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一、苏云金芽孢杆菌的生产生产方式优点缺点固体发酵(1)培养基含水量少、废水废渣少、环境污染小、能耗低、设备技术较简易、投资低、产物浓度高;(2)发酵后可直接进行干燥、粉碎,过程简单,后处理过程节能。发酵温度、湿度难控制,自动化程度低,易染杂菌、产品湿润性能较差。液体深层次发酵(1)生产规模大,流动性好,有利于传质、传热、和控制;(2)便于高效、自动化、清洁生产。发酵后处理较难,发酵水平受培养基组分和浓度因素的影响。(一)固体发酵1.三级扩大培养(1)生产工艺流程沙土管菌种→斜面菌种→液体种子扩大种子培养→半固体浅盘培养→干燥→粉碎包装(2)工艺条件种子扩大培养多采用三角瓶液体震荡培养。半固体浅盘发酵相当于发酵罐培养,培养基可因地制宜利用农副产品,如一种以麸皮为主要基质的培养基,其质量比为:麸皮50、豆饼粉25、麦秆粉20、CaCO31.5、KH2PO40.3、MgSO40.2、NaOH1、水150。料厚1.6~3.3cm,接种后盖灭菌纱布。室温25~30oC。培养过程中反动数次,2~3d后大部分形成芽孢囊,并有20%左右的芽孢和晶体脱落时终止培养。连同麸皮培养基磨碎过筛包装。产品含活孢子50亿~100亿/g。苏云金芽孢杆菌菌体2.一步扩大培养采用半固体浅盘发酵,以工业生产的菌粉作为种子,省略了三级扩大培养法中的斜面菌种和种子扩大培养两个步骤。将经灭菌处理过的半固体培养基倒在消毒过的塑料薄膜上,用质量高的工业菌粉(含活芽孢100亿/g)按配料干重的1%抢温(80oC)接种,拌匀后用塑料薄膜包起闷热10m,以达到减少杂菌和催芽的目的。然后打开塑料膜摊放在浅盘上培养。其他步骤与三级扩大培养法相同。(二)深层固体发酵1.生产工艺流程斜面菌种沙土管菌种发酵罐发酵液预处理加填充料混合膜浓缩板框过滤沸腾干燥低含量(约10000IU/mg)Bt半成品加填充料混合喷雾干燥29~31oC,斜面培养92~100h29~31oC,压力0.05~0.07mPa;通气1:0.8~1.2(v/v)20~40h用HCl调pH至4.5~5.5用HCl调pH至4.8~5.5压力≦0.6Mpa去水浓缩1.5~2倍加硅藻土混合、搅拌30~45min加轻质碳酸钙,混合、搅拌30~45min高含量Bt半成品进风170~210oC,出风80~90oC,喷粉450~550L/h2.工艺条件菌种:选用优良菌种,并防止退化,用时移接活化,选择对数生长期接种,接种量要适当。发酵培养及下游处理控制:接种和发酵过程应注意不能有杂菌和噬菌体感染。通气培养的适温为30oC,不能低于28oC或高于35oC。pH在发酵时稍降,形成芽孢时稍升。晶体脱落即可放罐。如果用离心沉淀收获或发酵直接真空干燥,应尽可能提高菌体成熟度。如果用板框过滤法,滤液中菌数应低于0.2亿/mL。喷雾塔进口温度170~210oC,中层温度65~75oC,流量450~550L/h。工业生产发酵培养基:我国常用的培养基成分(质量比)为:花生饼粉2.0,玉米浆0.9、糊精0.8、蛋白胨0.1、CaCO30.2,、MgSO40.075、K2HPO40.007、(NH4)2SO40.2、饴糖0.5、消泡剂豆油0.2。我国菌剂产品一般约含活芽孢数100亿/g。二、白僵菌的生产白僵菌和绿僵菌是昆虫病原真菌中大量生产研究较多的种类,生产方法有很多共同之处。白僵菌致死的昆虫绿僵菌致死的昆虫1.白僵菌液体深层发酵工业黄浆水(豆腐压榨水)常压水解沉淀弃去发酵罐深层培养空气过滤器空压机二级液体种子(查贝克培养基+1.5%蛋白胨)(26~28oC,72h)斜面菌种活化菌种豆油去泡剂,按0.2%加入(26~28oC,约72h,搅拌速度200rpm)填充剂(滑石粉,过筛孔径46.2μm,按5%加入)发酵液板框过滤或连续离心(20000rpm)调浆喷雾干燥成品(芽生孢子,450亿/g)常温干燥粉碎包装低温储藏18mol/LH2SO4调至pH2NH4OH调至pH5检验原料发酵生产、储藏液体深层发酵工业生产工艺流程早在1960年代,我国和前苏联就曾研究过白僵菌的液体深层发酵工业生产。Samsinakova(1966)在1000mL的发酵液中可获得10~15g干重的芽生孢子。1970年代,前苏联还有通过深层发酵直接生产白僵菌分生孢子的报道(Goral,1973,1975),发酵罐中可获得5×108~2×109分生孢子/mL,取决于培养基的成分和发酵条件的控制。Rombach(1989)进一步研究了白僵菌的深层发酵产孢,发生在产生芽生孢子和菌丝片段的同时也能产生和冲体上或固体培养基上相似的合轴分生孢子。含有2%蔗糖和0.5%酵母浸出物和基础盐培养液中,分生孢子最高产量为1.7×108个/mL;在2.5%蔗糖和2.5%酵母浸出物的培养液中分生孢子最高产量为7.4×108个/mL。1970年代初开始,前苏联采用双相发酵技术生产球孢白僵菌,该技术是将经深层培养的芽生孢子液倾入有麦麸、谷类等培养基的浅盘表面上,促进菌丝迅速发育,并产生分生孢子。白僵菌的分生孢子制剂,其产品名称为Beauverin或Bocerin,含活孢子量2×109个/g,惰性基质为高岭土(Goral,1971,1972)。此法生产白僵菌的培养基含玉米浸膏2%、糖蜜4%~6%、KH2SO40.1%~0.2%、MgSO40.05%~0.1%,pH5~6。无菌操作工业化深层通气发酵24~28h,倾入浅盘表层培养约120h,从表层菌膜收获分生孢子,产孢量为1×106~1.5×106个/cm2。我国各生产单位自1980年代也曾普遍使用该技术大量生产白僵菌。中国农业科学院生物防治研究室研究的工艺可获孢子量1.5×1010~2.0×1010个/g,经分离提纯,含孢量高达1.0×1011~1.9×1011个/g。使用该技术生产过程中,需注意防止菌种退化、选择培养基、控制培养条件、防止污染等环节。2.