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4.第四章-开天辟地的大事变_第1页
04.第四章-开天辟地的大事变_第2页
04.第四章-开天辟地的大事变_第3页
04.第四章-开天辟地的大事变_第4页
04.第四章-开天辟地的大事变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1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军阀混战线索①第三次南北战争(1917护法运动)②直皖战争(1920.7)③第一次直奉战争(1922.4-5)④第二次直奉战争(1924.9-11)⑤奉系统治时期(1924—1928)中编从五四运动到新中国成立(1919——1949)第四章开天辟地的大事变第一节

新文化运动和五四运动第二节

马克思主义进一步传播与中国共产党诞生第三节

中国革命的新局面重点和难点:

1.理解五四运动是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

2.中国共产党的产生是中国社会发展和革命发展的客观要求。

3.中国的先进知识分子为什么选择马克思主义?

4.中国共产党产生后,中国革命展现了哪些新面貌?

5.分析国民革命失败的原因和经验教训。第一节新文化运动和五四运动一、北洋军阀的统治二、新文化运动与思想解放的潮流三、十月革命与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四、五四运动: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一、北洋军阀的统治民国初年的社会危机(一)

辛亥革命促成了旧体制的瓦解和新体制的建立,中国历史因此而越出了改朝换代的旧规。旧的统一已被推翻和新的统一尚未来到之间,出现了一个军阀割据时期。一、北洋军阀的统治袁世凯窃取辛亥革命的果实后,统治中国的主要是北洋军阀控制的政府。北洋军阀是在清朝末年由袁世凯建立起来的封建的买办的反动政治武装集团。他们以地主阶级和买办资产阶级作为自己的主要社会支柱,以外国帝国主义作为自己的主要靠山。袁世凯当权时,北洋政府统治下的中国在形式上是统一的。北洋军阀可谓“卧虎藏龙”。即袁世凯手下有著名的“北洋三杰”。段祺瑞任炮兵总办(虎),冯国璋任陆军总办(狗),王士珍任工程兵总办(龙)。袁世凯袁世凯复辟帝制袁世凯死前,在“嘉禾金简”上推荐继任者时给后人留下难题,即在“嘉禾金简”上写了三个人名,徐世昌、段祺瑞和黎元洪。老谋深算的徐世昌自觉在实力上其不如段祺瑞,在法理上不如黎元洪,乃决定“退耕让位”。经过权力的角逐,最后决定由黎元洪任总统,段祺瑞任总理,冯国璋任副总统。黎元洪总统冯国璋副总统段祺瑞内阁总理在1916年袁称帝败亡之后,连这种形式上的统一也维持不住了,中国陷入了军阀割据的局面。北洋军阀分裂成三大派系,皖系首领段祺瑞,直系首领冯国璋,冯国璋死后其部下曹昆和吴佩孚与段祺瑞抗衡,山海关外有奉系首领张作霖,1928年张作霖被炸死后由其子张学良统帅。这种局面之所以形成,其深刻的原因:

一方面是由于中国主要是地方性的农业经济而没有形成统一的资本主义经济市场;

另一方面是由于帝国主义国家在中国采取划分势力范围的分裂剥削政策。

这些割据称雄的各派系军阀之间,或者为了争夺中央政权,或者为了保持与扩大自己的地盘,进行连年不断的纷争,引发多次的战乱。割据形势示意图北洋军阀时期军阀派系代表人物控制区域扶植的国家直系(中央区)冯国璋曹锟

直隶、江苏、江西、湖北英国、美国皖系(江南区)段祺瑞

安徽、浙江、山东、福建日本奉系(东北区)张作霖黑龙江、吉林辽宁日本滇系(西南区)唐继尧云南、贵州英国、美国桂系(两广区)陆荣廷广东、广西英国、美国晋系(山西区)阎锡山山西日本军队是封建军阀专制统治的主要支柱。各派军阀竞相扩充军队。为了支付庞大的军费,军阀政府不惜以出卖国家利权为代价大量举借外债,并采取强售公债、强迫借款、滥发纸币,尤其是增加赋税等办法,对各阶层人民主要是广大农民进行直接的掠夺。军阀是一种封建势力,但又有着异常的特点:

一是在军阀手里,本是国家统治工具的武装、军队变成了私有之物;

二是私有的武装、军队分割地方,形成了私有的地盘。因此,军阀统治的实质是实力之下的武治,它比寻常的封建统治带有更多的动乱性和黑暗性。

孙中山目击身受,他说:“夫去一满洲之专制,特生出无数强盗之专制,其为毒之烈,较前尤甚。于是而民愈不聊生矣!”中国的出路是什么?(二)

