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乘法分配律教学反思(15篇)乘法安排律教学反思1
乘法安排律是教学的难点也是重点。这节课采纳从生活中的问题入手,利用学生感兴趣的具体情境展开。这节课我力图将教学生学会学问,变为指导学生会学学问,将重视结论的记忆变为重视学生获取结论的体验和感悟,将仿照式的学习变为探究式的学习。学生经受了“观看、初步发觉、举例验证、再观看、发觉规律、概括归纳〞这样一个学问形成过程。这样不仅让学生获得了数学基础学问和基本技能,而且更能培育学生主动探究、发觉学问的能力。回顾整个教学过程,这节课的亮点表达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从身边引入熟识的`生活问题,激趣探究
我们在教学中要为学生创设大量生动、具体、鲜活的生活情境,让学生感到数学就是从身边的生活中来的,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在教学时,我先创设情景,提出问题:“一共有多少名学生参与这次植树活动?〞。让学生依据提供的条件,用不同的方法解决,从而发觉〔4+2〕×25=4×25+2×25这个等式。然后请学生观看,这个等式两边的运算顺序,使学生初步感知“乘法安排律〞。再让学生“观看这个等式左右两边的不同之处〞,再次感知“乘法安排律〞。我利用情景,让学生充分的感知“乘法安排律〞,为后来“乘法安排律〞的探究提供了有力的保障。
二、为学生提供了自己独立探究的机会
数学教学应当是数学教学的活动。传统的教学活动往往只重视结论的记忆,而这节课我把学生的活动定位在感悟和体验上,引导学生用数学思维方式去发觉,去探究。尤其是在学生初步感悟到两种算法相等关系的基础上,继续为学生创造一个思索的情景。我要求学生观看得到的两个等式,提出“你有什么发觉?〞。此时学生对“乘法安排律〞已有了自己的一点点感知,我马上要求学生仿照等式,自己再写几个类似的等式。使学生自己的仿照中,自然而然地完成猜想与验证,形成比较“模糊〞的认识。
三、为学生的学习方式的转变创设了条件
仿照学习,学生“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学问简单遗忘,而且不能敏捷应用。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让学生进行探究性的学习,不能是一句空话。在这节课上,我抓住学生的已有感知,立即提出“观看这一组等式,你能发觉其中的神秘吗?〞。这样,给学生提供了丰富的感知材料和具有挑战性的讨论材料,提供猜想与验证,辨析与沟通的空间,把学习的主动权力还给学生。学生的学习热情高了,自然激起了探究的火花。学生的学习方式不再是单一的、枯燥的,整个教学过程都采纳了让学生观看思索、自主探究、合作沟通的学习方式。我想:只有转变学习方式,才能提高学生发觉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乘法安排律教学反思2
乘法安排律的教学是在学生学习了加法交换律、加法结合律及乘法交换律、乘法结合律的基础上教学的。乘法安排律也是学习这几个定律中的难点。故而,对于乘法安排律的教学,我没有把重点放在数学语言的表达上,而是把重点放在让学生通过多种方法的计算去完好地感知,对所列算式进行观看、比较和归纳,大胆提出自己的猜测并举例进行验证……。
如今的课程改革重点之一就是如何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变革,让他们可以用自己的眼睛去观看,用自己的脑子去思索,用自己的语言去表述,成为一个独特的个体。并强调从学生已有的生活阅历出发,让学生亲身经受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和应用的过程,进而使学生获得对数学理解的同时,在思维能力方面得到进步和进展。本着对新课标的学习和认识,我对“乘法安排律〞这一堂课在实践理念方面作如下的探究。
1.在对本节课的教学目标上,我定位在:〔1〕通过学生竞赛列式计算解决情景问题后,观看、比较、分析理解乘法安排律的含义,教师引导学生概括出乘法安排律的内容。〔2〕初步感受乘法安排律能使一些计算简便。〔3〕培育学生分析、推理、概括的思维能力。
2.在本节课的教学过程的设计上,我尽量想表达新课标的一些理念。注重从学生的实际出发,把数学学问和实际生活紧密联系起来,让学生在体验中学到学问。在课的开始,我通过口头讲故事创设情境“森林超市〞,“聘请广告〞,设置悬念,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和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你们去过森林超市吗?想不想去看一看?小狗开了一家森林超市,想通过聘请广告应聘一名营业员呢!我们一起来看一看。小兔、小猪看到广告后,前来应聘,小熊决定进行考试过三关,择优录用。小狗还想邀请同学们一起参与这个活动,你们情愿吗?学生已迫不及待地说想。
接着我分别让班上的一组、二组分别和三组、四组扮演小猪和小兔进行解题竞赛,学生学生们主动性极高并争先恐后地做题,同时让学生说说你是怎么做的?学生尝试通过不同的方法先后得出:〔1〕50×8+125×8=400+1000=1400〔元〕,〔50+125〕×8=175×8=1400〔元〕;〔2〕:〔55+45〕×5=100×5=500〔元〕,55×5+45×5=275+225=500〔元〕;〔3〕15×4+3×4=60+12=72〔元〕,〔15+3〕×4=18×4=72〔元〕。此时教师让学生观看通过不同的计算方法得到了相同的结果,这两个算式用“=〞连接。通过不同计算得到相同的结果,让学生从中初步感受了乘法安排律的模型。为了让学生切实体会生活中的确有乘法安排律的学问。在此我又设置了一个问题:上面两题的结果,左边和右边的式子也有相同的形式,这里是否存在着规律?让学生带着一点怀疑,又急着想证明的愿望继续探究。这时学生心中已具有了乘法安排律的模型。当学生有了上面的真实感受,让学生列举出类似的等式已水到渠成。让学生观看刚刚得到的一系列等式,小组商量:从这些等式中你发觉了什么规律?并要求同桌尝试合作学习进行一人任意找三个数写出等号左边的式子让另一个写出等号右边的式子,几题过后再交换写式子,让他们亲自感受乘法安排律,从而概括出乘法安排律。
3、在本课的练习设计上,我力求有针对性,有坡度,同时也留意学问的延长。针对平常学生练习中的错误,在推断题中我支配了〔25×7〕×4=25×4+7×4,让学生通过争辩明白当〔25×7〕×4时用乘法结合律简算;当〔25+7〕×4时用乘法安排律简算。在填空题目中,我设计了①〔10+7〕×6=〔〕×6+〔〕×6;②8×〔125+9〕=8×〔〕+8×〔〕;③7×48+7×52=〔〕×〔+〕通过练习让学生更深入地理解乘法安排律的概念,也为后面利用乘法安排律进行简算打下伏笔。
总之,在本堂课中新的教学理念有所表达,但在具体的操作中还缺乏成熟的思索,对学生的主动性没有充分调动起来,而且在生活情境的创设中对情境的趣味性、兴趣性、情境性不能很好的表达,情景创设题目有点多,需削减一题,留给学生思索的时间还不够。这一系列问题有待我在今后的教学过程中不断的改良和提高。最终,诚心地感谢各位领导的指导并提出建议!
