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枣产业发展和农民增收问题研究_第1页
红枣产业发展和农民增收问题研究_第2页
红枣产业发展和农民增收问题研究_第3页
红枣产业发展和农民增收问题研究_第4页
红枣产业发展和农民增收问题研究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地方产业发展与农民增收问题研究目录1导论 11.1研究背景 11.2研究目的与意义 21.3国内外文献综述 3关于红枣的研究 3国外关于红枣的研究3国内关于红枣产业的研究3对农民增收的研究 4国外关于农民增收的研究4国内关于农民增收的研究5研究评价 61.4本文研究的基本内容框架 61.5研究方法 6文献综述法 6归纳和综合分析法 71.5.3SWOT分析 71.6本文研究的创新点 72相关理论 82.1关于农业产业化的相关理论 8比较优势理论 8竞争优势理论 8产业组织理论 8集团化经营理论 92.2农业产业与农民增收关系的理论研究 9科技增收论 9产业化增收论 10市场带动理论 103红枣产业的发展现状 123.1我国红枣产业的发展现状 12我国枣树分布情况 12枣果产量 13红枣品种与加工 14枣业进出口现状 153.2某枣业概况 17某自然地理条件 17某枣果生产情况 18某品种资源 19枣产品开发与加工 20红枣市场 21某红枣品牌 22某枣产业SWOT模型 223.3红枣产业与农民增收关系 22红枣产业与农民增收 22红枣产品与农民增收 25红枣产业发展与农民增收 264影响红枣产业促进农民增收的制约因素 284.1农村劳动者文化素质 284.2农村社会思想观念 284.3红枣产业化水平 294.4组织经营方式 29家庭经营 29红枣生产加工企业 30企业格局 304.5红枣精深加工与产品附加值 31处于初级生产水平 31产品附加值低 32枣产品开发进程缓慢 324.6服务体系不健全 324.7红枣贸易 335促进红枣产业发展与农民增收的对策 345.1科技促发展,人才是关键 34转变陈旧观念,积极付诸行动 345.1.2注重人才引进,推广种植新技术 345.1.3农业科学技术推广,克服自然灾害 35以科技培育新品种35普及精细加工,拓展加工环节技术运用355.2优化产业布局,走效益型发展之路 36以市场为主导,建立新的运行机制,实施产业化布局 36加强与龙头企业的合作 37采用多种模式,丰富经营主体类型38开拓国际市场,走品牌化道路,增加产品附加值 395.3政府扶持产业发展,完善惠农政策,促进企业与农户的良好互动 40政府制定向红枣产业倾斜的政策 40完善惠农政策 40稳定农产品价格41政府扶持龙头企业,发挥红枣企业带动农民收入提高的能力 426结论和展望 446.1结论 446.2展望 44参考文献 46致谢 49.Contents1Introduction11.1Reseachbackground11.2Researchsignificance 21.3Domesticandforeignresearchreviewed 3Researchaboutjujube31.3.1.1Foreignresearchreviewedaboutjujube31.3.1.2Domesticresearchreviewedaboutjujube31.3.2Researchaboutincreasingfarmers’incomes41.3.2.1Foreignresearchreviewedaboutincreasingfarmers’incomes41.3.2.2Domesticresearchreviewedaboutincreasingfarmers’sincomes51.3.3Theevaluationofresearch61.4Thestructureandresearchframework 61.5Researchmethods 6Themethodofliteratureandreview 61.5.2ThemethodofInductionandcomprehensiveanalysis 71.5.3TheSWOTanalysis 71.6Theresearchinnovationpoints 72Thetheoreticalbasis…………...82.1Agriculturalindustrializationtheoretical……………...8Thetheoryofcomparativeadvantage…………………...8Thetheoryofcompetitiveadvantage……………………8Thetheoryofindustrialorganization……………….…...8Thetheoryofcollectvizingmanagement 92.2Thestudyofthetheoryoftherelationshipbetweenagricultureindustryandfarmers'income 92.2.1Thetheoryofscienceandtechnologytoraise 9Industrializationtheoryofincome 10Marketdriventheory 103Thecurrentdevelopmentsituationofjujubeindustry123.1ThecurrentdevelopmentsituationofwatermelonindustryinChina 12JujubedistributioninChina123.1.2Theproductionofjujube 133.1.3Thevarietiesandprocessingofjujube 143.1.4Thesituationofjujubeindustryimportandexport 153.2TheoverviewofjujubeindustryinShanxi173.2.1ThenaturalgeographicalconditionsinShanxi173.2.2ThesituationofjujubeproductioninShanxi 18Shanxivarietyandresources 193.2.4Thedevelopmentandprocessingofjujubeproduct 203.2.5Marketofjujube213.2.6ThebrandofjujubeinShanxi223.2.7TheSWOTmodelofjujubeinShanxi223.3Therelationshipbetweenjujubeindustryandincreasingfarmers'income 22Jujubesalesandincreasingfarmers'income 22Jujubeproductsandincreasingfarmers'income 253.3.3Thedevelopmentofjujubeindustryandfarmers'income 264Thefactorsrestrictthejujubeindustrytopromotethefarmers'income 284.1Theculturalqualityoftherurallaborer 284.2Theruralsocialideology 284.3Thelevelofjujubeindustrialization 294.4Theorganizationmodeofoperation 29Familybusiness 294.4.2Theproductionandprocessingenterprisesofjujube304.4.3Thepatternofenterprise 