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公民意识培植与思维方式转换
摘要:公民意识是公民自觉地以宪法和法律规定的基本权利和义务为内容。以公民在国家政治生活和社会生活中的主体地位为基础,将责任感、使命感和权利义务观融为一体的现代民众意识。公民意识体现了公民对国家事务的参与和对政治权力的诉求,是公民素质的重要体现。是建设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重要基础和条件。公民意识不是自发形成的,而是“培植”的结果。公民意识培植必须实现从传统思维方式向现代思维方式的转换。
关键词:公民意识;臣民意识;民主政治;思维方式
一、公民意识与臣民意识
网
“公民意识”是公民自觉地以宪法和法律规定的基本权利和义务为内容,以公民在国家政治生活和社会生活中的主体地位为基础,将责任感、使命感和权利义务观融为一体的现代民众意识。公民意识是权利意识、法制意识、理性精神和道德意识等多个层面的统一,是现代民主社会的核心理念和价值得以形成、维护和发展的前提。
公民意识以及相应的政治制度和社会规范,是近代以来民主政治的基础。在中国传统的法律规定和政治观念中,并无“公民意识”的概念,深植于人们政治观念之中的是“臣民意识”。
“臣民意识”是君主专制政治的产物,是传统社会普遍的基本政治意识。表现为对君主专制及其权力的崇拜、俯首,其本质特征是只尽义务,不讲权利,将自己的命运与未来寄托于英主、明君。在“君权至上”的价值准则下,人们只有忠君的义务,而无法定权利的自觉。由于人们缺乏基本的权利主体意识,缺乏独立的人格和意志,形成了普遍的“尽人皆奴仆”的臣民心态或臣民意识。
19世纪下半叶,西方文化伴随着坚船利炮打开了闭关锁国的中国大门。随着民族危机的加深,封建君主政治也走到了尽头。西方的思想文化、民主政治思潮不仅构成了否定君主政治、进行民主革命的政治因素,而且也成为推进民主进程的思想文化因素。西学东渐浪潮使得近代中国人的民主意识逐渐觉醒。自严复翻译《天演论》始,一大批有关西方民主政治的经典文本相继被介绍到中国:卢梭的《社会契约论》、孟德斯鸠的《论法的精神》、弥勒的《论自由》,代表美国民主政治基本精神的《独立宣言》和反映法国大革命成果的《人权与公民权宣言》等,对中国人的思想观念产生了重大且深远的影响。中国先进的政治家和思想家们,通过对民主、民权问题广泛而深入的思考,力图摆脱传统臣民意识,进而运用民主政治的价值标准来批判君主政治,描绘理想的政治蓝图。
以“新民子”自喻的梁启超,明确提出了“国民”范畴并加以界定:“国民者,以国为人民公产之称也。国者积民而成,舍民之外则无有国。以一国之民,治一国之事,定一国之法,谋一国之利,扞一国之患,其民不可得而侮,其国不可得而亡,是之谓国民。”_“国民”一词,虽古已有之,《左传》日:“先神命之,国民信之”,然而,此“国民”只是一地域概念,意指本国人。封建时代,“国民”一词很少使用,更多使用的是“臣民”、“顺民”、“庶民”及“黎民”。梁启超提出的“国民”范畴的内涵,已接近“公民”范畴,并力主培养人们的国民意识:“义务与权利,对待者也。人人生而有应得之权利,即人人生而有应尽之义务,二者其量适相均。“有权利思想者,必以争立法权为第一要义”。
1912年3月11日,孙中山在南京正式颁布了具有资产阶级共和国宪法性质的《中华民国临时约法》。这部临时宪法明确规定中华民国主权在民,全体国民一律平等,依法享有人身、财产、选举、参政、居住、言论、出版、集会、信教等项权利。临时宪法从法律上肯定了“国民”应享有的种种权利,在一定意义上意味着对“臣民意识”的否定。但是,皇权的崩溃并不意味着民主政治的真正确立。正当人们欢庆民主共和之时,洪宪复辟却断送了民主政治的成果。由此,人们开始深入思考导致民主政治理想破灭的原因。在陈独秀看来,“吾国年来政象,唯有党派运动,而无国民运动也。……不出于多数国民之运动,其事每不易成就;即成就矣,而亦无益于国民根本之进步”;“所谓立宪政体,所谓国民政治,果能实现与否,纯然以多数国民能否对于政治,自觉其居于主人的主动的地位为唯一根本之条件。”“陈独秀期待国民能够关心国事,自觉参政,奋起自救,树立起国民意识。
如果说戊戌变法和辛亥革命是民主思想在近代中国的政治实践,五四新文化运动是近代中国的思想启蒙,然而,由于“救亡压倒了启蒙”,以至于新文化运动十年之后,鲁迅仍然发出了改造国民性的呐喊。改造国民性在一定意义上意味着要变“臣民意识”为“国民意识”或“公民意识”。