乘法安排律教学反思3
乘法安排律是在学生学习了加法交换律、结合律和乘法交换律、结合律的基础上教学的。乘法安排律也是学生较难理解和表达的定律。因此在本节课教学设计上,我结合新课标的一些基本理念和本地区的具体状况,注重从学生的实际出发,把数学学问和实际生活紧密联系起来,让学生在不断的感悟和体验中学习学问。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学生的数学学习内容应当是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数学教育家波利亚曾经说过:“数学教师的首要责任是尽其一切可能,来进展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而我们过去的教学往往比较重视解决书上的数学问题,学生一旦遇到实际问题就束手无策。因此,在上课的一开始,我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创设了一个肯德基餐厅用餐的情境,使学生置身于特别熟识的生活情境中,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欲望。学生很快地按要求用两种不同的方法列出算式,并且能够轻而易举地证明两式相等。接着要求学生通过观看这个等式看看能否发觉什么规律。在此基础上,我并没有急于让学生说出规律,而是继续为学生提供具有挑战性的.讨论机会:“请你再举出一些符合自己心中规律的等式〞,继续让学生观看、思索、猜测,然后沟通、分析、探讨,感悟到等式的特点,验证其内在的规律,从而概括出乘法安排律。这样既培育了学生的猜测能力,又培育了学生验证猜测的能力。学生通过自主探究去发觉、猜测、质疑、感悟、调整、验证、完善,主体性得到了充分的发挥。
与此同时,我还十分注重合作与沟通,多向互动。提倡课堂教学的动态生成是新课程标准的重要理念。在数学学习中,每个学生的思维方式、智力、活动水平都是不一样的。因此,为了让不同的学生在数学学习中都得到进展,我在本课教学中立足通过生生、师生之间多向互动,特殊是通过学生之间的相互启发与补充来培育他们的合作意识,实现对“乘法安排律〞的主动建构。学生在这样一个开放的环境中博采众长,共同经受猜测、验证、归纳学问的形成过程,共同体验胜利的欢乐。既培育了学生的问题意识,又拓宽了学生思维,学生也学得主动主动。
应用规律,解决实际问题是数学学习的目的所在。在练习题型的设计上,有抢答〔填空〕题、推断题、连线题、简算题和拓展题,它们并不孤立,而是有机地联系在一起,由基此题到变式题,由一般题到综合题,有肯定的梯度和广度。使学生逐步加深认识,在弄清算理的基础上,学生能依据题目的特点,敏捷地运用所学学问进行简便运算和拓展练习。不仅要求学生会顺向应用乘法安排律,而且还要求学生会反向应用。通过正反应用的练习,加深学生对乘法安排律的理解。从课堂反馈来看,学生热情较高,能够学以致用。学生通过自己的努力以及和同学的沟通合作,解题速度和精确性都很理想。只有这样才能真正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
本节课有肯定的亮点,但其中出现了不少问题:学生参加的主动性没有料想中那么高。可能与我相对缺乏激励性语言有关。也有可能今日的题材学生不太感兴趣。但学生不感兴趣的材料,教师应当想方法使呈现的这个材料变得能让学生感兴趣。另外,在回答下列问题时,个别学生的语言不够流利、精确。对乘法安排律的表达稍显罗嗦,不够坚决、自信。在这方面有待今后加强训练和提高
乘法安排律教学反思4
教材分析:
乘法安排律是北师大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上册第三单元最终一节的教学内容。本课是在学生已经学习把握了乘法交换律、结合律,并能初步应用这些定律进行一些简便计算的基础上进行学习的。乘法安排律是本单元教学的一个重点,也是本单元内容的难点,教材是根据发觉问题--提出假设--举例验证--归纳结论等层次进行的。然而乘法安排律又不是单一的乘法运算,还涉及到加法的运算,是学生学习的难点。因此本节课不仅使学生学会什么是乘法安排律,更要让学生经受探究规律的过程,进而培育学生的分析、推理、抽象、概括的思维能力。
1.上课一开始,我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创设了订校服的教学情境,使学生解决特别熟识的生活问题、
2.在此基础上,我并没有急于让学生说出规律,而是继续为学生提供具有挑战性的讨论机会:“请你再举出一些符合自己心中规律的等式〞,继续让学生观看、思索、猜测,然后沟通、分析、探讨,感悟到等式的特点,验证其内在的规律,从而概括出乘法安排律。
3.本节课有肯定的亮点,但其中出现了不少问题:学生参加的主动性没有料想中那么高。可能与我相对缺乏激励性语言有关。也有可能今日的题材学生不太感兴趣。
4.以后留意,学生不感兴趣的材料,教师应当想方法使呈现的这个材料变得能让学生感兴趣
教学反思:
乘法安排律是第三单元的一个难点。在理解、把握和运用上都有肯定难度。因此如何上好这一课,让学生真正地理解乘法安排律,并在理解的基础上运用好它?我觉得要注重形式上的认识,更要注重意义上的理解。因为单从形式上去记住乘法安排律是有局限性的,以后在运用乘法安排律的时候,遇到一些变式如:99×24+24会变得难以解决。注重意义的理解,能让学生从更高的层面上去理解乘法安排律,那么将来无论形式上怎么改变,学生都能轻松运用乘法安排律。
