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计数学课堂导入地教学智慧教学教研室_第1页
设计数学课堂导入地教学智慧教学教研室_第2页
设计数学课堂导入地教学智慧教学教研室_第3页
设计数学课堂导入地教学智慧教学教研室_第4页
设计数学课堂导入地教学智慧教学教研室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PAGEPAGE1一等奖设计数学课堂导入的教学智慧数学教研室潘加正内容提要:为了适应新课改对中学数学教育提出的新要求,加快高中数学教育改革的步伐,大力推进素质教育在高中数学教学中的重视和实践,作为新课改实验学校,我们数学教学如何体现素质教育,课堂导入的设计非常重要,应引起重视,通过设计每一单元合适的课堂导入,在上课第一时刻吸引学生的兴趣和注意力,以有效导入为开端增强有效教学的效率,其最终目的在于诱发学生自主地进行探究性学习。关键词:课堂教学导入设计案例分析实验探究(一)、课堂导入的原则和要求数学课的导入形式多种多样,但不管采用什么形式的导入,其关键是要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教材特点,创设最佳的课堂氛围和环境,最终目的是调动学生内在的积极因素,激发学生“内在”的学习激情,充分发挥他们的主观能动性,极大地促进学生的自主学习。因此,课堂导入必须紧紧围绕这一目的来设计。1、导入必须服务于教学的目标课堂导入,一定要根据既定的教学目标来精心设计,它必须服务于教学目标,有利于教学目标的实现,它应当成为完成教学目标的一个必要而有机的部分。导入,切忌牵强附会。2、导入必须服从于教学的内容课堂导入,或者是教学内容的必要知识准备和补充,或者是教学内容的重要组成部分,或者是有利于教学内容的学习与理解内容。导入的设计必须服从于教学内容的需要。导入,切忌“大杂烩”。3、导入必须符合于学生的实际学生是教学的主体,教学内容的好坏,要通过学生的学习来体现。因而导语的设计要从学生的实际出发,既要考虑学生的年龄,性格特征,又要考虑学生的知识能力水平。小学生宜采用形象直观的、趣味性强的导入方式,而对高中生则应多用类比联想、探究等方式。总之,导入必须符合于学生实际。4、导入必须受制于课型的需要不同的课型,其导入方式显然有所不同,新授课更多的是注重温故知新、架桥铺路,寻求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习题课则偏重于知识的巩固、应用和拓展;复习课则注重分析比较、归纳总结,形成知识系统,提炼数学思想方法。不能用新授课的导语去讲复习课,也不能用复习课的导语去应付新授课,否则就起不到导语应起的作用。因此,导入设计必须因课型的不同而有所不同。5、导入必须遵循于简洁性和多样性导入设计,要简洁、短小精炼,一般三分钟左右,时间过长就会喧宾夺主。如果导入的时间过短,又会使课堂导入显得苍白无力,达不到预期的教学目的和效果。另外,要注意多种导入方式的灵活运用和几种导入的配合使用。6、导入必须注意方法的灵活性。课堂导入,“导”无定法,切忌鹦鹉学舌,东施效颦。教师应针对不同的教材和教学内容采用灵活多变的课堂导入方式;即便是同一教材、同一教学内容,课堂导入的方法也应因时因地因对象而异,既要具有趣味性又要兼顾启发性。(二)、新课改下的课堂导入设计要体现新课改理念,教学中可从四个功能策划导入的方式。1、导入设计要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思考学生数学的学习热情不高甚至成下降趋势。原因何在?一、学生每天需上8节课,不管从生理还是心理都会产生疲惫感,这不仅对数学,对其它学科也一样;二、数学被认为是一门抽象高深的学科,有些学生用枯燥乏味来形容;三、高中数学难度和深度比高中增加了,作业量相应增加,学生每天平均需花大量时间思考问题和完成作业。四、数学考试,试卷稍难学生的分数会偏低,造成学生心理上的负担。如何扭转这一状况,关键在于课堂教学。一节有效的教学又重在开端,常言道:“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高中生具有好奇心理,所以需要一上课便抓住学生的好奇心,并且为学生提供一个激发内在热情的“生态体验环境”,在有效激发学生非智力因素的前提下,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与动机。2、导入设计要便于学生体验学习过程新课标明确指出,想让学生经历数学知识的形成与应用过程,教师可以创造性地使用教材,把数学概念、公式、定理、法则的提出过程,结论的推导分析和论证过程,解题思路的探索过程,解题方法和规律的归纳概括等作为典型材料,设计为探究性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追根问底,把这些知识的形成过程转化为学生的再发现、再创造的探索性教学活动,让学生去感悟去交流,从而让学生在这个过程中经历知识的发生与发展,真正实现为体验而设计的目的。这样的设计,促进生命主体的和谐发展,真正落实为体验过程而设计,实现生命体验教育的目的。3、导入设计要利于“双基”的顺利落实同其它学科一样,落实“双基”,也是数学教学最基本的教学目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利用课本提供的资料编写富有情趣的问题,让学生在熟悉的情境中应用相应的数学知识解决问题,从而体验不仅在一次考试上的成功,而更多的在每一道数学题的成功解答,从而在现实喜悦情境中落实“双基”,完成教学任务。4、导入设计要注重于发展学生的能力新课标指出:数学教学的基本目标是促进学生的发展。因此我们的导入设计要以促进学生全面、主动、和谐发展为本,依据教材,多方面、多角度地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及探索创新能力。同时导入设计注重在学生的“最近发展区”上层层设疑,使问题的设计接近学生的个人知识、直接经验,这样便于学生将知识同化,可使学生思维流畅,进入豁然开朗、妙不可言的境界。从而真正提高学生自主探究和学习的能力。(三)、课堂导入类型及部分案例分析(其中用到的“我”均代表我们高二备课组中的老师)1、用贴近学生生活的问题导入用贴近学生生活实际或为学生所喜闻乐见的学习材料,把学生熟悉、感兴趣的实例作为认识的背景材料,导入课题,不仅使学生感到亲切、自然,可以强化视觉形象,使学生如临其境、如见其物。达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能尽快唤起学生的认知行为,促成学生主动思考,为课堂的后继实施作好心智准备。案例1:在讲授“面面垂直判定定理”时,我是这样导入的:“建筑工地上,泥水匠正在砌墙(构设情景,吸引学生的注意)。为了保证墙面与地面的垂直,用一根吊着铅锤的绳来看看细绳与墙面是否吻合(叙述事实,学生点头称是)。如此,能保证墙面与地面垂直吗?泥水匠或许不知道其中的奥秘,但你们能不能找到理论依据呢(提出问题,使学生思考)?”点评:从生活情景入手,提出在熟视无睹、习以为常情况下的新问题,可激发学生兴趣,比起直接让学生被动接受“面面垂直判定定理”更能取得好的效果。案例2:数轴概念教学的导入教师:同学们,日常生活中,我们都用过温度计、尺子,见过秤杆(或弹簧秤)。那么,温度计、尺子、秤杆(或弹簧秤)有什么共同的特点?学生:……。教师:大家可以讨论。(教师巡回辅导,适时参与讨论。)教师:现在,请代表发言。生甲:都是用上面的刻度表示数,秤杆上的刻度表示物体的重量,温度计上的刻度表示温度。生乙:它们都有度量的起点,度量的单位,有增减的方向。教师:非常好!你们还能举出类似的例子吗?学生:水位标尺、…。教师:很好!如果我们把刻度看成“点”,把温度计、秤杆、尺子、水位标尺看成“直线”(假设它们的长度很长很长,粗细很细),这实质上就是用直线上的点来表示数。本节课我们来学习,如何用直线上的点来表示数。引出课题——数轴。点评:如果我们直接给出“规定了原点、单位长度和正方向的直线叫数轴”,学生理解是有困难的,通过学生所熟知的温度计、秤杆、尺子、水位标尺的“共同特性”,引出“数轴”的概念,这不仅易于让学生理解,同时让学生明白“数轴”这一概念完全是客观模型的总结。