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宏观经济学MACROECONOMICS【导论】宏观经济学的研究内容与方法宏观经济学的产生与发展宏观经济学与微观经济学一、宏观经济学的研究内容宏观经济学(Macroeconomics)主要研究宏观经济运行和政策实践中的基本问题,包括宏观经济政策、失业、通货膨胀、经济周期、经济增长、国际经济等。【第一节】宏观经济学的研究内容与方法1宏观经济政策宏观经济政策是从全局上对经济运行施加影响的方法和手段,即政府为实现宏观经济运行目标而采取的措施的总和。就业政策财政政策收入政策货币政策各种经济政策的协调互补关系是指一个目标的实现对另一个目标的实现有促进作用。例如,为了实现充分的就业水平,就要维护必要的经济增长。持续均衡的经济增长实现充分就业保持物价稳定国际收支平衡宏观经济政策的主要目标这四大目标相互之间既存在互补关系,也有交替关系。交替关系是指一个目标的实现对另一个目标有排斥作用。例如又如再如物价稳定与充分就业之间就存在两难选择。为了实现充分就业,必须刺激总需求、扩大就业量,这一般要实施扩张性的财政和货币政策,由此就会引起物价水平的上升;而为了抑制通货膨胀,就必须紧缩财政和货币,由此又会引起失业率的上升。国内均衡与国际均衡之间存在着交替关系。国内均衡是指充分就业和物价稳定。国际均衡是指国际收支平衡。为了实现国内均衡,就可能降低本国产品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从而不利于国际收支平衡;为了实现国际收支平衡,又可能不利于实现充分就业和物价稳定的目标。经济增长与物价稳定之间也存在着相互排斥的关系。因为在经济增长过程中,通货膨胀是难以避免的。2失业研究失业的性质、特征、分类、原因及解决方法就成为宏观经济学的重要课题。美国美国1929年开始的大萧条,失业人口达到整个劳动人口的近1/4。日本日本经历过一次持久的经济衰退,造成数以万计的人员失业,经济受到重创、发展缓慢,甚至出现负增长。中国在我国,随着经济改革的逐步推进,也曾经出现了大批员工下岗、失业的现象。3通货膨胀WebDesignSocialMedia通货膨胀就是价格水平的普遍上升。宏观经济学研究的价格水平不是单个产品或单个要素的价格,而是一国物价的总水平。理想情况下,货币数量的增长应当与实物数量的增长相一致,这样物价就能稳定,就不会出现通货膨胀。价格水平大幅度提高即通货膨胀对经济的影响非常大。因此,探讨通货膨胀的性质、种类和原因,并提出相应的对策已成为宏观经济学的主要任务。4经济周期经济周期也称商业周期、经济循环,是指国民总产出、总收入和总就业的波动,是国民收入或总体经济活动扩张与紧缩的交替或周期性波动变化。一个企业生产经营状况的好坏,既受其内部条件的影响,又受其外部宏观经济环境和市场环境的影响。一个企业无力决定它的外部环境,但可以通过内部条件的改善来积极适应外部环境的变化,以增强自身活力、扩大市场占有率。因此,企业家必须了解、把握经济周期的波动,并能制订相应的对策来适应周期的波动,否则将在波动中丧失生机。5经济增长经济增长代表一个国家潜在的国内生产总值(GDP)或国民产出的增加。使经济保持长期增长的关键因素有储蓄率、宏观经济政策、技术进步、开放的国际贸易及其他一些因素。【资金预算几对宏观经济变量的关系】经济增长与失业通货膨胀与经济周期通货膨胀与失业美国学者奥肯认为,经济增长即GDP变动率与失业率之间存在着一种相当稳定的关系。当经济增长率高于2.25%时,失业率是下降的;当实际GDP增长率在一年内持续高于2.25%时,GDP每增加1%,失业率会下降0.5%;这也表明,就业量的增长率小于产量的增长率。奥肯阐明的经济增长与失业的关系,在西方被称为奥肯定律。一些西方学者认为,通货膨胀与经济周期有密切的关系。短期中,温和的通货膨胀(通胀率小于10%)对产量和就业有扩大效应。价格的上升往往发生在经济复苏和总需求增加时。而在经济处于衰退期时,总需求持续减少,通货膨胀率会出现下降趋势。20世纪50年代,新西兰籍英国学者菲利普斯通过对英国1861~1957年间的相关统计资料的分析,得出了通货膨胀率(工资变动率)与失业率之间存在着此消彼长的反方向变动的结论,并提出了反映通胀率与失业率相互关系的菲利普斯曲线。6国际经济随着社会生产力的不断发展,世界各国、各地区经济相互联系、相互依赖、相互渗透,世界经济越来越成为一个不可分割的有机整体。推动宏观经济学界对国际经济活动和国际经济关系的研究,如深入研究和探索通货膨胀在国与国之间的传导、外贸盈余与赤字对一国就业与财政的影响、汇率制度等问题。二、宏观经济学的研究方法(二)均衡分析与非均衡分析(五)经济模型分析方法(四)存量分析与使用分析(一)总量分析法(三)实证分析与规范分析(一)总量分析法含义运用总量分析是对宏观经济运行总量指标及其影响因素、变动规律等进行的分析。宏观经济学中总量分析方法最典型的运用,是其在研究总体经济表现时所采用的总供给与总需求分析。总供给与总需求是宏观经济分析的主线。(二)均衡分析与非均衡分析1均衡分析均衡分析:主要分析各种经济变量之间的关系,说明均衡的实现及其变动。静态均衡分析比较静态均衡分析动态分析研究变量在同一时期内的相互关系,是对经济运行的一种初步而比较简单的分析方法。它只能说明短期经济运行情况,不能说明经济运行的变化过程。是从静态均衡分析发展而来的,说明从一种均衡状态变动到另一种均衡状态的过程。即原有的条件变动时,均衡状态发生了哪些相应的变化,并对新旧状态进行比较。研究经济变量在不同时期的变动规律,是对经济运行的一种长期分析,说明长期经济情况并解释经济运行过程及变化动因。在宏观经济学中,对经济增长、通货膨胀、经济周期等问题的分析都采用了动态分析方法。区别静态均衡分析与动态分析的基本区别在于:前者不考虑时间因素,而后者考虑时间因素。静态均衡分析考虑一定时期各种变量之间的相互关系,而动态分析考虑各种变量之间在不同时期的变动情况。联系静态均衡分析是动态分析的基础,它为动态分析提供基础数据,便于准确分析经济运行规律,而动态分析则是静态均衡分析的发展和延伸。静态均衡分析和动态分析的区别与联系2非均衡分析现实生活中更多存在的是非均衡状态,即价格偏离均衡状态。一般来说,非均衡分析认为经济现象及其变化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复杂的,不能单纯用有关变量之间的均衡与不均衡来加以解释,而主张以历史的、制度的、社会的因素作为分析的基本方法。即使是量的分析,非均衡分析方法也不是强调各种力量相等时的均衡状态,而是强调各种力量不相等时的非均衡状态。可以看出,非均衡分析是对均衡分析的一种深化和发展。(三)实证分析与规范分析实证分析规范分析研究和说明的是经济事实上是怎样的,或者说“是什么”的问题。实证分析完全以事实为基础,对于宏观经济学最终分析制定相应的宏观经济政策十分重要。与价值判断相关。它研究经济应该是怎样的,或者为了达到某一目标应该采取何种政策行为,意在说明“应该是什么”,或强调“应该做什么”。主要依据一定的价值判断做出。(四)存量分析与使用分析存量分析使用分析是指对一定时点上已存在的有关经济总量的数值及其对其他有关经济总量的影响进行分析;是指对一定时期内有关的经济总量的产出、投入(或收入、支出)的变动及其对于其他有关经济总量的影响进行分析。(五)经济模型分析方法第一步:提出需要研究的问题;第二步:选择已有的经济分析模型或者建立的新的经济分析模型;第三步:用该模型对经济现象进行
