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保险诚信建设若干法律问题研究论文_第1页
我国保险诚信建设若干法律问题研究论文_第2页
我国保险诚信建设若干法律问题研究论文_第3页
我国保险诚信建设若干法律问题研究论文_第4页
我国保险诚信建设若干法律问题研究论文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6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PAGE第43页共68页我国保险诚信建设若干法律问题研究摘要保险诚信建设是我国保险业健康持续发展的基石,是促成我国社会稳定、人民安居乐业的重要保障,也是我国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目前我国社会的保险失信现象较为普遍,危害较为严重,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保险业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研究保险诚信建设是现阶段保险界迫在眉睫的重要课题,也是全社会关注的热点问题。保险诚信建设,重在保险诚信法律制度建设。要搞好保险诚信法律制度建设,必须厘清法律制度建设的宗旨、目标和基本框架。我国保险诚信法律制度建设应该以规范保险活动、保证保险当事人合法权益、加强保险业的监管和促进保险业的健康发展为宗旨,以体系完备、制度严密和符合国情为具体的目标,以“一条主线、两个领域、三个立足点”为立法的基本框架。所谓“一条主线”,指以最大诚信原则为主线;“两个领域”,指保险合同管理和保险业管理领域;“三个立足点”,指参与保险活动的三方当事人,即投保人、保险人和保险中介。最大诚信原则(utmostgoodfaith)是保险活动的基本原则,是保险诚信法律制度的核心。因为保险关系的成立基础、保险产品的功能、保险合同和保险行业的特征、保险业演进等原因,在保险领域必须推行最大诚信原则。最大诚信原则在保险领域发挥重要作用,比如可以敦促保险当事人以善意、诚实、守信的态度行使权利、履行义务;可以平衡保险当事人间的各种利益冲突;可以授予法官自由裁量权,以弥补保险立法的缺陷与不足。但是,我国目前并没有将最大诚信原则明确写入保险法,这是非常不合时宜的,必须将该原则明确立法。最大诚信原则是保险诚信的基本原则,但要保证该原则的实施,还必须建立一系列具体的法律制度,以便该原则的贯彻落实。结合目前我国的立法现状,参照国外的保险诚信立法,我们应该建立、修订、完善以下法律制度:投保人的告知制度、投保人(被保险人)的保证制度、被保险人的危险增加通知制度、保险人对普通条款的说明制度、保险人对免责条款的明确说明制度、保险人的赔付保险金制度、保险人的弃权和禁止反言制度、保险人的准备金和最低偿付保障制度、保险人的市场退出制度、保险中介的诚信制度等。在做好保险诚信立法的同时,还要加强对保险诚信法律制度的依法执行工作。真正做到依法执法,才能使保险诚信建设不流于形式。我国的保险诚信执法应该加强执法的主动性,执法部门要提前介入做好预防,要主动监控做好惩处;注重执法的全面性,防止过度关注保险人忽视投保人诚信和不重视保险中介的诚信两种错误倾向;突出执法的重点环节,即承保、理赔和保险资金运用等环节。关键词:保险诚信,法律问题,研究LegalAnalysisOfOurCountry’sInsuranceSincerityConstructABSTRACTTheconstructofourcountry’sinsurancesincerityisnotonlyveryimportantforourpeopletolivesmoothandsteady,butalsoforourinsuranceindustrytodevelophealthilyandsequentially.Butnowinourcountry,it’scommontobreakfaithininsuranceactivity.Obviously,it’squiteharmfultoallthepeopleandsociety.Inordertostrengthenourcountry’sinsurancesincerityconstruct,wemuststrengthenthelawsystemconstructofinsurancesincerity.Butbeforewedoit,wemustnaildownsomeimportantessentialsoftheinsurancesinceritylawsystem,forexample,thetenet,thegoalandthebasicstructure.Utmostgoodfaithisthenuclearlawprincipleofinsurancesinceritylawsystem.Itwasproducedintheactivityofinternationaltrade,18thcentury.Mostofthecountryadmittheprinciple,andregarditasthebasicprincipleininsurancelawsystem.Ourcountry’sacademiahasalsoadmitteditforalongtime,butourcountryhasn’taffirmeditasalawprincipleandwrittenitinourinsurancelaw,it’sapity.Itmustbechangedimmediately.Inordertocarryouttheprincipleofutmostgoodfaith,wemustconstitutemanyinsurancesinceritylaw,forinstance,thelawofpolicy-holder’sapprize,thelawofpolicy-holder’sguarantee,thelawofunderwriter’sexplain,thelawofunderwriter’scompensate,thelawofunderwriter’swaiverandestelle,thelawofinsurance-agency’ssincerity,etc.Theymustbeconstitutedatoncetofulfiltheprincipleofutmostgoodfaith.Atlast,wemuststrengthentheperformofinsurancesinceritylaw,otherwise,wecann’tacquiretheeffectofinsurancesinceritylawconstruct.Weneedtoexecutethesinceritylawmoreforwardly,andmorecomprehensive.Whenweexecutethesinceritylaw,wealsoneedtostandoutthefocustache,it’sgoodtoperformtheassignment.KEYWORDS:utmostgoodfaith,legalproblem,analysis目录导言……………………..8一、我国保险业诚信现状分析………..8(一)现阶段我国的保险诚信建设存在的问题………………..9(二)保险业失信问题造成的危害…………….11(三)保险业失信现状的原因分析…………….12二、我国保险业诚信法律制度建设的宗旨、目标和基本框架…….14(一)我国保险业诚信法律制度建设的宗旨………………….15(二)我国保险业诚信法律制度建设的目标………………….19(三)我国保险业诚信法律制度建设的立体框架…………….201、一条主线:最大诚信原则………………...202、两个领域:保险合同管理和保险业管理………………...223、三个立足点:投保人、保险人和保险中介……………….