北师大版的教材注重学生的探究活动,在探究中让学生自己去发觉的规律,才能让他们真正地理解。本课是“探究与发觉〞的`第三节课了,学生已经有了肯定的探究能力。因此本课的设计完全围绕着学生的自主活动在进行。
总体上我的教学思路是由具体——抽象——具体。在学生已有的学问阅历的基础上,一起来讨论抽象的算式,查找它们各自的特点,从而概括它们的规律。在学习中大胆放手,把学生放在主动探究学问规律的主体位置上,让学生能自由地利用自己的学问阅历、思维方式去发觉规律,验证规律,表示规律,归纳规律,应用规律。
在教学过程中,也有不尽人意的地方,如虽然本节课在感知乘法安排律上下了不少工夫,但在乘法安排律的理解上还不够,因此在归纳乘法安排律的内容时,学生难以完好地总结出乘法安排律,另外还有部分学困生对乘法安排律不太理解,运用时问题较多等。
乘法安排律教学反思5
1、乘法安排律既要注重它的外形结构特点,更要注重其内涵。
乘法安排率的结构特点,即两数的和乘一个数〔先加后乘〕=两个积的'和〔先乘后加〕,使学生从表象上进行初步感知。从而理解〔4+2〕×25=4×25+2×25是相等的,即左边表示6个25,右边也表示6个25,所以〔4+2〕×25=4×25+2×25。
2、留意区分乘法结合律与乘法安排律的特点,多进行对比练习。
乘法结合律的特征是几个数连乘,而乘法安排律特征是两数的和乘一个数或两个积的和。在练习中〔40+4〕×25与〔40×4〕×25这种题学生特殊简单出现错误。为了学生更好地把握可以多进行一些对比练习。如:进行题组对比15×〔8×4〕和15×〔8+4〕;25×125×25×8和25×125+25×8;练习中可以提问:每组算式有什么特征和区分?符合什么运算定律的特征?应用运算定律可以使计算简便吗?为什么要这样算?
3、让学生进行一题多解的练习,加深学生对乘法结合律与乘法安排律的理解。
如:计算125×88;101×89你能用几种方法?125×88①竖式计算;②125×8×11;③125×〔80+8〕;④125×〔100-12〕;⑤〔100+25〕×88;⑥〔100+20+5〕×88等等。101×89①竖式计算;②〔100+1〕×89;③101×〔80+9〕;101×〔100-11〕;101×〔90-1〕等。对不同的解题方法,引导学生进行对比分析,什么时候用乘法结合律简便?什么时候用乘法安排律简便?明确利用乘法结合律与乘法安排律进行计算的条件是不一样的。乘法结合律适用于连乘的算式,而乘法安排律一般针对有两种运算的算式。
乘法安排律教学反思6
怎样才能化解乘法安排律的教学难点,我想,最终还得在情境中体验从乘法的意义上去理解。
于是,我在教学时创设了很多的生活情境,让学生多次的感悟和体验,学生从意义上有了较好地理解,比方:6×12+4×12,可以让学生理解成6个12加4个12共10个12,所以可以这样得出:6×12+4×12=〔6+4〕×12。
从意义上的.理解使学生最终摆脱了因强记模式而不会解的题,如:99×99+99,学生可以轻松地说出99个99加上1个99,一共100个99,99×99+99=100×99=9900。
乘法安排律教学反思7
乘法安排律是继乘法交换律、乘法结合律之后的新的运算定律,在算术理论中又叫乘法对加法的安排性质,由于它不同于乘法交换律和结合律是单一的运算。从某种程度上来说,其抽象程度要高一些,因此,对学生而言,难度偏大,如何使学生把握得更好,记得更牢?我想学生自己获得的学问要比灌输得来的记得更牢。
因此我在一开始设计了一个购物的情境,让学生在一个宽松愉悦的环境中,走进生活,开始学习新知。在教学过程中有坡度的让学生在不断的感悟、体验中理乘法安排律,从而自己概括出乘法安排律。我是这样设计:
一、让学生从生活实例去理解乘法安排律
一共25个小组参与植树活动,每组里8人负责挖坑和种树,4人负责抬水和浇树。重组教材,转变每组的人数,由(4+2)个25,变为(8+6)个25更能凸显出应用乘法安排律后带来的方便,也为乘法安排律的应用打下伏笔和基础。并且把“挖坑、种树〞“抬水、浇树〞更改为“挖坑和种树〞“抬水和浇树〞削减了文字对学生理解带来的困难。
通过引入解决问题让学生得到两个算式。先捉其意义,再突显其表现的`形式。
如(4+2)×25其意义就是6个25与4×25+2×25所表示的也是4个25再加2个25也就是6个25,它们的表示意义一样。因此得数也一样故成等量关系。然后观看它们之们的形式改变特点,两个数的和乘以一个数可以写成两个积相加的形式,再捉住因数的特点进行分析。在此基础上,我并没有急于让学生说出规律,而是继续为学生提供具有挑战性的讨论机会
借助对同一实际问题的不同解决方法让学生体会乘法安排律的合理性。这是生活中遇到过的,学生能够理解两个算式表达的意思,也能顺利地解决两个算式相等的问题。
二、突破乘法安排律的教学难点
让学生亲历规律探究形成过程。对于探究简洁安排律的过程价值,丝毫不低于学问的把握价值。既然是“规律定律〞,就是让学生亲历规律形成的科学过程设计中,不着痕迹的让学生不断观看、比较、猜测、验证,从而概括出乘法安排律,在探究、归纳过程中,渗透着从特别到一般,又由一般到特别的数学思想和方法。
相对于乘法运算中的其他规律而言,乘法安排律的结构是最冗杂的,等式变形的能力是教学的难点。为了突破这个教学难点,从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出发,开放引入的情境,一共25个小组参与植树活动,每组里人负责,人负责。一共有多少同学参与这次植树活动?
