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形势政策讲义第一页,共二十七页,编辑于2023年,星期二全球经济:复苏中面临挑战中国经济:失衡并增长专题:中小企业投资与创业板资源税调整与低碳经济第二页,共二十七页,编辑于2023年,星期二全球经济:复苏摩根大通全球采购经理人综合指数从9月份的53上升至54.4,达到了自2004年7月以来的最高值。全球制造商最新提供的数据显示,美国、欧洲和亚洲的产出正在上升,就业前景也在好转。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和国际经济研究中心的数据显示,2009年世界主要经济体的工业生产、零售情况反弹非常强劲,而世界贸易的总体下滑趋势也得到遏制。IMF预计,2009年世界经济将出现历史上罕见的负增长,由此足见本轮金融危机对世界经济的严重影响。但在对2010年世界经济的预期中,IMF则显得比较乐观,认为2010年世界经济增长将达到3.1%,而世界经济研究中的预期则高达4.2%。
第三页,共二十七页,编辑于2023年,星期二全球经济:挑战德意志银行全球市场高级分析师高登表示,危机可能正告别全球流动性恐慌的第二阶段(去年8月份为止是危机的第一阶段,主要表现为欧美国家局部的次贷危机),所以,现在应尽早考虑“后危机时代”世界经济如何跨越失衡发展的模式障碍,走向可持续发展之道。
“后危机时代”带来的最深远的思考和最重要的挑战是如何改变造成这场全球金融危机的制度因素和增长模式,包括全球统一和谐有效的监管制度和合作体系的建立,美元主导的国际货币体系的改革,迄今为止世界经济失衡发展的增长模式调整,经济全球化的推进等。
第四页,共二十七页,编辑于2023年,星期二全球经济:复苏缺乏动力投资:各国救济措施的逐步退出。消费:首先,美国、欧盟和日本等世界主要经济体失业率居高不下,今年平均达到了8.2%。其中,美国9月份失业率已高达9.8%,估计明年会超过10%。
再次,世界主要经济体,尤其是美国,家庭净资产急剧下降,导致储蓄率不断攀高,进而引起消费乏力。据他介绍,美国的储蓄率从2004年、2005年的-5%以下,一直上升到当前的7%,而且美国的这个统计数字是连续几年的平均值,可见美国储蓄率上升的势头有多么迅猛。再次,对流动性过大的预期与应对。比如美联储最近在讨论是否升息的问题。出口:
世界贸易保护主义抬头。IMF预计今年世界贸易将是-12%左右的增长,明年会有缓慢的恢复,总体看还可以。但是,贸易保护主义现在在不断抬头,世界各国出现了很多所谓的“贸易救济措施”,这将延缓世界经济的恢复时间。
第五页,共二十七页,编辑于2023年,星期二全球经济:困难与障碍
根据经济学家们的分析,目前全球经济正在走向复苏,但也面临着诸多困难和障碍,其中最有可能使延缓复苏的两个问题就是全球通胀和全球贸易保护主义。第六页,共二十七页,编辑于2023年,星期二全球通胀
从去年下半年开始,无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为了摆脱全球金融危机对本国经济和金融体系的困扰和冲击,各国政府都向市场注入了规模巨大的流动性,通过改善企业和金融机构的资产负债状况来改变市场悲观的信心。但是,今天当各国金融机构的财务状况发展好转,市场信心缓缓提升的时候,人们开始注意到2007年全球所遭遇的流动性过剩局面再次有抬头的迹象。
亚洲开发银行在最新的研究报告中指出,对于新兴市场和发展中国家而言,由于生产能力和增长的空间较大,一定程度上吸收了货币流动性的市场泛滥压力,但是大宗商品价格因为投机资本的猖獗再次高企不下的可能性依然不小,目前这种迹象也已经出现。所以,输入性通胀问题同样会困扰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增长和宏观经济的稳定。对那些外向依赖性大、而目前经济复苏程度低的国家而言,打击可能是巨大的,由此也会收窄世界经济发展的空间。
报告进一步表示,不能排除由于实业投资的回报率因生产成本的不断提高而明显下降,导致实业部门的资金再次回流到发展缓慢的金融市场中,造成严重的资产泡沫情况,甚至不良企业恶意圈钱投资过度的问题会再次困扰所在国的监管部门和货币政策的有效实施。
