减弱了,文学变成个人的行为,抒发个人的生活体验和情感。赋从汉代的大赋演化成为魏晋南北朝的抒情小赋,便是很有代表性的一个转变。(2)试论三曹在诗歌艺术特征方面的差异总的来说,曹操的诗歌富有抒情化、个性化特色,充满积极进取的精神,语言古朴苍劲,风格悲凉慷慨、雄健沉郁。曹丕的诗多写游子思妇题材,兼有年命之悲和行乐之情,充满乱离时代的哀怨之音,诗风清丽哀婉。曹植是第一个大力写作五言诗的作家,其诗歌加强了抒情化色彩;描写细致,善用比喻,增强了形象性和生动性;词藻丰富华美,讲究对偶、炼字,语言绮丽而自然,韵律、色调和谐;讲究谋篇布局。风格“骨气奇高,词采华茂”。①曹操的诗歌多半是反映社会的重大问题,诗歌的主要风格是慷慨悲凉、雄劲、质朴和古直,具有浓厚的抒情气氛。以慷慨、雄劲为主,出以深沉,偏胜于阳刚,在诗中直陈其慨、直抒胸臆,有一种雄浑壮阔的悲壮美。如《蒿里行》“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两句。曹操的是个在形式上主要用四言为主的乐府古题,抒写全新的时代感受。,,,,,内容上主要有二:一是用乐府记时事,二是用乐府抒壮怀。,,,,,风格上苍劲有力,慷慨悲凉。曹操继承汉乐府“感于哀乐,缘事而发”的精神,反映社会动乱和人民苦难,表现其政治理想,抒发雄伟抱负。他的诗歌绝少华美辞藻,结构也不很精致,喜欢从大处落笔,语言古朴,气势宏伟,内涵厚重,风格悲凉慷慨,沉郁雄健,显示出鲜明的个性色彩。乐府诗从他开始,走上了新的发展道路。②曹丕诗歌的风格是情思细腻,清丽委婉。曹丕的诗歌有两个比较明显的特点:一个是描写男女爱情和游子思妇题材的作品很多,而且写得比较好;另一是形式多样,四言、五言、六言、七言、杂言无所不有。成就较高的是五言诗和七言诗。他的七言诗《燕歌行》两首是其代表作,尤其是“秋风萧瑟天气凉”一首写得尤其出色。诗人将思妇放在秋夜的背景下来描写,委婉细腻地写出了思妇的缠绵怫恻的相思之情。语言清丽浅显,很能代表曹丕诗歌的一般风格。③钟噪《诗品》评曹植的诗“骨气奇高,辞采华茂”,很能概括曹植的艺术风格。曹植一生热中功名,追求理想,在遭遇挫折后,也壮志不衰,更多愤激之情,所以诗歌内容充满追求与反抗,富有气势和力量,这就形成了“骨气奇高”的一面。在建安诗人中,曹植是最讲究艺术表现的。他的诗歌虽然脱胎于汉乐府,但同时吸收了汉末文人古诗的成就,并努力于在艺术上加以创造和发展。建安诗歌从乐府诗出来逐渐文人化,到了曹植手中、里就具有明显的文人诗的面目。如《美女篇》模仿汉乐府,但描写的细致和词藻的华丽,与《陌上桑》迥异其趣,正表现了这种倾向。曹植的这种努力造成了他的“词采华茂”的一面。他的诗善用比喻,讲究对偶、炼字和声色,曹植这方面的成就提高了诗歌的艺术性,但也开了雕琢词藻的风气。(3)请举例说明陶渊明诗歌的主要内容陶诗的内容大都是表现隐逸的思想和生活。他的诗可分为两大类,一是田园诗,一类是咏怀、咏史诗。陶渊明的田园诗多方面地描写了农村的景色和农村的生活,按它的内容又可分成四个方面。第一,是表现农村的恬美静穆和他自己悠然自得的心境。这方面的代表作有《归园田居》的第一首。