……………..22三、最大诚信原则在保险诚信立法中的地位和作用……………….23(一)在保险领域实行最大诚信原则的原因………………….24(二)最大诚信原则在保险活动中的基本功能……………….29(三)正式确立最大诚信原则在我国的法律地位…………….31四、实施最大诚信原则的保障制度………………….33(一)投保人的告知制度……….33(二)投保人(被保险人)的保证制度…….…36(三)保险标的安全维护与危险增加通知的法律制度……….40(四)保险人对普通保险条款的说明制度…….41(五)保险人对免责条款的明确说明制度…….43(六)保险人的赔付保险金制度……………….47(七)保险人的弃权和禁止反言制度….………49(八)保险人的最低偿付保障制度…………….52(九)保险人的市场退出制度………………….54(十)保险中介的诚信制度…………………….58五、保险诚信法律制度的依法执行………………….60(一)提高执法的主动性……….60(二)注重执法的全面性……….62(三)突出执法的重点………….63致谢…………………….65参考文献……………….66导言诚信是市场经济发展与完善的基石,更是保险事业健康发展的生命线。从我国保险业自身发展的进程上看,我国保险业的发展还处在做大做强的初级阶段,市场发育还不成熟,法律制度还不够健全,信用环境还不完善,诚信意识还不够强化,诚信行为还不太规范。从我国保险业参与国际竞争的进程看,我国保险业正处在应对竞争的关键时期,按入世协议,加入WTO五年后,我国的保险市场将向外资作全面开放,民族保险将在资本实力、品牌价值、管理水平、诚信服务等领域与外资保险展开全面抗衡。而在这场决定民族保险业生死存亡的战役中,诚信的竞争是决定战役成败的制高点,是竞争的重中之重。从我国和谐社会建设的进程看,保险诚信是促成我国社会稳定、人民安居乐业的重要保障,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基础,保险诚信建设是我国和谐社会建设的重要组成部份。在这样的背景下研究我国的保险诚信建设,既对保险理论的创新具有重大的理论意义,也对保险实践的发展和我国社会的进步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我国保险业诚信现状分析现阶段我国的保险诚信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近几年来,由于市场主体增加较快、法律法规建设滞后、行业标准尚未形成等原因,失信现象在保险公司从业人员、投保人、保险中介机构中屡屡发生,在很大程度上损害了保险业的形象,并由此引发了众多纠纷,对保险业的健康发展产生了极为消极的影响。保险诚信缺失已经成为中国保险业必须面对的严峻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不如实履行告知义务,误导消费者在实际操作过程中,部份保险公司业务员不按照保险法的规定履行如实告知义务,宣传条款时避实就虚,对投保后的权利大加渲染、空口许诺,对除外责任及消费者的义务或是避之不谈,或是闪烁其辞,误导消费者产生一种“保险就包险”的片面认识,以此收取消费者的保险金。还有些保险公司的业务员,为多挣佣金蒙骗客户多交保费,承保时不是站在客户的立场根据客户的实际需求,为其设计科学合理的投保方案,有重点、有针对性地选择投保,而是为了多拿保费、多拿佣金蒙骗客户,一味地动员客户超过自身的承受能力,保全保足,造成客户的无谓开支,甚至导致部份客户因无力续保而退保。不依合同履行理赔义务,坑害消费者权益部份保险公司承保理赔两张脸,动员投保时是满脸灿烂、热情服务,千方百计将保单签到手,一旦出险马上变成冷脸,拖延赔付,或干脆拒赔,惜赔现象时有发生,与承保时判若两人。通过拖延赔付、无理拒赔等不正当手段,在社会中形成了“投保易,理赔难”、“收款快,赔款慢”等恶劣影响,严重侵害了被保险人的合法利益。更有甚者,理赔时向客户“吃、拿、卡、要、报”,使客户的利益雪上加霜,诚信原则完全被抛之脑后,社会影响极差。保险中介诚信缺失现象普遍保险中介机构鱼目混杂,很多机构利字当头,诚信缺失严重。比如没有权限擅自展业,签约时和保险公司协同一气共同误导消费者,违规签地下保单甚至假保单欺骗投保人,展业中泄露保险双方当事人的商业秘密以换取经济利益,支付高额的回扣扰乱保险市场,收取保费后擅自挪作它用或干脆卷走了事等。这些行为严重损害了客户的利益,降低了公众对保险的认同感,损害了保险业在社会公众心目中的整体形象。保险欺诈现象时有发生有的投保人投保时隐瞒风险信息欺骗保险公司签单,有的先出险后投保,有的伪造与保险事故有关的证明、资料和其他证据,编造虚假的保险事故原因或者夸大损失程度,骗取不当利益,有的对低值物品高额投保,然后肇事骗赔,更有的人为制造保险事故,故意造成保险财产的损失及被保险人的人身伤亡事故。这些现象加重了保险双方的互不信任,使我国的保险诚信建设形势更加严重,任务更加艰巨。保险业失信问题造成的危害诚信是保险业的生命,当保险业的诚信缺失升级为诚信危机时,将直接影响到整个社会的安危、行业的兴衰、保险从业人员的个人前途和广大被保险人的切身利益。对社会的危害保险业是与社会各行各业、各种人群联系最广泛和最密切的特殊服务性行业,是三大金融行业支柱之一,和国计民生密切相关。一个稳定、和谐的社会,必定是诚信友爱的社会,是具有较高道德标准的社会,如果保险业出现诚信危机,将会直接影响到人民生活的稳定有序,影响到社会成员的道德风尚和各阶层的和睦共处,从而影响到社会的稳定和经济的发展,最终影响我国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总体目标的实现。对保险行业的危害如果保险公司与保险中介存在严重的诚信不足,就会使公众对保险行业失去信任,导致现实的保险需求和潜在的保险需求减少,使保险行业失去稳定健康长期发展的基础。保险公司的不诚信行为还会扰乱保险市场秩序,造成保险市场的混乱和保险主体间的恶性竞争,损害了企业发展的长远利益。另外我国保险市场已经全面对外开放,民族保险业要面对国外诸多老牌保险公司的竞争,如果我们的民族保险业不重视诚信建设,将会在竞争中丧失社会公众的信任和支持,危及我国民族保险业的生存与发展。对保险从业人员的危害保险从业人员如果对投保人不诚信,一旦被发现,直接的后果将会是失去客户的信任,受到客户的抵触,业务开展非常困难。如果不诚信的行为触犯了法律,更严重的后果是受到法律的惩罚,丧失个人的职业前途。随着社会信用体系的建设,和相关法律法规制度的建立和完善,保险从业人员的不诚信行为必然会受到道德的谴责和法律的严惩,保险从业人员不诚信行为的成本将会越来越高。对消费者的危害保险行业的不诚信行为将会造成经济纠纷,使消费者蒙受经济利益上的直接损失,对保险失去应有的信任和热情。消费者自身的不诚信行为也会危害保险行业的诚信基石,使保险公司承受意外损失,影响保险公司的竞争力,加剧保险双方的对立。消费者的部份严重的不诚信行为还可能构成保险欺诈,触犯了我国现行的法律,将会受到法律的严惩。保险业失信现状在制度层面的原因我国保险业诚信缺失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从最根本上说是由于缺乏有效的制度约束导致的。保险业失信不仅是一个道德问题,更是一个制度问题。从制度层面分析,导致我国保险业失信现象的原因有以下几点:对具体保险行为的诚信要求的立法不严密比如最大诚信原则在我国还没有正式立法,国外通行的投保人的保证制度,保险公司的弃权和禁止反言制度等,在我国也还没有正式确立,保险人对保险条款的说明和对免责条款的明确义务在操作上有不明之处,容易被合同当事人规避等。