第七页,共二十七页,编辑于2023年,星期二全球贸易保护
今年7月,WTO曾预测,今年全球反倾销案件可能要达到437件,是2008年的2.1倍。上一次历史纪录是2001年,为366件。
一个显著的例子就是针对中国的贸易保护措施明显增多,今年前三季度就有19个国家对中国的产品发起了88件贸易救助调查,包括碳关税等等一系列问题都开始冒了出来。在金融危机的冲击下,美欧等国为了本国利益,反其道而行之,推行贸易保护主义,施压人民币汇率,其结果将阻碍全球经济的复苏和增长。今年8月,世界贸易组织总干事拉米在关于世界贸易保护主义的报告称,世界经济很脆弱,商品贸易将在2009年下滑10%。
9月28日,伦敦经济政策研究中心发表报告指出,G20成员普遍未能遵守2008年11月峰会上领导人关于不实施保护主义的承诺,其中中国是各国实施贸易保护主义措施的首要目标。分析人士说,G20峰会结束后不到一年时间,已有56个国家和地区实施了99项措施,还准备实施134项,其中已经实施的,目标指向第一是中国,第二是美国,第三是德国;准备实施的134项里面,第一还是中国,占77项,第二是美国,第三是德国。
第八页,共二十七页,编辑于2023年,星期二全球经济难题:制度与结构
“后危机时代”给各国政府带来的最深远的思考和最重要的挑战是如何改变造成这场全球金融危机的制度因素和增长模式,包括全球统一和谐有效的监管制度和合作体系的建立,美元主导的国际货币体系的改革,迄今为止世界经济失衡发展的增长模式调整,经济全球化的推进等。第九页,共二十七页,编辑于2023年,星期二中国经济:失衡并增长中国经济的复苏与增长明年经济增长与调控中国经济对危机的思考:系统推进发展转型第十页,共二十七页,编辑于2023年,星期二中国经济:复苏与增长
10月22日,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数据显示,前三季度我国GDP同比增长7.7%,其中三季度增长8.9%;9月份CPI环比继续上涨0.4%,PPI环比上涨0.6%。
而国家统计局此前发布的中国制造业采购经理指数PMI升至54.3%,比上月微升0.3个百分点,连续第7个月高于临界点。
“中国制造业上月出现自2008年4月以来的最快增速,证实中国经济正在复苏。需求的全面复苏,预示着经济增长将会加速。”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宏观经济研究部张立群表示。
《2009年中国工业经济运行秋季报告》显示,原材料工业受投资拉动回升明显。前三季度,我国原材料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9.3%,增速从一季度的5.1%加快到9月份的16.5%,4月份以后各月增速平均以2个百分点左右的上升幅度直线攀升。第十一页,共二十七页,编辑于2023年,星期二从近期数据看,“第二次接替”的态势得到加强,经济运行中的积极因素进一步增多。一是投资持续高速增长。1月至9月份,城镇固定资产投资同比增长33.3%。近6个月来投资增速一直维持在30%以上的水平,其中新增部分增幅均超过60%。从行业看,除了政府投资集中的行业之外,房地产、汽车两大以市场驱动的先导产业的投资也在加速。房地产开发投资累计同比增速从2月份的1%上升到9月份的17.7%。从不同所有制企业看,除国有企业固定资产投资增长达到48.4%外,个体经营企业投资增速达到34%,外资企业投资也在逐渐恢复。9月份我国实际利用外资同比增长18.93%,这是自去年9月份金融危机爆发以来连续两月出现的正增长。
二是消费增长达到历史最高水平。前9个月,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同比增长15.1%,其中,7月至9月增速分别为15.2%和15.4%、15.5%。扣除价格因素,累计实际增幅达到历史最高水平。农村消费促进政策效果明显,县及县以下消费增长15.9%,比市级增幅高出1.1个百分点。我国居民的高储蓄和消费结构升级特征,与今年的低价格和刺激性政策的有机结合,共同支撑了消费的稳步增长。
