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双减”背景下美术课堂教学以减负增效为目标的实践研究_第1页
浅谈“双减”背景下美术课堂教学以减负增效为目标的实践研究_第2页
浅谈“双减”背景下美术课堂教学以减负增效为目标的实践研究_第3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浅谈“双减”背景下美术课堂教学以减负增效为目标的实践研究【摘要】国家的“双减”政策,以及2022年最新的义务教育艺术课程标准的颁布,标志着新时代的美术课需要以核心素养为纲,重新设计美术课堂,在小学美术教学中应用单元化教学策略,开展大单元教学,并充分利用信息化打造更为高效的美术教育课堂。同时,教师需要在日常教学中渗透德育、美育,让学生在学习基础知识的前提下全面提升综合能力,让美术成为滋养其生命的生生不息的养分,在未来人生中获得持续发展的动力,成为有共情能力、有审美力的高素质人才,成为有高尚道德修养和思想情操的未来接班人。【关键词】核心素养:“双减”:单元化教学:高效课堂:教学研究2022义务教育新课标发布,强化美育,立德树人,“落实核心素养发展要求,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各类艺术活动,感受美、欣赏美、表现美、创造美、丰富审美体验”。近年来办公厅国务院陆续发布政策,先是“艺术课程教育改革意见”将艺术教育纳入学业要求,探索艺术纳入初、高中学业水平考试范围,探索将艺术类科目纳入中考改革试点:再是“双减”政策落地,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特别是“双减”的执行,让中小学校师生、家长的工作学习生活发生了巨大变化。作为承担义务教育阶段的美术学科,在核心素养背景下,教师需要在日常教学中渗透德育、美育,让学生在学习基础知识的前提下全面提升综合能力,让美术成为滋养其生命的生生不息的养分,在未来人生中获得持续发展的动力,成为更有核心竞争力的专业型、复合型、创新型人才,成为有共情能力、有审美力的高素质人才,成为有高尚道德修养和思想情操的未来接班人。作为中小学美术教师的我们,应如何顺应形势,利用数字化信息化资源发展能力,创设高效的美术课堂。核心素养的培养是一个过程,我们需要想清楚课堂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并以此寻找出相应解决问题策略,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切切实实地把学生的发展,核心素养的形成置于课堂中心。一、课堂现状,问题分析(一)实践体验不足目前美术课教学基本上还是依赖课堂和教材,内容也常见于绘画和手工,这种条件的美术课学生获得知识的渠道实在有限。美术是一门实践操作性很强的学科,我们应用多年的人美版教材中,涉及建筑园林、民间工艺、色彩表现、设计应用等大量内容,许多都需要直面作品或者创作过程才能获得具体感受,但实际操作时因为课时、经费、安全等因素,极少有机会带领学生真的走出校园,无法实现课本知识与实践生活的有效衔接,无法让学生获得深刻体验。(二)教学手段单一传统美术课以课堂和教材为主,授课的方式主要是讲授法、讨论法、提问法,也有一些PPT、图片资料作为辅助,其中讲授法因为操作的简便性最为常用,但简单粗暴的传授方式忽略了学生个性,机械地严格地按照教材中指定的内容要求学生进行绘画或者创作,只会让原本就寡淡的课堂更缺乏生机,导致学生情绪低迷,参与度不高,效果不理想(三)评价方法片面美术课的评价标准,受传统思想影响至深,许多家长甚至教师仍然以“做得好不好、画得像不像”为标准,但在实际美术课布置的课堂作业中能够完成得较好的毕竟只有一部分,小部分甚至无法完成,美术是个性化的科目,知识的理解本就因人而异,每一个学生都是独立个体,都有不同的优缺点和特长,统一的评价标准会扼杀学生的创造力、表现力。二、策略研究,解决问题教育家蔡元培早就提出:“把美育特别提出来,与体智德并重。”可见美育的地位和作用应不低于任何学科,我们《在小学美术课程中突出民族文化教育提升学生核心素养的实践研究》课题组的同事们,经过了两年多的小学美术课内外教学研究,一遍遍地实践、研讨、交流、修正看到了一些方向:(一)结合当下热点点燃学习热情近几年来自媒体发展神速,抖音、小红书、B站等显示出其巨大威力,如这些年时时更新的新冠疫情,如三胎政策的开放,如国务院发布的关于农村振兴的一号文件,事件源源不断,热点生生不息,教学上如能充分利用热点话题带来的影响力,可以刺激学生的好奇心,势必事半功倍。如我在人美版五年级《中国画——树的画法》这一课中用到了2022春晚节目《只此青绿》导入,让《千里江山图》走进学生视野,再利用其中中国画颜料石青石绿色为主的“青绿山水画”引申到习主席提出的“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中华民族自豪感油然而来,顺势对学生进行了一次爱国主义教育。