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高考历史专题复习 全市一等奖_第1页
2023年高考历史专题复习 全市一等奖_第2页
2023年高考历史专题复习 全市一等奖_第3页
2023年高考历史专题复习 全市一等奖_第4页
2023年高考历史专题复习 全市一等奖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6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专题一古代中国的政治

制度第一编中国古代史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属于命题的高频区。几乎每年每卷都会出现1—2道选择题。从历年试题来看,选择题大多集中在“两汉时期的政治制度”和“唐宋时期的政治制度”。综合性非选择题出现的几率也很高,大多集中在“唐宋元时期的政治制度”和“明清时期的政治制度”。从考查能力上看,本部分重点考查考生说明历史现象的能力以及理解历史结论和历史叙述的能力。另外,本部分试题对考生阅读史料并解读史料的能力要求较高。命题角度1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4--5-高考真题体验·对方向

1.(2017全国Ⅰ·24)周灭商之后,推行分封制,如封武王弟康叔于卫,都朝歌(今河南淇县);封周公长子伯禽于鲁,都奄(今山东曲阜);封召公奭于燕,都蓟(今北京)。分封(

)A.推动了文化的交流与文化认同B.强化了君主专制权力C.实现了王室对地方的直接控制D.确立了贵族世袭特权答案

A解析

本题考查西周分封制。西周通过分封扩大了势力范围,并加强了对新占领地区的统治,促进了文化的交流,使周文化得到认同,故选A项。君主专制制度是在秦统一后正式确立的,西周分封制还没有实现权力的高度集中和对地方的直接控制,故B、C两项均错误。贵族世袭特权于周朝分封前就已确立,故D项错误。2.(2016全国Ⅲ·24)周代青铜器上的铭文与商代相比,字数越来越多,语句也愈加格式化。这些铭文大都记述个人业绩,追颂祖先功德,希冀子孙保用。这表明西周时(

)A.创造了一种全新的文字体系B.形成了重视历史传承的风尚C.宗法制度受到了严重的挑战D.青铜器的功用发生重大改变答案

B解析

本题考查商周时期的青铜文明。“铭文大都记述个人业绩,追颂祖先功德”说明铭文意在让子孙后代铭记祖先的功德,显然这是重视历史传承,故B项正确。题干中无论是商代还是周代,青铜器上的文字都是金文,并没有全新的文字体系,故A项错误。题干铭文的内容说明注重宗法传承,故C项错误。题干材料反映的是青铜器在商周时期的礼器功用,故D项错误。3.(2014全国Ⅱ·24)周代分封制下,各封国贵族按“周礼”行事,学说统一的“雅言”,促进了各地文化的整合。周代的“雅言”最早应起源于现在的(

)A.河南 B.河北C.陕西 D.山东答案

C解析

本题考查周代“雅言”(通用语)的起源地。由材料中的“学说统一的‘雅言’”,可推知“雅言”应该是周代的通用语。周代的“雅言”自然应该是以周朝发源地的地方方言为基础而形成的,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周朝的发源地在今天的陕西省,故C项为正确答案。4.(2013全国Ⅰ·24)在周代分封制下,墓葬有严格的等级规定。考古显示,战国时期,秦国地区君王墓葬规模宏大,其余墓葬无明显等级差别;在经济发达的东方六国地区,君王、卿大夫、士的墓葬等级差别明显。这表明(

)A.经济发展是分封制度得以维系的关键B.分封制中的等级规定凸显了君主集权C.秦国率先消除分封体制走向集权统治D.东方六国仍严格遵行西周的分封制度答案

C解析

墓葬能在一定程度上反映社会发展状况。从材料信息看,秦国除君主墓葬规模宏大外,其余墓葬没有明显的等级差别,这说明分封制在秦国基本被废除,出现了国君独大和集权统治,C项说法正确。战国时期,随着经济的发展,诸侯国实力增强,进行争霸、兼并战争,分封制逐步瓦解,A项说法错误;分封制下,周王对地方诸侯的控制力不强,随着诸侯国力量的增强,王室日益衰微,B项错误;战国时期,分封制度遭到破坏,D项说法错误。新题演练提能·刷高分

题组一1.(2018吉林长春二模)周代分封制是“本大而末小”,“故天子建国、诸侯立家,卿置侧室,大夫有贰宗,士有隶子弟,庶人、工、商各有分亲,皆有等衰”,以构成“王臣公,公臣大夫,大夫臣士”等君臣隶属关系。据材料可知(

)A.周代国家地方自治政权普遍建立B.王权至上、强本弱末是根本原则C.分封地域覆盖了中华民族发祥地D.受封诸侯有“以供王职”等义务答案

B解析

材料强调的是分封制下的等级秩序,而没有强调地方自治政权的普遍建立,故A项错误;由材料中“本大而末小”“‘王臣公,公臣大夫,大夫臣士’等君臣隶属关系”可知题干重在强调分封制的王权至上、等级森严、强本弱末的根本原则,故B项正确;题干没有反映分封制的覆盖范围,故C项错误;材料强调的是分封制下的隶属关系及等级秩序,而没有明确受封诸侯的义务具体是什么,故D项错误。2.(2018云南昆明调研)西周初年各地发生叛乱,周公东征,平定了殷地的“三监之乱”,征服了殷商在东方的残余势力后,大行分封齐、鲁、燕、卫等国。这说明西周

(

)A.分封制是周公执政时期的制度创新B.实现了对东方广大地区的垂直管理C.分封制是当时巩固统治的重要手段D.政治中心实现由西部向东部的转移答案

C解析

分封制是西周初年开始推行的制度,并非周公执政才推行的,故A项错误;材料体现了周公征服了殷商在东方的残余势力后分封齐、鲁、燕、卫等国,分封制并不是垂直管理,故B项错误;由材料可知周公征服殷商在东方的残余势力后分封齐、鲁、燕、卫等国进行管理,可见分封制是当时巩固统治的重要手段,故C项正确;西周的政治中心在镐京,材料仅体现了周公东征后对所征服地区实行分封,不能说明政治中心已经迁移到东部,故D项错误。3.(2018河北承德联考)在分封制下,任何一个诸侯都知道自己仅仅是周王的部下大臣,自己的领土也仅仅是国家土地的一部分,这一认知直到春秋中叶都没有大的改变。这说明分封制(

)A.进一步强化了宗法等级秩序B.实现了拱卫周王室的目的C.有助于国家整体观念的形成D.成为开拓疆土的主要手段答案

C解析

材料反映的是周王与诸侯的关系,故A项错误;材料反映的是诸侯领土是国家领土的一部分,故B项错误;材料反映的是周王与诸侯的关系,诸侯是周王的部下大臣,自己的领土也仅仅是国家领土的一部分,故C项正确;材料没有提及周王如何开疆拓土,故D项错误。4.(2018湖南衡阳月考)西周时期,许多彝铭(刻在青铜器上的文字)载有“铸兹宝簠,以享以孝于大宗皇祖、皇妣、皇考、皇母”和“其万年子子孙孙永用享孝于大宗”等词语。这些铭文反映了当时(

