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8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开辟与发展+知识提纲 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_第1页
第28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开辟与发展+知识提纲 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_第2页
第28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开辟与发展+知识提纲 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_第3页
第28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开辟与发展+知识提纲 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_第4页
第28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开辟与发展+知识提纲 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28课一、伟大的历史转折1.1976-1978:徘徊时期(1)政治上:文革结束,“左”倾错误继续:“两个凡是”(2)经济上:经济破坏,停滞不前(3)思想上:1978.5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①《光明日报》发表《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②意义:否定了“两个凡是”的错误观点,重新确立了实事求是的马克思主义思想路线,纠正了长期以来束缚人们的“左”的错误(4)1977年恢复高考2.十一届三中全会(1)时间:1978.12(2)背景:①“文化大革命”结束后的两年里,国民经济处于徘徊中前进的状态。②1978年,开展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为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奠定了思想基础③邓小平作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的讲话,为全会确立了指导思想(3)内容:①政治路线:停止“以阶级斗争为纲”的错误方针②经济路线:把党和国家的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③思想路线:重新确立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马克思主义思想路线④组织路线:强调民主法制,拨乱反正;确立以邓小平为核心的第二代领导集体审查解决了历史遗留和一些重要领导人功过是非问题(4)意义:①实现了新中国成立以来党和国家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伟大转折②开启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3.拨乱反正(1)原则:实事求是、有错必纠4.党的建设(1)1981年6月十一届六中全会(2)意义:科学总结了新中国成立32年来的历史,对统一全党思想,开展改革开放新的伟大革命,打下了重要的思想基础5.社会主义民主法制建设的恢复和发展:1982年通过《宪法》(1)增加了适应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规定(2)标志着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进入新的阶段6.改革开放后的外交成就(1)背景:①外交政策为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服务②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主题③90年代后两极格局解体,经济全球化、世界多极化趋势进一步加强(2)外交成就:①1979年,中美正式建交②1989年,中苏实现国家关系正常化③世纪之交,把巩固与发展周边关系作为外交工作的首要任务④进入21C,积极致力于与世界各大国建立不同形式的伙伴关系⑤中国把与发展中国家合作作为全方位对外开放战略的一部分⑥积极推动区域和国际合作:上海合作组织、二十国集团、金砖国家⑦积极参与以联合国为中心的多边外交活动二、改革开放(一)对内经济体制改革1.改革的前提:坚持社会主义制度根本目的:解放生产力目标: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实质: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改革的内容:农村/城市2.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农业朝专业化、商品化、社会化、现代化方向发展(1)背景:①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的弊端②人民公社体制挫伤农民积极性③农民生活贫苦(2)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改变土地经营方式)①含义:在土地公有制的基础上,把土地长期承包给各农户使用,自主经营,自负盈亏②特点:土地的所有权与经营权分离③意义:A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促进农业和国民经济发展B推动了城市改革C分散经营不利于农业机械化与现代化(3)发展乡镇企业和非农产业,调整产业结构①促进农村剩余劳动力就业,提高了农民生活水平②推动城市化进程和农业的现代化建设(4)基层组织:1983年撤销人民公社、生产大队,建立乡、镇政府和村委会(5)流通体制:由统购统销制度到市场机制(6)意义①提高了农民生产积极性,改善了人民的物质生活②农业发展丰富了市场,为产业优化奠定了基础③改变了农村的经济形势和社会面貌④推动了推动乡镇企业的崛起和城市经济体制的改革3.城市经济体制改革——1984年(1)原因:①计划经济体制使企业缺乏活力,不能适应现代化建设的要求②农村改革的推动(2)1984年10月,中共十二届三中全会通过《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城市改革全面展开①改革重点从农村转向城市②从农业转向国有企业③初期以建立社会主义有计划的商品经济为目标(3)内容:①逐步扩大国有企业自主权、实行政企分开,增强企业活力②1992年提出: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现代企业制度特点:“产权清晰、权责明确、政企分开、管理科学”现代企业制度形式:股份制公司③1992年,中共“十四大”确立进一步深化国有企业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方面改革前改革后管理方式政企不分政企分开,简政放权,扩大企业经营自主权经营方式国家经营/分配方式平均分配以按劳分配为主、多种分配方式并存所有制单一公有以公有制经济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4)评价:①增强了企业活力和竞争力,调动了积极性②有利于国民经济的稳定和健康发展③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创造了条件④存在职工下岗问题4.