陈独秀认为,这是因为“我们中国多数国民口中虽然是不反对共和,脑子里是在装满了帝制时代的旧思想。”鲁迅:“如今要巩固共和,非先将国民脑子里所有反对共和的旧思想,一一洗刷干净不可。”

一些先进的知识分子在失望、苦闷和痛苦中反思辛亥革命失败的教训,认定要建立名副其实的共和国,必须根本改造国民性。二、新文化运动与思想解放的潮流新文化运动的兴起(一)新文化是与旧文化相对而言的,是对于千百年来的历史沉淀而成的旧文化的扬弃、超越。

近代以来,为了挽救国家的危亡,中国的先进分子曾经历尽千辛万苦,向西方国家寻找真理。魏源李鸿章康有为孙中山二、新文化运动与思想解放的潮流新文化运动的兴起(一)但是,中国人学习西方的努力在实践中却一而再、再而三地碰壁。辛亥革命的失败和北洋军阀统治的建立,更使人们陷入了深深的绝望、苦闷和彷徨之中。一些先进的中国知识分子认为,以往少数先觉者的救国斗争之所以成效甚少,是因为中国国民对之“若观对岸之火,熟视而无所容心”。中国国民的性质与行为的堕落,乃是“亡国灭种之病根”。因此,“欲图根本之救亡”,必须改造中国的国民性。他们决心发动一场新的启蒙运动,以期廓清蒙昧、启发理智,使人们从封建思想的束缚中即蒙昧状态中解放出来。这个运动后来被称为新文化运动。1919年五四运动以前的新文化运动是资产阶级民主主义的新文化反对封建主义的旧文化的斗争。

青春如初春,如朝日,如百卉之萌动,如利刃之新发于硎,人生最宝贵之时期也。青年之于社会,犹新鲜活泼细胞之在身。新文化运动

1919年五四运动以前的新文化运动是资产阶级民主主义的新文化反对封建主义的旧文化的斗争。1919年五四运动以前的新文化运动兴起标志指导思想1915年,陈独秀创办《新青年》民权、平等和进化论《新青年》

这个运动是从1915年9月陈独秀在上海创办《青年》杂志(后改名《新青年》)开始的。1917年1月,爱国民主主义者、教育家蔡元培出任北京大学校长。他聘陈独秀为北大文科学长。《新青年》编辑部也随之迁至北京。1918年1月,《新青年》由陈独秀个人主编的刊物改为同人刊物。李大钊、鲁迅、胡适等参加编辑部并成为主要撰稿人。《新青年》杂志和北京大学成了新文化运动的主要阵地。代表人物活动基地陈独秀、李大钊、鲁迅、胡适北京大学主要阵地陈独秀开始时把自己办的杂志定名为《青年》杂志,可以看出他将改造社会的职责寄予青年身上。自主的而非奴隶的,进步的而非保守的,进取的而非退隐的,世界的而非锁国的,实利的而非虚文的,科学的而非想象的。

——《敬告青年》

“国人而欲脱蒙昧时代,羞为浅化之民也,则急起直追,当以科学与人权并重。”

——陈独秀《敬告青年》陈独秀(1880-1942)安徽怀宁人胡适(1891-1952)

安徽绩溪人李大钊(1889-1927)直隶乐亭人鲁迅(1881-1936)

浙江绍兴人蔡元培(1868-1940)浙江绍兴人风云人物

囊括大典

网罗众家

思想自由

兼容并包二、新文化运动与思想解放的潮流新文化运动的基本口号(二)新文化运动的基本口号――“民主”与“科学”。

《新青年》提出的基本口号是民主和科学,即所谓拥护“德先生”(Democracy)和“赛先生”(Science)。陈独秀宣告:“我们现在认定只有这两位先生可以救治中国政治上、道德上、学术上、思想上一切的黑暗。”为此,“一切政府的压迫,社会的攻击笑骂,就是断头流血,都不推辞。”基本口号——民主与科学

“西洋人因为拥护德、赛两先生,闹了多少事,流了多少血,德、赛两先生才渐渐从黑暗中把他们救出,引到光明世界。我们现在认定只有这两位先生,可以救治中国政治上、道德上、艺术上、思想上一切的黑暗。”