对具体保险行为的诚信规定不严密,使得保险合同的当事人在履约时无法可依,诚信原则变成了当事人的良心义务,而不是法定义务,极大地恶化了我国的保险诚信环境。有关保险从业机构管理制度的立法有缺失按目前的规定,保险中介机构的准入门槛偏低,又没有行之有效的制约机制,使得大量中介机构涌入保险市场恶性竞争,加剧保险业的失信。对保险公司的管理也存在不足,比如国有保险公司的产权要进一步明晰,保险公司的保险准备金、再保险、最低赔付能力等重要指标的管理规定要进一步完善,保险公司的市场退出机制要进一步明确和细化,保险行业的承保、理赔等重要业务环节要制定统一的操作规范。保险失信的监管力度不够,失信成本太低虽然保险双方失信现象时有发生,但真正通过制度得到惩罚的案件却相对较少,保险失信的成本太低,造成失信现象的蔓延。另外保险监管力度还不够,难以做到执法必严。虽然保监会成立以来,加强了对保险市场秩序的清理整顿,完善了保险监管体系,改进了保险监管方式,监管工作取得了很大的成绩,保险市场秩序和环境有了较大程度的改善,但无论是从监管广度还是从监管深度来说,都显不够,监管水平也需进一步提高。社会信用体系不完善现代市场经济的健康发展离不开健全的社会信用体系社会信用体系建设也和保险诚信建设密切相关,但因和本文主题无太多关联,故后文未展开详述。的支撑,而健全的社会信用体系是现代市场经济高度发达的产物,两者是相辅相成的。而保险信用体系的建设同样离不开社会信用体系的支持。由于目前我国社会诚信制度发展比较落后,整个社会缺乏中立的信息中介机构,社会信用体系建设也和保险诚信建设密切相关,但因和本文主题无太多关联,故后文未展开详述。我国保险诚信法律制度建设的宗旨、目标和框架我国的保险业诚信现状存在上述诸多问题,解决这些问题的关键在于健全法律,完善制度,从源头上加强根治,打好建设保险诚信法律制度的攻坚战。我国已颁布了《保险法》、《保险企业管理暂行条例》(国发[1985]33号)、《保险管理暂行规定》(银发[1996]225号)、《保险代理人管理规定(试行)》(1997年11月30日中国人民银行公布)、《保险经纪人管理规定(试行)》(银发[1998]61号)、《上海外资保险机构暂行管理办法》(银发[1992]221号)、《人身保险新型产品信息披露管理暂行办法》(保监发[2001]6号)、《保险公司高级管理人员任职资格管理规定》(保监发[2002]2号)、《保险公司最低偿付能力及监管指标管理规定》(保监发[2001]53号)等一系列法律法规我国目前的保险诚信立法现状,在中国保险学会2005年出版的《保险诚信读本》第二章第三节“保险业诚信建设现状我国目前的保险诚信立法现状,在中国保险学会2005年出版的《保险诚信读本》第二章第三节“保险业诚信建设现状”一篇中有详述。我国保险诚信法律制度建设的宗旨任何法律制度的建设都有其特定的目的,也就是所谓的宗旨。一切活动都要按照宗旨实施,不能和宗旨相违背。在我国,要搞好保险诚信方面的法律制度建设,必须遵循以下几点宗旨:规范保险活动保险业在稳定企业经营,保障人民生活安定,促进市场经济发展等方面,发挥了越来越重要的作用。近年来,我国的保障市场有了很大的发展,机构的数量和从业人员都有了很大的增长,业务范围也有了逐步的扩展,保费收入也在逐年大幅递增。但是,由于我国保险市场处于发展阶段,从业人员的素质参差不齐,尚缺乏丰富的经验,法律法规不健全,监管手段和管理措施也存在一定的差距,因此在行业内存在着较多的不诚信问题。例如,一些地方和单位把办保险当作集资的手段,滥用保险资金,严重扰乱了保险市场秩序,损害了投保人和被保险人的利益;有些保险公司采取不正当的手段争夺保险市场,进行不正当竞争,为保险公司的偿付留下了隐患;还有一些投保人与保险人员勾结,骗取保险金的赔付等等。为了保证我国保险业的健康发展,必须依法规范保险的活动,使保险活动完全纳入诚信的轨道,无论是订立保险合同,还是设立保险公司,经营保险业务等,都要依照法律诚信行事。保护保险活动当事人的合法权益保险活动的当事人,是指依照保险合同,在保险活动中享有权利和承担义务的人。在保险活动中,保险人收取保险费,相对应地承担被保险人所可能面临的风险;投保人向保险人支付保险费,同时转嫁被保险人的风险。保险活动的当事人依诚信原则享有相应的权利并承担相应的义务,保险当事人所涉及的权利、义务都需要在诚信法律制度中作出明确的规定,使保险当事人清楚地知道自己所应有的权利和义务,正确地行使和享有权利,承担义务。任何一方当事人,无论是保险人还是投保人或是被保险人,在参与保险活动中都应当严格遵守诚信的规定。由于在保险活动中,当事人的权利、义务是确定的,一方不遵守诚信的规定,就有可能损害对方的合法权益。为了使保险活动当事人的合法权益得到保护,保险法规定投保人对保险标的应当具有保险利益;投保人的如实告知义务;保险人的说明义务;在保险合同发生歧义时作有利于被保险人和受益人的解释等。为了使当事人合法权益的保护得以落实,法律还必须规定保险当事人不诚信要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切实保护保险活动当事人的合法权益,是制定保险诚信法律制度所要实现的重要目的之一。加强对保险业的监督管理政府保险监督管理机构依法对保险人、保险市场进行监督管理,其目的是确保在诚信原则的约束下,保险市场能够规范运作,保险经营单位依法经营,保证保险人的偿付能力,保障被保险人的合法权益,提高保险体系的效率,防范和化解保险风险,促进保险业健康、有序发展。保险诚信立法将加强对保险业的监督管理作为立法宗旨,这是由保险业的特殊性决定的。首先,保险所具有的社会性,决定了保险业经营的好坏直接影响社会的安定。保险业务渗透到社会的每一个行业甚至每个人,保险公司的客户非常宽泛,保险公司诚信与否,经营的好坏,不仅影响到保险公司自身,也影响到保险公司所涉及的每个行业、领域,每个家庭、个人,因此,政府必须对保险公司进行严格的诚信监督。其次,保险所具有的专业性,决定了一般企业、公民对保险费率的计算等一些专业性很强的问题难以把握,处于弱势地位,保险公司承诺的兑现及保险赔付的主动权掌握在保险公司手中。实践证明,为了保护保险活动当事人的合法权益,维护保险活动的诚信秩序,仅靠保险公司的自律没有任何外部监督管理是不可靠的,必须加强政府监管。促进保险事业的健康发展保险事业是国家经济建设和社会生活中重要的组成部分,保险事业发展的好坏、健康与否,直接关系到国家的经济建设、社会安定,规范保险活动,加强对保险活动的监管,其直接目的就是为了促进保险事业的健康发展。如果保险活动不诚信,当事人权益无保障,保险所应具备的效应体现不出现,那么保险事业的发展就一定会受到制约,就不能促进国民经济的发展,也不可能起到稳定社会,造福人民的作用。因此,制定保险诚信法律制度,使保险诚信问题规范化、法制化,一切行为都在法律的范围之内,减少保险活动的任意性,将保险活动中可能出现的问题在法律里规定清楚,规定当事人的行为规则,使当事人清楚地知道什么行为是诚信法律允许的,什么行为是诚信法律所禁止的,什么行为该做,什么行为不该做,这样就能使保险活动规范、明确,从而促进保险事业的健康发展。我国保险诚信法律制度建设的目标在确定立法宗旨的基础上,要将保险诚信法律制度建设加以贯彻和落实,还必须围绕上述宗旨制定具体的目标。我国保险诚信法律制度建设的目标有以下几点:体系完善法律制度建设如果不构成完善的体系,起不到立法的初始目的。我国的保险诚信法律制度应该构成一个合理的体系,这个体系应该自上而下,不仅要有最大诚信的纲领性文件,还要有具体的落实细则。既然是体系,就应该跨越法律、行政法规、地方性法规、政府规章等几大法律层次,做到层层递进环环紧扣;能够约束投保人、保险人、保险中介等所有参与保险活动的市场主体,规范保险活动从承保到理赔的各个业务环节;能够统筹兼顾各方主体的利益,在现实活动中大力推行诚信的价值观和行为模式,为具体诚信制度的立法打好基础。