新中国成立后的1954年9月20日,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这是我国第一部社会主义宪法。该宪法对公民的权利和义务做出了明确规定,为公民社会的建立奠定了法理基础,从而也为公民意识的培植奠定了政治基础。但此后所经历的一次次政治运动,却又使公民权利惨遭践踏,公民意识的培植惟难惟艰。
改革开放以来,人们的公民意识又一次被唤醒,但由于长期的封建专制统治的影响,导致民主意识淡薄,政治体制改革滞后、市场经济不完善、民主所需的社会力量尚不成熟,还不强大等原因,使得我国在制度上还残留着“臣民社会”的痕迹,与之相适应的是在观念上还残留着“臣民意识”的印记。为了将我国真正建设成为民主和法治的国家,培育高度发达的政治文明,就迫切需要摒弃“臣民意识”,使公民形成现代政治人格,从而具有“公民意识”。
二、公民意识与民主政治
公民意识与民主政治息息相关、相辅相成。
权利意识是公民意识的核心,也是民主政治的精髓。权利意识是指人们对一切权利的认知、理解和态度,是人们对于实现其权利方式的选择,以及当其权利受到损害时,以何种手段予以补救的一种心理反映。权利意识的基本内涵是自由和平等。“自由”主要是参与社会管理的政治自由,“平等”是指在决定社会事务时表决的平等权利。“民主”的基本含义应该是尊重每一个人的自由、平等的权利。只有当公民享有允许他们要求民主参与并把民主参与视作一种权利的时候,民主才是真正意义上的民主。
主体意识是公民意识的要义,亦是民主政治的内涵。公民意识在本质上是一种主体意识,即公民在参与国家社会政治生活的活动中,表现出来的高度的政治责任感和积极主动的精神,是对人的价值、尊严、自然权利的充分肯定,这与民主政治的内涵恰好相契。在我国从法律意义上讲,公民是推进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文化建设和社会建设的主人,也是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全面落实依法治国基本方略的主体。
参与意识是公民意识的主要标志,也是民主政治的重要保证。公民的政治参与意识,主要是指公民作为政治共同体的成员,具有积极参与(包括直接和间接参与)权力运行的意识,这种意识实质上也是一种践行政治权利的意识。公民广泛地参与政治是民主政治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实现和维护公民民主权利的重要保障。
历史和现实都已证明,在一个“公民意识”缺乏和淡薄的社会里,是不可能真正确立民主政治制度的。在“公民意识”普遍缺失和程度低下的国度里,民主政治的建设缺失了最基本的思想前提。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和人民富裕程度的不断提高,随着我国经济体制和政治体制改革的稳步推进,我国民众参与国家政治生活和社会公共事务的积极性日益高涨,履行社会责任和义务、争取公民权利的公民意识逐步加强,这就为加快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奠定了思想基础。
党的十七大报告在关于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论述中,首次明确提出了“加强公民意识教育”的问题。并将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作为“我们党始终不渝的奋斗目标”,认为“社会主义越发展,民主就越发展”,“民主的核心和本质是人民当家作主”。这一思想既进一步昭示了我们党推进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的决心,也表明了我们党对建设与发展民主政治重要性的认识达到了新的高度。当整个社会大力建设与发展民主政治的时候,必然要求每一个公民不断提高和强化自己的民主法治意识、自由平等意识、公平正义意识、当家作主意识,这也正是“加强公民意识教育”的重要内容。
公民意识作为一种现代社会的公众意识不是自发形成的,而是“培植”的结果。公民意识培植有两个基本的着力点:一是提高公民的个体素质,二是建设公平公正的社会环境。
培植公民意识,首先应提高公民的个体素质,使其具有强烈的权利意识、健全的法治观念、自觉的义务意识、自由的平等观和公平的正义观。增强权利意识是公民意识培植的首要任务。公民权利的行使和公民义务的履行构成了公民意识的主要内容。权利意识淡薄是公民意识缺失的主要表现。公民区别于臣民的最基本特征,就在于前者珍视法律赋予的权利。在某种意义上说,为权利而奋争本身就是公民对社会应尽的义务。19世纪英国思想家约翰·密尔曾经说过,一个绝对不能参与政治事务的人,不能称为公民。19世纪德国法学家耶林认为,公民为权利而斗争就是对自己的义务。