数学来源于生活,数学不只是一些枯燥、乏味的数学符号的集结,数学教学也不只是刻板地对知识的传授,而应遵循于生活、寓于生活、用于生活。在新课导入时有意识地把数学问题生活化,这样就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更加明白学习的现实意义,凸现数学的应用价值。很多数学内容都可以用这种方式导入,如异面直线的概念、排列概念、组合概念、概率章节的相关概念课等。2、用能导致学生认知冲突的问题导入有些问题,在学生看来已是显然的事实,但要追根溯源,却说不清,道不明;有些问题,在学生看来,根本不可能,却又是正确的。用这样的问题导入,必将引起学生强烈的认知冲突,极度的关注问题的进展,从而有效地调动学生的兴趣和注意力。案例3:反证法教学的导入教师:有位同学在计算(都不为0)时,得到的结果是,你认为对吗?学生:这还用问吗?肯定错误!应该是。教师:对!应该是。谁能从反面说说那位同学的错误?学生:……(窃窃私语)。生甲:我想,如果那位同学的结果是对的,即,那么就有,化简得,那么只能有,这时,原式无意义。教师:非常好!同学的阐述表明:如果那位同学的结果是对的,那么经过(正确的)推理,就会导致矛盾(与题设“都不为0”矛盾),这其中隐含了一种重要的数学方法,就是本节课要学习的——反证法。点评:建构主义认为,当现有知识结构不能“同化”新信息时,原有的知识结构的平衡体系即被破坏,因而需要修改或创造原有的知识系统以寻找新的平衡体系,即“顺应”。从学生意想不到的角度导入,使学生产生认知冲突,同时又急于“弄清楚,搞明白”,这为课题引入后的研究创设了良好的氛围。案例4:在讲授“曲线的参数方程”一节时,设计了物理学中物体的平抛运动,要求学生求其运动曲线的方程。当学生用求曲线普通方程的方法去思考时,竟找不到列方程的几何条件。老师点拨:如果不能直接寻找关系式,能否间接去找呢?一石击起千层浪,暂时陷入矛盾中的学生经过独立思考,并展开了热烈讨论,结果发现:借助时间参数,利用物理力学原理可以写出物体运动依赖时间变化的方程组,从而间接地得到了运动曲线方程。如此,学生对“参数方程”的学习感受很深。案例5:“等比数列前N项和”知识的教学,可利用学生已有的对珠穆朗玛峰高度的认识,引导学生从“折纸”这种常见的活动出发,让学生体会一张薄薄的纸片只需对折不多的次数,其厚度就会大幅增长,那么教师指出“有一种纸板的厚度是1mm,只需将其对折23次其厚度就可超过珠穆朗玛峰高度”的论断,使学生心理形成强烈的反差,形成悬念,激起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案例6:在学习“两角和与两角差的三角函数公式”时,教师出示问题:“成立吗?”。学生议论纷纷,有的说:“成立,因为……”;有的说:“不行……”。认为正确的同学的说法是:代入第一个式子成立,立即有学生提出异议:取的角太特殊了,不信让α=β=45°试试,大多同学认可后一位同学的说法,就连刚才同意第一位同学观点的学生也倒向了后者。这时教师不失时机的提出问题:“那么到底等于什么呢?它与α、β的三角函数之间又有怎样的关系呢?”板书课题,导入新课。采用这种方式导入的课题还很多,比如,用“与1的大小比较”导入“数列极限”的课题;用“直线与曲线相切是否一定只有一个公共点?”导入“导数”的概念;用“方程一定有解”导入“复数”课题,等。3、“开门见山”式的导入开门见山式的直接导入是最基本最常见的一种导入方式,教师用三言两语直接阐明对学生的目的要求,简洁明快地讲述或设问,引起学生的有意注意,使学生心中有数,诱发探求新知识的兴趣,本方法适用于章节的开头或探究公式的变式、性质的归纳与应用等。案例7:在学习“弧度制”时,教师直接引入新课:“以前我们研究角的度量时,规定周角的为1度的角,这种度量角的制度叫做角度制。今天我们学习另外一种度量角的常用制度弧度制。本节主要要求是:掌握1弧度角的概念;能够实现角度制与弧度制两种制度的换算;掌握弧度制下的弧长公式并能运用解题”;案例8:“等差数列的性质归纳与探究”的导入:我们已经学习了等差数列的概念、通项公式,请大家先一起来回顾下(学生回答···),本节课,我们将运用定义及通项公式来研究它的一些性质,这种方法多用于相对能自成一体且与前后知识联系不十分紧密的新知识教学的导入。这样的导入有利与提出新课的学习重点、难点和教学目的,以引起学生的有意注意,诱发探求新知识的兴趣,使学生直接进入学习状态。4、“忆旧引新”式的导入。复习导入法即所谓“温故而知新”,它利用数学知识之间的联系导入新课,淡化学生对新知识的陌生感,使学生迅速将新知识纳入原有的知识结构中,能有效降低学生对新知识的认知难度。它的设计思路:复习与新知识(新课内容)相关的旧知识(学生己学过的知识),分析新旧知识的联系点,围绕新课主题设问,让学生思考,教师点题导入新课。案例9:在学习“反函数”时,预先复习提问一一对应、函数定义以及函数的定义域、值域等和本节有关的基础知识,进而用物理学中学生熟悉的匀速直线运动位移与时间的关系。“反函数”的关系自然导入反函数的学习。案例10:函数单调性的导入教师:我们已经学习了函数的概念,并在初中学习了几类简单的函数:反比例函数、一次函数、二次函数,请大家回顾这几类函数的图象和性质。生甲:反比例函数,当时,图象在第一、三象限,随的增大而减小;当时,图象在第二、四象限,随的增大而增大。生乙:……(口述一次函数的图象、性质)生丙:……(口述二次函数的图象、性质)(教师在学生口述的同时画出三类函数的图象的草图)教师:很好!三类函数的性质描述中,都有“随的增大而减小”和“随的增大而增大”。从图象上看,“随的增大而减小”,图象呈下降趋势;“随的增大而增大”,图象呈上升趋势。那么,如何用数学的方法来刻画“随的增大而减小”和“随的增大而增大”呢?这种性质是函数的什么性质?这就是本节课以及后面几节课将要研究的——函数的单调性。点评:建构理论告诉我们,学生学习的过程,从根本上讲是一个认知过程,即要把所学的知识结构转化为学生自己的认知结构的过程,即“同化”的过程。并强调“把当前学习内容所反映的事物尽量和自己已经知道的事物相联系,并对这种联系加以认真的思考”。这就要求我们要从学生已有的知识结构水平出发,以恰当的方式寻找新知识的生长点,促使学生主动参与、主动建构,从而理解掌握知识,弄清新旧知识的内在联系。因此,使用“忆旧引新”式的导入要十分关注新旧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特别是新知识的生长点,及其发生、发展的过程与旧知识体系的关联程度,不是形式的、简单的意义上的“忆旧引新”。正如本例的导入,从“数”的角度(“随的增大而减小”,“随的增大而增大”)和形的角度(“函数的图象呈上升(或下降)趋势”)作铺垫,而且这本身就是研究函数单调性的两种重要的方法,同时又找到了“函数的单调性”的生长点。5、数学史导入法数学史引入法是利用数学家的传记或数学发展史导入新课的方法。这种方法可以通过榜样的力量去感染学生,调动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唤起他们的探索热情。它的设计理念:先讲述与新课内容密切相关的数学史,利用科学家追求真理、勇于探索的精神去感动学生,同时唤起他们强烈的求知欲,最后教师点题引入新课。案例11:讲充分、必要条件时:“同学们都知道世界近代三大数学难题之一:哥德巴赫猜想。哥德巴赫是德国一位中学教师,也是一位著名的数学家,1725年当选为俄国彼得堡科学院院士。1742年6月7日他写给大数学家欧拉的信中提到了哥德巴赫猜想:(1)任何一个大于等于6之偶数,都可以表示成两个奇质数之和。(2)任何一个大于等于9之奇数,都可以表示成三个奇质数之和。200年过去了,没有人证明它。到了20世纪20年代,才有人开始向它靠近。中国数学家陈景润于1966年证明:“任何充分大的偶数都是一个质数与一个自然数之和,而后者仅仅是两个质数的乘积。”称为陈氏定理,可表示为“1+2”。最终谁会证明哥德巴赫猜想?当我们学完充分、必要条件后,你可以试一试。案例12:讲授《等差数列的求和公式》时,就以十八世纪的大数学家高斯小时候的一个故事入题。由于这个故事学生都很熟悉,就请了一位同学来讲:有一次,高斯的小学老师想考考学生,就让学生算“1+2+3+……+100”。