制度严密要构建完善的保险诚信法律体系,就必须确立一系列具体的、严密的诚信制度,用以保证最大诚信这一核心法律原则的落实。这一套制度可以分散在不同的法律部门和法律规则中,但从总体上看应该是一个有机的整体,细致而周全。这套制度要做到重点突出,关键之处有侧重,关联之处有呼应,能够涵概保险合同管理和保险业管理的方方面面的环节,体现出最大诚信原则的精髓,并且具有适用性,能够在保险领域得到有效的适用。符合国情我国的保险诚信法律制度建设还应该体现我国的国情,不能和我国国情相违背。我国的保险业发展还处于初级阶段,国民的诚信意识和国外发达国家比还存在一定差距,社会的诚信环境也不太理想,所以在保险诚信法律制度建设上,既要做好和国际接轨,学习国外保险发达国家先进的立法技术,缩短我们的摸索过程,又要体现中国现阶段的国情,要在现有的基础上循序渐进,不能过份图快,否则可能付出较重的代价,欲速则不达。我国保险诚信法律制度建设的框架一条主线:最大诚信原则普通民事领域推行的是诚信原则,保险是民事行为,保险活动理所当然地受到诚信原则约束,诚信原则的一般性要求在保险领域同样适用。同时由于保险经营和保险合同的特殊性,合同双方的诚信度还必须超出一般行业的普通标准,达到诚信原则所能达到的极致程度,这体现在法律原则上就是最大诚信原则。最大诚信原则最先产生于18世纪的海上保险交易中,在《英国1906年海上保险法》中被正式确立为法律制度《英国1906年海上保险法》第17条规定:“海上保险是建立在最大诚信基础上的合同,如果任何一方不遵守最大诚信,另一方可以宣告合同无效。”。就本质而言,最大诚信原则并非是一项独立的法律原则,而是民事领域一般诚信原则的严格形态,是一般诚实信用原则在保险业中的具体运用和发展。之所以被称为“《英国1906年海上保险法》第17条规定:“海上保险是建立在最大诚信基础上的合同,如果任何一方不遵守最大诚信,另一方可以宣告合同无效。”最大诚信原则,应该成为贯穿我国保险诚信法律制度建设工作的主线,而且是唯一主线。具体地说,最大诚信原则是制订具体的保险诚信法律制度的依据,它确定了保险诚信立法的指导思想,确定了保险诚信立法的价值取向,避免具体的诚信法律制度之间的矛盾,实现保险诚信法律体系的和谐,保证法律功能的正常发挥。它与具体的保险诚信法律制度之间是一般与个别的关系,在保险活动中,保险主体首先应当以最大诚信原则作为出发点和行为准则。它是具体法律制度的来源和根据,保险主体在遵守具体的保险诚信法律制度时,同时也是在遵守最大诚信原则。而当具体的保险诚信法律制度缺乏、不清晰或自相矛盾时,保险活动应直接以最大诚信原则为行为准则。此外,最大诚信原则对于审判工作具有指导性作用,它不仅是法官解释具体的保险诚信法律制度的依据,而且是补充具体保险诚信制度漏洞的基础,尤其是在现行法律缺乏相应的具体规定时,法院可以直接适用最大诚信原则裁判案件。两个领域:保险合同管理和保险业管理鉴于保险合同关系和保险业监管关系的不同性质,现代保险法在内容上涉及两个方面:一是保险合同法,主要调整保险当事人之间的合同关系,约束保险当事人的具体保险行为;二是保险业法,主要调整政府对保险公司的监督和管理关系,约束保险公司自身的经营这个分类是保险业界对保险法的通行分类,我国现行的《保险法》就是对两部份内容的合并立法。但目前学界有将保险业法从《保险法》中分立出去,并单独立法的呼声。这个分类是保险业界对保险法的通行分类,我国现行的《保险法》就是对两部份内容的合并立法。但目前学界有将保险业法从《保险法》中分立出去,并单独立法的呼声。基于上述原因,保险诚信法律制度建设也要与之相对应,在保险合同管理和保险业管理两个领域分别实施。在保险合同管理领域搞好诚信立法,是和保险双方利益直接相关的大事。保险双方的权利义务都是基于保险合同而发生,双方的具体保险行为都是围绕保险合同而展开的,保险合同的不诚信履行对保险双方的利益产生直接影响。在保险合同管理领域搞好诚信法律制度的建设,是保险诚信建设的重中之重。在保险业管理领域,也应该围绕诚信原则搞好制度建设,因为对保险业的监督管理是保证各大保险公司正常经营、持续发展的重要举措,保险公司的持续经营,尤其是寿险公司的持续经营,反过来又是对投保人最重要的诚信,所以在保险业管理领域搞好诚信法律制度建设,也是保险诚信建设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三个立足点:投保人、保险人和保险中介在保险诚信法律制度建设中,最大诚信原则是核心和支柱,但贯彻落实还必须依靠一系列具体的制度,而所有的制度又必须有具体的约束对象,即投保人、保险人和保险中介。投保人(产险中即被保险人,寿险中和被保险人可能不一致,但两者处于类似地位)是保险交易中的买受人,投保人投保时的不诚信将削弱保险关系成立的基础,导致保险合同当事人一开始就处于利益不公的状态,给合同履行带来障碍。保险人的诚信则是合同履行诚信与否的最重要因素,现实中保险人往往可以自主设计保险险种,制订保险合同,厘定保险费率,出险后确定保险赔付金额,是市场游戏规则的制定者,在保险市场上占据强势地位,保险人如果没有诚信法律制度的约束,保险合同的履行必然不诚信。保险中介又分保险代理、保险经纪和保险公估,分别代表投保人和保险人的利益参与保险活动,保险中介的诚信问题也对保险诚信产生重大影响。保险中介一旦不诚信,必然由此产生消极的法律后果,而且因为他们的特殊身份,必然会将消极的法律后果转嫁给某一方的保险主体,最后导致保险合同的某方当事人蒙受损失。所以说,要真正做好保险诚信建设,就必须立足于三个不同类别的法律主体,分别完善对他们起约束作用的诚信法律制度,对他们齐管共抓,才能收到实效。最大诚信原则在保险诚信立法中的地位和作用在保险领域实行最大诚信原则的原因保险关系的成立基础众所周知,保险是人类抗御自然灾害和意外事故的共同行为,体现的是“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互助协作精神。每一个参加者都由衷地希望和要求其他当事人真诚参与,只有同舟共济,众志成城,才能抗御灾害,化险为夷。所以,当事人之间的精诚合作是保险关系成立的前提,如果一方缺乏诚意,或故意促使保险事故的发生,或于保险事故发生后拒不履行补偿或给付保险金的义务,则无异于欺诈,与保险宗旨背道而驰。当然,任何合同的签订,都须以合同当事人的诚实信用为基础。如果一方以欺诈手段诱骗他方签订合同,受欺诈的一方非但可据以解除合同,如有损害,还可要求对方予以赔偿。《合同法》第54条第2款明确规定:“一方以欺诈、胁迫的手段或者乘人之危,使对方在违背真实意思的情况下订立的合同,受损害方有权请求人民法院或者仲裁机构变更或撤销。”然而,就一般合同而言,其所应用的诚信原则是有限的。因为在一般合同中,当事人之间的关系从本质上说是一种利益分配关系。因此,合同当事人往往通过提高自己、贬损对方来达到自己的目的。所以,一般合同的签订、履行以“交易者自行当心”为第一要义。依照法律的规定,只有显失公平或者存在欺诈时,法律才赋予救济权利,对于一般的不诚实行为法律总是鞭长莫及、无能为力。例如,买卖合同中对于标的物的明显瑕疵并不要求卖方主动告知,而通常将检验货物视为买方的义务。但在保险关系中,保险人与被保险人休戚相关,双方必须善尽诚实信用,只有少发生保险事故,保险公司的偿付能力才有保障,被保险人的损失方能得到充分补偿。所以保险人与被保险人之间是利害相通,唇齿相依的关系,容不得尔虞我诈、坑蒙拐骗,而更崇尚公平交易,强调最大诚实信用。保险产品的功能被保险人参加保险基本上出于三个方面的价值追求。一是安全保障。保险是一种精神产品,能给消费者以安全感。从买卖的角度看,对被保险人来说,投保是支付保险费以换取安全保障。投保人通过与保险人签订保险合同,消除了一旦发生危险造成财产损失或人身伤亡而影响生产或生活稳定性的后顾之忧,使被保险人在心理上得到满足。