公民意识的培植不仅需要提高公民个体素质,而且还需要建设一个相对公平公正的社会环境。公民意识的形成不能全靠个体的自觉,自觉是有限度的,也是不稳定的。公民意识培植需要培育公民社会,重构国家与社会的关系。国家组织公民社会是中国公民社会的显着特色,但这并不意味着所有的使命都由国家来完成。如果缺乏发达的公民社会和市场力量,那么国家就必然承担全能政府角色,因为它即使想放权,也没有可以放权和委托的对象。随着社会公共事务日益复杂和不断增多,有限的国家资源将无法应对,由此可能引发社会对国家和政府的不满和失望,由是,国家将会越来越难以获得社会的支持,从而丧失政治合法性基础。因此,国家必须进一步转变对待公民社会的态度,致力于改善公民社会的制度环境,最大限度地激发社会创造活力。
必须指出,强调大力发展公民社会,并不意味着政府必须放弃对公民社会的管理。政府需要创新社会管理体制,需要不断完善培育扶持和依法管理社会组织的政策,以便能够更好地发挥各类社会组织提供服务、反映诉求、规范行为的功能,将公共服务型政府建设与公民社会建设有机结合起来。在一定意义上说,无论是公民权利的确认与保障,还是政府与市场经济、国家与公民社会的分界与互动,都需要宪法与法律制度作为保证。建立一种法理制度基础,为人际之间、组织之间、政府之间、国家与社会之间的互动提供合法化、程序化、制度化平台,既符合国家长治久安的现代治国理念,亦有利于为公民意识的培植营造适宜的社会环境。
人类的自由平等原则虽然早已提出,但其真正实现只是在近代西方财产权的自由得到确立以后,财产权自由的确立,为人的自由的实现提供了现实可能性。因为,没有财产权的自我是空洞的,财产权可以确立自我的规定性。我国十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通过的宪法修正案将“公民的合法的私有财产不受侵犯”写入了宪法,使得全体公民的合法的私有财产有了宪法的保护,从而也使得公民意识的培植拥有了现实基础。
公民现实的、具体的自由在于权利与义务的统一。公民只有意识到自我和他人都是自由的,自我与他人之间是自由人与自由人的关系时,社会才能建立起基本的法则和合乎正义的政治制度。公民意识的培育固然需要道德感和义务感的支撑,但只有与权利相统一的义务,才是内在的义务。在黑格尔看来,道德就是自由意志在内心的实现,即道德是主观意志的法。如果把道德理解为同自我满足做持续不断的斗争,将会出现黑格尔在《法哲学原理》中批判的现象:义务命令你去做的事,你却深恶痛绝。权利与义务分离的结果,或是产生出一定数量的伪君子,或是使公众产生对于公共事务的冷漠,丧失追求公民精神、培育公民意识的愿望和勇气。
黑格尔的《法哲学原理》,既是关于权利的政治哲学,亦是关于公民意识的学说。在《法哲学原理》中,黑格尔把近代的市场体系称之为“市民社会”,并在对市民社会的批判中,将国家视为对市民社会的克服。此论点虽然遭到了马克思的反驳,但黑格尔对市民社会的分析无疑是辩证的:市民社会既是私利的战场,又是现代世界的成就;市民社会需要被扬弃,而扬弃市民社会的力量就在市民社会之中。这些扬弃市民社会的力量,包括教育、司法、警察、同业公会等等。黑格尔证明了扬弃市民社会、培育公民意识是一个复杂的、多维度的、长期的系统工程。
和谐社会应该是自由平等的人的社会,而且这些自由平等的人是权利与义务相统一的公民。公民意识的培育,以宪法确认并落实公民权利为前提,以确立与权利相统一的义务意识为主要内容。因此,国家应出台相关法律,大力推进民主政治建设,以尊重人、关心人、教育人为目的和目标,从而使公民意识的培植具有肥沃的土壤、适宜的气候和良好的环境。
三、公民意识培植与思维方式转换
公民意识作为一种现代民众意识是建立在现代思维方式基础之上的,在传统的思维方式之下不可能孕育、生长出现代的公民意识,只有实现由“传统”思维方式向“现代”思维方式的转换,方有公民意识的形成。
思维方式是人们大脑活动的内在程式,是思维主体在实践基础上借助于思维形式认识和把握对象本质的某种手段、途径和思路,并以较为固定的、习惯的形式表现出来。思维方式标志着人们思维活动的基本特征,是一个由多方面、多要素构成的复杂系统。它包括思维对象、思维手段、思维结构、思维形式、思维方法和思维程序等。其中,思维方法是思维方式的核心内容和具体体现,构成了思维方式中最实质、最基本的部分。
思维方式具有时代性。一定的思维方式总是一定历史时代的产物,同时,时代的发展也必然对思维方式的变革提出相应的要求。换言之,任何一种思维方式总是根植于特定历史时代之中,并随着历史时代的推移而发生变革。
