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来壕煤矿初步设计安全专篇说明_第1页
满来壕煤矿初步设计安全专篇说明_第2页
满来壕煤矿初步设计安全专篇说明_第3页
满来壕煤矿初步设计安全专篇说明_第4页
满来壕煤矿初步设计安全专篇说明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PAGEPAGE49前言内蒙古自治区人民政府内政字[2005]37号《关于加快煤炭产业结构调整的指导意见》及[2004]417号《关于鄂尔多斯市煤矿安全生产综合治理实施方案的批复》;鄂尔多斯市关于《地方煤矿提高回采率三年攻坚战实施意见》(讨论稿),对鄂尔多斯市各煤矿提出了各项要求,本矿是乌兰煤炭集团重点规划的煤矿之一。鄂尔多斯市乌兰煤炭集团公司满来壕煤矿,位于内蒙古自治区鄂尔多斯市伊金霍洛旗境内,行政区划隶属于伊金霍洛旗新庙镇矿井伊金霍洛旗新庙镇南部,距新庙镇约15km,距西部包府公路约2km,距北部边(边家壕)弓(弓家塔)公路约3.5km,距北部鄂尔多斯市东胜区约80km,距西南部陕西省榆林市神木县大柳塔镇约20km。上述公路均为柏油路面。井田东西宽约2.45km,南北长约3.89km,面积4.5094km2。矿区最下层煤底板标高1079.58m,埋深110.42m。井田内可采煤层数1层,保有工业储量4.64Mt。本次《安全专篇》是与改扩建初步设计的配套,设计针对矿井的安全条件采用了较为先进的监控系统和新型的常规检测仪器,而且对井上、下安全设施的设置到安全,可靠和方便管理。一、设计依据1、内蒙古煤田地质局117队提交的《内蒙古自治区东胜煤田准格尔召-新庙矿区满来壕煤矿煤炭资源储量核实报告》及备案证明。2、关于编制《乌兰煤炭集团公司满来壕煤矿改扩建初步设计》的委托书。3、《供电协议》。4、《土地征用协议》。5、《供水协议》。6、采矿许可证。7、现场提供的相关资料及矿井现状资料。8、《煤矿安全规程》(2005年版);9、《矿井通风安全装备标准》(1996年版);10、国家煤矿安全监察局文件,煤安监监一字〔2002〕65号“关于印发《煤矿(井工、露天)初步设计安全专篇编制内容》的通知”;二、设计的指导思想与设计原则

第一章井田概况及安全条件第一节井田概况一、交通位置乌兰煤炭集团公司满来壕煤矿,位于内蒙古自治区鄂尔多斯市伊金霍洛旗新庙镇境内,行政区划隶属于伊金霍洛旗新庙镇。具体位置在勃牛川以东、蒙陕边界以南满来梁一带。其地理坐标:东经:110°20′47″—110°22′29″北纬:39°18′59″—39°21′01″矿井伊金霍洛旗新庙镇南部,距新庙镇约15km,距西部包府公路约2km,距北部边(边家壕)弓(弓家塔)公路约3.5km,距北部鄂尔多斯市东胜区约80km,距西南部陕西省榆林市神木县大柳塔镇约20km。上述公路均为柏油路面。因此,矿区交通尚属方便。详见交通位置图1-1-1。置图1-1-1。二、地形地貌矿井总体地势呈西北高东南低,海拔标高一般1100m—1150m,最高点位于矿区西北边界附近,海拔标高1210m,最低点位于矿区南部勃牛川内,海拔标高1080m,相对高差一般50m,最大130m。区第四系风积砂(Q4eol)分布广泛,植被稀少,沟谷不太发育,为高原侵蚀性丘陵、半荒漠地貌特征。三、河流水系区内地表水系不太发育,北东、东部边界发育有勃牛川,据新庙水文站观测资料,勃牛川雨季最大洪水流量8000m3/s,旱季最小流量0.005m3/s,平均年迳流量0.645亿m四、气象及地震本区气候干燥,日照丰富,冬寒夏热,多风少雨。据伊金霍洛旗气象站资料,区内年平均气温6.2℃,最高气温36.6℃(1975年7月22日),最低气温-29.6℃(1961年2月11日)。年平均降水量350mm,降雨多集中在7、8、9月;年平均蒸发量2492.1mm。最大冻土深度2.04m。常年以西北风为主,最大风速24m/s。依据“中国地震烈度区划图”划分,本区所处地域地震烈度为6度以下。据了解本区近年来未发生过较大的地震。五、矿区内工农业生产概况本区的农业受当地地理与经济状况的限制,耕作方式主要以传统的方式生产,生产十分落后。本区的主要经济支柱为采矿业,随着东胜煤田的大规模开发,补连矿区东部、南部有许多大、中、小型矿井开采,许多从事传统农业的农民也加入到煤炭采掘的工作中,成为煤炭工人,农村剩余劳动力不多。随着采矿业的大力发展,当地第三产业也呈大力发展的趋势,带动了地方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六、煤田开发简史满来壕煤矿始建于1999年,2001年正式投产,为平峒式开采,设计生产能力为15万吨/年。煤矿现形成一对井筒,井口坐标为X:4356195,Y:37446123,掘进深度1230米;另一井口坐标为X:4356154,Y:37445962,掘进深度1050米。主、副井平行向近西方向掘进,两井筒间距40米,在井筒北部已形成一采空区,采空面积近0.08Km2,主采Ⅵ—2煤层,揭露煤层平均厚度3.00m,顶板岩性以细粒砂岩为主,底板岩性为粉砂质泥岩、砂质泥岩。井下涌水量微小,正常生产时涌水量在2该矿周边无邻近生产矿井。七、水源、电源情况本矿井供水水源为大口井,水量水质均可满足矿井供水要求。本区供电由新庙变电所10kv引入。附近现有电源如下:布尔台110kV变电站,该电站主变容量5.0MVA+0.8MVA,有110kV、35kV和10kV三个电压等级。新庙35kV变电站,35kV变电站主变容量为2*4000kVA,有35kV和10kV两个电压等级。