二是经济补偿。保险商品的使用价值表现为向被保险人及时提供经济补偿,以求生活的安定。可以说补偿是保险的基本职能。三是获得收益。在人寿保险合同中,之所以特许保险利益消失后,保险合同继续有效,是因为人寿保险具有投资的意义,合同到期时所领取的保险金,是为自己所交付保险费的积累或增值。正是基于上述功能,保险已成为经济生活中重要的一环。每一投保人通过与其信赖的保险公司签订合同,希望将其在生产生活中可能面临的风险转嫁出去,从而避免或减少因危险发生而可能造成的损失。而保险人作为产品的销售者,要想让自己的保险产品在保险市场上具有竞争力,就必须以诚信为本,塑造良好的形象,树立全心全意为投保人服务的意识,做到价格公道、服务周到、善尽承诺、及时理赔。事实证明,在竞争激烈的保险市场,经营者的产品再优、技术再精、硬件再好、热情再高、干劲再大,但若诚信不足,则一切都是子虚乌有。所以,维持保险业的良好信誉,遵循最大诚信是保险活动的基本准则。保险合同的特征保险是转嫁风险的行业,保险事故是否发生、发生的时间及损失的大小在合同订立之际是不能预见的,故保险合同又被称为射幸合同。这与强调等价有偿的一般民事合同大相径庭。保险合同成立后,被保险人能否获得保险补偿还应视条款而定。在保险合同有效期内,若不发生保险事故,保险人只收取保险费,而无需承担补偿或给付义务;若发生保险事故,则保险人所支付的保险补偿将远远大于其所收取的保险费。发生保险事故后,从被保险人的角度看,因其已获得了经济补偿,而实际毫厘未损;从保险人的角度看,则因履行合同义务而成为损失的实际承受者。基于保险合同这种特殊性质,一方面,保险人希望收取高额保险费而不承担或少承担补偿义务,当保险事故发生后,保险人会千方百计利用法律和合同条款来推卸或减轻其补偿责任;另一方面,投保人则希望以最少的保险费获得最多的补偿,当保险事故发生后,被保险人往往夸大损失,以图得到额外的利益。可见,依诚实信用行使权利、履行义务是保险市场的基本要求。保险的行业特性如今保险在国民经济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被誉为社会的稳定器。保险经营的特征表现为:其一,保险费收取的分散性。保险运作的原理就是各个投保人以交纳保险费的方式来分担受害的被保险人的损失。投保人越多,收取的保险费越多;保险基金越雄厚,保险经营越安全;保险分摊越合理,保险人赢利的可能性就越大。但若保险人缺乏信用,投保人就会敬而远之,保险公司则门可罗雀,难以维持下去。其二,保险经营的安全性。投保人来自五湖四海,为的是一个共同的目标—保险保障。如果保险公司经营不善或破产,其自身难保,何以保人,可能产生的负面的社会影响将不言而喻。故保险人的责任重于泰山,其成长的好坏,不仅与被保险人利害相关,而且与社会安定息息相关。其三,保险资金的负债性。保险资金属于保险人对被保险人的负债。特别是投资性质的保险,到期必须按固定金额偿付。保险人不得将保险资金作为盈利分配,也不得作为利润上缴,而只能充分利用,确保增值。所以,保险业要健康发展必须实行科学管理与诚信经营双管齐下。保险业的演进现代保险源于海上保险,最大诚信原则可以追溯至海上保险初期。由于当时尚无通信设施,而在保险合同商订之际,被保险的船货往往航行于千里之外,保险人是否承保以及保险合同的权利义务如何约定只能依据投保人提供的有关资料进行判断,若投保人以欺诈手段诱使保险人与其签订合同,将使保险方深受其害。同理,若保险事故发生后,保险人推脱责任,也将会影响被保险人的生存和发展。长期以来最大诚信被公认为保险法的基本原则。随着科学技术的日新月异,现代社会生产规模空前发展,协作范围更加广泛,交易标的日益增大,交易风险愈加突出,任何一个环节发生问题都会引起连锁反应,造成难以估量的损失。适应现代化大生产的需要,当代保险种类繁多,标的复杂,保险期限长,保险金额大,风险范围广,保险经营的安全问题日益突出和重要。不言而喻,现代保险对合同当事人的诚实信用提出了更高、更迫切的要求。从以上原因看出,保险业从根本上讲就是以诚信为本的行业,诚信是保险业的基石,诚实信用是获取最大利润的前提和保证。保险公司作为民事主体,只有多次交易,重复交易,才能实现赢利的愿望。为了广泛收取保险费,保险方都会理性地恪守信用,以期下次继续合作。失信或弄虚作假只能得益于一时一事,而终将失去客户、失去市场。无庸置疑,诚实信用是保险业生命力的源泉。而对于投保人来说,良好的信誉记录可以使其以较低价格取得高额的保险保障,从这个意义上说,诚信就是金钱。加强诚实信用是保险法的重中之重,讲诚信才能立于不败之地保险业推行最大诚信原则的原因,在崔兆军保险业推行最大诚信原则的原因,在崔兆军、陈言军合著的《试论最大诚信原则的理论基础》一文中有详细论述。最大诚信原则在保险活动中的基本功能敦促保险当事人以善意、诚实、守信的态度行使权利、履行义务具体内容包括三个方面:其一,善意真诚的主观心理。是指当事人在订立保险合同时主观上不能有损人利己的心理,并且要以应有的注意程度设身处地为他人的利益着想,防止损害他人利益。它要求保险合同当事人怀有善良的合同动机,互利合作的合同目的,忠实的合同心态,不存恶意,没有欺骗的企图,排除追求不正当好处的目的。对于超额保险,如被保险人不存在恶意,保险人应按照保险标的的实际价值,根据损失程度予以补偿,不得随意主张合同无效,对投保人多交的保险费应予以退还。同理,如果保险期内未发生保险事故,投保人对约定的保险费也必须如数支付。其二,诚实守信的客观行为。是指忠于事实真相,遵守公平交易的商业准则,践行诺言、一诺千金,以实现相对人的利益。它要求保险合同当事人在进行保险活动时实事求是,对他人以诚相待,不得以邻为壑、不得有欺诈行为。其三,公平合理的利益结果。是指合同当事人通过一切合同行为所追求和达到的互利公道状况,当事人不得通过欺诈手段获取利益。如对于重复保险不得取得双重补偿,对于超额保险应按照实际价值予以补偿关于重复保险和超额保险的处理原则,我国《保险法》第四十条、四十一条有规定。关于重复保险和超额保险的处理原则,我国《保险法》第四十条、四十一条有规定。平衡保险当事人间的各种利益冲突因为保险合同双方当事人不同的交易动机、交易基础和交易目标,加之保险活动的复杂性、专业性的特性以及保险活动主体判断能力、预见能力的局限性,当事人在交易中往往不能详尽、周全地约定各自的权利义务,纠纷的发生也就因此不可避免。如保险合同专业术语的理解、条款的适用、合同违约、合同履约、合同责任等种种冲突与纠纷,若不及时化解,将直接影响到双方当事人的财产、权利享有及对整个市场的信赖感与安全感,进而影响到某个地区甚至整个国家的保险业发展。每逢此法律真空地带,保险法的最大诚信原则就能起到平息争议、补充漏洞的作用。例如某市1996年发生了一个案例,投保人投保人寿保险,缴纳了首期保险费之后,还没有来得及体检,被保险人就死于车祸。对于这类案例的处理,现行保险法上尚无明确的规定,也无保险监管机关的相应规则可循。于此,探析当事人订立合同的出发点,并运用诚实信用原则实事求是地处理就成为惟一选择。授予法官自由裁量权,使法官可以根据公平正义的要求进行创造性的司法活动,以弥补保险立法的缺陷与不足所谓法官的自由裁量,是法官在诚实信用原则的指引下,遵守立法者本意进行的价值判断和利益衡量。一方面,在法律规定不明或者没有规定时,阐明法律意旨,对法律进行漏洞补充;另一方面,在法律规定不符合法律目的,其适用有违正义时,避免机械地适用法律,而追求实现个案正义。通过授予法官自由裁量权,使法官获得一纸“委任状”,诚实信用原则成为克服成文法局限的重要工具。有一案例:1998年6月,保险公司业务员王某来到邻居徐家推销保险,基于对保险公司和王的信赖,徐欣然同意为目不识丁的母亲投保了两全保险。徐母经体检合格后,投保人交纳了保险费8000元,保险公司出具了保险单,其后各期保险费投保人均按期交纳。根据保险条款规定,被保险人在保险期间死亡,保险公司应向受益人支付保险金30万。