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专题城市与环境_第1页
小专题城市与环境_第2页
小专题城市与环境_第3页
小专题城市与环境_第4页
小专题城市与环境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小专题21城市与环境考纲研读考点剖析考纲研读章节考试内容及必考要求加试要求考查点拨2.2.1城市空间结构1.城市区位分析①影响城市形成和发展的区位因素(c)②城镇空间布局的特点(b)1.分析影响城市形成和发展的区位因素2.理解影响城市功能分区的因素2.城市土地利用城市土地利用的主要类型(a)3.城市功能分区和空间结构①城市功能区的分类(a)②影响城市功能分区的主要因素(b)4.中心地理论中心地理论的主要观点(b)2.2.2城市化过程与特点5.城市化城市化的含义和意义(b)无常以选择题或简答题出现:选择题多以有关城市的文字材料或城市空间结构图为背景,考查影响城市功能分区的主要因素和城市化的特点等;简答题多以城市区域图为背景,考查影响城市形成和发展的区位因素、影响城市功能分区的因素和城市环境问题的形成及解决措施等6.城市化动力机制城市化的主要动力(b)7.城市化特点①城市化特点的地域差异(b)②现阶段中国城市化的特点(b)2.2.3城市化过程对地理环境的影响8.城市化与我们的生活城市化对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的影响(d)分析城市环境问题的形成及解决措施9.城市环境问题城市化过程中出现的环境问题及解决措施(c)10.我国城市发展趋势我国城市发展趋势(b)考点剖析

一、城市的区位分析【例题体验1】〔2015·福建卷,37(2)〕如图示意关中地区和楚河地区。阅读图文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发源于关中地区的戏剧“秦腔”,历史源远流长。古丝绸之路上的楚河中游地区有一块“秦腔飞地”(乙城附近),当地有数万人是关中地区居民的后裔,至今仍保留着原有的民间文化和风俗习惯。材料二

吉尔吉斯斯坦多山地,林木等资源丰富;农业以畜牧业和小麦、棉花等种植业为主。在楚河中游地区,中吉两国合资建设的造纸厂规模与产量居中亚地区前茅。【参考答案】地处河谷平原,地势平坦宽阔;气候较温和;河流较多,水源充足;周边地区农业基础较好,农产品丰富;交通便利;是当地的经济、文化、政治中心。【解析】此题考查城市的区位因素。读图可知,两地都位于河谷平原,地形、气候、水源、交通、农业生产条件等方面都有利于城市的形成和发展。简述甲、乙城市共同的区位优势。考点对接图解城市区位因素方法提升城市区位因素的分析方法(1)首先考虑这个城市刚刚诞生时,是什么因素把它吸引在这一地点的(自然因素)。(2)其次要分析是什么原因促进和限制了它的发展(社会经济因素)。(3)在影响城市形成的两大因素中,地形、气候、河流、资源等自然因素是城市形成与发展的基础条件,经济发展、交通、政治等社会经济因素是影响城市发展的主导因素。(4)社会经济因素相对于自然因素发展变化较大,如经济布局调整、不同的交通运输时代城市区位不同,交通运输方式和布局的变化影响城市的兴衰。(1)每个城市的形成与发展都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但在其发展历程中区位因素也是不断变化的,即城市诞生、壮大、衰落的主导因素可能是不同的因素。如:军事、宗教等因素的影响减弱;科技、旅游等因素成为新的重要因素。(2)河流对城市具有两大功能,一是供水,二是运输。西北地区的城市最大限制性因素是水源,因此城市分布在水源相对丰富的山麓的河流沿岸。青藏高原由于海拔高,城市一般布局在河谷地带。特别提醒二、城市的空间结构【例题体验2】下图为某城市功能分区示意图。读图,回答(1)~(2)题:(1)图中最有可能是住宅区的是A.① B.② C.③ D.④【参考答案】(1)A【解析】第(1)题,住宅用地是城市中最广泛的土地利用方式。对照图例,比较①②③④四种土地利用方式的用地面积可知,①的用地面积最大,应为住宅区。【参考答案】(2)C【解析】第(2)题,由图可知,该城市主要由东西两城区组成,东面城区面积较大。甲—乙线穿过了两城区,城区地租高于郊区,因而地租曲线上应出现两个明显的高峰,且东面城区较大,地租高峰值更大些,可排除AD两选项;根据城市地形对气温的影响,沿甲—乙方向气温最低值应出现在城市最西侧的山脉所在地,故排除B选项,故选C。(2)沿甲—乙方向,气温、地租变化趋势曲线最有可能的是1.城市的三类基本功能区的比较考点对接功能区形态特征位置住宅区一般集聚成团状,占地面积大,是城市的主要功能区,工业化后出现分化,占城市空间的40%~60%建筑质量上,出现高级、低级分化;位置上,中高级与低级住宅区背向发展中高级住宅区:城市的外缘,与高坡、文化区联系低级住宅区:内城、工业区附近,与低地、工业区联系商业区(中心商务区)占地面积小,呈点状或条状经济活动最繁忙;人口数量昼夜差别大;建筑物高大稠密;职能分区明显,有水平分异、垂直分异市中心、交通干线两侧或街角路口工业区集聚成片,在工业城市尤其是重工业城市所占比重较大;有的旅游城市、历史文化城市工业区可能较小专业化程度高,竞争、协作导致集聚,又因为环保、地租等因素导致分散不断向市区外缘移动;趋向于沿交通干线两侧分布2.经济因素对城市功能分区的影响地租对城市功能区形成的影响:一是由于地理位置、交通通达度的不同造成了地租差异;二是城市各项功能活动(如商业、工业、住宅等)的付租能力往往随空间位置呈现出不同的变化趋势。具体分析如下:3.图解城市地域功能分区的形成原因不同的城市,功能区形成的原因不同,如北京中心为故宫,为政治功能;拉萨中心为布达拉宫,为宗教功能。特别提醒三、城市化及城市化问题【例题体验3】

