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理学神经系统的功能课件_第1页
生理学神经系统的功能课件_第2页
生理学神经系统的功能课件_第3页
生理学神经系统的功能课件_第4页
生理学神经系统的功能课件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生理学神经系统的功能(优选)生理学神经系统的功能24、大脑皮质的组织结构分子层外颗粒层外锥体层内颗粒层内锥体层多形层3(三)大脑皮层的感觉分析功能1、大脑皮层的分区:分区:为了便于形态研究和机能分析,据皮质结构和功能上的差异,把皮质分成若干区。较为常用的是布朗门(Brodmann1909)52分区,少数区域有其特定的功能。少数区域有其特定的功能42、机能定位:

(1)躯体感觉区

①第I躯体感觉区:中央后回、中央旁小叶后部。特点:a、左右交叉投射(但头面部多是双侧性的);b、上下颠倒投射(指头面部、躯干、四肢的排列,以及躯干、四肢本身而言,但头面部本身不颠倒)。c、投射区的面积与相应器官感觉敏锐程度呈正相关

②第II躯体感觉区:岛叶上方的岛盖皮质,似以躯干、四肢感觉为主。第I躯体运动区第I躯体感觉区第II躯体运动区

(第II躯体感觉区)5(2)躯体运动区

①第I躯体运动区:中央前回、旁中央小叶前部。支配随意运动时的特点(简):a、左右交叉支配(但多数头面部骨骼肌为双侧支配)。b、上下颠倒支配(指头面部、躯干、四肢的排列,以及躯干、四肢本身而言。但头面部本身不倒置)c、运动区面积大小与肌群运动的精细复杂程度正相关。②第II躯体运动区:支配上、下肢运动。补充运动区第I躯体运动区第I躯体感觉区6(3)视区:距状沟两侧,一侧视区受损,引起双眼对侧视野偏盲。

(4)听区:颞横回,一侧听区受损,只是听力下降。

(5)嗅区:海马旁回、钩的附近

(6)语言中枢:听觉性语言中枢(听话中枢)视觉性语言中枢

(阅读中枢)运动性语言中枢

(说话中枢)视运动性语言中枢

(书写中枢)听区视区嗅区7①外抑制:一切外来的新异刺激会引起原有条件刺激皮质兴奋灶的抑制,使原有的条件反射减弱或消失。(2)后天性抑制(条件抑制、内抑制):由于刺激在大脑皮质引起的是兴奋转化为抑制的过程。2、牵张反射:骨骼肌受到外力牵拉而伸长时,能反射性地引起受牵拉的同一肌肉收缩。上运动神经元:胞体位于大脑皮质中央前回、中央旁小叶前部,其轴突组成下行纤维束。运动越精细,则每个运动神经元支配的肌纤维越少。作用:支持身体,维持身体的重心平衡。c、投射区的面积与相应器官感觉敏锐程度呈正相关

②第II躯体感觉区:岛叶上方的岛盖皮质,似以躯干、四肢感觉为主。位相性牵张反射和肌紧张的生理意义是维持站立姿势,前者的反射明显。双重交互抑制:传入神经除发出分枝抑制

同侧伸肌收缩,实行交互抑制外,还发出分

支到对侧脊髓,兴奋对侧伸肌运动元,抑制

对侧屈肌神经元,使对侧肢体发生伸直的反射。(1)易化作用:易化区可增强运动皮质引起的运动。(2)皮质—脑桥—小脑系

①下行路径:大脑皮质→脑桥核→小脑后叶新皮质→齿状核→红核→红核脊髓束→脊髓前角运动N元感受器—皮肤感受器,反射中枢---各相应的脊髓节段内。视运动性语言中枢

(书写中枢)(1)感觉记忆:神经元活动的后作用(后放)。②第三级记忆:是一种深刻的记忆,常可保持终生。视觉性语言中枢

(阅读中枢)4、屈肌反射和对侧伸肌反射:中枢也在脊髓(2)第二信号系统:接受语言、文字刺激的皮质机能系统。睡眠仍保持植物性神经系统机能调节,但脑的一些高级功能,如学习、记忆、思维等均停止,是维持大脑正常机能的自律抑制状态。(四)边缘系统概念边缘叶和与它联系密切的皮质和皮质下结构(丘脑、下丘脑、杏仁核、额叶眶回后部、岛叶前部、颞极等),共同构成边缘系统,也称内脏脑。