双相发酵生产三、斜纹夜蛾多角体病毒的增殖昆虫病毒主要包括核型多角体病毒(NPV)、质型多角体病毒(CPV)和颗粒体病毒(GV),均为专性寄生病原体。国际上已有几种昆虫病毒制剂在市场上出售,如棉铃虫核型多角体病毒杀虫剂等。中国研究以核型多角体病毒防治棉铃虫、油桐尺蠖、桑毛虫、茶毛虫、舞毒蛾、粘虫、斜纹夜蛾和扁刺蛾;以颗粒体病毒防除菜粉蝶、小菜蛾、黄地老虎和茶小卷叶蛾;以质型多角体病毒防除松毛虫等。喷粉施用质型多角体病毒防治马尾松毛虫1.斜纹夜蛾健虫的饲养人工饲料配方:黄豆粉100g,山梨酸1.6g,麸皮100g,尼泊金(对羟基苯甲酸)1.6g,酵母粉40g,水1000mL,L-抗坏血酸4g。配置方法:用一半水调匀黄豆粉、酵母粉和麸皮,另一半水煮化琼脂,两者混合均匀后经103.42kPa蒸汽灭菌30min。待压力降至零时取出饲料,加入山梨酸和尼泊金,边加边搅拌均匀。当饲料中的温度降至50oC左右时,再加入其它成分。充分搅拌均匀,冷却后置4oC冰箱备用。如要做平面饲料,则趁热倒入直径13cm、高3.5cm的圆形塑料盒中,厚度为3~4cm。(1)人工饲料的配置卵的孵化:在幼虫孵化前一天,用5%(v/v)福尔马林溶液将卵块浸泡20~30min,无菌水漂洗3次,灭菌纸上晾干,移入盛有人工半合成饲料的圆形塑料盒盖子的中央,每盒接卵2~3块。放置于25oC孵育,RH75%左右,每天光照12h。(2)卵的孵化卵块卵块低龄(1~3龄)幼虫的饲养:将约500粒已消毒的卵接入盛有饲料的中央,等孵化完毕后,将盒子倒置饲养。不同添加饲料和更换饲养容器。老龄(4~6龄)幼虫的饲养:幼虫养至4龄后,更换到规格18cm×18cm×4.5cm的方形塑料盒或直径19.5cm、高9cm的圆形玻璃缸中继续饲养。一般4龄幼虫投放密度为18头/dm3,5龄为12头/dm3
,6龄为9头/dm3。由于4~6龄幼虫每次蜕皮都会吐水,造成容器内湿度过大,影响生长发育,这是期的相对湿度应降至60%。温、光、湿(特别说明的除外)条件与卵孵化相同。(3)幼虫饲养低龄幼虫老龄幼虫老龄幼虫蛹的管理:在规格为15cm×25cm×30cm有塑料纱盖(已消毒)的木盒中,放入10cm厚已高温消毒的沙子,沙的含水量以手捏不成团为宜。同时在沙上放一块竹网,竹网上投放人工半合成饲料。当老熟幼虫全部入沙营造蛹室时,取走竹网,在沙上盖纸避光。每盒子可供45头幼虫化蛹,待蛹体变成黑色后,挑选个体大、富有光泽、有活力的蛹,放入交配产卵箱羽化。温、光、湿条件与卵孵化相同。(4)蛹的管理蛹蛹成虫:将蛹放入垫有湿滤纸的培养皿中,移入30cm×30cm×30cm的纱网养虫笼内,每笼放入15对蛹。待羽化后,在笼内瓶插2~3片蓖麻叶,让成虫产卵。并放入10%蜜糖水,以供成虫营养。每天收取卵块,要按笼号分批登记,以便进行疾病的诊断。温度调至28oC,光、湿条件与卵孵化相同。(5)成虫成虫成虫2.幼虫感染与回收感染核型多角体病毒的幼虫于增殖室中饲养,温度控制在25~27oC、RH70%左右。将饲养至4龄的幼虫,按18头/dm3的密度进行涂毒感染,涂毒的人工饲料约含有6×105PIB/mL(PIB是多角体polyhedralinclusionbody)。饲养24h后,换不含病毒的饲料继续饲养。从感染后的第5天开始收集病死虫,第7或第8天后全部收完。收集的病死虫及时处理或储于-20oC冰箱中,以免污染杂菌。按上述方法,4龄幼虫感染死亡率可达80%以上,虫尸病毒多角体含量达5.3×109PIB/g。核多角体病毒粒子3.病毒提取干燥将病死虫尸与10倍体积的自来水混合,倒入电动匀浆过滤机研磨过滤,滤液先以3000rpm离心30min;弃上液,沉淀加入适量的0.1%中性洗洁精完全悬浮,经500rpm离心5min,取上液再以3000rpm离心30min(重复洗涤离心1次)。沉淀按1:1加入填充剂并存放于-20oC。取冻结的沉淀物在45oC以下恒温真空干燥,便可获得多角体干粉。经显微计数确定含量后,分装于塑料瓶,存放于4oC冰箱备用。4.可湿性粉剂的配置按可湿性粉剂的配方,称取病毒粗制品和各种辅助剂,经拌和机充分拌和均匀,配成多角体不少于6×109PIB/g的杀虫剂。经质量检测合格后,分装于小塑料袋,每袋10g。斜纹夜蛾核型多角体病毒制剂生产工艺流程总结四、昆虫病原线虫的繁殖与培养国外,1930年代开始培养和应用昆虫病原线虫。早期的繁殖和培养主要依靠活体昆虫,虽可适用于各类线虫,但繁殖成本过高,不适宜大量生产。澳大利亚学者成功地将鸡内脏匀浆吸附于普通的海绵碎片上大量培养线虫,发明了线虫的固体培养方法(Bedding,1981,1984)。此后,美国学者在线虫培养技术上取得突破,为昆虫病原线虫的研究何应用奠定了基础。国内,1970年代末到1980年代初,开始规模化引进、收集、培养和应用昆虫病原线虫。目前,广东省昆虫研究所已具备规模化固体和液体生产昆虫病原线虫的能力(韩日畴等,2008)。1.共生细菌的制备共生细菌可从感染期线虫中肠分离得到,也可从被线虫感染的昆尸体中分离纯化。所分离的共生细菌能够在常规培养基中生长,为线虫的单菌培养提供了条件。细菌的菌株、菌型及质量影响线虫的产量。因此,共生细菌的制备是线虫培养的第一步。细菌培养基:蛋白胨水培养基(含1%蛋白胨、0.5%NaCl)、YS肉汤(含1%蛋白胨、0.3%NaCl、0.3%牛肉浸膏,pH7.0)、营养肉汤和LB培养基(含1%蛋白胨、0.5%NaCl、0.5%酵母)均能支持细菌的生长。细菌的生长量、生长率与培养基组分的质量和氧气的供应有关系。菌型:昆虫病原线虫的共生细菌具有典型的初生型和次生型。初生型能支持线虫的最优繁殖,但初生型菌在体外培养时易转为次生型,因此在线虫培养过程中,必须控制共生细菌发生型变。菌株:斯氏线虫和异小杆线虫与共生细菌具有一定程度的营养专化性,即线虫从自身携带的共生细菌中获得最佳营养,但线虫在不同菌株中的生长率和产量不同,有些线虫(如格氏斯氏线虫和一些异小杆线虫品系)能在其他共生菌株得到比自身携带的共生细菌更高的产卵。