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地管理学结课论文京津冀协同发展土地统筹机制探讨_第1页
土地管理学结课论文京津冀协同发展土地统筹机制探讨_第2页
土地管理学结课论文京津冀协同发展土地统筹机制探讨_第3页
土地管理学结课论文京津冀协同发展土地统筹机制探讨_第4页
土地管理学结课论文京津冀协同发展土地统筹机制探讨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京津冀协同发展的土地规划统筹实施机制探讨学生姓名:学号:学院(系):专业(方向):指导教师:xxxx年x月中文摘要近些年来,政府工作报告中多次提出实施“一带一路”、京津冀协同发展、长江经济带三大战略为经济发展的主要任务。2015年4月,国家审议通过了《京津冀协同发展规划纲要》,纲要指出,推动京津冀协同发展是一个重大国家战略,核心是有序疏解北京非首都功能,要在京津冀交通一体化、生态环境保护、产业升级转移等重点领域率先取得突破。此前三地面临着经济发展不平衡、环境污染等方面的问题,较于长江经济带而言,区域一体化发展落后。目前,京津冀现行的土地规划是在全国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控制下,北京市、天津市与河北省分别按照行政区域编制实施的,实施性规划有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土地整治规划等。行政辖区控制与区域统筹发展是区域发展战略中普遍存在的矛盾。土地规划统筹与实施是破解区域协调发展难题的重要手段,构建区域—省(直辖市)—市—县—乡镇五级的土地规划统筹平台。因此,发掘现阶段京津冀土地规划编制与实施中的问题,提出改进机制与对策,对促进京津冀协调统筹发展有基础保障和积极意义。关键词:土地规划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京津冀协同发展区域统筹

AbstractInrecentyears,thegovernmentworkreportrepeatedlyproposedtheimplementationof"alongtheway",thecoordinateddevelopmentofthecapitalcircle,YangtzeRiverEconomicBeltstrategyfortheeconomicdevelopmentofthethreemajortasks.April2015,thestatepassedthe"Beijing,TianjinHebeiCooperativeDevelopmentPlan",statedthePlatformtopromotethecoordinateddevelopmentofBeijing,TianjinandHebeiisamajornationalstrategy,thecoreisanon-orderedBeijingtoeasecapitalfunctiontotrafficinBeijing,TianjinandHebieareasofintegration,environmentalprotection,industrialupgradingandmetastasisfirstbreakthrough.Priortothethreefacetheproblemofuneveneconomicdevelopment,environmentalpollution,etc.,comparedwiththeYangtzeRivereconomicbelt,thedevelopmentofregionalintegrationbehind.Thecurrentlandplanningofthecapitalcircleistheoverallplanningoflandusecontrol,BeijingCity,TianjincityandHebeiProvince,respectively,inaccordancewiththepreparationoftheimplementationoftheadministrativearea,theimplementationoftheoverallplanningoflanduseplanningToco-ordinatethedevelopmentofadministrativejurisdictioncontrolandregionalcontradictionexistsintheregionaldevelopmentstrategy.Theimportantpointthecoordinateddevelopmentofregionalplanningandimplementationproblemsoflandplanning,constructionarea,province(municipalitydirectlyunderthecentralgovernment)-landplanningplatformofcitycounty-townshiplevelfive.Therefore,toexplorethepresentstageofthecapitalcirclelandplanningandimplementationproblems,putforwardtheimprovementmechanismandcountermeasure,topromotethecapitalcirclecoordinateddevelopmentofbasicsecurityandpositivesignificance.Keywords:Landplanning;Theoverallplanningoflanduse;thecapitalcirclecollaborativedevelopment;Theoverallregionaldevelopment

