控规规划说明书_第1页
控规规划说明书_第2页
控规规划说明书_第3页
控规规划说明书_第4页
控规规划说明书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气、给水、雨水、污水。管线之间的最小垂直净距离应满足GB50289-98中表2.2.12的要求。工程管线之间及其与建(构)筑物之间的最小水平净距(m)序、下面的管\\上面的、、\123456绪水音幾導WK骼苣幾昔賤电礎绪直埋直埋蓄沟||0.132淳削水排水営谀0.400U530.150.15O.b0.150.150/150.155电信直埋D.5O0.500J50.300.250・25C.150:150.LJ0.150.25r.256电力0U50,500.500.50。■兀Q.XJ0..500.150.50O.JO0.150.500..JOi0-500.50I.Tl0■和D・500.500..30gi疏同(基础底)C.150.15Oxb0x)50.200.250.500l509电车CUUs?1・QOi.001.001.001・001・001.001.0010L1価1.20l+20la1.001.00].00名称建筑物(顶端)道路(地面)铁路(轨顶)电信线热力管线电力线有防雷装置电力线无防雷装置电力管线10KV及以下3.07.07.52.04.02.035-110KV4.07.07.53.05.03.0电信线1.54.57.00.60.61.0热力管线0.64.56.01.01.00.25架空管线之间及其与建(构)筑物之间交叉时的最小垂直净距(m)注:横跨道路或与无轨电车馈电线平行的架空电力线距地面应大9于。第十章环境卫生设施规划注:表中*见GB50289-98中表3.0.9相关要求。工程管线交叉时的最小垂直净距(m)注:大于35KV直埋电力电缆与热力管线最小垂直净距应为1.00m。3、架空敷设本次规划区用地范围内除高压走廊、临时用电和特殊路段(如管线跨越桥梁和河流等)外,其它管线均要求埋地敷设。架空管线之间最小水平净距离应满足GB50289-98中表3.0.8的规范要求,架空管线之间的最小垂直净距离应满足GB50289-98中表3.0.9的规范要求。架空管线之间及其与建(构)筑物之间的最小水平净距(m)名称建筑物(凸出部分)道路(路缘石)铁路(轨道中心)热力管线电力10KV边导线2.00.5杆高加3.02.035KV边导线3.00.5杆高加3.04.0110KV边导线4.00.5杆高加3.04.0电信杆线2.00.54/3杆咼1.5热力管线1.01.53.0一一、规划原则1、因地制宜,注重实效,以高起点和高标准促进区域开发建设中的环境卫生工作。2、力求实现废弃物收集容器化,操作运输机械化,粪便排放管道化,废弃物处理再生资源化的“四化”标准,建立整洁、文明、优美的城市居住新区环境。二、规划目标1、城市垃圾清运作业机械化、半机械化清运率达到80%以上;2、城市道路清扫机械化程度达到80%,主要道路、公共活动中心区清扫全部实行机械化、半机械化;3、城市垃圾、粪便无害化处理率近期达到60%以上,远期达到100%;4、生活垃圾密闭化收集率达100%,建筑垃圾密闭化运输率达到100%;5、新建公共厕所50%以上达到二类标准,三类公共厕所合格率达到100%;6、医院等特殊垃圾实行单独收集和集中处理,焚烧处理率达到100%。

三、环卫设施规划(一)垃圾处理方式根据城市总体规划及环卫专项规划要求,规划区内生活垃圾固体废物采用袋装分类收集,集中处理方式进行处理。(二)垃圾收集与转运方式根据XX经济发展状况和消费趋向等因素综合考虑,按人均指标法预测规划区生活垃圾总量。规划按人均日生活垃圾1.5千克计算,规划预测问他公园西片区生活垃圾总量约为41吨/日。规划采用袋装化和密闭式垃圾屋的城市生活垃圾清运方式,由环卫车将垃圾从小型密闭式收集站运至垃圾中转站,然后用大型载重运输车运至垃圾处理场处理,以消灭二次污染,改善市容环境。根据现状及xx环境卫生有关资料,规划考虑将整个规划区域纳入城市垃圾输运和集中处理系统中统一考虑,进行分片收集、转运和集中处理。