学生主动去设计、解决,调动学生的主动性。让学生依据自己的想法,选择自己喜爱的方案,开放给学生,发挥学生的主体性,通过去发觉、猜测、质疑、感悟、调整、验证、完善,验证其内在的规律,从而概括出乘法安排律。让学生能自由地利用自己的学问阅历、思维方式去尝试解决问题,在探究这一系列的等式有什么共同点的活动中。
在学生已有的学问阅历的基础上,一起来讨论抽象的算式,查找它们各自的特点,从而概括它们的规律。在查找规律的过程中,有同学是横向观看,也有同学是纵向观看,目的是让学生从自己的数学现实出发,去尝试解决问题,又能使不同思维水平的学生得到相应的满足,获得相应的胜利体验。
当然,对乘法安排律的意义还需做到更式形结合解释,那就更有利于模型的建立。
乘法安排律教学反思8
关于乘法安排律早在上学期和本册教材的前几个单元的练习题中就有所渗透,虽然在当时没有揭示,但学生已经从乘法的意义角度初步进行了感知,以及初步体会了它可以使计算简便。今日的教学就建立在这样的基础之上,上午第一节课我在自己班上,后来第二节课去听了一根木头老师的课,如今进行对比,谈一谈自己的感受:
首先,值得向一根木头老师学习的是,学生的预习工作很到位。课前,学生就已经解决了“想想做做〞第3、4题,学生通过解决第三题用两种方法求长方形的周长,既稳固了旧知,而且将原来的认识提升了,从解决实际问题的角度进一步感受了乘法安排律。而第4题通过计算比较,突现了乘法安排律可以使计算简便,表达了应用价值。我在课前没有支配这样的预习,因此课上的时间比较仓促。
其次,我在学生解决完例题的问题后,还让学生提了减法的问题,这样做的目的是让学生初步感受对于〔a—b〕×c=a×b—a×c这种类型的题也同样适合,既扩展了学生的学问面,同时又为明天学习简便运算铺垫。
最终,我觉得在指导学生在观看比较65×5+45×5和〔65+45〕×5的联系和区分时,可以指导学生从数和运算符号两个角度观看,学生得出结论后,其实已经感知到了算式的特点,然后让学生用自己的方式创造相同类型的.等式,可以是数、字母、图形的等,值得欣慰的是学生能用各种方式正确表示出来,然后再揭示数学语言,学生的认知产生飞跃。
缺乏的是,学生很难用自己的语言表达乘法安排律的含义,小组沟通时,有些同写还是充当旁观者的角色,有待于教师科学地引导。
《乘法安排律》教学反思3
乘法安排律是一节比较抽象的概念课,教师可以依据教学内容的特点,为学生提供多种探究方法,激发学生的自想法识。
具体是这样设计的:先创设佳乐超市的情景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通过买“3套运动服,每件上衣21元,每条裤子10元,一共花多少元?〞列出两种不同的式子,他们的确能够体会到两个不同的算式具有相等的关系。这是第一步:通过资料获取继续讨论的信息。〔虽然所得的信息很简洁,只是几组具有相等关系的算式,但这是学生通过活动自己获取的,学生对于它们感到熟识和亲切,用他们作为继续讨论的对象,能够调动学生的参加意识。〕
第二步:观看算式,查找规律。让学生通过商量初步感知乘法安排律,并作出一种猜想:是不是全部符合这种形式的两个算式都是相等的?此时,教师不要急于告知学生答案,而是让学生自己通过举例加以验证。这里既培育了学生的猜想能力,又培育了学生验证猜想的能力。
第三步:应用规律,解决实际问题。通过对于实际问题的解决,进一步拓宽乘法安排律。这一阶段,既是学生稳固和扩大学问,又是吸收内化学问的阶段,同时还是开发学生创新思维的重要阶段。
乘法安排律教学反思9
1、乘法安排律的教学既要注重它的外形结构特点,也要同时注重其内涵
教学中通过解决“济青高速公路全长多少千米〞这一问题,结合具体的生活情景,得到了〔110+90〕x2=110x2+90x2〞这一结果,教学中只注重了等式的外形特点,即两个数的和乘一个数=两个积的和。缺乏从乘法意义角度的理解。这时教师可提问“为什么两个算式是相等的?〞这里不仅要从解题思路的角度理解两个算式是相等的,还要从乘法意义的角度理解,即左边表示200个2,右边也表示200个2。所以(110+90)x2=110x2+90x2。
2、留意区分乘法结合律与乘法安排律的特点,多进行对比练习
乘法结合律的特征是几个数连乘,而乘法安排律特征是两数的和乘一个数或两个积的'和。在练习中〔40+4〕×25与〔40×4〕×25这种题学生特殊简单出现错误。为了学生更好地把握可以多进行一些对比练习。如:进行题组对比15×〔8×4〕和15×〔8+4〕;25×125×25×8和25×125+25×8;练习中可以提问:每组算是个有什么特征和区分?符合什么运算定律的特征?应用运算定律可以使计算简便吗?为什么要这样算?
