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上册第一单元教案_第1页
数学上册第一单元教案_第2页
数学上册第一单元教案_第3页
数学上册第一单元教案_第4页
数学上册第一单元教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数学上册第一单元教案

数学上册第一单元教案1

第一单元:单元教学规划

单元教学内容:第一单元(长度单位)

教学内容:

第3课时熟悉米、用米量

教学内容:

第4课时熟悉线段

教学内容:

课本5页及练习一第7、10题。

教学目标:

1、让学生自己观看、感知线段,体验线段的两个特征:直的和可度量。

2、通过实践活动,使学生学会量线段、画线段的方法。

3、培育学生的观看、想象、操作力量、合作意识以及运用学问解决实际问题力量。

教学重难点:

学生学会量线段、画线段的方法。

教学用具:

刻度尺,各种弯的、直的实物若干,如:牙膏盒、吸管、绳子等。

教学过程设计:

一、情境引入

师:同学们,你们知道勇敢的消防员叔叔为了抢救国家、人民的生命财产时都是争分夺秒,刻不容缓的,当每次接到任务时,为什么他们都是从高高的铁管上滑下来而不是走楼梯呢?(比拟快)为什么从铁管滑下来比走楼梯快呢?

师: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类似这样的事例还许多,下面我们就一起来讨论这个问题。

二、观看体验,探究新知

1、感知线段的直

师:请拿出袋里的东西看一看、摸一摸,你发觉了什么?

学生观看预备好的牙膏盒、药盒、直的曲的吸管、铅笔、绳子、铁

丝等。

学生汇报。

师:你觉得桌子上哪些东西是直的?

学生快速找出自己认为是直的东西。

师:请大家相互坚持谁拿对了,谁拿错了,并且相互订正。

2、感知线段的两个端点

师:请同学们再看一看,摸一摸那些直的东西除了直以外,你还发觉什么?

学生自由发言。

师:假设从铅笔的任意一端开头,摸到铅笔的另一端,我们就可以把其中的一端看作一个点,把另一端也看作一个点,我们把这两个点叫做端点。像书本的边、直的吸管那样都有两个端点。

3、从实例理解线段

师:请同学们在练习纸上按自己的想法把没两点连结起来。

教师在黑板出示:

学生操作,指名把黑板上的两个点用线连起来。

师:同学们画的这些线都有什么特点?

学生汇报。

师:大家说得好,请同学们看看、想想教科书第页“做一做”的图下面那句话和三条线。

小结:我们就把像课本第5页中间的图叫线段,线段都是直的、有两个端点。比方书本的边、盒子的边、铅笔、直的吸管都可以看作是线段。

学生找出身边的“线段”,并说一说、评一评。

4、量线段和估线段

师:线段可以量度吗?

让学生量一量课本第页上面线段的长度,并说说量法。

小结量法:先把尺子上的0刻度对准线段的左端,再看右端对着刻度几,就是几厘米。

教师出示横、竖两条同样长的线段,请学生估量这两条线段哪条长、哪条短或者同样长呢?

学生自由发表想法。

学生通过用尺子量度,发觉这两条线段是一样长的。

小结:不太长的线段通常用厘米和米可以量出它的长度。而生活中的线段有时需要估量一下,有时又要通过实践来得出正确的结论。另外,同样出的两条线段,往往人们会觉得竖放比横放长,这是视觉的误会,同学们在生活中要留意这个问题。

5、画线段

教师让学生用手势表示3厘米大约有多长。

学生尝试画3厘米长的线段,并说出画法。

让几个学生演示怎样画线段,大家评价哪种方法好。

学生操作后汇报。

请方法好的学生再演示一遍,并边画边说。

教师出示断了3厘米多的断尺让学生争论:怎样用这把断尺画出3厘米出的线段?

小组争论,试画。

小组派代表汇报。

师:刻度尺有不同的标记方法,只要把握画法就能精确画出线段。

三、联系生活,拓展延长

1、下列图有四个点,每两点之间画线段。

2、想一想,下面是小明从家到学校路线图,你认为走哪条路最近?

师:你们明白消防员叔叔为什么一接到任务后立刻从铁管滑下来,而不走楼梯了吗?

生活中运用这个原理的例子还有许多,你们能说说看吗?

四、总结

师: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还有什么问题?

五、课外作业

完成第5页的做一做,用卷尺量一量四周环境,量跳远距离。

数学上册第一单元教案2

教学目标:

1、通过推想、比拟,学会选用适宜的长度单位描述物体的长度。

2、稳固建立的厘米和米的长度单位表象,培育学生估测物体长度的意识。

3、感受测量物体长度与生活的亲密联系,体会建立长度观念的意义。

教学重点:会选用适宜的长度单位描述物体的长度。

教学难点:在明确长度单位过程中学会思索,比拟。

教学预备:课件、学生尺(厘米尺)、米尺等。

教学过程

一、互动对话,明确目标

师:前面我们熟悉了哪些长度单位?

学生答复后,请他们依次用手比划出:2厘米、5厘米、10厘米、50厘米、1米等长度。

师:大家都熟悉了厘米和米,生活中你们会用这两位朋友吗?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探究“选择适宜的长度单位解决问题”。(板书课题)

二、自主学习,探究新知

1、创设情境,提醒问题

(1)课件出示旗杆,让学生猜一猜它有多高。

(2)提出问题:一根旗杆的高度是13厘米还是13米呢?为什么?

2、自主学习,解决问题

学生思索,自主解决问题。

三、展现沟通

1、小组内沟通

组内沟通各自的答案和解决问题的方法。

2、全班沟通

组织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在全班沟通。

3、教师引导学生小结

解决问题的方法是多样的,以后大家在选择适宜的长度单位时要多思索多比拟。

由于学生目前只学习了“米”和“厘米”两个长度单位,很简单作出不是13厘米,就是13米的推断。全班沟通时,要避开这种非此即彼的简洁推断,不仅要关注结果,更要关注学生的思维过程。

得出结论:一根旗杆的高度是13米。(板书)

4、反思回忆

教师出示一支粉笔,告知学生,一支粉笔的长度约是10厘米,2支粉笔叠起来就是20厘米,比13厘米长,所以一根旗杆的长度是13米。

四、反应评价

根底练习(课件集中呈现)

1、教材第7页做一做。

2、教材第9、10页练习一中第8、9题。

拓展练习

对于二年级的孩子来说,反思与回忆是有难度的,所以教师可以示范,教给他们一些方法。

课件出示小美的新居间里有一张美丽的床。

1、学生思索:这张床的长度是200厘米还是200米呢?