这首诗是诗人从彭泽归隐后第二年写的,主要写辞官归田后的愉快心情和乡居的乐趣。《饮酒》诗的第五首“结庐在人境”,写他的悠游自在的隐居生活。陶渊明的田园诗没有充分揭示农村的矛盾,所歌咏的是陶渊明自己个人悠闲的生活,这似是他的不足。但是陶渊明从官回到田园,他是带着对官场的憎恶,以及不和统治者同流合污的决心来观察才体验田园生活的,在诗中他往往把田园和官场对立起来,以田园的美好对比官场的丑恶,从这个意义上说,他的田园诗是有着积极意义的。第二,陶渊明的田园诗以极大的热情歌咏农业劳动中和与农民建立的友谊,这方面的代表作有《归园田居》的第三首(种豆南山下),这首诗真切地抒写了自己参加劳动的感受和自己希望庄稼顺时生长的意愿。《庚戌岁九月中于西田获早稻》一诗,写庚戌岁秋收时的愉快心情和表示愿意长期躬耕的志趣。第三,陶渊明还有一小部分田园诗反映了农村的凋敝和自己穷困的生活。这方面的代表作是《归园田居》第四首(久去山泽游),此诗反映了经过战乱,或是饥荒、瘟疫,农村残破荒凉的情形,反映了当时农村的真实情形。要《怨诗楚调示庞主薄邓治中》在汉乐府的楚调曲里有《怨诗行》,这首《怨诗楚调》就是模仿汉乐府的体裁。庞主薄,名遵,是陶渊明的老朋友。“主薄”和“治中”都是官名。邓治中名字不详。这首诗写在陶渊明的晚年,写诗人生平的艰难处境。第四,《桃花源诗》和《桃花源记》是陶渊明田园诗的一个新的发展。这是他晚年的作品。从仕途到田园,瑞从田园到桃源,是诗人对理想的进一步的追求。早年“大济生”的理想,在仕途上破灭了,他就肥理想寄托在田园,隐居躬耕,独善其身。在田园经历了长期的劳动,生活日益贫困,生活越来越难以维持,他也更多地了解了农民的思想和愿望。这样,一个乌托邦式的桃花源的社会理想就逐渐形成。桃花源的社会,简单地说就是一个人人劳动、自给自足、没有剥削和压迫的社会,也是一个自由、富裕、安宁的社会。在《桃花源记》里,诗人以极大的热情,从生产到生活,从自然环境到人们的面貌,对桃花源做了十分全面的描绘。陶渊明的咏怀诗、咏史诗,继承阮籍和左思的传统,围绕着出仕和归隐的矛盾,表现理想不能实现的苦闷,以及不与统治者同流合污的高尚品格,也曲折地暴露魏晋玄学作为思辨性的哲学其直接转化为文学的例子就是占据东晋诗坛的玄言诗。(4)清谈魏晋时期,社会上盛行“清谈”之风。魏晋名士以清谈为主要方式,针对本和末、有和无、动和静、一和多、体和用、言和意、自然和名教的诸多具有哲学意义的命题进行了深入的讨论。不谈俗事,专谈老庄、周易,被称为“清言”。(5)玄言诗晋室南渡,士族文人沉溺享乐,意志更加消沉,以玄学自我迷醉的风气日渐浓厚,其内容上是以谈论老庄玄理为主,少数兼及佛理的表述,在表达上则是抽象玄虚,谈乎寡味。玄言诗在东晋百年间占据主导地位,毕竟是中国文学史上不可忽略的一环。东晋玄言诗人有孙绰、许询等、刘琨、郭璞。(6)游仙诗两晋之际诗人郭璞的代表作《游仙诗》十四首,将老庄思想与道教神仙之说相混合,寄寓仕宦失意、惧祸避世的情绪和苦闷情怀。名为“游仙”,实为咏怀,抒发怀才不遇和对现实的不满之情。郭璞的诗形象鲜明,比喻贴切,词采清新,气势挺拔,寄兴深远,较之当时盛行的“理过其辞,淡乎寡味”的玄言诗要高出一筹。