304.5Thedeepprocessingandaddedvalueofjujubeproducts 31Intheprimaryproductionlevel 31Lowvalue-addedproducts 32Thejujubeoftheslowprocessofproductdevelopment 324.6Theimperfectservicesystem 324.7Thebusinessofjujube335Thecountermeasuresofpromotingjujubeindustrydevelopmentandincreasingfarmers'incomes345.1Promotethedevelopmentofscienceandtechnology,trainingthetalents34hangetheoldideasandtakeactionpositively345.1.2Payattentiontotalentintroduction,promotenewtechnologyofplanting 345.1.3Promotetheagriculturalscienceandtechnology,overcomethenaturaldisasters 35ultivatenewvarietieswithscience35Expandandmachiningtechnologies 355.2Optimizetheindustriallayout,findtheefficientway36Dominatedbythemarket,setupnewoperationmechanism 36trengthenthecooperationwithleadingenterprises 37Useavarietyofpatterns,andrichthemanagementmainbodytype 38Developtheinternationalmarket,findthebrandroad,increaseproductaddedvalue 395.3Governmentsupportofindustrialdevelopment,perfectthecorrespondingpolicies,andpromotetheenterpriseagoodinteractionwiththefarmers 405.3.1Thetiltpolicytothejujubeindustryfromthegovernment40Perfectthefavorablepolicies 40Stablepricesforagriculturalproducts 41overnmentsupportsleadingenterprises,jujubeenterprisepromotingthefarmers'incomes426Conclusionandoutlook446.1Conclusion446.2Outlook44References46Acknoledgements49.某省红枣产业发展与农民增收问题研究摘要中国是红枣的原产国,距今约有三千年的栽培历史,且红枣的适应能力强,管理简便而价值高,在我国获得大规模的种植。红枣是某省的特色农产品之一,也是农民家庭的主要收入来源。凭借得天独厚的地理优势,该地区红枣的产量与生产规模均居全国前列,产量与加工产品独具地域特征,在全国颇负盛名。虽然红枣及其加工产品在国内外具有广阔的市场,细观我国红枣产业,在种植方式、企业加工规模和深度上,远不能达到市场需求;在产业理论研究基础上,通过探究农业产业与农民增收关系,深入观察红枣产业对农民增收的作用。某省红枣产业的现状,种植方式尚未突破自产自销、小户经营的传统手段,栽培种植技术落后,经营管理粗放,生产技术上的落后致使抵抗自然灾害的能力不足,红枣的产量颇受影响。日久之后必有损于该地区农民的经济收入。对于该地区红枣加工企业,加工转化技术与国内发展较快的企业相比较,仍然存在很大的差距:缺乏龙头企业的引导,市场建设能力不足,没有形成自主品牌等。对某省依靠红枣种植的农户及加工业而言,红枣产业的发展遇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战,直接影响到该地区经济的发展与农民的收入。本研究从中国以及某省红枣产业发展历史与与现状入手,分析某省红枣的种植分布、发展沿革、加工企业、品牌、贸易与需求以及产业创新,认识到红枣产业的发展中存在如下问题:〔1劳动者文化素质低,〔2思想观念落后〔3产业会水平不高,〔4组织经营方式落后〔5红枣精深加工能力不足〔6产品附加值低,〔7产品升级缓慢、服务体系不健全等,严重制约农民收入的增加。本文用SWOT分析某省红枣产业的优势、劣势、机会与威胁,针对问题,希望政府扶持龙头企业,完善惠农政策,促进企业与农户的良好互动,发挥红枣企业带动农民收入提高的能力;某省红枣加工企业与种植户应当优化产业布局,丰富经营主体类型,走效益化发展道路。更新观念,引进人才和技术,提高劳动者的文化素质,推广农业科学技术,运用科技、管理、政策等多种手段提升红枣产业的发展空间,为农民增收出谋划策。关键字:某省红枣产业农民增收对策.TheResearchonJujubeIndustryDevelopmentandFarmers'IncomesProbleminShanxiProvinceAbstractChinaisthecountryoforiginofjujubetrees,it’sdatingbackaboutthreethousandyearsofculturalhistory,jujubetreeshavemorestrongerabilitytoadapt,easymanagementandhighnutritionalvalues,sotheyobtainlarge-scalecultivationinourcountry.JujubetreeisoneofthecharacteristicsofagriculturalproductsinShanxiprovince,andtheyarethemainsourceofincomeoffarmfamilies.Withgeographicaladvantages,theyieldandproductionscaleofShanxiredjujubesarelistedamongthetopofChina.It’salsoveryfamousinourcountry.Althoughjujubeandprocessedproductshaveabroadmarketovertheworld,ifwetakecarefulobservationofthejujubesindustry,wecouldfindthattheindustryfallsfarshortofmarketdemand,suchasplantingmethods,scaleprocessingofenterprisesandthefineprocesses.Onthebasisofindustrytheoryresearch,weneedtoexplore