2、指名答复,说说选择的理由。

五、课堂小结

1、学生回忆: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2、教师小结:同学们,今日我们进一步熟悉了长度单位厘米和米,在推断选择什么长度单位适宜时,我们可以通过用手比划,借助身高、身边物品来估测物体的实际长度,最终选择适宜的长度单位。

板书设计

解决问题

测量较短的物体,一般用厘米作单位。

测量较长(高)的物体,一般用米作单位。

教学反思

虽然旗杆、课桌、教材等在生活中很常见,但是许多学生还是不知道它们的长度,他们只是有一个相对概念,即在比拟中知道谁比谁长(或高),但是明确详细的量,对于二年级的孩子来说还是有困难的。所以,旗杆究竟是13米还是13厘米呢?许多学生能很快说出是13米,由于旗杆比拟长,所以就要选择长的长度单位米,而不会选择一个“标准量”进展比拟,所以在学生自主解答和沟通时,我们还是要急躁引导。

数学上册第一单元教案3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简洁了解计算工具的进展,包括结绳计数等远古计数方法、算筹的简洁学问、传统计算工具--算盘,及其计算方法、生活中常用的计算器、和现代计算机的进展史。展现人类宏大的制造过程和聪慧才智,体会到人们为了便利在计算工具方面的探究和努力。

2.使学生知道计算器上的各个功能键的作用,会使用计算器进展计算。培育学生动手操作力量和创新力量。

3.通过学习,使学生感受到计算在日常生活、生产实践中的作用。

重点难点

利用计算器来进展计算。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欢乐导入

师:假如教师请XX同学和XX同学同时参与一个计算大赛,你认为谁会取胜?假如我给XX同学一件隐秘武器(计算器),这时候谁能取胜呢?看来,有了计算工具,会使我们的计算变得又快又精确。

同学们都知道,数学总是离不开计算。今日我们就来一起熟悉计算工具。

(板书课题:计算工具的熟悉)

二、自主探究,欢乐自学

你都知道哪些计算的工具?谁情愿给大家介绍介绍?

生可能会答:计算器、算盘……

【设计意图:学生课前通过预习,查找资料。课一开头即让学生展现自己所了解的计算工具,发散学生思维,提高学习兴趣。教师依据学生汇报的状况有重点的请学生介绍如绳结、算筹等使用的方法,从而进一步使学生体会计算工具进展的过程。】

1.远古计数:

师:看来同学们的学问都特别丰富,但有关计算工具的学问还远不止这些,计算工具从古到今,随着人类社会的不断进步,经过了漫长的进展过程。远古时代,人类在捕鱼、狩猎和采集果实的劳动中,就产生了计数的需要。人们就用什么来计数?(板书:远古计数)

生回忆:手指、石子、结绳或在木棒上刻痕来计数。

2.算筹:

师:这种方法只能计数,而不能清晰的表示数位,人们开头想一些新的方法来计数。这就消失了这样一种计数方法--算筹。

(板书:算筹)

师:算筹是用木棍或竹子制成。与远古计数相比,她的优点是有数位。算筹是如何用来计数的。出示资料,并且争论:你在这段资料中了解到哪些学问?

3.算盘:

师:后来我国劳动人民制造了算盘作为计算工具。七八百年前,算盘已经在我国广泛使用。

展现算盘:上面有两颗珠子,每颗代表5,下面每颗珠子表示1。

不仅我国劳动人民有如此多的创造,其他国家的人为了使计算更加的便捷,也在孜孜不倦的努力着。请同学给大家介绍一下。

【设计意图:通过了解计算工具进展的演化史,熟悉算筹、算盘,了解算盘计数,让学生感受古代劳动人民的聪慧才智。使学生更深层次地感受到祖国文化的博大精深,从中受到爱国主义的教育。】

4.计算器:

师:现在,计算工具不仅要满意计算的需要,更要追求轻巧,快捷。计算器就是我们最常见的计算工具。你在哪里见过计算器?

生:菜市场、早市计算菜的价钱。超市计算物品的价钱。

师:大家都预备了计算器,同学们相互观看,相互沟通:

(1)你的计算器有哪些按键?

(2)这些按键的功能是什么?

【设计意图:展现学生手中的计算器,让学生对计算器的大小、模样、作用有初步的了解,为下一步详细学习计算器的使用打下根底。并引起探究的兴趣。】

三、和谐互动,欢乐展现

1、小组相互说一说你们的计算器有什么不同。

2、请生说一说各个按键的功能。

3、尝试计算386+179=

学生展现,教师补充。

四、稳固提高,欢乐练习

1、自己试试看

825-138=26×39=312÷8=

2、找规律

9999×1=9999×2=9999×3=9999×4=

依据规律直接写出答案

9999×5=9999×7=9999×9=

3、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计算平均分

4、男女生大比拼

第一组:17+83=62-12=1000×5=

其次组:7865+3497=835×23=1305÷45=

要求:(1)全体男生用口算或笔算算第一组题。

(2)全体女生用计算器算其次组题。

【设计意图:熟悉计算器,我选用自主探究法,让学生自主了解计算器各个功能键的作用,并在教师的指导下能运用计算器进展四则计算,探究计算规律。既培育学生观看、推理力量,也可以端正学生对待计算器的正确态度,懂得合理地利用它。】

5、作业

帮忙妈妈算一算今日的家庭消费状况。

板书设计

计算工具的熟悉

1.远古计数

2.筹算

3.算盘

4.计算器

数学上册第一单元教案4

教学内容

求亿以上数的近似数。(教材第21页例4)

教学目标

能用“四舍五入”法正确地求出亿以上数的近似数。

重点难点

重点:把握用“四舍五入”法求亿以上数的近似数的方法。

难点:正确求出亿以上数的近似数。

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

师:我们已经学会了亿以内数用“四舍五入”法求近似数的方法,那么亿以上的数又该怎样求近似数呢?(板书课题:求亿以上数的近似数)