第二节安全条件一、地层及地质构造(一)、地层东胜煤田为侏罗纪大型含煤建造,主要含煤地层为侏罗系中下统延安组(J1—2y),其沉积基底为三迭系上统延长组(T3y),其上覆地层有侏罗系中统直罗组(J2z)、安定组组(J2a),白垩系下统伊金霍洛组(K1y)、第三系上新统(N2),第四系上更新统马兰组(Q3m),第四系全新统(Q4)。见表1-2-1。东胜煤田大地构造位于华北地台鄂尔多斯台向斜东胜隆起区之东胜煤田地层一览表表1-2-1地层单位厚度(M)最小~最大平均岩性第四系Q全新统Q40~68.2416.41主要由风积砂层,次为河流淤积、洪积层。风积砂成份以细粒石英为主,沙流淤积层岩性为砂、粉砂或砾石,洪积层以砂、砾石为主。更新统Q3上部为淤积层,岩性为砂、粉砂及黑色土壤,底部为马兰黄土,岩性为淡黄色亚砂土,柱状节理发育,含钙质结核。不整合于老地层之上第三系R上新统N20~10.144.43上部为粉红色砂质粘土、亚砂土,下部为灰色、桔黄、棕红色砾岩夹棕红、棕黄色砂岩,分选及滚园度差,呈半胶结状态,松散。不整合于老地层之上上侏罗︱下白垩统J3~K1zh7.37~185.8585.86上部以砖红、粉红及灰绿色的细、粉砂岩为主,局部含砾,泥质胶结,较疏松,具大型斜层理。下部为紫红、桔黄色的杂色砾岩及含砾粗砂岩互层,夹粉砂岩,砾石以花岗岩、花岗片麻岩、石英岩等组成。分选差,磨园中等,泥质胶结,较疏松。与下伏地层不整合中侏罗统J2安定组J211.26~48.7427.47为一套紫红、砖红、黄棕色中、细粒砂岩,中夹灰紫色砂质泥岩。底部为浅黄色,向上变为浅紫色的巨厚层状砂岩。与下伏地层假整合直罗组J2z15.56~161.8596.07上部为一套杂色的细、中粒砂岩,颜色为灰白、灰黄、灰兰、灰绿、灰紫色等,泥质或粘土质胶结。底部为厚层状的灰黄色中粗粒砂岩,局部相变为砂质泥岩。含较多铁质、泥质结核。底部局部含1号煤层。与下伏地层假整合中下侏罗统J1-2Y上岩段J1-2Y339.70~84.0963.06上部主要由灰白色中、细粒砂岩、粉砂岩、砂质泥岩、泥岩及2号煤组成。底部为灰白、黄绿色细、粉砂岩及泥岩,具小型波状层理及水平层理。中岩段J1-2Y233.10~78.3063.77主要由灰—深灰色粉砂岩、砂质泥岩、细砂岩和3、4号煤组组成。底部为厚层状灰白色中、细粒砂岩,具波状层理、楔状交错层理和水平层理。下岩段J1-2Y113.66~96.9764.96主要为灰、灰白色细砂岩、粉砂岩及灰黑色、黑色泥岩、砂质泥岩、煤组成。含5、6号煤组。底部为灰色~灰白色的细中粒砂岩,局部相变为粗砂岩或砾岩,发育大型槽状交错层理。与下伏地层假整合上三迭统T3y>132.80由灰绿色、灰白色细、中粒石英砂岩组成,含较多云母及少量的暗色矿物,粘土质胶结,局部地段顶部有明显的风化壳产物。东南部,地层倾向南西,倾角一般1—3°,无较大的断裂构造和褶皱、岩浆岩侵入,局部有平缓的波状起伏,整体构造形态为一向南西倾斜的单斜构造,区域地质构造简单。矿区绝大部分被第四系覆盖,仅在东北部及西南部的沟谷中零星有基岩及煤层出露,根据钻孔揭露及地质填图成果,将矿区地层由老至新详细阐述如下:(1)三迭系上统延长组(T3y)岩性为灰绿色、绿色粗粒、中粒砂岩,含砾粗粒砂岩,夹薄层深灰色砂质泥岩,据区内ZK7605—1钻孔揭露厚度为74.33m,为煤系地层沉积基底,发育大型交错斜层理,属典型的曲流河沉积体系。(2)侏罗系中下统延安组(J1—2y)为矿区主要含煤地层,岩性为灰色、深灰色砂质泥岩、泥岩,灰白色粗粒砂岩、灰色细粒砂岩及黑色炭质泥岩、煤层等。据区内ZK7605—1钻孔,揭露厚度为35.19m,区外ZK6405号钻孔揭露厚度为131.04m,在勃牛川及七概沟两侧零星出露。含Ⅴ、Ⅵ两个煤组,由西向东逐渐被剥蚀,为典型的大型内陆盆地沉积体系,与下覆地层呈平行不整合接触。(3)第三系上新统(N2)岩性为浅红色砂质泥岩,夹大量层状分布的钙质结核,底部为紫红色含砾粗粒砂岩,半胶结,厚度小于5m,零星分布于矿区西部边界附近。与下伏地层呈不整合接触。(4)第四系全新统(Q4)岩性为棕黄色风积砂(Q4eol)、冲洪积砂砾石层(Q4al+pl),ZK7605—1号钻孔揭露厚度为20.31m。风积砂全区分布,冲洪积物主要分布在沟谷中。与下伏地层呈不整合接触。满来壕煤矿位于东胜煤田准格尔召—新庙详查区南部,构造形态与东胜煤田区域构造形态基本一致,为一平缓的单斜构造,地层倾向南西,倾角1—3°,多在1°左右,产状接近水平,无褶皱,仅有少量宽缓的微波状起伏,无断层,没有岩浆岩侵入体。因此,矿区构造复杂程度划分为简单构造类型。二、煤层及煤质(一)含煤地层矿区含煤地层为侏罗系中下统延安组(J1—2y),根据其岩性组合及沉积旋回特征,又划分为五个岩段,现分述如下:(1)第一岩段(J1—2y1)从延安组底界至Ⅵ—1煤层顶界,岩性为灰白色中粒、粗粒砂岩,灰色砂质泥岩、粉砂岩及煤层,厚度35.19m—49.16m,平均42.18zm,西南部较厚,东北部较薄,含Ⅵ煤组2层煤,含可采煤层1层。

煤层工业分析一览表表1-2-4煤层洗选情况水分(Mad)%灰分(Ad)%挥发分(Vdaf)%最小~最大平均最小~最大平均最小~最大平均4-2原5.38~9.818.574.89~17.017.2832.72~39.2236.29浮4.90~11.438.253.57~4.814.0832.97~40.2436.07(2)第二岩段(J1—2y2)从Ⅵ—1煤层顶界到Ⅴ—1煤层顶界,岩性为灰黑色泥质粉砂岩、泥岩,灰色粉砂岩夹灰白色中粒、细粒砂岩,厚度0—30.21m,平均15.11m,仅在矿区西部发育,向东逐渐被剥蚀,含Ⅴ煤组2层煤,均为局部可采煤层。(3)第三岩段(J1—2y3)从Ⅴ—1煤层顶界到Ⅳ—2煤层顶界,岩性为灰白色细粒砂岩夹深灰色粉砂质泥岩,厚度0—31.87m,平均15.94m,零星分布于矿区西北部,大部分被剥蚀,含Ⅳ煤组1层不可采煤层。