)A.宗法关系与皇权相结合B.血缘关系影响政治生活C.祭祀旨在宣扬君权神授D.僭越周礼的行为被遏制答案

B解析

皇权指中央集权的君主专制制度下皇帝对全国的人民、土地、财富的控制和管理权。秦朝开始确立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故A项错误;材料中的“大宗皇祖、皇妣、皇考、皇母”和“子子孙孙永用享孝于大宗”强调大宗的特殊地位,宣扬血缘继承关系,西周时期将大宗的地位刻在簠上体现了血缘关系对政治生活的影响,故B项正确;君权神授指君主的权力由神授予,材料中权力来源于大宗血缘继承,故C项错误;材料中的“子子孙孙永用享孝于大宗”只是对于权力的宣示并不能真正的防止僭越周礼,故D项错误。5.(2018湖北名校联考)《史记》载:“成王少,周初定天下,周公恐诸侯畔周,公乃摄行政当国。管叔﹑蔡叔群弟疑周公,与武庚作乱,畔周。周公奉成王命,伐诛武庚、管叔,放蔡叔。以微子开代殷后,国于宋。”材料旨在说明(

)A.周代分封先代贵族以维护统治秩序B.周初统治尚不稳固分封制受到冲击C.西周初期中央集权雏形已开始出现D.宗法秩序受到冲击周天子权威衰落答案

B解析

周代分封先代贵族以维护统治秩序结论正确,但不符合材料的主旨,故A项错误;据材料“成王少,周初定天下,周公恐诸侯畔周,公乃摄行政当国。管叔、蔡叔群弟疑周公,与武庚作乱,畔周。周公奉成王命,伐诛武庚、管叔,放蔡叔。以微子开代殷后,国于宋”得出周初统治尚不稳固分封制受到冲击,故B项正确;中央集权雏形开始出现是在战国时期,故C项错误;宗法秩序受到冲击周天子权威衰落是在春秋时期,故D项错误。6.(2018湖南长郡中学模拟)战国时期,在众多诸侯国中,居于行政位置上的不再是拥有封地的世袭领主贵族,而是由君主任命、领取俸禄、可随时罢免的国家官吏。这说明战国时期(

)A.世袭贵族特权已被废除B.官吏选拔制度尚未确立C.任人唯贤取代任人唯亲D.政权形式凸显君主集权答案

D解析

材料反映的只是部分贵族不再掌行政实权,故A项错误;材料体现的是战国行政权赋予群体的变化,而非官吏选拔制度,故B项错误;材料体现了任人唯贤和任人唯亲并存,故C项错误;战国时期部分地方行政官员直接由君主任免体现了君主集权,故D项正确。7.(2018湖北黄冈调研)司马迁在《史记》里说:“及至厉王,以恶闻其过,公卿惧诛而祸作,厉王遂奔于彘,乱自京师始,而共和行政焉。”“召公、周公二相行政,号曰‘共和’。”司马迁在此沿用了西周史官这一段纪年,并以公元前841年作为中国历史确切纪年的开端。材料主要说明(

)A.司马迁所依据的是第一手史料

B.贵族共同协商执政以应对危局C.周召共和开启了共和制的开端

D.贵族干预政治表明分封制崩溃答案

B解析

根据常识可知,第一手史料指的是当事人对史实的记载或者回忆,司马迁是西汉史学家而非西周末年的人物,他对国民暴动的记述不可能是第一手史料,故A项错误;根据材料“乱自京师始,而共和行政焉”可知,这是贵族共同协商执政以应对危局,故B项正确;材料中的“共和行政”指的是召公和周公共同行政而非共和制的开端,故C项错误;根据史实可知,分封制走向崩溃是在战国而非西周时期,故D项错误。8.(2018安徽蚌埠质检)乾隆年间,刑部制定条例、严厉禁止盗卖宗族公产,包括义田祀产以及宗祠房屋,违者处以重刑。此条例颁行后,各地宗族在修订宗族法时,皆增立专条,要求将本族族产的数量、种类、分布等情况报官备案,这表明(

)A.政府是宗族公产实际所有人

B.盗卖宗族公产现象愈演愈烈C.宗族是传统中国的重要根基

D.修订宗族法唯官府马首是瞻答案

C解析

宗族公产属于宗族所有,材料反映了政府立法保护宗族公产,故A项错误;材料只是反映法律对盗卖宗族公产现象的打击,没有反映盗卖宗族公产现象愈演愈烈,故B项错误;法律保护宗族公产,宗族修订宗族法并报官备案,说明宗族有利于统治,故C项正确;材料反映的是宗族积极响应政府保护宗族公产的行为,而非唯官府马首是瞻,故D项错误。9.(2018广东东莞期末)周朝揖让之礼分为三种,没有婚姻关系的异姓,行礼时推手微向下;有婚姻关系的异姓,行礼时推手平而致于前;同姓宾客,行礼时推手微向上。这最能反映(

)A.分封制与宗法制互为表里B.血缘关系有亲疏远近之分C.礼乐制度极其复杂和繁琐D.礼乐制与宗法制相辅相成答案

D解析

结合所学知识,分封制体现的是统治集团内部的等级关系,与题意不符,故A项错误;B项表述与题目中“周朝揖让之礼”无关,故B项错误;C项表述属于主观臆测,不符合题意,故C项错误;D项表述与题目中“没有婚姻关系的异姓,行礼时推手微向下;有婚姻关系的异姓,行礼时推手平而致于前;同姓宾客,行礼时推手微向上”相符,故D项正确。10.(2018安徽芜湖一模)学者许倬云曾说:“除了军事与经济资源的互为挹注,这些封君与周王室之间,也依仗宗族纽带,用祖先崇拜的繁缛礼节,不断加强亲戚之间的关系。于是,周人统治的机制,取得了道德的意义。”材料说明西周时期(

)A.血缘关系与政治关系紧密结合

B.宗法制下形成强大的家族凝聚力C.家国同构促进周代稳定与发展

D.周王通过宗族纽带维护中央集权答案

A解析

由材料“封君与周王室之间,也依仗宗族纽带”“周人统治的机制,取得了道德的意义”可知,强调的是西周的政治制度,即分封制和宗法制,说明西周血缘关系与政治关系紧密结合,故A项正确;材料强调的是分封制和宗法制,而非宗法制的影响,故B项错误;材料强调的是西周的政治制度的特点而非其产生的影响,故C项错误;西周尚未形成中央集权,故D项错误。11.(2018山西太原期中)礼、乐源自氏族社会的风俗习惯,被加进等级制度的内容而制度化。《礼记》中说:“乐者为同,礼者为异。同则相亲,异则相敬。”这说明礼乐制度(

)A.有稳定社会秩序的功效

B.突出强调社会等级分化C.与宗法分封制互为表里

D.促使社会风俗的同一化答案

A解析

材料反映了礼乐制度能够实现社会关系中“同则相亲,异则相敬”,有稳定社会秩序的功效,故A项正确;等级制度的内容只是礼乐制度的一部分,材料突出强调礼乐制度稳定社会秩序的作用,故B项错误;材料强调礼乐制度的社会作用,与宗法分封制无关,故C项错误;材料中“异则相敬”,反映出社会风俗的差异是存在的,并没有实现同一化,故D项错误。12.(2018湖南怀化一模)历史学家研究发现,春秋时期在政治上活动的516人,出身微贱的占26%;战国时期在政治上活动的713人,出身微贱的占55%。这种现象出现的主要原因是(

)A.百家争鸣局面出现 B.东周权力关系变化C.贵族政治彻底结束 D.官僚政治已经形成答案

B解析

根据材料可知,出身低微的人参与政治活动越来越多,说明世卿世禄制度遭到冲击,反映了东周权力关系变化,B项正确。材料没有涉及百家争鸣,而是强调东周权力关系变化,排除A项;C项“彻底”说法错误,贵族政治逐渐瓦解,故排除;秦朝时期,官僚政治形成,排除D项。1.(2018河南名校联考)西周,以姬姓与姜姓封国迁移的路线来看,均由河南移往更东方或南方的新领土,为周王室建立新的藩屏。分封(