不同的菌株对不同培养基组分的转化能力不同,因此,有必要根据线虫品系和培养基组分选择最优的菌株用于线虫的繁殖。噬菌体:在共生细菌菌株中已发现噬菌体的存在。虽然噬菌体在线虫-共生细菌组合中的作用仍未清除,但一般认为,噬菌体对细菌可能产生的条件溶菌作用会影响线虫的培养。这在共生细菌的制备时应该加以控制。2.线虫的大量培养线虫一级种:单菌培养要求加入的线虫一级种仅携带一种合适的共生细菌。如果一级种中混有杂菌,就会造成培养物的严重污染,大幅度降低线虫产量。研究表明,体表消毒感染期线虫不能满足严格的单菌性。表面消毒怀卵大母虫的卵可以有效制备无菌1龄线虫。线虫的人工培养基:典型培养基有狗饲料培养基、动物组织匀浆、豆粉玉米油、豆粉蛋类。还有以面粉蛋类、玉米粉、鱼肠及马铃薯为组分的培养基及添加其他物质的培养基。鸡内脏培养基虽然适合于线虫的大量繁殖,但操作不便且难以大量保藏。而干粉组分(如豆粉、玉米粉、鱼粉、鸡蛋)等自然饲料成分方便得到,室温保藏,容易标准化选配,在线虫商业化生产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培养温度:最佳的培育温度依线虫种类(品系)而异,范围为19~28oC。2.线虫的大量培养共生细菌的接种:在线虫种为单菌状态时,即线虫没有杂菌污染,由于共生细菌的增殖速率较快,初始接种量对线虫的最后产量没有明显影响。线虫接种量:对于某一培养基,一定时间内,同一产量范围增殖倍数最大的接种量将是经济有效的接种量,应利用最小的接虫量发挥线虫最大的繁殖潜力,即确定线虫最大产量时感染期线虫产量最大。培养时间:线虫体外培养的时间与线虫种类、培养基组分、接线虫量及培养温度有关。最佳的培养时间为培养基营养消耗殆尽时感染期线虫产量最大。一般来说,在固体干粉培养基中,噬菌体小杆线虫的培养时间为21d,小卷蛾斯氏线虫A11为21d,格氏斯氏线虫为15d;豆粉鸡蛋培养基中,小卷蛾斯氏线虫A11为16~21d。3.线虫的收获与清洗当线虫培养到最佳时间后,感染期线虫的产量最高,其他虫态的线虫比例最小。此时应该立即收获,否则感染期线虫的死亡将导致产量下降。当线虫培养到最佳时间后,感染期线虫的产量最高,其他虫态的线虫比例最小。此时应该立即收获,否则感染期线虫的死亡将导致产量下降。收获线虫的步骤主要是将培养物浸泡于自来水中,让线虫通过筛网,留下海绵等杂质,95%左右的感染期线虫从培养物中爬出。通过通气振荡海绵培养基可提高线虫收获率。保存线虫必须尽量去掉培养物中的杂质和其他虫态,否则会影响线虫的保存时间和质量。清洗过程是分级进行的,包括几次浸泡、沉淀、换水。如果浸泡过夜,则需要空气压缩机供氧。4.线虫的质量检测感染期线虫的比例:大量培养出的线虫应含高比例的感染期线虫。经测定,豆粉鸡蛋培养基中小卷蛾斯氏线虫A11感染期线虫的比例达98%以上。感染期线虫的带菌率:感染期线虫的带菌率指携带有共生细菌的感染期线虫的比例,可以作为线虫质量评定的指标。各种线虫自然种群的带菌率不一样,斯氏线虫为40%~94%,而异小杆线虫属种群均在90%以上。生物测定:测定线虫的寄主范围及感染率常用瓶装细沙法:于一个4.5cm×2.5cm的闪烁计数玻璃瓶中放1头大蜡螟幼虫,加入3cm厚经高压消毒的细沙(含水量约为6%),然后往沙面洒1mL不同剂量的线虫悬浮液,轻拧上盖。剂量水平设0、20、21、22、23和24,设20个重复。25oC或根据要求设定的温度下96h后检查寄主的死亡率。感染率以概率值分析加以统计分析,求得LD50与LD90及其95%的置信区间。5.线虫的储存于剂型线虫的储存:实验室少量储存线虫时采用低温浅水层法,将线虫保存在8~12oC下浅水层中(2cm左右),每6个月以大蜡螟转代1次。线虫单菌种可以试管斜面或液氮或冰冻干燥法保存。商业大量储存目前包括吸附物质保存法和干燥状态保存法。前者为利用海绵、活性炭或硅藻土等物质吸附线虫的保存方法;后者则是在一定温度下使线虫脱水进入干燥状态的保存方法。保存剂型:依据昆虫病原线虫产品的特征,目前保存剂型有液剂、颗粒剂、水分散颗粒剂、粉剂、胶囊、虫尸剂等。五、蝗虫微孢子虫的繁殖微孢子虫属原生动物,曾在昆虫病理学领域发挥重要作用。早在1900年代,Pasteur就已描述了许多原生动物并建议用于害虫防治。1950年代初,开始把原生动物作为杀虫微生物进行研究。1960年代中期,美国采用微孢子虫Nosemagaster防治棉铃象甲Anthonomusgrandis。1980年代,美国成功开发出蝗虫微孢子虫Nosemalocustae用于防治草原蝗虫,并在美国环保署登记注册,称为第一个登记注册的原生动物杀虫剂。蝗虫微孢子蝗虫微孢子虫生产仍然使用活体寄主繁殖,目前使用的活体寄主是蝗虫。不同国家用于繁殖的寄主蝗虫种类不同,美国用双带蚱蜢和殊种蚱蜢,我国多用东亚飞蝗。寄主蝗虫的种类和性别影响蝗虫微孢子虫孢子产量。美国1997年报道,用殊种蚱蜢的单产量为9.1×109孢子/头,我国用东亚飞蝗作为增殖寄主的单产量为2.0×1010孢子/头;同种蝗虫中,雌性的产量高于雄虫。东亚飞蝗蚱蜢将蝗虫饲养至一定龄期,然后把蝗虫微孢子虫的孢子悬浮液稀释到一定浓度后接种。接种后的蝗虫饲养30d左右,收获虫尸或活虫,之后用粉碎机粉碎,用120目过滤,离心,去掉上清液,调整浓度后包装,在-10oC条件下保存。蝗虫微孢子虫生产的基本过程飞机喷施蝗虫微孢子虫喷施蝗虫微孢子虫六、农用抗生素的生产1953年,我国首次分离获得对棉花枯萎病、黄萎病有一定防效的5406菌株(尹莘耘,1953),拉开了我国农用抗生素研究的序幕。随后相继筛选出灭瘟素、春雷霉素、多抗霉素等的产生菌,生产出相应的抗生素。1973年,上海市农药研究所,筛选出井冈霉素产生菌,经多次诱变选出高产株,全国多家农药厂投产,每年使用面积大6.7×106hm2以上,为我国农用抗生素的开发积累了经验。近年来,我国又筛选出多效霉素、农抗120、公主岭霉素、武夷霉素等。以井冈霉素为例介绍农用抗生素的生产方法。