(4)第四岩段(J1—2y4)从Ⅳ—2煤层顶界到Ⅲ—2煤层顶界,岩性为灰白色细粒砂岩、深灰色泥岩夹灰色粉砂岩、砂质泥岩,厚度0—19.80m,平均9.90m,零星分布于矿区西部边界一带,绝大部分被剥蚀,在区内不含煤。(5)第五岩段(J1—2y5)从Ⅲ—2煤层顶界至延安组顶界,岩性为灰色砂质泥岩、泥岩、灰白色细粒砂岩,在区内无分布,全部被剥蚀。根据区内ZK7605—1钻孔揭露、井下测量煤层厚度及岩煤层对比结果,矿区内Ⅵ—2煤层为对比可靠、全区可采的稳定煤层,其余煤层为对比基本可靠、零星可采或不可采的不稳定、极不稳定煤层。主要可采煤层Ⅵ—2煤层的发育特征及赋存情况为:Ⅵ—2号煤层:全区发育,除矿区东北及南部零星露头与火烧区外,全区可采,煤层厚度2.47—2.56m,平均2.52m,煤层结构简单,不含夹矸。顶板岩性为棕黄色、土黄色风积砂,灰白色细粒砂岩;底板岩性为灰白色泥质粉砂岩、细粒砂岩,含植物化石及炭屑。(二)煤质1、煤的物理性质和煤岩特征(1)、煤的一般物理性质区内煤呈黑色,条痕褐黑色,沥青光泽,局部为油脂光泽,丝绢光泽,贝壳状及参差状断口,内生裂隙发育,局部为黄铁矿充填。条带状结构,层状构造。煤的燃点在300℃左右,燃烧试验为剧燃,残灰为灰白色粉沫。显微硬度为19.5—20.3kg/mm2。(2)、煤岩特征宏观煤岩类型区内主要可采煤层Ⅵ—2号煤层的宏观煤岩类型为半暗型煤。显微煤岩类型根据中国地科院对显微煤岩类型的分类方案,区内Ⅵ—2煤层为丝质亮暗煤。(3)、煤层容重原准格尔召—新庙矿区详查地质报告中参与资源储量计算的煤层的容重值,是全区钻孔中所采煤芯煤样容重测试结果的平均值,本次核实直接利用其成果,Ⅵ—2煤层的容重为1.25t/m3。2、煤的化学性质及工艺性能(1)、煤的化学性质根据区内ZK7605—1钻孔煤芯煤样测试分析成果,Ⅵ—2煤层为特低灰、特低硫、特低磷、中高发热量煤。(2)、工艺性能发热量如前所述,区内Ⅵ—2煤层原煤干燥基弹筒发热量Qb·d为27.80MJ/Kg,属中高发热量煤。粘结性区内Ⅵ—2煤层的粘结指数为零,焦渣类型为2,因此煤层无粘结性。煤类根据区内ZK7605—1钻孔煤芯样分析成果,Ⅵ—2煤层的煤类划分为长焰煤(CY41)。(3)、煤的可选性根据原报告煤层简选样的浮沉试验综合成果:当分选液比重为1.5时,各煤层的浮煤灰分产率在4.92—6.03%之间,浮煤产率在87.94—96.58%之间。依据±0.1含量法分类标准,Ⅵ—2煤层属于极易选煤。(4)、煤的工业用途区内Ⅵ—2煤层为长焰煤,具有特低灰,特低硫、特低磷,中高发热量的特点,因此是良好的动力用煤,适用于各种工业锅炉,火力发电及民用燃料,同时也可作为低温干馏、气化、液化、冶炼以及建材工业用煤。三、瓦斯、煤尘、煤的自燃及地温1、瓦斯原报告在详查区内选择20个钻孔共采取了81个煤层瓦斯样进行了测试,测试成果见表5—2:煤层瓦斯含量测试成果表。由此可知,矿区主要可采煤层瓦斯含量0.16—0.68ml/g·燃,瓦斯中可燃气体CH4含量6.01—9.92%,CO2含量5.26—10.76%,N2含量85.93—90.16%,瓦斯分带属N2,矿井开采无瓦斯危害。2、煤尘矿区煤层具有很高的挥发分,各煤层爆炸性指数在37—46之间,远大于10的界线指标,属于易爆炸煤层。据原报告所采煤尘样及生产大样试验结果:其火焰长度大于400mm,抑制爆炸的岩粉量65—73.33%。表明各煤层均有煤尘爆炸性。煤尘爆炸是煤矿开采中的一大灾害,在开采过程中,应采取有效的防尘、降尘措施,严防事故发生。3、煤的自燃矿区主要可采煤层Ⅵ—2煤层为长焰煤,煤中水分含量较低,挥发分产率高,化学活性好,其自燃发火倾向性必然很强。据煤层自燃发火趋势样的测试结果,煤层还原样与氧化样之差(△TO)一般在18—30℃之间,判定Ⅵ—2煤层为较易自燃煤,且矿区东北及南部煤层露头已有自燃现象发生。因此,在开采过程中应采取有效的采掘方法,产出煤应合理堆放,尽量缩短堆放时间,避免煤的自燃。4、地温情况据本区钻孔测温记录得知:本区地温变化梯度为2℃四、其它开采技术条件(一)煤层顶底板情况矿区第四系松散沉积物分布广泛,东部个别地段如ZK7605—1钻孔直接覆盖在Ⅵ—2煤层上,可能会造成矿井涌砂、涌水等工程地质问题。含煤地层侏罗系碎屑岩类沉积岩以泥岩、粉砂岩、细砂岩为主,抗压强度29—49MPa,力学强度较高。煤层顶底板岩石以泥质粉砂岩、砂岩泥岩为主,局部为风积砂。据原报告岩石物理力学测试成果,泥岩单轴极限抗压强度小于29MPa,属于软弱岩石;粉砂岩抗压强度39—59MPa,多为49MPa,属于半坚硬岩石;泥质填隙砂岩抗压强度小于29MPa,属软弱岩石,钙质填隙的砂岩抗压强度39—59MPa,属半坚硬岩石。由此可知,矿区煤层顶底板岩石以层状碎屑沉积岩类为主,夹松散软弱岩类,为软弱—半坚硬岩石,另外矿区地形地貌条件简单,地形有利于自然排水,地层岩性较单一,地质构造简单,岩溶不发育,岩体以厚层状结构为主,岩石强度较高,稳定性较好,但局部地段有松散及软弱夹层,可能会发生局部矿山工程地质问题,因此将矿区工程地质类型划分为第一—三类第一—二型,即松散软弱—层状岩类,工程地质条件简单—中等型。五、水文地质(一)、一般概况满来壕煤矿位于东胜煤田南部,“东胜梁”以南,地形西北高东南低,大面积被第四系风积砂(Q4eol)覆盖,地处干旱的半沙漠地带,为侵蚀性丘陵地貌。矿区水系不发育,均属勃牛川流域。根据原报告资料,结合矿区含水岩组的赋存条件、分布状况及富水性等特点,将矿区含水岩组划分为两类:松散岩类孔隙潜水含水岩组和碎屑岩类孔隙、裂隙潜水—承压水含水岩组,现分述如下:1、松散岩类孔隙潜水含水岩组该含水岩组主要由第四系冲洪积砂砾石层(Q4al+pl)构成,分布于七概沟与勃牛川中,厚度一般小于5m,水位埋深1.5—2m左右,钻孔涌水量Q=0.1.2~0.483l/s,泉水流量1~13l/s,渗透系数K=3.433m/d,地下水化学类型为HCO3—Ca型水,水中溶解性总固体含量低,水质良好,含水层富水性中等,局部富水性强,含孔隙潜水。