二、学习新课

1、教学教材第21页例4。

(1)出示问题。

师:比亿大的数,同样可以用“四舍五入”法求出近似数。大家试着做一下这两个题。(课件出示教材第21页例4,引导学生独立完成,教师巡察、指导)

(2)解决问题。

教师点名说一说是怎么做的。教师依据学生汇报边讲解边板书。

先分级找到亿位,再看千万位上的数,用“四舍五入”法求出近似数,再加上“亿”字。

使学生明确:改写成用“亿”作单位的数时,关键要看千万位上的数。

2、亿以上数的近似数的求法。

师生共同归纳出亿以上数的近似数的求法:求亿以上数的近似数时,先分级,找到千万位,再依据千万位上数进展“四舍五入”省略亿位后面的尾数,求出近似数。

三、稳固反应

1、完成教材第21页“做一做”。(点2名同学板演,其余学生独立完成,然后集体订正、评价)

(1)910

(2)428000000≈4亿

5260230000≈53亿

49692022000≈497亿

2、把下面的数改写成用“亿”作单位的数。(不是整亿的,用“四舍五入”法省略亿位后面的尾数)

10600000000

503000000000

7202200000

5270230000

49692022000

26900800000

(课件出示题目,点3名同学板演,其余同学独立完成,然后集体订正、评价,使学生再次明确“=”和“≈”的正确用法)

答案:10600000000=106亿

503000000000=5030亿

7202200000=72亿

5270230000≈53亿

49692022000≈497亿

26900800000≈269亿

四、课堂小结

这节课你学会了什么?有什么收获?

板书设计

求亿以上数的近似数

求亿以上数的近似数时,先分级,找到千万位,再依据千万位上的数进展“四舍五入”省略亿位后面的尾数,求出近似数。

教学反思

1、亿以上的数比拟大,求其近似数比拟困难。教学时,可以类比亿以内数近似数的求法,迁移类推,让学生依据“四舍五入”法自主探究亿以上数的近似数,同时借助分级帮忙学生理解求近似数的关键,使学生更好地对亿以上的数的近似数进展求解,并把握其方法原理。

2、我的补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备课资料参考

典型例题预备

【例题】将187500000,211600000两个数改写成用“亿”作单位的数都约等于2亿,哪一个数看成2亿,误差较小?

分析:所谓误差小,就是指哪个数离2亿更接近,我们可以用减法算出它们的差。

202200000-187500000=12500000,211600000-202200000=11600000,11600000<12500000,所以211600000看成2亿,误差较小。

解答:211600000看成2亿,误差较小。

解法归纳:解此类题时,可以分别求出两数的差,比拟大小后即可得出结论。

相关学问阅读

连续四百多年的数字联

数字对联,生动好玩,令人记忆犹新。

明朝嘉靖年间,江西吉水县的状元罗洪光与几位饱学之士同游九江,顺流而下,江风助行,眼看九江就要到了。这时,邻船一名船夫慕名来到罗洪光的船上,说有一个上联,请大人续对。

罗洪光根本没把船夫放在眼里,心想:凡夫俗子,能出什么妙联?上联无趣,我对之也无味。待船夫写出上联,罗洪光却傻了眼,迟迟无法下笔,同船的文人墨客你看我,我看你,也不知所措。那船夫的上联是:

“一孤舟,二客商,三四五六水手,扯起七八叶风篷,下九江,还有十里”。

上联不仅说出了实事,而且把从一到十的这十个数字按挨次嵌进去,成了“肯定”。

从那以后,400年没人能对出来。直到1959年夏,一个偶然大事的启发,才被一个叫李戎翎的人对上。

原来,1959年6月,佛山寺一位老装修工托人到十里外找一段叫“九里香”的珍贵木材,只两天便运到了。据说,1943年也有人找这种木材,弄到手整整花了一年功夫,这一比照,使李戎翎想到那个“肯定”,于是他续出了下联:

“十里远,九里香,八七六五号轮,虽走四三年旧道,只二日,胜似一年”。

数学上册第一单元教案5

教学目标:

1。经受探究连加、连减和加减混合运算的运算挨次的过程,体会类比思想。

2。把握连加、连减和加减混合运算的运算挨次,并能正确计算。

教学重点:

把握连加、连减和加减混合运算的运算挨次。

教学难点:

把握连加、连减和加减混合运算的运算挨次。

教具预备:

彩色纸条。

学具预备:

彩色纸条。

教学过程:

一、口算训练

见口算题卡

二、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认真观看,图中有哪些数学信息?你能提出什么问题?

三、合作探究,解决问题

1。两只青蛙一共吃了多少只蚊子?

让学生说一说要解决这个问题需要用到哪些数学信息?

同桌之间,找一找,说一说。

说说一共指的是谁和谁一共。

求两只青蛙一共吃了多少只蚊子?就是用青青吃的蚊子数加上蛙蛙吃的蚊子数。

2。解决问题

可借助线段图来理解题意。

学生列式。

四、稳固练习

两只蝌蚪一共吃了多少只蚊子幼虫?

学生独立找解题所需要信息,并试着解答。

五、课堂总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数学上册第一单元教案6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并总结小数乘法的计算方法,能对其中的算理做出合理的解释。

2.能正确笔算小数乘小数,提高计算的速度和正确率。

3.培育和进展学生的观看、概括力量。

【教学重难点】

1.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并总结小数乘法的计算方法。

2.乘得的积的小数位数不够时小数点的定位问题。

【教学过程】

一、教材分析

“小数乘小数”是《数学》五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的教学内容。本节课教学前,学生已经把握了小数乘整数的竖式计算方法,并能对其中的处理做出合理解释。通过本节课的教学,不但要让学生把握小数乘小数的计算方法、理解算理,还要引导学生再次经受将未知转化为已知的学习过程,获得用转化的思想方法去探究新知的本事;通过引导学生有序地总结小数的计算方法,培育学生的抽象概括力量。

二、复习导入

1.组织学生列竖式计算下面各题。

0.86×73.5×16

(1)学生独立计算,指名两生板演。

(2)反应,校对答案,并请学生说一说计算方法和算理。

2.提醒课题:连续学习小数乘法。

设计意图:通过复习激活学生的原有认知,教师应重点引导学生清楚阐述小数乘整数的算法和算理,为探究小数乘小数的算法和算理做好铺垫。

三、探究新知

1.投影呈现例3主题图。

(1)引导学生独立审题后指名列式:1.2×0.8.