(三)环卫管理机构规划基层环境卫生机构的用地面积和建筑面积按管辖范围和居住人口分布等因素综合确定,根据规范CJJ27—2005,基层管理机构按照中等人口密度每3万人左右设置一处,规划范围内共设置3处。环卫清扫保洁工人休息场所,按作业区内0.8—1.2万人左右设置一处,每处占地面积一般不小于100平方米没,共设12处。(四)公共厕所配置规划在人流量大的街道公共服务设施区,公共厕所的配置间距为300-500米;一般街道上公共厕所的间距不大于800米;居住区及小区内公共厕所的配置不少于1座/3-5平方公里。在繁华街道和中心绿地配建一类公厕,其它新建公厕均为二类公厕;每座公厕建筑面积为60-100平方米,并需具备无障碍通道与厕位。在规划片区中心和繁华街道的大型公共设施、主要街道两侧的商场和大型建筑物应建设部分附属式的公厕,附属式公厕应与主体建筑一并设计和建造,有直接通至室外的单独出入口和管理间,并应有明显的公厕标志。规划区范围内共配置公共厕所11座。(五)废物箱配置规划废物箱主要设置在商业街道、城市主次干路两侧的人行道上,以及集中绿地附近;在每处店铺门前均应设置由店铺管理的废物箱。废物箱的设置标准为:商业大街上间距25—50米,生活性主干道上间距50—80米,有人行道的交通性主干道上间距为100米,一般道路上间距100米。(六)垃圾转运站与垃圾收集站小型垃圾转运站的服务对象主要是城市居民,用于收集、分拣城市生活垃圾。按照服务半径1.0-2.0平方公里设置1座,附属建筑面积不小于100平方米,与周围的建筑物间距不小于5米。小型垃圾转运站用地可结合环卫设施基层管理机构、环卫停车场、修理场等设置。规划区内共设置小型生活垃圾转运站4座。生活垃圾收集站主要结合用地布局和人口分布情况进行设置,为满足环境保护的需要,每个服务半径为不小于800米,每个建筑面积不小于80平方米。新区建设中垃圾收集点全采用密闭垃圾容器和垃圾容器间,重点路段和地区可考虑建设垃圾压缩站,兼作为垃圾收集点和转运站的功能。四、道路清扫等级规划规划按道路的主次、商业网点的布置,人车流量的多少以及城市主要机构的位置等将道路清扫等级划分为三级标准:规划城市主干路及重要公共服务设施区等重点地段为一级清扫路面,次干路为二级清扫路面,支路为三级清扫路面。第■—章综合防灾规划一、消防规划(一)、规划原则1、规划区内结合道路、绿化、河流水系合理划分防火分区。2、消防用水取自市政给水管网,应满足消防给水管径、消火栓间距、水压、流量等标准,在管网压力低的区域应设供水增压站。

3、消防站应按国家有关标准规定配备消防车及其它设备。、消防站、消防用水及规划要求根据《城市消防规划(2006—2020)》规划和相关规范要求,结合区域人口及服务半径需要,规划在问他公园西片区范围内交通便捷地段布置了标准型普通消防站1座,用地面积2400平方米,主要服务于规划片区及邻近区域。规划消防用水由市政给水管网统一供给,辅以厂矿企业自备给水系统,采用环状双向供水。室外消防用水采用低压制消火栓形式,消防给水管径不小于100毫米,消防给水管径不小于100毫米,消火栓沿规划道路布置,尽量靠近道路交叉路口布设,布置在城市主要道路上的消火栓间距不超过120米,末端消火栓的水压不应小于0.15mpa,流量不小于15升/秒,在管网压力低的区域应设供水增压站,大型公建、高层建筑必须建消防水池。规划消防通道车行间距不大于160米,人行出口间距不超过80米,建筑四周应流出消防通道和扑救工作场地,建筑超过80米,则必须在地层加设人行出口。消防装备、通讯规划按国家有关标准规定,对规划新建消防站应配备消防车辆及其它装备,具备在10分钟内有效控制建筑火灾的作战能力和10分钟内救护、抢险救灾能力。有线通信装备应同时受理两起火灾信号,指挥中心和消防站应建立通信专线,有线、无线通信网络应覆盖全区,建立重点单位(市政、供水、救护等)调度专线。第十二章环境保护规划一、规划目标1、综合治理,化害为利,变废为宝,以环境保护促进区域开发建设,坚持建设“三同步”达到效益“三统一”以保护生态平衡,改善生活环境,为人民健康生活提供保证。2、合理进行区域开发建设,土地开发和环境建设有机协调。