该含水岩组主要接受大气降水的垂直渗入补给以及上游潜水含水层的侧向迳流补给;含水层透水性强,迳流条件好,以侧向迳流为主,迳流方向与河谷走向一致;潜水的排泄方式主要有蒸发排泄、泉水排泄、迳流排泄等。该组在矿区西部距离煤层较远,为矿井的间接充水含水层;在矿区东部煤层露头区,直接通过煤层向矿井充水,构成矿井的直接充水含水层。2、碎屑岩类孔隙、裂隙潜水—承压水含水岩组(1)侏罗系中下统延安组(J1—2y)孔隙裂隙潜水—承压水含水层该含水层以中粒砂岩,风化裂隙发育的泥岩为主,隔水层为完整的泥岩、砂质砂岩,含水层厚17.65—60.00m。据原报告钻孔抽水试验资料:涌水量Q=0.0081—0.186l/s,单位涌水量q=0.0003—0.0023l/s.m,渗透系数K=0.0118m/d,水位标高1227.00—1258.96m,水中溶解性总固体790mg/l—860mg/l,地下水化学类型为HCO3.Cl—Na型及Cl.HCO3—Na型水,水质较好。据矿井实际开采资料:矿井在生产中的正常涌水量为240m3该含水层以区外侧向迳流补给为主,大气降水次之,迳流条件较差,以矿井排水、侧向迳流排泄为主,是矿井直接充水含水层。(2)三迭系延长组(T3y)孔隙裂隙承压水含水层该含水层分布在Ⅵ—3煤层之下,岩性以灰绿色中粗粒砂岩为主,厚度73.17m。据原报告钻孔抽水试验资料:涌水量Q=0.08l/s,单位涌水量q=0.0007l/s.m,渗透系数K=0.238m/d,水位标高1258.30m,含水层富水性弱,含孔隙裂隙承压水。该含水层以区外远距离侧向迳流补给为主,仍以侧向迳流为其排泄方式,是矿井间接充水含水层。(3)火烧岩裂隙潜水含水层煤层长期裸露地表发生自燃,留下燃烧残渣,顶板岩石也受到烘烤,最后形成变质的火烧岩,裂隙非常发育。矿区火烧剧场体厚度一般4.22—11.48m。据原报告与矿区相距约15公里的ZK2号钻孔对Ⅲ号煤层火烧岩含水层抽水试验资料:涌水量Q=6.9836l/s,单位涌水量q=1.8723l/m.s,渗透系数K=45.26m/d,水化学类型为HCO3—Ca型水,溶解性总固体含量少,水质良好,含水层富水性强,含裂隙潜水。该含水层地下水补给来源于大气降水、第四系孔隙潜水、煤系地层承压水等,由于裂隙发育,迳流畅通,排泄方式有侧向迳流排泄、矿井排泄、泉水排泄等,是矿井直接充水含水层,也是矿井防治水的主要对象。综上所述,矿区直接充水含水层含水空间以裂隙为主,孔隙次之;煤层位于地下水位以下,以大气降水为主要充水水源,直接充水含水层单位涌水量q<0.1l/s.m,富水性弱,火烧岩涌水量大,富水性强,但水头压力不高,补给来源有限,因此,将矿区水文地质类型划分为第一—二类第一—二型,即孔隙—裂隙充水,水文地质条件简单—中等的矿床。(二)、涌水量计算结果分析本次涌水量预算,由于含水层厚度受人为划分及抽水试验受时间限制等因素,故计算参数不同程度的受到一些影响,涌水量也相应受到一定的影响。建议生产部门在开采过程中根据实际涌水量及时调整排水设施,据矿方提供的矿井涌水量为480m3(六)、地质勘探程度及存在问题1、本井田由煤田地质公司1117队提交了《满来壕煤矿煤炭资源储量核实报告》。2、查明了该区的地层层序、时代,详细划分了含煤地层,查明了该区地质构造基本形态为一单斜构造,产状平缓,Ⅳ-2煤层的埋藏深度、厚度、结构及分布范围。3、查明了本区煤层的煤质特征,确定了煤类并对煤的工业用途作出了评价,矿保有储量333:2.60Mt,总储量4.64Mt。4、查明了本区的水文及其它开采技术条件。5、本次报告收集整理了邻区生产矿井的水文地质资料,煤质资料,完全可做为初设基础资料加以利用。6、本次储量核实报告所采用钻孔资料为一个勘探阶段的钻孔。7、矿井虽然所处详查区内,由于矿井已开采了多年,所开采的煤层稳定,但是井田的火烧区范围控制得精度不够,其解释不甚可靠,资源储量计算时采用的火烧露头顶界内推300m作为计算边界,是根据火烧延深宽度的平均值确定的,而火烧延深宽度相差又很大,因此该边界储量的确定依据不充分。也说明原报告在本矿区内的火烧岩范围尚未查清,建议矿方开采时对矿区的火烧区范围进一步做勘查工作,准确控制火烧区边界,以保安全生产。第三节矿井设计概况一、工程性质本矿井属改扩建矿井。二、井田开拓开采(一)井田境界矿区井田东西宽约2.45km,南北长约3.89km,面积4.5094km2。矿区最下层煤底板标高1079.58m,埋深110.42m。井田范围拐点坐标为:拐点号xy143576903744523024356120374436603435571037444100443552103744520054354650374456206435441037445490743543603744585084353900374460809435697037446110(二)、储量资源储量当前保有资源储量464万吨,详见表2-1-1:资源储量汇总表。满来壕煤矿核实查明资源储量表表2-1-1单位:Mt煤层资源储量121b122b333合计Ⅳ-2004.644.64合计4.644.64安全煤柱的确定井田边界留设20m煤柱,井筒煤柱留设经计算确定,围护带宽度按20m计算,第四系表土段移动角按450计算,基岩段岩层移动角按650计算,大巷及采空区留设30m工业场地处在井田外部,因此不计算工业场地煤柱。井田范围内有小的沟谷存在,这些沟谷在枯水季节一般干涸无水,但在丰雨季节,可形成短暂的溪流或洪流,洪流具有历时短,一般在雨后24小时后即可恢复正常。地面河流对矿井开采影响不大,本次设计暂按不留煤柱考虑。地质报告及现场勘查表明,井田范围内无大的村庄存在,仅有零星散户存在,数量极少,本设计暂按不留煤柱考虑。