与内脏活动、嗅觉、情绪和记忆有关,还参与个体生存、种族繁衍、近期记忆等。隔区海马结构穹隆回8二、神经系统对躯体运动的调节(一)脊髓对躯体运动的调节1、脊髓前角运动神经元(1)ɑ运动神经元:支配梭外肌纤维收缩。运动单位:一个ɑ运动神经元及其所支配的全部肌纤维是肌肉收缩的功能单位,称一个运动单位。同一运动单位的肌纤维并不密集在一块。运动越精细,则每个运动神经元支配的肌纤维越少。(2)r运动神经元:通过调节梭内肌的活动,调节肌梭对牵拉刺激的敏感性。它发出分支支配梭内肌两端的收缩,从而刺激肌梭内的神经末梢,调节肌梭敏感性。92、牵张反射:骨骼肌受到外力牵拉而伸长时,能反射性地引起受牵拉的同一肌肉收缩。感受器是肌梭(与肌纤维呈并联关系),基本中枢是脊髓。脊髓反射:如果一种反射活动涉及到的主要中枢部位只是脊髓,则称脊髓反射。如膝跳反射。(1)位相性牵张反射:是快速牵拉肌肉时发生的牵张反射。(2)肌紧张(紧张性牵张反射):缓慢、持续的牵拉肌肉时发生的牵张反射。感受器是肌梭。位相性牵张反射和肌紧张的生理意义是维持站立姿势,前者的反射明显。10(1)感觉记忆:神经元活动的后作用(后放)。(2)对体温的调节:高级中枢在此.(2)建立机制—暂时联系学说:条件反射的建立是大脑皮层的条件刺激皮质兴奋灶和非条件刺激皮质兴奋灶之间形成暂时的功能上的接通,需多次强化。该系任何部位发生病变,都会出现共济失调,如行走蹒跚的状态。(2)对体温的调节:高级中枢在此.较为常用的是布朗门(Brodmann1909)52分区,少数区域有其特定的功能。非条件反射—是机体先天具有的本能行为,是机体保存生命所必备的基本反射。较为常用的是布朗门(Brodmann1909)52分区,少数区域有其特定的功能。(2)皮质—脑桥—小脑系

①下行路径:大脑皮质→脑桥核→小脑后叶新皮质→齿状核→红核→红核脊髓束→脊髓前角运动N元睡眠仍保持植物性神经系统机能调节,但脑的一些高级功能,如学习、记忆、思维等均停止,是维持大脑正常机能的自律抑制状态。位相性牵张反射和肌紧张的生理意义是维持站立姿势,前者的反射明显。行为觉醒:即对新异刺激产生探究行为。下运动神经元:脑神经运动核或脊髓前角运动神经元,其轴突分别组成脑神经和脊神经中的躯体运动纤维,支配骨骼肌。(三)大脑皮层对躯体运动的调节:症状是:脊髓(指断面以下)所支配的骨胳肌紧张性减低甚至消失,血压下降,外周血管扩张,出汗反射消失,膀胱内尿充盈,直肠内粪便积累。(1)易化作用:易化区可增强运动皮质引起的运动。强化:中性刺激与非条件刺激在时间上的结合称为强化。行为觉醒:即对新异刺激产生探究行为。下运动神经元:脑神经运动核或脊髓前角运动神经元,其轴突分别组成脑神经和脊神经中的躯体运动纤维,支配骨骼肌。4、屈肌反射和对侧伸肌反射:中枢也在脊髓主要管理骨骼肌的随意运动,尤其是高度精细的技巧性随意运动;运动单位:一个ɑ运动神经元及其所支配的全部肌纤维是肌肉收缩的功能单位,称一个运动单位。3、腱梭与合刀反射(1)腱梭:是肌腱中感受器,与肌纤维呈串联关系。作用:能感受肌肉张力的变化,其传入冲动对同一肌肉的ɑ运动神经元起抑制作用。(2)合刀反射(也称反牵张反射、腱反射):当肌肉受到牵拉,肌肉主动收缩力量进一步加大时,还可引起腱梭兴奋,通过突触联系抑制ɑ运动神经元的活动,使受牵拉肌肉在一定程度上舒张,对抗牵张反射。意义:防止受牵拉肌肉受到损伤。其形式类同折合一把水果刀,故名。114、屈肌反射和对侧伸肌反射:中枢也在脊髓(1)屈肌反射:当一侧肢受到伤害性刺激时,该肢体产生屈曲动作,称屈肌反射。感受器—皮肤感受器,反射中枢---各相应的脊髓节段内。交互抑制:一个中枢的兴奋过程可导致功能上与之相拮抗的其他中枢的抑制,称交互抑制。作用:使肢体避开伤害性刺激,具保护意义。(2)对侧伸肌反射:如动物一侧肢体受到强的伤害性刺激,在同侧肢体发生屈肌反射的基础上,出现对侧肢体伸直的反射。感受器、中枢同上。