(7)建安文学建安文学包括了建安年间和魏朝前期的文学,这时文坛以曹氏父子为中心,在他们周围集中了王粲、刘桢等一批文学家。建安文学时期的作品的形式多样,内容富有现实主义精神,有所谓“风”、“骨”的风格特色,也在某程度上受到汉朝乐府诗的影响。建安文学的代表有“三曹”、“七子”和蔡琰等。(8)建安风骨指汉魏之际曹氏父子、建安七子等人诗文的俊爽刚健风格。汉末建安时期文坛巨匠“三曹”(曹操、曹丕、曹植)、“七子”(孔融、陈琳、王粲、徐干、阮璃、应场、刘桢)和女诗人蔡琰继承了汉乐府民歌的现实主义传统,普遍采用五言形式,以风骨遒劲而著称,并具有慷慨悲凉的阳刚之气,形成了文学史上“建安风

了社会政治的黑暗。象《杂诗》、《读山海经》等组诗中的大部分作品都属于这一类。《杂诗》第二首(白日沦西河),写他有志难酬的悲愤,说明诗人在隐居中内心仍然苦闷。又如《读山海经》的第十首(精卫衔微木),歌颂精卫和刑天的复仇精神,正是诗人自己疾恶抗暴的感情的表现。(4)试析《西洲曲》的艺术特征《西洲曲》是乐府《杂曲歌辞》里的一篇。南朝无名氏作,为五言体。因首句“忆梅下西洲”,故名。原为长江流域的民歌,后经过文人的加工。内容描写一个少女怀念久别情人的心理。作品通过带季节特征的人物活动的变换,层层递进地表现了一位少女从春到秋对远方情人的思念之情。语言优美,笔触细腻,情思缠绵俳恻,顶真和双关语的运用是其手法上的显著特点o全诗三十二句,四句一转韵,流利宛转,声情和谐。《西洲曲》是南朝乐府民歌的最优秀作品,也是其中最长的一首抒情诗。心思巧藏,以动作展现心境心思巧藏,以动作展现心境“折梅寄江北”,女主人公折梅一枝,唤起对过去西洲梅下相会的回忆,因思念情人想去西洲I,于是穿上了“杏子红”的“单衫”,梳起了“鸦雏色”的头发。一折、一穿、一梳,动作看似随意,却展现出痴心女子对爱人思念之深的心境。诗歌的第七句至第十二句,写出少女沉浸于忆念、相思中。风吹叶落,她误以为情人足音,乃“门中露翠钿”,从门缝中探出头等候情人的到来。一“露”,表露了急切、害羞的少女情怀。但情人依旧是无影无踪,心中的焦急之情再也抑制不住了。“开门郎不至,出门采红莲”,为了掩过邻人的耳目,只好借故出门去采莲。此刻的她,百感交集:深切的思念,失意的感觉,受窘为难的心态,一起涌向心头。这种含羞的姿态,渴慕相思的神色,一系列巧作掩饰的动作,描绘的惟妙惟肖,跃然纸上。于平常的动作中,巧妙地刻画出女子微妙的心理,及对爱情胸怀一颗赤诚之心。二、托物寄情,巧借景物吐真情“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李白)“仰头看明月,寄情千里光。”(民歌《子夜四时歌》)这些诗句是托月寄情,而这一作品则是托“梅”托“莲”来表达相思。“忆梅下西洲I,折梅寄江北”,折梅表达思念之情,以自然景物起兴。“莲花”、“莲子”、“莲心”,由外而内“彻底红”。“莲心”即“怜心”,“彻底红”即红得透彻,喻爱情的赤诚坚贞,语意双关。“忆郎郎不至,仰首望飞鸿”,鸿雁可传情,然而,“鸿飞满西洲”,却没有传来情人的音讯,极写相思之深:“海水梦悠悠”,“海水”“悠悠”,喻终年的相思没有穷尽,托物寄情。总之,诗歌善于以眼前的寻常之物,或起兴抒情,或比喻言志,或语意双关。