三是出口降幅收窄,国际市场份额提高,1月至9月进出口总额下降20.89%,较上半年降幅缩小2.5个百分点。7、8、9三个月单月出口规模均超过1000亿美元,经季节调整后9月份出口环比增长6.3%,但受去年基数较高的影响,同比仍负增长20.1%。出口价格指数从1月的102.3降至9月份的90.9,出口实物量降幅明显低于价值量降幅。同时,世界各主要经济体出口下降幅度超过我国,我国出口产品占主要贸易伙伴的市场份额有所上升。按照进口国统计,2009年上半年,我国占美国、日本和欧盟进口总额的比重分别为18.7%,22.3%和17.5%,比2008年底分别高出2.6、3.5和1.5个百分点。第十二页,共二十七页,编辑于2023年,星期二四是工业增长稳步上升,效益逐步改善。1月至9月,工业增加值增速呈持续回升态势,9月份增长13.9%。制造业采购经理指数9月份达到54.3%,其中生产指数、新订单指数和采购量指数上升幅度更大,分别达到58、56.8和58.4,制造业景气继续向好。值得重视的是,在本次危机中下滑幅度最大的重化工业开始迅速回升,成为近两个月工业增长的主要拉动力量。工业企业营业收入同比增长已由负变正,9月累计增长3.4%。虽然实现利润仍负增长,但降幅已大幅收窄,经济效益逐步好转。
五是农民工向城市回流增加,就业状况有所改善,截至6月,农村外出务工劳动力达到15097万人,创历史新高,比去年末净增加1059万人,目前97%左右的农民工已经找到工作。制造业从业人员指数连续4个月超过50,9月份已经达到53.2。就业形势的稳定和改善,将为下一阶段经济的健康运行奠定较好基础。
总体而言,与上半年相比,三季度以来经济回升的稳定性和可持续性增强,出现二次探底的风险已经很小,宏观调控政策取得了阶段性成功。预计2009年全年有望实现略高于8%的经济增长。
第十三页,共二十七页,编辑于2023年,星期二明年经济增长与调控国家发改委宏观经济研究院副院长陈东琪认为,从目前国内宏观经济走势看,明年国内物价总水平(CPI)将逐月、逐季上涨,但上涨应该是合理、可控的,预计全年CPI将控制在3%左右。明年中国经济会再次出现“高增长、低通胀”。
明年中国宏观调控政策将面临四大挑战。对于未来的经济走势,刘世锦的判断是,未来经济可能增长相对平稳,但不排除总需求波动的风险。正面的预期有两方面,首先,投资保持较快增长,一方面,今年新开工的众多投资项目属于中长期大型项目,建设和投资周期长。另一方面,虽然政策效应在递减,但尚有释放空间。
其次,出口增长将由负变正。国际经济环境趋于改善,8月份全球制造业采购经理指数达到53.1,为26个月以来的新高;新订单指数达到58.2,创61个月以来新高;9月虽略降但仍处高位。另外,房价等资产价格泡沫一旦形成,将对市场真实需求形成抑制,进而制约实体投资增长。
刘世锦同时表示,物价存在过快上涨的压力相对经济增长,物价水平是明年更大的不确定因素,也是明年经济运行中诸多问题的焦点。综合考虑基数和新涨价因素,预计CPI将在今年11月份转正,PPI将在年底前后转正,通货紧缩状态将随之结束。物价存在上涨过快的压力,危机以来,物价水平走低,主要是受需求下降和企业“去库存”的双重影响。
由于当前总需求仍然相对不足,粮食持续丰收,而且国际总需求恢复缓慢,加上产能过剩的抑制,总供求格局决定明年的物价走势会与2007年的情况有所不同,通胀压力最有可能通过资产价格向要素价格传递。所以,关注明年是否会发生明显通货膨胀,要优先关注资产及大宗商品价格过快上涨的风险。
第十四页,共二十七页,编辑于2023年,星期二对于明年的政策方向,刘世锦认为,需要实施增长与物价“双稳”方针,着力提升增长质量和效益经济稳步回升态势基本确立,后一段时间的重点在于进一步增强经济运行的稳定性和可持续性。
刘世锦说,2010年是“十一五”最后一年,也是为启动新一轮增长周期奠定基础的关键年,建议宏观政策采取经济增长和物价水平“双稳”方针,即稳定增长,既要防止增长速度再次下滑。
明年要将货币供应和信贷投放控制在合理水平,既要避免信贷规模大幅度缩减,又要防止流动性过于充裕。加强资金流向监管,引导资金及其他资源更多地流向实体经济;流向市场驱动的投资领域,特别是中小企业;流向有利于扩大居民消费的领域;流向有利于产业结构、企业结构、产品结构调整和中长期竞争力提高的领域。积极应对美元汇率波动风险,防范国际资金异常流动的冲击。