双重交互抑制:传入神经除发出分枝抑制

同侧伸肌收缩,实行交互抑制外,还发出分

支到对侧脊髓,兴奋对侧伸肌运动元,抑制

对侧屈肌神经元,使对侧肢体发生伸直的反射。作用:支持身体,维持身体的重心平衡。125、脊髓与高级中枢的关系脊髓行使正常功能时,需要高位中枢的调节。脊休克---脊髓被横断后,横断面以下脊髓的反射功能均暂时消失的现象,称脊休克。症状是:脊髓(指断面以下)所支配的骨胳肌紧张性减低甚至消失,血压下降,外周血管扩张,出汗反射消失,膀胱内尿充盈,直肠内粪便积累。原因:离断的脊髓突然失去了高位中枢的调节作用,脊髓神经元的兴奋性暂时性降低,导致脊髓反射暂时消失。脊髓离断后的一个副作用是:知觉和随意运动消失。13(二)脑干对躯体运动的调节1、脑干网状结构对躯体运动的调节:(1)易化作用:易化区可增强运动皮质引起的运动。(2)抑制作用:抑制区完成活动可抑制大脑皮层运动区发动的肌肉运动。在正常情况下,网状结构同时对肌紧张及肌肉运动有易化和抑制作用,二者作用相互拮抗,其中易化作用较强,因而能维持适宜的肌紧张。142、去大脑僵直:在动物中脑的上、下丘之间切断脑干,动物会出现伸肌肌紧张亢进的现象,称为去大脑僵直。表现为四肢伸直,头尾昂起,脊柱硬挺。抑制区的活动受大脑皮质和纹状体还有小脑的启动和加强。这些脑干外的抑制区不仅通过加强网状结构抑制区的活动,使肌紧张受到抑制,而且也使易化区的活动受到压抑,使肌紧张减弱。网状结构易化区的活动则受脑干外易化区(前庭核、小脑前叶蚓部)加强,而不受脑干以上(皮质运动区、尾状核)的影响。主要作用是:影响抗重力肌(伸肌)。15(三)大脑皮层对躯体运动的调节:运动传导路:仅指起源于大脑皮质,管理骨骼肌的下行神经通路,分锥体系和锥体外系2部分:1、锥体系:因多数纤维要经过延髓锥体,故名。主要管理骨骼肌的随意运动,尤其是高度精细的技巧性随意运动;由2级神经元完成:上运动神经元:胞体位于大脑皮质中央前回、中央旁小叶前部,其轴突组成下行纤维束。下运动神经元:脑神经运动核或脊髓前角运动神经元,其轴突分别组成脑神经和脊神经中的躯体运动纤维,支配骨骼肌。16延髓脊髓前角中央前回中上部、