(2)请学生估一估1.2×0.8的积。

(教学预设:1.2×0.8≈1×1=1(平方米))

(3)提出问题:1.2×0.8的积究竟是多少?两个因数都是小数怎么计算呢?

学生自主探究计算方法。

(4)指名三位学生板书不同的计算方法,

(教学预设三种可能如下:)

生1:1.2米=12分米

0.8米=8分米

12×8=96平方分米=0.96平方米

(5)组织学生思索、争论以下问题:

积是9.6还是0.96,为什么?

在澄清错误的过程中,引导学生学会阐述小数乘小数的算法和算理,形成如下的完整板书。

观看并思索生1和生3方法指间的内在联系,提醒这两种方法都表达了把未知转化为已知的数学思想方法,外显形式不同,数学本质是一样的。

(6)引导学生观看竖式,争论以下问题:

因数和积的小数位数有什么关系?引导学生初步发觉规律。

比拟积和两个因数的大小关系,发觉0.96比因数1.2小,比因数0.8大。

设计意图:由计算长方形玻璃面积引入两个因数都是小数的乘法计算,让学生感受生活中很多问题的解决离不开小数的乘法。同时,详细的长度单位为学生供应了开放的思维空间,为学生采纳不同的方法解决问题供应了可能。

在反应过程中,教师有意识呈现了学生不同的算法和错误,并为此资源组织学生辨析、沟通,从而让学生深刻理解小数乘小数的算法,初步把握了算法。

2.根本练习:做一做。

6.7×0.32.4×6.20.56×0.04

(1)观看并推断:积与两个因数的大小关系。如:6.7×0.3的积比6.7小,比0.3大;2.4×6.2的积比2.4和6.2的都大;0.56×0.04的积比0.56和0.04都小。

(2)学生独立完成,指名几位学生板演。

教师应留意收集学生在计算过程中消失的错误,特殊是计算0.56×0.04时。

(3)校对答案,并指名说一说算法和算理,重点争论:0.56×0.04的积究竟是0.224还是0.0224?乘得的积的小数位数不够,怎样点小数点?

3.总结小数乘法的计算方法。

(1)引导学生观看板书并思索:这些小数乘法是怎样计算的?

(2)组织四人小组进展组内沟通。

(3)全班沟通,总结小数乘法的计算方法:先按整数乘法算出面积,再看因数中一共有几位小数,就从积的右边起数出几位,点上小数点。

设计意图:在整数乘法的学习阅历中,学生已经建立了一种片面的熟悉,即“两个因数相乘(0和1除外)总是越乘越大”。教师通过小数乘法的学习使学生打破这种片面的熟悉,即要使学生熟悉到,两个因数(0和1除外)相乘,积可能比两个因数都大,也可能比两个因数都小,还有可能比其中一个因数大,比另一个因数小。在“做一做”的计算前,先引导学生推断积和两个因数的大小关系,正是为了帮忙学生订正上述错误认知。假如学生清楚地熟悉到了积与两个因数的大小关系,那么当学生面对“0.56×0.04=0.224”的错误时,就能自觉地进展校正。在教学时,将进一步引导学生通过比拟,发觉推断积与因数大小关系的方法。固然,没有必要让学生争论“为什么会越乘越小”的道理,由于这需要学生具备分数乘法意义的相关学问。

四、稳固应用

1.完成教材做一做。

2.7×4.60.29×0.076.5×8.4

(1)先引导学生推断“积是几位小数”,其中6.5×8.4的积是不是两位小数可能会有争议,教师不要急于下结论。

(2)独立计算。

(3)投影反应

引导学生争论两个问题:当乘积末尾有0时,是先撇去0再点小数点,还是先点小数点再撇去0?6.5×8.4的积为什么变成一位小数?

2.口算训练。

0.7×0.61.2×72.5×0.43.6×10

0.3×0.29×0.090.04×0.51.25×0.8

四小题一组,口算卡片依次呈现,学生独立写答案,然后校对答案,重点落实小数点的定位问题。

3.独立完成教材反应时选择其中三个算式说一说想法。

五、课堂总结

请学生再次说一说小数乘法的计算方法和计算时需要留意的地方。

六、课堂作业

独立完成教材

数学上册第一单元教案7

教学目标:

1.借助情境图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引入求几个一样加数和的计算。

2.借助一样加数连加的计算,体会乘法的意义。

教学重点:

让学生经受几个一样的数相加的学习过程,初步理解乘法的意义。

教学难点:

依据图意列出相应的加法算式,体会乘法的意义,表达算法多样化。

教学方法:

谈话法,讲授法。

教学教具:

课本、电脑,实物投影仪。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师:同学们,你们喜爱魔术表演吗?

生:喜爱。

师:今日我们一起去看看精彩的魔术表演吧。

(出示主题图)

二、新授,解决问题。

1、初步感知画面。

师:多奇妙的魔术表演啊,你都看到了什么?同学们这里会也藏着许多奇异的数学学问,不信大家认真的观看一下。

2、提问题。

师:小朋友观看得很认真请你们接着看图,你能提出哪些数学问题,和你的小伙伴沟通一下。学生可能答复

一共有多少朵花?一共有多少条鱼?一共有多少个灯笼?

3、解决问题。

师:小朋友们很了不起,提出了这么多有价值的数学问题,谁来解决第一个问题?

生:2+2+2=6(朵)

其次题:4+4+4+4=16(条)

第三题:3+3+3+3+3+3=15(个)

师:同学们说得不错,请同学们观看一下这几个算式,你发觉有什么特点?

生:都是连加

生1:加数一样。

师:对每一题的加数都一样。2+2+2是几个2相加?

生:3个2相加,(依次说出后几个算式。)

师:请同学说一说20串灯笼的个数,怎么写算式?

生动手写:3+3+3+3……

师:你觉得写起来怎么样?

生:很麻烦。

师:怎么就不麻烦了?

生:用乘法。

师:你真爱学习。这个内容我们在下节课里学。

三、稳固练习

1、出示图:生说,师推断

2、出示图:师说题意,生填写,集体订正。

四、小结。

同学们,这节课你知道了什么?你觉得自己的表现怎么样?