一会儿,高斯就举手回答:“5050”。教师大吃一惊,就问他,原来高斯以首尾两数相加为101,共有50对,结果自然是101×50=5050。在学生觉得很有味道的时候,我接上去:“这种思想方法充分体现了等差数列求和的思想方法。今天,我们就来推导公式,用理论来说明问题,比高斯更进一步,怎么样?”学生马上进入思维的积极状态,跃跃欲试,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大大提高了求知欲。经过引导探讨,学生较容易地掌握了数列的求和方法——采用这种方式导入的课题还很多,比如,学习《算法》时介绍中国古代数学瑰宝《九章算术》中方程术、加减消元法。学习《空间几何体》时介绍“祖恒原理”:“幂势既同则积不容异”,即等高处横截面积都相等的两个几何体的体积必相等;在学习“二项式定理”时,教师向学生介绍我国古代著名的“杨辉三角”等课题。6、类比联想导入类比就是当两个对象都有某些相同或类似属性,而且已经了解其中一个对象的某些性质时,推测另一个对象也有相同或类似性质的思维形式。所谓联想,就是由一事物想到与之相似的另一事物。采用类比联想导入简洁明快,同时能高效地调动学生思维的积极性。案例13:双曲线概念的导入教师:请同学们回顾椭圆的定义。学生:平面内,到两定点的距离之和等于定常数(大于两定点之间的距离)的点的轨迹是椭圆。教师:如果我们将椭圆定义中的“和”改为“差”,那么轨迹会是什么呢?点评:联想是把某一类事物的共同特征与人们曾遇到过的概念联系起来,从而获得新的设想,因此,联想是一种具有发现功能的思维方法。类比,它是对两个或几个相似的东西进行“联想”,把它们中间某个较熟悉的性质转移到和它相似的对象上去,从而作出相应的判断或推理,导致发现新规律。数学上有很多对偶性问题,也有很多以对偶形式的概念(如,等差数列与等比数列,椭圆与双曲线的定义,平行线的传递性与平面平行的传递性,垂直于同一平面的两直线平行与垂直于同一直线的两平面平行等),教学导入则可以采用类比的方式;数学上也有很多低维向高维推广或高维向低维转化的问题(如,平面向空间的推广,有限与无限的问题等)则可采用联想的方式导入。事实上,就数学解题而言,也常采用类比联想的方式,即根据命题的具体情况,从具有相似特点的数、式、以及相似的内容、性质或相似的图形进行类比、联想,寻求解题途径。当我们遇到一个新问题,会在已知的问题情境中进行检索,建立起思维路径。7、探究式导入探究学习要求学生在学习和生活中主动发现问题、探索方法,并在老师的适度点拨训练引导下,得到“原创性”的知识。学生能否主动探究,往往取决于是否有充满疑问的情境。因此,探究式导入就要求恰当地创设问题情境,通过问题情境的创设,使学生明确探究目标,给思维以方向;同时也使学生产生强烈的探究欲望,给思维以动力。案例14:椭圆定义的导入问题:如图,已知定点、,点是⊙上的一定点,且,点是⊙上的动点,线段的中垂线交线段于,(1)动点的轨迹可能是什么图形?(2)探求动点的几何属性。(教师给出问题之后,学生思考、研究5分钟左右的时间)教师:大家探讨的结论是什么?学生:动点的几何属性是。教师:那么,动点的轨迹是什么图形呢?学生:……。教师:《几何画板》演示:追踪点。学生:哇,是椭圆!(学生看到动点的轨迹是椭圆时,发出感叹)。教师:确实是椭圆!而我们又知道了动点的几何属性是,至此,我们就可以给椭圆下一个定义了。——引出课题。(以下仍以学生探究与教师点拨相结合的方式继续研究)点评:探究式学习是以培养学生的探究性思维为目标,它不同于传统的接受式学习,接受式学习关注的是结果,探究式学习则是过程和结果并重。给学生一些事实和问题,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自觉主动的探索、研究客观事物属性,发现事物发展的动因及事物间的内在联系,从中找出规律,形成科学的概念。一般说来,对于“有意义发现”的知识,不仅要解决“是什么?”,而且还要解决“为什么?”、“怎么办?”的问题,通常采用探究式导入。问题设计时,可以从教材中延伸问题,也可以从社会现实生活中抽象概括出数学问题来。本例在设置上,既使学生认识椭圆的本质属性,又在“形”上出乎学生预料,两问结合,椭圆的定义呼之欲出。同时,本例中如果将“线段”改为“直线”,同时把点拖到⊙外,那么动点的轨迹则是双曲线,这又可以作为双曲线的探究导入。案例15:在学习“棱柱与棱锥的体积”时,可以这样导入:首先,教师取等底、等高的三棱柱与三棱锥模具各一个,通过“装水实验”,让学生观察棱柱与棱锥体积的关系,进而引导学生思考其它的各种等底等高的棱锥与棱柱体积的关系,从而引入课题。8、练习导入法练习导入法,即先根据新课的内容和目标设置一定的练习,以引起学生的注意,或者使学生产生压力感,急于听教师讲解的导入方法。案例16:学习“等差数列前n项和”时,可给学生安排如下课堂练习:思考题:如何求下列和?①前100个自然数的和:1+2+3+…+100=____________;②前n个奇数的和:1+3+5+…+(2n-1)=______________;③前n个偶数的和:2+4+6+…+2n=___________________.这三道小题,若第一题可以勉强解决的话,2、3两道则必须寻找解题的技巧与规律了,使学生对“等差数列前n项和”的知识有了强烈的认知欲望,此时开始学习恰到好处。值得注意的是,练习题的形式可以多种多样,既可有笔答题,也可有口答题,根据不同内容精心设计编写将会对新知识教学产生良好的效果。9、电教导入法电教导入法是把不便于课堂直接演示和无法演示的数学现象或规律制作成课件或幻灯片,用计算机模拟或放映图片来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然后教师点题导入新课。幻灯、录像、投影仪、计算机等电教设备能为学生创造良好的学习环境,从而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例如:在学习“数学归纳法”时,教师利用计算机制作flash动画模拟动态的多米诺骨牌的推倒过程,创设数学归纳法的问题情境,使抽象的数学现象及其规律变的形象直观、趣味横生,此时引入新课迎合了学生强烈的求知欲;在学习空间几何体时通过几何画板制作三维空间的空间体,增强学生的空间感知和想象能力;在学习算法初步概念时通过学生玩野人过河游戏,给学生渗透按部就班的算法思想;在探究直线与圆锥曲线的位置和角度距离数量关系时,通过几何画板来探究达到准确直观的效果。总之,在实际教学中,我们要根据数学学科的特点、内容及课的类型选择合适的导入方法。事实上,各种导入方法并不相互排斥,有时几种方法的融合会使教学更加自然、和谐,更能提高课堂的教学效果。新课改即使机遇又是挑战。机遇是给我们提供了更多课堂导入的空间和平台,挑战是我们一线的数学教师需要花更大的力气和智慧去设计和构思更好更利于教学的导入。参考文献:[1]龙敏信.浅析中学数学教学的课堂引入方法[J].数学教学学报,1994(2)[2]庞华.试谈数学课堂教学中的导入技能[J].中学数学教学,1997(5)[3]朱新春等.教学工作技能训练[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4]罗小伟.中学数学教学论[M].南宁:广西民族出版社,2000﹒6[5]任志鸿.高中新教材优秀教案[M].海口:南方出版社,2002﹒12[6]孔凡哲.新课程典型课案型与点评[M].长春: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7[7]涂荣豹.数学教学认识论[M].南京: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8]罗珊珊.新课标下如何提高数学课堂的实效性[J].中学数学研究,2007(10)[9]章建跃.对高中数学新课标教学的若干建议[J].中学数学教学研究,2007(3)音乐课堂中的智慧教学——课堂偶发事件引起的教学反思劳技教研室王晶教授高一音乐欣赏课时,我认为最费时、费力、最难教的内容是西方音乐欣赏。凭前几年的教学经验,学生对西方音乐非常陌生,又没有西方文化的底蕴,所以学生常觉得听不懂这类音乐,也没兴趣听。