要继续实施积极财政政策,落实预定的公共投资计划,保持投资稳定增长;要着力完善结构性减税政策,将减税负与促就业有效结合起来;进一步优化财政支出结构,继续加大公共服务领域投入,不断提高基本公共服务的可及性和均等程度。进一步完善金融、财税政策,加大对居民合理购房需求的支持。
两个需要关注的方面:一是要着力应对本轮经济增长可能出现的成本上升压力。而是要着力应对发达国家货币政策退出对我国货币政策的连续性、有效性的挑战,以及对我国汇率政策保持合理均衡导向的挑战。焦瑾璞说,我国的货币政策面临两方面的挑战,一是对内今年发放了这么多贷款,将来必须考虑回收流动性问题;二是外部资金、热钱的进入,进一步促使人民币升值,这还要求我们解决流动性问题,这也带来了大国货币政策对我国政策影响。第十五页,共二十七页,编辑于2023年,星期二中国经济思考:系统推进发展转型经济发展结构失衡多数专家和学者的看法认为,中国经济“失衡并增长”现象,综合表现在四个方面:“高增长、低就业”问题日趋严重;“重外需、轻内需”、“城市化、二元化”问题;“财政强、保障弱”问题不断突出。从形式上看,中国经济“失衡并增长”现象是一个悖论,背后体现了复杂而特殊的形成机制。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经济机构演进的动力机制比较强劲,而平衡机制有所弱化。经济发展结构失衡主要表现在以下五个方面:拉动经济增长的结构投资主体的结构资金的投向消费的城乡差距收入分配与增长第十六页,共二十七页,编辑于2023年,星期二拉动经济增长的结构问题数据显示,拉动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仍是政府扶持下的固定资产投资。上半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同比增长33.5%,其中基础设施投资同比增长57.4%。相比之下,消费增速依然乏力,上半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同比仅增长15%,明显低于危机前水平。“今年进出口总额一到三季度是负20.9%,所以还是要把中国经济增长发展的根本点放到扩内需上来。我们经济增长的95%是靠投资,我们还是要努力扩大消费,千方百计解决这个问题。”国家统计局总经济师姚景源说。前三季度,我国经济增长7.7%。在拉动经济增长的“三驾马车”中,投资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7.3个百分点,成为经济回稳向好的首要原因;消费贡献四个百分点;而受外需萎缩的影响,出口则拖累了中国经济3.6个百分点。
过去25年,我国的固定资产投资率逐步上升,而最终消费率不断下降。按照当年价格计算,2003年我国最终消费率为55.4%,资本形成率为42.9%,其中固定资本形成率为42.8%;而2007年中国最终消费率只有36%左右,3年时间下降了19.4个百分点。
按照世界银行的统计,目前全球的平均消费率约77%,固定资本形成率为23%。2007年我国的消费率比世界平均水平低41个百分点。第十七页,共二十七页,编辑于2023年,星期二投资主体的结构问题前三季度,我国非国有投资增速为27.7%,比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速减少5.7个百分点,比国企投资落后20.3个百分点。民间投资意愿不足情况凸显。
数据补充继续推进国有企业和国有垄断行业改革,加快放宽铁路、电信、电力、石油、金融等基础产业,教育、医疗、文化、出版等服务业,以及部分城市公共事业的准入管制;既要有大的原则,也要有可操作的实施办法,真正做到公平准入、公平竞争,充分发挥地方、企业、民间投资的积极性,缓解结构性供给不足矛盾,满足居民不断扩大的需求,提升内需对经济发展的驱动力
经济学家厉以宁说,“当前要以此次大规模投资为契机,逐步打破行业垄断,进一步开放国内高回报的垄断性服务业。在财政政策、货币政策松绑后,还要积极推进体制性政策的改革引入竞争主体,吸引更多民间资本进入。”