中央旁小叶前部内囊中脑大脑脚脑桥皮质脊髓束皮质脊髓侧束皮质脊髓前束锥体交叉①皮质脊髓束:

上运动神经元:大脑皮质发出皮质脊髓束,a、多数交叉成皮质脊髓侧束下行;b、少数不交叉为皮脊前束下行,逐节交叉。

下运动神经元:脊髓前角运动神经元。发出脊神经前根,支配躯干和四肢的骨骼肌。损伤上神经元:痉瘫。损伤下神经元:软瘫。17

②皮质核束:

上运动神经元:中央前回下部。发出皮质核束→内囊膝部→脑神经运动核。

下运动神经元:脑神经运动核。

一侧上运动神经元损伤或囊性偏瘫时,则面神经核下部、舌下神经核支配的肌肉瘫痪,其余脑神经核支配的肌肉(对侧眼裂以下的面肌和对侧舌肌外),均不出现瘫痪。动眼神经核滑车神经核三叉神经运动核展神经核面神经运动核疑核副神经核舌下神经核182、锥体外系:指锥体系以外、全部由大脑皮质和皮质下核团下行,协调躯体运动的下行传导路。

该系任何部位发生病变,都会出现共济失调,如行走蹒跚的状态。19(1)皮质-纹状体系

①下行路径:

红核脊髓束

网状脊髓束

②环路:

皮质—纹状体—背侧丘脑—皮质环路

纹状体—黑质—纹状体环路尾状核丘脑壳苍白球红核黑质红核脊髓束网状结构网状脊髓束前角运动

神经元中脑延髓脊髓20红核齿状核脑桥小脑纤维小脑新皮质前角运动神经元脑桥核红核脊髓束皮质脑桥束穹隆体(2)皮质—脑桥—小脑系

①下行路径:大脑皮质→脑桥核→小脑后叶新皮质→齿状核→红核→红核脊髓束→脊髓前角运动N元②环路:大脑皮质→脑桥核→小脑后叶新皮质→齿状核→丘脑外侧核→大脑皮质运动区21饮水中枢,与视上核协调作用,调节水平衡。②少数情况下可表现出交感、副交感都减弱或都增强,然而必有一个占优势。(5)嗅区:海马旁回、钩的附近

(6)语言中枢:(1)感觉记忆:指感觉信息由感受器进入大脑皮质感觉贮存的阶段。脊髓离断后的一个副作用是:知觉和随意运动消失。下运动神经元:脑神经运动核或脊髓前角运动神经元,其轴突分别组成脑神经和脊神经中的躯体运动纤维,支配骨骼肌。运动传导路:仅指起源于大脑皮质,管理骨骼肌的下行神经通路,分锥体系和锥体外系2部分:胃肠运动加强

加强胃液、胰液分泌2、机能定位:

(1)躯体感觉区

①第I躯体感觉区:中央后回、中央旁小叶后部。(2)后天性抑制(条件抑制、内抑制):由于刺激在大脑皮质引起的是兴奋转化为抑制的过程。(四)觉醒和睡眠:觉醒保证机体做出有目的和有效的反应;②第II躯体运动区:支配上、下肢运动。①消退抑制:反复施加条件刺激而不给以强化造成的条件反射的减弱或消失。(2)对体温的调节:高级中枢在此.四、神经系统的高级功能条件反射—是机体后天获得的,建立在非条件反射基础上的反射活动。1、条件反射与非条件反射的区别:发出皮质核束→内囊膝部→脑神经运动核。①摄食中枢:②饱感中枢:二中枢处于拮抗状态。b、少数不交叉为皮脊前束下行,逐节交叉。②第三级记忆:是一种深刻的记忆,常可保持终生。交感神经活动的结果使相应功能适应机体的活动状态;三、神经系统对内脏活动的调节(一)自主神经系统的主要功能交感神经活动的结果使相应功能适应机体的活动状态;副交感神经活动的结果使相应功能适应机体的静息状态。可归结为4种情况:①多数内脏器官受双重神经支配,二者的作用一般情况下相互拮抗。②少数情况下可表现出交感、副交感都减弱或都增强,然而必有一个占优势。③二者作用一致。④有些器官只受交感神经支配。22器官交感神经副交感神经循环器官心跳加快、加强皮肤及腹腔血管收缩心跳减慢、减弱