theagriculturalindustryrelationshipwithincreasingfarmers'incomes,andgetthemoreusefulwaytoincreasethefarmers’income.Shanxijujubeplantingislimitedtothetraditionalcroppingpattern,andthefactoriesareallmostsmallfamilybusiness,cultivationtechniquesandthebadmanagementaresobehindadvanced,sohardtoresisttonaturalrisks.Itisalsoeffectingthejujubeproductionandthefarmers’incomeinthefuture.Intermsofthejujubeprocessingenterprises,comparingwithotherenterprisesindevelopedcities,theconversiontechnologiesisstillabiggap.Lackofleadingenterprisesofleadership,marketconstructionabilityandindependentbrands,thefarmersandfactoriesthatrelyonthejujubeindustry,theyshouldfacetheunprecedentedchallenges.ThisresearchaboutjujubeindustrydevelopmenthistoryandcurrentsituationinChinaandShanxiprovince,analyzingthedistributionofjujubecultivation,thedevelopmentevolution,processingenterprises,brand,tradeanddemand,andindustryinnovationandsoon.Recognizingthejujubeindustrydevelopmentproblemsareasfollows:<1>Lowqualityofworkers;<2>Backwardthinking;<3>Lowlevelofindustrialization;<4>Lackoforganizational.andoperationalmode;<5>Lackofdeepprocessingcapacity;<6>Lowvalue-addedproducts;<7>Industrialupgradingslowandservicesystemisnotperfect,it’sbadforthefarmers’incomes.Inthispaper,SWOTisusedtoanalysisthestrengths,weaknesses,opportunitiesandthreatsofShanxijujubes.Onthisbasis,thegovernmentshouldsupporttheleaderenterprises,improveagriculturalpolicy,andtheenterprisesshouldoptimizetheindustriallayoutwiththefarmers,richthetypeofbusinessentities.wehopeonthedevelopmentoftheagriculturalbenefits,wehopeShanxijujubeindustrycouldintroducetalentandtechnology,promotethescienceandtechnology.Ifweusemoretechnology,management,policy,andothermeanstoenhancethedevelopmentofspacebelljujubeindustry,farmers'incomewillbeincreasing.Keywords:Shanxiprovince;jujubesindustry;increasingfarmers’income;countermeasures.1导论1.1研究背景红枣是人们非常喜爱的一种食品,它不仅是农民增产创收的经济林种,且在林业生态建设中,同样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某省地处黄河中游,华北西部的黄土高原之上,依傍太行山临靠汾水,地理位置得天独厚,尤为适宜红枣这种特色林种的生长,该地区红枣的产量与生产规模均居于国内前茅,红枣的产量与加工产品独具地域优势,在全国颇负盛名。如今,据已统计数字显示,该省红枣年产量达60多万吨,年产值高达1.2亿元,仅凭借红枣这一项收入,种植户农民每年约入账万元左右,支撑起种植户家庭主要经济收入。省政府准确把握市场契机,发挥地方特色优势,优先发展红枣产业,大力推行生态兴市战略,坚定不移走现代特色林业发展道路,符合生态文明建设与市场经济发展的客观要求。中国是红枣的原产国家,可考证的栽培历史记载距今约三千年之久,在中国历史上,枣列属"五果"之一。不仅如此,作为农产品产业的重要代表,红枣可干鲜两食,营养价值高,深受人们的喜爱;鲜枣、干枣以及红枣加工产品,共同造就这一物种的巨大经济价值。据国家林业局统计,我国枣栽培区域广泛,种植面积约为146.67万公顷,年产量230万吨,占全世界种植面积和产量的均居于世界首位,每年我国红枣产量占全世界总产量的99%,并占有全球100%的枣产品国际贸易市场。某省地理位置颇具有优势,温度适宜、水土丰沃的环境下生长出来的红枣品质优越,也造就了某省红枣产量与质量的得天独厚的优势。从种植分布上看,红枣种植区集中主要在某临县、晋中市的太谷、XX等地区,且整个某省红枣种植区总面值达到5.33万公顷。其种植方式尚未突破自产自销、小户经营的传统手段,栽培种植技术落后,经营管理粗放,从而产生种植面积大而经济效益低的现象,日久之后必有损于该地区农民的经济收入。某省政府大力发展现代农业生产,加大力度扶持红枣产业的发展,红枣的种植面积与规模种植逐年攀升,与红枣产业相关收入在农民年收入总值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红枣及其它干果产业逐步成为该省农民脱贫致富的支柱产业。与国内其他种植区相较,某省红枣产业受到多方面的限制,发展速度较慢。诸如,种植技术没有突破,管理水平上的落后,导致红枣质量效益递减。对于该地区红枣加工企业,加工转化技术与国内发展较快的企业相比较,仍然存在很大的差距。生产技术上的落后致使抵抗自然灾害的能力不足,连续多年某省部分地区在落花结果期间连续遭遇阴雨天气以及病虫害,坐果率低,红枣的产量颇受影响。对依靠红枣种植的农户及加工业而言,红枣产业的发展遇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战。2015年,中共中央连续十二年下发聚焦创新农业与农业现代化建设的《关于加大改革创新力度加快农业现代化建设的若干意见》,"一号文件"指出"三农"问题的核心是农民问题,农民问题的核心是农民的收入问题。着重强调传统农业与现代农业的发展,为当前与未来农村经济增长与农民增收问题指明方向[1]。"三农"是牵涉传统农业大国经济命脉的关键,社会经济全面进步迫切要求有效的解决"三农"问题,切实促进农业的可持续发展。社会关注的焦点依然集中在"三农"问题上,相较于工业经济的增长速度,农业经济增长速度缓慢,农民人均收入自20XX以来一直停滞不前。本文主要研究的地区某省属于经济相对落后的内陆省份,红枣在该地区具有悠久的种植历史,红枣产业发展关系到枣农的收入,本文将研究点落脚到红枣产业与农民增收关联关系上,借此对提高农民的收入水平出谋划策。1.2研究目的与意义某省地处黄土高原之上,多山多丘陵,土壤干旱且气候干燥[2],降水量较少,这样的地理环境对于农作物生长较为恶劣,却非常符合红枣树的生长要求。红枣具有很高的营养价值,还具有较高的经济价值,它对生长环境的要求并不苛刻,耐旱耐贫瘠,能够适应恶劣的高原生长环境,该地区气候环境适合种植枣树,是我国红枣原产地之一。某省内大部分市县均种植枣树,形成一定的规模化种植,近年来已取得相当可喜可观的成绩,红枣产量位居全国第三,仅次于XX、XX。