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中国为解决气候1、中国以什么气候为主。中国主要以季风季候为主。中国南北跨纬度广,各地接受太阳辐射热量的多少不等。根据各地三10°C积温大小的不同,中国自北而南有寒温带、中温带、暖温带、亚热带、热带等温度带,以及特殊的青藏高寒区。也可细分为寒温带、中温带、暖温带、北亚热带、中亚热带、南亚热带、边缘热带、中热带、赤道热带、高原亚寒带、高原温带。潟靖主更分布拊区生长期工月命归痴小」主兑农作制疑温带妥加工肯与向应古时僚3一―期申宛,登中直益装蛙此内策古大睇,卷晦1600—S40D4-7T-Sfi香小S,大豆,上米,砌,甜荚阚音长城以用・塞傅爱汨或13塔坦木醐3JIM-4EJ3D5-B西年三物为名小震,敏,期至克峰上胞向前太福排区45W-3M0S-12一年两期为相的际白■,目•温悚部、坤咽各—-三第由急三市作坊如古的甚餐,别用,中L,可,天然快民若离Hi气辐舌,超•川西0-7吉■珠(1)中国为解决气候扩展资料中国位于亚洲东部、太平洋的西岸。领土辽阔广大,总面积约960万平方千米,仅次于俄罗斯、加拿大,居世界第3位,第四位为美国。差不多同整个欧洲面积相等。;中国地势西高东低,呈阶梯状分布。山地、高原面积广大。东西相距约5000千米,大陆海岸线长达18000多千米,气温降水的组合多种多样,形成了多种多样的气候。;省级行政单位总共34个,包括23个省、5个自治区、4个直辖市和2个特别行政区。人口的突出特点是人口基数大,人口增长快,民族众多。资源丰富,但人均资源占有量相对较少。中国可分为北方地区、南方地区、西北地区、青藏地区四大部分。;中国降水量的时间变化表现在两个方面,即:季节变化和年际变化。;季节变化是一年内降水量的分配状况。中国降水的季节分配特征是:南方雨季开始早,结束晚,雨季长,集中在5—10月;北方雨季开始晚,结束早,雨季短,集中在7、8月。中国中国大部分地区夏秋多雨,冬春少雨。;年际变化是年与年之间的降水分配情况。中国大多数地区降水量年际变化较大,一般是多雨区年际变化较小,少雨区年际变化较大;沿海地区年际变化较小,内陆地区年际变化较大。而以内陆盆地年际变化最大。;中国降水在空间分布与时间变化上的特征,主要是由于季风活动影响形成的。发源于西太平洋热带海面的东南季风和赤道附近印度洋上的西南季风把温暖湿润的空气吹送到中国大陆上,成为中国夏季降水的主要水汽来源。;在夏季风正常活动的年份,每年4、5月暖湿的夏季风推进到南岭及其以南的地区。广东、广西、海南等省区进入雨季,降水量增多。;6月夏季风推进到长江中下游,秦岭一淮河以南的广大地区进入雨季。这时,江淮地区阴雨连绵,由于正是梅子黄熟时节,故称这种天气为梅雨天气。;7、8月夏季风推进到秦岭一淮河以北地区,华东、东北等地进入雨季,降水明显增多。9月间,北方冷空气的势力增强,暖湿的夏季风在它的推动下向南后退,北方雨季结束。10月,夏季风从中国大陆上退出,南方的雨季也随之结束。;在中国大兴安岭一阴山一贺兰山一巴颜喀拉山一冈底斯山连线以西以北的地区,夏季风很难到达,降水量很少,故唐诗中有“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的名句。习惯上我们把夏季风可以控制的地区称为季风区,夏季风势力难以到达的地区称为非季风区。2、中国如何应对全球气候变化中国应对气候变化的指导思想是: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以控制温室气体排放、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为目标,以保障经济发展为核心,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以节约能源、优化能源结构、加强生态保护和建设为重点,以科学技术进步为支撑,增进国际合作,不断提高应对气候变化的能力,为保护全球气候作出新的贡献。减缓气候变化的政策与行动中国积极推进减缓气候变化的政策和行动,在调整经济结构,转变发展方式,大力节约能源、提高能源利用效率、优化能源结构,植树造林等方面采取了一系列政策措施,取得了显著成效。适应气候变化的政策与行动中国在农业、森林与其他自然生态系统、水资源等领域,以及海岸带及沿海地区等脆弱区,积极实施适应气候变化的政策和行动,取得了积极成效。