当时提倡的民主:一是指民主精神和民主思想;二是指资产阶级民主制度。

当时提倡的科学:一是指科学思想、科学精神以及认识和判断事物的科学方法;二是指具体的科学技术、科学知识。

DEMOCRACY--民主

SCIENCE--科学新文化运动的主要内容提倡民主提倡科学提倡新道德反对独裁专制反对迷信盲从反对旧道德新文化运动的主要内容提倡新文学反对旧文学

民主和科学的具体涵义是什么?在陈独秀看来,民主,既是指资产阶级民主主义的制度,也是指资产阶级民主主义的思想。科学,则有广狭二义:“狭义的是指自然科学而言,广义是指社会科学而言”。他强调要用自然科学一样的科学精神和科学方法来研究社会。视频资料:早期新文化运动主要内容辛亥革命后,思想界一直存在着一股尊孔复古的逆流。1916年9月,康有为上书北洋军阀政府,要求定“孔教”为“国教”,以孔孟伦理为立国精神。于是批孔成为新文化运动中的突出问题。陈独秀、李大钊、鲁迅等人指出:孔子被历代专制君主利用,尊孔必将导致复辟。社会总是发展变化的,因此,不同时期的社会道德也必然是不同的,为了确立新道德,必须破坏旧道德。1916年2月,易白沙在《新青年》上发表了《孔子平议》一文,率先公开批判孔子,拉开了“打倒孔家店”的序幕。

“我翻开历史一看,这历史没有年代,歪歪斜斜的每页上都写着‘仁义道德’几个字。我横竖睡不着,仔细看了半夜,才从字缝里看出字来,满本都写着两个字是‘吃人’。”

——鲁迅

《狂人日记》是鲁迅的第一篇白话文小说,也是他开始鲁迅笔名射向封建礼教的第一支标枪。

《狂人日记》,1918年5月,发表在《新青年》四卷五号上,为鲁迅所作。彻底揭露了封建礼教“吃人”的反动本质。

“如今要巩固共和,非将国民脑子里所有反对共和的旧思想一一洗刷干净不可。”“人们各有其独立自主之权,而绝无奴隶他人之权利,亦绝无以奴自处之义务。”“西洋所谓法治国者,其最大精神,乃在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绝无尊卑贵贱之殊。”“人既是自然界的一部分,又因其理性特点和对自我的认识而区别于自然界。正因为发扬了理性自主的特点,古猿才得以进化为人。”(鲁迅)

“文学革命”主要是提倡白话文、反对文言文,提倡新文学、反对旧文学。

“民主”与“科学”与中国传统的价值观念处在一种不相容的境地。孔学提倡的是“封建时代之道德、礼教、生活、政治”与新文化运动提倡者提出的“建设西洋式之新国家”的目标不相适应。第一首白话诗《朋友》后改为《蝴蝶》

两个黄蝴蝶,双双飞上天。不知为什么,一个忽飞还。剩下那一个,孤单怪可怜。也无心上天,天上太孤单。胡适(1891—1962)安徽绩溪人新文化运动代表人物之一

18岁的胡适

初任北大教授新文化运动代表人物之一——胡适

“改良文学须从八事入手……一曰,须言之有物。二曰,不摹仿古人。三曰,须讲求文法。四曰,不作无病呻吟。五曰,务去烂调套语。六曰,不用典。七曰,不讲对仗。八曰,不避俗字俗语。”主张用白话代替“之乎者也”的文言文,真实地反映现实生活。

——胡适.1917《文学改良刍议》

“正因为二千年吃人的礼教法制都挂着孔丘的招牌,故这块孔丘的招牌——无论是老店,是冒牌——不能不拿下来,捶碎,烧去!”

——胡适《吴虞文录序》把“八不主义”归为四条:“一、要有话说,才说话;二、有什么话说什么话;话怎么说,就怎么写;三、要说我自己的话,别说别人的话;四、是什么时代的人,说什么时代的话。”

他还率先进行白话文学的创作,发表了几首白话诗,成为现代文学史上第一批新诗。

——胡适.1918.《建设的文学革命论》

《青春》是李大钊发表的著名文章。他号召青年为创造一个青春的国家而奋斗。

蔡元培

(1868—1940)

浙江绍兴人

兼容并包

思想自由二、新文化运动与思想解放的潮流反封建的思想解放运动(三)五四以前的新文化运动,有着重大的历史意义。

1.新文化同封建阶级旧文化的激烈交锋,在政治上、思想上、文化上给封建主义以沉重的打击。

2.新文化运动的兴起,标志着中国人对于现代化的努力已经从器物技术、政治制度层面进入到精神文化层面。

3.为马克思列宁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开辟了道路。二、新文化运动与思想解放的潮流五四以前新文化运动的局限(四)