红枣产业市场前景广阔,在未来的发展中,带动许多市县诸如晋中市、临县等经济的整体进步,将成为该地区种植加工户脱贫致富增加收入的支撑性产业。中央加大调整农业产业结构的力度,省政府紧随步伐,推动本省农业发展,为农民增产创收提供可靠地保障。在认识到红枣产业巨大的经济潜力的同时,该省所处的地理位置、气候变化及生态影响带来的不利因素不容小觑,忽视这些持续涌现的新问题,势必会影响影响农民的收入以及整个红枣产业的可持续发展,对该省经济持续稳定的增长构成重大威胁。据调研结果分析,某省红枣产业目前面对的主要问题如下:经营管理粗放、技术管理不配套、气候多变、观念落后、市场竞争力弱。这些问题成为红枣产业发展的瓶颈,若不及时解决,经济效益将会一落千丈,对农民增收产生极大地阻碍作用。本文通过运用文献综述法、比较分析法、数据分析法等方法,结合农业产业经济理论、技术创新理论、产业发展理论,以某省红枣产业与农民增收问题作为出发点与落脚点,回顾该地区红枣产业的发展历程,以当前红枣产量、规模、地方经济水平为衡量基准,用理论联系实际,进行比较分析找出红枣产业对农民增收的促进和阻碍因素,并提出实际可行的解决对策,为农民增加收入提供可行性建议。1.3国内外文献综述关于红枣的研究国外关于红枣的研究由于国外对于红枣种植较少,直接或间接从我国引进,品种较少,枣类产业并不发达,因而研究方向狭窄,大多集中在研究红枣的药用价值上:伊朗学者Ebrahimi等人<2011>认为红枣的营养成分丰富,还含有一定药用物质,可用于治疗新生儿黄疸病,长期食用可以改善皮肤状况。MasoudAlirezaei等学者〔2011发现从红枣果实中提取到的一定物质,这种物质能够保护大脑空间记忆功能,延缓记忆力衰退。MillGoetzP.〔2009证实红枣果实中母酊剂可以缓解疲劳,减轻压力,能够使人保持积极向上情绪。MillGoetzP.提到在中国和朝鲜在医学上将红枣作为中药药引,配合其他中药煎服后可以起到舒缓镇静、缓解压力的作用。NaftaliT.等人〔2008经过临床实验证明红枣中的提取物可以治疗便秘,减轻身体负担,并展望了红枣保健品行业的发展前景。国外红枣种植业并不发达,红枣多是从我国XX、某、XX等地区进口,所以,对红枣产业发展的研究较为分散,不成体系。韩国是栽培规模较大的国家,枣树管理省心省工,枣果营养价值高,早在上个世纪80,90年代在其本土发展迅速,种植品种精而优。韩国也一度将枣果提取物用于生产化妆品,享誉广泛。但对比而言,其种植规模尚不能自给自足,还需要从我国进口满足需求。日本在公元710-1192年间,枣树种植曾被大力推广,在十二世纪之后,日本本土大量引进柑橘、苹果、梨等产量大、果实丰满的经济林木,直接影响许多地方的红枣种植面积,许多地方的枣树慢慢被淘汰。现在只剩下零星庭院种植、小规模种植,依靠我国进口红枣。阿拉伯和美国地区均种植椰枣,属于地方化特色品种。由于气候有所差异,红枣的枣果质量远不及中国。国外对枣业技术等问题的研究较少,对红枣产业发展理论研究几乎空白。国内关于红枣产业的研究由于我国是红枣种植大国,对红枣产业的理论研究起始较早,汇聚众多文献,聚焦在红枣产业发展现状基础上,发现产业内部存在的问题及解决途径,以及红枣产业发展的前景展望等。余艳锋、邓仁根等〔2008分析了我国枣产业贸易发展状况,以市场开拓作为发展枣贸易的出发点,以优质品种、高质量作为我国枣品牌的核心竞争力,研发红枣的精深加工技术,最大限度获取市场利益[3]。蒋桂荣、王晓光等人〔2012以走访、问卷形式收集大量数据,分析总结阿拉尔地区红枣种植技术落后原因、销售状况、枣农的知识结构现状,提出可供该地区红枣种植业与加工行业可持续发展的建议[4]。刘妮雅,汤倩〔2013以XX市红枣产业作为研究对象,客观分析红枣种植的生产要素投入与产出状况,推行集约化生产要素投入组合,提高农业机械化程度,减少劳动人成本投入,以科学技术提高生产效率,以最低生产投入换取高经济效益[5]。任道义、瞿海亮〔2002阐述XX省退耕还林还草、保持水土、发展生态经济的号召下,因地制宜大力推行枣园经济模式,引进优良技术品种和先进的栽培管理技术,建立红枣高产示范园区。对相似地理环境下枣产业发展状况的有关研究,对本文具有特殊借鉴意义[6]。张忠仁、周长东等〔2003展示某省红枣种植规模与加工企业在生产中存在的问题,在解决技术落后弊端,扩大生产规模后,从小作坊生产扩展为联产式生产,以龙头企业带动下,打造属于某省自有品牌。指出该地,红枣产业具有关阔的发展空间[7]。王勇〔2013收集某省晋中市大量的数据,深刻分析晋中市红枣产业的基本概况,说明了某红枣具有良好的市场前景和巨大的发展潜力等优点,同时也指出晋中市红枣在在农产品市场竞争中处于弱地位,与发达地区相提并举,并建议加大政府对红枣的扶持力度,运用"双调"技术协助红枣的种植[8]。对农民增收的研究国外关于农民增收的研究。卿明华〔2010指出在西方国家将对农业的发展和保护纳入到社会福利体系中,以税收方式协助农发展,发达国家针对农业生产的政策体系十分完备,农民享有多种形式的高额补贴,对增加农民收入极为有益。美国、日本等国家科学技术水平比较发达,尤其重视技术引导农业生产,在农业技术上投入较大成本,研发机械化生产管理设备投入到农业生产中,农业机械化程度高,能够提高生产效率,降低生产费用。欧盟国家善于从制度角度出发,改善农业体制中不适合生产力发展要求的体制,推行教育、科研与农业生产的结合,此举颇有成效。另外,在日本这个耕地面积十分有限的国家,为了保证土地资源的有效利用,日本政府采取立法的方式,颁布了诸如《农业基本法》等基本农业法令,制定农业保护计划,将农业结构的调整和农户增收放在首要位置。日本在推行农业产业化政策的同时,以国家财政作后盾,积极推行农业保险,农民可以将农作物的产出作为投保对象,收入受到多种方式的保护[9]。科学技术是生产力变革的一大重要因素,西方经济学家基于经济模型分析技术创新在农业生产中的运用,探究了科学技术变革对农产品增收与农民收入增加的促进作用:西奥多·舒尔茨〔TheodoreW.Schultz在《改造传统农业》中描述道,依赖于新技术的现代化农业生产,成为农民收入增加的关键。他还将人力资源理论运用到对传统农业的改造中。他认为需要改善传统农业中的资源配置地低下的局面,重新确立资源配置的效率,重视对农民的人力资本投资,强调市场经济下供求关系的影响作用,再配合适合产业化生产的制度,能够达到现代化农业的发展要求[10]。日本学者速水佑次郎〔Yujiro和美国学者弗农·拉坦<VernonW.Ruttan>提出农业生产率主导了农业的现代化发展进程。农业生产技术不断更新换代,致使生产率不断提高,农业现代化进程速度加快。他们在《农业发展:国际前景》一书,以美国、日本、欧盟等发达国家以及中国、印度等发展中国家为考察对象,以资源、技术、制度、文化四个要素为研究对象,建立一个完整的诱导型制度创新模型,并得出四要素之间的共同协作促进农业生产率的迅速增长,其中技术创新起到核心作用[11]。国内关于农民增收的研究王平〔2009指出分析农民收入增加困难原因时,不能就收入谈收入,而是要联系收入问题与其他问题的关联关系,得出影响农民收入增加的主要因素。他把研究点放在社会分工、市场化程度、城镇化、社会资本积累、公共产品供给、国家宏观土地政策以及农村分配制度等七个方面,通过对比方式论证了这些要素在农民增收问题解决中的作用,运用了实证与规范、定性与定量分析方法,具有说服力[12]。曹扬,陈霞〔2010指出某省农民群体的弱势性,在市场浪潮中抵御风险的能力不足;再加上全球贸易环境对农业生产提出越来越高的要求,农民素质有限,限制了农民收入的增加[13]。潘会玲〔2012指出从20XX起,国内经济开始逐渐复苏回暖,经济增长势头突飞猛进,党中央国务院持续关注农业生产,下达各项强农惠农政策。在重视农业生产的大环境下,政策进一步实施到位,致使农产品价格大幅上涨,农民收入持续增长[14]。