保护水体,限制噪声,提高绿化覆盖率,使区域和城市生态系统进入良性循环,最终达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高度协调和有机统一。3、严格禁止以牺牲环境为代价的一切开发建设活动,既要注重片区近期开发的效益,同时更要着眼于区域和城市长远发展的要求。4、严格控制工业企业生产的污染物的排放,使各环境功能区质量全面达到国家和地方各项环境质量标准。二、环境功能区划本次规划对空气环境、噪声环境及水体环境分别根据《城市总体规划》中环境保护篇章内容及xx环境保护相关资料要求来划分。1、水环境功能区划规划区范围内河流水系属于xx水系,根据《城市总体规划》(2012-2020),结合xx环境保护要求,规划区内xx主要功能做为饮用水水源保护区。保护区段内严格控制水源地周边建设,禁止污染型工业布点。规划区范围内其他水体主要功能为景观用水。规划按照国家《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3838—2002)III类水环境质量标准控制。2、环境空气质量功能区划根据规划区域的气象特征和国家大气环境质量的相关要求,同时依据《城市总体规划》的要求,规划区域内环境空气执行《环境空气质量标准》(GB3095—1996)二级标准。3、声环境功能区划规划区内商业金融、文化娱乐等公共设施服务区及居住生活区执行《城市区域环境噪声标准》(GB3096—1993)2类标准;道路交通设施区、道路交通干线及两侧区域(道路红线外30±5米)内执行4类标准。三、环境综合整治规划1、环境保护规划环境综合整治就是以城市生态理论为指导,防治污染,改善生态结构,促进生态良性循环,以最小的劳动消耗,为城市居民创造清洁、卫生、舒适、优美的生活和劳动环境,以完整的“环境一经济”系统为基础制定协调环境规划,治理措施同时考虑经济技术和环境目标的要求,强调环境目标与经济目标的统一。

2、大气污染防治目前规划区域及整个xx大气问题依然表现在空气中降尘和总悬浮物颗粒物偏高,降尘和总悬浮物颗粒物成为影响空气质量的重要因素,规划着重采取几方面的防治措施:建立城市污染源控制体制,严格控制审批燃料设施,控制区域内无大的污染源。提高液化石油及天然气利用率,减少民用型煤使用量,改善民用燃料结构档次,减少小锅炉,提高燃气普及率。控制燃烧高硫煤,工业用煤含硫量不超过1%,城区居民用煤控制含硫量不超过1%;餐饮业全部改用电、燃油或燃气,并安装油烟净化器,确保废气达标排放;远期目标达到100%。加强新车和在用车的管理,严格禁止和淘汰废气排放不合格车辆进入市区,确保机动车排放污染物达标。提高绿化覆盖率,充分利用绿色植物的自然特性减少空气中灰尘和污染物的含量。针对各种污染类型,种植抗污染力强的植物与防护林带以达到净化环境目的,在生活区种植净化力强的树种,防护林带的绿化布置可将风式绿化布置在上风向,密闭式绿化布置在下风向,以利于有害气体顺利扩散。同时在粉尘污染源与生活区、办公区之间设置高大阔叶乔木带,阻挡和吸滞粉尘。3、水体污染防治规划要求任何单位和企业水体污染物排放浓度不得超过国家规定的排放浓度,实行排污许可制度,加强对各排污单位的监督管理。完善城市污水处理系统,实行雨污水分流制排水体制,企业污水需经处理达标后方可排入城市污水管道,与生活污水合流最终送至城市污水处理厂,任何污水不得直接排入天然水体。推行节约用水的奖励措施,逐步实行定额用水制度,提高水资源的综合利用率。增强市民法制观念和环保意识,全社会动员,保护清洁的水环境,避免向河流内倾倒垃圾、杂物。4、噪声污染防治严格按照国家《城市区域环境噪声标准》和xx环境保护等相关规定划分的区域进行管理,实现各功能区达到各项标准。科学组织道路网络,完善交通设施布局,降低交通噪声污染,在噪声源周围设置绿带,形成隔声带。强化交通管理措施,限制某些车辆通行和汽车最高时速,实行经济对策,制定噪声违章收费制度,强化违反交通规则罚款制度。加强对施工噪声源的监督管理,推广使用低噪声机械。加强城市绿化,在主要交通干道两侧和小区周围多种植高大乔木和灌木相间的绿化隔离带,净化空气和降低交通噪声的影响。