婉转倾吐真情,耐人寻味。三、时节变迁,巧用民间词语。早春时节可“折梅”,春夏之交穿“单衫”,仲夏之时“伯劳飞”,于初秋“采红莲”,值仲秋“弄莲子”,到深秋“望飞鸿”。诗中巧妙地运用民间丰富的词语,表明了季节的变换,条理井然,时序渐进。女子相思怀念的深情,娓娓动听地叙述在诗的字里行间。四、蝉联而下,巧“接字”全诗三十二句,四句一解,用蝉联而下的接字法,顶针勾连,技法之“巧”,真令人拍案叫绝。“日暮伯劳飞,风吹乌臼树。树下即门前,门中露翠钿”,“低头弄莲子,莲子清如水”,“忆郎郎不至,仰首望飞鸿。鸿飞满西洲,望郎上青楼”等等诗句,如此环环相扣,接字成篇,不仅声情摇曳,情味无穷,而且节奏和谐,优美动听。(5)试论从陶渊明到谢灵运艺术风格的转变/二者风格的比较论年龄,谢灵运比陶渊明只小二十岁。论诗歌艺术,他们却分别属于两个不同的时代。陶渊明结束了一个时代,谢灵运开启了一个时代。陶渊明是魏晋古朴诗歌的集大成者,魏晋诗歌在他那里达到了高峰。谢灵运却另辟蹊径,开创了南朝的一代新风。陶渊明属于阮籍、左思等老一辈诗人的行列;而谢灵运则属于沈约、谢胱等新一代诗人的队伍。诗风嬉递的痕迹是显而易见的。在晋宋之际,谢灵运代表了诗歌艺术发展的主要趋势,所以在生前就赢得极高的声誉,死后又受到普遍的推崇。谢灵运的诗歌的艺术成就远不及陶渊明,但他迈出了必须有人迈出的一步,他在艺术上的探索和创新具有不可忽视的意义。从陶到谢,诗歌艺术的转变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在谢灵运之前,中国诗歌主要是写意,摹写物象只占从属的地位。就拿“山水”来说,《诗经》三百零五篇没有一篇以山水为主要描写对象,山水只是作为生活的背景或比兴的媒介。这种情况在《楚辞》里也没有多大变化。直到汉末建安时期,曹操写了《观沧海》,中国诗歌史上才有了最早的一首完整的山水诗。此后,诗中的山水描写虽然逐渐增多,但仍然是以写意为主。陶渊明就是一个写意的能手。他的生活是诗化的,感情也是诗化的,写诗不过是自然的流露,所谓“不待安排,胸中自然流出。”(朱熹语)。陶渊明虽被称为田园诗人,但陶诗里写景的句子并不多。陶集中称得上是山水诗的只有一首《游斜川》。陶诗是写心,是写与景物融合为一的心境。他根本无意于模山范水,也不在乎什么似与不似,以及形似与神似。这种情况到谢灵运遂发生了变化。在谢诗里,山姿水态已经占据了主导地位,穷貌极物成为主要的艺术追求。陶诗里互相交融的情景,在谢诗里割裂了。谢灵运着力地勾勒描绘,想把山水四时.、朝昏、阴晴的变化一一地再现出来,达到巧似的地步。从启示性的语言转向写实性的语言,是从陶到谢的又一转变。陶渊明对言不尽意的道理似乎深有体会。既然语言本身有这种局限,那就注重言外的效果,发挥语言的启示性,以调动读者的联想和想象,去体会那些只可意会而不可言传的东西。所以我们读陶诗,越是反复咀嚼便越觉得余味无穷。从表面看,看诗的字句词藻,陶诗的确是干枯清霭的,但是它们启示给读者的意义和情趣却是饱满丰富的。陶诗语言的启示性并不仅仅在用典上或字句的来历上,还有其他构成的因素。例如象征和暗喻就起着很大的作用。陶渊明常常写到青松、秋菊、孤云、归鸟。