目录1绪论 51.1研究背景 51.2国内外研究综述 51.2.1国内研究现状 51.2.2国外研究现状 61.3研究目的和意义. 62京津冀土地规划概况 72.1北京市土地规划概况 72.1.1北京市土地规划整体情况 72.1.2北京市土地利用战略与土地规划格局 72.2天津市土地规划整体情况 82.2.1天津市土地规划整体情况 82.2.2天津市土地利用战略与土地规划格局 92.3河北省土地利用规划情况 92.3.1河北省土地规划整体情况 92.3.2河北省土地利用战略与土地规划格局 93京津冀协同发展的土地规划基础 103.1京津冀协同发展的承载基础与空间格局 103.1.1土地资源是京津冀一体化的承载基础 103.1.2京津冀统筹规划的空间格局构建需求 103.2京津冀协同发展与土地规划统筹实施机制的关系分析 113.2.1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与京津冀一体化建设 113.2.2区域产业转移与土地调控 114.京津冀土地规划统筹实施的需求及问题 114.1京津冀协同发展的现实需求 124.1.1京津冀协同发展对土地规划的需求 124.1.2京津冀发展建设重点对土地规划的要求 124.2京津冀区域统筹与规划单独编制的矛盾 124.2.1京津冀区域统筹发展的必然选择 124.2.2京津冀土地规划编制实施的行政限制 135.保障京津冀协同发展对土地规划统筹实施机制的建设对策 135.1京津冀土地规划统筹编制 145.1.1设计区域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框架 145.1.2研究区域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关键内容 145.2京津冀土地规划统筹实施平台 145.2.1构建京津冀土地利用规划运行平台 145.2.2研发京津冀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实施决策数据更新与共享服务技术 155.3京津冀协同建立土地规划统筹实施的保障机制 155.3.1健全规划实施保障机制 155.3.2对京津冀土地利用实行计划管理制度 165.3.3制定京津冀区域统筹规划实施效果评价机制 165.3.4创新土地发展权利益补偿机制 165.3.5强化规划实施的公众参与与监管制度 165.3.6加强规划实施的基础建设 17结论 17参考文献 18致谢 19

京津冀协同发展的土地规划统筹实施机制探讨1绪论京津冀协同发展是国家谋求未来发展的一个重大战略,而落实到具体发展的布局则少不了土地的规划统筹,规划是解决人类未来发展问题的重要手段,在走向生态文明新时代,打造生命共同体与转型发展的背景下,京津冀协同发展的土地规划统筹机制将在未来社会经济发展与城市化进程中发挥重要作用。1.1研究背景一直以来,中国的经济三大增长区域分别为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以及环渤海地区,其中发展最为迅速的当属长江三角洲地区,近些年来,伴随着国家经济战略的不断调整,作为环渤海地区心脏地带的京津冀也被提上议程,京津冀的研究对未来环渤海地区乃至全国的发展意义重大。与此同时,地区的研究发展离不开土地的规划统筹,特别是少不了规划统筹实施机制的探讨,所以本文重点研究京津冀协同发展背景下的土地规划统筹实施机制,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1.2国内外研究综述1.2.1国内研究现状(1)土地规划实施评价指标体系研究土地利用规划系统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它涉及人类、自然、和经济社会等多个方面,因此建立土地利用规划实施评价指标需要综合考虑多种因素。夏春云(2011)提出建立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实施评价指标体系,分别是:政策执行评价指标(控制指标)体系、土地利用程度提升评价指标(非控制指标)体系、规划方案实施效果和社会影响评价指标体系、规划实施后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的评价指标体系;严金明(2011)提出了土地利用规划实施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原则,构建了土地利用规划实施评价的指标体系,系统地设计了土地利用规划实施评价指标体系的框架;赵小敏(2005)指出评价应分为评价者、评价对象、评价目的、评价标准和评价方法这5个方面。这些研究为土地利用规划实施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提供了思路。(2)土地规划实施评价方法研究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是土地利用规划实施中常用的研究分析方法。郑新奇(2006)以济南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实施评价为例,运用综合评价模型,计算公式将不同的指标用特尔斐赋予权重,之后设计指标权重咨询表,选择咨询专家进行打分,最后综合进行正向指标和逆向指标的计算得出结论;黄海清(2005)采用灰色综合评价方法对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实施进行全面综合评价,认为灰色系统理论善于处理贫信息系统,它能在有限的资料和缺少信息的条件下建模、预测、评估和决策;张雪松(2008)采用效用函数综合评价法,对京山县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实施情况进行评价等。(3)土地规划实施评价指标权重研究评价指标的方法有层次分析法、特尔斐法等等。汤姿(2005)运用主成分分析法研究县(市)区域层面的生态环境质量评价与规划.田帅(2006)运用层次分析法确定上一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评价各指标权重;1.2.2国外研究现状在国外,关于土地利用规划实施的评价有很多,其中之一就是以A.Wildavsky为代表的基于一致性检验的规划实施评价,这种评价方法起源于上世纪七十年代,是当时的主流评价方法,内容主要是分析规划实施的最终结果是否与最初的设计规划相一致,如果一致则认为该方案实施有效,反之规划是无效的。这种评价方法有其自身的优越性,但是随着时间的不断推移,同时伴随着外部环境的不断改变,严格按照最初的规划进行实施评价有所困难,于是,以Faludi为代表的学者提出了批评的观点,指出在规划的实施过程中,要关注规划意图和规划目的,按照实际情况去评价实施的效果,只要实施的发展方向与最终的目的相一致,也可以认为规划实施是有效的。1.3研究目的和意义.京津冀协同发展指的是面向未来打造新的首都经济圈,这既是探索完善城市群布局和形态,推进区域发展体制机制创新的需要,也是是探索生态文明建设有效路径、促进人口经济资源环境相协调的需要,更是实现京津冀优势互补,促进环渤海经济发展的需要。