描述,判断其是否可用;第六步:检验其分析结论是否正确,
并对其进行完善性补充和修改。经济模型分析方法主要包括经济模型的建立,经济模型有效性的理论检验和经验检验,经济模型的运用。第四步:由该模型分析得出初步结
论;第五步:以现实数据进行必要的计量检验和分析;三、宏观经济分析应关注的三个指标(二)经济增长(一)价格(三)充分就业国际上将消费品价格称为CPI,即消费价格指数,通常作为观察通货膨胀或紧缩的重要指标,包括食品价格、服装价格、家电价格等。与货币供应量等其他指标数据相结合,能够更准确地判断通货膨胀或紧缩状况。(一)价格标题内容1.消费品价格2.投资品价格国际上将投资品价格称为PPI,我国也称生产资料价格、工业产品出厂价格,包括钢材价格、水泥价格等。PPI主要用于衡量各种产品在不同生产阶段的价格变化情况,是观察通货膨胀或紧缩的重要指标。一般认为,PPI对CPI具有一定的传导作用。工业
产品生产
资料PPI钢材资产价格是指资产转换为货币的比例,也就是一单位资产可以转换为多少货币的问题。3.资产价格资产价格与通货膨胀的关系非常紧密。从我国及世界各国的经济运行周期来看,资产价格的上涨正是通货膨胀初期的重要体现,我们将其定义为通货膨胀的第一阶段;传统意义上的通货膨胀即CPI的上涨具有一定的滞后性,往往在资产价格上涨后才开始反弹,我们将其定义为通货膨胀的第二阶段。(二)经济增长经济增长一般被认为是整体经济景气的表现。如果一个国家的国内生产总值增长为负数,即当年国内生产总值比往年减少,就叫做经济衰退。通常情况下,只有当国内生产总值连续两个季度减少,才被称为经济衰退。我国主要用GDP、GNP来测量经济增长。为了消除价格变动的影响,反映实际的经济增长,应该使用不变价格计算。目前,我国GDP的合理取值范围是年增长率为8%~10%。若GDP增长率超过10%,资源(包括能源、原材料、基础设施等)供给就跟不上。若GDP增长率低于8%,会造成过高的失业率,也会影响社会稳定。(三)充分就业充分就业是指在某一工资水平之下,所有愿意接受工作的人都获得了就业机会。并不等于全部就业或者完全就业。就业状况以失业率为衡量指标,通常把失业率等于自然失业率时的就业水平称为充分就业。那些有工作能力而又不愿意工作的人不被视为是严格意义上的失业,因而通常叫做自愿失业;那些处在法定劳动年龄段(18~60岁)两端之外的人口也不是失业人口。一、萌芽时期从17世纪中叶到20世纪30年代凯恩斯的《通论》发表之前,是宏观经济学的萌芽时期。【第二节】宏观经济学的产生与发展古典经济学思想的系统建立者亚当·斯密古典经济学思想的创始人威廉·配第古典经济学的集大成者李嘉图新古典主义洛桑学派的创始人瓦尔拉斯剑桥学派的创始人马歇尔在宏观经济学萌芽时期的杰出经济学家二、凯恩斯主义宏观经济学的创建、形成和完善时期(二)发展和完善阶段(一)创建和形成阶段这一时期是指从1936年凯恩斯的《通论》发表到20世纪70年代之前。通常又分为两个阶段:(一)创建和形成阶段第一个阶段是凯恩斯革命与现代宏观经济学的建立,即从1929~1933年大危机国家干预经济、形成大量的宏观经济学实践为发端,到1936年凯恩斯发表著名的《通论》,建立和形成最初的系统的宏观经济学理论体系,标志着宏观经济学的正式产生。以英国琼·罗宾逊为首的新剑桥学派以美国保罗·萨缪尔森为首的新古典综合派(二)发展和完善阶段第二个阶段是凯恩斯主义学派宏观经济学的发展和完善时期。在发展凯恩斯主义的热潮中,后凯恩斯主义经济学的内部形成了两大主要支派:新古典综合派的经济理论以最完整的形式体现在保罗·萨缪尔森的《经济学》一书中,它集中体现了这一时期的凯恩斯主义宏观经济学的发展和完善。吸收了哈罗德和多马的经济增长理论,从而在宏观经济学中增加了动态的和长期的研究。对总需求进行了专门研究,包括对消费函数和投资函数的研究。对凯恩斯的理论作了自己的解释,认为国家干预经济的主要理论基础是在一定条件下出现的总需求不足,由此导致经济波动。从20世纪60年代末开始,国际经济学的一些内容,如国际收支与汇率的分析、国际间价格与汇率的比较关系等被收入宏观经济学。宏观经济政策的研究也是新古典综合派的一个重要贡献。新古典综合派的主要观点第一第三第五第二第四三、新凯恩斯主义宏观经济学的形成和发展时期20世纪60年代后期,特别是70年代中期出现“滞胀”以后,长期占据西方经济学主流地位的凯恩斯主义受到了来自不同流派的攻击。为了摆脱理论和现实上的困境,20世纪80年代,凯恩斯主义阵营里出现了一个新的学派——新凯恩斯学派。形成背景1哈佛大学:格雷戈里·曼丘和拉里·萨墨斯麻省理工学院:奥利维尔·布兰查德朱利奥·罗泰姆伯格斯坦福大学:约瑟夫·斯蒂格利茨哥伦比亚大学:埃德蒙·菲尔普斯代表成员2新凯恩斯学派一方面坚持凯恩斯主义的基本信条,另一方面又突破了凯恩斯主义的某些旧框框,吸收和借鉴了包括新古典综合派在内的其他流派的理论观点和分析方法。理论基础3新古典综合派阐明了预期在经济模型中的重要作用,使许多西方学者包括新凯恩斯学派在总供给曲线中添加了预期变量。新凯恩斯学派解释了价格和工资粘性形成机制,并为传统的凯恩斯主义贫乏的供给理论增加了许多新内容,为宏观经济理论塑造了微观基础。新古典综合派和新凯恩斯学派的区别前者是在批判凯恩斯主义的特定历史背景下形成的;后者则是在凯恩斯主义遭到批判时,根据新的经济形势,继承和发展凯恩斯主义,吸收和借鉴其他流派的某些思想而形成的。新古典综合派和新凯恩斯学派对现代宏观经济学的贡献一、宏观经济学与微观经济学的联系【第三节】宏观经济学与微观经济学1.研究的目的相同经济学的目的是为了通过对人们的经济活动提供正确的指导来实现资源优化配置,从而实现整个社会经济福利的最大化。2.研究内容相互补充宏观经济学是在假定资源已实现最优配置的前提下,分析怎样才能使资源充分利用的问题;而微观经济学是在假定资源已实现充分利用的前提下,分析怎样才能达到资源的最优配置的问题。它们从不同的角度分析社会经济问题,内容是互相联系、相互补充的。3.微观经济学是宏观经济学的基础近年来这两个学科已逐渐融合起来,因为经济学家们已经运用微观经济学的工具来分析诸如失业和通货膨胀这类属于宏观经济学领域的问题。二、宏观经济学与微观经济学的区别宏观经济学的研究对象是整个经济,即研究整个经济的运行方式与规律,从总量上分析经济问题。微观经济学的研究对象是单个经济单位,如家庭、厂商等。1.研究对象不同宏观经济学把资源配置作为既定的前提,研究社会范围内的资源利用问题,以实现社会福利的最大化。微观经济学要解决的是资源配置问题,即生产什么、如何生产和为谁生产的问题,以实现个体效益的最大化。2.解决的问题不同宏观经济学的研究方法是总量分析,即对能够反映整个经济运行情况的经济变量的决定、变动及其相互关系进行分析。这些总量包括两类,一类是个量的总和,另一类是平均量。因此,宏观经济学又称为“总量经济学”。