它们象征着诗人自己的性格,通过它们表现了诗人坚贞孤高的情操和爱好自由的感情。特别是菊花,由于陶渊明的爱好和赞美,有了固定的象征意义,在后人心目中几乎成了陶渊明的化身。这些词语启示给读者的意义已经远远超出了它们本身的含义。然而以上所讲的都属于修辞的技巧,陶诗语言的启示性主要不是来自修辞。陶诗的语言达到了两个统一:平淡与醇美的统、情趣与理趣的统一。这才是陶诗意味隽永、富于启示性的主要原因。陶诗大都是抒情之作,诗人的感情像一股泉水渗透在诗中,景物也总是饱含着感情。那些在南风吹拂下张开了翅膀的麦苗;陪伴他锄草归来的月亮;依依升起的炊烟;以及不嫌他门庭荒芜,重返旧巢的春燕,无不富于情趣。陶诗不但富于情趣,也富于理趣。他常在抒情写景之中,用朴素的语言阐说人生的哲理,给读者以启示。他的诗不是在一般意义上反映着他的世界观,而是在更高的层次上表现了他对宇宙和人生的认识,是探求人生的奥秘和意义,认真思索和实践的结晶。而这一切又是用格言一样既有情趣又有理趣的语言加以表现的。如“人生归有道,衣食固其端。”(《庚戌岁九月中于西田获早稻》)“不觉知有我,安知物为贵。”(《饮酒》)“吁嗟身后名,于我若浮烟。”(《怨诗楚调示庞主簿邓治中》)“形迹凭化往,灵府长独闲。”(《戊申岁六月中遇火》)“连林人不觉,独树众乃奇。”(《饮酒》)无不言简意赅,发人深省。和陶渊明那种启示性的语言不同,谢灵运的诗歌语言是写实性的。他发挥了语言的表现力,增强了语言描写实景实物的效果。陶渊明写松意不必在松;写菊意不必在菊;写归鸟意不必在归鸟。言在此而旨归于彼。谢灵运写风就是风;写月就是月;写山就要描尽山姿;写水就要写尽水态。《文心雕龙•明诗》曰:“俪采百字之偶,争价一句之奇;情必极貌以写物,辞必穷力而追新。”语言的写实性也就在他的努力下发展起来了。如“春晚绿野秀,岩高白云屯。”(《入彭蠡湖口》)突出暮春时节山野间绿白两种色调,以绿野作底色,白云作点缀,再现了春天充满阳光、洋溢着生命力的特点。又如“野旷沙岸净,天高秋月明。”(《初去郡》)用“旷”、“净”、“高”、“明”四个形容词形容秋天的田野、沙岸、天空和月亮,再现了秋天的特点。至于“池塘生春草,园柳变鸣禽。”(《登池上楼》)“明月照积雪,朔风劲且哀。”(《岁暮》)更是脍炙人口的名句。这些诗句的好处就在于充分发挥了语言的写实性,说出了别人也能感受到却说不出的印象,从不同角度揭示和再现了大自然的美。总之,陶渊明和谢灵运诗歌艺术的不同,不仅是他们个人的差异,也是时代风尚的差异。从陶渊明到谢灵运的转变,反映了两代诗风的婿递。正如沈德潜《说诗碎语》所说:“诗至于宋,性情渐隐,声色大开,诗运转关也。"中国古典诗歌的发展,先后经历了重性情的阶段和重声色的阶段。一旦性情和声色完美地统一起来,就形成了诗歌的高潮,这就是盛唐时代的到来。骨,”的独特风格,被后世诗人追慕,并成为反对淫靡柔弱诗风的一面旗帜。风骨”是中国文学批评史上的一个重要的概念,自南朝至唐,它一直是文学品评的主要标准。(9)建安七子建安七子的得名源于曹丕《典论・论文》,包括:孔融、陈琳、王粲、徐千、阮璃、应场、刘桢,七子之中除孔融外,均依附曹氏政治集团,都是邺下文人集团中的杰出人物。