可采储量经计算,矿井设计可采储量2.98Mt,矿井可采储量计算见表2-1-2。矿井可采储量汇总表表2-1-2单位:Mt煤层资源储量各种煤柱损失设计资源储量盘区回采率(%)设计可采储量井田边界井筒大巷采空区计Ⅳ-24.640.140.080.5140.190.9243.716802.98合计4.640.140.080.5140.190.9243.7162.98(三)矿井设计生产能力及服务年限改扩建后生产能力0.30Mt/a,日产原煤1000t。矿井服务年限===7.1则矿井的服务年限为7.1a,储量备用系数为1.(四)井田开拓方式矿井原有三条井筒,两条斜井,一条斜风井,两条斜井布置在井田东部,斜风井布置在井田的南部,根据矿井现有的外部条件,井田几何尺寸及地形特征、煤层赋存特征及外运条件等因素,本次设计还是利用原来的副井作为技改后的主井,利用原来的主井作为技改后的副井,原来的回风井还作为回风井。本矿井开拓方式采用平硐、斜井混合开拓,利用原有的三条井筒和运输大巷、辅运大巷,新掘回风大巷。已掘成的斜井作为矿井的回风井,详见图1-3-1、1-3-2。(五)盘区布置及主要设备本矿井所开采煤层为Ⅳ-2煤层,煤层倾角1~3°,所以本矿井为单水平开拓,一水平标高为+1105m。根据所确定的开拓巷道布置方式,一水平二个盘区,盘区内回采顺序为由远及近,工作面后退式。1、采煤机:MG200W型1台;2、可弯曲刮板输送机:SGW-420/2X22型1台;3、转载机:SZD-730/40型1台;4、单体液压支柱:DE25-25/1001000根5、可伸缩皮带输送机:STD800/40型1台;6、破碎机:PEM1000×6501台;图1-3-1、图1-3-2。三、提升及排水1、提升设备(1)主斜井提升设备本矿井主井井筒采用斜井开拓方式,井筒倾角α=10°,井筒斜长L=339m,(井口至井底煤仓中心线)。设计主井提升设备为DX型钢绳芯强力皮带输送机、N=55KW、运量Q=150t/h,设计生产能力为0.3Mt/a,工作制度按年工作日300d,每天净提升时间为14h(两班生产,一班检修)。(一)、副井提升设备副井生产系统主要担负全矿井材料、设备、人员的提升和下放。副井井筒为倾角5.50的辅助运输平硐,辅助运输设备采用防爆型无轨胶轮车。矿井生产的辅助材料及设备的进出均采用汽车运输。2、排水设备矿井正常涌水量为20m3/h,矿井主排水设备选用:65D25-30X3型三台,标称流量为30m3/h,扬程为电机:YB系列,转速2950r/min,功率15KW,电压~660V。排水管:选用外径89mm,内径82mm壁厚3.5mm的无缝钢管。吸水管:选用外径108mm,内径100mm,壁厚4mm的无缝钢管。电控:由井下中央变电所直接控制,水泵房设就地操作按钮。四、井上、下主要运输设备1、地面运输方式该矿井原煤由井底煤仓下给煤机给入主井强力胶带输送机上,由主井提升至地面,通过转载楼卸至储煤栈桥上的刮板筛分机上,混末煤堆和块煤堆可利用推土机形成混末煤储煤场和块煤储煤场。根据煤质要求在刮板筛分输送机栈桥上设有人工选矸台位,同时配有手推小车将所选矸石倒入栈桥前端矸石卸料口,卸入矸石堆,采用汽车外排。产品煤采用前装机装汽车外运,在该矿出口处设置有100t汽车衡对外运煤进行统一计量。矿井掘进矸石运至地面后和手选矸一同采用汽车外排。选择适当的排矸场地,要统筹考虑环境保护和复土造田等。2、井下运输方式及设备井下主井运输为强力胶带输送机,大巷选用DT型胶带输送机,顺槽选用SSJ型可伸缩胶带输送机,井下辅助运输采用WY-3型防爆无轨胶轮车。五、地面生产系统(一)煤质特征及用途1、煤质特征该井的煤为不粘煤,煤的灰分较低,为低灰或特低灰煤,原煤灰分一般小于10%,原煤水分平均值一般小于6%,其中煤的有害成分低,发热量较高,原煤Qnet,d均大于27MJ/kg.煤的气化性好,易结渣,灰溶点偏低,煤的容重为1.28-1.31t/m3。2、煤的用途区内Ⅵ—2煤层为长焰煤,具有特低灰,特低硫、特低磷,中高发热量的特点,因此是良好的动力用煤,适用于各种工业锅炉,火力发电及民用燃料,同时也可作为低温干馏、气化、液化、冶炼以及建材工业用煤。从以上煤的特点可看出,本矿井煤质较好,煤中有害成分少,是良好的动力用煤和民用煤。该矿主要用户为发电厂,大块煤的主要用户为周边小城镇的民用煤。(二)煤的加工根据设计委托书的要求及目前市场用户对煤质的要求,本设计考虑该矿井生产的原煤进行+50mm刮板筛分捡矸即可产出适销对路的产品,+50mm级块煤经人工拣矸后和-50mm级混煤分别由汽车外运销售。(三)主井生产系统该矿井原煤由井底煤仓下K-0型给煤机给入主井强力胶带输送机上(B=800mmV=1.6m/sL=345mQ=100t/aα=10°N=55KW)由主井提升至地面,经转载胶带输送机(B=800mmV=1.6m/sL=154.2mQ=100t/aα=3°N=22KW)通过转载楼卸至储煤栈桥上的刮板筛分机上(B=1000mmL=50mQ=100t/aα=10°N=45KW),刮板筛分输送机中间槽板底板可加工成为50mm的筛孔对原煤进行筛分,〈+50mm的混末煤直接落地,〉+50mm级的块煤从机头落入块煤堆,混末煤堆和块煤堆可利用推土机形成混末煤储煤场和块煤储煤场。根据煤质要求在刮板筛分输送机栈桥上设有人工选矸台位,同时配有手推小车将所选矸石倒入栈桥前端矸石卸料口,卸入矸石堆,采用汽车外排。产品煤采用前装机装汽车外运,在该矿出口处设置有100t汽车衡对外运煤进行统一计量。(四)副井生产系统本矿井副井设计为平硐,辅助运输为防爆无轨胶轮车,主要负担矿井入井的材料,井下掘进矸石的提升及下井人员的升降。(五)矸石系统矿井掘进矸石运至地面后和手选矸一同采用汽车外排。选择适当的排矸场地,要统筹考虑环境保护和复土造田等。