思维方式具有相对稳定性。人类的思维活动复杂多变,但其思维方式则具有相对的稳定性。从思维活动的对象看,由于事物内在的本质联系具有相对稳定性,因此反映这种联系的思维方式也必然相对稳定。与此同时,思维方式根源于社会的现实存在和人们的实践经验,具有一定的典型性和广泛性,为大多数人所采用,并经过多次的反复和传承,构成人们惯常的思维样式和方法。
思维方式一旦形成,就会潜移默化地支配人们的观念和行动,从而影响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并现实地、有效地影响着人类的实践活动。落后的思维方式与进步的思维方式对社会实践将产生不同的后果——或阻碍社会发展,或推动人类进步。当人们进行认识活动、思考问题时,思维方式会积极主动地对思维发挥启动、运行或转换的作用,规定着思维的方向及其侧重点,并执行着对信息的选择、组织和解释的功能,顽强地显示其活力。当然,观念的东西,又具有自身的凝固性、保守性,往往落后于现实存在的发展。当人们进入新的社会发展阶段,探讨面临的新问题时,固有的思维方式会自觉或不自觉地沿着习惯思路去思考、分析、处理问题,成为实践发展和社会进步的阻力。因此,自觉地冲破传统思维方式的窠臼,向现代思维方式转换,是观念更新和理论创新的首要前提。
个体的思维方式与其所属民族的思维方式具有大体(而非绝对)的一致性。东西方民族的思维方式的差异直接影响着其个体的思维方式。学者们常用辩证思维来描述东方人,尤其是中国人的思维方式;用逻辑思维来描述西方人,尤其是欧美人的思维方式。西方人在考虑问题的时候不像中国人那样追求综合体悟、中庸圆融,而是习惯于把事物分成若干个部分进行逻辑分析,直奔主题。正是因为思维方式取向的不同,在多数情况下,东方人和西方人在对人的行为归因上往往有不同的旨趣:西方人主要强调主体自身的作用,而中国人则主要强调环境和他人的作用。
东西方思维方式的差异,在一定意义上导致了中国与西方政治文化内在价值系统的差异。由于中国传统社会没有类似西方自然法的观念,缺少关于个人权利的自觉,更多的是拥有伦常等级化了的群体意识,因此,从西方舶来的公民、权利、义务等观念,比较难以浸入中国传统政治文化的土壤。当近代社会的中国人向西方寻求真理,接受有关公民权利义务等观念时,往往容易忽略这些观念的内在价值标准与中国传统政治文化价值准则的深层张力。因此,尽管人们以权利、义务为参照物,尖锐地抨击了“臣民意识”,尽管随着民主运动的进程,权利义务观念得到法律认可,但权利义务观念却未能真正扎根于中国的政治思想文化的土壤之中。历史悠久的臣民意识,也使得其中的价值准则经过多种社会化渠道的长期渗透,深深地嵌入并固着于人们的思维方式之中,积淀为普遍的政治心态。
形成普遍的公民意识需要进行思维方式的转换,而思维方式的转换,又以公民的具体实践为必要环节。一般说来,法律规定的公民权利只有经由具体的实践环节,才能社会化为普遍的公民意识,换言之,人们只有在具体的公民权利与义务实践过程中,才能学会做公民。思维方式的转换、公民权利的实现与公民意识的培植、提升是同一个过程。正如20世纪60年代女权运动的蓬勃兴起,使得美国妇女的公民权利得以实现,公民意识得以觉醒一样,20世纪60年代美国黑人的反种族歧视斗争,实现了选举等权利,也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5年浙江温州市乐清市城市建设投资集团有限公司招聘笔试参考题库附带答案详解
- 2025年四川成都市崇州市人力资源开发有限责任公司招聘笔试参考题库附带答案详解
- 2025年广东佛山市三水区公有资产投资管理有限公司招聘笔试参考题库附带答案详解
- 2025年湖州中房置业有限公司招聘笔试参考题库含答案解析
- 2025年浙江永康市属国有企业招聘笔试参考题库含答案解析
- 2025年温州机场集团有限公司招聘笔试参考题库含答案解析
- 2024版辣椒种植合同
- 二零二五年度智能设备采购合同示范2篇
- 二零二五年度智能建筑项目安全责任管理合同3篇
- 2024版水渠硬化施工合同范本
- 亚马逊项目合伙合同
- 2024年润肤蜜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
- 2025年上海市长宁区高三语文一模作文解析及范文:激情对于行动是利大于弊吗
- 晋升管理制度(30篇)
- 兰溪市排水防涝提升雨污管网修复改造初步设计文本
- 即兴表演(上海电影艺术职业学院)知到智慧树答案
- 2024解析:第一章机械运动-基础练(解析版)
- (正式版)HG∕T 21633-2024 玻璃钢管和管件选用规定
- 产品可追溯流程图圖
- 形意拳九歌八法释意
- 中国主要机场管制席位及频率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