“七子”以写五言诗为主。五言诗是直到东汉后期才兴盛起来的新诗体,而“七子”的优秀五言之作,写得情采飞扬,变化多致,使五言诗在艺术上更臻于精美。它们在五言诗发展史上作出了重要贡献。其中以王粲的成就最高,被刘勰誉为“七子之冠冕”,他的代表作有《登楼赋》。(10)“三曹”汉魏间曹操与其子曹丕、曹植。曹操是建安时期杰出的文学家和建安文学新局面的开创者,开创了建安文学的新风气,风格清俊通脱。“古直悲凉”;曹丕擅长诗文及辞赋,其名作有《燕歌行》、《与吴质书》等,其中《燕歌行》全诗均用七言,句句押韵,在中国七言诗的发展史上占有重要地位。“便娟婉约”;曹植是第一个大力创作五言诗的作家,他把文人五言诗的发展推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峰,标志着文人五言诗的完全成熟,他的散文和辞赋也表现出了很高的思想性和艺术性,代表作《洛神赋》美不胜收、“气骨兼备”。(11)正始文学/正始体正始是魏理宗曹芳的年号,文学史上的正始文学泛指魏朝后期的文学,正始体是指这一时期的文学风貌。这时期老、庄思想盛行,士大夫崇尚清谈,文学创作也深受其影响。作家主要有两派:一派是以何晏、王弼为代表,以抒发道家志趣为主,脱离现实,以至开两晋“玄言诗”之先河,世称王何;另一派是以嵇康、阮籍为代表,上承建安风骨,透露着不满现实的锋芒,世称嵇阮。王、何一派与建安文学传统已经脱节,开两晋玄虚之风。而嵇、阮一派继承建安文学的遗风,表现了时代的特色。他们的诗歌有比较深厚的内容,艺术技巧比较圆熟,成就大大超过前一派。阮籍的《咏怀诗》八十二首是最优秀的代表。这两派的综合,就构成正始体的基本面貌。(12)竹林七贤三国魏时期七个著名名士的合称,即嵇康、阮籍、山涛、向秀、刘伶、阮咸、王戎。七人常集于山阳竹林之下,肆意酣畅,故称为“竹林七贤”。他们的政治思想和生活态度不同于建安七子,他们大都“弃经典而尚老庄,蔑礼法而崇放达”。竹林七贤的作品基本上继承了建安文学的精神,但由于当时的社会现实,作家不能直抒胸臆,所以不得不采用比兴、象征、神话等手法,隐晦曲折地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代表作品有嵇康的《与山巨源绝交书》、阮籍的《大人先生传》、刘伶的《酒德颂》、向秀的《思旧赋》等。(13)太康诗风/太康体太康是西晋文学的繁荣时期,“太康”为西晋武帝司马炎的年号。“太康体”之名,始见(宋)严羽《沧浪诗话•诗体》。此时时局稳定,文人们有时间和精力用于文学的创作和研究,又因社会小康,文人多忘乎所以,歌功颂德,故形式主义文风亦日趋严重,追求文学作品形式的华美,创作成就并不太高,文人自觉地追求作品的艺术表现,所以,这一时期的文学大潮是趋于浮艳,诗尚雕琢,文崇骈俪,词采绮丽成为诗文的普通特色。诗歌的技巧虽更臻精美,但有时过分追求形式,往往失于雕琢,流于拙滞,笔力平弱。代表这种主流派风格的作家,当首推潘岳和陆机,太康诗风指的就是以陆、潘为代表的的西晋诗风。(14)左思字太冲,临淄人,西晋文学家。少年曾学书法古琴,皆不成,后来由于父亲的鼓励,乃发愤勤学。泰始八年前后,因其妹被选入宫,举家迁居洛阳,曾任秘书郎。