3、中国为气候治理做了多大贡献根据《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下称《公约》)规定的“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等基本原则,中国作为发展中国家,不具有强制减排义务。即便如此,中国近年来自主自愿采取减排措施,加大实施力度,并作出了艰苦卓绝的努力。此外,中国还主动与多国展开气候合作,支持其他发展中国家应对气候变化,为推动气候谈判注入新动力。作为气候谈判的基石,《公约》明确指出,与有义务率先减排的发达国家不同,对发展中国家来说,“经济和社会发展及消除贫困为首要和压倒一切的优先事项”,因此发展中国家可根据各自国情,在可持续发展的框架下自主采取力所能及的减缓和适应行动。出于转变发展方式、调整经济结构的需要,以及一个发展中大国的担当,中国近年来在加强本国气候治理方面频有“大动作”,对于支持其他发展中国家也有“大手笔”。今年6月,中国正式向联合国提交2020年后应对气候变化的“国家自主决定贡献”:二氧化碳排放2030年左右达到峰值并争取尽早实现,单位国内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比2005年下降60%至65%,非化石能源占一次能源消费比重达到20%左右,森林蓄积量比2005年增加45亿立方米左右。中国还计划于2017年启动全国碳排放交易体系,并把应对气候变化的行动列入“十三五”发展规划中。这份“绿色答卷”成色如何?专家估算,上述60%至65%的减碳目标,意味着2005年至2030年间碳排放强度年均下降率须维持在3.6%至4.1%。而美国和欧盟1990年以来的碳排放强度年均降幅均约为2.3%,低碳转型表现突出的英国和德国也仅为3%和2.5%。世界自然基金会等18个非政府组织发布的报告也指出,中国的气候变化行动目标已超过其“公平份额”,相比之下,发达国家承诺的目标与其历史责任和能力不相称。比如,美国和欧盟的行动目标相当于其应承担“公平份额”的五分之一,而日本的行动目标只相当于其应承担份额的十分之一。中国的努力和决心,让《公约》秘书处执行秘书菲格雷斯不吝赞美:中国在对待气候变化问题上“非常非常认真”,并采取了“令人印象非常深刻”的应对气候变化行动,具有榜样意义。除了加强本国气候治理,中国也没有忘记其他受气候变化影响较大、应对能力较弱的发展中国家。今年9月,中国宣布出资200亿元人民币建立“中国气候变化南南合作基金”,帮助其他发展中国家应对气候变化。不少国家和国际机构对此深表赞赏,认为中国这一举措对世界应对气候变化作出了贡献,展现了大国风范。也有评论指出,与中国相比,一些有义务为发展中国家提供应对气候变化资金支持的国家,只是将原本用于发展援助的资金改用气候变化援助的名义重新“包装”,或是开出“空头支票”。此外,中国还积极参与国际对话,为推动全球气候谈判、促进新气候协议的达成做出积极贡献。从去年的《中美气候变化联合声明》到今年的《中美元首气候变化联合声明》,中美两个大国在气候变化领域的务实合作让世界惊喜连连。作为世界上最大发展中国家和最大的发达国家,中美加强气候变化对话合作意义重大。国际组织“绿色交流峰会”主席戴维•阿贝尔直言:“中国的行动和中美合作是这两年在应对气候变化方面最棒的事情。”法国外交部长、巴黎气候变化大会主席法比尤斯也表示,在巴黎气候变化大会召开前约两个月之际,《中美元首气候变化联合声明》的发表传递了中美两国积极应对气候变化的强烈信号,有助于调动气候谈判各方的积极性。中国还先后与印度、巴西、欧盟、法国等国家和区域组织就气候变化发表联合声明,通过一系列郑重承诺,为全球应对气候变化行动增添新动力。4、中国政府为应对气候变化采取了哪些措施多多益善采取了以下七项措施:——组建了国家气候变化协调机构。1990年,中国政府设立了国家气候变化协调小组,1998年改名为国家气候变化对策协调小组,指导参加有关国际谈判,制定和协调应对气候变化的政策措施;——积极参加了有关气候变化的国际谈判。1990年起,中国政府派出代表团参加《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的谈判,1992年签署公约,1993年全国人大常委会批准了这一公约。1998年,中国政府签署了《京都议定书》,2002年核准了这一议定书;——采取一系列减缓温室气体排放的政策措施。