微观经济学的研究方法是个量分析,即研究经济变量的单项数值如何决定。3.研究方法不同宏观经济学假定市场机制是不完善的,政府有能力调节经济,通过“看得见的手”纠正市场机制的缺陷。微观经济学的基本假设是市场出清、完全理性、充分信息,认为“看不见的手”能自由调节实现资源配置的最优化。4.基本假设不同宏观经济学的中心理论是国民收入决定理论,还包括失业与通货膨胀理论、经济周期与经济增长理论、开放经济理论等。微观经济学的中心理论是价格理论,还包括消费者行为理论、生产理论、分配理论、一般均衡理论、市场理论、产权理论、福利经济学、管理理论等。5.中心理论不同谢谢观看宏观经济学MACROECONOMICS【国民收入的核算】国内生产总值国内收入的核算国民收入指标体系的其他指标国民收入核算中的恒等式一、国内生产总值的内涵国内生产总值(GrossDomesticProduct,GDP)是指在一定时期内(一个季度或一年),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经济中所生产出的全部最终产品和劳务的市场价值的总和。它不但可以反映一个国家的经济表现,还可以反映一国的国力与财富,因此常被公认为是衡量国家经济状况的最佳指标。【第一节】国内生产总值1GDP是产出的市场价值的总和如何度量一国的产出一个经济体的产出为4个苹果和6只香蕉,为了计算这个经济体的总产出,我们可以把苹果和香蕉的数量相加,得到总产出为10个单位水果。但是,如果这个经济体还生产了5双拖鞋,该如何计算呢?这时把苹果、香蕉和拖鞋的数量加在一起显然是没有任何意义的,因为它们不是同类产品。但是如果我们知道苹果的价格为每个2.5元,香蕉的价格为每只1.2元,拖鞋的价格为每双14元,那么这个经济体产出的市场价值,即GDP应该等于:(4个苹果×2.5元/个苹果)+(6只香蕉×1.2元/只香蕉)+(5双拖鞋×14元/双拖鞋)=87.2元。综上所述,各种最终产品的市场价值都是以货币价值来计算,而市场价值以经济活动中的价格总额来计量,即用最终产品的单位价格乘以产量获得的。WebDesign由于不是所有存在经济价值的产品与劳务都是在市场上进行交易的,所以,使用市场价值的方法也有一定的局限性。像家庭劳务、自给自足的生产等不经过市场的那些经济活动无法被计入GDP之中。2GDP包括所有经济部门生产的最终产品与劳务很多产品在生产过程中会被使用和消耗掉。例如,面包师烘焙一块面包实际上经过了种植并收割小麦、将小麦磨成面粉、加入其他成分烤成面包这一系列经济活动,生产了小麦、面粉和面包三种主要产品,其中只有面包最终能到达消费者手中,我们将面包称之为最终产品。最终产品或劳务是指生产出来并且由消费者实际享受的产品或劳务。中间产品或劳务,即在生产的过程中被消耗掉的产品。GDP中只包括最终产品与劳务,中间产品与劳务不包括在内,其目的是为了避免统计中可能出现的重复计算。可以同时具有中间产品和最终产品的双重身份的产品黄柏生产了价值100元的牛奶。他将其中价值40元的牛奶卖给了他的邻居孙漂亮,并把剩下的牛奶用于饲养雪橇犬,最后,他将雪橇犬以1200元的价格卖给了他的邻居孙漂亮。这时,黄柏对GDP的贡献是多少?【分析】40元的牛奶和卖给邻居孙漂亮的价值1200元的雪橇犬是最终产品,将40元和1200元相加,得到1240元,这是黄柏对GDP的贡献。但是这里有一个有趣的事实:黄柏所生产的牛奶中有一部分是中间产品,另一部分是最终产品,其中用于养雪橇犬的60元牛奶是中间产品,因此没有被纳入GDP的计算范围,而卖给邻居孙漂亮的40元牛奶是最终产品,因此是GDP的一部分。这个例子还告诉我们,判断一件产品是中间产品还是最终产品的标准是看产品的用途而不是看产品本身。经济社会中还存在一类特殊的产品,它很难被归类为中间产品或者是最终产品,我们将其称为资本品。资本品是为了协助其他产品与劳务的生产而生产和使用的耐用品,厂房和机器设备属于典型的资本品。出于计算GDP的目的,经济学家将新生产的资本品视为最终产品。厂房机器3一定时期内所生产的而不是所出售的最终产品的价值当企业生产出来的一种中间产品没有被使用,而是增加了企业以后使用或出售的存货,在这种情况下,中间产品被暂时作为“最终产品”,其价值作为存货投资而加到GDP中。例如,某企业上一年生产了价值100万元的产品,但只出售了80万元的产品,所剩20万元的产品可看做是企业自己买下来的存货投资,因此,这20万元的未出售产品同样计入GDP。相应地,如果企业当年生产了价值100万元的产品,却出售了120万元的产品,那么,计入GDP的仍然应该是100万元,只是上一年企业的库存减少了20万元而已。4计算期内生产的最终产品价值是流量而不是存量GDP衡量的是一个国家在一定时期内所生产出来的全部最终产品和劳务的市场价值总和,是一个流量概念。房屋出售与GDP一对年轻夫妇用200000元购买了一所已有20年历史的住房,同时,他们还要向房地产中介支付6%的佣金(12000元),这笔交易对GDP的贡献是多少?【分析】由于房屋并非当年建造的,它的价值不应计入该年的GDP(房屋的价值已经包含在建造房屋那年的GDP中)。一般而言,对旧房、二手车等现有资产的购买和出售并不会对当年的GDP做出贡献;不过,支付给房地产中介的12000元费用却体现了房地产中介协助家庭寻找房屋、实现购买这些劳务的市场价值,由于这些劳务的提供发生在当年,房地产中介的这部分收入应该计入当年的GDP当中。5GDP是一个国家在一定时期内的生产总值国内生产总值(GDP)与国民生产总值(GNP)都是反映宏观经济的总量指标。国内生产总值国民生产总值GDP是对某一国家范围内经济活动的度量,是一个地域概念,只有那些在一国地域范围内发生的生产活动才能计入该国的GDP。国民生产总值(GrossNationalProduct,GNP)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的国民经济在一定时期(一般1年)内以货币表现的全部最终产品(含货物和劳务)价值的总和,是一个国民概念。例如,一个墨西哥人在中国所创造的价值要计入中国的GDP,但是要计入墨西哥的GNP;相反,一个中国企业在墨西哥的工厂制造汽车所创造的价值,要计入中国的GNP,但要计入墨西哥的GDP。假设我国2015年GDP为95933亿元,GNP为94346亿元,两者差额为1587亿元。也就是说,2015年外商来华投资或打工新增加的价值之和比我国人在国外投资和劳务输出新增的价值之和多1587亿元,这就是国外净要素收入NFP。国内经济活动所创造的收入既分配给本国居民,也分配给外国居民。同样地,国外的经济活动所创造的收入分配也是如此,这两项的差额就是国外净要素收入(NFP)。NFP表示本国生产要素在世界其他国家获得的收入减去本国付给外国生产要素在本国获得的收入,即GNP等于GDP加上本国投在国外的资本和劳务的收入再减去外国投在本国的资本和劳务的收入。GNP与GDP的关系式为:二、实际GDP与名义GDP是指用某一年作为基年的价格计算出来的价值,它是实际产出的度量指标,是调整通货膨胀因素后得到的GDP。是指用产品和劳务的现期价格计算出来的价值。