五、布置作业。

提前预习下一课。

板书设计:

乘法的初步熟悉。

教学反思:

本节课我把教学重点放在了让学生自主提出问题、查找解决问题的策略上,引出多种不用的解决方法,然后着重熟悉几个几连加。引导学生充分经受问题解决的过程,体验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这样对学生思维的进展和解决问题力量的提高都是特别有益的。

数学上册第一单元教案8

教学目的:

1、会进展简洁的换算

2、会恰当的选择长度单位

3、会比拟大小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一千米有多长?生活中有那些距离是千米?

2、走1千米大约要多少时间?跑了?

3、千米和米之间的关系是什么?

二、新课

1、教学例3

问:大家知道三峡吗?我们的三峡大坝呀,全长2300米,他长吗?

我们北碚有一条高速大路叫什么?谁知道?

其中有一条隧道,长6公里

你门说,大坝和隧道谁长?

学生思索,答复

小组争论后汇报自己的想法

一可以把千米换成米,还可以把米换成千米

2、练习

(1)对口令,选择适宜的单位

教室长8()大路长800()飞机飞行高度8000()火车每小时开60()

(2)说说大约几千米

引导学估量

1675千米大约是多少千米那4850米呢?

(3)学生看图提出数学问题并解答

三、作业

练习十二1-4

2题,学生看题目要求和图,理解了题目的意思后在做

学生独立作业

四、课后记

第3课时

教学内容:教材79页例4,80页课堂活动,81-82页练习十二5-9

教学目的:

1、让学生体会毫米的实际长度

2、会简洁的单位换算

3、会选择正确的单位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1千米有多长,生活中的1千米呢?

2、千米和米有什么关系?

3、3657米大约是多少千米?4567米呢?

二、新课

1、教学例4

学生拿出直尺,请观看,直尺上长度单位都有哪些?

学生渐渐观看得出很多小格,这每一个小格是1毫米,也可以说是1mm,学生读

这些小格把1厘米分成了几份?

学生观看数

得出分成了10份,那么一厘米就是多少毫米呢?

1厘米=10毫米,学生读

毫米是比厘米小的长度单位

2、感知1毫米

请你用手指比一比,1毫米有多长?

学生自己比划

生活中有1毫米的物体吗?

拿出2分硬币,量一量有多厚,大约是毫米

还有吗?

学生在量

3、整理长度单位

我们学过哪些长度单位?

学生答复

你可以把他们从大到小排一排吗?

教师板书:千米米分米厘米毫米

相邻两个单位的进率是多少?

学生答复,教师板书

三、练习

1、80页1

学生独立完成后订正

2、80页2、3

学生测量

3、完成81页5-9

四、课后记

五、时分秒

1、能熟悉,写钟表的详细时刻

2、能结合自己的生活阅历,体验时间的长短

3、能进展时分面的简洁换算

4、能计算经过时间,知道珍惜时间,会合理安排时间

数学上册第一单元教案9

教学反思:

本节课教学能严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利用学生熟知的、感兴趣的计算,用家到学生经过的时间来组织教学。一方面教师要信任学生,赐予学生自主探究、合作沟通的时间与空间,引导学生通过自己的阅历得出计算的时间和方法。另一方面教师也要细致引导,通过学生对计算方法的总结和实际应用稳固所学。通过不断地积存解决问题的策略,培育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力量。

第3课时:时、分、秒的练习

教学目标:

1、通过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的素材,在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中充分体会时、分、秒的实际意义。

2、通过练习,学生比拟娴熟地进展一些简洁的时间计算。

3、进一步了解数学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增加学习数学的兴趣和信念,形成独立思索的习惯。

教学重点:

时间单位的简洁转换和求经过时间的方法。

教学难点:

用时针的学问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教学过程:

一、根本练习

1、完成“练习一”第3题。

要求学生先估量,再实际进展验证,验证的数据可以由学生和家长一起完成。

2、完成“练习一”第4题。

先让学生独立完成,再让学生说一说每一题是怎么比拟的”,允许学生用不同的方法进展比拟,只要说得有道理就行。

3、完成“练习一”第5题。

读读书上的三个例子,并要求学生依据生活阅历说一说做这些事情需要多长时间。

4、完成“练习一”第6题。

先让学生尝试做一做,分别测量在跑步或跳绳后,1分钟内心跳和呼吸次数的变化状况。

5、完成“练习一”第8题。

学生计算经过的时间。假如局部学生有困难,让他们借助钟面模型加以演示、理解,教师赐予适当的帮忙。

6、完成“练习一”第9题。

指名说说题意。学生独立列式,说说自己的计算方法。

二、补充题目。

1、1分=()秒4时=()分9分○9秒36分○2时

5分=()秒150秒○2分400分○4时10分○1时

2、电影《奇妙的宇宙》从2:05开头,到2:50完毕,这场电影放映了多长时间?

三、全课总结:你现在回算经过的时间吗?计算经过的时间应留意什么?

四、布置作业:“练习一”的第10、11题。

教学反思:

本节练习课,通过学生自主解决问题等活动,培育了学生独立思索、勇于创新、擅长表达的力量。学生在倾听与表达中,可以学到的时间计算方法,体验到将数学学问应用与生活的欢乐。

数学上册第一单元教案10

【教学内容】

人教版二年级上册第2、3页“熟悉长度单位-厘米”

【教材分析】

学问解读:测量是“空间与图形”的重要内容之一。“熟悉厘米”是学生熟悉长度单位的开头,是今后学习其它长度单位和有关测量问题的根底。本节课是学生第一次正式接触长度单位,教材以古代人们用身体尺为测量工具,测量课桌的长度得到不同的结果为问题引导学生思索,体会建立统一度量单位的必要性。接着,教材介绍学生比拟熟识的尺子,指出量比拟短的物体可以用“厘米”为单位,并通过看、量、画等学习活动逐步让学生形成对厘米的长度表象。这样的安排意在让学生主动参加,并通过动手实践体会测量的方法,经受测量的过程,让学生在体验中感悟学问,增加了学生的空间概念和学习数学的兴趣。

学情解读:学生在一年级的学习中熟悉了比拟物体的长、短,本节课是他们第一次正式接触长度单位“厘米”。在此之前,学生对长度单位及测量学问的了解均来自生活中一些琐碎的、不系统的阅历。对什么是长度单位、常用的长度单位有哪些,1厘米有所长都缺乏精确的熟悉。

目标解读:

1、创设情境,从中体会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

2、在观看、比拟、估量、测量等活动中,实际感知1厘米有多长,通过详细方法,体会测量长度的本质,经受学问形成的过程。

3、在实际操作过程中,进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初步感受测量长度和生活的亲密联系,体验学习数学的价值。

【教学重难点】

1、在观看、比拟、估量、测量等活动中,实际感知1厘米有多长,通过详细方法,体会测量长度的本质,经受学问形成的过程。

2、在实际操作过程中,进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初步感受测量长度和生活的亲密联系,体验学习数学的价值。

【教学预案】

一、创设情境,引发冲突

〖教学预设〗

1、师谈话引入,课件播放故事。

2、引导思索:为什么同样是5步,熊二却找不到蜂蜜呢?