制定和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将应对气候变化作为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努力提高能源利用效率,改善能源结构,促进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的利用;——认真履行《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下承担的具体义务。完成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气候变化初始国家信息通报》。根据公约的有关规定,正在制定《应对气候变化国家战略》,预计将于年内正式公布;——开展气候变化的科学研究。中国有关部门先后组织开展了与气候变化相关的重大科学研究项目,包括基础性研究和政策研究,与国际社会开展了合作研究;——为实施《京都议定书》做好准备。中国政府成立了清洁发展机制审核理事会,并发布了《中国清洁发展机制项目暂行管理办法》,规定了项目申报和许可程序。目前已经正式批准了两个项目,还有很多项目正在进行前期准备;——开展对气候变化方面的宣传、教育活动,增强公众的气候变化意识5、中国近年气候变化?水资源和荒漠化•气候变化使得我国水资源供需矛盾不断增加,尤其是华北、西部地区。随着经济和人口的增长,这种情况正变得越来越严重。•近年来,中国北方地区水资源量明显减少,其中,黄河、淮河、海河和辽河区最为显着,水资源总量减少12%,其中海河区地表水资源量减少41%、水资源总量减少25%。虽然南方地区水资源相对丰富,河川径流量和水资源总量近年来有所增加,但由于降雨规律的反常变化,加之高温,近年也出现了区域性缺水的现象。・上世纪60年代以来,随着气候变暖变干,华北部分地区的土地荒漠化趋势加重。西北地区农牧交错带边缘和绿洲边缘区的沙漠化土地面积也可能增加。•与此同时,中国西部82%的冰川正在退缩。长江、黄河等主要江河发源于青藏高原的冰川,随着冰川融水资源逐渐耗尽,我国的水资源供给会受到长期威胁,尤其是主要靠冰川融水供给江河径流的西部地区。农业和粮食安全•农业生产对气候变化非常敏感,这会导致农业生产的不稳定性增加,高温、干旱、虫害等因素都可能导致农业减产。如果不采取适应措施,到2030年,中国种植业生产能力在总体上可能会下降5〜10%;小麦、水稻、玉米三大农业作物均以下降为主,到21世纪后半期,产量最多可下降37%。同时气候变化会对农作物品质产生影响,如大豆、冬小麦和玉米等。•气温升高会导致农业病、虫、草害的发生区域扩大,危害时间延长,作物受害程度加重,从而增加农业和除草剂的施用量。此外,气候变化会加剧农业水资源的不稳定性与供需矛盾。总之,气候变化将严重影响我国长期的粮食安全。海平面上升•半个世纪以来,我国沿海海平面平均每年上升为2.5毫米,50年上升了12.5厘米。上海的每年上升幅度更高达3.2毫米,50年上升16厘米,远高于全国平均值。预计到2100年,华南海平面的上升范围可达60~74厘米。•海平面上升不仅会加大沿海低地的淹没面积,加重河口地带盐水入侵,加剧海岸侵蚀,还会对滨海湿地、红树林和珊瑚礁生态系统造成破坏,进而对沿海渔业带来不利影响。面临洪灾、海水入侵、土地侵蚀流失、强热带风暴的威胁,人口密集、经济发达的长三角、珠三角、黄河三角洲的城市群是最脆弱的地区。•多年来我国沿海强热带风暴造成的经济损失占相应年份全国GDP的比例平均为0.25%,2006年是近10年来台风和强热带风暴伤亡最严重的年份,直接经济损失达699亿元,占全国GDP的0.34%。公共健康•由于热浪频率和强度增加,心血管病、中暑等疾病发生的程度和范围也会随之加大。疟疾、登革热等热带流行疾病的发生和传播的机会与范围也会增大。此外,随着洪涝灾害加剧,灾后的感染性腹泻,如霍乱、痢疾等病例也会增加。另外气温升高也使疫区扩大,受威胁人口也会相应增加。例如,有研究预测在未来二氧化碳浓度加倍的条件下,中国鼠疫疫源地的面积将增大40%左右。6、中国政府为应对气候变化采取了哪些措施中国减缓气候变化的努力与成就作为一个负责任的发展中国家,自1992年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以后,中国政府率先组织制定了《中国21世纪议程―中国21世纪人口、环境与发展白皮书》,并从国情出发采取了一系列政策措施,为减缓全球气候变化做出了积极的贡献。第一,调整经济结构,推进技术进步,提高能源利用效率。