五四以前的新文化运动也存在着一些弱点。由于阶级和时代的局限,不可避免会在思想认识和思想方法上存在这样或者那样的弱点。在思想认识上,把改造国民性置于优先的地位,没有揭示改造中国现存的基本制度的必要性。在思想方法上,存在形式主义地看问题的偏向。第一新文化运动的倡导者批判孔学,是为了给中国发展资本主义扫清障碍。但是,由于资产阶级共和国的方案在中国行不通,所以从根本上说,提倡资产阶级民主主义,并不能为人们提供一种思想武器去认识中国,去有效地对中国社会进行改造。第二他们把改造国民性置于优先的地位。但是,离开改造产生封建思想的社会环境的革命实践,仅仅依靠少数人的呐喊,依靠有限的宣传手段,要根本改造由这种社会环境产生的思想、所造成的国民性,是不可能的。第三那时的许多领导人物,还没有马克思主义的批判精神,他们使用的方法,一般地还是资产阶级的方法。他们中有的人看问题很片面,坏就是绝对的坏,好就是绝对的好。这种形式主义地看问题的方法,影响了这个运动后来的发展。在帝国主义时代,资本主义制度的内在矛盾已经比较充分地暴露出来。第一第一次世界大战以极端形式的进一步暴露。第二中国人学习西方的努力屡遭失败的事实,更使他们对资产阶级共和国方案在中国的可行性产生了极大的疑问。第三

“此次战争,使欧洲文明之权威大生疑念。欧人自己亦对于其文明之真价,不得不加以反省。”

梁启超一战后到欧洲考察后指出:

“全社会人心都陷入怀疑沉闷畏惧中,好像失了罗针的海船遇着风遇着雾,不知前途是生是好。”当时的知识分子对资本主义持怀疑和保留的态度正是因为新文化运动左翼人士对资产阶级民主主义的怀疑,推动着他们去探索挽救危亡的新的途径,为他们以后接受马克思主义准备了合宜的土壤。这样,后来新文化运动的发展就分成了两个潮流。一部分人(如李大钊等)继承了它的科学和民主的精神,并在马克思主义的基础上加以改造;另一部分人(如胡适等)则沿着资产阶级的道路继续走下去了。“帝国主义的侵略打破了中国人学西方的迷梦,很奇怪,为什么先生老师侵略学生呢?中国人向西方学得很不少,但是行不通,理想总是不能实现,多次奋斗,包括辛亥革命那样全国规模的运动,都失败了。国家的情况一天一天坏,环境迫使人们活不下去。怀疑产生了,增长了,发展了。”“这种痛苦的经历,对中国的先进分子来说是一件好事,旧的路走不通了,就会寻找新的出路。”(毛泽东)三、十月革命与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

中国的先进分子走上马克思主义指引的道路,是他们经过长期的、艰苦的探索之后所作出的一种选择。马克思主义学说在19世纪40年代创立以后,在长时间里,其影响主要限于欧洲。孙中山、朱执信、梁启超等人虽也提过一下马克思,不过在俄国十月革命以前,中国人并没有真正了解马克思主义。在《民报》上发表了一些文章,其中如《德意志革命家小传》一文,介绍了马克思、恩格斯的生平,并评述了《共产党宣言》和《资本论》。

1.揭开了人类历史的新纪元1917年俄国爆发的十月社会主义革命,推动中国的先进分子把自己的目光从西方转向东方,从资产阶级民主主义转向社会主义。2.建立了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它昭示人们,资本主义制度并不是永恒的,无产阶级和其他劳动群众一旦觉醒起来、组织起来,完全可以依靠自身的力量创造出维护绝大多数人利益的崭新的社会制度。十月革命的历史意义3.沟通了东西方革命的桥梁由于这个革命发生在中国学习西方的努力遭到失败、中国的先进分子陷于彷徨和苦闷之中的时候,它确实使中国人看到了民族解放的新希望。李大钊说,十月革命所开始的,“是世界革命的新纪元,是人类觉醒的新纪元。我们在这黑暗的中国,死寂的北京,也仿佛分得那曙光的一线,好比在沉沉深夜中得一小小的明星,照见新人生的路”。

十月革命促进了中国人民向西方学习转向研究和宣传俄国十月革命和马克思列宁主义,开始用无产阶级的宇宙观来观察中国的问题。这样,就使1915年开始发展起来的新文化运动发生根本的变化,由一个资产阶级文化革命运动转变为一个广泛宣传马克思列宁主义的运动,《新青年》也逐渐变成宣传马克思主义的刊物。李大钊和陈独秀等开始传播马克思列宁主义。1918年12月创刊的《每周评论》,专门介绍马克思主义。

1918.7.《言治季刊》—《法俄革命之比较观》1918.11.庆祝欧战胜利大会—《庶民的胜利》1918.《新青年》第5卷第5号《布尔什维主义的胜利》1919.5.《新青年》第6卷第5号《我的马克思主义观》

“试看将来的环球,必是赤旗的世界!”在中国大地上率先举起马克思主义旗帜的,是李大钊,成为中国第一个马克思主义者。四、五四运动: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

五四运动的爆发(一)

1919年5月爆发的五四运动,是中国近代史上的一个划时代的事件。这个运动是在新的时代条件和社会历史条件下发生的。

新的社会力量的成长、壮大首先

新文化运动掀起的思想解放的潮流其次

俄国十月革命对中国的影响再次1、在1914年至1918年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由于欧洲帝国主义忙于战争,暂时放松了对中国的侵略和压迫。中国的民族资本工业在这时有了比较迅速的发展,中国工人阶级的队伍也壮大起来了,产业工人的数目由1913年的约65万人发展到1919年的200万人左右。