1.高产菌株的选育井冈霉素产生菌的原始菌株产生抗生素能力很低,为了在短期内使井冈霉素产生菌产生抗生素的能力达到生产要求,采用了多种出发菌株,多因素诱变,使产生菌产生抗生素的能力逐步提高。菌种选育过程中,初筛均采用化学测定法,复筛提供生产的菌种必须经过组分分析和生物测定。在菌种选育过程中,注意保持产生菌的优良性状,即在高温条件下短期内产生大量的抗生素,以提高设备利用率,降低动力消耗。通过选育的井冈霉素产生菌,目前单位时间产生抗生素的能力在抗生素中是最高的,创造了单位体积发酵罐生产抗生素的最高纪录。2.发酵工艺(1)发酵工艺流程井岗霉素菌种沙土管母斜面茄子瓶种子罐发酵罐放罐提炼3~3.5d60~70h20~30h36~42h斜面菌种发酵罐(2)发酵条件温度:链霉菌发酵温度一般为26~32oC,井冈霉素原始菌种在一般发酵温度下,发酵周期很短,采用高温发酵工艺后,发酵时间又比原来缩短1/3。原始菌种培养基:在以蛋白胨、黄豆粉为有机氮源的培养基中,井冈霉素产生菌原始菌种产生抗生素的能力极低,而在以蚕蛹粉、酵母粉作为有机氮源时产生抗生素的能力较强。但该原始菌株在菌株选育后获得的新菌株中,有的能适应黄豆饼粉作为有机氮源。因此,菌种选育应和培养基配方的研究紧密结合起来。种子培养基:可采用多种配方,淀粉、葡萄糖、麦芽糖和糊精等都是适合的碳源,鱼粉、蛋白胨、蚕蛹粉、花生饼粉、黄豆粉、玉米浆等都可作为有机氮源。常用的配方为:4%淀粉、2%花生饼粉、0.5%酵母粉、0.6%NaCl、0.05%KH2PO4或2.2%黄豆饼粉、3%葡萄糖、1%蚕蛹粉、0.4%CaCO3。发酵培养基:除选用适当的碳源(葡萄糖除外,不得使用)外,还要选用合适的氮源,酵母粉、花生饼粉、黄豆饼粉、蚕蛹粉等都是较好的有机氮源。碳源、氮源再加适当的无机盐,即可配置成井冈霉素产生菌的发酵培养基。3.井冈霉素的提取与精制井冈霉素主要存在于滤液中,将发酵液过滤除去菌丝体,滤液加2%粉末活性炭搅拌2~3h,收集活性炭,水洗3次;用盐酸丙酮溶液(0.5mol/LHCl:丙酮=3:7)洗脱,洗脱液蒸去丙酮,加活性炭脱色,得黄色液体;黄色液体先后通过330阴离子交换树脂和732阳离子交换树脂,除去阴离子和阳离子杂质,得淡黄色液体;此液通过1×2强酸型交换树脂,抗菌素即吸附在树脂上,饱和的树脂用蒸馏水洗去杂质,用0.5mol/LNH4OH洗脱,收集活性部分;减压浓缩,最后用丙酮析出沉淀;为进一步分离纯化,采用强碱性离子交换树脂ZeroliteFF(200目,OH型)进行层析,用蒸馏水展层。经层析可得到4个活性组分,其中组分I和组分II对水稻纹枯病的防治活性最强,分别为井冈霉素A和井冈霉素B。4.提取浓缩水剂工艺井冈霉素可采用活性炭吸附,大孔吸附树脂、离子交换树脂等方法进行提取,但都增加了成本及“三废”。经多方研究,兼顾井冈霉素发酵液的安全及稳定性,采用直接浓缩水剂作为我国井冈霉素生产的主要制剂,不仅工艺简单成本低廉,而且没有“三废”。经过各种条件的稳定性试验,使产品在常温下保持2年以上,效价无明显下降,为商品化打下了基础。第十章害虫生物防治—以水稻害虫为例概述水稻的主要害虫生物防治因子及其利用途径典型案例第一节概述我国耕地仅占世界耕地的1/7,而养活占世界人口的1/4,除了培育优良品种、提高面积产量外,还要抵抗包括农作物病虫害在内的各种自然灾害的侵袭,方能获得作物的好收成。我国农作物种类繁多,包括粮食作物、经济作物、蔬菜、果树、茶树、森林等,为害这些作物的昆虫种类也很多,为害严重,造成的损失大。如水稻害虫约有350种,小麦害虫120多种,玉米害虫50多种,棉花害虫300多种,因农作物害虫常年所造成的损失,粮食5%~10%,棉花20%。我国是世界上森林覆盖率较低的国家,而松林占有很大比重,约占森林总面积的1/3,松毛虫是我国森林为害最严重的食叶害虫,约占全国森林害虫发生面积的1/2。每年造成立木生长量损失达100万m3,年损失松脂约5万吨。每年因6种松毛虫所造成的松材损失达370万m3。水稻是我国栽培面积最大、总产最多的粮食作物。我国水稻的播种面积仅次于印度,约占世界水稻总面积的1/6,占国内粮食种植面积的26.9%。平均单产6.56吨/公顷(2012年数据),比世界平均单产高34.3%。稻谷产量居世界第一,约占世界稻谷总产量的27.5%,占国内粮食总产量的1/3左右;中国的稻谷平均产量达到世界平均水平的1.6倍。2012年,全国推广采用袁隆平超级水稻的种植面积达到或超过400万公顷,而杂交水稻的种植面积已达1470万公顷,而水稻的种植总面积大约2870万到2930万公顷之间,占全国稻谷总产的57%~59%。第二节水稻的主要害虫我国种植水稻面积广阔,根据气候条件、地理环境和水稻种植特点等,可划分南方稻区和北方稻区,两大稻区又各分为三个稻区。华南双季稻稻作区华中双单季稻稻作区西南高原单双季稻稻作区华北单季稻稻作区东北早熟单季稻稻作区西北干燥区旱季稻稻作区南方稻区北方稻区国内已知为害水稻的害虫有250多种,其中为害严重的有水稻螟虫和稻飞虱等,不同稻区有所差别。1.螟虫属鳞翅目螟蛾科Pyralidae,幼虫钻蛀稻茎,在分蘖期危害造成枯心,在孕穗期为害形成白穗。三化螟为单食性害虫,仅为害水稻。是亚洲热带至温带南部的重要稻虫。国内长江以南各省,尤其沿江、沿海平原地区更为严重。在广东粤北每年发生4代,珠江三角洲4~5代,湛江5~6代;海南北部6代,南部7代。对三化螟的防治已有一套完整的技术措施。(1)三化螟虫卵块幼虫孵化后钻入茎干茎干中的幼虫白穗(2)二化螟属鳞翅目螟蛾科,幼虫钻蛀稻杆,为害状与三化螟相似。二化螟分布广,北至黑龙江,南迄海南岛,主要为害地区为湘、鄂、川、赣、浙、闽、苏北、皖北,陕、豫以及黔、滇高原地带。二化螟食性较杂,除水稻外还可取食茭白、甘蔗、玉米、蚕豆、油菜、油草等多种植物。