)A.加强了君主专制的权力B.强化了中央集权统治C.推动了地域经济的开发D.推动了西周政权建立答案

C解析

西周时期,天子没有形成专制权力,故A项错误;西周时期还未实现中央集权,地方有相当大的独立性,故B项错误;材料中提及姬姓与姜姓封国由河南(中原地区)移往远方,为周朝建立新的屏障,并开发边远地区,故C项正确;西周建立后,周武王最先进行分封,其后周公进一步进行分封,故D项错误。题组二

2.(2018广东广州质检)据《周礼》记载,每年正月初一,朝廷的司徒官向乡大夫讲授法律,乡大夫颁授给乡吏,乡吏立即返回对乡民进行宣讲,且往往和最隆重的祭祀活动同时进行,全民都要有组织地参加。这表明(

)A.西周出现文化下移趋势

B.诸侯国割据的局面出现C.分封中孕育了中央集权

D.周王室直接控制了地方答案

C解析

材料中“朝廷的司徒官向乡大夫讲授法律……乡吏立即返回对乡民进行宣讲”表明中央的法律通过地方官员传达到民众之中,此举表明西周分封制中孕育了中央集权,材料说明中央的法令可以传到地方民众,并不能说明西周出现文化下移趋势,春秋时期私学的出现使文化出现下移的趋势,故A项错误,C项正确;材料反映的是中央法令的传达,并没有提及诸侯割据,故B项错误;西周分封制之下,诸侯享有很大的独立性,周王室不能直接控制地方,故D项错误。3.(2018广东五校联考)[美]伊佩霞所著《剑桥插图中国史》记载,周初的一些文献把周克商描述为正义、高尚的武士对荒淫无道的君主及其谄媚之臣的胜利。该叙述一定程度上体现了(

)A.周人对历史的真实看法B.儒家经典在周初已成熟C.儒学否定周克商是进步D.周人谋求权力的合法化答案

D解析

周初的文献主要是官府所为,并不能反映周人对历史的真实看法,故A项错误;儒家学派是春秋战国时期由孔子创立的,其经典也是在孔子之后逐渐成熟,故B项错误;题干反映的是周初,而儒学的形成是在春秋时期,故C项错误;周初的文献把周克商说成是“正义、高尚的武士对荒淫无道的君主”的胜利,实际是在强调周克商的合法化,故D项正确。4.(2018广东茂名一模)春秋战国时期,养士之风盛行,平原君门客四千,孟尝君门客三千,信陵君门客三千,春申君门客三千等。诸侯公卿对人才的渴求(

)A.导致了宗法分封制的瓦解B.冲击了周天子天下共主的权威C.加剧了诸侯之间的纷争D.冲击了贵族世卿世禄制度答案

D解析

春秋战国时期宗法分封制瓦解推动诸侯争霸和对人才的渴求,故A项错误;诸侯公卿对人才的渴求推动了诸侯国的强大和争霸,故B项错误;对人才的渴求直接推动诸侯国力的增强,故C项错误;诸侯公卿在选拔人才的过程中不论出身,直接冲击了世卿世禄制,故D项正确。5.(2018河南郑州一模)周代分封制下,各封国贵族要按“周礼”行事,学说统一的“雅言”即王畿的方言。这些规定(

)A.强化了中央集权

B.促进了文化交流和文化认同C.实现了文字统一

D.基本消除了地方的语言隔阂答案

B解析

西周时分封制下中央对地方实行的是间接管理,当时并未形成中央集权体制,故A项错误;根据材料“各封国贵族要按‘周礼’行事,学说统一的‘雅言’即王畿的方言”可知,此举有利于西周各封国间形成统一的礼仪和官方语言,从而促进了各封国的文化交流和文化认同,故B项正确;材料涉及的是礼仪和官方语言的推广,没有涉及文字的统一,故C项错误;雅言的推广仅限于各封国贵族层面没有涵盖民众层面,各国方言仍旧存在并通行民间,因此并没有消除地方的语言隔阂,故D项错误。6.(2018豫南豫北联赛)周人“制五等之封,凡千七百七十三国”,建立了完善的分封制度及差别明显的“畿服之制”。出现这一局面的主要原因是(

)A.西周统治疆域比较广阔B.西周推行了严格等级制C.中央王朝控制能力不足D.周人比较重视血缘关系答案

C解析

西周时期权力尚未集中,中央王朝对地方控制能力不足所以才建立完善的分封制度及差别明显的“畿服之制”,故C项符合题意;A项是原因但不是主要原因,不符合题意,排除;B项只是对题意的重复而不是解释出现这一局面的原因,不符合题意,排除;D项是原因但也不是主要原因,不符合题意,排除。7.(2018陕西安康期中)春秋战国时期政治领域从两个方面发生着变化:一是权力的转移,二是兼并战争的发展。这两个变化(

)A.推动了官僚政治的建立 B.顺应了人民的普遍要求C.实现了权力的高度集中 D.违背了历史发展的潮流答案

A解析

权力的转移打破了血缘世袭的贵族政治,兼并战争的发展导致中央集权制的确立,实行郡县制推动了官僚政治的建立,故选A项。权力的转移与人民群众无关,也不一定带来权力的高度集中,排除B、C两项;这种变化顺应了历史发展的潮流,排除D项。8.(2018辽宁期末联考)在商代内外服制度下商王与方国之间没有直接的隶属关系。周初封邦建国后,各封国视周王为“天下共主”并根据规定定期朝觐周王和缴纳贡赋。这表明(

)A.西周封国的自主权有限B.古代早期政治制度趋向成熟C.中央集权体制逐步形成D.商周遗留原始部族政治色彩答案

B解析

西周诸侯国在封地内享有相当大的独立性,故A项错误;从商代商王与方国之间没有直接隶属关系到西周周王为“天下共主”,并且诸侯还要定期朝觐和纳贡,说明古代早期政治制度趋向成熟,故B项正确;商周时期尚未形成权力的高度集中,故C项错误;材料未体现原始部族在国家政治中的作用,故D项错误。9.(2018河南名校联考)周初建立的分封制度“政权并不集中在最高的王的手上,这是个一层层重叠着的权力金字塔,每个贵族都分享着一部分权力,王奈何不得侯,侯也奈何不得公,一直到士都是如此。”这表明分封制(

)A.家国同构的政治结构B.森严的等级制度特征C.权力分散未能形成中央集权D.分权与制衡的原则答案

C解析

材料没有反映出分封制下家庭结构与政治关系的一致性,没有体现出家国同构的政治结构,故A项错误;虽然有等级森严的“权力金字塔”,但材料强调的是“每个贵族都分享着一部分权力”,权力分散未能形成中央集权,故B项错误,C项正确;“每个贵族都分享着一部分权力”,只体现出分权,没有制衡,故D项错误。10.(2018安徽皖江联考)“周王拥有的最高权力因宗法分封而兴,亦因之而衰。在某种程度上可以说,分封制度乃是对于宗法王权的一个制约因素。”材料意在说明周代(

)A.君主权力受到宗法关系限制B.血缘关系对贵族政治的制约C.家国一体政治架构开始形成D.宗法分封对王权的双重影响答案

D解析

根据材料中“周王拥有的最高权力因宗法分封而兴,亦因之而衰”结合所学可知,宗法分封制度一方面有利于维护王权,同时这种血缘分封制又制约王权,A项只是看到了其制约作用,不够全面,故A项错误;B项是对贵族政治的影响,与材料中王权不符,故错误;家国一体是宗法制和分封制结合的产物,材料未涉及,故C项错误;根据材料信息可知,分封制对王权有双重作用,故D项正确。11.(2018湖北咸宁联考)张岂之的《中国历史》先秦卷记载:前707年,周桓王罢免了郑庄公的王室卿士之职,郑便与周兵戎相见,战斗中郑军“射中王肩”。这实质上(