为改变这个状况,在今年的教学中,我作了精心的准备,花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收集了很多的音像资料和图片,制作了多媒体课件。通过这样的努力,状况有了改善,学生对西方音乐产生了一定的兴趣。但是有一天,“意外”发生了。一、案例(一)课堂意外事件引发的创新教学那天,我正在津津有味地介绍着莫扎特的生平,讲他的童年时期是多么的耀眼和辉煌。学生们听得很认真,教室里变得很安静。在我说完一句话停顿的时候,我隐约听到了音乐声。我把全班学生扫视了一遍,目标发现了。原来是最后一桌的高个子男生带着耳塞在听歌,他一边看着桌上的课外书,一边还抖动着身体,显出一副若无其事的样子。空气凝固了大约半分钟左右……。也许是他自己意识到什么,或是同桌的提醒,他抬头看了我一眼,之后,我就听不到那个角落里传出的音乐声了(他或许把声音关小,或许是把机子关了)。我继续讲课。但不再像刚才那样专注和投入,我心里感到非常伤心和失望:为什么我花的时间和精力不比主课老师少,为什么我这么有心的让学生多学点音乐知识,而学生对音乐课却总是这样漠视呢?我在为自己鸣不平。但很快,我又进入了状态,我为莫扎特后半生的贫穷生活感到惋惜!为他的英年早逝感到遗憾!我讲得声情并茂,我的声音开始变得低沉而柔缓。我捕捉到了学生湿润的眼角边闪烁的晶莹的泪花。我得意了。我看到了我即将取得“胜利”。就在这千钧一发的时刻,还是那个角落里,还是那个高个子,他居然哼出了莫名的曲调。我终于忍无可忍了,我心中的怒气像决堤的洪水般汹涌而至!我踱步走到他的跟前,这时他已经取下了耳塞。教室里出奇的静!这时,老教师的话在我耳边响起:不要要求每个学生都喜欢你的课,大部分同学喜欢就可以了。难道我要纵容他吗?不行,我对自己说。我是一个追求完美的人,我绝不允许班里的任何一位成员脱离班级的活动。更何况其他同学还在看着我们的“较量”呢?我正准备开口狠狠地批评他,可话到嘴边却变了。我一边接过他主动递过来的Mp3(他以为我要将它没收),一边说道:“怎么样,给大家唱一首吧?”他豁地从椅子上站起了,大踏步地朝讲台走去。教室里响起了雷鸣般地掌声。学生们开始骚动了。他示意同学们安静下来,显出少年老成的样子,说道:“今天给大家唱周杰伦的《蜗牛》,会唱的同学跟我一块儿唱,来点掌声呀!”教室里再次沸腾起来,又是一阵暴风雨班的掌声。“该不该搁下重重的壳,寻找到底哪里有蓝天……”他非常老到地演唱着,台风自然、大方,音色极具磁性,俨然像一个歌手,只是有个别的音没唱准。说实话,这是我第一次主动地、有意识地听这类歌曲。我对于流行音乐的了解,可以说少之又少。平时也无意识地听到过这些歌曲,但不知是对这些歌曲有天然的抵触心理,还是对音乐已不再敏感,我只能记住乐曲中的一两个乐句。我又一次感到不安。但这是我第一次因为心虚,因为自己的孤陋寡闻,因为自己对于音乐的涉及面非常狭窄而感到不安。音乐还在进行,他还是那样地投入:“我要一步一步往上爬,等待阳光静静看着它的脸……”。我的思绪开始飘扬了,前不久《音乐周报》上曾看到过这样的文章:《蜗牛》这首歌曲被列入“上海市中学生爱国主义歌曲推荐目录”,这引起了轩然大波,各种各样的议论纷至沓来,褒贬不一。又一次热烈的掌声在我耳边响起。“唱得怎么样?”我问道。“好!”全班同学几乎是异口同声地回答。“老师也认为他唱得很不错,只是有个别音还没唱到位。老师回去把乐谱找到后,我们下个星期一起来学这首歌曲。”说心理话,要不是他今天到台上来表演,我一定还会把他看作是乐盲,浑然不知他对音乐还有如此大的喜好。这时,我突然冒出了一个想法:何不给每个同学都创造上台表演的机会呢?当我把这个提议告诉学生时,大部分学生欣然同意了。最后,我们商定把它安排在每节课的前五至十分钟进行,同时我们还借鉴了“超女”的口号“想唱就唱,想演就演”,给每个同学都搭建一个展现自我的平台。(二)德育教学应不失时机地贯彻在音乐教学中何不借《蜗牛》这首歌曲对学生进行一次思想品德教育呢?我内心盘算着。接着,我让学生就《蜗牛》这首歌曲谈谈自己的感受,讨论其是否属于爱国歌曲?这时班里像炸开的锅,争论相当激烈。看来,学生对此事早有耳闻,他们经常上网,信息渠道比我们还多。我让他们逐个站起来说。学生甲:“我很喜欢这首歌,觉得很好听,再说了,周杰伦是我最崇拜的偶像……”学生乙:“很容易学会,唱起来朗朗上口,但……我感觉它不能算是爱国歌曲。”学生们又议论开了,马上有一个男生站起来反驳,说道:“这怎么不是爱国歌曲呢,它思想内容健康、向上,我认为像任贤齐的《永不退缩》、成龙的《男儿当自强》、郑智化的《水手》等,都应列入爱国歌曲中……”刚才唱歌的高个子男生这时也站了起来,他清了一下嗓子,两手撑着桌子。“我发表一下个人观点。”他环顾了一下四周,又清了一下嗓子:“爱国歌曲应该是激昂、雄壮、有使命感的,演唱时会有一种让人热血沸腾的感觉。当然,我本人还是很喜欢这首歌曲的,因为它很好听,歌词也不错。但我觉得把它归于励志歌曲比较恰当……,老师,您说呢?”“就是爱国歌曲嘛!”刚才发言的这位男生坐在自己的座位上回敬道。这小子,一副油嘴滑舌的腔调,竟把问题抛给了我。忽然,我注意到了一双眼睛,怯生生地看着我,我回视了她一下,感觉到她有话要说,又不好意思说。我指着她,让她站起来说说自己的看法。她非常小心地开口了:“我们上学期学的意大利歌曲《我的太阳》,作者把心爱的姑娘比作美丽的太阳,歌词里充满了炽热的感情和倾慕的赞颂。它应该是赞美女性、歌颂爱情的歌曲。但事实上,它成为人们反法西斯暴政的爱国歌曲。我想,爱国不排斥爱自己的人生。”她开始变得激情澎湃,面红耳赤,“我们每个人都是国家的一分子,我们在为自己的人生奋斗的同时,也是在为国家做着贡献,个人的强大同样能带动集体的强大……”。学生们为她的精彩演说鼓掌。我想,她讲这段话是经过精心准备的,她独到的见解使我对她刮目相看。我开始总结了:“老师来说几句吧,大家讲得都有一定的道理,至于《蜗牛》是否属于爱国歌曲,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我想大家可以保留自己的意见,有兴趣的同学可以撰写音乐小论文。《蜗牛》是‘世界展望会中国区会歌’,为的是那时南亚受灾的灾民,激励人们在任何环境下都要有梦想。”接着,我和学生们一起分析这首歌曲。“小小的天有大大的梦想”,意思是在自己狭小的生活空间中应该抱有远大志向,抱有成功的梦想,并朝着自己的目标一步一个脚印,踏踏实实地走下去。最后,我告诉学生,我们的生活要充满梦想,只要你抛下那些不必要的负担,坚定信念,朝你的梦想“一步一步往上爬”,你最终将拥有“属于自己的天地”。又是一阵掌声。看来学生对我的这番话还是挺认可的。(三)快乐教学法不失为吸引学生兴趣的好帮手该回到课堂上了,我边点击着课件,边问道:“大家都很喜欢周杰伦的歌,那S.H.E的呢?”“喜欢——”几乎是全班的声音。课件展示了S.H.E《不想长大》的乐谱。全班一起把其中的高潮部分唱了几遍,而后我叫学生谈感受。他们有较为一致的看法。刚听时觉得音乐轻快、活泼,但后来就感觉到,音乐中有些许无奈和辛酸的情绪。紧接着,我又播放了莫扎特的《g小调第四十交响曲》,学生惊奇地发现主题音乐与《不想长大》的高潮部分相似,他们很兴奋,兴趣大增。我问:“为什么这段音乐看似欢快,实为伤感呢?”这时,我把动机重复、音型模进等音乐知识作了讲解。学生听得很认真,接受得也很快。最后,我们把这段音乐称为“含泪的微笑”。在欣赏莫扎特的《G大调弦乐小夜曲》时,我让学生对主旋律进行歌词的创编。学生唱着自己编的歌曲,不亦乐乎。接着,我又讲了莫扎特写《安魂曲》时的情景。学生们为这位音乐天才的悲惨遭遇而深深地惋惜……圣洁的《安魂曲》旋律在教室回响,学生们已经完全融入到音乐中。下课铃响了。二、评论和反思课堂教学充满了挑战!每一节课都是教师的一次创造。它是对教师心智、教学艺术、应变能力等综合素质的全面考验。试想,如果课堂完全按照备课时所预想,按部就班地进行,课堂岂不变成了工业流水线?教师按照程序机械运行,完全根据教案上的话复述一遍,这样的教师,真是成了教书匠。教师的教学水平,正是体现在处理课堂偶发事件上。课堂偶发事件处理得当与否,关系着一节课的成败。对于这一类事件的处理,我们应当动动脑筋。这样,我们就可以把原本不利课堂教学的事件,转化成有益于教学的案例。也就是上述的案例,使我从中得到了不少启示。评论一:作为新一代的青年教师,我们不应该墨守成规,也不能一成不变地沿袭长期来形成的“填鸭式”的教学。“匠人式”的音乐教师,已经不适应现代教育发展的需要了。