元康年间,左思参与当时文人集团“二十四友”之游,并为贾谧讲《汉书》。元康末年,贾谧被诛,左思退居宜春里,专意典籍。后齐王召为记室督,他辞疾不就。太安二年,左思移居冀州,数年后病逝。左思曾以《三都赋》名震京师,但奠定其文学地位的,却是其《咏史》诗八首。左思的咏史诗,既受前人的影响,又有一定的创新,主要写寒士的不平及对士族的蔑视和抗争。左思的《咏史》八首,开创了咏史诗借咏史以咏怀的新路,成为后世诗人效法的范例,这是他对中国诗歌史的独特贡献。(15)左思风力左思诗作虽不多,但内容充实,风格独特,在太康诗坛独标一帜,成为太康,以至西普时期成就最高的诗人,他的《咏史》八首,开创了咏史诗借咏史以咏怀的新路,成为后世诗人效仿的范例。钟蝶认为其《咏史》诗是“五言之警策”,并极力推崇“左思风力”。(16)三张二陆两潘一左指主要活动于西晋太康、元康年间的八位诗人的并称。他们是:张载、张协、张亢兄弟,陆机、陆云兄弟,潘岳及其侄潘尼,还有左思。(17)竟陵八友南朝竟陵王萧子良招集的文人学士,指萧衍、沈约、谢跳、王融、萧琛、范云、任昉、陆他八人。萧衍曾任萧子良司徒西阁祭酒之职,其诗才在当时就已经显露。沈约、谢眺、王融在创制“永明体”和推动新诗风的发展方面,功不可没。萧琛朗悟而有才辩。范云诗文兼善,《梁书》本传称他8岁能诗。任昉、陆健则以文笔见称于世。在萧子良的组织下,竟陵八友的活动是相当丰富多彩的,既不限于诗赋,也不限于文学;或组织文士雅集,或组织学术讲论,或组织人员抄撰各类著作,或举行佛事活动。但是,诗歌创作仍然是这个集团最重要的文学活动,其特点是集体赋诗,有时带有竞赛的意味,场面十分热烈。(18)宫体诗南朝梁代在宫廷中所形成的一种诗风。“宫体”之称,始于梁简文帝之时。宫体诗就其内容而言,主要是以宫廷生活为描写对象,具体的题材不外乎咏物与描写女性。咏物之作在宫体诗中所占的比重相当大,这些诗的共同特点是内容贫乏,单纯咏物而毫无寄托,只讲究词藻与对偶。而描写女性的诗歌中,绝大部分是将目光停留在女性的生活圈内,包括他们的容貌、体态、服饰及器物等方面,这类诗歌共同的艺术特点是注重词藻、对偶与声律。宫体诗发展了吴歌西曲的艺术形式,并继承了永明体的艺术探索而更趋格律化,对后来律诗的形成有着重要的推动作用。宫体诗语言的风华流丽、对仗的工稳精巧以及用典隶事等方面的艺术探索和积累,也同样为唐代诗人提供了足资借鉴的艺术经验。代表诗人萧纲、萧绎、徐陵父子等。(19)永明体“永明体”是指南朝齐永明年间出现的一种新诗体。其时,周颛发现了汉语的平、上、去、入四声规律,诗人们便利用这个规律来写诗,创作时讲究“四声”“八病”和汉魏以来的对偶、用典手法。这种新诗体,人称永明体,代表诗人有王融、周颛、沈约、谢眺。永明体是中国格律诗的开端,此后,诗即从自由状态开始走向格律化。(20)“四声八病”南朝时,周颛始著《四声切韵》,提出平、上、去、人四声。四声的发现原因是多方面的,如传统音韵学的自然发展、诗赋创作中声调音韵运用的经验积累等,均对四声的发明有促进作用。而更为重要的原因,则是与当时佛经翻译中考文审音的工作有着直接的关系。与此同时,沈约等人将四声的区辨同传统的诗赋音韵知识相结合,研究诗句是后人所记述的“八病”。