3、让学生进行一题多解的练习,经受解题策略多样性的过程,优化算法,加深学生对乘法结合律与乘法安排律的理解
如:计算125×88;101×89你能用几种方法?125×88①竖式计算;②125×8×11;③125×〔80+8〕等。101×89①竖式计算;②〔100+1〕×89;③101×〔80+9〕等。对不同的解题方法,引导学生进行对比分析,什么时候用乘法结合律简便,什么时候用乘法安排律简便?明确利用乘法结合律与乘法安排律进行简算,乘法结合律适用于连乘的算式,而乘法安排律一般针对有两种运算的算式。力争到达“用简便算法进行计算〞成为学生的一种自主行为,并能依据题目的特点,敏捷选择适当的算法的目的。
4、多练
针对典型题目多次进行练习。练习时留意练习量和练习时间的支配。刚开始可以天天练,过段时间以后可以过1-2天练习一次,再到1周练习一次。典型题型可选择〔40+4〕×25;〔40×4〕×25;63×25+63×75;65×103-65×3;56×99+56;125×88;48×102;48×99等。对于比较特别的题目可间断性练习,对优生提出把握的要求。如68×25+68+68×74,32×125×25等。
乘法安排律教学反思10
多年来,我始终从事小学数学教学工作,每当教授学生学习运用乘法安排律进行简便计算时,心里多少都有些发怵,因为这是一节比较抽象的概念课,学生极易混淆概念。这节课是在学生学习了加法交换律、结合律和乘法交换律、结合律的基础上教学的。乘法安排律是学习这几个定律中的难点,它的教学重点是让学生感知乘法安排律,知道什么是乘法安排律,难点是理解乘法安排律的意义,并会用乘法安排律进行一些简便运算。于是,对于乘法安排律的教学,我没有把重点放在数学语言的表达上,而是把重点放在让学生通过多种方法的计算去完好地感知,对所列算式进行认真观看,比较和归纳,大胆提出自己的猜测并且举例进行验证。
乘法安排律是四年级下册的教学内容,对本课的教学目标我定位在:
1、从学生已有的生活阅历出发,通过口算、观看、类比,归纳、验证、运用等方法深化和丰富对乘法安排律的认识。
2、在教学中渗透“由特别到一般,再由一般到特别〞的认识事物的方法,培育学生独立自主、主动探究、发觉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对数学的应用意识。
新教材的一个鲜亮特点就是,不再仅仅给出一些数值计算的实例,让学生通过传统的计算方法,发觉规律,而是给学生出示一些熟识的问题情境,让学生从实际生活出发,体会运算定律的现实生活背景,这样便于学生依托已有的学问阅历,分析比较不同的解决问题的方法,从而引出运算定律。
本节课也一样,教材提供了这样一个主题图:工人叔叔正在给墙面贴瓷砖呢,横着一排贴9块瓷砖,竖着有两种颜色,其中黄色的贴4排,蓝色的贴6排,需要解决的问题是:一共需要贴多少块瓷砖?学生独立计算,分别用两种不同的方法计算:
〔1〕4×9+6×9=90〔块〕;
〔2〕〔4+6〕×9=90〔块〕。
接着我让学生表达等号左边和右边分别表示什么意思〔依据情境〕。目的是让学生用等值变形对算式的理解。接着让学生观看两个算式,让学生说出:这两个算是可以用“=〞连接,即:〔4+6〕×9=4×9+6×9。学生继续观看等于号左边和右边的算式的特点,目的是结合学生熟识的问题情境,为后面的学习奠定基础,帮助学生体会运算定律的现实背景。接着设计“悬念〞,出示四组题目,把学生引到“两个算式的结果相等〞的状况中来。先让学生猜测,然后验证,再让学生仿照上式编题,让每一个学生都不由自主的参加到讨论中来。在编题的过程中,大多学生都编得正确,于是学生在参加探究中体验到了成就感,从而增添了他们学习的自信念和继续探究的欲望。接着,请同学们在生活中查找验证的方法,分小组沟通商量,学生的思维活动一下活跃起来了,纷纷探究其中的神秘。
用小组商量的方式,更促使学生之间进行思维沟通,激发学生期望获得的`胜利的机会。通过实践、商量,揭示了乘法安排律。再通过用自己喜爱的方式来表述乘法安排律加以内化。这样做,学生学得主动、学得主动、学得欢乐。自己动手编题、自己动脑探究,从数量关系改变的多次类比中悟出规律。
“给的现成〞的少,学生“创造〞的就多,这样学生学会的不仅仅是一条规律,更重要的是,学生学会了自主、主动参加,学会了进行合作、独立思索、讨论、发觉等,像一个数学家一样〔这是我的鼓舞语言〕!这对于一个十来岁的孩子来说,起到的激励作用是无比巨大的。而爱思索、多思索、会思索的学习习惯,会让孩子一生受益。纵观整个教学过程,学生学得轻松,学得主动。
通过这节课的教学,我感受到:仔细钻研教材,深入挖掘教材中的珍贵资源,会使教材的内涵更有深度、广度,也为培育和进展学生思维的敏捷性,提供了更加宽阔的空间。本节课的教学较好的贯彻了新课程标准的理念,具体表达在以下几点:
一、主动探究、亲身经受和体验