2002年12月,被保险人因车祸遇难,当投保人向保险公司提出索赔时,保险公司对合同进行了挑剔般的审查后发现,被保险人签字一栏中的签名并非被保险人亲自所为,依《保险法》第56条第1款之规定:“以死亡为给付保险金条件的合同,未经被保险人书面同意并认可保险金额的,合同无效。”保险公司因此拒绝向受益人支付保险金。受益人诉至法院,一审、二审法院判决原告败诉,再审法院改判。此案的准确处理涉及到对法律条文如何理解的问题,《保险法》第56条的立法本意是保护被保险人的利益,防止投保人或受益人为骗取保险金而陷害被保险人。被保险人目不识丁,要求其必须书面同意是强其所难,体检本身就证明其同意参加保险。一审、二审法院之所以判决投保人败诉,主要是法官望文生义地理解法律条文,未能领会立法意旨之所在。正式确立最大诚信原则在我国的法律地位最大诚信原则是诚信原则在保险经济领域的特殊应用,是保险业赖以生存的根本原则,也在保险立法中被各国普遍采纳,比如1906年的英国海上保险法就规定“海上保险合同是一份建立在最大诚信基础上的合同”。如今将最大诚信原则明确写入保险法,是各国较为通行的做法,有利于在各个层面充分保证最大诚信原则在保险活动中的贯彻实施。在我国,保险理论界早已接受了最大诚信原则,保险立法时也处处体现着最大诚信的基本原则和立法思想,但我国现行保险法却没有对最大诚信原则作出明确表述。在1995年6月30日颁布实施的《保险法》中,只是将诚实信用原则与遵守法律和遵循自愿原则规定在同一条文,即第4条之中。为适应保险业蓬勃发展和加入WTO的需要,2002年10月,我国在总结保险市场经验的基础上,对《保险法》进行了修改,总则部分的唯一一处改动是增加第5条,明确规定:“保险活动当事人行使权利、履行义务应当遵循诚实信用原则。”相比较而言,修改后的《保险法》将诚实信用原则特意独立地规定为一条,其立法意旨就是特别强调保险活动必须遵循诚实信用原则,突出诚实信用原则在保险法中的地位。有学者认为,虽然我国保险立法就诚实信用原则的规定发生了上述立法方式和立法技术的变化,但是仅仅从《保险法》第5条本身,并不能得出我国保险法确认的诚实信用原则就是保险理论界和实务界论述的“最大诚信原则”的结论详见李记华、孙玉荣合著的《论保险的最大诚信原则》一文,2005年7月发布于中国保险网。,因为《保险法》第5条的规定与《合同法》第6条规定的措辞一模一样,没有任何特别的地方。仅仅从《保险法》第5条的文字表述作推断,似乎我国保险法确认的只是民法领域普通的诚实信用原则,并不是保险理论界论述的“最大诚信原则”。这种做法和国际惯例不符,而且迫使保险从业人员“挂诚信之名,行最大诚信之实”,造成实践工作的混乱。司法审判工作也同样受到影响,法官审理案件时经常需要援引“最大诚信原则”作审判依据,但如果真的引用了“最大诚信原则”又显得于法无据,最后只能引用普通的“诚信原则”详见李记华、孙玉荣合著的《论保险的最大诚信原则》一文,2005年7月发布于中国保险网。实施最大诚信原则的保障制度最大诚信原则是保险诚信的指导性原则,在保险诚信法律制度中居于绝对的核心地位,但如果没有具体的诚信制度与之相对应,体现它的宗旨和要求,落实它的原则和主张,最大诚信也就只能是空洞的口号,无法得到贯彻和保障。参照国外保险发达国家的保险诚信立法经验,我国也应该确立以下法律制度以保证最大诚信原则的实施:投保人的告知制度投保人如不履行告知义务,将使保险关系建立在信息不对称的基础之上,投保人通过保险得利,保险人则面临巨大风险,其中包括道德风险,这是有背最大诚信原则的。告知义务主体我国《保险法》只是规定投保人有如实告知的义务,未就被保险人是否为告知义务主体做出明确规定。这对于投保人和被保险人高度统一的财产保险来说可能不存在问题,但在人身保险实务中就有发生争议的可能。在一些实例中,投保人和被保险人不是同一人,且被保险人对保险标的的危险事项有比保险人更为透彻的了解,特别是有关被保险人个人或者隐秘事项,投保人难以知晓。若被保险人不负如实告知义务,对保险人估计危险难免会有妨碍,对保险人不公平,所以被保险人也应履行告知义务。告知的内容我国保险法没有明文规定“重要事实”的概念,而是从保险人询问的角度来界定事实的重要性判断标准,即保险人询问的事实都假定为重要事实,告知义务人应当如实回答询问的问题。保险人作为危害承担者是决定是否承担危险或以什么样的条件承担危险的最佳判断者,让保险人负担相应的注意义务以决定哪些事实需要核实,是合理的制度选择,这也符合告知义务人仅仅承担协助保险人收集信息的告知义务制度的最初目的。如果让投保人、被保险人在投保时负担那些用以判断对保险人来说哪些事实重要的交易注意,对保险外行、商业外行来说无疑是不合理的要求。但是,如果认为保险人询问的每一个事实都是重要的事实,那样同样不合理。实践中告知事项一般有:有关投保人和被保险人的详细情况;有关标的的详细情况;危险因素或危险增加的情况;损失期望值高出一般的情况;以往损失赔付情况;以往遭到其他保险人拒绝承保的事实等。而以下事项则无须告知:人人皆知的常识;危险减少的情况;保险单条款中已包括的情况。告知方式关于告知的方式,学说及其立法上有“询问主义”和“自动申告主义”之分。“询问主义”是指投保人仅就保险人所询问的,且以对于危险估计有关系的事实,据实告知于保险人,至于询问以外的事项,虽有重要性,投保人亦不负告知义务。“自动申告主义”是指投保人应为告知事项,不问自己确知与否,皆须尽量告知保险人,并须与客观存在的真实事项相符,以便保险人据其告知,以为估计危险之标准,从而投保人的告知义务不以保险人书面询问的重要事项为限,对于未被书面询问的重要事项也负有告知的义务。我国目前《保险法》第17条采用了“询问主义”我国《保险法》第17条规定:“我国《保险法》第17条规定:“订立保险合同,保险人应当向投保人说明保险合同的条款内容,并可以就保险标的或者被保险人的有关情况提出询问,投保人应当如实告知”。违反告知义务的法律后果保险法第17条针对故意和过失,规定了不同的法律后果。投保人故意隐瞒事实,不如实履行告知义务,保险人有权解除合同,对解除前发生的保险事故不承担赔偿或给付保险金的责任,且不退还保费;投保人因过失未履行如实告知义务的,足以影响保险人决定是否同意承保或提高保险费率的,保险人有权解除,投保人因过失未履行如实告知义务,对保险事故发生有严重影响的,保险人对解除前发生的保险事故不承担赔偿或给付保险金的责任,但可以退还保险费。从上述规定中可以看出,《保险法》对投保人在故意和过失两种心态下违反如实告知义务的法律后果作了不同规定,因此确认投保人违反义务的主观心态对确定其所应承当的法律后果非常重要。在实务中,这常成为引发纠纷的原因之一。笔者认为,解决此问题的关键在于举证责任的合理配置。针对投保人违反如实告知义务的行为不宜采用“谁主张谁举证”的原则,而应将举证责任倒置但是,按目前我国民事诉讼法的有关规定,此类案件还不属于举证责任倒置的范围,所以该观点只是学理上的探讨,在司法实践中的实施难度很大。但是,按目前我国民事诉讼法的有关规定,此类案件还不属于举证责任倒置的范围,所以该观点只是学理上的探讨,在司法实践中的实施难度很大。投保人(被保险人)的保证制度我国保险法没有对投保人(被保险人)的保证制度作出正式立法,但实务操作中多数保险合同均有保证内容严格地说,我国《海商法》第235条提到了关于保证的内容,但非常模糊,而《保险法》对此只字未提,所以不能因此就断言说保证制度已在我国正式立法。,例如财产险一般要求被保险人做出“不堆放危险品和特别危险品的保证”;机动车辆保险的被保险人必须保证保险车辆“保持安全行驶技术状态”;货物运输保险的被保险人必须保证“货物包装符合政府有关部门规定的标准”。其实保证制度在国外保险发达国家是较为普及的一项诚信制度,所以建议在我国的保险诚信立法中引入保证制度,以完善我国现有的保险诚信制度体系。以下几个问题在保证制度立法中值得注意:严格地说,我国《海商法》第235条提到了关于保证的内容,但非常模糊,而《保险法》对此只字未提,所以不能因此就断言说保证制度已在我国正式立法。