即平头、上尾、蜂腰、鹤膝、大韵、小韵、旁钮、正钮八种中声、韵、调的配合,并规定了一套五言诗应避免的声律上的毛病,即“病犯”,也就是后人所记述的“八病”。即平头、上尾、蜂腰、鹤膝、大韵、小韵、旁钮、正钮八种声病。“四声八病”用于永明体诗歌的创作中,对增加诗歌艺术形式的美感,增强诗歌的艺术效果,是有积极意义的,但要求过分苛刻,也带来了一些弊病。(21)徐庾体徐庾体是风靡于南朝萧梁后期的一种文学体式,以庾肩吾、庾信、徐摘、徐陵为代表,主要体裁是骈文和诗歌。徐庾体诗歌主要是指徐庾父子那些描摹女性容貌体态、身姿、服饰,抒写相思怨情,或歌咏风花雪月的自然景物,表现优游闲适的贵族生活,风格清丽婉媚、精致流美的诗作。徐摘是徐庾体的开创者,其诗作表现出新秀轻逸的风格。庾肩吾是徐庾体的第一代诗人,他将诗歌语言由徐搁的浅净明了进一步发展为清练流丽。徐陵是一位转折性的重要诗人,其诗既合前辈徐庾之长,有清雅高逸之风度,又在此基础上踵事增华,别具明艳妩媚之气象,预示着徐庾体诗风由追求轻逸清隽向崇尚华丽富艳的转变。庾信是徐庾体诗歌的集大成者,其诗作鲜明地贯穿着求新求艳的精神,表现出富艳与新警的显著特征;他将徐庾体诗歌从格律、修辞等外形层面到气骨、风格等精神层面都发展得相当完善,代表了徐庾体诗歌的最高成就。(22)山水诗山水诗以自然山水景物为独立的、客观的审美和描写对象,对自然景物的精细描绘,为永明新体诗和后世山水诗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山水诗标志着一种新的饿自然审美观念和审美趣味的产生,山水诗人有谢灵运、谢眺等。(23)田园诗指以田园风光和农村生活为描写对象的诗篇,代表诗人陶渊明。陶渊明的田园诗,多方面描写田园景色和农村生活,表现了农村的恬美静穆和诗人悠然自得的心情,也表现了诗人参与农村劳动的感受,以及与农民的愉快交往。本来与谢灵运的山水诗异趣,但随着南朝齐谢跳山水诗注意表现日常生活中常见的景象,田园诗与山水诗的界限逐渐模糊。人们一般称盛唐“山水田园诗派”,可见其合流的趋势。(24)陶谢“陶谢”是东晋末年、南朝初的诗人陶渊明、谢灵运的并称。陶渊明是中国文学史上田园诗的开拓者,谢灵运是山水诗的开创者。两人都擅长描写自然景物,在田园山水中寄寓自己的生活情趣,所以并称。杜甫有诗“焉得思如陶谢手,令渠述作与同游”。但谢诗在内容上远远不及陶诗深厚感人,艺术风格上也大异其趣:陶诗以直接抒发思想感情为主,自然景物只作为兴寄的手段;谢诗以直接描绘自然景物为主,思想感情的抒发只作为间接的点缀。陶诗平淡、清新、自然;谢诗富艳精工,期以人工达自然。(25)颜谢“颜谢”是南朝时期诗人颜延之、谢灵运的并称。谢灵运是山水诗的开创者,他把自然界的美景引进诗中,使山水成为独立的审美对象。他的创作,不仅把诗歌从“淡乎寡味”的玄理中解放了出来,而且加强了诗歌的艺术技巧和表现力,并影响了一代诗风。颜延之在当时诗坛上的声望也很高,与谢灵运齐名,但其实他的成就远不及谢灵运。钟噪《诗品》将他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