)A.否认了嫡长子继承制的合法性

B.论证了商周时期宗法制的混乱C.反映了春秋战国礼乐制度崩溃

D.承认了郑庄公社会地位的提升答案

C解析

“周桓王罢免了郑庄公的王室卿士之职”没有涉及嫡长子继承的问题,故A项错误;“周桓王罢免了郑庄公的王室卿士之职,郑便与周兵戎相见”不存在继承问题,与宗法制无关,故B项错误;“周桓王罢免了郑庄公的王室卿士之职,郑便与周兵戎相见,战斗中郑军‘射中王肩’”反映的是天子与诸侯之间的关系,由此可知,郑庄公在挑战周桓王的权威,可见尊卑的秩序已乱,故C项正确;“战斗中郑军‘射中王肩’”没有进一步对其地位的描述,无法确定其地位的提升,故D项错误。12.(2018湖南六校联考)西周时分封设爵位五等,分为公侯伯子男五级,爵位等级依次递减。战国时秦国则设爵位二十等,平民也可因军功封爵,有爵位者按等级享受不同待遇。这一变化说明秦国(

)A.分封制进一步发展和细化

B.平民可因军功而成为世袭贵族C.封爵制成功瓦解了分封制

D.社会等级日益固化且层次复杂答案

C解析

由战国时期“平民也可因军功封爵”,可知不是分封制的发展和细化,而是对西周时期分封制的破坏,故A项错误;题干只是论述战国时期“平民也可因军功封爵,有爵位者按等级享受不同待遇”,没有谈及“平民可因军功而成为世袭贵族”,故B项错误;战国时期,材料“平民也可因军功封爵,有爵位者按等级享受不同待遇”,说明分封制在战国时期已经趋于瓦解,故C项正确;题干没有涉及战国时期的分封制使社会等级固化,故D项错误。命题角度2秦汉中央集权的形成与发展-38-高考真题体验·对方向

1.(2017全国Ⅰ·25)下表为西汉朝廷直接管辖的郡级政区变化表。据此可知(

)A.诸侯王国与朝廷矛盾渐趋激化B.中央行政体制进行了调整C.朝廷解决边患的条件更加成熟D.王国控制的区域日益扩大答案

C解析

本题考查西汉中央集权的加强。图表反映了从汉高帝到汉武帝时期郡级政区变化的信息,由此可知汉高帝十二年和汉文帝十六年,朝廷直接控制的郡级政区并不包括封国,这说明中央对封国的控制较弱;而汉景帝和汉武帝时封国受到中央的直接控制,这就加强了中央集权,增强了国家实力,为解决汉初以来匈奴威胁等边患提供了条件,故C项正确。汉武帝颁布“推恩令”等一系列措施,基本上解决了王国问题,故A、D两项均错误。材料信息反映的是地方制度的演变,与中央行政体制调整无关,故排除B项。2.(2016全国Ⅲ·25)东汉王充在《论衡》中说:“萧何入秦,收拾文书(国家档案文献),汉所以能制九州者,文书之力也。”其意在说明,西汉成功地实现对全国的统治,是因为汉初(

)A.实行了崇尚儒家的政策

B.继承了秦朝的基本制度C.未能充分发挥文书功能

D.官吏熟知秦朝典章制度答案

B解析

本题考查汉承秦制。关键句:“汉所以能制九州者,文书之力也。”题干材料说明萧何进入关中后,注重搜集秦朝的档案文献,这成为西汉成功实现对全国统治的关键,这里秦朝的国家档案文献实际反映的是秦朝的统治制度,故B项正确。西汉初年崇尚的是黄老之学,不是儒家思想,故A项错误。从题干中“汉所以能制九州者,文书之力也”的说法可知西汉初年较充分地发挥了秦代文书的功效,故C项错误。萧何注重秦代文书,不代表西汉其他官吏都熟知秦朝典章制度,故D项错误。3.(2015全国Ⅰ·25)两汉时期,皇帝的舅舅、外祖父按例封侯,若皇帝幼小,执政大臣也主要从他们之中选择。这被当时人视为“安宗庙,重社稷”的“汉家之制”。汉代出现外戚干政的背景是(

)A.皇帝依靠外戚抑制相权

B.“家天下”观念根深蒂固C.母族亲属关系受到重视

D.刘氏同姓诸侯王势力强大答案

C解析

本题考查汉代政治制度。依据材料信息可知,年幼的皇帝往往封外戚(即舅舅、外祖父)为列侯,用他们来辅政,以达到加强皇权的目的,这正说明了皇帝的母族亲属关系受到重视,故C项符合题意。材料中并未说明重用外戚是为了抑制相权,故A项可排除;B项“家天下”思想强调父系血缘关系,反对外戚干政,故排除;外戚不一定是刘氏同姓诸侯,故D项错误。4.(2015全国Ⅱ·25)汉宣帝曾称:“与朕共治天下者,其唯良二千石(郡太守)乎!”后来的帝王反复重申上述观念。这主要体现了(

)A.地方吏治是国家安定的重要因素B.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之间的矛盾C.汉代地方行政制度为后代所沿用D.历代帝王将汉宣帝作为治国榜样答案

A解析

本题考查对材料的理解能力。材料的核心信息是“与我共同治理天下的,就是那些称职的郡守啊!”,这实际指出了地方基层官员对维护国家统治的重要性,因此选A项。材料强调的是地方官员贤明有助于维护统治,而非中央与地方的矛盾,故B项错误;材料体现的是汉宣帝的治国观念受到后代统治者的重视,没有体现汉代地方行政制度的延续性,故C项错误;“历代帝王”的说法过于绝对,与史实不符,故D项错误。5.(2014全国Ⅰ·24)中国古代,“天”被尊为最高神。秦汉以后,以“天子”自居的皇帝举行祭天大典,表明自己“承天”而“子民”,官员、百姓则祭拜自己的祖先。这反映了秦汉以后(

)A.君主专制缘于宗教权威B.政治统治借助于人伦秩序C.皇权至上促成祖先崇拜D.祭天活动强化了宗法制度答案

B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董仲舒改造儒学的影响。宗教权威能加强君主专制,但并非君主专制缘于宗教权威,故A项错误;祖先崇拜在皇权产生前即存在,故C项错误;祭天活动是为了强化政治统治,故D项错误。由题意可知,皇帝以“天子”自居,通过祭天和官员、百姓祭祖的类比来证明自己的权力来源于上天。故正确答案为B项。新题演练提能·刷高分题组一1.(2018豫北豫南联考)据史料记载,秦代的官吏须经过封建国家考核后正式委任才能任职,若未任命而敢先行行使职权,或相“听以遣之”,即受私人派遣,都要依法治罪。这表明秦代(

)A.中央官僚体系发生变革B.选官的方法和标准较严苛C.任命官吏遵循一定程序D.任命和考核官吏密切结合答案

C解析

秦始皇时期就建立了三公九卿的中央官僚体系,此后并未发生变革,且材料也并未体现三公九卿制,故A项错误;材料突出的是官吏的任命到行使职权都有严格的程序遵循,并没有突出选官的方法和标准,故B项错误;材料的关键信息“若未任命而敢先行行使职权,或相‘听以遣之’,即受私人派遣,都要依法治罪”突出的是官吏的任命到行使职权都有严格的程序遵循,故C项正确;材料只是强调官吏的任命并未强调考核,故D项错误。2.(2018湖北荆州质检)秦统一中国后,在全国推行郡县制,初为36郡;后分邯郸郡设常山郡,分临淄郡置济北郡,分琅琊郡置胶东郡,分河东郡置河内郡。这一调整说明(