试想,假如我因为高个子男生影响了课堂教学,径直把他的Mp3没收了,或者把他逐出教室。那么,我很可能堵死了他通向古典音乐殿堂的大门。他还会喜欢音乐课,还会喜欢音乐吗?反之,我先顺着他的意愿,让他到台上来唱。这不仅消除了他的逆反心理,同时,也给他提供了锻炼自我的机会。最终,还是把他引回到了课堂内容中。评论二:音乐教育中,同样可以贯串思想品德教育。在市场经济大潮的冲击下,学生的思想观念受到了负面的冲击。因此在课堂中,如果我们采用一些积极上进、思想健康的音乐作品,不时地给学生灌输先进的思想,就能在潜移默化中起到正面的导向作用,培养起刻苦奋斗、脚踏实地、顽强上进、热爱祖国的情操。在与学生的交流上,我们可以采用“对话法”。学生与教师之间是一种民主的、平等的关系。学生完全可以把自己的想法和观点说出来与他人交流,使学生参与课堂,成为课堂的主人,不再是老师唱“独角戏”。这使我想起了陶行之先生说过的一句话:“创造力最能发挥的条件是民主。”评论三: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离开了音乐的兴趣,就达不到音乐教育的目的。假如我们的教学能以“快乐”为基础,将会达到出其不意的效果。比如在课堂中,可以利用明星效应,选用学生喜闻乐见的流行歌曲来引入,刺激学生由被动接受为主动学习。此外,比如让学生自己进行歌曲的创编,歌词的创作;比如情景的再现,用鼓动性的语言调动学生的情感,等等,所有这些都能激起学生学习的欲望,让学生在快乐中学习、聆听音乐。“学海无涯苦作舟”,在一定程度上应该说是“学海无涯‘乐’作舟”。反思与启示通过这节课,我突然意识到,学生对西方音乐还是有浓厚兴趣的,主要是看教师有没有智慧,有没有好的教学方法。我正在朝这方面努力。我不再为学生不听我的课而发愁,在后来的欣赏课中,我尝试着用了很多智慧教学的方法,达到了较好的效果。例如,听海顿的《告别交响曲》和《惊愕交响曲》,我分别用了两个小故事作引入。在介绍贝多芬时,我还是用“故事法”,用贝多芬在双耳失聪的致命打击下战胜命运的故事来激励学生。学生对作曲家的人生有了更深的了解,理解作品也就更容易了。例如,在欣赏音乐剧《音乐之声》时,我又采用了“表演法”,让学生选择剧中的片段。增强了学生的合作意识,也使他们体验到了成功的喜悦。是授人以鱼?还是授人以渔?当然是后者。在我们的课堂上还实施了学生“自教法”,自己备课,自己执教,集体评课,主动学习。在单元结束时,我们还采用了“游戏法”。采用知识竞赛的形式,使知识得到巩固。课前的“想唱就唱,想演就演”已经进行了将近两轮,反想强烈,效果甚佳。其实,只要我们善于思考,善用智慧,就会挖掘出许多有利于课堂教学的好方法。美国教育家吉诺特博士说过:教育的成功和失败,“我”是决定性的因素。教师个人采用的方法和每天的情绪,是造成学习气氛和情境的主因。身为教师,我们具有极大的力量,能够多让孩子们活得愉快或悲惨;可以是制造痛苦的工具,也可能是启发灵感的媒介;能够让人丢脸,也能叫人开心;能伤害学生,也可以拯救学生。可见,在教育中,教师肩负重责。只有常思考,多反思,才可能培养出优秀的人才!浅谈英语课堂教学中的智慧英语教研室杨霞一、教学智慧的含义当前的课堂似乎并不缺少新的理论、方法、技术,也不缺少改革的热情,缺少的是教学智慧,即教师没有把这些东西内化为自身的智慧。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之一是我们热衷于将各种理论模式方法引入、移植到课堂,并要求教师接受、认知、照搬和实施这些新的东西时,忽视了教师基于自身体验、感悟、反思、实践而形成的教学智慧的作用。教学智慧是教师个体在教学实践中深刻洞察、敏锐机智并高效便捷地应对教学情景的综合能力,是教师面临复杂教学情境时所表现的一种敏感、迅速、准确的判断与行动的能力。它是教师一般教学技能达成后进一步提高水平而形成的达到了融通共生、自由和美境界的教学状态。它主要是依据教师对教学理论和实践的深刻领悟而产生的。是教师面对千变万化的教学实际情景,为保证教学向预期的方向发展表现出来的一种实践智慧。教学智慧应该是教师终生追求的种专业境界。从认知层面讲,智慧要比智力、能力更高、更虚灵、更富有弹力,从这个角度可以说,教学智慧是教学能力和教学艺术的合金,教学能力与教学艺术的和谐统一、相辅相成才构成教学智慧。这正是教学智慧的生命力和活力之成在。教学智慧赋予教学工作永恒的魅力。基于以上的理解,本文主要谈论中学英语教师的教学智慧。一、语言艺术中学英语教师只有敢讲、会讲、讲得好,才能赢得学生的信赖。作为一名英语教师,讲课或说话要讲求语言的艺术。语言的使用既要生动形象,引人入胜,有强烈的感染力,又要表达简明扼要,准确、恰如其分。在课堂教学中,很重要的一个方面是要把握好语言密度。优秀英语教师上课,语言繁简有致,疏密得体。注重对表达内容的筛选和提炼,语言要讲求精。再次,中学英语教师要具有语言的通、活、准、趣、美。通:要求教学语言既要有书面语言的准确,又要有口头语言的明白易懂,易于被学生所接受,还要把书面语言转变成学生喜闻乐见的表达形式,从而使学生容易接受和理解。活:世界上没有枯燥的知识,只有枯燥的讲授。形象的教学语言是教学的催化剂。准:准确性是指教学语言的灵魂,教师上课要用科学性的语言。趣:幽默、风趣的语言是课堂教学的润滑剂。实践证明:富有幽默感和教育机智的教师比起缺乏这方面素质的教师,更容易实现对课堂教学的有效控制,更善于缓和工作中的紧张局面,也更能以一种积极、乐观的态度来处理矛盾,从而造成一种良好的教学气氛。教师寓幽默与教学之中,可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利用幽默可以消除教学疲劳,活跃课堂教学气氛。教育家斯维特洛夫曾指出:“教育家最主要的、也是第一位的助手是幽默。”对于现代教师来说,加强教学幽默艺术修养,掌握教学幽默艺术的必要技法,是有益于增进自己的教学艺术情趣和魅力的。美:美的教学语言不仅能极大地增加教学内容的感染力,使学生学得轻松有趣,唤起他们对美的体验和追求。因此,教师应具备自己独特的语言艺术和风格,并有渊博的专业知识和社会生活经验,才能使自己的语言艺术,在课堂上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二、体态语语言学家吕叔湘曾经说:“外语教师在课堂上要是个演员,要能表演,要手舞足蹈,用手势、动作、表情、语调传神,不要温文尔雅、死板板地站在讲台上,也不下来走走,这样的教师是不会成功的。”作为外语教师,必须使用一定的体态语,才能适应当前外语教学的发展。中学课堂教学是一个复杂的人一人系统,它充满变化和问题。体态语在课堂教学中是一种极其微妙的师生沟通感情、加强师生关系的有力工具,诸如英语课堂上教师亲切自然的教态,温文尔雅的气质,美观得体的衣着,既可对学生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又可以在整个英语教学的过程中发挥着不可低估的作用。下面从体态语的表情、替代、模仿、表露等四大功能的角度来探析体态语言在中学英语课堂教学中的作用。(一)体态语的表情功能。心理学家研究表明:正常人在外界事物的刺激下都会做出不同程度的反应。反应的程度或者明显、强烈,或者隐晦、含蓄,其中反应信息的百分之九十通过视觉获得的。教师的仪表、面部表情、尤其眼睛能表达有声语言难以言表的意思和感情。优秀的英语教师能用眼神微妙地控制学生的情感波澜,用眼神和学生互动交流思想,表情达意。(二)体态语的替代功能。体态语常常伴随着有声语言,对有声语言起补充、强调作用。现代英语课堂教学更注重功能化和交际化,师生之间的互动交流显得尤其重要。为了降低英语课堂教学的难度,英语教师应在特定的课堂语言教学环境中恰当地增加体态语言。例如:start/begin--五指并拢伸直顺势向下用力挥动;stop--采用裁判暂停手势;bequiet团体--将食指置于嘴唇中央位置,发出“嘘”的声音;listentomecarefully--将食指指向自己的耳朵,随之用眼神暗示;handsup--用自己举手的方法暗示学生等等。在英语课堂教学中,了补充语言的不足,确保语言的精炼性,强化语言的信息度,教师应恰当使用体态语的替代功能来优化英语课堂教学过程。教师在授课过程中,如能伴以适当的体态语,以姿势助说话,以眼神传真情,就能把学生带进与教材内容相适应的气氛中,从而引起学生感情上的共鸣,使之产生丰富的联想,教材中的内容就能自然、形象、生动地再现在学生的脑海中,进而提高了英语课堂教学效率。