学生的学习过程应当是学习文本批判、质疑和重新发觉的过程,是在具体情境中整个身心投入到学习活动,去经受和体验学问形成的过程,也是身心多方面需要的实现和进展的过程。本节的教学,我从主题图入手,引出〔4+6〕×9=4×9+6×9。设计的目的是从解决这个问题的两种算法中,得到乘法安排律的一个实例。接下来,出示四组题目,把学生引到“两算式的结果相等〞的状况中来。然后让学生通过验证方法的可行性,再让学生举例验证方法的普遍性,最终由学生通过观看、商量、发觉、验证、归纳出乘法安排律。整个过程中,我不是把规律直接呈现给学生,而是让学生通过自主探究去感悟发觉,使主体性得到了充分发挥。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经受了一次严密的科学发觉过程:观看――猜测――验证――结论,联系生活,解决问题。为学生的可持续学习奠定了基础。
二、多向互动,注重合作沟通
在教学过程中,学生的认知水平、思维方式、智力水平、活动能力都是不一样的。因此,为了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在学习中得到进展,我在本节课的教学中通过师生多向互动,特殊是通过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互相启发与补充,来培育他们的合作意识,实现对“乘法安排律〞这肯定律的主动构建过程,使学生个人的方法化为共同的学习成果,共同体验胜利的喜悦,生命活力得到进展的过程。
总之,在本节课中,虽然新的教学理念有所表达,但对于个别学生的参加主动性还没有充分调动起来,同学们虽然很投入,都好像把握了运算定律的运用,但在课堂练习时还是发觉了一些问题,个别学生仍旧出现了概念混淆,如:学生在计算形如a×〔b+c〕时,就把等于号右边的算式错误的写成:a×b+c,期间我还提示大家留意,但实际运用中,许多同学还是遗忘用括号里的两个加数a和b分别去乘括号外的乘数c。其实这个问题,也是我上课之前所发怵的缘由,如今看来,对于这一问题,还必需在今后的练习过程中进一步加强理解、运用的训练,更有待我在今后的教学中不断地探究改良更好的教学方法,以求进一步提升课堂教学效率。
乘法安排律教学反思11
《乘法安排律的运用》教学设计及反思
教学目标
(一)使学生学会用乘法安排律进行简算,提高计算能力.
(二)培育学生敏捷运用乘法运算定律进行计算的习惯.
教学重点和难点
能比较娴熟地应用运算定律进行简算是教学的重点;反向应用乘法安排律是学习的难点.教学过程设计
(一)复习预备
1.口算:
(二)学习新课
我们已经学过乘法安排律,今日继续讨论怎样应用乘法安排律使计算简便.(板书:乘法安排律的应用)
1.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学习主动性.
出示102×().
请同学任意填上一个两位数,老师可以快速说出它的得数,而不用笔算.
2.教学例6:用简便方法计算.
(1)计算102×43.
这是一道两位数乘三位数的乘法,用笔算比较麻烦.想一想,能否把算式改成乘法安排律的形式,然后应用运算定律进行简算?
经过商量后,可能出现两种状况:一种是把原式改写为(100+2)×43,然后按乘法安排律进行计算;一种是把原式改写成102×(40+3).不要简洁的否认,可以让学生用两种方法都做一
做,对比一下,找出哪种方法简便.
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观看这类题目的特点,以及怎样应用乘法安排律,从而使学生明确:“两个数相乘,把其中一个比较接近整十、整百、整千的数改写成一个整十、整百、整千的数与一个数的和,再应用乘法安排律可以使计算简便.
(2)计算102×24.
订正时说明怎样简算的?依据是什么.
(3)计算9×37+9×63.
启发提问:
①这类题目的`结构形式是怎样的?有什么特点?
②依据乘法安排律,可以把原式改写成什么形式?这样算为什么简便?
在学生充分商量的基础上,师板书:
提问:这题能简算吗?什么地方错了?应怎样改?
启发学生明确:题里两个乘式没有相同的因数.应当有一个相同的因数,另外两个因数加起来应是能凑成整十、整百、整千的数.
2.依据乘法安排律把相等的式子用“=〞连接起来.
商量:2,3两题为什么不相等?要使等号两边式子相等、符合乘法安排律的形式,应当改哪个地方?
在商量基础上得出:
第2题,假如左边算式不变,右边算式应改为35×12+45×12,使两个加数分别与同一个数相乘;假如右边算式不变,两个积里有相同的因数45,把相同的因数提到括号外面,两个不同的因数就是两个加数,改为(35+12)×45.
第3题右边两个积里相同的因数是4,不同的因数是11和25,应改为(11+25)×4.因此
要特殊留意:括号里的每一个加数都要同括号外面的数相乘;反过来,必需是两个积里有相同的因数,才能把相同的因数提到括号外面.而三个数连乘则是可以转变运算顺序,它是乘法结合律.必需要把握这两个运算定律的区分.