3、引出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

〖设计思索〗

以好玩的故事为素材,让学生对所学内容产生深厚的兴趣。通过有声有色的故事叙述,提出“这是为什么呢?”的问题,引发认知冲突,充分体会到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激发探究和解决问题的深厚的兴趣,自然地进入到对新知的探究中。

二、借助直观、建立1厘米的概念

〖教学预设〗

1、借助模型、建立表象

师出示1厘米的学具,感受厘米是测量比拟短物体的长度单位。

(1)记忆1厘米的长度

(2)找生活中的1厘米

2、熟悉几厘米

理解:几个1厘米就是几厘米。

〖设计思索〗

熟悉1厘米,建立1厘米的长度观念是本节课的重点和难点,通过标准的1厘米小棒,同桌竞猜记忆1厘米、查找生活中的1厘米、熟悉几厘米等活动,积存学生的数学活动阅历,让学生经受“充分感知--丰富表象--领悟内涵”的过程,帮忙学生建立1厘米的表象的长度观念,理解几个1厘米就是几厘米的概念,进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三、自制直尺,熟悉几厘米

〖教学预设〗

1、同桌合作、制作直尺

2、拿出直尺,与自制尺子作比拟。

(1)熟悉尺子上的元素:刻度、数字、单位(厘米cm)

(2)在直尺上熟悉1厘米

3、明确不同尺子的1cm的长度一样。

4、熟悉尺子上的几厘米

〖设计思索〗

引导学生经受“造”尺子的过程,让学生在测量、操作的过程中体验测量的本质,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培育学生解决问题的力量和创新的意识。

四、实践运用、学会测量

〖教学预设〗

1、探究测量方法

思索:你能用直尺量出这张名片的长边是几厘米吗?

(1)操作、沟通

(2)呈现各种量法,比拟量法的优劣。

(3)小结正确的测量方法,理解从0刻度线开头测量的好处。

2、测量身体上的数据

师:测量自己手掌的宽度、拇指的长度、一拃的长度等

(1)学生选一个部位进展测量。

(2)填写测量记录单

(3)沟通测量方法

〖设计思索〗

在测量长度过程中,学生通过各种方式的测量,查找解决问题的不同策略,并通过沟通,比拟,辨析、评判,逐步完善测量的方法。在学生积存了实际测量的阅历后,将学生的熟悉延长到“身体”这把尺子上,使学生的实践力量在开放性的活动中得到培育。

五、全课总结。

六、板书设计:

熟悉厘米(cm)

尺子:刻度线、数字

数学上册第一单元教案11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26页及练习四相关内容。

教学目标

1.能够利用电子计算器进展简洁的计算。

2.知道用电子计算器计算的挨次和笔算挨次是一样的。

3.让学生擅长观看发觉数学的隐秘,能够对一些有规律的数进展口算。

教学重点

能够利用计算器进展简洁的计算。

教学难点

懂得观看发觉一些有规律的数的计算。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上节课我们已经熟悉了有关计算工具,请同学们把自己的电子计算器拿出来,今日我们用计算器来进展计算。(板书课题:用计算器计算)

二、合作探究

1.教学例1。

(1)出示386+179=________

说说你是怎样使用计算器计算的。

(2)引导学生按步骤按键计算出结果,试试CE和AC键各有什么功能。

CE:去除功能,AC为0,也相当于去除功能。

(3)自己用计算器试试。

825-138=26×39=312÷8=

(4)你觉得使用计算器需要留意什么?

看清数,别按错了,每次计算前要清0。

2.教学例2。

(1)出示:9999×1=9999

9999×2=________

9999×3=________

9999×4=________

用计算器算出上面几个算式的结果。

(2)你发觉了什么规律吗?说一说。

从9999×2起,结果是一个五位数,中间是3个9,两头分别是1,8(9×2);2,7(9×3)…

(3)你能不用计算器,直接写出下面几题的结果吗?试一试,很好玩。

9999×5=49995

9999×7=69993

9999×9=89991

(4)9999×6和9999×8的结果又是多少呢?谁能说一说?

9999×6=59994

9999×8=79992

师总结:遇到9999和9以内的自然数(0除外),答案都是五位数,最高位和个位就是自然数与9的乘积,中间三位数都是9。

(5)第26页“做一做“。

用计算器算出前面几道算式的结果,找出规律,再直接写出下面几个算式的结果,然后用计算器进展验证。

三、应用反应

1.用计算器计算,练习四第1、4、9题。

组织学生独立用计算器算一算,并在小组中相互沟通计算的结果。

2.练习四第3题。

教师先介绍收据上的内容,并指导学生如何计算相应的金额。

再让学生两人一组,一人笔算,一人用计算器进展验算。

四、课堂小结

这节课的学习,你学到了哪些新的学问,把握了什么新的本事?

五、变式练习

先用简便方法计算,再用计算器验算。

1.297+298+299+300+301+302+303

2.401+402+403+404+405

数学上册第一单元教案12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能够利用电子计算器进展简洁的计算。

2、使学生知道用电子计算器计算的挨次和笔算挨次是一样的。

3、让学生擅长观看发觉数学的隐秘,能够对一些有规律的数进展口算。

重点和难点

重点:能够利用计算器进展简洁的计算。

难点:懂得观看发觉一些有规律的数的计算。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上节课我们已经熟悉了有关计算工具,请同学们把自己的电子计算器拿出来,今日我们用计算器来进展计算。

(板书课题:用计算器计算)

二、用计算器计算

1、教学例1。

(1)出示386+179=________

说说你是怎样使用计算器计算的?