读“世界发达地区与欠发达地区的城市人口和城市化水平对比图”,回答(1)~(2)题:【参考答案】(1)D

【解析】第(1)题,从N1、N2两曲线变化中可以看出,在1850年左右和1970年左右,两曲线相交,所占比重基本持平。(1)依图可知20世纪70年代中期,世界城市人口(

)A.总数量开始出现下降趋势B.发达地区所占比重在增加C.欠发达地区所占比重在减少D.两地区所占比重基本持平【参考答案】(2)C

【解析】第(2)题,从坐标图可以看出M1、M2分别代表发达地区和欠发达地区的城市化水平。M2曲线在1925年开始快速上升。(2)世界欠发达地区的城市化水平开始快速提升的时期出现在(

)A.1825年前后 B.1875年前后C.1925年前后 D.1950年前后考点对接1.城市化(1)城市化含义及动力①含义:城市化不仅是指农村人口向城市集中,还包括乡村地区变为城市地区,即城市化包括两个方面,一是人口城市化,二是地域城市化。②城市化的主要动力:社会经济发展。社会经济发展是城市化的主要动力,原因是生产力的发展,生产效率的提高,使劳动力由第一产业向第二、三产业转移。一般来说,经济越发达,城市化水平越高。(2)地区差异(两类国家):发达国家起步早,水平高,速度慢,出现逆城市化发展中国家起步晚,水平低,速度快,部分出现滞后城市化或虚假城市化特别提醒(1)城市人口在总人口中的比重通常被用来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城市化水平的高低,而城市人口和用地规模则反映城市的发展是否合理。(2)滞后城市化:城市化进程显著落后于相应的经济发展水平和工业化进程。虚假城市化:城市化水平明显超过了本国的经济发展阶段和工业化水平。(3)逆城市化不是城市化的倒退,而是城市化水平较高。其形成的主要原因是人们对环境的要求提高,基础设施逐渐完善。2.城市化问题及措施方法提升城市化过程和特点的分析思路(1)根据城市人口占总人口比重的变化来判断城市化速度。(2)根据城市面积、范围的变化来判断城市化速度。(3)根据不同区域类型(发达地区、欠发达地区)判断城市化进程和特点。(4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