从20世纪80年代后期开始,中国政府更加注重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和经济结构的调整,将降低资源和能源消耗、推进清洁生产、防治工业污染作为中国产业政策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实施一系列产业政策,加快第三产业发展,调整第二产业内部结构,使产业结构发生了显著变化。1990年中国三次产业的产值构成为26.9:41.3:31.8,2005年为12.6:47.5:39.9,第一产业的比重持续下降,第三产业有了很大发展,尤其是电信、旅游、金融等行业,尽管第二产业的比重有所上升,但产业内部结构发生了明显变化,机械、信息、电子等行业的迅速发展提高了高附加值产品的比重,这种产业结构的变化带来了较大的节能效益。1991-2005年中国以年均5.6%的能源消费增长速度支持了国民经济年均10.2%的增长速度,能源消费弹性系数约为0.55。20世纪80年代以来,中国政府制定了“开发与节约并重、近期把节约放在优先地位”的方针,确立了节能在能源发展中的战略地位。通过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节约能源法》及相关法规,制定节能专项规划,制定和实施鼓励节能的技术、经济、财税和管理政策,制定和实施能源效率标准与标识,鼓励节能技术的研究、开发、示范与推广,引进和吸收先进节能技术,建立和推行节能新机制,加强节能重点工程建设等政策和措施,有效地促进了节能工作的开展。中国万元GDP能耗由1990年的2.68吨标准煤下降到2005年的1.43吨标准煤(以2000年可比价计算),年均降低4.1%;工业部门中高耗能产品的单位能耗也有了明显的下降:2004年与1990年相比,6000千瓦及以上火电机组供电煤耗由每千瓦时427克标准煤下降到376克标准煤,重点企业吨钢可比能耗由997千克标准煤下降到702千克标准煤,大中型企业的水泥综合能耗由每吨201千克标准煤下降到157千克标准煤。按环比法计算,1991〜2005年的15年间,通过经济结构调整和提高能源利用效率,中国累计节约和少用能源约8亿吨标准煤。如按照中国1994年每吨标准煤排放二氧化碳2.277吨计算,相当于减少约18亿吨的二氧化碳排放。第二,发展低碳能源和可再生能源,改善能源结构。通过国家政策引导和资金投入,加强了水能、核能、石油、天然气和煤层气的开发和利用,支持在农村、边远地区和条件适宜地区开发利用生物质能、太阳能、地热、风能等新型可再生能源,使优质清洁能源比重有所提高。在中国一次能源消费构成中,煤炭所占的比重由1990年的76.2%下降到2005年的68.9%,而石油、天然气、水电所占的比重分别由1990年的16.6%、2.1%和5.1%,上升到2005年的21.0%、2.9%和7.2%。到2005年底,中国的水电装机容量已经达到1.17亿千瓦,占全国发电装机容量的23%,年发电量为4010亿千瓦时,占总发电量的16.2%;户用沼气池已达到1700多万口,年产沼气约65亿立方米,建成大中型沼气工程1500多处,年产沼气约15亿立方米;生物质发电装机容量约为200万千瓦,其中蔗渣发电约170万千瓦、垃圾发电约20万千瓦;以粮食为原料的生物燃料乙醇年生产能力约102万吨;已建成并网风电场60多个,总装机容量为126万千瓦,在偏远地区还有约20万台、总容量约4万千瓦的小型独立运行风力发电机;光伏发电的总容量约为7万千瓦,主要为偏远地区居民供电;在用太阳能热水器的总集热面积达8500万平方米。2005年中国可再生能源利用量已经达到1.66亿吨标准煤(包括大水电),占能源消费总量的7.5%左右,相当于减排3.8亿吨二氧化碳。第三,大力开展植树造林,加强生态建设和保护。改革开放以来,随着中国重点林业生态工程的实施,植树造林取得了巨大成绩,据第六次全国森林资源清查,中国人工造林保存面积达到0.54亿公顷,蓄积量15.05亿立方米,人工林面积居世界第一。全国森林面积达到17491万公顷,森林覆盖率从20世纪90年代初期的13.92%增加到2005年的18.21%。除植树造林以外,中国还积极实施天然林保护、退耕还林还草、草原建设和管理、自然保护区建设等生态建设与保护政策,进一步增强了林业作为温室气体吸收汇的能力。与此同时,中国城市绿化工作也得到了较快发展,2005年中国城市建成区绿化覆盖面积达到106万公顷,绿化覆盖率为33%,城市人均公共绿地7.9平方米,这部分绿地对吸收大气二氧化碳也起到了一定的作用。