1915年9月,陈独秀在上海创办《青年杂志》(1916年起改名《新青年》),标志着新文化运动的兴起。而新文化运动掀起了中国思想解放的潮流。1917年俄国十月社会主义革命的伟大胜利,为中国革命指出了道路。正如毛泽东同志在《论人民民主专政》一文中所说:"十月革命一声炮响,给我们送来了马克思列宁主义。十月革命帮助了全世界的也帮助了中国的先进知识分子,用无产阶级的宇宙观作为观察国家命运的工具,重新考虑自己的问题。走俄国人的路--这就是结论。"

五四运动的直接导火线,是巴黎和会上中国外交的失败。在1919年上半年召开的巴黎“和平会议”上,中国政府代表提出废除外国在华势力范围、撤退外国在华驻军等七项希望和取消日本强加的“二十一条”及换文的陈述书,遭到拒绝。这个由几个西方列强把持的会议,竟规定德国应将在中国山东获得的一切特权转交给日本。会议给予中国的,只是归还八国联军入京时被德国掠去的天文仪器而已。北洋政府居然准备在这样的和约上签字。消息传到国内,激起了各阶层人民的强烈愤怒。五四运动由此爆发。顾维钧在“巴黎和会”发言《我的1919》片段七项希望:废弃势力范围、撤退外国军队、裁退外国邮政电报机关、撤销领事裁判权、归还租借地、归还租界、关税自主五四运动的过程

五四运动分为两个阶段(即三个时间段)

1919年5月4日—6月3日1

1919年6月3日—6月10日2

1919年6月10日—6月28日3

1919年5月4日—6月3日1

运动中心在北京,运动主体是学生。

第一个高潮:5月4日,痛打章宗祥,火烧赵家楼。

1919年5月4日,北京大学等北京十几所学校的学生三千余人在天安门前集会,随后举行示威游行。学界的宣言呼吁:“中国的土地可以征服而不可以断送!中国的人民可以杀戮而不可以低头!国亡了!同胞起来呀!”

第二个高潮:5月19日,挽留蔡元培。1919年5月8日,五四运动爆发后,蔡元培为抗议政府逮捕学生,于5月8日提交了辞呈。并于9日悄然离京。在他发布的《不愿再任北京大学校长的宣言》中说:“我绝对不能再作不自由的大学校长:思想自由,是世界大学的通例。后由于北大师生极力挽留,蔡元培答应只做北大师生的校长。

五四运动:火烧赵家楼6月3日,斗争中心转至上海,斗争的主力是工人阶级。五四运动的前期,斗争主力是青年学生。运动中心在上海,运动主体是工人、市民和学生。第三个高潮:6月5日,实现“三罢”。学生的爱国行动受到北洋政府的严厉镇压。正当学生的爱国运动面临夭折的危险时,中国工人阶级开始以独立的姿态登上历史舞台。从6月5日起,上海六七万工人为声援学生先后自动举行罢工。工人罢工推动了商人罢市、学生罢课。随后,这场反帝爱国运动扩展到了20多个省区、100多个城市。

1919年6月3日—6月10日2

第四个高潮:6月10日,罢免卖国贼迫于人民群众压力,北洋政府不得不于6月10日释放被捕学生,并宣布罢免亲日派官僚曹汝霖、章宗祥、陆宗舆的职务。

运动中心在巴黎,运动主体是留学生。第五个高潮:6月28日,中国代表陆征祥拒签《巴黎和约》。

6月28日,中国政府代表也没有出席巴黎和约的签字仪式。五四运动的直接斗争目标得到了实现。

1919年6月10日—6月28日3视频资料:签订“二十一条”四、五四运动: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

五四运动的历史特点(二)

由于五四运动是在新的社会历史条件下发生的,它具有以辛亥革命为代表的旧民主主义革命所不具备的一些特点。五四运动表现了反帝反封建的彻底性第一

五四运动是一次真正的群众运动第二五四运动促进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

传播及其与中国工人运动的结合第三近代以来,中国人民对帝国主义的认识经历了两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停留在表面的感性认识的阶段。第二阶段才进到了理性的认识阶段,即看出了帝国主义内部和外部的各种矛盾,并看出了帝国主义联合中国买办阶级和封建阶级以压榨中国人民大众的实质。对“彻底性”的理解:一是“彻底性”不是指完成了反帝反封建的任务,而是指斗争的坚决性、不妥协性。二是从感性的排外到理性地认识到帝国主义的内部和外部的各种矛盾,帝国主义和中国封建势力的联合。