)A.秦朝注重对边疆地区开拓B.秦朝消除六国反叛势力C.黄河中下游地区经济繁盛D.中原地区人民纷纷南迁答案

C解析

以上地区并不是秦朝的边疆地区,故A项错误;设新郡与消灭六国反叛势力无关,故B项错误;据材料“后分邯郸郡设常山郡,分临淄郡置济北郡,分琅琊郡置胶东郡,分河东郡置河内郡”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些地区属于黄河中下游地区,由于经济繁盛,故人口增加,地方事务增多,需要再分新郡进行管理,故C项正确;以上地区位于中原或北方地区,没有体现南迁,故D项错误。3.(2018山西太原期中)秦汉官员以俸禄多少确定等级,汉代有十七八等级,最高者月俸350斛,每月收入为21875斤粟;最低的月俸8斛,合500斤粟。这说明秦汉(

)A.官员职业性特征明显 B.官员对百姓剥削残酷C.官僚体制已严重失衡 D.贵族政治已经被废止答案

A解析

从材料中“秦汉官员以俸禄多少确定等级”可知,官员职业性特征明显,故A项正确;材料反映出官员职业性特征明显,没有涉及官员对百姓剥削残酷,故B项错误;材料反映出官员职业性特征明显,官僚体制日益完善,故C项错误;材料反映出官员职业性特征明显,与贵族政治的废止无关,故D项错误。4.(2018吉林二模)读取下面的图示,其中反映出的中国古代国家制度的发展趋势是(

)A.皇帝开始兼任最高行政长官B.行政权的独立性渐趋减弱C.皇权和相权的斗争趋于激烈D.决策权和行政权逐渐分离答案

B解析

皇帝集国家元首与最高行政长官于一身是在明太祖以后,与材料反映的汉朝中外朝制度无关,故A项错误;汉武帝时期逐渐以中朝为决策机构,以架空丞相,以最高行政长官丞相为统领的外朝逐渐演变为执行机构,行政权力越来越受制于皇权,故B项正确;材料没有反映出皇权和相权的斗争,C项言过其实,故错误;中国古代的决策权和行政权逐渐合而为一,故D项错误。5.(2018河北沧州质检)《史记》记载:“自古受命帝王及继体守文之君,非独内德茂也,盖亦有外戚之助焉”,清代赵翼也说道:“东汉多女主临朝,不得不用其父兄子弟以寄腹心。”汉代此用人机制(

)A.实现了对地方的直接控制B.确立了贵族世袭特权C.削弱了汉宗室贵族的势力D.使皇权受到外朝控制答案

C解析

汉代此用人机制实现了对地方的直接控制与材料内容反映的外戚专政不符,故A项错误;贵族世袭特权是从奴隶社会开始的,故B项错误;“东汉多女主临朝,不得不用其父兄子弟以寄腹心”表明汉朝重用外戚,削弱了汉宗室的力量,故C项正确;汉代皇权受到外朝控制与材料内容“东汉多女主临朝,不得不用其父兄子弟以寄腹心”反映的重用外戚不符,故D项错误。6.(2018湖南长郡三模)下表为不同史籍关于东汉某一现象的历史叙述。据此能够被认定的历史事实是(

)A.世家子弟入仕致使政局动荡不安B.举孝廉成为政府选拔官员的主要途径C.朝廷重视对青年才俊的选拔任用D.察举制逐步催生出社会中的门第答案

D解析

A项信息仅第一则材料记述有反映,孤证不立,故A项错误;三则材料均无法体现举孝廉是否是政府选拔官员的主要途径,故B项错误;只有第二则材料涉及青年才俊,故C项错误;三则材料均体现了东汉察举制下察举不实,多权门请托,说明门第逐渐作为选拔的依据,故D项正确。7.(2018浙江金华十校调研)秦汉时期中央政府担心郡守的权力太大,与己不利。于是每郡派一个官员去监视他。该官员的职务是(

)A.郡尉 B.枢密使C.监御史 D.刺史答案

C解析

郡尉为秦汉时期郡守佐官,掌军事,故A项错误;枢密使一职始置于唐后期,主管军事,故B项错误;由材料中“担心郡守的权力太大”“每郡派一个官员去监视”可知是掌管监察权的监御史,故C项正确;刺史出现于汉武帝之后,且监察区域是州,后期职权不断扩大,由监察官变为地方军事行政长官,故D项错误。8.(2018广东佛山质检)平定“七国之乱”的功臣周亚夫,其子曾购买甲盾之类的葬器,以备老爹死后发丧用,被人告发。周亚夫因此而下狱,闭食自尽。这反映的本质问题是(

)A.周亚夫的儿子愚昧迷信 B.监察制度不断完善C.西汉严禁民间私藏武器 D.中央集权得到强化答案

D解析

材料中周亚夫的儿子购买葬器并不能说明其愚昧迷信,故A项错误;监察制度不断完善要呈现出一个发展的过程,材料中仅说明周亚夫被人告发,故B项错误;材料中周亚夫的儿子购买的是葬器,非武器,故C项错误;由材料内容可推断周亚夫的儿子购买甲盾之类的葬器是非法的,而周亚夫作为功臣依然被人告发,这体现出的本质问题是中央集权的加强,以防止地方武装暴动,故D项正确。9.(2018山西孝义模拟)汉代,吏、民一旦被察举为孝廉,必须先拜郎中(侍卫皇帝的官员)作为官中“储官”,后经“三署”(五官署、左署、右署的合称)因材施教、甄别考核后,才依优劣除补县令长丞等职。这说明汉代察举制(

)A.存在滥举中央官员的弊端

B.无法选拔优秀的社会人才C.配有官员培养的相关机制

D.实行严格的官员考核体制答案

C解析

根据材料“因材施教、甄别考核后,才依优劣除补县令长丞等职”可知,并未存在滥举的现象,故A项错误;根据所学可知,察举制有利于招徕各类人才,故B项错误;根据材料“一旦被察举为孝廉,先作为‘储官’,后经‘三署’因材施教、甄别考核”可知,在官员培养方面有相应的机制,故C项正确;材料主要强调的是察举制中配有官员培养的机制,而不是严格的考核体制,故D项错误。10.(2018河南名校联考)史料记载,汉初御史、丞相史监察,察无专区、责任不明;汉武帝时期创立的刺史制度分为十三部州,每刺史察一州,监察对象除“强宗豪右”外,对朝廷在地方上的命官仅限于郡国二千石。这一变化体现出(

)A.有效加强了汉代君主专制

B.王国问题依然客观存在C.地方命官完全受控于刺史

D.汉代监察体系日趋完善答案

D解析

题干强调的是中央对地方的监督,不是加强君主专制,故A项错误;材料讲述的是汉代监察制度,王国问题在题干中并没有体现,故B项错误;刺史只是负责监察地方的长官,并且监察对象还有限制“仅限于郡国二千石”,所以地方长官并不完全受控于刺史,故C项错误;从秦“察无专区、责任不明”到汉武帝时期的刺史制度这种变化,说明汉代的监察体系日趋完善,故D项正确。11.(2018湖北咸宁联考)汉和帝永元十三年诏曰:“幽、并、凉州,户口率少,边役众剧,束修良吏,进仕路狭。抚接夷狄,以人为本。其令缘边郡口十万以上,岁举孝廉一人;不满十万,二岁举一人;五万以下,三岁举一人。”这样做目的是(