(先按“386”,屏幕上显示386,再按“+”,屏幕显示不变,再按“179”,屏幕显示179,按“=”,屏幕显示结果565。)

(2)引导学生按步骤按键计算出结果,试试CE图和AC键各有什么功能?

CE:去除功能,AC为0,也相当于去除功能。

(3)自己用计算器试试。

825-138=26×39=312÷8=

(4)你觉得使用计算器需要留意什么?

看清数,别按错了,每次计算前要清0。

2、教学例2。

(1)出示:9999×1=9999

9999×2=________

9999×3=________

9999×4=________

用计算器算出上面几个算式的结果。

(2)你发觉了什么规律吗?说一说。

从9999×2起,结果是一个五位数,中间是3个9,两头分别是1,8(9×2);2,7(9×3)……

(3)你能不用计算器,直接写出下面几题的结果吗?试一试,很好玩。

9999×5=49995

9999×7=69993

9999×9=89991

(4)9999×6和9999×8的结果又是多少呢?谁能说一说?

9999×6=59994

9999×8=79992

师总结:遇到9999和9以内的自然数相乘(0,1除外),答案都是五位数,最高位和个位就是这个自然数与9的乘积,中间三位数都是9。

(5)第26页“做一做”。

用计算器算出前面几道算式的结果,找出规律,再直接写出下面几个算式的结果,然后用计算器进展验证。

三、稳固练习

1、用计算器计算,练习四第1、4题。

组织学生独立用计算器算一算,并在小组中相互沟通计算的结果。

2、练习四第3题。

教师先介绍收据上的内容,并指导学生如何计算相应的金额。

再让学生两人一组,一人笔算,一人用计算器进展验算。

3、练习四第9题。

让学生独立完成,并说说怎样才能用计算器计算时不出错。

四、课堂小结

这节课的学习,你学到了哪些新的学问,把握了什么新的本事?

板书设计

用计算器计算

9999×5=499959999×6=59994

9999×7=699939999×8=79992

9999×9=89991

教学反思

计算器对学生来说是比拟熟识的,大局部学生也使用过。在教学,中我以学生的进展为宗旨,充分把握教材所带来的便利,奇妙整合,利用学生已有的熟悉和操作阅历,相互沟通,充分感受用计算器计算的便利。

数学上册第一单元教案13

【教学内容】小数乘小数

【教学目标】

1.使学生通过探究,理解并把握小数乘小数的计算方法,并能正确进展计算,培育初步的迁移、推理、抽象、概括力量。

2.使学生在计算过程中,养成仔细检查、勤于验算的好习惯,进一步体会数学学问间的内在联系,增加学好数学的自信念。

【重点,难点】重点;理解和把握小数乘小数的计算法则。难点;确定积的小数点的计算法则。

【教学预备】;多媒体。

【教学过程】

一、导入

谈话:我们已经学习了小数乘整数,今日这节课我们将连续学习小数乘法。让我们一起回忆一下以前学过的学问。

用卡片出示口答题:

2.3×4567×2.099.06×32

提问:下面各题的积中有几位小数?你是怎么知道的?

出示:小明房间和阳台的平面图。

提问:你能依据图中的数据求出哪些问题?

依据学生的答复整理出两个问题:

(1)小明房间的面积有多大?

(2)阳台的面积是多少平方米?

让学生选择其中一个问题列竖式解答,并各由一个学生进展板演。

要求:对比黑板上的竖式,说一说小数和整数相乘应当怎样计算?

二、自主探究

转变问题:假如把小明房间的宽度3米缩短为2.8米(在平面图上即时修改),你还能求出小明房间和阳台的面积各是多少吗?先估一估,再列式解答。

学生尝试练习,假如有困难的可以看书自学。

小组共享自学成果,组内达成共识。

全班沟通:谁来说说3.6×2.8是怎样估算的?又是怎样用竖式计算的?

展现学生尝试的竖式并追问:把这两个小数都看成整数,相乘后怎样才能得到原来的积?

预设一:只要在积中点上两位小数就能得到原来的积。

预设二:只要把积除以100就可以了。

连续追问:为什么积是两位小数(积要除以100),你是怎样想的?

教师依据学生答复,板书:

连续沟通:计算2.8×1.15时,在积里是怎样点小数点的?你能把自己的想法说一说吗?

教师依据学生的说理进展板书。(如学生有困难可适当进展引导性提问:两个因数看成整数后,等于把原来的两个因数分别乘多少?)

提问:在用竖式计算2.8×1.15时,你觉得还有哪些地方需要提示大家的?(列竖式时把数位多的小数写在上面;点上小数点后,可以依据小数的性质划去小数末尾的0。)

提问:比拟上面两题在计算时有什么一样的地方?又有什么不同的地方?(一样点:都是把小数看成整数,按整数乘法算出积的。不同点:第1题是一位小数和一位小数相乘,第2题是一位小数和两位小数相乘;第1题的积是两位小数,第2题的积是三位小数。)

提问:通过刚刚的尝试、沟通,你现在能说说小数乘小数应当怎样进展计算?

小组沟通汇报后,教师小结:小数乘小数,先按整数乘法算出积,再看因数中一共有几位小数,就从积的右边起数出几位,点上小数点。

三、稳固练习

1.完成“做一做”第1题。

先让学生独立完成,再指名说说是怎样确定积的小数位数的。

2.完成“做一做”第2题。

请三个学生进展板演,其余学生自主练习。反应时重点说说后面两题要先点小数点,再划去小数末尾的0。

3.完成下题。

一种西服面料,每米售价58.5元。买这样的面料5.2米,应付多少元?(先估量得数,再计算)

集体校对后,追问:因数中一共有两位小数,为什么积中只有一位小数?

四、全课总结

谈话: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哪些新的收获?你觉得小数乘小数与前面学习的小数乘整数有什么联系?