GDP实际GDP名义GDP某个经济社会只生产苹果和猪肉两种产品,这两种产品的2015年(现期)和2010年(基期)的价格和产量:产品2010年名义GDP2015年名义GDP2015年实际GDP苹果15万吨×1元=15万元20万吨×1.2元=24万元20万吨×1元=20万元猪肉5万吨×10元=50万元10万吨×15元=150万元10万吨×10元=100万元合计65万元174万元120万元【分析】从2010年到2015年该国物价水平上涨了45%,这里的45%称为GDP折算指数。可见,GDP折算指数是名义GDP与实际GDP的比值。如果知道了GDP折算指数,就可以将名义GDP折算为实际GDP,其公式为:实际GDP既反映了实际产量的变动,又反映了价格水平的变动;名义GDP只反映产量的变动。只有实际GDP才能准确地反映国民经济的实际增长情况。一、国内生产总值的核算原理【第二节】国内收入的核算5万元小麦劳动资本土地企业家才能12万元面粉增值7万元由于企业使用生产要素时,必须向生产要素的所有者支付要素报酬,所以这些要素报酬被认为是这些要素在生产中作出的贡献,因而这7万元的增值要转化为要素所有者的收入。假定工资是2万元,利息是1.5万元,地租是0.5万元,则7万元中还剩3万元,这一余额就是利润。上述情况可表示为:收入(支)/万元产出(收)/万元工资和薪金2利息1.5地租
0.5利润
3生产出成品(面粉)12减:购买原料小麦
5总计收入
7产出(增值)
7二、国内生产总值的核算方法(一)用支出法核算GDP支出法是指将一国或地区在一定时期内所有经济单位用于最终产品和劳务的支出加总起来用于测算GDP的方法。最终产品与劳务的使用者家庭企业政府国外部门家庭消费企业投资政府政府购买国外部门出口1消费支出(用字母C表示)消费支出(Consumption)是指本国居民对最终产品和劳务的购买,是一个国家总支出中最重要的一个部分。耐用消费品支出非耐用消费品支出劳务支出括汽车、冰箱等的支出包括食品、衣服、燃料等的支出包括理发、医疗、保险等的支出。居民购买建筑住宅的支出不属于消费,而应归入固定资产投资中。2投资支出(用字母I表示)投资支出(Investment)
是指增加或替换资本资产
的支出。包括新建厂房、购买新设备、建筑新住宅的投资。为什么建筑住宅属于投资而不属于消费呢?因为住宅像其他固定资产一样是长期使用、慢慢地被消耗的。是企业掌握的存货价值的增加(或减少)。如果年初全国企业存货为2000亿美元而年末为2200亿美元,则存货投资为200亿美元。存货投资可能是正值,也可能是负值,因为年末存货价值可能大于或小于年初存货。固定资产投资(FixedInvestment)存货投资(InventoryInvestment)3政府购买(用字母G表示)政府购买(GovernmentPurchase)是指各级政府购买物品和劳务的支出,包括支付给政府雇员的工资,政府设立法院、提供国防、建筑道路、购买军火、开办学校,军队和警察的服务,政府机关购买办公用品与办公设施等方面的支出。政府购买是一种实质性的支出,表现出产品、劳务与货币的双向运动,直接形成社会需求,成为GDP的组成部分。政府财政支出包括政府购买(G)和政府转移支付(TR)两个部分。政府转移支付是政府不以取得本年生产出来的产品与劳务作为报偿的支出,包括政府在社会福利、社会保险、失业救济、贫困补助、老年保障、卫生保健、对农业的补贴等方面的支出。政府转移支付是一种货币性支出,整个社会的总收入并没有发生改变。政府转移支付发生时,只是简单地把收入进行重新分配,从一个人或一个组织转移到另一个人或另一个组织,并没有相应的产品或劳务的交换发生。因此,政府转移支付不计入GDP中。例如,政府给残疾人发放救济金,虽然转移支付改变了家庭收入,但并没有创造新的产值或收入,没有反映经济的生产。4净出口(用字母NX表示,X表示出口,N表示进口)进口表示收入流到国外,不是用于购买本国产品的支出;出口表示收入从外国流入,是用于购买本国产品的支出,因此,净出口应计入总支出。净出口中的“净”是指从出口中减去进口。例如,一国出口1200亿元,进口100亿元,那么净出口1100亿元就计入该国的GDP。需要注意的是,净出口可能是正值也可能是负值,因为出口可能会大于、等于或小于进口。另Y=国内生产总值或产出,C=消费支出,I=投资支出,G=政府购买,NX=净出口,则可以将GDP等于四类支出总和的关系用一个代数表达式来体现,即:或者(二)用收入法核算GDP收入法又称生产要素法,即用要素收入亦即企业生产成本核算GDP。生产要素收入工资、利息和租金等生产要素的报酬非公司企业主收入公司税前利润企业转移支付及企业间接税资本折旧1工资、利息和租金等生产要素的报酬工资包括所有受雇佣于企业、政府和居民等三大部门的员工获得的(不是实际拿到手的)工资薪金和其他福利补助金。利息指人们给企业所提供的货币资金所得的利息收入,如银行存款利息、企业债券利息等,但是政府公债利息及消费信贷利息不包括在内。租金代表土地、房屋给使用者提供的劳务所获得的收入以及及专利权、版权和自然资源所有权的具有地租性的收入。2非公司企业主收入“业主”是指不受人雇佣的独立生产者,如医生、律师、农民和小店铺主的收入,包括自己投入劳动的工资、投资资金的利息,房屋的租金和利润等。在统计时应与公司企业区分开,把这类业务的不同性质的各项收入加在一起,单列一项为非公司企业主收入。3公司税前利润缴纳公司利润税,是政府税收的主要来源之一;分给股票持有者的股利;这一部分未分配利润代表公司储蓄,成为扩大经营规模所需资金的来源之一。公司利润收入的去向一二三公司税前利润是公司销售收入扣除工资、利息、租金及其他成本支付后的剩余。公司税前利润是公司销售收入扣除工资、利息、租金及其他成本支付后的剩余。4企业转移支付及企业间接税企业转移支付企业间接税企业转移支付包括对非营利组织的社会慈善捐款和消费者呆帐;企业间接税可以通过提高产品和劳务的售价把税负转嫁给购买者的税收,这些虽然不是生产要素创造的收入,但要通过产品价格转嫁给购买者,故也应视为成本。企业间接税包括货物税、销售税和周转税,这类税收一般在生产和流通环节征收。直接税与间接税不同,直接税是指不能转嫁税负即只能由纳税人自己承担税负的税收,如公司所得税、个人所得税等。这类税收一般在收入环节征收,已包括在工资、利润及利息中,故不能再计入GDP中。5资本折旧资本折旧是指在经济活动核算期内损耗的固定资本价值,反映资产在当期生产中的转移价值。折旧不属于要素收入,但是包含在总投资中,所以也计入GDP。GDP=工资+利息+利润+租金+企业转移支付和间接税+折旧第一销售上一期生产的产品和劳务取得的收入不计算在内;第二与生产无关的收入不计算在内,如出售股票和债券只是一种金融交易,因此不计入GDP;使用收入法核算GDP时应注意的问题第三政府转移支付也不能作为接受者的收入。一、国内生产净值与国民生产净值GDP按照支出法、收入法和生产法核算时,都包含了补偿固定资产消耗的更新改造投资,为此,经济学将固定资产的折旧或补偿从GDP中减去就得到了国内生产净值(NDP)。NDP与GDP的关系可用以下关系式表示:【第三节】国民收入指标体系的其他指标NDP=GDP-折旧国民生产净值(NNP)是指一个国家的全部国民在一定时期内,国民经济各部门生产的最终产品和劳务价值的净值,一般以市场价格计算。