保证的概念保证又称担保,是指投保人或被保险人对某些特定事项如为一定行为、不为一定行为或某特定事项的真实性向保险人所作的担保这里的“保证”不同于我国《担保法》中的“这里的“保证”不同于我国《担保法》中的“保证”,后者是指“保证人与债权人约定债务人不履行债务时,保证人按照约定履行债务或承担责任的行为”。保证和告知是有区别的。保证与告知两者的分水岭在于:告知立足于现在,保证放眼于未来。告知是对过去或现在事实的客观说明。告知虽非合同的一部分,但可以诱使合同的签订,违反告知义务并构成欺诈,合同则自始无效。而保证是对未来而言,并构成合同履行的一部分。违反保证,保险人有权解除合同,但对于解除前所产生的保险费及发生的保险事故对双方均有约束力。所谓意见或期望的告知,因其着眼于将来,实非属告知的性质。保证的形式保证从形式上通常可分为明示保证和默示保证两种。明示保证记载于合同之上,可分为确认保证和承诺保证,前者是指投保人对过去或现在某一特定事项的存在或不存在的保证,不涉及将来,后者则是指投保人或被保险人对将来某一特定事项的作为或不作为的保证,不涉及过去。默示保证则并非书面合同的组成部分,而是若干年来从事该行业的人都应遵守的惯例(一般存在于海上保险中),所以虽无文字规定但习惯上依然约束投保人或被保险人。海上保险的默示保证有三:一是有适航能力,即被保船舶在构造、性能、人员、装备、供给等方面,均应具备适合预定航行的能力;二是不改变航道,即被保险船只不应驶离两个港口之间的通用航道,除非为了躲避危险或履行人道主义义务;三是具有合法性,即被保险人不得从事非法运输,如进行走私,载运违禁品等。保证的内容及效力保证事项一般都推定为重要事项,一旦违反即可导致合同无效,因为它影响到保险人关于是否承保和保险费率大小的决定。而哪些属于重要事项,早期的保险法理论和实践认为,对于保证的事项均假定其为重要的,故在涉讼时,保险人只要证明保证已被破坏,无论是故意还是过失,对合同的影响毫无二致。换而言之,无意的破坏并不构成被保险人抗辩的理由。甚至认为,实际的事项即使较保证的事项更有利于保险人,保险人仍能以破坏保证为理由,诉请法院判决契约失效。因为依照保险惯例,法庭往往要求被保险人严格遵守契约规定的保证事项,而不衡量保证事项对于危险的重要性。此种严格的规定,源于18世纪的海上保险,对被保险人甚为不利。时至今日,为保障被保险人利益,各国立法在以下几个方面对被保险人利益加以补救:一是强调保证内容的重要性,以使其真正具有保证的性质,否则,被保险人即使有所违背,也不一定使保险合同失效;二是强调对保证采用功能的或公平的解释,对保证事项均采宽松解释,尤其当依文字解释仅能表示其为表面上的破坏,而对危险的影响仅属暂时的或轻微的时候,即须采用功能的或公平的解释此点可以防止保险人随意解除保险合同,滥用保证权利,在实践中尤为重要。。例如某人在购买火灾保险单时,保证不在屋内放置危险品,后为庆贺新年,购置大量鞭炮,自为保单规定之危险品。设该房屋失火燃烧,并引起鞭炮爆炸,保险公司是否可以被保险人破坏保证为理由,拒绝赔偿。此点可以防止保险人随意解除保险合同,滥用保证权利,在实践中尤为重要。保险标的安全维护与危险增加通知的法律制度众所周知,保险事故发生的概率,既取决于保险标的的固有风险,也取决于人为风险。防灾防损、未雨绸缪、防患于未然,对保险人、被保险人和整个社会具有积极的意义。保险事故发生后,对保险人而言,意味着要给付补偿金,对被保险人而言,因为有免赔率及间接损失的约定,也未必能得到十足的补偿。另外,保险事故发生后还有可能给第三人的人身或财产造成损害。而实践证明,风险如果进行有效预防是可以避免或减少的。为加强投保人、被保险人的责任心和防范意识,从社会整体利益出发,《保险法》第36条第3款规定,“投保人、被保险人未按照约定履行其对保险标的安全应尽的责任的,保险人有权要求增加保险费或者解除合同。”也是基于上述理由,《保险法》第37条规定了被保险人危险程度增加的通知义务,即在合同有效期内,保险标的危险程度增加的,被保险人按照合同约定应当及时通知保险人,保险人有权要求增加保险费或者解除合同;被保险人未尽上述通知义务的,因保险标的危险程度增加而发生的保险事故,保险人不承担赔偿责任。危险增加的通知义务是被保险人的法定义务,此项法律规定的出发点是均衡保险双方的利益关系,被保险人如不履行此项通知义务,将造成合同双方权利义务的不平等,被保险人从中获利,这也和最大诚信原则相背离。保险人对普通保险条款的说明制度我国保险法第17条第1款规定,订立保险合同,保险人应当向投保人说明保险合同的条款内容。在大多数情况下,保险人是保险关系中的强势主体,保险合同多为格式合同,其内容由保险人单方拟订,投保人或被保险人基本无参与机会,修改的余地也很小,而且保险条款融专业性、技术性及科学性为一体,如保险人不对保险条款作说明,显然未体现最大诚信原则的普遍效力,对投保人而言有失公允,因此法律规定了保险人的说明义务。保险人履行说明义务是最大诚信的要求,因此法律规定保险人的此项义务具有法定性、先合同性和主动性特征。关于保险人的说明义务,有以下问题值得重视:说明义务的适用范围从我国保险法第17条的规定看,保险人的说明义务适用于一切保险合同,但从实践看对上述规定的适用范围应作限制解释。保险人的说明义务应该仅适用于采用格式条款订立的保险合同,或具有“附合契约”“附合契约”是指契约的内容预先由当事人一方确定,他方当事人则只有依照其既定内容加入的契约。性质的保险合同。上述两种保险合同,投保人通常仅能依保险公司所规定的条款,决定是否同意订立,鲜有讨价还价之余地,所以才有规定保险人说明义务的必要。但格式条款或附合合同并不是保险合同的唯一表现形式,实践中采取非格式条款方式订立保险合同的情形也有存在“附合契约”是指契约的内容预先由当事人一方确定,他方当事人则只有依照其既定内容加入的契约。说明义务的履行方式我国保险法规定投保人履行告知义务遵循的是被动式的“询问主义”原则详见我国《保险法》第17条第1款。,即保险人不问,投保人可以不说。但保险法对保险人履行说明义务作了严格的规定,保险人履行说明义务必须遵循“自动申告主义”详见我国《保险法》第17条第1款。违反说明义务的后果我国保险法对违反免责条款的明确说明义务的法律后果作了特别规定(下文另有所述),但对违反免责条款以外的其他条款的法律责任未作特别规定。所以若保险人违反说明义务,并不能造成未说明条款必然无效的法律后果,但这一行为在性质上是违法的,投保人可根据合同法、保险法等现行法律对这类问题的一般性规定行使救济权。特别需要注意的是,保险法规定了保险合同的不利解释原则(保险双方对保险合同条款的理解发生争议时,对争议条款作不利于保险人的解释)。保险人不履行说明义务,很可能造成事后保险双方在条款理解上的分歧,这时候保险人将承担于己不利的后果。保险人对免责条款的明确说明制度我国保险法第18条规定“保险合同中规定有关于保险人责任免除条款的,保险人在订立保险合同时应当向投保人明确说明,未明确说明的,该条款不产生效力”,这一条款规定了保险人对保险合同中免责条款的明确说明义务。我国保险法第17条、18条分别使用了“说明”和“明确说明”两个不同的用语,探究保险法的立法本意,二者区别很大。对保险合同的一般性条款,保险人应当向投保人“说明”(一般性的解释责任);对责任免除条款,保险人应当向投保人“明确说明”(严格的、加重的解释责任)。免责条款在保险实务中经常引起诉讼纠纷,保险人在保险宣传时往往对免责条款采取回避态度,导致投保人产生认识上的误区,违背了保险最大诚信的要求。保险人对免责条款履行加重的解释责任,是法律对投保人利益的维护。免责条款的明确说明义务有以下问题值得注意:保险单中的“重要提示”、“明示告知”等字样,不能说明保险人对免责条款已履行明确说明义务保险人是否履行免责条款明确说明义务,是决定免责条款是否有效、保险公司胜败的关键因素。