张翼翔〔2013说明了某省的地理位置决定了其农业发展受到一定的阻碍。地处高原、山区,交通及其不便利,与外界交流不畅通,难以接受农业生产新技术和新方法。两大失衡现象尤其明显:城乡收入差距大,农民之间收入差距大。要解决这一问题,他提出政府要加强扶持力度,以合作帮扶的形式加强对农民的培训;加快农业产业化的推行力度,服务组织和技术小组下乡,以公共服务带动农业生产,促进农民增收[15]。研究评价纵观国内外研究结果,国外对红枣产业的研究尚属空白,不能准确反映国外市场结构和产业化竞争;但发达国家对农民增收理论研究十分丰富,提供了诸多经济模型和理论创新点,对政府政策实施也具有借鉴意义。国内对于红枣产业的研究面稍显狭窄,有关红枣产业与农民增收关系研究领域空白。产业化一直是各学者争相研究的方向,目前国内针对红枣产业的理论研究较为丰富,无论是从全国范围内研究还是具有代表性的地区,都对红枣产业的发展提出了有价值的意见。在中国重视并竭力解决三农问题的当下,农民增收也成为各学者专业研究的重点,相关理论研究颇为丰富。红枣产业发展如何促进农民增收、红枣产业与农民增收有何关系,却成为研究空白,笔者认为,在红枣产业发展潜力大的地区,红枣产业的发展对农民增收有着不可忽视的巨大促进作用,研究其中关系是具有实践意义的。1.4本文研究的基本内容框架1.5研究方法本论文在全面收集、整理前人研究成果、掌握学科前沿动态的基础上,以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为指针和导向,综合运用文献法、归纳及综合分析法、SWOT分析法。文献综述法运用文献综述法检索和分析某省红枣产业的发展状况以及国内外农民收入历史、现状、问题、对策研究成果,以确定本论文研究的起点、研究方式、研究目标,避免简单重复的研究。同时,借鉴有关成果,使理论研究内容有较高的立足和更新的立意。归纳和综合分析法本文查阅了包括某省农业局、某统计局、某省林业厅获得的数据信息进行归纳,并贯穿全文综合分析,有针对性的进行总结。1.5.3SWOT分析对某省红枣产业进行SWOT分析,充分了解某省红枣加工企业在目前市场中的优势与劣势,机会和威胁。更好地了解该地红枣加工企业发展的现状和前景,为红枣产业可持续发展提供依据。1.6本文研究的创新点本文对某省红枣产业进行系统分析,探究红枣产业的发展对农民增收的影响,填补前人在这方面研究的空白。.2相关理论2.1关于农业产业化的相关理论比较优势理论比较优势理论源于亚当•斯密的绝对优势理论。李嘉图发展了亚当•斯密的绝对优势理论,在《政治经济学及赋税原理》〔18l7中,提出了著名的比较优势理论,李嘉图所确定的比较优势理论的核心是:一个国家倘若专门生产自己相对优势较大的产品,并通过国际贸易换取自己不具有相对优势的产品就能获得利益。李嘉图的理论实际上说明在单一要素经济中,生产率的差异造成比较优势,而比较优势决定了生产模式。赫克歇尔•俄林把地域分工和贸易理论向前推进了一步,创立了资源禀赋理论[16]。赫克歇尔•俄林的资源禀赋理论认为,一国在密集使用其相对丰富和廉价要素的产品生产上具有比较优势,因而应专业化生产并出口这类产品,而进口那些密集使用了本国稀缺要素的产品以获得比较利益,因此,各地能生产出价格相对低的商品,则具有相对优势。竞争优势理论竞争优势理论由哈佛大学商学研究院迈克尔•波特提出,波特的国际竞争优势模型〔又称钻石模型包括四种本国的决定因素和两种外部力量。四种本国的决定因素包括要素条件,需求条件,相关及支持产业,公司的战略、组织以及竞争。两种外部力量是随机事件和政府。波特认为,一国的贸易优势并不像传统的国际贸易理论宣称的那样简单地决定于一国的自然资源、劳动力、利率、汇率,而是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于一国的产业创新和升级的能力。由于当代的国际竞争更多地依赖于知识的创造和吸收,竞争优势的形成和发展已经日益超出单个企业或行业的范围,成为一个经济体内部各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一国的价值观、文化、经济结构和历史都成为竞争优势产生的来源[17]。产业组织理论产业组织理论最早见于哈佛大学梅森〔Mason和其弟子贝恩〔Bain的相关研究。哈佛学派的产业组织理论,是以新古典的价格理论〔垄断竞争为基础〔Chamberlin,1933,对市场竞争过程中的组织结构、竞争方式和市场竞争结果进行经验性研究[18]。"芝加哥学派"吸纳了信息经济学与交易成本理论在这一时期的发展成果,认同获取信息是有成本的,并且在企业的内外部活动中存在着广泛的交易成本。以科斯和威廉姆森为代表的新产业组织理论,以交易费用为基础,提出企业参与了资源的配置过程,其内部活动是影响市场行为和市场结构的重要原因。总结不同主要流派的理论基础可以得出:产业组织理论以"特定产业内部的市场结构、市场行为和市场绩效及其内在联系为主要研究对象,以揭示产业组织活动的内在规律性",探求制定产业政策的理论和方法,以此来指导各产业的运行和发展,具有很强的理论性、实践性与应用性。该理论自产生以来,就一直影响着对西方国家产业政策的制定。其早期研究主要根据寡占产业市场理论提出假设,并进行实证分析。20世纪80年代新制度经济学和不完全市场结构理论兴起后,微观经济理论得到发展,单一产业的实证分析与产业组织理论紧密结合的研究模型由此形成,并被广泛地应用于制造业、银行业等行业的市场结构分析。集团化经营理论美国产业学家小艾乐弗雷德.D钱德勒在《企业规模经济与范围经济》一书中指出"工业企业以四种方式增长,一种方式是通过购置一些采用大致同样的卜艺来为大致同样的市场生产大致同样的产品的企业或同它们合并,这就是通过横向合并来发展。第二种方式是通过一体化来发展。第二种增长方式是在地理上向远方的地区来扩张。第四种方式是生产与企业现有技术或市场相关的产品,即产品多样化。"发达国家大型种子企业公司也正在这四个方向上强化着其寡头垄断的竞争地位。集团化是指同行业内竞争企业间的横向联合,以扩大生产规模、削弱企业竞争、提高集团企业竞争优势、取得对市场或产品或价格的控制为最终日的[19]。2.2农业产业与农民增收关系的理论研究科技增收论科技增收论主张者认为地域优势在长久未来之后将不再成为高生产率的关键因素,科技因素已然渗透到现代农业生产的方方面面,取而代之成为农业经济发展的制胜法宝。从目前农业产业结构现状分析,农民收入结构单一且不合理,如果失去地域优势与自然环境优势,技术的缺乏必然导致收入的锐减。加之,城镇化、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高质量、高档次的农产品广受好评,迫切要求农业技术的推广与生产效率的提高。无论是生产要素的积累,亦或是农业产业结构的优化与调整,回归到农民最纯真的增收愿望上,关键是依靠科技进步,实现农业生产从数量到质量上的突破性飞跃[20]。传统的农业生产方式被时代演进所淘汰,劳动者掌握生产技能、知识水平高低、科技因素的运用导致生产率的差异充分证明,科技因素引导下的新技术与新设备广泛运用,促进生产效率不断提高,自然资源充分利用,生态环境与农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共生局面[21]。依靠科学技术,推动科技进步,以技术变革推动生产力向前发展,最终推进农业科技革命的浪潮。发展高效农业、科技农业,对持续增加农民收入与平衡农村地区经济结构具有长远意义。产业化增收论该理论认为农业产业化经营是农村改革中最具创新性与前瞻性的突破,农业产业化经营将农业生产纳入到制度规范和引领中,从市场需求与价格导向反馈的信息指导生产要素的投入,农户的生产进入产业链中致使产业链相对延长,各层经营者均可分享产业链延长所带来的效益,减少交易成本增加农民收入达到共赢的局面。