它等于国民生产总值(GNP)减去固定资产折旧后的余额,即:NNP=GDP-折旧二、国民收入NI=NDP(或NNP)-企业间接税+政府补贴=工资+利息+租金+利润从广义上说,各种国民收入指标都可以统称为国民收入,这里的国民收入(NationalIncome,NI)特指一个国家在一定时期内(通常为一年)各种生产要素的实际收入之和(工资+利息+租金+利润)。NDP中包含一些费要素收入,如企业间接税,实际上是附加在产品的价格上转移给消费者了,因此不属于要素收入;当某种产品的售价低于生产成本时,政府给予一定的补助以激励该企业继续维持生产,因此,这种补助金可以看作一种负税,属于企业生产要素的收入。故前者应该扣除,而后者应该加入。三、个人收入个人收入(PersonalIncome,PI)是指一个国家所有的生产要素所有者在一定时期内(通常为一年)从各种来源所取得的收入总和。对于企业而言,所获得的利润收入中有一部分要给政府缴纳企业所得税,公司还要留存一部分利润,只有剩余的那一部分利润才会以红利和股息形式分给个人;个人收入与国民收入的关系对于个人来说,他的收入当中也有一部分要缴纳社会保险费,同时人们也会以各种形式从政府那里得到转移支付,如助学金、养老金、失业救济金等。分析可知,从国民收入中减去公司未分配利润、公司所得税及社会保险税(费),加上政府给个人的转移支付,大体上就得出个人收入。其公式为:公司未分配利润公司所得税公司和个人缴纳的社会保险费政府对个人支付的利息政府对个人的转移支付企业对个人的转移支付NIPI四、个人可支配收入个人可支配收入(PersonalDisposableIncome,DPI)是指一国在一定时期内所有的家庭或个人能够自由支配的那部分收入。个人可支配收入(DPI)=个人收入-(个人税+非税支付)。个人税包括个人收入税、个人财产税、遗产税和赠与税等;非税支付包括罚金和馈赠等。从形成角度看个人可支配收入不是用于消费,就是用来储蓄,即个人可支配收入(DPI)=个人消费支出+个人储蓄。从使用角度看111国民收入指标0102030405国民生产总值(GNP)是初次分配国民收入(NI)是生产
要素创造的收入个人可支配收入(DPI)是个人可以随意支配的收入国民收入净值(NNP)是初次分配的净值个人收入(PI)是个人得到的收入五个国民收入指标之间的关系图不难看出,如果忽略政府部门和国外部门,仅仅就家庭和厂商这两个部门来说,这五大国民收入指标是等价的。国民收入核算恒等式,是指按支出法核算的国民收入恒等于按收入法核算的国民收入。从支出法与收入法所得出的国内生产总值的一致性,可以说明国民经济中的一个基本平衡关系。而且总支出代表了社会对最终产品的总需求,总收入和总产量代表了社会对最终产品的总供给。因此,从国内生产总值的核算方法中可以得出这样一个恒等式:【第四节】国民收入核算中的恒等式ASAD
总需求=总供给即一、两部门经济循环模型两部门经济是一个原始经济社会,即假设在一个经济体系中只存在厂商与居民户两个经济主体。为了使分析简化,先不考虑折旧,这样就有
,都用Y代表。在两部门经济中,居民户向厂商提供各种生产要素,并得到各种要素报酬收入,与此同时,居民户用所获得的收入来购买产量与劳务;而厂商用各种生产要素进行生产并向居民户提供产量与劳务。那么,两部门经济流量循环模型为:如果居民把一部分收入用于购买厂商生产的各种产品和劳务,把另一部分收入用于储蓄,通过金融机构形成了厂商新的投资来源,那么两部门国民收入流量循环模型就演变为:从支出的角度来分析,由于总需求仅仅包括居民的消费支出和厂商的投资支出这两部分,而且把企业库存的变动作为存货投资来进行处理,所以总需求=消费+投资,即CYI两部门经济的国民收入构成情况从收入的角度看,由于把利润看作是最终产品的市场价格超过工资、利息和租金后的余额,因此,国内生产总值就等于收入,即总供给是各种生产要素报酬(工资、利息、地租和利润)的收入总和。总收入一部分用作消费,其余部分用则当作储蓄。于是,从总供给方面的角度来分析,国民收入=工资+利息+地租+利润=消费+储蓄,即CYS当两部门经济达到均衡时,即满足总供给=总需求时,就达到两部门经济的基本均衡条件,即ICSC将等式两侧数值相等的C同时减掉,就得到了储蓄—投资恒等式,即Is二、三部门经济循环模型三部门,即厂商、居民户与政府部门。政府在现实经济生活中的作用主要有两个方面:政府收入:即通过对居民户和厂商征税,形成财政收入;政府支出:即通过向居民户和厂商购买产品和劳务以及转移支付,形成政府需求。三部门经济流量循环模型为:从支出的角度来分析,国内生产总值等于消费加投资再加上政府购买。而当居民得到政府的转移支付的时候,仍然用于消费和投资(主要是用于消费,因为转移支付是政府给居民的经济性收入即津贴),因此这里的政府支出仅指政府购买。故CYI三部门经济的国民收入构成情况G从收入的角度看,国内生产总值仍然等于工资、利息、租金和利润之和。由于存在政府活动,总收入只有在交完税以后才能用于消费或储蓄,然而,居民一方面又能得到政府的转移支付收入,也就是说,税金扣除了转移支付以后才是政府的净收入,即国民收入中归于政府的部分。假定用T0表示全部税金收入,Tr表示政府转移支付,T表示政府净收入,则T0TTr故CYST综合上述各式可得:I+G=S+T或I=S+(T-G)T
是政府净收入,
G是政府购买性支出,S
是居民储蓄,
(T-G)是政府储蓄,三、四部门经济循环模型四部门,即厂商、居民户、政府部门与国际部门。这个是现实的经济部门模型,即开放的经济模型。在不影响理论说明的前提下,假定只有产品和劳务流动而不包括资本流动。增加了国外需求(出口X)和国外供给(进口M)。国际部门在现实生活中的主要作用有:进口即国外部门购买厂商和居民户的产品和劳务,向政府缴纳关税,形成总需求;出口即政府、厂商、居民户购买国外部门的产品和劳务,形成总供给。四部门经济流量循环模型为:由于有了对外贸易,国内生产总值的构成从支出角度看就等于消费、投资、政府购买和净出口的总和,即CY四部门经济的国民收入构成情况IG(X-M)从收入的角度看,由于存在外贸活动,家庭的总收入不仅用于消费、储蓄、交税,还可以用于对外国人的转移支付。用Kr表示本国对外国的转移支付,则CYSTKr综合上述各式可得:I+G+(X-M)=S+T+
Kr
或I=S+(T-G)+(M-X+
Kr)M(进口)代表其他国家出口产品,X(出口)代表其他国家从本国购买产品和劳务,Kr代表其他国家从本国得到的收入,故:S
代表居民私人储蓄,
(T-G)代表政府储蓄,(M-X+
Kr)代表外国对本国的储蓄。当(M+
Kr)>
X时,外国对本国的收入大于支出,于是就有了储蓄,反之,则有负储蓄。这样,I=S+(T-G)+(M-X+