关于对免责条款的明确说明,在发生保险纠纷后保险人与投保人有不同的认识。保险人认为,保险公司在签订合同时已将免责条款印在保险单上,并且在保险单中已印上“重要提示”、“明示告知”等字样,其中的“请详细阅读承保险种对应的保险条款,特别是责任免除和投保人、被保险人义务”内容,已提醒投保人注意本保险单中的免责条款等内容,投保人且已签字认可,这就证明保险人已经尽到了明确说明的义务。而投保人或被保险人往往认为,保险人在订立合同时未解释该免责条款,保险单中虽有“重要提示”、“明示告知”等字样,仅起到提示投保人注意作用,不能依此证明保险人履行了明确说明义务。关于如何认定保险人是否已经尽到了“明确说明”的义务,最高人民法院对该问题进行了司法解释,该司法解释指出:“明确说明”是指保险人在与投保人签订保险合同之前或者签订保险合同之时,对保险合同中所约定的免责条款,除了在保险单上提示投保人注意外,还应当对免责条款的概念、内容及其法律后果等,以书面或口头形式向投保人或其代理人作出解释,以使投保人明了该条款的真实含义和法律后果详见最高人民法院研究室2000年1月21日所作的法研[2000]详见最高人民法院研究室2000年1月21日所作的法研[2000]5号《关于对保险法第十七条中规定的“明确说明”应如何理解的答复》。明确说明的范围,应限于格式条款中的约定免责条款保险合同条款大多是格式条款,但并非是唯一表现形式。实践中采用非格式条款订立保险合同的情形也是存在的。在此情况下,保险合同条款是投保人与保险人共同协商拟定,投保人在订约过程中已充分了解合同条款的真实含义和法律后果,若仍让保险人担负明确说明义务,既没有必要,也有失公平。因此,对非格式条款中的免责条款,保险人不必负明确说明义务。格式条款中的免责条款,根据不同的标准可分为不同种类:一类是以免责条款在保险合同中规定方式不同分为抗辩条款和除外责任条款。抗辩条款是因投保人、被保险人未履行保险合同中某项义务,保险人可依此为由拒赔,它一般以分散的方式规定。如机动车保险条款中规定的,被保险人不履行本保险单中第二十四条至第二十九条规定的义务,保险人有权拒赔。除外责任是指为避免投保人的误会而在保险合同条款中专门列明的,与保险责任相类似保险人不承担保险责任的危险事故。此类条款一般是在保险合同条款中专章或专节加以规定。机动车保险条款中的自然事故、火灾事故等即属此类。另一类是免责条款依其承袭法律规定或当事人约定,可分为法定免责条款和约定免责条款。合同中的免责条款如系《保险法》等法律规定的延伸,为法定免责条款。如机动车保险条款的责任免除条款中规定的被保险人或驾驶员的故意行为所造成的损失,保险人不负赔偿责任,是承袭《保险法》第六十五条之规定。约定免责条款是保险人为控制承保风险而订入的保险条款。如机动车条款中的战争险、自然险等,保险人不负责任,均为约定免责条款。法定免责条款是法律对保险合同当事人所直接提出的行为规范,具有普遍约束力。对法律的无知,不能作为否定法定免责条款效力的借口。法定条款无论是否被保险合同条款所引用,投保人均不得违反,亦不得援用《保险法》第十八条中规定的免责条款明确说明义务规范,以保险人未明确说明为由,主张其无效。因此保险人的明确说明义务的范围应限于格式条款中的约定免责条款,不论该约定免责条款为抗辩条款还是除外责任条款。保险人对已履行明确说明义务,应负举证责任在保险合同免责条款纠纷案件中,对免责条款明确说明是保险人的法定义务,否则该免责条款将归于无效。《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第六十四条第一款规定:“当事人对自己提出的主张,有责任提供证据。”《最高人民法院关于民事诉讼证据的若干规定》第二条规定:“当事人对自己提出的诉讼请求所依据的事实或者反驳对方诉讼请求所依据的事实有责任提供证据加以证明。没有证据或者证据不足以证明当事人的事实主张,有负有举证责任的当事人承担不利后果。”第五条第二款规定:“对合同是否履行发生争议的,有负有履行义务的当事人承担举证责任。”第七十六条规定:“当事人对自己的主张,只有本人陈述而不能提供其他相关证据的,其主张不予支持。”因此保险人对已履行明确说明义务,不仅要提供保险单证明在保险条款中已提示投保人对免责条款注意,而且还应提供相关证据证明,在签订保险合同时对有关免责条款的概念、内容及其法律后果等已向投保人作出解释。才能使免责条款最终被法院确认为合法有效。保险人的赔付保险金制度保险赔偿或给付,是指保险事故发生后或保险合同期满后,保险人根据投保人、被保险人或者受益人提出的索赔要求,在进行调查核实的基础上实施赔偿保险金的行为。赔偿保险金,是保险合同履行的核心环节,也是保险合同生效后保险人的主要义务,最能体现出保险的基本职能和最大诚信原则。最大诚信原则对保险人的保险赔付提出两项具体要求,一是及时,二是足额,任何有背上述要求的行为均被视为不诚信,将承担法律责任。保险赔付的及时性要求保险的赔付或给付必须作时间上的限制,保险人拖延赔付或给付,是对被保险人权益的侵害,是不诚信的表现。我国的保险法在保险赔付或给付上作了具体的规定,保险法第24条规定保险人对于被保险人或受益人的索赔,应及时核定,属于保险责任的,在达成赔偿或给付协议后10日内履行义务;第26条规定,如果损失额不能立即确定,保险人应于60日内预先支付最低数额的保险金,等损失额最终确定后再支付差额部份。按上述规定,普通的保险事故在保险双方达成赔偿协议后十天内,被保险人就将得到保险赔偿;如保险事故较为复杂,一时难以确定损失,最晚在发生事故后六十日,被保险人也将得到第一笔保险赔偿金。同时保险法24条还规定,保险人未及时履行前款规定义务的,除支付保险金外,应当赔偿被保险人或者受益人因此受到的损失。保险赔付的足额性要求保险人在被保险人出险后足额赔付被保险人的损失,是适用最大诚信原则的必然结果。保险法中没有直接对保险赔付的足额性要求作出量化的标准,但按普通理解,保险赔付是否足额适用“填平原则”来衡量。填平原则着重于进行损害的填补,通过填补使被保险人恢复到未发生损害时应有的状态。具体地说,保险赔偿的“填平原则”在实际操作中受以下三个因素的限制:一是以实际损失为限,如果突破这个限制就会造成被保险人的不当得利,也违背了保险的目的,违反了保险诚信;二是以保险金额为限,保险金额是保险人收取保险费的依据,如果赔偿超过保险金额,就会使保险人处于不平等地位,同样也造成被保险人的不当得利;三是以保险利益为限,保险保障的是被保险人在保险标的上的保险利益,如果保险赔偿超过被保险人的保险利益,超过部份也属于被保险人的不当得利,得不到法律的支持。保险人的弃权和禁止反言制度弃权和禁止反言是保险诚信的一项重要制度,在国外保险发达国家已存在上百年,对维护保险诚信发挥着重要作用。英美保险法的弃权与禁止反言,源于衡平法理念,在制度设计上具有科学性和完备性,能公平地确认投保人或被保险人与保险人之间的权利和义务,一方面,可限制保险人滥用解除或终止合同的权利,防止保险人从自身的过错中受益;另一方面,使善意信赖保险人的投保人在保险事故发生时其依据合同所享有的权利不会落空。因此我国保险立法有必要借鉴弃权与禁止反言的相关规定。但是综观我国保险法,对保险人的弃权与禁止反言制度的规定却非常少,仅第54条我国保险法第54条规定:“我国保险法第54条规定:“投保人申报的被保险人年龄不真实,并且其真实年龄不符合合同约定的年龄限制的,保险人可以解除合同,并在扣除手续费后,向投保人退还保险费,但是自合同成立之日起逾二年的除外”。弃权弃权指保险合同一方放弃他在保险合同中本来可以主张的某项权利,通常指保险公司放弃合同解除权或抗辩权。构成弃权必须具备两个要件:一是保险公司须有弃权的意思表示,这种意思表示可以是明示,也可以是默示。保险公司弃权的意思表示,可以从其行为中推断,比如保险公司接受被保险人逾期交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