5、固体废弃物处理与污染防治对于属于危险废弃物名录的固体废弃物需由有处理资质的单位专门收集处理;对医疗卫生废弃物专门进行无害化处理;其它生活垃圾废弃物由环卫部门收集后集中运送到垃圾处理场处理。加强工业固体废物排放和堆放管理,对工业有害有毒废弃物采取集中和定点收集和处理,并加强管理。加强对固体废弃物的回收和综合利用,鼓励并推广废渣综合利用技术。逐步提高综合利用率,力争达到90%以上的废物回收综合利用比率。第十三章开发控制本次规划开发控制导则分为强制性控制导则与引导性控制导则两个部分,具体控制规定以规划控制图则图示为准。强制性控制导则包括地块边界线的控制、水体控制线、绿地控制线、基础设施控制线、建筑退界线的控制、禁止机动车出入界面的控制、绿地广场空间的控制和地块开发建设指标的控制(建筑面积、容积率、建筑密度、绿地率、建筑高度)。一、土地使用控制土地使用控制是指对建设用地上的建设内容、位置、面积和边界范围等方面做出规定。其具体内容包括用地使用性质、用地使用兼容性和用地边界、用地面积等。1、用地性质城市用地按照所担负的不同城市功能,划分为不同性质的用途类型,即每个地块在开发建设时,必须遵循的土地的主要用途,采用国标GB137—90《城市用地分类与规划建设用地标准》所规定的用地代号对不同性质用地加以界定。

各地块详细用地性质按照地块指标控制表的规定执行。2、用地边界是指用以界定和区分相邻地块使用的界线,通常由道路红线、地块界线及山体、湖泊、河流水系等自然界线组成。各地块的用地边界参照规划图则执行。3、用地面积又称地块面积。指由道路红线和地块界线而围成的面的水平投影面积,是规划地块细划后用地性质明确的地块。各地块的用地面积见地块指标控制表的用地面积项。4、用地兼容性本规划规定了每地块的使用性质,在某一用地性质下,一些性质的建筑允许建设,对用地及环境没有干扰影响,有一些性质的建筑在特定情况下才被允许建设,还有一些性质的建筑不允许被建设。鉴于城市和区域开发建设中的不可预见性,许多建设项目具有不确定性,规划布局在局部区域保持了较大的弹性,以适应市场经济的发展。各地块的用地兼容性按地块适建范围规定表执行。二、容量控制(一)主要容量控制指标释义规划中提出的主要控制指标包括:容积率、建筑密度、绿地率等(指控规实施地块范围)。1、容积率容积率是指某一地块上指定性质建筑面积数值与地块面积的比值。直观地反映了该地块的土地开发强度。容积率二该地块上的建筑面积总和/该地块土地面积在计算建筑面积时,地下室的建筑面积不计;屋顶曾建筑面积不超过标准层建筑面积1/8的不计;半地下室在地面以上部分的高度不超过1米的不计。在计算地块用地面积时,地块面积以城市规划管理部门正式划定用地范围的面积为准,城市道路规划红线和城市公共绿地规划绿线内的面积不得计入。商办、商住综合楼的容积率控制指标,按不同性质的建筑面积比例换算合成。2、建筑密度建筑密度是指地块内建筑投影面积与地块总面积的比值。建筑密度二建筑基底总建筑面积/建设用地面积3、绿地率绿地率是指规划用地中绿化用地(即用于栽植树木、花草和布置园苑、水面等的用地)面积与该建筑项目规划用地面积之比。包括绿地铺装地面、土路及水面等。(二)容量控制指标土地开发强度的控制通过容积率和建筑密度两项指标来控制,通过相关规划指标的横向比较,以及对本规划区进行的引导性规划指标的测算,确定相应的指标体系。不同性质地块容量控制指标表容积率建筑密度绿地率二类居住用地(包括农民新村)<3.522〜30%±35%公共设施用地行政办公<2.0<30%±25%商业金融(包括三产用地)<3.5<40%±25%农贸市场<1.5<50%±15%文化娱乐<1.0<30%±25%医疗卫生<1.5<25%±35%注:地块建设中容积率、建筑密度只能小于或等于地块指标控制表(图则)中关于建筑密度的规定值;绿地率指标不得低于地块指标控制表(图则)中绿地率指标的规定值;各地块控制指标详见规划图则。居住用地:居住用地内中、小学的建设应按地方教委和有关技术规定,中学按容积率W0.9,建筑密度<25%控制,绿地率±35%;小学按容积率W0.8,建筑密度<22%控制,绿地率±40%。居住区内幼儿园按容积率<0.7,建筑密度<20%控制,绿地率三40%。公共服务设施均统一安排以适应市场和管理需要。行政办公用地:参考一般办公建筑的开发强度,尽量避免一般办公机构的大院形式,