Kr)的公式就代表了四部门经济中总储蓄(私人、政府和国外)和投资的恒等关系。谢谢观看宏观经济学MACROECONOMICS【产品市场:NI模型】宏观均衡的概念关于消费函数的其他理论投资函数消费函数与储蓄函数国民收入的决定乘数理论一、最简单的经济体系【第一节】宏观均衡的概念首先假设所分析的经济中不存在政府,也不存在对外贸易,只有家庭部门(居民户)和企业部门,消费和储蓄行为都发生在家庭部门,生产和投资行为都发生在企业部门;还假定企业投资是自发的,即不随利率和产量而变动。这种简单的经济关系称为两部门经济。其次最后假设不论需求量为多少,经济制度均能以不变的价格提供相应的供给量。即社会总需求变动时,只会引起产量变动,不会引起价格变动。在西方经济学中有时被称为凯恩斯定律。假定折旧和公司未分配利润为零。这样,GDP、NDP、NI和PI就都相等。二、均衡产出和总需求相等的产出称为均衡产出(均衡收入)。当一个企业生产的产品数量正好等于市场对这种产品的需求量时,可以说这一企业的生产处于供求平衡状态;当一个社会所有企业的生产即总供给等于该社会全体购买者对这些产品的总需求时,就可以说总供给和总需求处于均衡状态。若生产(供给)超过需求,企业中会增加所不希望有的过多的存货,称为非计划存货投资,这时企业就会减少生产;若生产低于需求,企业库存会减少,企业就会增加生产。由于两部门经济中没有政府和对外贸易,总需求就仅由居民消费和企业投资构成。均衡产出可用公式表示为:cyiy、c、i分别代表产出或收入、消费和投资,它们都用小写字母表示,分别代表剔除了价格变动的实际产出或收入、实际消费和实际投资。公式中的c和i代表的是居民和企业实际想要有的消费和投资,即意愿消费和投资的数量,而不是国民收入构成公式中实际发生的消费和投资。例如,假定企业由于错误估计形势,生产出了300万元产品,但实际市场需要的只是250万元产品。【分析】多产出的50万元产品成为企业中非意愿存货投资或称非计划存货投资。这部分存货投资在国民收入核算中是投资支出的一部分,但不属于计划投资。因此,在国民收入核算中,实际产出=计划支出(或称计划需求)+非计划存货投资。但在国民收入决定理论中,均衡产出指的是与计划需求相一致的产出。因此,在均衡产出水平上,计划支出和计划产出正好相等。因此,非计划存货投资等于零。社会经济要处于均衡收入水平上,就有必要使实际收入水平引起一个相等的计划支出量,因为只有这样才能使这一收入水平继续被维持下去。如果用
E
代表支出,y
代表收入,则经济均衡的条件是E
=
y(这与y=c+i的经济含义相同,因为E表示支出,两部门的经济中E
=
c
+
i)。均衡产出纵轴表示支出(单位为亿元),横轴表示收入(单位为亿元),从原点出发的45°线上的各点都表示支出和收入相等。例如,假定企业由于错误估计形势,生产出了300万元产品,但实际市场需要的只是250万元产品。B点表示支出和收入各为300亿元。假定总支出(即总需求量)为300亿元,则总产出(总收入)为300亿元时就是均衡产出,即B点为均衡点。与B点相对应的支出和收入都为300亿元,说明生产数额正好等于需要支出(消费加投资)的数额。【分析】若产出大于300亿元,非意愿存货投资(图中用IU表示)就大于零,企业要削减生产,因为企业非意愿存货投资增加了;反之,企业会扩大生产。因此,经济总要趋于300亿元产出水平。再假定总需求为600亿元,则均衡产出也为600亿元;若总需求为850亿元,则均衡产出为850亿元。这也说明,要增加均衡产出,关键是要增加总需求,因为均衡产出水平取决于总需求或者总支出水平。三、投资等于储蓄均衡产出或收入的条件
E
=
y,也可用i=s表示。因为这里的计划支出等于计划消费加投资,即E
=c+i;而生产创造的收入等于计划消费加计划储蓄,即y=c+s(y、c、s都是剔除了价格变动的实际收入、实际消费和实际储蓄)。因此,
E
=
y就是c+i=c+s,等式两边消去c,则得
i=s
。注意:这里的投资等于储蓄,是指经济要达到均衡,计划投资必须等于计划储蓄。而国民收入核算中的I=S,则是指实际发生的投资(包括计划和非计划存货投资在内)始终等于储蓄。前者为均衡的条件,即计划投资不一定等于计划储蓄,只有二者相等时,收入才处于均衡状态;而后者所指的实际投资和实际储蓄是根据定义而得到的实际数字,从而必然相等。一、消费函数和消费曲线【第二节】消费函数与储蓄函数购买日用品的支出,如衣服和其他杂货;购买劳务的支出,如医疗保健、音乐会门票和大学教育;购买耐用品的支出,如汽车、家具和笔记本电脑。消费
支出一二三消费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在一定时期内,居民个人(或家庭)为满足消费欲望而用于购买消费品和劳务的所有支出。消费函数ConsumptionFunction是指消费支出与决定消费的各种因素之间的依存关系,这个命题最早是由凯恩斯提出来的。如果用c代表消费,y代表收入,表示消费是收入的函数,则可用以下公式把这种关系表示出来:c=c(y)
消费函数一般以收入为自变量来反映收入和消费之间的依存关系,消费和收入这两个经济变量之间的关系就是凯恩斯所说的消费函数或消费倾向。WebDesignSocialMedia凯恩斯认为,收入与消费之间存在着一条基本的心理规律:“消费与收入之间存在稳定的函数关系,与此同时,随着收入的增长,人们的消费支出固然也会增加,但消费支出在收入中所占的比例却在不断减少。”(三)边际消费倾向递减规律(二)消费曲线(一)消费倾向(一)消费倾向第一个猜想边际消费倾向在0~1之间;第二个猜想平均消费倾向会随着收入的增加而减少;第三个猜想消费主要由收入决定,而不是由利率决定。凯恩斯的理论是建立在他对消费行为的猜想之上这里的消费函数集中研究消费和收入之间的关系,可以用边际消费倾向和平均消费倾向来说明。表3-1某家庭消费与收入的关系
单位:元收入(y)消费(c)边际消费倾向(MPC)平均消费倾向(APC)1700071101.012800080000.891.003900088500.850.9841000096000.750.96511000102400.640.93612000108300.590.90713000114000.570.87【分析】当收入为7000元时,消费为7110元,该家庭处于入不敷出的状态;当收入为8000元时,消费为8000元,该家庭处于收支平衡状态;当收入依次增加到9000元、10000元、11000元、12000元、13000元时,消费也依次增加到8850元、9600元、10240元、10830元、11400元,这就是说,收入增加时,消费随着增加,但增加的越来越少。即收入依次增加1000元时,消费依次增加850元、750元、640元、590元、570元。1.边际消费倾向边际消费倾向(MarginalPropensitytoConsume,MPC)是指增加的消费和增加的收入之比率,也就是新增加1元单位收入当中用于增加消费的部分。其计算公式为:当收入量△y为极小(趋于无穷小)时,上式可以写成:收入收入增加消费例如,收入由100元增加到120元,消费由80元增加到94元时,根据MPC的计算公式可得:2.平均消费倾向平均消费倾向(AveragePropensitytoConsume,APC)是指任一收入水平上消费支出在收入中的比率,即消费与收入的比率。其计算公式为:例如,收入100元中的80元用于消费,APC的计算公式可得:观察表3-1中的第四列和第五列的数据可知:边际消费倾向(MPC)和平均消费倾向(APC)都会随着收入的增加而增加,但是以递减的速度在增加;平均消费倾向(APC)始终大于边际消费倾向(MPC)。平均消费倾向边际消费倾向收入边际消费倾向总是大于0而小于1(0<MPC<1)。平均消费倾向可能大于、等于或小于1,因为消费可能大于、等于或小于收入。(二)消费曲线根据表3-1中的数据画出消费曲线(图3-2)横轴表示收入y