(四)作业
练习十四第5~10题.
教学反思:本节课从学生实际出发,创设了具体的生活情境,引导学生开展观看、猜测、举例验证、沟通等活动,从激活学生已有的学问阅历和探究欲望入手,引导学生主动参加数学的学习过程,从而进展学生数学思维数学能力,在学习过程中学会学习,学会与人沟通合作。新理念还表达不够,学生的主动性没有充分调动起来。
乘法安排律教学反思12
今日静下心来观看了省赛课中葛老师执教的《乘法安排律》一课。她奇妙引领。葛老师特别自然的借助孩子们宠爱的农场游戏,引入问题“谁能帮老师算算一共有多少菜?你能列出综合算式吗?先求什么,后求什么?〞一方面教师问题的指向性简练明确可以引导学生列出综合算式,另一方面借助情景能有效的帮助学生理解算式的道理,明确意义。更为奇妙的是此情景内容丰富可以列出不同的算式:
2×3+3×4和〔2+4〕×32×5+8×5和〔2+8〕×5〔10+15〕×4和10×4+15×4为后面的“观看、分类和探究〞做好铺垫。
大胆放手。在第一个“求菜〞的情境中,是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顺利完成了学习的过程,然而后面的“求花〞和“求果树〞就是放手让学生自己探究了,很自然的激发了学生的'探究欲望,分别列出了两组算式:〔2+8〕×5和2×5+8×5以及〔10+15〕×4和10×4+15×4。
这样在学生宠爱的农场情景中,奇妙的引发出六道算式,为进一步的观看和探究埋下了伏笔。
得出6个算式后,葛老师再次抛出问题:“这六个算式让你分分类,你准备分几类?理由是什么?〞然后葛老师又引导学生同桌先商量,然后集体汇报,于无形中让学生经受了各个层面的探究活动。让学生观看——猜测——举例验证——,和从“特例〞进行验证等一系列的活动,最终归纳出一普遍性的规律。
当结论得出后,葛老师并不是将字母表示进行简洁的灌输,而是奇妙的借助点子图将用字母表示乘法安排律的过程变为因需而设,从而呼之欲出。最终教师还通过乘法的意义加深学生对乘法安排律的理解,并且教师还通过两组以前学过的两位数乘一位数和两位数乘两位数来打通乘法安排律与以前学问的联系。
总之,本节课在学习方式上自主学习与合作探究并存,在思维进展上,教师引导与放手相结合,整个学习过程,因需而设,充满了探究。
乘法安排律教学反思13
小学数学《乘法安排律》教学反思教学乘法安排律之后,发觉学生的正确率很低,特殊是对乘法结合律与乘法安排律极简单混淆。针对这种状况,我认为在教学中应当留意这些问题:
1、乘法安排律的教学既要注重它的外形结构特点,也要同时注重其内涵。
教学中通过解决买水果济青高速公路全长约多少千米?这一问题,结合具体的生活情景,得到了〔110+90〕2=1102+902这一结果。这时我们往往比较留意了等式两边的外形结构特点,即两数的和乘一个数=两个积的和。缺乏从乘法意义角度的理解。所以这里我们不仅要从解题思路的'角度理解两个算式是相等的,还要从乘法的意义的角度理解,即左边表示200个2,右边也表示200个2,所以〔110+90〕2=1102+902
2、留意区分乘法结合律与乘法安排律的特点,多进行对比练习。
乘法结合律的特征是几个数连乘,而乘法安排律特征是两数的和乘一个数或两个积的和。在练习中〔40+4〕25与〔404〕25这种题学生特殊简单出现错误。为了学生更好地把握可以多进行一些对比练习。如:进行题组对比15〔84〕和15〔8+4〕;25125258和25125+258;练习中可以提问:每组算式有什么特征和区分?符合什么运算定律的特征?应用运算定律可以使计算简便吗?为什么要这样算?
3、让学生进行一题多解的练习,经受解题策略多样性的过程,优化算法,加深学生对乘法结合律与乘法安排律的理解。
如:计算12588;10189你能用几种方法?
12588①竖式计算;②125811;③125〔80+8〕;④125〔100-12〕;⑤〔100+25〕88;⑥〔100+20+5〕88等等。
10189①竖式计算;②〔100+1〕89;③101〔80+9〕;101〔100-11〕;101〔90-1〕等。对不同的解题方法,引导学生进行对比分析,什么时候用乘法结合律简便,什么时候用乘法安排律简便?明确利用乘法结合律与乘法安排律进行间算的条件是不一样的。乘法安排律适用于连乘的算式,而乘法安排律一般针对有两种运算的算式。力争到达用简便算法进行计算成为学生的一种自主行为,并能依据题目的特点,敏捷选择适当的算法的目的。
4、多练,针对典型题目多次进行练习。
练习时留意练习量和练习时间的支配。刚开始可以天天练,过段时间以后可以过1-2天练习一次,再到1周练习一次。典型题型可选择〔40+4〕25;〔404〕25;6325+6375;65103-653;5699+56;12588;48102;4899等。对于比较特别的题目可间断性练习,对优生提出把握的要求。如3698+72;6825+68+6874,3212525等。
乘法安排律教学反思14
学生对于乘法安排律和结合律极简单混淆,而且符号简单抄错。针对这些状况,在教学中应当留意什么呢?