♀♂卵块幼虫危害状鳞翅目螟蛾科,广布于全国稻区,南方稻区受害严重,广东中部一年发生6~7代,二龄幼虫爬到叶尖附近,吐丝纵卷稻叶成苞,藏在苞内取食叶肉;剑叶期是水稻受害敏感期;稻纵卷叶螟是迁飞性的害虫,虫源来自南亚;1960年代前局部、间歇发生,随着耕作改制、密植、高肥等生产水平的提高,1965年后为害程度上升,1970年代以后成为常发性的主要害虫。(3)稻纵卷叶螟稻纵卷叶螟成虫卵一龄幼虫幼虫转苞幼虫在苞内取食危害状稻飞虱属半翅目飞虱科Delphacidae,为害水稻的飞虱种类很多,主要的有褐飞虱Nilaparvatalugens(Stål)、白背飞虱SogatellafurciferaHorvath和灰飞虱Laodelphaxstriatellus(Fallén);褐飞虱和白背飞虱是长距离迁飞的害虫,长江流域及以南各省发生量大,有时爆发成灾;虫源来自南亚;灰飞虱分布广,在北方稻区、四川盆地、长江下游各省受害较重;稻飞虱的若虫及成虫多聚集在稻基部取食,造成稻株枯死倒伏;灰飞虱还能传播稻、麦、玉米等多种作物的病毒病。2.稻飞虱褐飞虱白背飞虱灰飞虱长翅型短翅型褐飞虱NilaparvatalugensStål单食性害虫,只能在水稻和普通野生稻上取食和繁殖后代;有远距离迁飞习性,是我国和许多亚洲国家当前水稻上的首要害虫。白背飞虱我国南至海南岛,北至黑龙江各稻区,东南亚各国均有白背飞虱分布。主要危害水稻、麦类、玉米、高粱。稻茎上的飞虱白背飞虱成虫南自海南岛,北至黑龙江,东自台湾省和东部沿海各地,西至新疆均有发生,以长江中下游和华北地区发生较多。由于寄主是各种草坪禾草及水稻、麦类、玉米、稗等禾本科植物,所以对农业危害很大。灰飞虱灰飞虱成虫玉米上的灰飞虱褐飞虱在我国发生的历史较长,20世纪70年代以来有8次大发生:
1974年秋,全国发生面积300万hm2,
1975年5~10月,发生面积1267万hm2,
1982年5~10月,发生337万hm2,
1983年5~10月,发生面积1421.6万hm2,
1985年秋,全国发生面积1313.2万hm2,
1987年,发生面积1821万hm2,
1991年,发生面积2320万hm2,
1997年,发生面积1900万hm2。
2005-2007年,在长江流域连续大发生。
飞虱为害及造成火烧状穿顶自然天敌的保护利用天敌应用技术抗虫品种及其应用生物农药及其应用第三节生物防治因子及其利用途径一、自然天敌的保护利用1.保护利用天敌种库的主要措施在冬季和夏季休耕期,杂草中的各种飞虱卵是缨小蜂Anagrusspp.的最主要寄主,可以适当保留田埂杂草保护蜂源;在水稻移栽、稻飞虱进田后铲除杂草,能促使天敌进田。在越冬期,可种植油菜、豆类、苕子等冬播作物或挖坑堆草等方法,人为创造越冬场所供天敌栖息,以保障蜘蛛等天敌顺利越冬。春插期和双抢期的犁田、耙田等农事活动可能会导致90%左右的田内蜘蛛数量损失,应采取留高茬、挖穴堆草或错开翻耕时间等方法保护田间蜘蛛。2.保护利用天敌的主要措施杀虫剂对稻田天敌群落有显著的杀伤作用,特别是在水稻生长早期施药的影响更大,因为此时的天敌群落正处在重建过程中,因此建议在水稻移栽后30~40d内不用化学农药。否则,当害虫发生时,天敌不能有效地发挥作用,易造成害虫的严重发生。一定要使用化学农药时,应选择对天敌杀伤力较小的农药,并尽量缩小使用面积。选择有利于天敌的品种,提倡利用天敌和中抗水稻品种控制稻飞虱。在稻田坚持“浅水勤灌、开沟排水、适时晒田、干干湿湿”,这样不但是防病的重要措施,对稻田蜘蛛也有重要作用。早稻浅水田管理比深水田管理的总蛛量增加70%~80%;双季晚稻晒田后,田间蛛量增加20%~35%。3.在生态系统层次增加天敌功能的主要措施适宜的品种布局可以减缓害虫的适应,种植其他作物(包括稻田田埂上种大豆)能促使某些天敌种群的迅速建立或增加天敌的数量和活力。在较大的范围错开水稻的移植时间,有利于自然天敌并能提高天敌对褐飞虱Nilaparvatalugens的控制作用。不同作物品种的间作、轮作或套作,对自然天敌可能有诱增作用。如夏玉米间作葡萄型绿豆田中,玉米螟赤眼蜂Trichigrammaostriniae自然种群数量在一段相当长的时间内保持较高水平,说明间作对赤眼蜂有增诱作用。二、天敌应用技术赤眼蜂对水稻螟虫有很好的防治效果。据报道,吉林连续9年在2.0×106hm2大面积释放赤眼蜂结果证明,平均螟卵寄生率为71.8%,被害率降低61.4%,平均百株螟虫可减少73.4%,连片放蜂效果良好。在稻田中释放拟澳洲赤眼蜂Trichogrammaconfusum和松毛虫赤眼蜂T.dendrolimi防治稻纵卷叶螟Cnaphalocrocismedinalis,螟卵被寄生率常在67%以上。拟澳洲赤眼蜂稻纵卷叶螟卵二化螟卵三化螟卵三、抗虫品种应用技术水稻中抗品种与天敌对褐飞虱的协同控制作用高于高抗品种与天敌的协同作用,可能原因是中抗品种本身对褐飞虱种群增长的抑制作用比较温和,能保证捕食性天敌种群有足够的食物,而高抗品种对褐飞虱种群增长有强烈的抑制作用,从蛾影响了天敌种群的食物资源,二者间的协同作用反而下降。拟环纹豹蛛Pardosapseudoannulata或黑肩绿盲蝽Cyrtorrhinuslividipennis对褐飞虱和二点黑尾叶蝉的捕食在抗虫品种上无明显提高,研究针对的是天敌的捕食作用,而非二间的协同作用。四、生物农药及其应用苏云金芽孢杆菌(Bt)可产生两大类毒素,即内毒素(伴胞晶体)和外毒素,使害虫停止取食,最后害虫因饥饿和死亡。因此该杆菌可做微生物源低毒杀虫剂,用于防治直翅目、鞘翅目、双翅目、膜翅目,特别是鳞翅目的多种害虫。已成功应用于防治水稻三化螟、二化螟和稻纵卷叶螟等害虫。利用经化学诱变剂硫酸二乙酯连续多次诱变所获的苏云金芽孢杆菌BtS387菌株工业发酵制剂,对稻纵卷叶螟二代、三代卵孵化高峰期的保叶率分别达77.89%、87.34%和64.94%、82.64%。Bt和化学农药三唑磷混配,对二化螟的防治效果达88.7%,保苗效果达99.1%。