。纵轴表示消费c。45°线上任一点到纵轴、横轴的垂直距离都相等,表示收入全部用于消费。E点是消费曲线和45°线的交点,表示这时消费支出和收入相等。c=c(y)曲线是消费曲线,表示消费和收入之间的函数关系。E点左边表示消费大于收入;E点右边表示消费小于收入。随着消费曲线向右延伸,消费曲线和45°线的距离会越来越大,表示消费随着收入的增加而增加,但增加的幅度越来越小于收入增加的幅度。消费曲线上任一点的斜率是与这一点相对应的边际消费倾向,而消费曲线上任一点与原点相连而成的射线的斜率,则是与这一点相对应的平均消费倾向。1234结论随着消费曲线向右延伸,曲线上各点的斜率会越来越小,说明边际消费倾向递减,同时曲线上各点与原点的连线的斜率也越来越小,说明平均消费倾向也递减,但是APC始终大于MPC。如果消费和收入之间存在线性关系,则MPC为一个常数,这时消费函数为线性消费函数,其可以表示为:c=a+by
。a为收入为0时家庭的自主消费支出部分,它独立于收入变量而存在;b为MPC,by是随收入而变动的引致消费。整个线性消费函数公式的经济含义是:消费等于自发消费与引致消费之和。例如,已知a=100
,
b
=0.5
,则c=a+by
。即如果收入增加1单位,其中就有50%用于增加消费。只要知道y,就可以计算全部消费量。当消费和收入之间呈线性关系时,消费函数就是一条向右上方倾斜的直线,消费函数曲线上每一点的斜率都相等,并且大于0而小于1。图3-3线性消费曲线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如果自主性消费增加,消费曲线就向上平行移动。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如果MPC发生变动,消费曲线的斜率就会发生变化。而且当消费函数为线性时,APC大于MPC这一点更容易看清,因为消费函数上任一点与原点的连线的斜率都大于消费前(这里是直线)。从公式来看,
。b是边际消费倾向,由于a和y都是正数,因此,APC大于MPC。并且随着收入的增加,
a/y的值越来越小,说明APC逐渐趋近于MPC。(三)边际消费倾向递减规律当人们的收入增加时,人们会增加其消费,但增加量不会像收入增加得那么多,也就是说,增加的收入没有全部花掉,有一部分被储蓄起来了。即边际消费倾向随着收入增加而呈现递减趋势,这种规律被称为边际消费倾向递减规律。凯恩斯认为,平均消费倾向会随着收入的增加而减少,收入越多的人,储蓄越多。因此,富人收入中用于消费的比例低于穷人。二、储蓄函数和储蓄曲线(一)储蓄倾向储蓄即为收入中没有被消费掉的部分,用s表我们将家庭储蓄与收入之间的关系称为储蓄函数(SavingFunction),同时将其视为收入的函数即s=s(y)。按照定义,y=c+s或者s=y-c。因此,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储蓄随着收入的增加而增加,并且是以递增的速度增加。因此,储蓄是收入的递增函数。储蓄与收入之间的关系,可以用边际储蓄倾向(MPS)和平均储蓄倾向(APS)来说明。收入(y)消费(c)储蓄(s)边际消费倾向(MPC)平均消费倾向(APC)边际储蓄倾向(MPS)平均储蓄倾向(APS)170007110–1101.01–0.0128000800000.891.000.1103900088501500.850.980.150.0141000096004000.750.960.250.04511000102407600.640.930.360.066120001083011700.590.900.410.097130001140016000.570.870.430.12表3-2某家庭储蓄与收入的关系
单位:元当收入小于消费时,入不敷出,家庭储蓄为负值。当收入等于消费时,收支平衡,储蓄等于零。当收入大于消费时,家庭储蓄为正值。当收入依次增加时,消费随之增加,储蓄也随之增加,但消费增加得越来越少,而储蓄增加得越来越多。图3-4中,s=s(y)曲线表示储蓄与收入之间的函数关系。E点是储蓄曲线和横轴的交点,表示这时储蓄为零;E点左端表示有负的储蓄,右端表示有正的储蓄。曲线向右上方倾斜,斜率不断增大,表示储蓄随着收入而增加,且增加的幅度越来越大。1.边际消费倾向边际储蓄倾向(MarginalPropensitytoSaving,MPS)是指储蓄增量对收入增量的比率,即增加的每单位收入中用于储蓄部分的比率。其计算公式为:如果收入增量△y
为极小时,则公式为:这就是储蓄曲线上任一点的斜率。2.平均消费倾向平均储蓄倾向(AveragePropensitytoSaving,APS)是指任一收入水平上储蓄在收入中所占的比率。其计算公式为:平均储蓄倾向是储蓄曲线上任一点与原点的连线的斜率。由于储蓄增加只是收入增量的一部分,因此MPS<1。由于MPC递减,所以MPS递增,APS也会随之递增,因而边际储蓄倾向始终会大于平均储蓄倾向。(二)线性储蓄函数如果消费和收入之间存在线性关系时,储蓄和收入也呈线性关系,则边际储蓄倾向为常数。-a为自发储蓄;
(1-b)的经济含义指增加的每单位收入中用于储蓄部分的比率,即边际储蓄倾向。
是指随着收入变化而变化的储蓄量,也被称为引致储蓄。c=a+bys=y-cs=y-c
=y
-(a+by)
=
a+(1-b)y
图3-5线性储蓄曲线三、消费函数和储蓄函数的关系消费函数和储蓄函数为互补函数,也就说明两者之和总等于总收入。如果APC和MPC随收入增加而递减,但APC>MPC,则APS和MPS都随收入增加而递增,但APS<MPS,表现在图形上,储蓄曲线上任一点与原点的连线的斜率总小于储蓄曲线上该点的切线斜率。【分析】c和s之和永远等于45°线。消费曲线与45°线的夹角必定等于储蓄曲线与横轴的夹角;收入和消费相等的点,也就是储蓄为零的点。如果消费函数是直线性的,MPC和MPS是常数,消费曲线是一条以ca为截距的向右上方倾斜的直线,那么,储蓄曲线也必定是一条以-sa(ca)为截距并向右上方倾斜的直线。图3-6消费曲线和储蓄曲线的关系四、家庭消费函数和社会消费函数宏观经济学关心的是整个社会的消费函数,而社会消费函数是家庭消费函数的总和,但是西方经济学家认为,社会消费函数并不是家庭消费函数的简单加总,从家庭消费函数求取社会消费函数时,还要考虑一些限制条件:三是公司中未分配利润在利润中所占比率。一是国民收入的分配。二是政府税收政策。但是,即使是考虑了种种限制条件后,社会消费曲线的基本形状仍和家庭消费曲线相似。一、相对收入理论【第三节】关于消费函数的其他理论含义消费支出还要受过去消费习惯的影响;消费支出不仅受自身收入的影响,也受周围人的消费与收入的影响。另一方面消费者的消费行为要受到周围人们消费水平的影响,即所谓的“示范效应”。理论消费者会受自己过去的消费习惯以及周围消费水准的影响来决定自己的消费,即当期的消费是相对地决定的。核心消费者易随着收入的提高而增加消费,但不易随着收入的下降而减少消费,特别是过去“高峰”时期的收入和消费水平的影响。美国《收入、储蓄和消费行为理论》经济学家杜森贝利相对收入