规划要求建筑开发可相对紧凑一些但不应有拥挤感,总体上应腾出更多的公共活动空间。建议容积率控制在2.0以下,建筑密度控制在30%以内。商业金融用地:由于本区域的商业金融用地主要考虑为片区及居住区服务,以多层为主,局部考虑小高层建筑,因此容积率控制在1.8-3.5,建筑密度控制在25%-40%。金融保险、贸易咨询和高层旅馆用地可以取高限,一般殳商业、月服务业和旅馆业取低限。医疗卫生用地:鉴于医疗卫生用地对于环境的要求较高,建议开发强度不要太高,容积率控制在1.0-1.8,建筑密度控制在25-30%。当某些性质的用地与商业、服务业等混合使用时,往往会在建筑下部的1-2层加建裙房,因此,这些用地将会比其单一用途时有更大的容积率和建筑密度,如商住混合用地、商办混合用地等。规划对此混合使用用地的开发指标控制适当提高,一般容积率按增加0.2左右控制,建筑密度按增加10%左右控制。在规划区范围内新建、改建、扩建建筑工程的建筑容积率应严格依照建筑容量控制指标表中的容积率规定执行。任何开发建设都不得超过该地块最高容积率指标要求。当地块开发需划分为小地块进行时,应首先保证大地块开发总量不突破本规划指标的情况下进行再分配。对向社会公众提供开放空间的建设项目,在符合消防、环保、卫生、交通等有关规定和本章有关规定的前提下,可按有关规定在允许范围内给予一定的面积补偿。(三)开发强度控制结合现状情况,分析规划区整体开发建设条件,综合考虑人口密度、用地布局、建筑容量、建筑类型、城市景观等因素,将规划区开发控制强度划分为三个层次:低强度开发区、中强度开发区、高强度开发区,对开发强度从区域上进行总体控制。规划对开发强度的法定控制导则分为强制性控制导则与引导性控制导则两个部分,具体控制规定以下阶段的规划控制图则图示为准。开发强度控制指标表开发强度分区平均容积率平均建筑密度平均绿地率低强度开发区1.0—1.520〜30%35〜40%中强度开发区1.5—2.525〜30%30〜35%高强度开发区2.5—3.525〜30%25〜30%(四)建筑控制1、建筑高度控制(1)整体建筑高度控制以“中心及重点地段高沿绿地周边及外围低、主干道两旁高支路低”的总体原则。主干道两侧、公共建筑中心区重点地段等,建筑高度不作统一要求,可以高低错落,形成丰富的城市形象。(2)规划区建筑高度主要以多层为主控制,局部为小高层或高层,建筑高度除必须符合日照、建筑间距、消防等方面的要求外应满足本规划的要求,具体规定以图则为准。(3)沿城市道路两侧新建、改建建筑的控制高度,除经批准的详细规划另有规定外,应符合下列规定:沿街一般建筑控制高度(H)不得超过道路规划红线宽度(W)加建筑后退红线距离(S)之和的1.5倍,即:HW1.5(W+S);沿路高层组合建筑的高度,按下式控制:AvL(W+S)其中:L—建筑基地沿道路规划红线的长度;W一规划道路红线宽度;s—建筑后退道路红线距离;A—沿路高层组合建筑以1:1.5的高度角在地面上投影的总面积。(4)建筑临接两条以上道路的,可按较宽的道路规划红线计算其控制高度。2、建筑退让沿用地边界和沿城市道路、河道两侧及电力线路保护区范围内的建筑,其退让距离除必须符合消防、防汛和交通安全等方面的要求外,应同时符合本次规划的要求。(1)、建筑沿用地边界退让沿用地边界的建筑,其退让距离按下表规定控制,但退让距离小于消防间距时,应按消防间距的规定控制。各类建筑的退让距离按下表规定的建筑高度的倍数控制,但不得小于最小距离。用地边界外是居住建筑时须同时符合建筑间距的有关规定。用地边界外是公园绿地的,最小退让距离按界外为居住建筑的要求控制,且建筑高度