第四节典型案例—大沙镇水稻害虫综合防治广东省四会市大沙镇位于广东的西江、北江和绥江三江下游围田地区,害虫可以终年转寄主危害,是三化螟、稻纵卷叶螟、褐飞虱和黏虫的严重发生地区。1973年,中山大学蒲蛰龙教授提出“以发挥天敌效能为主的水稻害虫综合治理”,并亲自挂帅在四会市大沙镇建立了大面积的水稻害虫综合防治示范点。1974年11年底,年逾花甲的蒲教授率领昆虫学研究所10位骨干教师到大沙,为落实研究计划,骑着自行车与青年教师走遍了大沙的农田、蔗地、果园及林地,进行实地考察。历经20多年的系统研究,为天敌保护利用、农田环境改善、绿色食品大米的生产打下坚实基础。1975年蒲蛰龙教授和中青年教师、当地干部、技术员在四会大沙田间考察1973年蒲蛰龙教授和中大教师、学生、四会县干部在四会大沙田间调查水稻害虫1976年蒲蛰龙教授在四会大沙蜂站指导繁殖赤眼蜂一、主要的调控措施合理用药局部挑治天敌的保护利用:蜘蛛、青蛙等耕作除虫:提早放水沤田、轮作、套作等水稻害虫的可持续控制养鸭除虫:每公顷75~120只选用抗虫水稻品种举办培训班建立测报网站以菌除虫:Bt等育蜂治虫:繁殖释放赤眼蜂等大沙镇水稻害虫综合防治措施1.第一阶段(1973~1978)为综合防治初期,由于此前大量使用化学农药,田间天敌种群凋落,完全失去了对害虫的控制作用。原则是既要把害虫压下去,又要恢复和重建天敌在田间的优势地位。方法是以改造农田环境、释放和保护天敌(养鸭除虫、释放赤眼蜂、施用苏云金芽孢杆菌、保护青蛙等)为主。(1)改造害虫孳生环境1974~1974年,全区平整土地上万亩,在低洼地开沟挖渠,降低水位,提高农田排灌能力,恶化病虫生存环境。(2)采取农业防治措施提早在惊蛰前犁耙沤田,压低越冬三化螟的虫口基数;采用抗病虫品种等。三化螟幼虫越冬场所(3)大力开展养鸭除虫、以菌治虫、育蜂治虫为主的生物防治在田间害虫的天敌群落凋落的情况下,养鸭除虫是一项十分有效的生物防治措施;以菌治虫主要使用苏云金芽孢杆菌,应用本区生产的工业菌粉,防治稻纵卷叶螟和稻苞虫幼虫,效果达到70%~90%。育蜂治虫主要释放螟黄赤眼蜂和松毛虫赤眼蜂防治稻纵卷叶螟,放蜂面积从1973年8hm2增至1976年的396.13hm2,稻纵卷叶螟卵的被寄生率均在67%~83%之间。养鸭除虫大图为四会大沙稻田中放养的鸭子,鸭子在水田中寻找食物,捕食昆虫,尤其是个体较小的鸭子对昆虫的捕食作用更强;右下角小图是通过解剖鸭子嗉囊观察养鸭除虫效果(白色塑料盆内为一只鸭子所吞食的昆虫)。目前,养鸭除虫作为有机稻生产中防治害虫的一种重要手段,已在全国许多地方推广应用,市场上并有鸭稻米产品的销售。需要注意的是,由于大鸭子取食稻谷,水稻开始抽穗时就应停止放养大鸭,但此时是稻飞虱的高发期,可以考虑改放小鸭,一方面小鸭高度不足以取食稻穗,另一方面小鸭在水稻基部活动,对稻飞虱有较大的捕食作用。以菌治虫在当时市场上缺乏Bt产品供应的情况下,通过自己设计建造工厂,生产Bt制剂,用于防治水稻螟虫。蒲蛰龙教授与四会大沙镇的干部、植保人员、工人一起研究Bt的生产问题蒲蛰龙教授与四会大沙微生物厂的工人们在一起蒲蛰龙教授自行设计建造的Bt生产工厂的部分设施设备发酵罐锅炉空气压缩机板框压滤机蒲蛰龙教授在大沙微生物厂亲力亲为,与工人们一起劳动利用苏云金杆菌感染饲养的昆虫,土法生产Bt早在1941年,蒲蛰龙教授就提出了利用细菌防治蔬菜害虫菜粉蝶幼虫,并进行了初步试验,研究结果发表在《中山学报》上育蜂(赤眼蜂)治虫1976年蒲蛰龙教授在四会大沙蜂站指导繁殖赤眼蜂大沙镇植保人员在田间释放赤眼蜂育蜂(赤眼蜂)治虫德国赤眼蜂专家Hassan博士与广东省农业科学院植保专家在稻田讨论赤眼蜂的利用螟黄赤眼蜂通过释放赤眼蜂,在卵期杀死水稻螟虫,是理想的防治方法,国内外都在推广应用;就3种螟虫而言,赤眼蜂对二化螟和稻纵卷叶螟卵的控制效果应该强于三化螟。(4)协调使用化学农药首先做好测报工作,对达到防治标准的田块进行挑治;抓好秧地用药,尽量减少害虫随插秧带入本田,以减少大田使用农药,保护田间天敌遭农药杀伤;控制施药面积,规定2hm2以上由乡镇植保员鉴定,2hm2以下由村植保员鉴定,0.67hm2以下由村民小组植保员决定选用何种防治措施。(5)保护青蛙青蛙只吃活物,1天捕食少则50~60只,多则200只昆虫;主要在行政措施上实施,特别在青蛙繁殖季节,镇政府出示保护青蛙的布告;夜间派民兵巡逻,禁止捕捉青蛙。2.第二阶段(1979~1983)经过几年推行上述措施,改变了天敌种群凋落和害虫猖獗的局面。1979年后,由于田间的各种天敌种群数量基本恢复,已免除了以菌治虫和育蜂治虫措施;鸭子兼食害虫和益虫,加上饲料价格等原因,养鸭减少,也停止了养鸭除虫的措施。与此同时,由于土地家庭承包责任制的实施,农业体制发生了根本变化,也就要求害虫治理措施需要相应进行调整。(1)农业措施提早在惊蛰前沤田,压低越冬三化螟虫源;早春推行气候安全期育秧,减轻稻蓟马危害;抓好肥水管理,减轻病虫发生和蔓延。(2)生物防治继续坚持保护青蛙;保护天敌越冬场所,不搞四面光(铲除田四周的所有杂草,称为四面光),有利于天敌群落的保存、恢复和繁衍。(3)继续坚持协调使用化学农药与第一阶段基本相同。做法上,不同村实行合作防治,按面积统筹资金,统一购买农药,专款专用,年终结算。实行镇农务员责任制。以镇农务员(每人管53.3hm2,即800亩水田)指导农户的形式,农务员到田头查害虫查天敌,定防治对象田,凡达到防治标准的田块,通知和指导农户进行挑治。3.第三阶段(1984年至今)经过长期大面积害虫综合防治,在早稻和晚稻田少用或基本不用化学农药,大大降低了化学农药在土壤、禾秆、稻谷中的残留。1994年,除沙蚕毒(杀虫双)在稻杆和稻谷中的含量分别为0.04mg/kg和0.05mg/kg外,其余杀虫剂、杀菌剂、除草剂均未检出。坚持综合防治,农田环境得到显著改善,为无公害大米生产创造了条件。1998年,获绿色食品证书(证书号:LB-18-9801190913),大沙镇因而成为绿色大米生产基地。