理论二、持久收入理论01提出者弗里德曼03持久收入涵义是给定现在的财富存量以及现期收入和未来收入的条件下,一个人在其余生中能够实现的稳定消费的收入。02观点当前消费取决于持久收入水平,而不是根据当前收入而做出的。消费与持久收入的比例关系可用以下公式表示:为居民可支配的持久收入估算持久收入把持久收入作为现期收入和上期收入的平均值,即:Y
为当期收入为上期收入YT
为居民可支配的持久收入现期消费的边际消费倾向是
,小于长期的边际(等于平均)消费倾向c。原因:当人们的现期收入增加时,他们不确定收入的增加是否会保持下去,因此没有把消费完全调整到与新的收入相一致的水平。一旦收入的增加被证明是持久性的,他们就会把消费完全调整到与新的收入相一致的水平。三、生命周期理论01提出者佛朗哥·莫迪利安尼03观点消费者以整个一生中的收入为基础,计划其消费和储蓄,以便在一生中达到消费的最优配置。02周期将时间拉长到消费者的一生,从一生的角度考察消费者的行为。生命周期理论实质:一个人预计自己的寿命为L年,其中,工作W年;每年获得收入Y;退休生活(L-W)
年。这样,一个人一生从劳动中得到的收入就是每年的收入乘以工作年限,即Y×WL。不考虑有关预期寿命或者工作时间的不确定性;假定储蓄没有利息,价格保持不变,从而当前储蓄等额地转换为未来的消费;假定消费者偏好将现期和未来各期的消费大致相等。在不考虑初始财富时,“人人生而平等”,都是一无所有地来到这个世界上,并且一生消费等于一生收入,于是有C×L=Y×W,从而得到。该式表示每年的计划消费与每年的收入成比例,比例系数
是工作时间占生命时间的比例。结论如果社会上青少年和老年人比例增大,则消费倾向会提高;如果社会上中年人比例增大,则消费倾向会下降。因此,总储蓄和总消费会部分地依赖于人口的年龄分布,当有更多的人处于储蓄年龄时,净储蓄就会上升。四、影响消费的其他因素1.利率当利率提高时,一方面人们认为减少目前消费而增加将来消费比较有利,从而鼓励他增加储蓄,这种利率提高使得储蓄增加是利率变动对储蓄的替代效应;另一方面,利率提高使得他将来的利息收入增加,会使他认为自己较为富有,从而会增加目前的消费,以致于可能反而会减少储蓄,这种储蓄的减少是利率对储蓄的收入效应。利率如何影响储蓄,就需要看替代效应与收入效应的总和而定。就低收入者而言,利率较高时主要会发生替代效应,故利率提高会增加储蓄。就高收入者而言,利率提高时主要会发生收入效应,从而可能会减少储蓄。就全社会总体而言,利率提高究竟会增加储蓄还是减少储蓄,则由人们增加和减少储蓄的总和情况来决定。储蓄的另一个目的是为了将来养老或者其他特定的用途。如果以将来每年能得到的固定金额的收益为目的来储蓄,则利率提高可减少目前所需积蓄的本金,因此,利率提高会降低储蓄。可见,利率提高会发生不确定的效果,故就全社会而言,难以事前判断究竟会增加储蓄还是会减少储蓄。2.价格水平价格水平的变动主要通过实际收入改变而影响消费。货币收入(名义收入)不变时,若物价上升,实际收入下降,假如消费者要保持原有的生活消费水平,那么平均消费倾向就会提高。如果物价与货币收入以相同比例提高,实际收入不变,不会影响到消费,但如果消费者只是注意到货币收入增加而忽略了物价上升,则会误以为实际收入增加,从而平均消费倾向也会上升,这种情况称为“货币幻觉”。3.收入分配国民收入分配越是平均,全国性的平均消费倾向就越大;收入分配越是不平均,全国性平均消费倾向就越小。4.社会保障制度社会保障制度越完善,居民越是敢于消费,否则储蓄意愿会增强。【第四节】国民收入的决定一、两部门经济国民收入的决定1.总收支决定均衡国民收入在两部门经济中,总支出(总需求)由消费支出和投资支出组成,即
。为了简化分析,我们假设投资是不受国民收入、利率和价格水平影响的外生变量,即只有自发性投资,所以,均衡国民收入由下列模型来决定:均衡国民收入为:图3-7
总支出决定均衡收入横轴表示总收入;纵轴表示总支出。在坐标平面内的45°线上,总收入等于总支出,经济处于均衡状态,从而决定均衡国民收入ye。在图中,消费随收入的增加而增加,而投资与收入无关,因而由消费加投资得到的总支出曲线AD与消费曲线平行。总支出曲线与45°线的交点E
决定了均衡的国民收入。分析:如果经济最初的国民收入y1小于均衡国民收入
ye,则它所决定的消费支出c1以及投资i0之和大于总收入y1。此时,经济中对消费品和投资品的需求大于经济中可供的产品数量,供给不足,产品脱销,厂商的库存减少,厂商就会增加产量,直到产量增加到与总支出相等。可见,只要实际收入小于均衡国民收入,从而总支出大于总收入,国民产出和国民收入就会趋于增大,向均衡国民产出和国民收入运动。如果实际国民收入水平y2大于均衡国民收入ye,那么此时总支出小于总收入。由于社会对消费品和投资品的需求小于当前社会所能提供的产量,就会导致产品大量积压,厂商非意愿存货就会大幅度上升。厂商为了缩减产品积压,就会减少产量,直到实际产量等于总支出。因此,只要实际收入大于均衡国民收入,从而总支出小于总收入,国民产出和国民收入就会趋于缩减,向均衡国民收入或国民产出运动。消费和投资增加,经济中总支出增大,从而均衡国民收入增加;反之,消费和投
资减少,均衡国民收入下降。这十分清楚地说明了总支出或总需求决定国民收入。如果经济体的消费函数和投资支出是已知的,则均衡国民收入通过简单的计算便可得到。例如,假定消费函数为
c=100+0.6y,自发的计划投资始终为60亿元,则
均衡收入为:(亿元)。
如果社会收入即总支出小于400亿元,如为300亿元时,c=180亿元,加上自发投资60亿元,则总支出为340亿元,超过了总供给40亿元,这意味着厂商销售出去的产量大于它生产出来的产量,存货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智能化电气安装数字孪生系统设计-全面剖析
- 山东海事局招聘事业单位人员真题2024
- 南充市事业单位招聘工作人员真题2024
- 2024年福建东南精舟金融电子服务有限公司招聘考试真题
- 保山市龙陵县益民培训学校招聘真题2024
- 2025年广告设计师专业知识考核试卷:广告设计创新与突破能力测试题
- 《田菁与藻类在水域生态系统中的相互关系》论文
- 《青稞在新型食品包装材料中的应用探索》论文
- 2025-2030全球及中国汽车研发服务行业市场现状供需分析及市场深度研究发展前景及规划可行性分析研究报告
- 保加利亚语中的数字表达文化论文
- 基于学习任务群的小学语文教学实践探究
- 从入门到精通:2024年ERP系统基础培训教程
- 人工智能在军事领域的智能化军事作战系统考核试卷
- 医疗机构安全生产奖励与举报制度
- 布贴画课件教学课件
- 船舶维修应急服务方案
- 时态-一般现在时小英语法
- 公文写作第六章请示、批复
- 动物疫病监测与预警
- DB34T 3676-2020 双主梁钢板组合梁桥设计与施工指南
- 【飞行实践综合报告:人的因素对飞行安全的影响(论文)6600字】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