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探索(1)背景①20世纪80年代末到90年代初,改革开放面临复杂的国内外形势,改革进入关键时期②1992年初,邓小平的“南方谈话”解放了人们的思想,有利于推动改革开放的深入发展(2)过程提出目标1992年中共十四大提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确立框架1993年中共十四届三中全会确立了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框架完善理论中共十五大进一步完善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提出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初步建立21世纪初,95%以上的商品资源实现市场配置,社会主义商品市场体系基本建立(3)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特征:①基本标志:坚持公有制的主体地位非公有制经济是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包括了个体经济、私营经济、外资经济等形式②根本目标:实现共同富裕③国家对市场经济的运行实行有力的宏观调控(二)对外开放1.过程时间措施1980深圳,珠海,汕头,厦门四个经济特区198414个沿海开放城市1985开辟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闽南三角地区等沿海经济开放区1988海南省经济特区1990开放上海浦东1992开放沿江城市、陆地边境城市、内地省会2000引进来、走出去2001加入世界贸易组织WTO2013“一带一路”2013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形成:从沿海到沿江,从沿边到内地,多层次、多渠道、多种形式的全方位对外开放的新格局全方位:对世界所有国家开放多层次:不同地区不同程度开放宽领域:经、科教文卫等领域开放2.背景(1)国际:①70年代外交突破,国际环境改善②经济全球化进程加快③亚洲四小龙提供了借鉴(2)国内:①历史教训:闭关自守导致中国落后②工作重心转移,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现实要求3.基础与原则:坚持社会主义制度、独立自主、自力更生、平等互利4.经济特区(1)“特”:特殊的经济政策和经济管理方法目的:为了更好的吸收和利用国外的资金、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以促进我国经济的发展(2)为什么选在这些地方?①位于沿海,交通便利②靠近港澳,华侨多③资源比较丰富④经济基础好5.特点:(1)开放重点为对外贸易、引进建设项目、技术项目(2)服务于国家建设(3)政府主导(4)受制于计划经济体制(5)对外开放的层次较低三、一国两制与祖国统一大业(一)一国两制理论构想1.雏形:1981年叶剑英《关于台湾回归祖国,实现和平统一的方针政策》2.形成:20世纪80年代初,邓小平提出了“一国两制”的伟大构想3.内涵:在一个中国前提下,国家主体坚持社会主义制度,香港、澳门、台湾保持原有的资本主义制度长期不变台湾问题与港澳问题的异同台湾问题港澳问题异本质台湾问题是内战遗留问题,属内政问题,反对外国势力干涉港澳问题是殖民主义遗留问题,主权问题,涉及国际关系权利台湾可以保留自己的军队港澳则派驻中国人民解放军同措施设立特别行政区,享有高度自治权权利现行的社会、经济制度不变,生活方式不变(二)港澳回归澳门:1553葡萄牙强占1987年签署中葡联合声明澳门:1553葡萄牙强占1987年签署中葡联合声明1999成立澳门特别行政区 台湾:1624荷兰殖民者1662郑成功收复1895《马关条约》日本1945抗日战争胜利1949国民党败退台湾香港:1842割让香港岛《南京条约》1860割让九龙1898强租新界1984年签署中英联合声明1997成立香港特别行政区 2.香港澳门顺利回归的原因(1)改革开放后,中国综合国力的提升(2)“一国两制”的构想(3)港澳同胞渴望统一3.港、澳回归的历史意义(1)洗刷了中华民族的百年耻辱(2)标志着祖国统一大业向前迈出了重要一步(3)为国际社会以和平方式解决国家间的历史遗留问题提供了新的范例。(三)海峡两岸关系进展(台湾)1.1979年元旦,全国人大常委会发表《告台湾同胞书》,宣布采用和平方式统一祖国的方针,并呼吁海峡两岸实行通航、通邮、通商和探亲旅游2.1987年两岸隔绝状态被打破3.九二共识:1992年“海协”“海基会”海峡两岸均坚持一个中国原则(民间团体)1990年台湾海峡交流基金会1991年大陆海峡两岸关系协会4.1993年,汪辜会谈5.2005年,全国人大通过《反分裂国家法》6.两党最高领导人会面:2015年习近平、马英九在新加坡会面7.2008年两岸“三通”实现中国政府的坚决立场:1.坚持一个中国原则2.和平统一、一国两制,但不承诺放弃使用武力(针对分裂主义和国际反华势力)影响两岸关系的有利因素、不利因素不利因素1.台独势力不利因素1.台独势力2.国际反华势力干涉有利因素1.两岸交流不断加强2.两岸文化同根同源3.统一是两岸同胞共同心愿4.“一国两制”方针指引5.中国综合国力提高6.台湾自古是中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祖国完全统一的实现对中华民族复兴有何意义1.政治:是中华民族根本利益所在,是维护国家主权和民族尊严的重大原则问题有利于增强民族凝聚力2.经济:有利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稳定与发展和综合国力的增强3.外交:有利于我国国际地位的提高,在国际舞台上发挥更大的作用有利于亚太地区的和平和稳定4.军事:有利于增强我国的国防和海防中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三次转变1.新中国成立初到1956年后,从建立以社会主义公有制为主体,多种经济成分并存的经济,向高度集中统一管理的计划经济体制的转变2.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从单一的公有制经济变为以公有制经济为主体的多种所有制经济成分并存,从计划经济转变为以计划经济为主、市场调节为辅的经济3.20世纪90年代以来,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转变党的历史上重大转折的会议会议名称时间主要内容历史意义八七会议1927汉口纠正了陈独秀的右倾投降主义错误开展土地革命和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统治的总方针秋收时节发动起义秋收起义失利后工作重心由城市向农村转移是由大革命失败到土地革命兴起的转折点遵义会议1935遵义结束了王明“左”倾错误在党中央的不正确统治确立了以毛泽东为核心的正确领导党的历史上生死攸关的转折点七届二中全会1949河北西柏坡指出党的工作重心转移,工作重心由农村向城市转移提出党的总任务是把中国由农业国变为工业国,把中国建设成为伟大的社会主义国家解决了中国由新民主主义革命向社会主义革命过渡的重大问题十一届三中全会1978北京工作重心由阶级斗争向经济建设转移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是建国以来党的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伟大转折新中国的工业和科技建设成就

工业和科技

建设成就一五计划1953—1957①鞍山钢铁公司、长春第一汽车厂、沈阳第一机床厂和飞机制造厂②宝成、鹰厦铁路;川藏、青藏、新藏公路(不是铁路)③武汉长江大桥全面建设社会主义(在探索中曲折前进)1956—1966①建成武汉、包头钢铁基地②大庆、胜利、大港油田,实现原油和石油自给

③兰新、兰青、包兰铁路④1964年第一颗原子弹成功爆炸⑤首先完成了人工合成结晶牛胰岛素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