据专家估算,1980〜2005年中国造林活动累计净吸收约30.6亿吨二氧化碳,森林管理累计净吸收16.2亿吨二氧化碳,减少毁林排放4.3亿吨二氧化碳。第四,实施计划生育,有效控制人口增长。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中国政府一直把实行计划生育作为基本国策,使人口增长过快的势头得到有效控制。根据联合国的资料,中国的生育率不仅明显低于其他发展中国家,也低于世界平均水平。2005年中国人口出生率为12.40%。,自然增长率为5.89%。,分别比1990年低了8.66和8.50个千分点,进入世界低生育水平国家行列。中国在经济不发达的情况下,用较短的时间实现了人口再生产类型从高出生、低死亡、高增长到低出生、低死亡、低增长的历史性转变,走完了一些发达国家数十年乃至上百年才走完的路。通过计划生育,到2005年中国累计少出生3亿多人口,按照国际能源机构统计的全球人均排放水平估算,仅2005年一年就相当于减少二氧化碳排放约13亿吨,这是中国对缓解世界人口增长和控制温室气体排放做出的重大贡献。第五,加强了应对气候变化相关法律、法规和政策措施的制定。针对近几年出现的新问题,中国政府提出了树立科学发展观和构建和谐社会的重大战略思想,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进一步强化了一系列与应对气候变化相关的政策措施。2004年国务院通过了《能源中长期发展规划纲要(2004-2020)》(草案)。2004年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发布了中国第一个《节能中长期专项规划》。2005年2月,全国人大审议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可再生能源法》,明确了政府、企业和用户在可再生能源开发利用中的责任和义务,提出了包括总量目标制度、发电并网制度、价格管理制度、费用分摊制度、专项资金制度、税收优惠制度等一系列政策和措施。2005年8月,国务院下发了《关于做好建设节约型社会近期重点工作的通知》和《关于加快发展循环经济的若干意见》。2005年12月,国务院发布了《关于发布实施〈促进产业结构调整暂行规定〉的决定》和《关于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强环境保护的决定》。2006年8月,国务院发布了《关于加强节能工作的决定》。这些政策性文件为进一步增强中国应对气候变化的能力提供了政策和法律保障。第六,进一步完善了相关体制和机构建设。中国政府成立了共有17个部门组成的国家气候变化对策协调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4年出租汽车客运服务项目风险分析和评估报告
- 旱枪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
- 聚氨酯缓冲器行业深度研究报告
- 瓶装氮气采购合同范本
- 钛合金制品深加工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新
- 2020-2025年中国垃圾收集和转运市场运行态势及行业发展前景预测报告
- 2025年中国硬脂酸行业市场深度调查及发展前景研究预测报告
- 2024-2030年中国肉类罐头行业市场发展监测及投资方向研究报告
- 燕窝行业市场发展现状及趋势与投资分析研究报告
- 2025年中国面馆行业运行态势及未来发展趋势预测报告
- 2025届高考百日誓师大会校长发言稿
- 膀胱癌护理疑难病例讨论
- 2025年江西电力职业技术学院高职单招职业技能测试近5年常考版参考题库含答案解析
- 2024年山东力明科技职业学院高职单招数学历年参考题库含答案解析
- 广州市小学六年级上英语单词
- 武汉市2024-2025学年度高三元月调考历史试题卷(含答案)
- 《慢性肾脏病相关心肌病综合管理中国专家共识(2024版)》解读
- 《工程建设质量信得过班组建设活动准则》
- 金融企业会计第八章证券公司业务的核算
- 2025新外研社版英语七年级下单词默写表
- 2024下半年上海事业单位招考易考易错模拟试题(共500题)试卷后附参考答案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