(--)呼吸器官支气管平滑肌舒张支气管平滑肌收缩消化器官胃肠运动减弱

消化液分泌(--)胃肠运动加强

加强胃液、胰液分泌泌尿器官膀胱平滑肌舒张膀胱平滑肌收缩男生殖器

女生殖器血管收缩

血管舒张生殖器血管收缩

子宫收缩迟缓内分泌促进肾上腺分泌促进胰岛分泌代谢促进糖原分解,血糖升高血糖降低瞳孔散大(瞳孔开大肌收缩)缩小,睫状肌收缩,促进泪腺分泌皮肤汗腺分泌,竖毛肌收缩(--)植物性神经系统的主要功能23(二)中枢神经系统对内脏活动的调节:1、脊髓:为初级中枢,只能管理简单的内脏活动。2、脑干:(1)延髓:基本调节中枢:心血管、呼吸、消化反射中枢,有“生命中枢”之称。(2)脑桥:①传导内脏调节信息:将内脏活动的机能状态传达到大脑,并将大脑的影响传达到延髓脊髓。②有部分调节中枢:长吸中枢、呼吸调节中枢、角膜反射中枢。(3)中脑:瞳孔对光反射中枢在此,也与内脏活动有关,但机理不清。243、下丘脑:有控制内脏活动的“高级中枢”之称。(1)对血压的调节:心血管运动神经元,负反馈调节血压。(2)对体温的调节:高级中枢在此.散热中枢—受热敏神经元(中枢感受器)的加强;产热中枢—受冷敏神经元活动的加强。失去下丘脑的作用,则整体体温调节不起作用。(3)对水平衡的调节:饮水中枢,与视上核协调作用,调节水平衡。(4)对摄食行为的调节:①摄食中枢:②饱感中枢:二中枢处于拮抗状态。(5)控制情绪反应:①防御反应区:出现惊惧反应,样子好像极为愤怒,并表现出攻击和逃避的防御行为②愉快中枢和痛苦中枢:调节机制不清楚。2526四、神经系统的高级功能(一)条件反射1、条件反射与非条件反射的区别:(1)概念:非条件反射—是机体先天具有的本能行为,是机体保存生命所必备的基本反射。条件反射—是机体后天获得的,建立在非条件反射基础上的反射活动。(2)区别:①在时间上,非条件反射是先天的本能行为,后者是后天获得的复杂行为。②在数量上,非条件反射是有限的,条件反射形成的可能几乎是无限的。③在质量上,非条件反射比较固定,少变或不变,而且反射弧稳定,因此只有比较有限的适应性;条件反射有更大的易变性和适应性,反射弧是不固定的,如可以新建、消退、分化和改造等。272、条件反射的建立和机制:(1)建立过程:食物是非条件刺激。单独的铃声为中性刺激或无关刺激。将中性刺激(铃声)与非条件刺激(食物)联系起来,这样反复结合后,铃声变成了进食的信号,称为条件刺激。强化:中性刺激与非条件刺激在时间上的结合称为强化。是形成条件反射的基础(2)建立机制—暂时联系学说:条件反射的建立是大脑皮层的条件刺激皮质兴奋灶和非条件刺激皮质兴奋灶之间形成暂时的功能上的接通,需多次强化。