)A.建立有效的人才选拔制度

B.提高官员的文化素质C.打破贵族垄断选官的局面

D.缓和矛盾,稳定边疆答案

D解析

“幽、并、凉州,户口率少,边役众剧,束修良吏,进仕路狭。抚接夷狄,以人为本。其令缘边郡口十万以上,岁举孝廉一人”主要针对的是边远地区的人才选拔,无法得知全国的情况,故A项错误;“其令缘边郡口十万以上,岁举孝廉一人”这种方式重德行,无法得知官员的全面素质如何,故B项错误;“令缘边郡口十万以上,岁举孝廉一人;不满十万,二岁举一人;五万以下,三岁举一人”不能保证其来源是否是贵族,而且数量也很少,故C项错误;由“其令缘边郡”可见主要是对边远地区的照顾,有利于缓和矛盾,故D项正确。12.(2018山东潍坊期中)东汉顺帝之前乡举里选,被推荐的多为“年少能报恩者”;汉顺帝时规定,被举荐者来到中央后,需要通过政府组织的两轮考试,考试不合格的要被“黜落”。这一规定(

)A.确立了分科考试的录取方式B.否定了重视德行的选拔标准C.根除了察举制官士勾结弊端D.打击了豪强把持官场的特权答案

D解析

隋文帝时开始采用分科考试的方式选拔官员,故A项错误;这一规定是对被举荐者进行再次考核,并未否定德行的选拔标准,故B项错误;这一规定可以减少官士勾结弊端,但不能根除,故C项错误;这一规定可以对地方豪强举荐的人进行再次考核,改变了被举荐者直接做官的局面,在一定程度上打击了豪强把持官场的特权,故D项正确。题组二1.(2018河北承德联考)咸阳是秦朝国都所在地,不设郡守而由朝廷直辖,其长官为内史。内史位同九卿,可以参与朝政。由此可以推知(

)A.内史是秦高级教育官员 B.内史有特殊的地位C.秦朝皇帝任免各级官吏 D.秦朝重视地方治理答案

B解析

秦代内史是由国都咸阳附近的县组成的一个行政区,内史掌管京师之地,相当于京兆尹,辖地约为今关中平原和商洛地区,治所设在咸阳,非教育官员,故A项错误;内史掌管秦朝国都即咸阳,位同九卿,故B项正确;材料没有反映皇帝对官员的任免,故C项错误;材料反映的是内史管辖咸阳,非地方,故D项错误。2.(2018广西桂林联考)文献里关于秦朝“三公九卿”官员的事迹,只有丞相、御史大夫及九卿参与国家事务的记载。另据考证,秦朝时期太尉一职并没有具体的人员担任。对此现象符合史实的解释是(

)A.巩固君主专制集权需要B.太尉一职实为后人杜撰C.秦朝政局保持稳定太平D.秦朝中央官制变动频繁答案

A解析

秦朝皇权至上,太尉虚设,是巩固专制集权的表现,故A项正确;太尉是秦朝设置的重要中央官职,故B项错误;秦朝虚设太尉不能说明秦朝政局保持稳定太平,故C项错误;秦朝中央实行三公九卿的中央官制,基本稳定,故D项错误。3.(2018宁夏银川月考)史书中关于汉武帝与其丞相田蚡有这样一段记载:丞相入朝奏事,推荐了一些人担任官员。皇上说:“你任免官吏任免完了吗?我也想任免一些官吏。”这则记载反映出(

)A.中外朝制度削弱了君主专制B.从无为到有为转变很有必要C.地方王国问题仍然威胁皇权D.官吏任免权全操于丞相之手答案

B解析

中朝是汉武帝为削弱相权设立的维护君权的机构,材料没有涉及,故A项错误;材料反映出皇帝想把选官权力由丞相手中收归皇帝手中,反映出皇帝实行积极有为的政策,故B项正确;材料反映的是丞相掌握官吏的任免权,没有涉及地方王国威胁皇权,故C项错误;汉代丞相权力很大,但官吏任免权全操于丞相之手表述过于绝对,丞相是“推荐了一些人担任官员”,故D项错误。4.(2018广东珠海质检)西汉元帝皇后王政君在成帝去世后,一立年幼庶孙哀帝,再立九岁庶孙平帝,三默认王莽立仅两岁的孺子刘婴为皇太子。材料说明(

)A.皇位继承中宗法观念已经崩溃B.君主专制制度事实上开始动摇C.太后临朝称制有利于政权延续D.太后立幼是权力斗争激化表现答案

D解析

根据所学,春秋战国时期,宗法分封制遭到破坏,故A项错误;根据所学,秦汉属于君主专制制度的形成时期,故B项错误;根据所学,太后临朝有利于外戚专权,不利于政权的延续,故C项错误;材料“一立年幼庶孙哀帝,再立九岁庶孙平帝,三默认王莽立仅两岁的孺子刘婴为皇太子”反映了频繁更换皇帝、储君,体现了政治斗争的激烈,故D项正确。5.(2018山西太原期末)爵位制度是中国古代社会的政治等级制度之一。先秦时期,爵位往往是政治权力的标志;秦以后的爵位不再具备行政职能,主要用来确定皇亲、功臣世袭的政治名位和经济权利。这一变化(

)A.导致了皇帝与官员矛盾的激化

B.表明宗法制已退出历史舞台C.促使政治权力与经济势力分离

D.是适应新形势而调整的结果答案

D解析

根据材料,先秦时期,爵位往往是政治权力的标志是贵族政治的体现;“而秦以后的爵位不再具备行政职能,主要用来确定皇亲、功臣世袭的政治名位和经济权利”说明当时已经不再是贵族政治,而是官僚政治了,上述的规定就是为了适应秦朝以来统一新形势而做的调整,故选D项;上述材料只是在客观阐述其规则,所以不能体现A项;秦朝以后皇位的继承制度依然体现了宗法观念,故B项说法不符合史实。题干仅仅是爵位制度的变化,无法体现C项,故排除。6.(2018湖北武汉调研)湖北省云梦县睡虎地秦墓中出土竹简1155枚,残片80枚,分类整理为十部分内容。其中,《秦律十八种》包括《田律》《厩苑律》《仓律》《金布律》《关市》《工律》《工人程》《均工》《徭律》《司空》《置吏律》《效》《军爵律》《传食律》《行书》《内史杂》《尉杂》《属邦》等。这反映了(

)A.秦朝的君主专制制度不断得以强化B.秦朝竭力解决中央与地方之间的矛盾C.秦律主要针对国家经济管理而制定D.秦朝社会的许多现实问题和解决方案答案

D解析

题干主要记述了《秦律十八种》主要包括哪些具体的内容,与秦朝创立的君主专制制度没有关系,故A项错误;《秦律十八种》的内容非常庞杂,包含的范围非常广,但与“解决中央与地方之间的矛盾”没有关系,故B项错误;秦律有一些内容是关于国家经济方面的,但不是全部,故C项错误;秦律的内容庞杂,所涉及的范围很广,说明在秦朝建立之后,有许多的社会问题需要解决,国家在制定法律的时候,就是针对这些社会问题而制定,故D项正确。7.(2018广东六校联考)下表反映了秦汉两朝不同时期对地方监察官的设立情况据此能够认定的历史事实是(