在五四运动中,工人阶级显示了伟大的力量,工人在斗争中发挥决定性的作用这个事实,给予先进的知识分子以真切的教育。那些接触了社会主义思潮、初步掌握了马克思主义的知识分子开始到工人中去宣传和组织工作,并发挥了某种先锋和桥梁的作用。而先进知识分子和工人群众相结合的过程,也就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工人运动相结合的过程。因此,五四运动就为1921年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做好了思想上和干部上的准备。

五四运动是近代中国革命史上具有划时代意义的重大事件。是近代中国第一次彻底的不妥协的反对帝国主义和彻底的不妥协的反对封建主义的爱国运动,是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五四运动时中国无产阶级开始有了觉悟,五四运动发生在1919年,1921年便产生了中国共产党。”对五四爱国运动的评价

毛泽东指出:“在于它(五四运动)带着辛亥革命还不曾有的姿态,这就是彻底地不妥协地反对帝国主义,彻底地不妥协地反对封建主义。”第二在五四运动中,爱国的青年起到了先锋作用;第一五四运动是近代中国历史上第一次由学生、工人和广大市民发动的反帝反封建爱国运动,不仅规模之大遍及全国,而且斗争方式是崭新的;第三在五四运动中,中国无产阶级开始作为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历史舞台。第二节马克思主义进一步一、中国早期马克思主义思想运动二、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工人运动的结合三、中国共产党的创建及其历史特点一、中国早期马克思主义思想运动1、早期马克思主义的队伍(三种类型)五四前的新文化运动的精神领袖(先驱者)【陈独秀】【李大钊】五四运动的左翼骨干【毛泽东】【杨匏(pao)安】

【蔡和森】

【周恩来】一部分原中国同盟会会员、辛亥革命时期的活动家董必武2、早期马克思主义思想运动(P96)(1)重视对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的学习,明确

地同第二国际的社会民主主义划清界线。

像这样与虎谋皮、为虎所噬还要来替虎噬人的方法,我们应该当作前车之鉴。

——陈独秀(2)注意从中国的实际出发,学习、运用

马克思主义的理论。

一个社会主义者,为使他的主义在世界上发生一些影响,必须要研究怎样可把他的理想尽量应用于环绕着他的实境。

——李大钊《再论问题与主义》(3)开始提出知识分子应当同劳动群众相

结合的思想我们很盼望知识阶级作民众的先驱,民众知识阶级的后盾。

——李大钊3、新文化运动的发展(P97)赋予科学与民主新的涵义将反封建思想推向深入

马克思主义开始逐步在思想文化领域中发挥指导作用北大红楼两巨人,纷传北李与南陈,孤松独秀如椽笔,日月双悬照古今。北李南陈,两大星辰;茫茫黑夜,吾辈仰辰。

二、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工人运动的结合1、中国共产党的早期组织

第一,空谈好听的“主义”,是极容易的事,是阿猫阿狗都能做的事,是鹦鹉和留声机都能做的事。

第二,空谈外来进口的“主义”,是没有什么用处的。······好比医生单记得许多汤头歌诀,不去研究病人的症候,如何能有用呢?

第三,偏向纸上的“主义”,是很危险的。这种口头禅是很容易被无耻政客利用来做种种害事。······罗兰夫人说,“自由!自由!天下多少罪恶都是借你的名做出的!”一切好听的主义,都有这种危险。

——胡适《多研究些问题,少谈些“主义”》我们的社会运动,一方面固然要研究实际的问题,一方面也要宣传理想的主义。不论高揭什么主义,只要肯竭力向实际运动的方面去作,去努力,都是对的,都是有效果的。必须有一个根本解决,才有把一个一个的具体问题都解决的希望。——李大钊《再论问题与主义》

2、中国共产党早期组织的活动(1)研究和宣传马克思主义“问题”与“主义”之争(2)到工人中去进行和组织工作1920年,李大钊在北京发起成立共产主义小组并创办《劳动音》周刊

旧址在丰台区长辛店镇内。1920年9月北京共产主义小组成立后,为组织工人运动,邓中夏等深入长辛店铁路工厂发动工人斗争。1921年1月1日在此成立工人劳动补习学校,传播共产主义思想以唤醒工人大众,向资本家及反动统治者进行斗争。在这里造就了一大批工人运动的优秀骨干,史文彬就是其中最杰出的代表。【邓中夏】长辛店劳动补习学校

1920年11月21日,在上海共产主义小组帮助下,上海机器工会成立,并出版《机器工人》。孙中山、陈独秀到会祝贺并发表演说。(3)进行关于建党问题的讨论和实际组织工作