持有该观点理论基础各有千秋:有的学者认为产业化革命带动农业生产从自给自足转变为市场导向,农产品所包含的商品价值增加,市场流动性增强,农民的收入相应提高[22]。国外研究者表明产业化经营可以充分利用农村劳动力资源,增加就业岗位,提高劳动生产效率,增加农民收入,特别是妇女的收入有的学者认为产业化经营可以提供给农户充足的资金、先进的技术支持与及时有效的信息,提高农民的抵御市场与价格双重风险的能力[23]。有的学者认为农业产业化经营通过影响农产品销售数量和销售价格来影响农户农业经营收入,必须要立足当地的优势产业,获取自国内外市场的支持。总的来说,产业化经营增加农民收入,必须依赖政府扶持与市场引导,以多种经营方式、多种组织方式,以市场需求与价格优势为导向,围绕区域优势产业或主导产业,实现产供销相结合、农工商相结合,能够有效的增加农民收入,并在此区域形成经济利益共同体,让农民在各个环节获取收益[24]。市场带动理论作为传统农业大国,我国农业生产与国际市场的联系已经十分密切,市场开拓、扩大农业的开放是农民收入水平提高的有力保证。国内外市场上由市场带动引致农产品竞争十分激烈,优质产品、合适价格成为农产品的核心竞争力[25]。但在经济相对落后的地区,由于市场不发达,农户对农业生产的依赖程度高,对市场的感受力不足,在农产品价格波动和需求信息、各种就业岗位需求信息了解掌握方面不及时、不准确,缺乏市场开拓意识,即使他们拥有深受人们青睐的产品,由于无法投入市场,收入水平始终停滞不前。种植户首先要转变安土重迁、固守自封的落后观念,以开放的态度迎接千变万化的市场需求,变分散经营为合作化经营,加强市场引导,形成产业化发展。必须坚持以市场为导向,充分利用自然资源优势,发展特色农业与特色产业;坚持农业生产与市场需求、科技水平、政策导向的有机结合,充分把握市场发展的脉搏,合理地利用自身的核心竞争力,打造地方特色品牌,克服同构现象从而形成优势产业[26]。只有彻底打破以区域为中心、以自我为中心的那种封闭的壁垒,融入和适应当前国内外市场环境中,让市场带动经济的全面发展,才能促进农民收入的不断增长。.3红枣产业的发展现状3.1我国红枣产业的发展现状枣树原产于中国,据历史文献记载,在中国历史上枣树栽培已延续三千年之久,春秋战国时期主要生长于如今的XX省辖区内,两晋时期枣树已在黄河、长江流域广泛栽培。在新中国成立后,全国各省市互相引种,尤其是XX、XX、某、新疆等地区,红枣苗量大、品种多,为我国红枣产业的发展奠定了农业基础。近十年中,枣树种植规模迅速扩大,作为经济林木和生态林木的发展前景十分可观,红枣产业的发展也成为万千枣农关心的热点。距今为止,国外种植的枣树全部由中国引进,目前世界上有30多个国家有枣树的种植记录,多为亚洲邻国及沿"丝绸之路"传播的欧美地区国家,但形成规模的国家目前仅有韩国,其他国家多将枣树作为庭院栽培观赏用,而非作为农产品商品用。韩国在上世纪八九十年代扩大红枣栽培面积,至新世纪,韩国红枣种植面积已超过五千公顷,年产量超过2万吨,占世界总产量的3%左右,但仍然满足不了韩国国内对红枣的需求,韩国虽然商品化规模化栽培红枣,却仍是红枣进口国,每年从我国大量进口原枣和初级加工品。值得学习的是,韩国作为除我国之外唯一有规模化枣树商品栽培的国家,尤为注重农业技术的提高,现已基本实现苗木良种化、苗木嫁接化、栽培矮密化、加工产业现代化,我国在良种普及、单产、人工干制及加工等方面还需努力。我国枣树分布情况中国作为枣的原产国,拥有全世界95%的枣树资源。据统计显示,枣树的种植分布十分广泛,除气候寒冷地区,如XX、XX、XX少有种植外,其他各省份均大量种植。垂直分布最高达2500米,跨北纬19°—43°,东经75°—125°[27]。目前枣树栽培面积在140万公顷以上,约占世界的99%,XX、某、XX、XX、XX五大产枣省约占全国85%的面积。根据中国农业统计年鉴和各省份统计年鉴资料,20XX红枣种植面积为179万公顷。而到了20XX,我国枣树面积已达到256万公顷,年均复合增长率为9.4%〔见图3.1。图3.12008-20XX红枣种植面积与增长情况Figure3.1Jujubecultivationandgrowthconditionsin2008-2012数据来源:中国农业统计年鉴、中国林业统计年鉴数据整理所得Source:Chinaagriculturalstatisticsyearbook;Chineseforestrystatisticalyearbook国内红枣产量及栽培面积主要取决于几大产枣省,红枣生产正值兴旺期,后起之秀如新疆,凭借其得天独厚的自然资源优势,逐渐也将成为推动红枣产业发展的重要力量地区,近10年来新疆枣果产量增长幅度均在1倍以上,新疆计划建设中国和世界上最大的优质干枣生产基地,仅阿克苏地区规划5年内建设10万公顷枣园,预计未来三年,种植面积将增加至40万公顷。枣树适应性强,生命力强,抗旱耐湿,在改善生态环境方面得到重视,红枣种植规模出现向西北地区转移的现象,一方面传统红枣种植区域土地资源价格上升,种植面积呈现增长缓慢趋势,另一方面,西北地区需要既能改善环境又可以提高经济效益的经济林木,随着红枣种植技术的提高,红枣种植规模向西北地区转移。枣果产量我国果业产量增长率在葡萄以21.7%位于榜首,,枣果产量增长居各种果品第2位,增长率为20.3%〔如表3.1,其他果产品例如猕猴桃等也有较大增长,但增长率均未超过20%,红枣发展增势较稳定,并逐渐进入一个较大的发展期。表3.1近十年我国果业产量平均增长率Table3.1CitrusyieldaveragegrowthrateofourcountryinrecenttenyearsinChina枣果名称葡萄红枣猕猴桃桃柿子增长率21.7%20.3%17.3%14.7%9.8%数据来源:中国林业统计年鉴数据整理所得Source:Chineseforestrystatisticalyearbook全国枣果生产形势较好,近五年一直保持增势,20XX枣果产量突破400万吨,20XX枣果产量增长率最高,为34.02%,最低为20XX,产量同比增长率为5.77%,主要受市场、自然灾害、虫害等原因影响,20XX又恢复快速增长<见图3.2>。预计在接下来的一段时间内,红枣产量还将持续增长。图3.22009-20XX全国枣果产量及增长率情况〔单位:吨Figure3.2Thejujubeproductionandgrowthin2009-2013inChina数据来源:中国林业统计年鉴数据整理所得Source:Chineseforestrystatisticalyearbook红枣品种与加工据《中国果树志·枣卷》资料,全国现有枣树品种700余个,主栽品种为XX和XX环渤海盐碱区的金丝小枣、XX太行山旱薄山区的婆枣和赞皇大枣、某和XX黄河两岸黄土高原上的木枣、XX豫中平原黄河故道区的灰枣和扁核酸、XX的长红枣、圆铃枣、冬枣,某的梨枣〔见表3.2,此十种主导品种单品产量均为数万吨以上,其总产量约占全国70%以上,有利于形成区域产业优势[28]。从传统加工格局上看,受气候影响,北方红枣制干居多,而南方由于阴雨天气较多,红枣加工以制作果脯为主。而随着加工技术运用,传统加工格局被打破,呈现出新的生产格局。北方种植区依其栽培规模优势主导全国枣产品的加工,其中制干产品、鲜食和蜜枣产量之比为6∶1∶2左右。现有的700余个品种中,制干品种224个、鲜食品种261个、蜜枣品种56个、兼用品种159个,另外有少数如龙爪枣、胎里红、茶壶枣等观赏用品种,37%以上的品种未规模化生产栽培,虽然近年来各省市越来越重视对红枣品种及加工的发开,但由于运输、保鲜技术等种种原因受到了限制[29]。