1、乘法安排律的教学既要注重它的外形结构特点,也要同时注重其内涵。
教学时我们往往注重等式两边的外形特点,即a×〔b+c〕=a×b+a×c缺乏从乘法意义角度的理解。这时教师可提出为什么两个算式是相等的?这里不仅从解题的角度理解,如〔2+7〕×3=+2×3+7×3是相等的,还有从乘法的意义的角度理解,即左边表示出3个9,右边也表示出3个9,所以〔2+7〕×3=2×3+7×3
2、留意区分乘法结合律与乘法安排律的特点,多进行对比练习。
乘法结合律的特征是几个数连乘,而乘法安排律特征是两个数的和乘以一个数或两个积的和。在练习题中〔40+4〕×25与〔40×4〕×25这种题学生特殊简单出错。为了更好地把握,可多进行一些对比练习,如进行题组对比25×〔8+4〕和25×8×4;25×125×25×4和25×125+25×8;每组算式有什么特征和区分?符合什么运算定律?应用什么运算定律可以使计算简便?为什么要这样算?
3、让学生进行一题多解的.练习,加深对乘法结合律和乘法安排律的理解
如:125×88;101×89你能有几种方法?125×88①竖式计算②125×8×11③125×〔80+8〕④〔100+25〕×88等等。101×89①竖式计算②〔100+1〕×89③101×〔100-1〕④101×〔80+9〕⑤101×〔90-1〕等。对于不同解法,引导学生进行对比分析,什么时候用乘法结合律简便?什么时候用乘法安排律简便?力争到达"用简便计算法进行计算"成为学生一种自主行为,并能依据题目的特色敏捷选择适当的算法的目的。
4、多练
针对题目多次练习。练习时留意练习量和时间的支配。刚开始可以天天练习,过段时间以后可以一两天练习一次,再到一周练习一次,典型题型课选择〔40+4〕x25;〔40x4〕x25;63x25+63x75;65x103-65x3;56x99+66;125x8;48x102;48x99等。+
对于比较特别的题目可以间断性练习,对优生提出把握的要求,如:36x98+72;68x25+68+68x74;32x125x25等。
乘法安排律教学反思15
《新课程标准》把以“学生进展为本〞作为新课程的基本理念。提出“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靠仿照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究与合作沟通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然而,这些新的教学理念在实际的课堂教学中如何表达呢?
几年来,我在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方面进行了主动探究。下面,就“乘法安排律〞一教学片断,谈谈自己对如何转变学生学习方式的。
[教学片断]
师:〔出示课件〕树勋中心小学购置舞蹈服装,每件上衣65元,每条裤子35元,购置12套衣服一共要多少元?〔能用不同的方法帮助他们算算吗?〕
生:〔6535〕×12=1200〔元〕
生:65×1235×12=1200〔元〕
师:每个算式的结果都是1200元,那么这两个算式有什么关系?
生:〔6535〕×12=65×1235×12
师:刚刚我们是通过计算发觉两个算式相等的,大家能依据题意说说两个算式为什么相等吗?
〔学生小组商量〕
〔过了一会儿,有几个同学举起了小手,教师指名回答。〕
生:我们小组认为:我们知道一件上衣和一条裤子合起来叫一套衣服,就是65元和35元的和,买12套衣服的价钱就是12个65元和12个35元的和;每件上衣65元,12件上衣的价钱就是12个65元,每条裤子35元,12条裤子就是12个35元,合起来也是12套衣服的价钱,所以〔6535〕×12=65×1235×12。
师:哪位同学听懂了他说的意思?请用简洁的语言说一遍。
生:12个65加12个35等于12个65与35的和。
师:请同桌相互说一遍。
师:照这样,你能再写出几组这样的等式吗?〔学生独立思索。〕
〔过一会儿,一只只小手举起来了,教师指名回答。〕
生1:〔1525〕×8=15×825×8。
生2:8×〔2440〕=8×248×40。
生3:〔1218〕×15=12×1518×15。
……
师:同桌检查一下,对方写的等式两边是否相等?
师:同学们认真观看,对比上面的等式左右两边的式子有什么特征?你从中发觉什么规律?小组内的同学可以相互商议 、商量。
过了5分钟左右,举起了几只小手。
生1:我们小组发觉:等号左边的式子不是两个数的和乘一个数就是一个数乘两个数的和,等右左边的式子都是括号内的两个数与括号外的那个数相乘,最终把两个积相加起来。
生2:我们小组从乘法的意义理解发觉:比方〔1525〕×8=〔〕×8〔〕×8。因为15和25的和等于40,左边的式子可以理解为40个8,右边的式子可以理解为15个8加25个8一共是40个8,所以40个8等于15个8加25个8。
……
师;同学们刚刚观看特别认真,都代表本组讲出了你们发觉的规律。
师:像〔6535〕×12=65×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中小企业数据中心建设方案
- 木材采运企业的社会责任与可持续发展战略考核试卷
- 2024年专用:实验室场地租赁协议
- 班组危害辨识和风险评价考核试卷
- 吊装机租赁合同模板
- 店品牌转让合同模板
- 2024年供货合同:货物批量采购与配送
- 培训劳务服务合同模板
- 2024年个人借款保证人合同
- 摩托车在电子商务中的运营模式考核试卷
- 康派家具公司财务管理制度
- 赣州市中小学三年级上册计算机教室上机记录表
- 小学语文人教三年级上册第四单元《一边读一边猜》群文阅读
- 储罐安全操作规程
- SpaceClaim.中文教程完整版
- 新生儿足底血采集技术评分标准
- 面向品牌供应链的绿色物流方案最佳实践
- 《IT人员职业规划》
- 2022年江西省书记员招聘笔试试题及答案解析
- 宅基地行政复议申请书范本,行政复议申请书格式
- 牙齿大班教案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