)A.秦汉时丞相负有地方监察职责B.西汉时地方监察官的职权广泛C.秦汉时对地方官吏的管理加强D.秦汉时监察官官职高于地方官答案

C解析

由题干四则材料不能反映秦汉时丞相负有地方监察职责,故A项错误;材料逐一列举了秦汉监察制度的变迁,并未涉及监察的具体职权,故B项错误;根据材料无论秦朝还是汉朝,政府先后设置御史、刺史监察,说明秦汉不断强化对地方官吏的管理,故C项正确;根据所学可知监察官掌握监察权,地方官掌握行政权,互不统属,并无高下之分,故D项错误。8.(2018湖南长郡中学一模)汉武帝制定了“刺史六条问事”,刺史的监察对象第一条涉及地方豪强,其余五条皆与“二千石”地方官员有关;而《汉书》载,武帝时,豫州刺史鲍宣被丞相司直弹劾:“举错烦苛,代二千石署吏听讼,所察过诏条。”宜坐免。这表明汉武帝在监察上(

)A.以强化中央集权为目的B.注重平衡中央与地方的权力C.以解决王国问题为核心D.注重对监察官员权力的划定

答案

D解析

根据史实和所学可知,虽然汉武帝设置刺史的初衷确为加强中央集权,但这显然并不是材料所探讨的重点,故A项错误;在古代中国中央集权体制之下,权力逐步高度集中于中央而非注重两者之间的平衡,故B项错误;根据史实可知,在汉武帝设置刺史之前,西汉的王国问题已经基本得到了解决,故C项错误;根据材料“而《汉书》载,武帝时,豫州刺史鲍宣被丞相司直弹劾:‘举错烦苛,代二千石署吏听讼,所察过诏条’”可知,当作为地方监察官员的刺史所行使的职权超过中央规定之时,亦会被相关的监察机构所弹劾,有暗含提防刺史势力膨胀的意味,故D项正确。9.(2018安徽黄山一模)曹操实行屯田制,利用士兵和农民垦种荒地,以取得军队供养和税粮。到了曹丕时期,“屯田区和郡县并置,典农本人的身份已不再是带有军事性质的农官,而是和郡守、县令(长)一体看待的地方行政官员”。这种变化说明(

)A.屯田制度成功实现转型

B.地方行政权力不断扩张C.中央集权得到有效维系

D.军事职能范围逐渐缩小答案

C解析

屯田区和郡县并置的转型是一种历史现象,并不能说明屯田制度成功实现转型,故A项错误;根据材料“和郡守、县令(长)一体看待的地方行政官员”,屯田制与郡县制并置后,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故B项错误,C项正确;根据材料“典农本人的身份已不再是带有军事性质的农官”可知,典农不再具有军事身份,故D项错误。10.(2018湖北黄冈调研)下图为汉代推行的一项政策“推恩令”示意图,此图比较形象地说明了汉代初年的政治变化。关于此图的解释正确的是(

)A.“七国之乱”的教训是促使“推恩令”出台的根源B.“推恩令”以一种中央与地方相互妥协的方式解决了王国问题C.“推恩令”下的政治改革与“独尊儒术”的思想改革目的具有背离性D.“推恩令”体现出了汉武帝及其统治集团的政治智慧答案

D解析

“推恩令”推行的根源在于加强中央集权的需要,故A项错误;“推恩令”是在对地方势力削弱的基础上建立,故B项错误;“独尊儒术”是通过思想统一维护政治统一,而“推恩令”是削弱地方、加强中央集权,即政治统一,所以两者之间是不谋而合的,故C项错误;“推恩令”是以兵不血刃的方式加强了中央集权,故D项正确。11.(2018云南昆明调研)汉武帝设刺史,负责监察地方政治,后来刺史的职权范围扩大,逐渐享有行政权和兵权。东汉时期刺史逐渐成为地方行政长官。刺史权力变化导致(

)A.监察权力加强 B.中央集权削弱C.君主专制强化 D.国家统治稳定答案

B解析

由材料可知刺史本是汉武帝时期设置的监察官员,后来刺史职权扩大,东汉时期成为地方行政长官,这不能导致监察权力加强,故A项错误;刺史由监察官员转化成新一级地方行政长官,说明地方权力增大,中央集权削弱,故B项正确;材料中刺史权力的变化涉及中央与地方的关系,与君主专制无关,故C项错误;刺史权力的变化导致中央集权削弱,不利于国家统治稳定,故D项错误。上表中为不同史籍关于汉代察举制的历史叙述。据此能够被认定的是(

)A.孝廉成为两汉时期选官的唯一标准B.增加选官的限制以保障贵族政治的稳定C.两汉到魏晋时期察举制度不断完善D.东汉末年选官实践与制度设计出现背离答案

D解析

“孝廉”为两汉时期选官的主要标准而不是唯一标准,故A项错误;由“令郡国举孝廉各一人”不能判断所选之人为贵族,故B项错误;“太祖(曹操)少机警”所属时空依然是两汉时期,不能体现魏晋时期的发展,故C项错误;“少机警,有权数,而任侠放荡,不治行业”不符合孝廉的标准,可见与当初选官的标准有所背离,故D项正确。13.(2018山西太原检测)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

梁启超认为,秦代实行专制,与秦始皇“夷六国”“扫封建”而设郡县密切相关。“有郡县,然后土地人民直隶于中央政府,而专制之实乃克举。亦惟以如此广漠辽阔之土地,而悉为郡县以隶于中央政府,则非大行专制不能为功。中国自周末贵族政治澌灭,失去限制君权的阶级,致使专制政治不断得到加强。权臣于国有利有病,但对于君主则病多于利,故欲行完全专制政体之君主,无不摧灭之”。——摘编自张昭军《“中国式专制”,抑或“中国式民主”》材料二

自武帝以来,中国政府之组成,既不在于贵族,亦不出于军人,而为一种建立于民众信托之上之“文治政府”。盖操之于非宗教、非封建、非专制、非商业资本之另一中层阶级之手。此即后世之所谓“乡绅”与读书人,此即封建时代“士”者之化身。——《钱宾四先生全集》

(1)根据材料一,概括梁启超认为中国古代实行君主专制的原因。(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民众信托之上之‘文治政府’”的含义及形成原因。(3)根据材料一、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文治政府”,对君主专制制度的影响。参考答案

(1)原因:地域辽阔,巩固大一统的需要;贵族政治的消失;权臣势力的削弱。(2)含义:打破世卿世禄(贵族政治),选官于民间(公众);文人成为官僚主体(非武人);具有典章知识、治国才能、担当精神。原因:世卿世禄和武人政治的弊端;察举制、科举制的实行;儒家思想的影响;巩固统治的需要。(3)影响:扩大了君主专制的统治基础;对君主权力有所限制。解析

第(1)问的“原因”,根据材料一“亦惟以如此广漠辽阔之土地”得出地域辽阔,巩固大一统的需要;根据“中国自周末贵族政治澌灭,失去限制君权的阶级”得出贵族政治的消失;根据“故欲行完全专制政体之君主,无不摧灭之(权臣)”得出权臣势力的削弱。第(2)问第一小问“含义”,要重点答出“文治政府”的特点来。第二小问“原因”,要注意从时代变化的角度进行思考,要注意从政治、思想等各方面进行分析。第(3)问要注意采用一分为二的方法进行评价,把读书人纳入统治集团内部,扩大了君主专制的统治基础;同时官僚政治(如相权)也对君主权力有所限制。命题角度3唐宋元时期政治制度的演变-82-高考真题体验·对方向

