延边大学社会科学基础教研部_第1页
延边大学社会科学基础教研部_第2页
延边大学社会科学基础教研部_第3页
延边大学社会科学基础教研部_第4页
延边大学社会科学基础教研部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949年成立于延边大学的组织延边大学社会科学基础教研部01发展历程教材使用目录02基本信息1949年4月1日,延边大学成立,并设有文学部、理工学部、医学部和农业专科,是一所综合性的民族大学。建校初期,为了加强思想政治工作,对学生进行马列主义、思想教育,学校设置了校直属的马列主义基础教研室、中共党史教研室和政治经济学教研室,承担全校各专业的公共政治理论必修课的教学任务。并开设了中国革命问题、马列主义基础、思想方法论、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等课程。发展历程初创时期曲折发展文革时期改革开放开拓创新12345发展历程初创时期1950年4月,根据国家教育部分别对师范、医药、农林院校制定各专业教学计划的要求,政治理论课作了一些调整,文科有时事政策、马列主义基础、政治经济学、新民主主义论、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等五门,占总学时的17%左右;理科有时事政策、政治经济学、新民主主义论、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等四门课,占总时数的10%左右;医学部的公共政治理论课有时事政策、马列主义基础、政治经济学、新民主主义论、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等五门,占总时数的11%左右;农业专科的公共政治理论课有时事政策、政治经济学、新民主主义论、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等四门课,占总时数的11%左右。同年5月,根据东北人民政府教育部的意见,理科、医科、农科将公共政治理论课程减少为中国革命史、马列主义基础、政治经济学三门课,同时削减了教学时数。1952年,学校按照国家的统一教学计划(暂定),修订了各专业的教学计划。其中,公共政治理论课,文科设中国革命史,马列主义基础、政治经济学、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等四门课,时数约为总时数的16%;理、医、农各专业设中国革命史、马列主义基础、政治经济学等三门课,时数均为总时数的12%。1953年10月20日,根据校党总支《关于学习党的总路线的决议》,暂停所有政治理论课的学习,组织师生员工学习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和总任务。曲折发展经中共吉林省委批准,1958年8月16日,原来的延边大学正式分立为延边大学、延边医学院、延边农学院和延边工学院。分校后,学校决定各院设置政治理论教研室。课程设置仍为4门,即马列主义基础理论、中共党史、政治经济学和哲学。教学时数由原来的每年100学时压缩为50学时。主要教学任务依旧是承担共同课教学、政治专业教学和函授教学,分校后的延边大学,原马列四个教研室归属于政治教育系,黄贵轩(女)任政治教育系主任,同时兼任校党委宣传部长,安雄燮任党支部书记,申铉武任副主任。同时,申铉武兼中共党史教研室主任,崔钟国为马列主义基础教研室主任,安雄燮兼政治经济学教研室主任,朴德均为哲学教研室主任。四个教研室既承担政治教育系的专业课,又承担共同课的教学任务。同年,根据中共中央在青岛召开的民族工作会议精神,学校开展了“民族问题辩论”。并对“多祖国论”,“民族优越论”、“民族语言纯洁论”等进行了批判。为了澄清民族问题上的模糊认识和错误思想,学校增设了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课,教学时数占总时数的16%~20%。1961年9月,延边大学全校各专业都开设了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课,把它作为公共必修课之一,总时数为60学时,教学由中共党史教研室的教师来承担。(“文革”期间,把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课说成是“民族主义的东西”,是“宣传地方民族主义的课程”,一刀砍掉。文革时期1966年5月,中共中央发出《五·一六通知》,于是,一场席卷全国的“文化大革命”开始。文化大革命期间,延边大学的教育事业遭受到严重地破坏,学校的一切教学、科研以及日常工作被迫停顿。党政、教学机构陷于瘫痪,在“停课闹革命”的口号下,教学活动长期被中断,广大教师作为“思想改造”和“精简下放”对象,先后被送往农村或五七干校接受劳动改造。从1966年起到1969年,停止招生长达四年之久。许多学生不学马列主义理论,不学专业知识,分不清思想上、理论上的是非界线,无政府主义泛滥。1970年开始招收试办班,进行“教育革命探索”。8月12日,学校举行第一届工农兵学员(试办班)开学典礼。这是1966年停止招生以来的第一次招生。试办班学制为二年,从这批学生开始,实行“工、农、兵学员上管改制度”,(工农兵学员上大学、管大学、用思想改造大学),从而使教学质量严重下降,党的领导遭到进一步的破坏。试办班的课程主要是《党内两条路线斗争史》和《社会主义发展史》。金昌国、金得福等,编写了《党内两条路线斗争史》教材,供全校使用。1972年,延边大学开始招收三年制的工农兵学员。当时,政治教员除一部分在政治连外,其余都分到各专业承担共同课。学校开设中共党史、政治经济学和哲学为马列共同课,每门课的教学时数大约为每年120学时。