表3.2我国十大主导枣产品分布及食用类型Table3.2China'stoptenleadingjujubeproductsdistribution,andconsumptiontypes名称产地食用方式金丝小枣XX、XX环渤海盐碱区制干婆枣XX太行山区制干赞皇大枣XX太行山区赞皇及西北,东北地区兼用木枣黄土高原、黄河两岸制干灰枣XX新郑和内黄等地兼用扁核酸XX新郑和内黄等地制干圆铃枣XX和XX西南部制干长红枣XX和XX西南部制干冬枣XX沾化、XX黄骅及全国各地鲜食梨枣某临猗并引种全国、XX鲜食数据来源:中国农业统计年鉴、中国林业统计年鉴数据整理所得Source:Chinaagriculturalstatisticsyearbook;Chineseforestrystatisticalyearbook枣业进出口现状红枣在出口创汇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我国是枣产品第一生产国,枣产品进口量、进口金额极少,是枣产品的最主要的出口国,在国际贸易上占据主动地位,具有极强的国际竞争力,枣产品也是我国重要的出口农产品之一。我国红枣产量逐年上升,但出口总量并不稳定,出口量占产量比例小,近五年来,出口量仅占全国产量的0.1%-0.4%之间〔见表3.3,平均占比0.35%。此类情况与国外生活习惯、缺乏对枣的了解、我国生产红枣品质较低、未有满足国外市场需求的各类产品等有直接关系。近十年来我国红枣出口贸易增长乏力,2004-20XX呈下滑趋势,虽20XX略有回升,但20XX至今出口量波动不稳定〔见图3.3。与出口量发展趋势不同,由于红枣的保健、药用价值逐渐普及,国际市场对红枣的需求量越来越大,尽管红枣出口量呈现下滑趋势,但出口金额却呈现上升趋势〔见图3.4,主要原因为高质量的枣产品供不应求,单价提高,致使贸易额不断上升,总体来言,红枣出口市场具有极大增值潜力。表3.32009-20XX中国枣产品产量与出口量情况Table3.3Chinesejujubeproductsproductionandexportin2009-2013年份产量/吨出口量/吨出口量占产量比20XX238886186680.36%20XX258761276860.30%20XX346787468730.20%20XX366811985220.23%20XX431560277840.18%数据来源:中国林业统计年鉴Source:Chineseforestrystatisticalyearbook图3.32004-20XX我国枣〔干量进出口数量Figure3.3The

jujube<dry>importandexportquantityinChinain2004-2013数据来源:根据中国林业统计年鉴整理所得Source:Chineseforestrystatisticalyearbookin2004-2013图3.42004-20XX我国枣产品进出口金额Figure3.4JujubeproductsimportandexportamountinChinain2004-2013数据来源:根据中国林业统计年鉴整理所得Source:Chineseforestrystatisticalyearbook3.2某枣业概况某自然地理条件某地处华北西部的黄土高原东翼,黄河中游,山坡地多,土层深厚,非常适宜枣果生产。某国土面积约为1560公顷,境内沟壑纵横,山区丘陵面积1247万公顷,占全省总面积70%以上。地势较高,黄河流经地区,泥沙沉淀造就肥沃土壤,土层深厚,适合经济林木的种植,对红枣的栽培具有地理优势,产业分发展也由此获得得天独厚的条件。某省现有的245万公顷宜林荒地,其中80万公顷可以用来发展红枣经济林,为有效利用土地资源,某省政府计划大力栽培经济林,力争达到经济林总面积120万公顷,农村人均666.66公顷[30]。某省气候类型属于典型的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四季气候分明,气候温和,日照充足,昼夜温差大。春季风大气候干燥,夏季炎热多雨,秋季风大少雨,冬季寒冷少雪。总体来说春秋季节比较短暂,热量资源比较丰富,降水较少。全年日照时间较长,昼夜温差较大。某河流众多,源于东西高原山地,向西向南流的属黄河水系,向东流的属海河水系。全省共有大小河流1000多条。全省流域面积在100平方千米以上的河流有250条;属于黄河水系的有汾河、沁河、涑水河、三川河、昕水河等142条,流域面积占全省总面积的62%;属于海河水系的有桑干河、滹沱河、漳河等81条,流域面积占全省总面积的38%。某省自然条件优越,农林产业基础雄厚,为其农业和林业的发颤提供了良好的条件。其农业和林业的发展水平在全国一直处于领先地位。红枣产业作为某省的一项传统产业,在当地优越的自然地理条件下得到了良好的发展。枣在当地种植相当广泛,品种也较为多样化。某枣果生产情况某是中国枣树栽培重点地区之一,90多个县市均有枣树栽培,枣树栽培面积已达到36.67万公顷,位居全国第一。在全国产量排行榜中,某省临县、永和、太谷、交城、平遥等种植大区均榜上有名,每年产量约占据某省红枣总产量的90%[31]。某枣果产量占全国总产量的8.5%,XX、XX、XX、XX位于某前列〔见图3.5,全国第五位。近年来某枣树栽培面积迅速增加,年产量逐年增高,20XX至今,某总产量一直保持增长趋势〔见图3.6>,其中20XX增产幅度最大,较20XX增产74822吨,增长率为34.02%,20XX收到虫灾、自然灾害的原因,增长速度放缓,总产量增加17021吨,增长率仅为5.77%。图3.5各省市红枣产量占全国中产量之比Figure3.5Jujubeproductionaccountsfortheratiooftheoutputineveryprovinces数据来源:中国林业统计年鉴Source:Chineseforestrystatisticalyearbook图3.62009-20XX某省枣果产量Figure3.6JujubeproductioninShanxiProvincein2009-2013数据来源:某省农业统计年鉴Source:ShangXiagriculturalstatisticalyearbook某红枣总产量不断增加,但单产较低,与XX、XX等省份差距较大,20XX某平均枣果单产仅为3000千克/公顷,国内单产较高的已达到4500千克/公顷。栽培技术成果转化率低,红枣生产现代化、规模化水平低,组装配套设备少,红枣产量中优良品质仅占10%,中等品质占比70%-80%之间,严重影响了某红枣的销售与市场竞争。某品种资源某省有着丰富的鲜食枣树资源。主要栽培品种为木枣、板枣、骏枣、壶瓶枣、沾化冬枣、梨枣、赞黄大枣、灵宝大枣等,尤其是晋中市XX区,建立140hm2鲜枣种植基地,保留了260鲜食品种。某省临县拥有全国最大规模的红枣生产基地,枣林面积达到5万hm2,占全县经济林总面积的83%,全县23个乡镇中有17个乡镇300个村被枣林覆盖。其他主要枣产区有临猗县、交城县、太谷县、洪洞县等。据对《某果树志》介绍的52个枣属果树品种进行分析,适宜鲜食的枣有13种,如梨枣、圆枣、甜酸枣等,占52个品种的25%;鲜食、干制兼用的有19种,如板枣、骏枣、团枣等,占36.5%,以上两项合计共有32个品种,占61.5%;有纯干制型品种20个,如相枣、屯屯枣、木枣等,占38.5%〔见图3.7。图3.7某省红枣品种种植结构Figure3.7JujubevarietiesofplantingstructureinShanxiProvince数据来源:中国林业统计年鉴Source:Chineseforestrystatisticalyearbook某红枣发展缺乏调控机制,红枣的种苗供应体系复杂混乱,渠道各样,既有专业销售机构,也有个体商贩和中介组织,为保证苗木质量带来相当大的管理难度。某枣业产区存在品种单一,品质老化,产量下降,裂果和落果现象严重等问题,整体上缺乏对良种的选择栽培,求数量而忽视质量,甚至盲目发展极晚熟品种,导致枣果质量参差不齐,经济效益低。