1998年获得的绿色食品证书二、水稻害虫综合治理的长期效益通过连续多年实施以发挥天敌作用为主的水稻害虫综合防治措施,大沙镇农民已经认识到了害虫防治的科学道理,观念发生了改变。稻田有一些害虫是正常的,只要天敌较多,害虫不会造成危害;保护利用天敌可以增强对害虫的控制作用;使用农药不仅杀死害虫,也杀死天敌,并有可能造成害虫在水稻后期暴发;而且施农药花钱费工,有时发生中毒,农药还污染环境,危害人类健康。大沙镇的水稻害虫综合防治,已成为农民的一种自觉行为,这是社会效益的体现。1.广大农民自觉接受并实施以发挥天敌作用为主的综合防治措施先后于1983、1993和1997年3次对大沙镇的水稻与土壤农药残留量进行了抽样检测。2.农药残留量极低,稻田环境质量达到绿色食品生产标准样品六六六含量(mg/kg)DDT含量(mg/kg)PP’-DDE含量(mg/kg)备注稻谷0.00540.01650.0108稻秆0.02700.05940.0509稻根0.0010<0.000040.1135土壤耕作层0.00860.01320.8834抽样深度0~16cm犁底层0.0037<0.000041.5530抽样深度17~25cm水稻与土壤有机氯农药残留量的抽样调查(广东大沙,1983)注:稻谷中的残留量低于当时颁布的中国食品中有机氯农药暂订标准;PP’-DDE为DDT的异构体与综合防治之前相比,1983年稻谷中的六六六残留量显著降低:1974年稻谷中的残留量是1983年的11.11倍;1977年稻谷中的残留量是1983年的2.96倍。实施综合防治以后,几年间稻田农药用量下降了50%~76%。1997年,国家绿色食品办公室组织有关专家,对大沙镇的空气、水、稻田土壤、稻谷、大米、稻秆等进行抽样检测,结果证实大沙镇的大米和稻田环境质量达到绿色食品生产标准,并颁发了绿色食品证书。农田环境的改善和绿色食品生产证书的获得是综合防治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的综合体现。2.农药残留量极低,稻田环境质量达到绿色食品生产标准长期大面积实施以充分发挥天敌效能为主的水稻害虫综合防治,在生态系统水平调控大沙镇稻田天敌亚群落,使得其种库群落优于非综防区,增强了天敌亚群落的优势地位及其对害虫的持续控制能力。如1979年水稻害虫(稻飞虱、叶蝉和稻纵卷叶螟)与捕食性天敌之比表明,大沙镇稻田的天敌在大部分时间占优势地位,而非综防区稻田(以四会市清塘为例)则害虫占优势。3.稻田天敌的优势地位及其对主要害虫的控制作用稻田害虫与捕食性天敌之比的动态(广东大沙和清塘,1979)1994年,大沙镇早稻田的捕食性天敌的数量在5月23日前均多于稻飞虱,其后稻飞虱数量增加较快。经t检验,大沙镇稻田的稻飞虱与捕食性天敌之比显著低于鼎湖稻田(非综防区)。早稻田稻飞虱与捕食性天敌之比的动态(广东大沙和鼎湖,1994)1993年晚稻,大沙镇稻田稻飞虱的数量一直较少,属轻发生;1993年早稻,大沙镇稻田稻飞虱的发生程度最轻,其发生高峰期在6月20日左右,明显迟于肇庆(5月20日左右)和鼎湖(6月3日左右)。大沙镇稻田天敌对稻飞虱的控制作用最大,延缓了稻飞虱的发生高峰期。天敌对稻飞虱控制作用的比较(广东大沙和鼎湖,1994)三、种库中天敌的种类和数量不同季节种库中的捕食性天敌种类数1.种库中的捕食性天敌季节生境捕食性天敌种类数蜘蛛种类数捕食性昆虫种类数优势种冬春休耕期末至早稻收割前杂草地614615食虫沟瘤蛛、类水狼蛛、拟环纹豹蛛和八斑鞘蛛是杂草地生境中的优势种、丰盛种和常见种。田埂524012夏闲期至冬春休耕期末杂草地56479田埂483810调查表明,田埂生境中食虫沟瘤蛛在早稻移栽后种群密度达到高峰,分蘖期珠江降低并出现低谷,在孕穗期又有一峰值,这可能与田埂所起的桥梁作用密切相关。在食虫沟瘤蛛从杂草地迁入稻田的过程中,大部分个体首先进入田埂生境,然后进入稻田,因而导致田埂生境中个体出现聚集现象而导致种群密度显著增加。三、种库中天敌的种类和数量在田埂和路边禾本科杂草上共收集到飞虱卵寄生蜂29种,其中能寄生褐飞虱卵的寄生蜂有20种,分属于2科7属,其中缨小蜂科Mymaridae11种,赤眼蜂科Trichogrammatidae9种,缨小蜂科种类占绝对优势,达79.47%~95.93%。2.种库中的寄生性天敌种库冬季休耕期早稻前中期早稻后期夏季休耕期晚稻前中期晚稻后期田埂89.8995.3392.9195.7479.4795.93路边草地89.7195.1989.7187.5081.2386.93缨小蜂科卵寄生蜂在不同季节所占的比例(%)(毛润乾等,1999)注:冬季休根期为1995年12月7日至1996年4月7日;早稻前中期为1996年4月18日至7月1日;早稻后期为1996年7月8日至7月21日;夏季休耕期为1996年7月23日至8月6日;晚稻前中期为1996年8月8日至10月2日;晚稻后期为1996年10月9日至11月6日四、稻田天敌对主要害虫的控制作用三化螟卵期的寄生性天敌主要有稻螟赤眼蜂Trichogrammajaponicum,第1代、第2代和第4代的平均寄生率为3.35%,1.28%和0.89%,是卵期的致死因子。通过分析1984~1988年稻田三化螟自然种群生命表发现,各世代均以初孵幼虫入侵(钻蛀)死亡率最高,其次是死于中后期幼虫的转株,二者之和占孵化幼虫数的69.5%~84.47%;卵期以及自高龄幼虫以后的各期死亡率均低。根据图解分析法和回归分析法的分析结果,中后期幼虫转株死亡率和初孵幼虫入侵死亡率是影响三化螟自然种群动态的关键因子。捕食性天敌(如菱头蛛、水狼蛛、猫蛛等)被认为是造成幼虫转株死亡最重要的原因。从1984~1988年的平均生命表中的幼虫转株死亡率来看,第1代前期幼虫的死亡率为14.01%,中后期死亡率为58.89%;第2代前期幼虫的死亡率为6.39%,中后期幼虫的死亡率为12.47%;第4代前期幼虫的死亡率为10.15%,中后期幼虫的死亡率为47.48%。