(三)体态语的模仿功能。模仿是英语课堂教学艺术的发端,在中学英语课堂教学中,教师若能恰如其分地运用体态语的模仿功能精心处理教学内容,就能激活学生学习的情绪,增强课堂教学的效果。手势语表达动词最具代表性的一课。此课的语法构成为现在进行时。在课堂导入环节中,我先通过手势语将一些有代表性的动词及短语一一演示:stand,sit,openthedoor,closethedoor,putonthecoat,takeoffthecoat,listen,look,drink。在自己演示的同时要求学生参与模仿,然后引入时态——现在进行时。一堂课下来,学生们在积极参与中完成了学习任务,学习热情高涨,学习兴趣浓厚。英语教师在课堂上用简洁直观、形象具体的体态语言恰当准确地模仿相关的教学内容,能增强英语课堂教学的形象性、生动性和趣味性,激发学生对英语课堂教学参与的积极性,进而提高英语课堂教学效率。(四)体态语的表露功能。暗示是人们在交往过程中,为了不使信息的接受者感到尴尬,而采用一些特定的体态语取代有声语言。教师在授课时适当地配以相应的手势、面部表情调整师生之间的距离,不仅可以使所学的语言知识得到及时有效的掌握和运用,还能缩短师生之间的情感距离,进而减轻或消除部分学生面对英语老师和全班同学说英语时的焦虑紧张。教师在巧妙地运用体态语暗示功能的同时,要洞察、审视学生情感的变化,尤其要关心性格怯懦的学生,帮助他们战胜自己性格特点中的弱点,激发他们学习英语的动机。总之在英语课堂教学中恰当地运用体态语不仅有补充阐释有声语言的作用,还能给英语课堂教学增添形象性、生动性和趣味性,从而提高英语课堂教学质量。三、教学方法(一)教学方法由“讲解传授”转向交流、对话与共同建构。在外语学习过程中,对于成功的外语学习者,应用语言学者和外语教学方法研究人员概括总结了他们的一些特点。其中,鲁宾(Rubin)和斯特恩(Stern)都提到了共同的一点:他们都是积极的语言实践者、应用者,对使用语言有强烈的愿望。传统的教学方法是以教师为主体,结果是学生无法成为积极的语言实践者、运用者,无法对使用语言有强烈的愿望。因此学了多年英语仍然听不懂讲不出,成了“聋哑”的语言学专家。现代的课程观强调教材是学生发展的“文化中介”,是师生进行对话的“话题”,师生进行教学活动的目的不是为了记住“话题”本身,而是为了通过以话题为中介进行交往,获得发展。因此,教学过程称为以对话、交流、合作等为基础的知识构建过程。教学过程不是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通过师生之间直接性的对话,取得心灵的沟通,实现双方主体性的构建与发展。在英语教学中要大力开展任务性教学,把单纯的学习活动,转化为内涵更加丰富的实际应用,给学生创造实践与应用语言的机会,让学生在活动中通过感知、体验、实践、参与及合作方式,实现任务目标并感受成功,从而形成积极的学习态度,进而促进语言实际运用能力的提高。(二)多媒体辅助教学。集图像、声音、文字、动画于一体的多媒体组合教学在众多教学媒体中显出其特有的优势,可以达到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活跃课堂气氛,提高课堂效率,优化教学效果的目的。多媒体动感强,比一般媒体更富吸引、渗透力。计算机辅助语言学习用于阅读教学,能够提高非语言材料输入的质和量,更好地帮助学生英语交际力的发展。英语阅读教学不仅要培养学生的语言技能,且要培养他们的文化意识和英语交际能力。因此,学生应该大量地阅读不同风格、不同题材、不同文化的学习资料,扩大他们的知识面,提高交际能力。现代教育技术在英语教学中的应用,可以实践语言材料的时效性,增强语言材料的文化性,加大语言和信息的输入量,增加非语言知识输入,提高交际性;也是推动当前中学英语阅读教学改革主要途径之一。总之,中学英语教学的智慧潜能能否得以正常的发挥,不仅要求课堂上师生之间的默契配合,还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断地重新塑造自己的素质,把握好新教材的特点、优点,摆脱旧的陈腐的教学观念,在实践中不断地善于发现,善于总结,善于发挥自己的教学智慧潜能,只有这样才能创造一个崭新的园地,使中学英语教学迈上一个新的台阶。取舍在一念之间——关于教学智慧的几点思考语文教研室宋卫星[摘要]教学智慧是教师个体在教学实践中,依据自身对教学现象和教学理论的感悟,深刻洞察并敏锐机智、高效便捷地应对教学情境而生成融通共生、自由和美的境界的一种综合能力。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教学执行力是生成教师教学智慧的基本要素。[关键词]教学智慧教学情境教学执行力佛曰:“一念愚即般若绝,一念智即般若生。”意思是心起愚念,智慧就消失了;心起智念,智慧就在身边。梵语“般若”即智慧,在佛教中指超越世俗虚幻的认识,达到把握真理的能力。我们平常称之为聪明才智。但是,“智慧”并不是“小聪明”,也不是一般所说的“明智”,它指示着宇宙自然之最深邃最根本的奥秘,标志的是一个至高无上、永恒无限的理想境界。所以柏拉图才会说,智慧这个词太大了,它只适合神而不适合人,我们人只能爱智慧。长期以来,教师们总习惯于根据自己编写的教案、设计的思维按部就班进行教学,总是千方百计地使学生按照自己的要求“格式化”,保持着对知识传授的绝对权威和垄断。随着新课程改革的到来,教师这种高高在上的地位出现变化,教师不再是学生知识的唯一来源,由知识传授者转变为学生学习的促进者、组织者、引导者。追求课堂教学智慧正体现了新课程对教师在教育观念、教育方法和新型师生关系上的基本要求。“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智慧在这一点上和水具有共通的地方,智慧也具有流动性,具有灵性。智慧是在应用当中产生的,在“智慧课堂”当中,我们就要思考,怎样让知识动起来、活起来。1、两个隐喻的启示教师是否能够有效地讲解知识,关键在于教师是否能够引导学生有效学习。而学生的学习是否有效,可以归结为两句话:第一句话:学习就是“玩游戏”。与之相关的概念是“及时反馈与矫正”。中国教师和中国家长目前面临的最头疼的问题是学生接近“无度”地沉溺于“网络游戏”中。学生为什么愿意把自己交付给网络游戏?网络游戏究竟有什么诱惑力?原因可能是,游戏里面隐含了学习的秘密。游戏里面隐含的第一个秘密是,任何游戏总是为游戏者提供及时的反馈。游戏里面隐含的第二个秘密是,任何游戏总是让游戏者满怀希望,无论游戏者经历了多少失败,但只要游戏还在延续,游戏者就有成功的希望。实际上,这两个秘密是相互缠绕的,它让参与者满怀成功的希望,并为参与者提供及时的显示成功或失败的反馈。第二句话:学习就是“认地图”。这也是一条教育隐喻。我们可以做一个实验,看看用哪种学习方法能够让学习者在一个星期之内掌握一个城市地图的所有街道。掌握和理解的标准是:你问“某某城市的某某条街”在哪里,学习者就可以回答出从哪里出发,经过哪些街道就可以抵达那个地方。最有效的办法是,学习者最好先确定自己在哪里,然后找出“主干道”,比如东西走向有几条主干道,南北走向有几条主干道。掌握了主干道之后,再去学习“分支”和“分岔”的街道,这就是“整体学习”。如果老师一条街道一条街道慢慢地教,那么,学生可能永远都不会掌握和理解地图。2、急中生智的沃土如果说“课程智慧”主要显示为教师“备课”的智慧,那么,教师的“教学智慧”则主要显示为“上课”的智慧。从教学智慧的动因与情境来分析,教学智慧主要是由出乎教师意料的情境产生的,这一情况大都是由学生引起的。正是从这一教学智慧的生成因素出发,陈桂生先生把教学智慧分为如下类型:学生的怪问题、学生的怪答案、学生的怪动作、学生的怪要求、个别学生的差错或迟钝、教师的差错或疏忽、突发事件或情况等。教师如何应对课堂上发生的这些意外情况呢?陈桂生先生进一步提出了相应的对策:转移话题、转移看问题的视角、转移学生的注意力、冷处理、让学生歪打正着、对学生的异常言论或动作进行化解、把尴尬事化作善意的笑谈、在发现疏忽或失误后脑筋急转弯等。但是,这只是教学智慧当中的一种类型,这种类型的教学智慧属于较简单的层次,可以通过学习获得。