1.(2018全国Ⅰ·25)据学者研究,唐朝“安史之乱”后百余年间的藩镇基本情况如下表所示。“安史之乱”后百余年间唐朝藩镇基本情况表由此可知,这一时期的藩镇(

)A.控制了朝廷财政收入B.彼此之间攻伐不已C.注重维护中央的权威D.延续了唐朝的统治答案

D解析

本题考查唐朝藩镇割据。唐朝“安史之乱”后,形成了藩镇割据的局面,但从材料图表看,各地区的藩镇情况不尽相同,直接参与“安史之乱”的河朔地区地方势力明显强大,但在藩镇中所占比例并不大;中央对中原、边疆和东南地区的藩镇仍有较大控制力,对河朔藩镇形成制约,维护边疆安全,使唐朝政权得以延续,故D项正确;在经济重心南移的条件下,材料中东南型藩镇要上供赋税,保证了政府财政收入,故A项错误;边疆型和东南型藩镇的任务分别是守边疆、防盗贼,由此不能得出彼此攻伐不已的结论,故B项错误;藩镇割据整体上威胁了中央的权威,故C项错误。2.(2018全国Ⅱ·26)武则天时期,将中书、门下二省名称分别改为凤阁、鸾台,通过加授“同凤阁鸾台平章事”头衔,使低品级官员得以与凤阁、鸾台长官共同议政,宰相数量大增,且更替频繁。这一做法的目的是

(

)A.扩大中书、门下二省的职权

B.为官员提供迅速晋升的机会C.便于实现对朝政的全面控制

D.强化宰相参政议政职能答案

C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武则天加强君主专制的措施。从材料来看,武则天增加了行使宰相权力的官员的数量,这实际上降低了原来中书、门下二省的职权,故A项错误;作为最高统治者的武则天,她的主要目的应当是加强自身的统治,并非为官员提供晋升的机会,故B项错误;武则天增加宰相数量的主要目的是削弱相权,加强皇权,故C项正确;题干只反映出宰相数量的变化,或者说分割了宰相的权力,并不能反映宰相参政议政职能的强化,故D项错误。3.(2018全国Ⅲ·25)上表据学者研究整理而成,反映出两宋时期(

)A.世家大族影响巨大 B.社会阶层流动加强C.宰相权力日益下降 D.科举制度功能弱化答案

B解析

本题考查两宋时期的选官制度。从表中数据可看出两宋时期出身于“无官职记录”(即平民)家庭的宰相数量所占比重最大,且从北宋到南宋人数增加,说明宋代科举制促使平民政治取代贵族政治的趋势加速,故B项正确。从表中数据可看出出身于高、中级官员家庭的宰相数量在减少,说明世家大族的影响在减弱,故A项错误;题干中未涉及宰相的权力,故C项错误;题干中表格数据的变化是宋代科举制发展的结果,反映了科举制度的功能在增强,故D项错误。4.(2016全国Ⅰ·26)史载,宋太祖某日闷闷不乐,有人问他原因,他说:“尔谓帝王可容易行事耶……偶有误失,史官必书之,我所以不乐也。”此事反映了(

)A.重史传统影响君主个人行为

B.宋代史官所撰史书全都真实可信C.史官与君主间存在尖锐矛盾

D.宋太祖不愿史书记录其真实言行答案

A解析

本题考查皇帝制度。从材料信息看,宋太祖之所以闷闷不乐,是因为他顾忌史官对其言行的记载和由此产生的后世的评价。此事从一个侧面反映了重史传统对君主个人行为的影响,故选A项。史官所撰写的内容不可能全部可信,排除B项;史官与君主之间有矛盾,但史官主要是为皇权服务的,且题干材料没有反映两者之间存在尖锐的矛盾,排除C项。从材料信息看,宋太祖明显不愿意史官记载对自己不利的言行,而非所有言行,排除D项。5.(2016全国Ⅱ·25)两汉实行州郡推荐、朝廷考试任用的察举制;经魏晋九品中正制,至隋唐演变为自由投考、差额录用的科举制。科举制更有利于(

)A.选拔最优秀的官吏 B.鉴别官员道德水平C.排除世家子弟入仕 D.提升社会文化水平答案

D解析

考查科举制的作用。隋唐时期推行的科举制,为中小地主及下层民众科考入仕提供了机遇,必然促进民间文化教育事业的发展,从而提升社会文化水平,故D项正确。隋唐时期通过科举制选拔人才,但人才不一定是最优秀的官吏,故A项错误。科举考试采用分科考试的办法,不能直接鉴别官员道德水平,故B项错误。按照科举制的规定,世家子弟也可参加,而且隋唐时期还有照顾世家大族的选官制度,故C项错误。6.(2018天津·2)元朝在地方实行行省制度。行省“掌国庶务,统郡县,镇边鄙……凡钱粮、兵甲、屯种、漕运、军国重事,无不领之”,但地方官吏的选用主要由中书省和吏部负责,调动行省所属军队须皇帝批准。这表明元朝(

)A.地方拥有适度权力 B.地方缺乏实际权力C.行省权力集中专断 D.君主专制得以加强答案

A解析

本题考查元朝的行省制度。从题干中可以看出行省掌管地方的行政、财政、统兵等各项权力,但是官吏任免权和调兵权则在中央,因此材料表明行省拥有部分权力,故A项正确,B项错误。行省只是拥有部分权力,不可能集中专断,故C项错误;题干强调的是中央和地方的权力分配,属于中央集权的内容,不是君主专制,故D项错误。新题演练提能·刷高分题组一1.(2018山西太原期中)唐代谏官,多由门下省长官选取有学问、有气节的人充任,他们随从在宰相身旁,宰相有时不便同皇帝讲的话,多由谏官来讲。这反映出唐代谏官制度(

)A.开创了民主政治的先河

B.改变了三省的运行机制C.有助于决策层沟通和谐

D.有效限制君主独断专行答案

C解析

唐代谏官制度服务于君主专制,与民主政治无关,故A项错误;材料反映出唐代谏官制度在决策层沟通中的作用,没有涉及三省的运行机制,故B项错误;由材料中“宰相有时不便同皇帝讲的话,多由谏官来讲”可知,谏官制度有助于决策层沟通和谐,故C项正确;唐代谏官制度服务于君主专制,不能有效限制君主独断专行,故D项错误。2.(2018山东、湖北联考)“方镇相望于内地,大者连州十余,小者犹兼三四。故兵骄则逐帅,帅强则叛上。或父死子握其兵而不肯代。或取舍由于士卒,往往自择将吏,号为‘留后’,以邀命于朝。”这段话反映了(

)A.宗法血缘关系得到强化

B.郡国并行威胁中央集权C.君主专制制度遭到破坏

D.藩镇割据削弱中央集权答案

D解析

本题考查唐代中央与地方的关系。据材料信息“方镇相望于内地”可知,其反映的是唐代的藩镇割据;据“往往自择将吏,号为‘留后’,以邀命于朝”可知,藩镇割据削弱了中央集权,故D项正确。宗法血缘关系得到强化与材料主旨不符,故A项错误;郡国并行出现在西汉时期,故B项错误;材料反映的是藩镇割据使中央集权遭到削弱,而非君主专制制度遭到破坏,故C项错误。3.(2018广东汕头质检)唐代规定商人及其子弟不得参加科举考试为官;宋代允许“工商杂类有奇才异行者”参加科举;明代许可商人及其他流寓人员在异地参加科举,而越来越多的官吏和士人也兼营工商。这种变化表明(

)A.科举制度扩大了统治基础B.明代重农抑商政策出现松动C.社会阶层流动性不断加强D.商品经济发展促进社会公平答案

C解析

材料主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