由此可以发现,捕食性天敌是影响三化螟自然种群动态的重要因子。1.天敌对三化螟的控制作用利用血清法鉴定了三化螟的天敌种类,发现10多种捕食频率比较高的种类中,蜘蛛占大多数。其中,拟环纹豹蛛、拟水狼蛛Piratasubpiraticus和稻田水狼蛛Piratajaponica对三化螟的阳性反应率分别为50%、37.5%和42.8%。因此,蜘蛛类是三化螟最主要的捕食性天敌,尤以狼蛛类为主。从当地1979~1982年天敌消长资料,也可看出狼蛛发生数量占很大比重,年平均约占蜘蛛总数的30%左右,是优势类群。狼蛛属游猎型蜘蛛,个体较大,主动捕食三化螟初孵幼虫和转株幼虫的能力强。捕食性昆虫在田间的优势种类为隐翅虫,其数量居昆虫首位,且全年消长平稳,其捕食频率也较高,搜索和进攻三化螟的能力也较强,是影响三化螟种群动态的重要天敌种类之一。其他如印度长颈步甲、牛虻、食虫虻等也有很高的捕食频率,但田间数量少,作用可能有限。1.天敌对三化螟的控制作用在四会大沙镇,稻纵卷叶螟每年发生7代,其中第3代和第6代为主害代。1977~1982年,在四会大沙镇稻田研究建立了稻纵卷叶螟自然种群生命表,根据关键因子图解分析法和相关回归分析法,影响种群数量变动的关键因子为1~2龄失踪和3~5龄失踪。2.天敌对稻纵卷叶螟的控制作用稻纵卷叶螟连续6个世代自然种群平均生命表k值分析(古德祥等,1989)K4、k6、k8分别为1-2龄幼虫期、3-5龄幼虫期、蛹期的失踪(包括被捕食与自然死亡)在四会大沙镇,稻纵卷叶螟的寄生性天敌有27种。卵期的寄生性主要是稻螟赤眼蜂。第1代卵未发现寄生,第2~6代卵的平均寄生率分别为0.47%、3.98%、19.11%、18.09%和7.88%,全年以第4、5代寄生率最高。(1)寄生性天敌对稻纵卷叶螟的控制作用田间释放稻螟赤眼蜂卵寄生蜂稻纵卷叶螟低龄幼虫的主要寄生蜂有纵卷叶螟绒茧蜂Apantelescypris和菲岛抱缘姬蜂Temeluchaphilippinensis等。纵卷叶螟绒茧蜂在稻纵卷叶螟4龄幼虫期钻出体外结茧,而菲岛抱缘姬蜂在稻纵卷叶螟预蛹期期钻出体外结茧。低龄幼虫在第2~6世代的平均寄生率为7.19%、4.00%、0.63%、11.63%和2.57%,以第5代最高。低龄幼虫寄生蜂田间释放稻螟赤眼蜂在寄主体内产卵幼虫在寄主体内发育幼虫钻出寄主体内幼虫结茧化蛹稻纵卷叶螟高龄幼虫的主要寄生蜂有无斑黑点瘤姬蜂Xanthopimplaflavolineata、广黑点瘤姬蜂、卷叶螟带茧蜂Cardiochilessp.、趋稻厚唇姬蜂Phaeogenessp.和无脊大腿小蜂Brachymeriaexcarinata等。3~5龄幼虫的被寄生率,第5代最高(6.96%)。蛹期的被寄生率,第2代和第5代较高,分别为11.74%和14.27%。高龄幼虫寄生蜂田间释放稻螟赤眼蜂稻纵卷叶螟的捕食性天敌有蜘蛛类、瓢虫、步甲、蛙类等。血清学试验表明,稻田水狼蛛、拟水狼蛛、八斑鞘蛛、拟环纹豹蛛、粽管巢蛛和青翅蚁形隐翅虫等是主要的捕食性天敌种类。如1982年稻纵卷叶螟第3代幼虫期,稻田水狼蛛和拟水狼蛛对稻纵卷叶螟幼虫的阳性反应率分别为33.3%和7.5%;在同一年第3代幼虫期,拟环纹豹蛛和粽管巢蛛对成虫的阳性反应率都为12.5%。田间释放稻螟赤眼蜂(2)捕食性天敌对稻纵卷叶螟的控制作用粽管巢蛛拟环纹豹蛛拟水狼蛛幼虫失踪是天敌捕食、气候因子和寄主作物的不同生长发育阶段等因子综合作用的结果。以第2世代为例,1~2龄幼虫的失踪是影响第2代数量变动的关键因素。古德祥等(1983)分析了5年来1~2龄幼虫存活率(y)和同时调查的田间捕食性天敌(隐翅虫、步甲、蜘蛛等)单位面积密度(x)的关系,结果表明呈负相关,说明捕食作用是第2代1~2龄幼虫失踪死亡的主要原因。隐翅虫步甲稻田蜘蛛—金蛛幼虫失踪是天敌捕食、气候因子和寄主作物的不同生长发育阶段等因子综合作用的结果。以第2世代为例,1~2龄幼虫的失踪是影响第2代数量变动的关键因素。古德祥等(1983)分析了5年来1~2龄幼虫存活率(y)和同时调查的田间捕食性天敌(隐翅虫、步甲、蜘蛛等)单位面积密度(x)的关系,结果表明呈负相关,说明捕食作用是第2代1~2龄幼虫失踪死亡的主要原因。隐翅虫步甲稻田蜘蛛—金蛛在稻纵卷叶螟第2~6代自然种群生命表中,从卵到成虫的累积存活率平均小于0.1%。在实验条件下,稻纵卷叶螟在22oC、25oC和28oC从卵至成虫的累积存活率分别为11.7%、19.7%和7.6%(张润杰,1988)。说明天敌对自然种群的控制作用是很大的,但由于寄生性天敌对种群数量的影响有限,由此可以推断,捕食性天敌是影响稻纵卷叶螟种群数量变化的重要因子或关键因子。长颈步甲稻红瓢虫稻田青蛙我国南方稻区的稻飞虱主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4农产品订购合同
- 2024年广西古建施工承揽合同模板
- 2024年人力资源服务保密协议
- 2024年度城市轨道交通安全监控系统合同
- 2024年建筑内架搭建专业承包合同
- 2024年度产品研发与技术服务合同
- 2024不能强迫续订劳动合同
- 2024年度赠与合同
- 2024年废旧物品回收处理协议
- 2024商铺租赁合同适用于各类商业街、购物中心店铺
- 航站楼管理部《机场使用手册》实施细则
- 脑卒中基本知识课件
- 高效沟通与管理技能提升课件
- 消防维保方案 (详细完整版)
- 四年级上册英语课件- M3U1 In the school (Period 3 ) 上海牛津版试用版(共15张PPT)
- 档案馆建设标准
- 高边坡支护专家论证方案(附有大量的图件)
- 苏教版五年级上册数学试题-第一、二单元 测试卷【含答案】
- 人员定位矿用井口唯一性检测系统
- 电力系统数据标记语言E语言格式规范CIME
- 历史纪年与历史年代的计算方法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