第十八页,共二十七页,编辑于2023年,星期二资金的投向问题资产价格泡沫。许多数据显示,今年上半年的人民币信贷增长并未带来企业存款的同步上升、票据融资在新增信贷中占有较高份额,这说明有大量信贷资金并未流入企业固定资产投资领域,而可能进入了股票市场与房地产市场。
国家发改委宏观院副院长陈东琪说,“我认为危机之中大宗商品涨价的预期会强化,并且由于这次货币政策会带来巨大的货币投放再加上货币流速加快,全球货币流动性会大幅增加,这就会增加中国的增长成本。”
从央行最新公布的二季度外汇储备数字推算,从2009年二季度起,短期国际资本开始重新流入中国,4-6月流入规模合计880亿美元左右。专家和学者们预计,在后危机时期,中国将面临更大规模的短期国际资本流入。如果政府不及时调整货币政策的力度、不严控银行信贷资金违规流入资本市场、不加强对热钱流入的管理,那么中国国内可能形成新的一轮资产价格泡沫。隐形的通货膨胀要着力应对本轮经济增长可能出现的成本上升压力。第一,经济增长加速的预期会使全球原材料价格增长比预期要快,由于这次宽松的货币政策所带来的巨大货币投放量,全球货币流动性会大幅增加,这也会增加中国经济增长的成本。第二,美国、印度等国家贸易保护主义盛行,这会使中国的出口成本增加。第三,应对气候变化、发展低碳经济是一个趋势,但是这会增加中国各方面的财务成本。第四,不动产价格的上涨会使企业的财务费用,尤其是固定费用增加。
所有制结构问题
2009年1-9月固定资产投资增长核心因素使国有及国有控股投资大幅度增加,增速达到35.6%,比去年同期提高了23.3个百分点。如果剔除国有因素,则其他经济成分投资同比增速仅为20%。中央项目增速迅猛,但新增刺激性投资大部分流入了国企及垄断行业。
第十九页,共二十七页,编辑于2023年,星期二消费的城乡差距1月份以后,甘肃省农村市场社会消费品零售额增长速度已连续八个月超过城市。这种现象从2001年以来是首次出现。尽管如此,农村消费绝对数额仍然只是城市消费总额的不到1/3。
数据补充经济发展模式转型的第二方面是,由过分依赖出口转向扩大内需,发展消费型大国。“相对于均衡的产出分配和良性的内需结构来说,如何调整产业结构的利益分配格局是关键。”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刘世锦表示。
第二十页,共二十七页,编辑于2023年,星期二收入分配与增长
分配格局调整经济学家们表示,扩大内需的另一侧面是要调整国民收入分配格局。数据显示,当前我国劳动收入在初次分配中出现“三低现象”:一是劳动者收入在GNI(国民收入)中所占比例低;二是劳动者报酬增长持续慢于经济增长,其占GDP比重不断下降;三是劳动要素在企业内部分配中的比重低。从1998年到2005年,我国工业企业利润平均增长30.5%,劳动力报酬年均仅增长9.9%。“国家应该在财富的存量上作重大调整,通过按生产要素参与初次分配、加大财政转移支付、结构性减税,切实保障国民财产性收入等措施,真正提升国民的消费实力。”国家信息中心有关学者表示。经济增长与就业
长期以来我国经济增长与就业增长表现出非一致性。就业与经济增长不同步体现为,就业增长率明显低于GDP增长率;就业弹性系数逐年下降。就业弹性由“九五”期间的0.14下降到“十五”期间的0.12,2008年为0.08,即GDP每增长一个百分点仅能带动80万个就业。
在国家统计局公布今年第三季度数据的当天,经济学家厉以宁表示,“我最关心的是就业数据,就业能否逐步上升是后危机时期最关键的问题之一。”
经济学家们表示,目前需要积极实施“就业增长优先战略”,使经济复苏和发展转型在平稳和谐的社会状态中进行。
社会保障问题
经济学家们表示,虽然我们也相继出台与民生相关的就业、社保、住房、医疗政策等社会建设政策,但是与“保增长”而迅速推出的4万亿投资的力度相比,我国对于公共服务和社会建设的投资,财政投入和支出力度仍显不够。因此,如何加大对社会建设的投资,特别是要发挥财政资金在公共服务领域“四两拨千斤”的杠杆作用,应是管理层需要认真考虑的问题。第二十一页,共二十七页,编辑于2023年,星期二中国经济的思考:机遇与突破对于未来中国经济发展路径,多数学者和专家的意见认为,推动中国经济发展模式转型,需要系统推进,其中主要有三个层面:技术创新是动力、提升内需是根本、社会保障是基础。