当然热点事件的发酵效应是我们都无法操控的,有其良性的正面的影响也会带来负面的消息,教师的作用是甄别对学生有益的部分,将积极的部分呈现到学生面前,“热点”的价值和意义得到了有效的提升。(二)利用信息技术丰富课堂内容美术是一门培养学生审美、造型、理解、创作能力的综合性课程,只靠书本上的知识太过单薄,需要更有现实意义的手段展示更为立体丰富的世界。现代社会,电子产品的普及让学生有更多的方式了解这个世界,刻板的、传统的美术课堂当然不能满足学生的求知欲。美术教师不妨放开眼界看看当代自媒体的魅力,它们不仅将生活中千姿百态的人和事通过视频展示在你的面前,更有层出不穷的技术和手段,除了日常的PPT、展台、画板等工具,更有前两年兴起的“西沃”软件的推广,更有数不清与美术有关的APP、公众号、美术专业网站等,海量的图片、视频、音频作品,将与美术有关的社会新闻、自然景观乃至于历史事件、古典宝籍呈现到我们面前,只要学会掌握和应用这些资源,将现代科技与课本知识彼此交融,更加立体丰富,同时也提高了美术课堂的效率。(三)单元化教学落实核心素养培养“双减”背景下的单元化教学,根据特定专题而设计,用多个课时展开同一专题的学习。这样的教学设计可以把分散的时间汇聚在一起,集中教学某一特殊知识、培养特定能力、培养特别的素养。每个课时在时间上看似独立,但是多个课时之间却是相互联系的,集中统一的。学生有足够的时间和空间主动思考并多种尝试,获得更加完整的艺术体验,完成更为丰富多样的美术作品。同时单元化的教学可以使学生在集中获得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集中训练的过程中,学会学习,学会思考,学会创作,并形成正确艺术观、价值观。在单元化教学过程中,教师和学生也成为了学习成长共同体。(四)灵活教学手段获得优异成效课堂教学40分钟,让学生在有限的时间里掌握多少知识得益于教师对课堂实践的合理安排,对学生的有效管理.,对知识的传导输送,我看到近年来不少优秀的教师在这方面进行了诸多尝试,除了日常使用的讲授法、演示法、谈话法,合作法、交流法、情境体验法也都被尝试应用。尤其是情境教学,能够为学生营造不一样的课堂效果。我在《中国画一荷花的画法》社团中,应用夏季最常见的荷花为创作题材,以八年级上册的《中国画的形式美》为基础进行了一次延伸,课堂伊始在琵琶曲《西施浣纱》的音乐背景下,带领学生一边朗诵北宋学者周敦颐作品《爱莲说》,一边缓缓播放张大千、吴冠中、潘天寿的国画荷花作品入境,体会名家作品中的君子风貌、文人情怀,让学生感受作品中古人以莲花比喻君子的高洁品行,步步营造古人那种追求“出淤泥而不染的情怀”,再进一步解析作品中表现的色彩、笔墨、章法、形制,学生在诗书画一体的情境课堂理解了中国古代花鸟的情趣和意境表达,学生创作出了有意境的花鸟画作品,最后又在音乐和诗文中欣赏着同学们创作的作品。通过这堂课,学生不仅学会了欣赏中国花鸟画,还体会了中国古典音乐、古诗词的韵味,又完成了创作,体会到了情境课堂的乐趣。(五)研究作业设计,创设趣味课堂“双减”政策落实,教师布置的作业少了,学生的负担是减轻了,教师负担也随之轻了吗?肯定不是,学生学习时间减少了,教师更加需要提升课堂效率,提高布置的作业的质量,分层次教学提出不同要求,避免作业的重复性、机械性、无效性。我认为与其在课后布置学生未必完成得了的作业,不如利用好课堂上的40分钟,知识传授和作业安排合理搭配。这两年来听了不少优秀的中小学美术公开课,看到很多教师都在课堂作业中穿插重难点,优化了作业设计。三、拓展延伸,发掘空间美术题材广泛,美术教师可以根据学生年龄性格特征,转换教学场景,设计适合不同年龄段学生的课程,给学生营造不一样的课堂氛围。多维化场景:可以是现代化博物馆,可以是民间手工作坊,可以是林间一条不知名的小路,可以是山野花香、夏末鸣蝉,是一切与美相关的场景。“从美的事物中找到美,这就是审美教育的任务”(席勒),由于疫情的原因,我们可以通过线上的一些展览进行拓展延伸。立体化教学:美术家们的创作灵感还常常来自与艺术的交流共鸣,美术与音乐、舞蹈的联系一样紧密,一首流行乐、一场交响乐、一支现代舞,我们的国粹京剧,各种曲艺民间杂耍,都是美育的载体,可以在课堂中融入这些元素,丰富课堂,提升感知。本土化资源:小学美术课堂不应该只在学校里,在课桌前,更应该走出校园,充分将身边的资源利用。起来,如我们大厂是景泰蓝之乡、本土小吃、民间习俗,都是很好的体验资源,让学生产生民族自豪感,体会家乡美。数字信息化手段:即便有一些不得已的原因无法走出校园,也要充分利用现代化多媒体手段,让学生在广博的世界里得到灵魂的滋养和心灵的体验,丰富情感,塑造品格,形成独立的人生信仰,才是核心素养下美术教育的根本目的。“艺术是人类的天性”(伯克),可见培养学生发现美的眼睛、理解美的心灵、创造美的能力,对于学生多么重要。我们美术教师只有以单元化教学为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