数学上册第一单元教案14

教学内容:教材第59页例7及“试一试”,第60页的“想想做做”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经受探究实际问题中求两数相差多少的过程,理解求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多(或少)多少要用减法计算,初步学会解决日常生活中类似的简洁实际问题。

2、使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初步体会数学思索的特点,感受数学抽象的价值,培育学习数学的兴趣,增加应用数学的意识。

3、适时进展环保的思想品德教育。

教学重点:引导学生探究这类问题怎样列式计算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理解这类问题的数量关系以及解决问题的思索方法

教学预备:课件,蓝花、红花教具,每生一份图形学具,

学情分析:

用减法解决求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多几的问题,这是学生第一次正式学习解决这类问题,以往比拟多几个都是从图上看出来的。因此教学时,充分利用了学生在第一册其次单元“比一比”中初步熟悉的“同样多”,“谁多谁少”的概念,在摆学具的过程中感受求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多几(少几)的过程和方法。

一、课前谈话:

1、引出“比一比”。

师:同学们,今日我们的爸爸妈妈来到了我们的课堂上,来听我们上数学课,你们有信念向他们展现你在课堂上最精彩的表现吗?(有)那我们今日就来比一比谁听课最仔细、发言最积极,语言最完整。

2、举例生活中的比一比

师:生活中有许多事物可以进展比拟,你能举例说一说吗?

学生自由发言。

总结:看来,生活中可以进展比拟的事物还真不少。

3、熊大熊二比高矮。

师:(出示课件)今日教师还请来了两个小明星。看,它们在比什么?(比高矮)

师:熊大说,我比你高。小朋友们,你们同意它的观点吗?(不同意)

师:为什么?(请学生说说不同意的理由)

师:怎样比才公正?(站在同一个水平面上)

总结:比高矮,必需站在同一个水平面上比才公正。看来,比拟物体要讲究规章和方法!

4、引出“比”。

今日我们就在数学课中连续比一比。(板书“比”)

二、新授

1、看图找信息。

师:同学们帮忙熊大和熊二比出了高矮,很棒!不过他们俩还有一个问题想请大家帮帮助(出示两篮花)你能帮熊大、熊二比出这两蓝花谁多谁少吗?

师:你准备怎么比?

生1:数一数

生2:摆一摆

(2)动手操作前思索:

①师:怎样摆,可以让我们不仅能比出他们谁多谁少,还能比出详细的差距?

②请生说方法,并黑板演示。摆好后,集体数一数花的朵数。

(课件点击朵数:红花13朵,蓝花8朵)

③师小结:这种摆法叫做“一一对应”。它可以让我们一眼就看出红花比蓝花多,多几朵?可以怎么说?这句话还可以怎么说?(学生答复)

依据图集体练说:红花比蓝花多5朵,还可以说蓝花比红花少5朵,红花和蓝花相差5朵。

④引导分析:

师:红花比蓝花多的5朵在哪?你能圈一圈吗?(请一生圈)

师:轻轻一圈,这13朵红花(相机板书:13朵)被分成了几局部?哪两局部?

师引导说:一局部是和8朵蓝花(相机板书括线)同样多的局部(贴纸),另一局部是红花比蓝花多出的局部(贴纸)。

你会像教师这样边指边说吗?找几名学生上台边指边说。

师小结:其实,我们是以8朵蓝花为标准,把红花分成了两局部:一局部是和蓝花同样多的局部,另一局部是比蓝花多的局部。

⑤师:现在我们依据红花13朵,蓝花8朵这两条信息,你能列式解决这个数学问题吗?

生答师板书:13—8=5(朵)

师提问算式意义:13表示什么意思?从13朵红花里减去的是哪8朵?5表示什么意思?

生解释后师小结:这道算式的意思是:从13朵红花里减去和蓝花同样多的8朵,就得到红花比蓝花多的5朵了。由于是从总数里去掉一局部,所以要用减法。

2、学生通过动手操作,理解新知。

(1)师:孩子们,刚刚只是个别小朋友动手摆一摆,你们想不想也来试一试?下面得先听清活动要求,比一比谁听得最认真!

点击课件出示要求:摆一摆,比一比,说一说,算一算?

摆一摆:各自从学具盒中轻轻取出全部图形,同桌两人合作用一一对应的方法把两种图形摆一摆。

比一比:同桌两人比一比两种图形谁多谁少。

说一说:和同桌相互说一说:谁比谁多几个?谁比谁少几个?谁和谁相差几个?

算一算:口头列式计算两种图形相差几个

(2)请两组学生上黑板反应。

师:你摆的是什么图形?摆了多少个?带大家数一数。(相机板书朵数)

再请问这位同学,你摆的什么图形?有多少个?带大家数一数。用一句话说说两种图形的多少关系。还能怎么说?可以怎样列式?

3、补充课题:

师:同学们,这就是我们今日学习的内容:比多少(板书:多少)

三、练习稳固。

1、水果问题。

果园里,熊大和熊二种的水果成熟了。

(1)看,他俩摘了什么水果来?

(2)猜一猜苹果和西瓜谁多谁少?

(3)为什么猜苹果比西瓜多?

(4)小朋友们真聪慧,确实,熊大摘了42个苹果。熊二摘了10个西瓜。(点击课件出示相关数据)

(5)要知道苹果比西瓜多几个可以怎样列式?(课件出示问题)(生口头列式,师板书)

(7)算式中的42表示什么?10表示什么?从42个苹果里去掉和西瓜同样多的10个,就剩下比西瓜多出的32个。有了算式之后,遇到数量多的问题,我们就不用再一一摆出来了,这就便利多了。

2、跳绳问题。

(1)熊大熊二吃完水果,他们打算要运动运动来消化一下。于是,他们来到了运动场,看看,他们在干嘛?(跳绳)他们在说什么?

(2)依据图中给的信息,你能提一个和今日所学学问有关的问题吗?

(3)①一学生提问:“熊大比熊二多跳了多少下?”

师:谁来用算式解答?另一学生列式。

②生连续提问:“熊二比熊大少跳了多少下?”学生列式。

③师:“同学们,通过两个问题的两次列式,你发觉了什么?

小结:这道算式作用可真大,可以解决不同说法的同一个问题。

3、课间放松:

师:小朋友们,喜爱熊大熊二吗?一起来观赏”熊出没“的主题曲,会唱的一起唱,放松一下吧!

播放歌曲《熊出没主题曲》

4、光头强伐木问题。

(1)师:在《熊出没》这部动画片中除了有让人印象深刻的熊大和熊二,还有谁呀?(光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