(六)辅助设施本矿井辅助设施由设备维修间,坑木加工房、材料库、材料棚、消防材料库、油脂库、汽车库及地磅房组成。六、工业场地布置防洪排涝,地面建筑物(一)工业场地布置本矿井工业场地主要包括三个主要区域,即主井生产区、辅助生产区和行政福利区。主井生产区域主要包括主井胶带生产系统,地面筛分储装及运输系统,位于工业场地西南部,主导风向下风侧,即减少了对工业场地的污染,也方便外运。辅助生产系统区域主要包括设备维护车间、坑木房、材料库、材料棚、消防器材库、油脂库及场地等。在副井井口附近布置了空气加热室、灯房浴室、及井下水处理系统等。该区与主井生产区用花坛和绿化隔离带隔开。即可减少污染和相互间的干扰,亦可美化环境。变电所位于工业场地北部,靠近电负荷中心,进出线顺畅,环境清洁、独立。锅炉房设在场地东南端,靠近储煤场及公路,上煤、出渣、进出管线均很方便。(二)防洪排涝区内地表水系不太发育,北东、东部边界发育有勃牛川,据新庙水文站观测资料,勃牛川雨季最大洪水流量8000m3/s,旱季最小流量0.005m3/s,平均年迳流量0.645亿m3。矿区西南边界发育有七概沟,为勃牛川支沟,属间隙性流水沟谷,流水由西北向东南在矿区南界汇入勃牛川,然后向南经陕西省窟野河注入黄河。本设计沿工业场区周围设有截水沟,坡度由北向南下坡汇入(三)工业建筑物与构筑物行政、生活福利建筑,矿井根据生产需要,主要确定建筑物为:一、地面生产系统1、主井井口房,9m×10m高5m,净断面3m×2.2m。半地下式地下部分钢筋砼结构,地下深4m,地上部分为框架结构。2、井口房至转载点胶带机走廊,水平长147m,其中地上64m,地下83m,地上部分砖混结构,地下部分为钢筋砼箱形结构。3、转载点,6m×6m高7.8m,框架结构,钢筋砼独立基础,现浇钢筋砼楼板.4、刮板筛分机走廊,42m长,净断面5m×2.4m钢筋砼框架结构,钢筋砼独立基础,现浇钢筋砼楼板。5、煤矸卸料点,6m×15m,高4m,框架结构,钢筋砼独立基础。二、辅助厂房1、设备维修间设备维修间15m×7.5m,檐高4.2m,砖混结构毛石基础,钢筋砼现浇屋面板。2、消防材料库消防材料库4.5m×6m,檐高3.3m,砖混结构,毛石基础,钢筋砼屋面板。3、材料库材料库12m×7.5m,檐高4.2m,砖混结构,钢筋砼屋面板,毛石基础。4、油脂库油脂库3.6m×6m,檐高3.3m,砖混结构,钢筋砼屋面板板,毛石基础。5、材料棚材料棚15m×7.5m,檐高4.2m,轻钢结构,屋面采用彩钢板、钢屋架。基础采用钢筋砼独立基础。6、电子汽车衡计量室计量室4.2m×3.9m,檐高3m,砖混结构,钢筋砼屋面板,毛石基础。三、供配电1、变电所变电所15.3m×7.5m,檐高4,砖混结构钢筋砼屋面板,毛石基础。四、给排水及消防工程1、日用消防泵房日用及工业消防泵房10.5m×6m,檐高3.5m,为半地下地下1m。砖混结构,钢筋砼屋面板,毛石基础。2、井下水处理间井下水处理间12m×6m,檐高3.9m,砖混结构,钢筋砼屋面板,毛石基础。3、井下水提升泵房,污水泵房井下水提升泵房,污水泵房6m×6m,檐高3m,砖混结构,钢筋砼屋面板,毛石基础。4、日用消防水池,井下消防洒水水池,井下水调节水池,污水调节池均为钢筋砼结构。五、供热工程1、主副井空气加热室主副井空气加热室各为5.4m×3.6m,檐高3.3m,砖混结构,钢筋砼屋面板,毛石基础。2、锅炉房锅炉房15m×16.5m,檐高5.5m,砖混结构,轻钢屋盖,毛石基础。七、供电与通讯(一)供电电源本矿属技改项目,原矿井供电电源不能满足扩建要求。可供矿井接入的电源有新庙35kV变电站,该站主变容量为2X4000KVA变压器两台,距本矿约6.0km.另有布尔台110kV变电站,该站主变容量为5MVA变压器和0.8MVA变压器各一台,距本矿约1210kV送电线路采用LGJ型导线,根据电源现状,本矿新增两回电源将引自新庙35kV变电站和布尔台110kV变电站10kV母线侧。分别选用LGJ-70和LGJ-150型导线、12m砼杆,输电距离分别为6km、12km,电压损失分别为2.7%、3.65%。电力负荷:1、设备总台数:97台2、工作设备总台数:75台3、设备总容量:1438kW4、工作设备总容量:1248kW5、有功功率:866kW6、无功功率:889kvar7、视在功率:1248kVA8、补偿前功率因数:0.699、电容补偿:地面10kV电容补偿:380kVAR地面380V电容补偿:120kVAR0.9同时系数后10、补偿后无功功率:300kVA11、补偿后视在功率:835kVA12、补偿后功率因数:0.9313、年耗电量:317.6×104kWh14、吨煤电耗:10.6kWh/t(二)地面供配电1、地面供配电系统一、通风机配电及控制通风机配电设五台低压配电开关柜,双回路380V电源采用电缆线路由10kV变电所380V配出。通风机配电采用单母线分段接线方式。系统控制采用就地操作控置方式。二、其它负荷配电日用消防泵房和主井生产系统采用380V双回电缆线路供电,锅炉房、行政区、机修车间、井下水处理间以及各辅助厂房均采用380V单回电缆线路供电,380V电源取自10kV变电站。三、工业场地及建筑物照明:工业场地道路采用钠灯照明,储煤场设置投光灯,工业建筑内采用节能型灯具照明。全部照明均采用分区、分块人工控制。四、线路敷设及接地场地内不设架空线,全部采用电缆线路配电。敷设方式采用电缆沟或直埋;厂房内电缆采用电缆支架或桥架敷设。场区内各用电设备均设保护接地,电气设备外壳、电缆铠装外皮应与接地装置做可靠的电气连接,照明线路入户时做重复接地。(三)井下供配电系统井下供电电源以两回10kV电缆线路引自地面10kV变电所。选用MYJV22-10kV,3×50mm井下供配电电压采用0.66KV和0.127KV两种电压等级。中央变电所选用BGP8-10型高压隔爆配电装置7台DWKB30型隔爆馈电开关3台,QCKB30型隔爆磁力启动器3台,检漏继电器2台。