283、条件反射的抑制:条件反射建立后,由于额外刺激的存在或不能给强化的原因,就会出现条件反射的抑制(1)先天性抑制:原因是外界刺激发生重大变化。①外抑制:一切外来的新异刺激会引起原有条件刺激皮质兴奋灶的抑制,使原有的条件反射减弱或消失。②超限抑制:当刺激强度超过一定限度时发生,意义在于避免脑细胞的过度损耗。(2)后天性抑制(条件抑制、内抑制):由于刺激在大脑皮质引起的是兴奋转化为抑制的过程。①消退抑制:反复施加条件刺激而不给以强化造成的条件反射的减弱或消失。原反射弧仍然存在。②分化抑制:近似刺激引起皮质抑制。③延缓抑制:条件刺激与非条件刺激的间隔延长时。293、人类条件反射活动的特征:条件反射为动物和人类共有,但人类具有思维和语言功能,条件反射更为高级和复杂。(1)第一信号系统:接受现实的、具体的信号刺激的大脑皮质机能系统。为动物和人类共有。(2)第二信号系统:接受语言、文字刺激的皮质机能系统。是人类区别于动物的主要特征。4、条件反射的生物学意义:提高了适应环境的预见性、精确性和准确性,保护大脑皮质并促进脑细胞的恢复,是形成语言功能的基础。30(二)学习与记忆1、学习与记忆的概念:学习:通过神经系统的活动,不断接受环境的变化而获得新的行为的过程。记忆:将获得的新行为习惯或经验贮存一定时期的能力2、记忆的类型:.(1)感觉记忆:指感觉信息由感受器进入大脑皮质感觉贮存的阶段。(2)短期记忆(第一级记忆):一般是通过将感觉性印象转换成口头表达的语言来进行的。(3)长期记忆:①第二级记忆:是量大而持久的最重要的记忆方式②第三级记忆:是一种深刻的记忆,常可保持终生。31[记忆障碍]:顺行性遗忘症—患者易忘近事。逆行性遗忘症—脑机能发生障碍前的一段时期内的信息均已丧失。323、学习和记忆的机制:(1)感觉记忆:神经元活动的后作用(后放)。(2)第一级记忆:神经元间的环状联系。(3)第二级记忆:脑内与记忆有关的蛋白质合成。(4)第三级记忆:新突触的建立。33支配随意运动时的特点(简):a、左右交叉支配(但多数头面部骨骼肌为双侧支配)。(2)对侧伸肌反射:如动物一侧肢体受到强的伤害性刺激,在同侧肢体发生屈肌反射的基础上,出现对侧肢体伸直的反射。散热中枢—受热敏神经元(中枢感受器)的加强;4、条件反射的生物学意义:提高了适应环境的预见性、精确性和准确性,保护大脑皮质并促进脑细胞的恢复,是形成语言功能的基础。作用:支持身体,维持身体的重心平衡。一侧上运动神经元损伤或囊性偏瘫时,则面神经核下部、舌下神经核支配的肌肉瘫痪,其余脑神经核支配的肌肉(对侧眼裂以下的面肌和对侧舌肌外),均不出现瘫痪。双重交互抑制:传入神经除发出分枝抑制