1920年8月,上海共产主义小组成立后,陈独秀指派上海共产主义小组的年轻成员俞秀松等人组建社会主义青年团。左图是上海社会主义青年团机关旧址,上海霞飞路新渔阳里6号(今淮海路567弄6号)。

在李大钊的领导下,于1920年10月成立了北京共产党早期组织,同时,着手成立北京社会主义青年团。11月初,在李大钊的指导下,北京社会主义青年团第一次会议在北京沙滩红楼北大学生会办公室举行。

三、中国共产党的创建及其历史特点1、中国共产党的创建(1)中国共产党是中国工人运动和马克思列宁主

义相结合的产物

中国工人阶级的成长、壮大,为建党提供了阶级基础。

十月革命后马克思列宁主义在中国的传播,为建党提供了思想条件。

五四运动促进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及其与中国工人运动的结合。(2)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

1921年7月,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在上海召开,宣告中国共产党的成立。这是中国历史上具有重大意义的事件。图为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会址——上海法租界贝勒路树德里3号(现为兴业路76号)。

地点:今上海兴业路76号最后一天转至嘉兴南湖的一画舫上主要人物:李达、毛泽东、何叔衡、李汉俊、董必武、陈潭秋、王尽美、邓恩铭、张国焘、刘仁静、陈公博、周佛海、包惠僧、马林、尼科尔斯基内容:确定党的名称为“中国共产党”1、通过党的纲领以无产阶级革命军队推翻资产阶级,采用无产阶级专,以达到阶级斗争的目标——消灭阶级、废除资本私有制,以及联合第三国际等。

2、确定党的中心任务集中力量领导工人运动,在工会中灌输阶级斗争的精神。3、选举党的中央领导机构选举陈独秀、张国焘、李达组成中央局,陈独秀任中央局书记,张国焘任组织主任,李达任宣传主任。2、中国共产党成立的历史特点和意义中国共产党一开始就是一个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基础的党,是一个区别于第二国际旧式社会改良党的新型工人阶级革命政党。

它成立于俄国十月革命取得胜利,第二国际

社会民主主义、修正主义遭到破产之后。它是在半殖民地半封建中国的工人运动的基

础上产生的。

(1)中国共产党成立的历史特点(P102)(2)中国共产党成立的历史意义中国共产党的成立,是一个“开天辟地的大事变。”它给灾难深重的中国人民带来了光明和希望。第三节中国革命的新局面一、制定革命纲领,发动工农运动二、实行国共合作,掀起大革命高潮第三节中国革命的新局面一、制定革命纲领,发动工农运动1、制定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纲领

1922年7月16-23日,中国共产党第二次全国代表大会在上海召开。中心议题是讨论和制定党在民主革命阶段的纲领。上海南成都路辅德里625号(今成都北路7弄30号)

党“二大”会址最高纲领:

实现社会主义、共产主义。最低纲领:

消除内乱,打倒军阀,推翻国际帝国主义的压迫,统一中国为真正的民主共和国。2.革命方法:采取群众路线的方法大会提出,是不是相信群众、依靠群众,这是关系革命成败的一个大问题。因此,大会改变了一大作出的不同其他党派建立任何联系的规定,通过了《关于民主的联合战线的决议案》,指出:只有无产阶级革命势力和民主主义的革命势力合同动作,才能使真正的民主革命格外迅速成功。大会通过了《中国共产党加入第三国际决议案》,确认中国共产党是共产国际的一个支部。2、发动工农群众开展革命斗争第一次工人运动高潮

香港海员罢工-1922.1

安源路矿工人罢工-1922.9

开滦煤矿工人罢工-1922.10

京汉铁路工人大罢工-1923.2(吴佩孚制造“二七惨案”1923.2.7)香港海员大罢工(1922年)安源路矿工人罢工(1922年)京汉铁路工人大罢工(1923.2)开展农民斗争1921年9月,浙江萧山县衙前村成立了中国第一个农民协会。1922年6月,彭湃来到家乡广东海丰县的赤山约,成立了农会。1923年元旦,海丰总农会宣告成立。彭湃

(1896.10.22-1929.8.30),广东省海丰县海城镇。1924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22年7月,5位觉悟较高的农民在他的组织下成立了农会,这就是著名的“六人农会”。1923年1月,海丰县总农会成立,当选为总会长。1924年出任广州农民运动讲习所第一届所长。1929年8月24日,在上海被国民党反动派杀害。二、实行国共合作,掀起大革命高潮1、国共合作的形成中国共产党统一战线方针的制定

“一大”的策略——不合作(1921.7)“二大”的决议——党外联合(1922.7)杭州西湖特别会议的决定——党内合作(1922.8)“三大”的方针——建立国共合作的统一

战线(1923.6)广州东山恤孤院31号(现恤孤院路3号)