教学智慧研究的专家马克斯·范梅南说:“一位智慧的教育者认识到要跨过街道走过来的不是学生,而是教师。教师必须知道‘孩子此刻在哪儿’‘孩子是怎样观察事物的’,这个学生从他本身的角度遇到了什么样的困难,因而不能跨过街道走进学习的领域。教师应该站在孩子的身边,帮助孩子要认识跨越过去的地方,为孩子找有效的方式帮助孩子顺利走到另一边来,走到这个另外的世界中来。”所以更高层次的教学智慧是教师能在不断变化的教育情境中随机应变的综合素质,是内化于教师自身信念、价值与方法之中的实践能力。教学智慧是教师对意想不到的情境进行崭新的、出乎意料的塑造,将教学活动中的所谓小事变得有意义,这样教学就可能在学生的心目中留下较深刻的印象,就有可能产生教学中的奇迹。富有智慧的教师更容易发现教学中的困难或学生表现的困难,更容易关注学生的兴趣所在及帮助学生培养兴趣。所以,高层次的教学智慧是复杂的,它不仅仅是经验的产物,不仅仅是灵机的一动,而是立足于教师的教学艺术水平与创造能力。马克斯·范梅南所讲的教学智慧的类型更加丰富和复杂一些,主要包括:为了创造一种积极的言语气氛而形成的言语调和智慧,此时无声胜有声的沉默调和智慧,当眼睛和嘴巴相互矛盾时表现的眼睛调和智慧,身体和动作初次相遇时表现的动作调和智慧,营造一种专门的气氛来调和的气氛智慧,榜样加以调和的教学智慧,等等。教学智慧是被“逼”出来的,在教学过程中,展示教师的教学智慧水平,常常伴随着教学过程中的方法、内容、技能等,它使教学成为一种艺术。3、孜孜以求的境界教师有教学新手、能手和高手。刚刚踏上工作岗位的年轻教师,一切需要从新开始,这就是教学新手;工作几年以后,通过不断学习钻研,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逐渐成为教学能手;教学能手再百尺竿头更进一步,不断地阅读、实践、反思,从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认识,追求教学的艺术,提升教学的智慧,即教学高手。一部分教师止于“技”,一部分教师止于“艺”,而对于智慧课堂中教师的教学智慧而言,似乎要至于“道”。传道的最终目的是育人。对学生来说,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永远是重要的。但是,无论知识和技能多么重要,它从来就不是学生学习的全部内容。教师除了传递知识之外,还有一个重要的使命:让学生成为有独立人格的人。苏格拉底说:“知识就是回忆。”我们现在无法简单地相信,人“先天地具有知识”,以至于光靠回忆就能够获得知识。但我们至少可以断言,人“先天地具有自由精神”,人一旦发展了这种自由精神,他就能够主动地获得相关知识。从这个意义上说,苏格拉底的命题“知识(学习)就是回忆”可以转换为“知识(学习)就是自由”。教师的基本使命,就是让学生因自由精神和独立人格而主动求知,自由选择并对自己的选择负起责任。在教学上,教师应该允许学生提出质疑和挑战,确立对已有事物的怀疑、批判意识;应该诚心诚意把学生当作学习和寻求发展的主人,要平等坦诚面对每一个学生,善待学生提出各式各样的“怪”问题,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鼓励学生大胆发问,说出自己的体会,养成学生怀疑、批判精神,让学生在质疑和批判中体验创造成果的乐趣,从而推动整体教学的良性循环发展。显然,善待学生的“怪”问题,尊重学生富有个性的情感体验和思维方式,不仅是新课程对教师角色转化的基本要求,也是新时代教育的呼唤。对于每一位教师而言,由于其年龄、工作经历、思维方式和行为特征等的差异以及对教学的感悟不同,使其应对教学问题的智慧表现方式、表现内容和表现水平也必然不同。每位教师的教学智慧的形成及其外显,都是受时、空、人等诸多因素交错影响的结果,都是独一无二的,而这使得智慧的教学具有鲜明个性色彩。只有教学执行者较全面、深入、科学地理解教学内容,明晰教学目标取向,熟知教学策略,才能使教学目标内化为教学执行者的内在行为导向,并付诸实施;也只有教学执行者充分发挥“行”的能力,在教学目标的指引下,能动灵活、机智地实践执教行为,才能更好更快地促进学生的学习与发展。对于教学而言,没有较强的教学执行力,就没有好的教学。只有达到一定基础水准的备课、讲授、作业布置等基本教学能力,只有不断回应变化着的学生,不断迎战变化着的课堂,创造性地进行教学创新实践,才可能有教学智慧的不断涌流。考察优质课堂不难看到,执教者都表现出良好的教学执行力:紧扣主题、思路独特的备课设计能力,流畅清晰、能言善辩的表达能力,巧妙机智、引人人胜的设问能力,激发思考、节奏适度的教学调控能力,善于启发、真情融洽的沟通能力,生动形象、有效帮助学生理解知识的教育技术操作能力,等等。优秀的执教者不一定是全能,但各具特色。教学执行力是促使教师教学智慧产生的最直接的能源。参考文献:[1]王鉴:课堂志·回归教学生活的研究[J],教育研究,2004。[2]辞海编辑委员会:辞海(中)[Z],上海辞书出版社,1979。[3]马克斯·范梅南:教学机智──教育智慧的意蕴[M],李树英译,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4]田慧生:时代呼唤教育智慧及智慧型教师[J],教育研究,2005。[5]顾明远:教育大辞典(增订合编本·上)[Z],上海教育出版社,1998。[6]徐继存:论教学智慧及其养成[J],西北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7]黄伟、谢利民:教学机智:跳荡在教学情境中的燧火[J],北京大学教育评论,2005。立足文言课堂,彰显教学智慧——浙江省2009年高中语文课堂教学大赛观后感语文教研室谢微萍【摘要】余光中说:“我的血系中有一条黄河的支流。”我想,作为一名语文教师,应该始终记住:“我的血系中有一条智慧的支流。”尤其是在面对满是历史尘埃的文言文时,我们的课堂智慧何其重要。本文通过对浙江省2009年高中语文课堂教学大赛十一节参赛课的仔细回顾,总结出文言课堂的几点教学智慧。【关键词】教学智慧文言2009年11月5日-6日,浙江省2009年高中语文课堂教学大赛在宁波市效实中学举行。我有幸参加了听课,机缘巧合之下,还成了台州地区的大众评委。两天的时间里,共有来自全省各地区的十一位老师展示了自己的风采;两天的时间里,虽然听课听得腰酸背痛,但收获颇丰。新课程背景下的高中文言文应该怎样上,相信许多老师也和我一样,很是困惑。也许是为了能体现出参赛老师的真正水平,参赛的篇目是指定的三篇文言文——《烛之武退秦师》《赤壁赋》《始得西山宴游记》。前两篇是经典老课文,如何上出新意是对参赛老师的一大挑战;后一篇是苏教版新教材的一篇课文,如何上出深度也是一大难点。所以,我们都很期待……据抽签安排,5日一天上课的是七位女老师,上午三位上的是《烛之武退秦师》,下午是《赤壁赋》,堪称七仙女下凡。6日上午上课的是四位男老师,戏称为四位董永,上的课文是《始得西山宴游记》。以下是本人仔细回顾这十一节课之后总结出的几点教学智慧。一、温馨课堂,稳中求胜湖州中学的高娜老师为此次大赛拉开了帷幕。她的教学环节和方法中规中矩,从导入课文到整体感知到对具体内容的分析和理解再到课外的拓展延伸,稳中推进,波澜不惊。也许她的课显得太平淡了,都不能说有什么亮点,但她的智慧又何尝没有显露出来呢?她是第一个来上课的,在这样的场合能平稳开始圆满结束已实属不易。绍兴一中是张杰惠老师是第一个吃《赤壁赋》大餐的人。张老师是这次参赛的老师中最年轻的,1981年出生,只大我一年,能站上这个高手云集的舞台肯定有她的“两把刷子”。也许正是因为年轻,张老师举手投足间的那种洒脱不禁感染了在场的学生和老师,让他们感受到了年轻老师的青春活力,课堂气氛也活泼而温馨。嘉兴乍浦高中的潘媛老师的微笑一下子“俘获”了学生和在座各位老师的心。“苏东坡走过的地方很多,其中不少地方远比黄州美丽,为什么一个僻远的黄州还能给他如此巨大的惊喜和震动呢?他为什么能把如此深厚的历史意味和人生一位投注给黄州呢?黄州为什么能够成为他一生中最重要的人生驿站呢?……”潘媛老师用余秋雨《苏东坡突围》中的一段话带领我们走进了苏轼笔下的清风明月的世界。潘老师的课堂同样波澜不惊,却也在平稳中让学生读懂了苏轼的之所以“愀然”,之所以“喜而笑”,让我们在四十五分钟的时间里和东坡居士同忧愁,共潇洒……温州瑞安中学的金锦友老师上的是《始得西山宴游记》。