同侧伸肌收缩,实行交互抑制外,还发出分

支到对侧脊髓,兴奋对侧伸肌运动元,抑制

对侧屈肌神经元,使对侧肢体发生伸直的反射。1、条件反射与非条件反射的区别:(四)觉醒和睡眠:觉醒保证机体做出有目的和有效的反应;(1)先天性抑制:原因是外界刺激发生重大变化。(2)第一级记忆:神经元间的环状联系。意义:防止受牵拉肌肉受到损伤。少数区域有其特定的功能较为常用的是布朗门(Brodmann1909)52分区,少数区域有其特定的功能。2、机能定位:

(1)躯体感觉区

①第I躯体感觉区:中央后回、中央旁小叶后部。2、锥体外系:指锥体系以外、全部由大脑皮质和皮质下核团下行,协调躯体运动的下行传导路。心血管运动神经元,负反馈调节血压。(三)大脑皮质的电活动睡眠仍保持植物性神经系统机能调节,但脑的一些高级功能,如学习、记忆、思维等均停止,是维持大脑正常机能的自律抑制状态。(2)皮质—脑桥—小脑系

①下行路径:大脑皮质→脑桥核→小脑后叶新皮质→齿状核→红核→红核脊髓束→脊髓前角运动N元b、上下颠倒投射(指头面部、躯干、四肢的排列,以及躯干、四肢本身而言,但头面部本身不颠倒)。(2)r运动神经元:通过调节梭内肌的活动,调节肌梭对牵拉刺激的敏感性。(三)大脑皮质的电活动1、脑的电活动自发脑电活动:大脑皮质经常具有的持续性和节律性的电变化称自发脑电活动。诱发脑电活动:由人工施加某种特定的刺激而在大脑皮质上产生的电变化称诱发脑电活动。342、正常脑电图:把引导电极置于颅外皮肤上,从而在示波器上记录到的脑电变化的周期图形称正常脑电图。35二、神经系统对躯体运动的调节下运动神经元:脑神经运动核或脊髓前角运动神经元,其轴突分别组成脑神经和脊神经中的躯体运动纤维,支配骨骼肌。(2)第二信号系统:接受语言、文字刺激的皮质机能系统。①多数内脏器官受双重神经支配,二者的作用一般情况下相互拮抗。运动传导路:仅指起源于大脑皮质,管理骨骼肌的下行神经通路,分锥体系和锥体外系2部分:3、条件反射的抑制:条件反射建立后,由于额外刺激的存在或不能给强化的原因,就会出现条件反射的抑制运动传导路:仅指起源于大脑皮质,管理骨骼肌的下行神经通路,分锥体系和锥体外系2部分:③延缓抑制:条件刺激与非条件刺激的间隔延长时。②超限抑制:当刺激强度超过一定限度时发生,意义在于避免脑细胞的过度损耗。感受器是肌梭(与肌纤维呈并联关系),基本中枢是脊髓。较为常用的是布朗门(Brodmann1909)52分区,少数区域有其特定的功能。三、神经系统对内脏活动的调节第II躯体运动区

(第II躯体感觉区)主要作用是:影响抗重力肌(伸肌)。(三)大脑皮层的感觉分析功能②在数量上,非条件反射是有限的,条件反射形成的可能几乎是无限的。②有部分调节中枢:长吸中枢、呼吸调节中枢、角膜反射中枢。(2)第一级记忆:神经元间的环状联系。(1)易化作用:易化区可增强运动皮质引起的运动。较为常用的是布朗门(Brodmann1909)52分区,少数区域有其特定的功能。较为常用的是布朗门(Brodmann1909)52分区,少数区域有其特定的功能。(四)觉醒和睡眠:觉醒保证机体做出有目的和有效的反应;(2)合刀反射(也称反牵张反射、腱反射):这些脑干外的抑制区不仅通过加强网状结构抑制区的活动,使肌紧张受到抑制,而且也使易化区的活动受到压抑,使肌紧张减弱。脊休克---脊髓被横断后,横断面以下脊髓的反射功能均暂时消失的现象,称脊休克。(2)对侧伸肌反射:如动物一侧肢体受到强的伤害性刺激,在同侧肢体发生屈肌反射的基础上,出现对侧肢体伸直的反射。(2)后天性抑制(条件抑制、内抑制):由于刺激在大脑皮质引起的是兴奋转化为抑制的过程。(1)皮质-纹状体系

①下行路径:

红核脊髓束

网状脊髓束

②环路:

皮质—纹状体—背侧丘脑—皮质环路

纹状体—黑质—纹状体环路位相性牵张反射和肌紧张的生理意义是维持站立姿势,前者的反射明显。四、神经系统的高级功能较为常用的是布朗门(Brodmann1909)52分区,少数区域有其特定的功能。4、屈肌反射和对侧伸肌反射:中枢也在脊髓(2)皮质—脑桥—小脑系