党“三大”会址合作的原因和条件:①华盛顿会议后,帝国主义列强支持操纵依附他们的军阀争权夺利,割据混战,压迫中国的民族工业。“打倒列强,除军阀”,成为全国人民的共同愿望。②必要条件:二七惨案使中共认识到,要战胜强大的敌人,必须争取一切可能的同盟者,建立革命统一战线;孙中山在第二次护法运动失败以后,深感国民党的改组十分必要;③可能条件:国民党是比较革命的民主派,在社会上有一定威信,在南方又建立了根据地,它的领导人孙中山真诚欢迎中国共产党同他合作。④外部条件:共产国际起了促进作用。(马林)以“党内合作”这种方式的原因:共产党员以个人身份加入国民党,使统一战线有了统一的组织形式,便于领导革命;国民党是当时中国有影响力的大党,这种形式能为国民党所接受,有利于国民党的改组。共产党员以个人身份加入国民党,既有利于以合法身份开展革命活动,也有利于保持中国共产党在政治上、思想上、组织上的独立性。

国共合作的实现——国民党“一大”的召开1924年1月20日-30日,中国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在广州举行大会通过了《大会宣言》提出了“联俄、联共、扶助农工”三大政策为核心的新三民主义,大会实现了国共两党的第一次合作。中国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会址

原广州国立高等师范学校,现文明路215号国民党一大代表步入会场国共合作的意义

1924年1月31日,孙中山主持召开了国民党一届一中全会,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的召开,标志着国民党改组工作的基本完成和国共合作的正式建立,以及以国共合作为基础的革命统一战线的形成。国民党的性质由此发生了重要变化,即由原来的资产阶级政党改变为工人、农民、城市小资产阶级和民族资产阶级四个阶级的革命联盟。此后,在国共两党的共同努力下,很快掀起了国民革命的高潮。国共两党合作的实现,使革命统一战线建立起来,推动了全国反帝反封建的国民革命的迅速开展。

2、大革命的准备与进行第一,国共两党都得到了大发展;第二,工农运动蓬勃高涨;五卅运动、

省港大罢工等广州农讲所、中央农民运

动讲习所;第三,革命武装力量不断扩大;创立黄

埔军校;第四,国民革命思想得到了空前的传播;五卅运动(1925.5)省港大罢工(1925.6-1926.10)1927年3月,毛泽东同志在武汉主办的中央农民运动讲习所学员宿舍黄埔陆军军官学校(1924.5)黄埔军校校徽

总理【孙中山】黄埔军校的主要领导人

校长【蒋中正】黄埔军校的主要领导人

党代表【廖仲恺】政治部主任【周恩来】黄埔军校第一期毕业证书孙传芳吴佩孚张作霖举行了反对北洋军阀的北伐战争孙传芳:拥兵20万,控制着福建、浙江、安徽、江苏、江西,扼守着长江中下游。吴佩孚:拥兵20万,控制湖北、河南、湖南和直隶一部分及京汉铁路。奉系张作霖:是当时最大的军阀集团,拥兵35万,控制着东北及京津地区和津浦路的北段。1926年6月,国民革命军在广州举行的北伐誓师阅兵仪式。北伐开始时,国民革命军共8个军约10万人。蒋介石为总司令,李济深为总参谋长,白崇禧为总参谋次长,邓演达为总政治部主任,郭沫若为副主任。这八个军中,除第四军、第五军的部分兵力留守广州,第七军部分兵力留守广西以外,其余均参加北伐。

第一、二、三、四、五、六、七、八军军长分别为:何应钦、谭延闿、朱培德、李济深、李福林、程潜、李宗仁、唐生智。视频资料:北伐战争

中国共产党和中国国民党合作组成的广州国民政府,领导国民革命军于1926-1927年为推翻北洋军阀统治而进行的革命战争。这次战争连同1924-1925年统一广东的战争,亦称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庆祝北伐胜利及国民党迁都武汉的集会

北伐战争顺利进展的原因(1)国共合作的伟大力量,形成了革

命人民的大团结;(2)北伐战争是为了打倒列强,除军

阀,是正义、革命的,进步的战争,

顺应民心,得到人民群众的广泛支

持;(根本原因)(3)北伐胜利发展同苏联政府的支持

也是分不开的;(武器支援、军事顾问)(4)北伐战争的战略方针是正确的;(5)广大官兵的英勇作战,尤其是共产党与青年团员的模范作用。(6)北洋军阀集团内部矛盾的存在,

也是北伐战争胜利发展的原因之一。

大革命是在反对帝国主义、反对军阀的政治口号下进行的,而提出这个口号的是共产党;大革命是在民族统一战线的组织形式下进行的,而共产党是国共合作的倡导者和统一战线的组织者;3、大革命中的中国共产党(贡献)P107大革命是近代中国历史上空前广泛而深刻的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