1975年6月21日,延边大学革命委员会批准,任命李连秀为政治理论共同课教研室主任,教研室主任对校党委宣传部长负责。改革开放1976年,文化大革命结束。1977年11月29日,学校制定了《1977级教学计划》。这是文化大革命以来制定的第一个正规化的教学计划。这一教学计划规定:公共政治理论必修课,设中共党史、哲学、政治经济学、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文科增设科学社会主义专题课,理科增设自然辩证法专题课,每门课的时数文科为120小时左右,理科为100小时左右。1978年12月,成立马列主义教研室,下设四个教研组:中共党史教研组,组长:崔洪彬,组员有郑元哲、崔厚泽、盛玉田、金昌国;哲学教研组,组长:朱七星,组员有柳长铉、金光雄、李福顺、王寿春;政治经济学教研组,组长:白风南,组员有徐桂娟、车东洙、朴养春、金容植;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史教研组,组长:丁钟福,组员有金正浩、朴洪根。朴洪根为马列主义教研室主任兼党支部书记,金昌国为副主任兼党支部副书记。张淑环为办公室秘书兼资料员。课程设置和教学时数,文科开设中共党史、哲学、政治经济学、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史四门公共理论课,时数为128学时;理科开设中共党史、哲学、政治经济学三门公共理论课,时数为68学时。1979年——1981年,延边三个院校的理论课教员共同编写了《中共党史》教材,为政治专业、公共理论课及函授教学所用。1980年7月,国家教育部下达关于印发《改进和加强高等学校马列主义课的试行办法》的通知。开拓创新为了适应高等学校教育改革的新形势,优化高等教育的结构和布局,1996年4月16日,经国家教委批准,原延边大学、延边医学院、延边农学院、延边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吉林艺术学院延边分院等五所院校完成实质性合并。同年7月,原延边科技大学经吉林省人民政府批准并入延边大学,成立了新的延边大学。五大院校合并后,1996年6月,延边大学马列主义教研部改建为延边大学社会科学基础部。1996年9月26日,经校党委研究,同意校长聘任许兴(原延边医学院社科部主任)为延边大学社会科学基础部主任,崔厚泽为社会科学基础部党总支书记兼副主任,南熙京(原延边农学院社科部主任)为副主任(原待遇不变),郑晓艳为副主任(1999年11月调出)。当时,社会科学基础部的教员为33人。延边大学社会科学基础部下设六个教研室、哲学思想研究所、办公室和资料室。各部门分别由李正奎(马列原理教研室),张永福(中国革命史教研室),沈万根(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理论教研室),戴绪魁(当代世界经济与政治教研室),王惠民(德育教研室),梁玉今(民族教研室),张淑环(部办公室)担任主任一职。另外,柳长铉任哲学思想研究所所长,太善玉任部秘书。延边大学社会科学基础部,承担着全校马列主义理论、思想道德修养两大理论课的教学任务,同时,还肩负着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等选修课的教学任务。96年承担的两大理论课教学总时数为438学时,97年为708学时,98年为534学时,99年为534学时。教材使用教材使用另外,随着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的迅速推进和我国各方面改革的深化与全面展开,党对社会主义发展规律的认识有了许多新的丰富和发展,在理论方面也有了重大的突破,从而也对“两课”教学内容的改革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为了更好地体现和反映时代精神,吉林省教育厅组织了全省的力量,不断地对“两课”教材进行调整、充实和修改。根据上述情况,我校近四年的“两课”教材使用情况如下:1999-2000学年度——《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刘贤奇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1998年7月版),《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原理》(程喜田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年7月版),《思想道德修养》(陈秉公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1998年7月版),《法律基础教程》(陈劳智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1998年7月版),《思想概论》(田克勤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年6月版),《理论概论》(徐毅鹏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年7月版),《当代世界经济与政治》(李景治主编,吉林教育出版社1998年7月版);2000—2001学年度——《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刘贤奇主编,高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