第二十二页,共二十七页,编辑于2023年,星期二突破:技术创新是动力11月3日,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对首都科技界表示,要让科技引领中国可持续发展。温家宝说,历史经验表明,经济危机往往孕育着新的科技革命。正是科技上的重大突破和创新,推动经济结构的重大调整,提供新的增长引擎,使经济重新恢复平衡并提升到新的更高水平。
中国社会科学院副院长李扬说,“我们已经认识到这次危机的根源是一个科技危机,是一个科技产业化的危机,所以经济复苏和经济健康发展需要寻找新的科技基础。”
专家和学者们表示,近年来,内需不振外需受阻,根本原因是产业和产品的技术改进和技术附加没有得到明显的提升。所以,利用科技创新扩大消费多样性提升消费层次,是解决内需和外需的根本路径。
在后危机时期,一个大思路也正在凸显,即以科学技术的功能应对金融危机,推动经济稳步复苏。在前期财政主要投向基础设施和社会保障的基础上,现在需要有一个财政上的投资转向,也就是技术创新的投入和推动。加快实施与扩内需、保增长关系密切的16个重大专项;积极推广一批重大科技成果,支撑重点产业振兴;大力提高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在全国实施企业创新工程等等。
专家和学者们表示,以上为近期科技发展规划,针对的是目前危机时期经济复苏的需要。与此同时,在后危机时期也需要抓紧规划危机后的科技发展,要在新能源、生物技术、空间技术等方面进行高端研发,以支撑大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创新体制机制,积极推进节能减排,充分发挥市场机制作用,加快理顺煤、电价格,完善天然气定价机制,深化资源性产品价格形成机制改革。加快研究出台资源税改革方案,理顺环境税费制度,研究开征环境税。加大对节能环保技术研发的支持,积极引进节能环保先进适用技术。探索建立适合我国现阶段实际的节能减排交易体系,利用市场机制提高节能减排效能。积极发展新能源、节能环保等新兴产业,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
第二十三页,共二十七页,编辑于2023年,星期二突破:提升内需是根本经济发展模式转型的第二方面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家庭教育中的乐理知识传授方法
- 2025年度蓄水池施工项目招标合同范本3篇
- 智研咨询-中国石灰行业市场调查、产业链全景、需求规模预测报告
- 小学语文教学的新思路与策略
- 2025年中国色素炭黑行业市场运行态势、进出口贸易及发展趋势预测报告
- 塔里木职业技术学院《民商事法律诊所》2023-2024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试卷
- 上海电子信息职业技术学院《计算机网络与通讯原理》2023-2024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试卷
- 三峡大学《交互新媒体设计》2023-2024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试卷
- 2024智能停车场管理系统建设合同
- 小微企业融资模式在医疗领域的创新应用
- 家装工地形象及成品保护验收标准
- 2018年海南公务员考试申论真题
- GB/T 14296-2008空气冷却器与空气加热器
- 2023年新泽西驾照笔试题中英对照139题我中文02
- 项目法人(建设单位)质量管理违规行为分类标准
- 危重症患者的血糖管理
- 全面设备管理(TPM)培训资料-课件
- 高中地理《外力作用与地表形态》优质课教案、教学设计
- 河北省邢台市各县区乡镇行政村村庄村名居民村民委员会明细
- 电缆采购技术要求
- 风电场防地震灾害专项应急预案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