因为这是一篇新课文,即使上过一遍,也总觉得许多问题自己当时是草草了之的。金老师是七仙女之后的第一位董永,充满磁性的嗓音,干净典雅的课堂语言,文雅温暖的微笑,让原本严肃的比赛课堂顿时充满了轻松的气氛。四位老师的课各有各的特色,但又显露出了共同的智慧。温馨课堂,稳中求胜,四位老师的课令人至今记忆犹新。二、深入文本,出乎其外舟山中学的张宁老师同样上《烛之武退秦师》。她是一位很干练的老师,对文本深入其中,又出乎其外。和她一比,我自己实在是道行太浅。想想自己,备课时总是先借助参考书,往往忘了立足文本,缺少自己的个性解读。张宁老师给我上了这重要的一课。不仅如此,张老师的课堂设计环环相扣,层层推进,带着我们领略了春秋时期的历史风云,见识了那时的志士仁人的才智风度,同时也完美地展示看自己的教学智慧。来自青田中学的老师(可惜忘了姓名)同样做到了这一点,他由《始得西山宴游记》的题目入手,以分析“宴”字的含义为切入点,深入分析了柳宗元当时的心理状态,带领学生去努力体会柳宗元这种寄情山水仍傲然独立的风骨。金华磐安中学的郑老师也抓住了这一点,同样由“宴”字的几种字义入手,辅以适当的朗读,并着重分析了游西山与游众山的区别。正由于他做到了深入文本,才能够出乎其外,在实践课堂设计时做到游刃有余。这三位老师找到了精彩课堂的根本——深入文本,这无疑是取得成功的最大智慧。三、巧置环节,精设板书东道主学校的顾乐波老师上的同样是《烛之武退秦师》。正所谓天时地利人和,顾老师的课稳扎稳打,又不失亮点。她由一个大字“士”导入,带领我们进入了春秋世界。这一节课最大的亮点在于顾老师设置的一个环节——出示烛之武的九句话,让学生根据这九句话去揣摩秦伯的心思,然后把烛之武与秦伯的心理形成对话。通过这一活动,学生在完成任务的同时真正读懂了任务的内心,准确把握了人物形象,也就掌握了春秋时代的论辩艺术。这一环节不愧是顾老师教学智慧的体现,也许还只是冰山一角。台州中学的项琪老师开朗外向,颇有东坡居士洒脱之风,她的课堂亦如此。在学生理解了课文内容后,项老师让学生展示了自己读此文的感受,这一环节将课堂推向了高潮。老师在学生展示成果之前先来了个示范:“当赤壁之下的一江秋水缓缓流过东坡居士的心间,那一刻,激发了一个智者的人生感悟,那些仕途的倾轧坎坷,失意的苦闷彷徨,顷刻间都随风而逝,烟消云散。惟有山间的一轮明月,烛照心灵。酌一盏逍遥的清酒,吟一首快意的诗章,任小人与政客在宦海中争斗,任功名与浮华在世俗中喧嚣,我自岿然如山!”这种与学生共享的做法博得了大家的钦佩和学生的认可。项老师的另一个智慧在于板书的设计,诗画结合,也是一种难得的智慧。具体如下:超我突围本我四、发挥特长,闪亮课堂项琪老师的课可谓亮点不少,除了环节巧妙,板书精致外,项老师还最大可能地展示了自己的特长——朗读。如果是平时的课堂,对许多老师来说,朗读并不是件难事,但在这样的舞台上,能发挥出最高水平确是难事。但是她做到了,她精彩的配乐朗诵让大家沉浸在苏轼所描绘的山水之间,更让人沉迷于关于人生的种种思考。她是唯一一个敢于在这种场合展现自己的朗读才能的人,实属难得。来自富阳中学的骆文俊老师的精彩一课可谓此次教学大赛的压轴大戏。骆老师此次上课最大的特点是脱稿——藏书于心。面对学生五花八门的问题,骆老师灵活机智,应对自如。他也是唯一一个脱稿的老师,怎能不让人叫好呢?其实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特长,只要我们能找到自己的长处,并能把这种长处转化为教学的智慧,相信我们的课堂会因此而熠熠生辉。听了这些优秀教师的课后,我感触良多。对于时间距离遥远的文言文的教学,也有了一些不成熟的想法。这些教学智慧,能让原本枯燥的文言课堂不再沉闷;这些智慧,能让每个老师都来思考我们的文言课堂,是不是可以做得更好。我想,在以后的文言文和其他的课文教学中,我们应该寻找这些智慧的破发点,让这些课堂教学智慧散发出最灿烂的光芒。立足文言课堂,彰显教学智慧。相信我们血系中的智慧支流能越来越宽广……智慧教学在信息技术教学中的运用信息教研室张斌新课程标准认为教学活动应该是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交往互动与共同发展的过程,那么我们怎样才能适应新课改的要求,使我们的课堂教学充满着勃勃生机、充满着智慧的挑战呢?这就要求我们教师必须改变过去传统的“传授—接受”的教学模式,积极主动地利用各种教学资源,创造性的使用教材,把我们的信息技术课堂变为充满智慧挑战的课堂。但是有许多教师都有疑惑,究竟怎样教才是智慧的?其实信息技术课堂中的智慧可以体现在从备课到教学的整个过程,笔者以下面几个过程加以阐述。1、从教材到教案

教材选定了教学内容,也给出了较为具体的教学目标要求,但教材只是对课标的一种解读、一种具体化方法。因此,教师在依据教材编写教案的过程中,需要充分发挥自己的智慧。既要在熟悉课标规定和要求的基础上理解教材意图,又要具体分析学生的知识基础与认知结构。在符合课标要求的基础上对教材中的教学内容进行适当调整,以契合教学现实。我校的信息技术课程是从高一年级开始的,学生已经有了些基础,在讲“信息及其特征”这课准备教案时,我发现教材中安排的内容较多,包括信息的基本特征,应用实例,历史和发展趋势等内容。考虑到学生的接受能力,我对教材内容进行了删减,舍弃了相对较难的教学内容,只保留了几个精准、必需的知识点,如“信息及其特征”、“二进制、十六进制与十进制的相互转换”、“声音、图像和视频数字化”等。经过如此改造,教学内容大大减少,既能够满足学生学会信息技术基础的基本需要,也符合高中学生的认知能力,达到了教学目的。需要强调的是,对教材内容的取舍要建立在能够完成教学目标的前提下,而不是无视目标的基本要求对教材进行随意删减。2、从他人教案到自己教案

从他人教案到自己的教案涉及如何借鉴的问题。我们所看到的优秀案例是其他教师教学智慧的结晶,在借鉴的过程中,教师必须充分发挥自己的教学智慧,根据所在学校的学生情况、教学环境等实际条件进行改造,以符合教学实际。(1)教学内容的借鉴:有一位教师设计了“图文混排——制作连环画”教学案例。设计思路大致为:教师提供了相关素材,要求学生根据素材内容制作连环画,在此过程中需要加入背景、图片(要求用不同的环绕方式)、文字、页码等。我在上课时借鉴了这种思路,但考虑到自己的学生起点较高,在任务上增加了难度,设计了“图文混排——设计门票”的案例:学生根据所提供的素材公园和演唱会设计门票,要求门票中不仅要有图片、价格、名称、印章等要素,还要构图合理、颜色搭配协调。显然后者对学生的要求提高了,而这种提高是符合学生的实际情况的。(2)教学方法的借鉴:

“多机互联”实验选修模块“网络技术应用”中涉及实践性较强的内容,如双绞线、多机互联等,如果只让学生观看或者了解基本原理,学习效果很难尽如人意。我想到借鉴科学课程的实验法,让学生通过亲自动手实验并填写实验报告的方式来增加感性体验。于是,精心设计了实验内容和实验报告的格式,安排学生进行实验。比如,“多机互联”的实验报告中需要学生完成的实验内容包括“查看机房及家中电脑,填写表中的网络设置”及“完成计算机的各项网络配置,使计算机与教师机处于同一网络中”等等。教学结果证明了实验法的成功。实验法的借鉴不仅提高了学生的积极性,增加了学生的感性体验,还让学生体会到了遵守科学规范的乐趣。3、从教案到教学

在综合各种因素的基础上对教案进行精心准备仅是教学实施的第一步。文本意义上的教案是基于理想状态设计的,在具体教学过程中,会出现各种因素干扰教案的顺利实施,这就需要教师根据实际情况灵活调整预设方案,在动态中完成教学。信息技术课堂的“意外干扰”主要来自人和物两个方面:教学过程是师生互动的过程,出现“意外”是很自然的事情,尤其是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被充分调动之后,产生新问题、出现新情况的可能性就更大;课堂上计算机、网络等相关教学设备“罢工”的问题时常出现,如“死机”、上传或提交作业时网络繁忙等问题。物的因素导致的教学意外事件可以通过加强管理和维护得以尽量减少,人的因素引发的问题则只能借助于教师教学智慧的发挥。我在上课时遇到了这样的情况:当他演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