①下行路径:大脑皮质→脑桥核→小脑后叶新皮质→齿状核→红核→红核脊髓束→脊髓前角运动N元①消退抑制:反复施加条件刺激而不给以强化造成的条件反射的减弱或消失。①多数内脏器官受双重神经支配,二者的作用一般情况下相互拮抗。2、牵张反射:骨骼肌受到外力牵拉而伸长时,能反射性地引起受牵拉的同一肌肉收缩。4、屈肌反射和对侧伸肌反射:中枢也在脊髓脊髓离断后的一个副作用是:知觉和随意运动消失。副交感神经活动的结果使相应功能适应机体的静息状态。4、条件反射的生物学意义:提高了适应环境的预见性、精确性和准确性,保护大脑皮质并促进脑细胞的恢复,是形成语言功能的基础。(5)嗅区:海马旁回、钩的附近

(6)语言中枢:(4)第三级记忆:新突触的建立。2、牵张反射:骨骼肌受到外力牵拉而伸长时,能反射性地引起受牵拉的同一肌肉收缩。b、少数不交叉为皮脊前束下行,逐节交叉。2、牵张反射:骨骼肌受到外力牵拉而伸长时,能反射性地引起受牵拉的同一肌肉收缩。(3)对水平衡的调节:下运动神经元:脑神经运动核或脊髓前角运动神经元,其轴突分别组成脑神经和脊神经中的躯体运动纤维,支配骨骼肌。(4)第三级记忆:新突触的建立。①消退抑制:反复施加条件刺激而不给以强化造成的条件反射的减弱或消失。视运动性语言中枢

(书写中枢)主要管理骨骼肌的随意运动,尤其是高度精细的技巧性随意运动;副交感神经活动的结果使相应功能适应机体的静息状态。(1)屈肌反射:当一侧肢受到伤害性刺激时,该肢体产生屈曲动作,称屈肌反射。三、神经系统对内脏活动的调节②少数情况下可表现出交感、副交感都减弱或都增强,然而必有一个占优势。下运动神经元:脊髓前角运动神经元。(1)第一信号系统:接受现实的、具体的信号刺激的大脑皮质机能系统。运动越精细,则每个运动神经元支配的肌纤维越少。①第二级记忆:是量大而持久的最重要的记忆方式作用:支持身体,维持身体的重心平衡。当肌肉受到牵拉,肌肉主动收缩力量进一步加大时,还可引起腱梭兴奋,通过突触联系抑制ɑ运动神经元的活动,使受牵拉肌肉在一定程度上舒张,对抗牵张反射。②少数情况下可表现出交感、副交感都减弱或都增强,然而必有一个占优势。三、神经系统对内脏活动的调节4、大脑皮质的组织结构(三)大脑皮层对躯体运动的调节:(1)延髓:基本调节中枢:心血管、呼吸、消化反射中枢,有“生命中枢”之称。(1)感觉记忆:指感觉信息由感受器进入大脑皮质感觉贮存的阶段。这些脑干外的抑制区不仅通过加强网状结构抑制区的活动,使肌紧张受到抑制,而且也使易化区的活动受到压抑,使肌紧张减弱。②皮质核束:

上运动神经元:中央前回下部。(2)第二信号系统:接受语言、文字刺激的皮质机能系统。交感神经活动的结果使相应功能适应机体的活动状态;(2)肌紧张(紧张性牵张反射):缓慢、持续的牵拉肌肉时发生的牵张反射。(四)觉醒和睡眠:觉醒保证机体做出有目的和有效的反应;③延缓抑制:条件刺激与非条件刺激的间隔延长时。运动越精细,则每个运动神经元支配的肌纤维越少。胃肠运动加强

加强胃液、胰液分泌(1)皮质-纹状体系

①下行路径:

红核脊髓束

网状脊髓束

②环路:

皮质—纹状体—背侧丘脑—皮质环路

纹状体—黑质—纹状体环路运动传导路:仅指起源于大脑皮质,管理骨骼肌的下行神经通路,分锥体系和锥体外系2部分:(1)感觉记忆:指感觉信息由感受器进入大脑皮质感觉贮存的阶段。主要管理骨骼肌的随意运动,尤其是高度精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