除此之外,栽培技术水平低,果园管理水平低,枣裂果、病果造成严重损失,如20XX某平均裂果率高达80%,直接经济损失6亿元,近年来某十分重视果园管理,避免因裂果腐烂、黑斑病、缩果病造成丰产不丰收的尴尬局面。枣产品开发与加工某枣产品开发进程缓慢,某全省加工业的红枣需求量仅为总产量的三分之一,也就是说三分之二的枣产品为原枣或初级加工品,长久以来重生产、轻开发是某枣业乃至全国枣业存在的问题,栽培面积与总产量不断增加,但富有特色的高附加值新产品开发缓慢,所占市场份额极小,目前红枣深加工产品主要有红枣酒、红枣软饮料、红枣醋以及红枣粉,多处在小批量生产和实验室研究阶段。随着红枣产业的进一步发展,某各产区涌现出大大小小的红枣加工企业,从事红枣的贮藏、加工、销售等。企业较农民个人而言,依靠资金、技术、市场优势纷纷建立红枣生产加工基地,兴建冷藏库、气调库、烘干房等,通过对红枣进行贮藏,延长了鲜食红枣的上市时间,错开红枣上市高峰期,提高红枣的出售价格;企业通过对红枣的加工,保障干制红枣的质量,增加红枣的价值,使企业获得广阔的价值空间。近几年由于某省红枣产业发展的强势劲头,省政府拓宽思维,把握地域特征推行经济林木强省的政策。以创造红枣完整产业链为主导,从种植、加工、销售等环节,发掘红枣产业的巨大经济价值。首先,省政府以扶持红枣加工龙头企业带动中小企业、农户的原则,大力投入资金、技术以及政策上的支持,着力培养企业从事研发、加工、营销等能力,旨在形成以龙头企业为先导、以政策为辅助的红枣产业新格局。现如今,某红枣企业呈现出迅速发展势头,开始建立的一条集产、销、加工为一体的产业链[32]。目前,某省有400余家企业从事红枣的生产、加工、销售以及贸易,XX市汉波食品工业有限公司、某恒丰实业有限公司、某天渊枣业有限公司和某天骄食业有限公司在业内享有显赫声誉,在政府协调和龙头企业带动下,在推动该地区枣业经济发展方面卓有成效。单纯依靠龙头企业并不能完全带动枣业经济的复苏,而本地大部分红枣加工企业的规模小,技术和资金缺乏导致加工能力不足,而该地区鲜有外商在此设厂,红枣产品的产量迟迟不能攀升。因此在产量和加工的转化上,必须意识到该地区红枣企业的加工能力不能完全消化,适当吸引外商在本地开设工厂,弥补本地企业加工能力不足。另外,鲜食红枣的保存、贮藏和运输,与企业加工产品不能很好对接,红枣加工期短,枣产品种类单一等问题,也是某红枣产业必须面对和尽快解决的难题。红枣市场人口基数大是导致我国年人均果品占有量低于世界水平的一个原因,挖掘更深层次的缘由,是由于我国红枣的每亩均产量较低,与其广阔的种植面积并不成比例。据统计,我国年人均果品占有量为40公斤/人,而世界平均水平近70公斤,差距十分明显。作为我国红枣的主要产区之一,某省的红枣年人均占有量不足20公斤/人,省内外市场的红枣需求缺口大。20XX中国枣产品市场规模达到360.9亿元,同比增长15.1%,20XX至20XX间,枣产品市场年均复合增长率为15.6%,总体来说,红枣产品在国内外市场上增长势头较快,增长幅度大。作为红枣的原产中心,我国红枣品种齐全,价格上也颇具优势,是世界范围内的生产中心,一直以来,我国红枣产品都处于市场垄断化地位上,竞争优势集中在规模上。世界红枣市场的供求关系在变化,如果不能好好把握优势、摒除劣势,我国红枣产业在产品多样性和产量规模上的优势被掩盖。从市场需求的前景上看,某省内以及国内外市场巨大需求空间需要填补,产业利润孔家巨大。与同为产量大省相比较而言,XX、XX、XX等省份在开拓市场能力和扩展加工能力上优胜某省,其中XX的红枣出口量最大,约占全国总出口量的60%,某省却在出口市场上难以崭露头角[33]。从总体上来说,市场是产业发展最值得关注的目标区。某省红枣市场建设还不完善,在产业链发展上也遭遇瓶颈,解决好这两方面问题,是关涉红枣产业发展的重要前提。我国也试图通过流通体制的改革以期达到改头换面的效果,但果类产品的营销渠道没有扩展,现存的营销渠道不能发挥主体流通作用,覆盖全国的销售网络建立十分滞后,这项举措并没有及时为农民购销产品提供便利。面对产品销售严峻形势,伴随着红枣产量不断增加,当务之急是积极开拓市场,为农户和农民组织增加销售渠道,保证红枣产业的良性发展。某红枣品牌品牌化是近年来农业产业中极为重视的一项,某红枣没有在深加工和产业化上下功夫,未能培育出具有核心竞争力的品牌,虽然目前已有几家著名生产企业,却没有可以代表某省红枣产业响当当的名号。品牌代表的是规模效益,代表的是蕴含着产品中的经营理念。一个能被公众广泛知悉并接受的品牌,其影响力和市场竞争力带来的经济效益十分可观。而某省面临的恰恰是在品牌上的匮乏,缺乏品牌意识。纵观某红枣产业,虽然红枣品类众多,唯一能够代表某省红枣形象的仅仅只有壶瓶枣,原产地太谷县被国家林业局授予"中国枣乡"称号,但在品牌维护和宣扬上,投入的力度远不能支撑其名扬海外,品牌规模也并没有十分发展壮大。要树立品牌,就要现代化管理模式生产高品质枣产品,某的散户劳作方式和管理模式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品牌化发展。某枣产业SWOT模型3.3红枣产业与农民增收关系红枣产业与农民增收进入21世纪后,某省农业及农村经济呈现良好势头,自20XX以来绝大多数年份农村住户每人平均纯收入增长率超过10%〔见图3.8,20XX纯收入达到6356.63元,其中,生产性收入占纯收入比例由92.85%下降到85%左右,至今保持在85%上下浮动〔见图3.9。某农民收入水平稳步提高,但与全国人均8000元相比差距较大,尤其与东部XX等过万元省市相比,差距更大,农业生产依旧是某农民的主要经济收入,农业经济的发展直接影响到农民收入高低。某农业收入增长对农民家庭经营纯收入的贡献为94%,在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长中的贡献为57%;农业发展能够有效地增加农民收入,某以红枣产业为主的地区,大力发展红枣产业能够有效促进某农村经济的繁荣。某省重要枣产区的农民收入结构中,红枣收入占据50%~80%,农民人均收入仅红枣一项就可达到300~800元。以临县为例子,20XX该地区年农业生产总值为4亿元,工农业总产值为6亿元,而红枣年产值高达1.2亿元,占该地区的农业总产值之30%,工农业总产值的20%。红枣俨然是当地农业经济的支柱性产业,带领某省部分县市的农民脱贫致富,促进某省农业和农村国民经济的发展。某历史上,红枣种植多为农民贴补家用的一种手段,每家少数几颗枣树,结果后到集市上贩卖可以增加收入,但没有形成经济林形式,仅为家庭散户生产销售,其产量、质量无法得到保证,因而价格波动幅度大,收入较少,不能有效的提高农民的生活水平。红枣企业的发展,可以带动农户种植红枣的积极性,尤其是红枣加工企业增加了当地红枣的需求量,大批量收购枣果,并为农民提供工作岗位,提高枣农收入。随着一大批农业科技园及企业相继落户某,某省人民开始转变经营思路,拓展经营方式,从源头到产成品上投入心血,立志打造某省农民收入的支柱型产业。这些经营模式为某红枣产业向现代化发展注入新的活力。尤其是开创性的设立"公司+基地+合作社+农户"的产、销、加工方式,以工厂模式为原型,打造企业内部产业链,为市场环境注入新的活力,为社会提供了诸多就业岗位,进一步提高经济效益[34]。市场风险和外部环境的不确定性严重侵害了本地红枣的销售。枣农分散经营方式难以形成规模经济,不能形成有效抵御风险的防线,在定价上处于劣势地位。而收购方恰恰正是把握这一弱点击溃农户的价格防线。而枣农为了能够尽快把自己的红枣销售出去,甚至进行相互压价,殊不知损害的是自身的利益。图3.8某省主要年份农村住户每人平均纯收入〔元Figure3.8ShanxiP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