主要向主、副井底、采煤工作面、掘进工作面及辅助车场供电。采煤工作面选用KBSGZY-T-630/10型移动变电站一台DQZBH-200/660型防爆真空磁力起动器4台,KBZ-315/660型防爆真空磁力起动器1台,QCKB30-120/660型防爆磁力起动器4台,QCKB30-80N型防爆磁力启动器1台,QC83-30型防爆磁力启动器4台及煤电钻综保装置2台,向采煤工作面采煤机、破碎机、转载机、刮板运输机、伸缩皮带、乳化液泵站、喷雾泵站、水泵等设备供电。掘进工作面选用KBSGZY-T-250/10型移动变电站一台,FDWB-200型风电闭锁开关2台,DQZBH-200/660型防爆真空磁力起动器2台,QCKB30-120/660型防爆磁力起动器2台,QC83-30型防爆磁力启动器13台及煤电钻综保装置4台,向掘进工作面局部扇风机,煤电钻,探水钻,锚杆机,空压机,湿式除尘器,砼喷射设备等供电。井下中央变电所供电电缆均选用MY660型矿用软电缆。设备控置装置选用矿用防爆磁力启动器,掘进工作面设有FDWB型风电瓦斯闭锁开关。井下中央主、副水仓设接地极。各移动变电站、配电点及电缆连接处设辅助接地极;由电缆接地芯线、电缆外层钢带连接,组成井下总接地网。井筒照明,大巷照明由井下中央变电所供给。采区照明由各采面分别供给,灯具均采用隔爆荧光灯。井下采、运系统采用就地控制方式。(四)矿井安全生产监控及自动化1、矿井安全检测监控系统KJF2000型监控系统井下设备主要包括:监控分站及甲烷,一氧化碳、温度、风速、负压、煤位、烟雾等模拟量和开关量传感器。本矿共设KG200型甲烷传感器9台,KGA21型一氧化碳传感器4台,KJW02型温度传感器6台,KJM1型煤位传感器1台,KJF2型风速传感器7台,GY-1负压传感3台。另外,还选用KJFK-1型开停传感器6台,KJFM-1型风门传感器8台,KJS2型烟雾传感器2台。按照上述各种类型传器测点布置情况选用KJFT-2型基本分站9台。井筒传输线路采用MPUYV39-1×4×0.52/7型电缆,平巷道传输线路采用MPUYVR-1×4×0.52/7型专用电缆,监控分站至传感器选用MYZF-4X1型电缆。地面中心站由地面提供可靠的380/220V电源。井下各监控分站采用660V供电,由专用隔爆开关控制,且不受设备开关控制。传感器电源为安全电压。2、矿井自动化做为现代化企业,企业内部管理系统、控制系统的链接需要一个完整的计算机网络来完成。本设计计算机系统选用一台网络交换机和中心服务器做为企业内部局域网的骨架,下设企业内部管理网和控制网。通过TP/TX交换机局部网联网并分层管理。管理信息系统在矿井内部计算机系统建立企业管理信息系统。管理信息系统简称MIS,是执行管理和控制功能的信息系统,其主要功能是为管理人员提供企业信息通过对日常管理中产生的信息进行收集、处理,达到辅助生产、实现管理、控制和决策的功能。(五)通信目前,满来壕煤矿已形成30门的程控调度总机,能满足本次扩建要求,故不新设调度通信设备,行政通信采用自承式架空电缆线路与市话网汇接。原调度总机容量30门。不设行政总机,行政分机线路由市话网引入。调度总机设于办公室内,分机分设于各行政管理部门,生产管理部门和矿井各主要生产环节。入井电缆选用两条MHUVV32-10×2×0.8型电缆,分别由主副井引入,在井底车场汇接,经分线盒引至井下各主要生产环节及机电峒室。工业场地通信线路均采用电缆线路,直埋或沿电缆沟敷设。八、给水、排水、采暖及供热(一)给水1、矿井用水量改扩建后矿井生活用水量为258.64m3/d,生产用水量为739.2m3/d,室外消防用水以20L/s计,同一时间内火灾次数为一次,火灾延续时间为3小时。室内消防用水量5L/s、水幕用水10L/s,同一时间火灾的次数为一次,火灾延续时间为3小时。井下消防用水量2、供水水源现工业场地内有水源井一座,深井潜水泵二台,供水能力为20m3/h,水质符合《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因此,现有管井可做为改扩建后矿井工业场地生活及消防用水水源,井下消防洒水补充水源。矿井井下正常涌水量为20m3、给水系统1、输水系统本设计的生活、消防用水输水系统,由已有潜水泵加压送至改扩建后矿井工业场地的日用消防水池及井下洒水水池。输水管线为单线,输水管管材采用衬塑处复合管(Pn=1.0MPa),管径为DN80,埋地敷设,埋地深度2.0m。2、配水系统现工业场地设有完善的给水管网,改扩建后工业场地采用生活、消防合一的配水管网,配水管管材为给水硬聚氯乙烯管,主干管管径为DN200(Pn=1.0MPa),尽可能沿地沟敷设,不能沿地沟敷设的埋地敷设,埋地深度为2.0m。地面洒水及绿化采用洒水车喷洒。生活、消防给水系统如下:水源井水→提升泵→日用消防水池→变频调速供水设备、消防水泵→各用水点消毒生产给水系统如下:井下排水→调节池→提升泵→净化车间→生产水池→各用水点→井下消防、洒水室外消防给水采用临时高压给水系统,环状布置,室外消火栓采用SX100-1.0型地下消火栓,消火栓的布置间距为90-120m。在工业场地内设置500m3的矩形钢筋混凝土蓄水池一座,用于调节日用水量和贮存地面消防用水;设300m为调节、贮存井下消防洒水;设日用消防水泵房一座。泵房内设备见下表:泵房设备表名称规格单位数量备注专用消防泵XBD6/45-150(Q=162m3/h,H=60m台2一台备用生活变频给水设备配水泵BTS-Ⅱ-24-35,(Q=24m350DL×3Q=12m3/h,H=35m套台13一台备用二氧化氯发生器TS-20Q=50g/hN=2.2kW台2一台备用(二)排水现工业场地没有室外排水系统,改扩建后,工业场地室外排水采用分流制排水系统。