应同时符合相关规定。地下建筑的退让距离,不小于地下建筑深度(自室外地面至地下建筑底板的底部的距离)的0.7倍,且其最小值为3米。建筑沿用地边界退让距离表建筑朝向居住建筑非居住建筑建筑高度的倍数最小退距(米)建筑高度的倍数最小退距(米)主要朝向低层(HW10米)0.555多层(10VHW24米)0.599高层(H>24米)0.25120.210次要朝向低层(HW10米)0.2544多层(10VHW24米)0.2554高层(H>24米)0.2106.5(2)建筑沿道路红线退让沿城市道路两侧新建、改建建筑,除经批准的详细规划另有规定外,其后退道路红线的距离不得小于下表所列值。建筑沿道路红线退让距离表建筑高度道路宽度城市主干路城市次干路城市支路40—50米24—30米15—20米低、多层HW24米853高层24VHW60米12108注:高层退让城市道路红线是指主体部分的退让,其裙房退让按多、低层建筑退让要求控制(裙房高度小于24米);在已建成区内按此规划控制有困难的,在满足消防、交通要求的前提下,经规划主管部门核定,其后退距离可适当缩小。新建影剧院、游乐场、体育馆、展览馆、大型商场等有大量人流、车流集散的多、低层建筑(含高层建筑裙房),其面临城市道路的主要出入口后退道路规划红线的距离,除经批准的详细规划另有规定外,其后退道路红线不得小于相应规定的两倍,由规划主管部门核定执行。道路交叉口四周的建筑物后退道路规划红线的距离,除应符合建筑沿道路红线退让距离表的规定外,多、低层建筑不得小于5米,高层建筑不得小于8米(均自道路规划红线直线段与曲线段的连接点算起)。3、建筑间距控制建筑间距除必须满足消防、卫生、环保、工程管线等方面要求外应符合以下规定:(1)低、多居住建筑居住建筑平行布置时的间距:南北向间距不小于南侧建筑高度的1.0倍,东西向间距不小于较高建筑高度的0.9倍。居住建筑垂直布置时的间距:其间距不小于较高建筑的0.8倍,如建筑山墙宽度大于16米,其间距按平行布置的居住建筑控制。居住建筑非平行也非垂直布置时的间距:建筑夹角HW30度时,其最窄处间距按平行布置的居住建筑控制,当建筑夹角>30度时,其最窄处建筑间距按垂直布置的居住建筑控制。多层居住建筑的山墙间距不小于较高建筑高度的0.5倍,低层居住建筑的山墙间距不小于4米。对按此规定不能满足消防间距或通道要求的,应按消防间距和通道要求控制,并由规划主管部门核定。(2)、高层居住建筑高层居住建筑与高层居住建筑平行布置南北向时的间距不小于南侧建筑高度的0.5倍,其最小值为24米。东西向时的间距不小于较高建筑的0.25倍,且其最小值为18米。高层居住建筑与低、多层居住建筑的间距:高层居住建筑与平行布置的北侧多、低层居住建筑的间距不小于高层建筑高度的0.3

倍,且最小值为24米。高层居住建筑与平行布置时的东西侧多、低层居住建筑或者与垂直布置时的多、低层居住建筑间距不小于13米。(3)、非居住建筑高层非居住建筑平行布置南北向不小于南侧建筑高度的0.3倍,且其最小值为18米;东西向的间距不小于较高建筑高度的0.25倍,且其最小值为13米。高层非居住建筑与多层非居住建筑平行布置时的间距最小值为13米。多层非居住建筑平行布置时间距最小值为10米。低层非居住建筑与低、多、高层非居住建筑平行布置时的间距按消防间距的规定控制,最小值为6米。其他形式布置的非居住建筑的间距,按消防间距的规定控制。(五)交通指标控制1、出入口方位(1)出入口离主干路交叉口(主+主)不得小于80米,离主次干路交叉口不得小于60米,离次干路、支路交叉口不得小于40米。且同一地块出入口相互间距在主干路上不得小于100米,在次干路上不得小于70米。(2)人流量大的公共建筑如:影剧院、体育馆等布置在次干路交叉口附近时须采取措2、停车位控制各类用地需按其使用性质和开发强度设置足够的停车位和公共停车场,公共停车场在各类公建附近的停车位规划植参考相关的规定。(1)机动车停车场用地面积按当量小汽车停车位计算,露天停车场按每车位25—30平方米计,室内车库每车位30-35平方米计,自行车停车场按每车位1。5平方米计。(2)公共停车场出入口位置遵照以下规定:机动车公共停车场出入口不宜设在主干路交叉口附近,距离交叉口大于50米,自行车公共停车场的出入口应设在次干路和支路上。附表:控制性指标规划一览表施,车流、人流出入口距交叉口不小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