工业场地内的污水主要是生活污水和生产废水。工业场地的污水排水量约为206.91m3工业场地内的办公楼、浴室等排放的粪便污水,经化粪池简单处理,食堂排水经隔油池隔油,锅炉排污经降温池降温后,汇集其它建筑排放的污废水由室外排水管网排入工业场地的污水处理站,经处理后排放、灌溉或绿化。排水主干管为DN300,埋地敷设,最小覆土厚1.7m。排水管材:硬聚氯乙烯双壁波纹管,胶圈连接。依据排放标准确定污水处理采用以下工艺流程。工业场地污水→污水调节池→污水处理设备→绿化、排放等污水处理设备设在工业场地内,选用一套ZWB-5型(处理量为5m3/hN=11kw)的污水处理设备,整套设备埋地敷设,覆土厚度为700mm。调节池尺寸:6×6×4m(长×宽×深),污水泵房尺寸:6×6×3m(长×宽×(三)井筒防冻为了防止井筒设施结冰和改善井下工作条件、保证矿井安全生产,对工业场地的主井、副井采取进风加热措施,采用冷热风井筒混合方式。空气加热室热媒为0.3MPa饱和蒸汽,由新建锅炉房供给。井筒防冻计算参数:风计算温度-25.8°热风送风温度为40°冷热风混合温度为2°(三)井筒防冻的耗热量及空气加热室加热设备,见下表:井筒防冻计算参数表进风井名称井筒进风量m3/s空气加热温度℃加热空气量m3/s耗热量W主井4320040118072454955付井604804025560643885空气加热室设备及性能空气加热室名称空气加热器单位数量通风机单位数量备注主井空气加热室SRZ10×7DA=28.59mf=0.45m台4T35-11No7.1Q=12280m3N=1.5kW台2付井空气加热室SRZ15×7DA=42.93mf=0.678m台4T35-11No7.1Q=16501m3N=2kW台2(四)采暖与供热改扩建后,工业场地内增设集中锅炉房一座,为改扩建后工业场地内建筑物供热。一、锅炉房热负荷采暖热负荷:706608W井筒防冻热负荷:1098840W浴室用热负荷:108838W二、锅炉房设备选型DZL1.4-0.7/95/70-AⅡ型热水锅炉1台(供建筑物采暖用热)和DZL2-0.7-AⅡ型蒸汽锅炉1台(供空气加热室及浴室加热水用热),采暖期同时运行,非采暖期DZL2-0.7-AⅡ型蒸汽锅炉运行。根据计算锅炉房内设备如下表:工业场地锅炉房设备表名称规格单位数量备注热水锅炉DZL1.4-0.7/95/70-AⅡ台1辅机配套蒸汽锅炉DZL2-0.7-AⅡ台1辅机配套给水泵11/2GC-5×5N=7.5kW台3一台备用蒸汽泵2QS-5/17台1循环泵SLWR80-160Q=50m3/h,H=32m台2一台备用变频补水泵SLS40-200台2全自动软水器HPW-4D2Q=4m3套1软化水箱V=5m台1钢制锅炉房小时最大排渣量:0.20t最大日排渣量:4.0t锅炉房小时最大燃煤量:0.78t最大日燃煤量:1.56t供热管网采用枝状布置,管网中包括:蒸汽供热、蒸汽采暖及热水采暖管道。空气加热室及浴室热水加热的蒸汽管道,分别由专管供给,蒸汽管采用无缝钢管,凝结水管及采暖供回水管采用焊接钢管。供热管道均做保温,保温材料为岩棉,保温厚度按经济厚度考虑。供热管道均采用砖砌地沟敷设,地沟均为半通行地沟。九、技术经济1、建井工期井巷工程完成时间为8个月,施工准备期1个月,机电设备安装运转为2个月,建井总工期11个月。2、劳动定员及劳动生产率,劳动定员汇总表见表:劳动定员汇总表序号人员类别出勤人数在籍系数在籍系数一班二班三班小计一、原煤生产工人6554531721951、井下工人5545451451.201742、地面工人876211.021二、管理人员22266原煤生产人员小计675655178201三、服务人员33288四、其他人员22155合计726158191214根据矿井开采工艺及技术装备按岗位定员确定的矿井全员劳动生产率为5.11t/工,井下工人劳动生产率为6.27t/工。3、投资经计算,当矿井改扩建后达到设计生产能力时,建设项目总投资为5813.68万元,吨煤投资为191.69元,其中井巷工程投资为1204.63万元,土建工程为508.58万元,设备及工器具购置为1844.39万元,安装工程为833.42万元,工程建设其他费用为983.45万元,工程预备费为376.21万元。投资及构成详见表投资及构成分析表项目单位井巷工程土建工程设备及工器具购置安装工程其他费用计工程预备费计流动资金合计总投资万元1204.63508.581844.39833.42983.455374.47376.215750.68635813.68吨煤投资元40.1516.9561.4827.7845.32179.1512.54191.69占总投资比重%20.958.8432.0714.4923.6493.466.541004、经济指标原煤设计成本计算表序号费用名称单位单位成本1材料元/t7.452动力元/t5.253工资元/t17.834福利费元/t2.505修理费元/t3.986煤炭生产安费67地机塌陷赔偿费0.508其他支出6.50经营成本合计50.019折旧费8.9510井巷工程基金2.5011维简费3.5012摊销费6.47单位完全成本71.43财务评价指标表序号项目单位指标备注1财务内部收益率%12.962投资回收期a2.993财务净现值(i=10%)万元38254投资利润率%40.795投资利税率%56.57目录TOC\o"1-2"\h\z第一章总论 31.1项目概况与背景 31.2项目建设的必要性 81.3可行性研究报告编制的依据 91.4可行性研究报告主要结论及建议 9第二章市场调查与分析 102.1南京市投资环境现状 102.2南京房地产市场发展现状 132.3南京房地产业发展对策 14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