京津冀协同发展下的土地规划统筹实施机制,是在分析京津冀土地规划现实情况下,认识京津冀协同发展对土地规划的需求,客观分析京津冀土地规划编制与实施的问题,对基于土地规划统筹的京津冀一体化建设提出对策,这对突破京津冀城市群建设瓶颈,促进区域产业融合,推进京津冀城市化发展,增强区域综合实力都有重要意义。2京津冀土地规划概况京津冀现行的土地规划是在全国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控制下,北京市、天津市与河北省分别按照行政区域编制实施的,实施性规划有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土地整治规划等;而在规划体系上包含省(直辖市)—市—县(市、区)—乡镇4级等级体系。2.1北京市土地规划概况2.1.1北京市土地规划整体情况(1)北京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自北京市人民政府2009年出台《北京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2006-2020年)》并被国务院批准后,各区县及所辖乡镇相继完成了土地利用规划编制,并经相应人民政府公布实施,截止2012年,北京市完成了市—县(市、区)—乡镇三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编制工作,现已全面进入实施阶段。2.1.2北京市土地利用战略与土地规划格局(1)首都土地利用战略北京市的土地和土地利用要注重区域间的统筹协调,按照首都政治、经济、社会、文化发展的要求,就土地利用方式、功能结构进行调整,定位北京市土地功能,体现首都土地独有的战略价值。遵循和谐持续发展战略,保障北京现代化和城市化的健康发展,推动城乡区域统筹的发展,率先形成城乡社会经济发展一体化新格局。遵循节约集约用地战略,保障首都功能对土地的需求。控制城乡新增建设用地规模、禁止盲目扩张。贯彻落实基本农田保护策略,坚持“用养并重”保护耕地,引导现代农业健康稳步发展。(2)首都土地利用格局依据首都社会经济发展的区域功能定位要求,按照“优化城区、强化郊区”的原则,因地制宜,构建四类功能分区。保障首都经济、社会、环境和谐可持续发展。表1:北京市土地利用综合分区分区首都功能核心区城市功能拓展区城市发展新区生态涵养发展区范围东城、西城海淀、朝阳、丰台、石景山昌平平原、通州、顺义、大兴和房山平原昌平山区、门头沟区、房山山区、平谷区、怀柔区、密云县、延庆县面积比例(%)0.567.7625.4366.232.2天津市土地规划整体情况2.2.1天津市土地规划整体情况(1)天津市现行土地利用规划情况2009年1月4日,国务院批复《天津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2006--2020年)》,截止2012年3月,天津市全部落成“市、区县、乡镇”三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修编工作,全市共有10个区县级和160个乡镇级的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均已通过审批。并提出构建“一轴两带、三区九廊道、十五基本农田重点保护区域”的土地利用总体格局。统筹规划区域土地及土地利用,将全市划分为六大综合分区,明确各区域土地利用的方向。(2)天津市土地整治规划情况《天津市土地整治规划(2011-2020年)》目前正在编制过程中,包括协调土地整治与城乡统筹研究在内的7个专题。主要是下达土地整治和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任务,确定重点工程和投资方向:提出土地整治的规模、结构和区域布局,分解落实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任务,确定重点项目和资金安排。2.2.2天津市土地利用战略与土地规划格局根据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总体要求和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目标,天津市将努力实现耕地和基本农田严格保护,建设用地集约高效利用,土地利用结构和布局优化完善,土地生态保护积极有效,土地管理效率和水平明显提高的土地利用总体目标。落实国家下达的耕地保护指标。控制新增建设用地占用耕地的比重。加大土地整理复垦开发力度。积极探索补充耕地的新途径。2.3河北省土地利用规划情况2.3.1河北省土地规划整体情况(1)河北省土地规划整体情况现今河北省的石家庄、保定、廊坊、唐山、秦皇岛、承德、张家口、沧州这8个市已纳入首都圈的范围;2010年国务院批准了《河北省土地利用总体规划(2006-2020年)》,随后相继完成了市—县—乡镇规划编制与汇报工作,省—市—县(市、区)—乡镇4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全面进入实施阶段,为保持北京市和天津市规划层次上的一致性,采用全省的土地利用总体规划进行分析。(2)河北省土地整治规划情况河北省《河北省土地整治规划(2011-2020年)》于2013年发布实施,提出全省土地整治的指导思想、基本规则与目标任务,明确土地整治重点区域,突出了旱涝保收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城乡建设用地整治,统筹安排了土地整治重大工程,明确规划实施的保障措施。2.3.2河北省土地利用战略与土地规划格局(1)土地利用战略定位如今,环渤海地区已成为我国区域经济发展的第三个增长极。河北省是环渤海地区重要组成部分,其拥有秦皇岛、唐山、黄骅三大港口。随着港口功能的不断完善以及京津冀首都圈的快速发展,河北经济正在加速崛起。在土地利用上,也将呈现基础设施用地和产业用地较大幅度增加的趋势。京津生态屏障,土地生态环境保护与重点建设区。河北省在京、津上游,加强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建立生态屏障,对保护京、津生态安全,促进经济、社会、环境协调发展至关重要。(2)土地利用战略格局构建“三区四带”基本农田保护格局,优化土地利用结构,形成合理布局,建设并保护基本农田;构建“三纵两横六区”都市发展用地格局,调整并优化产业布局,促进人口与产业聚集,做大做强区域中心城市;构建“四个”协调发展的区域土地利用格局,差别化的土地利用,有利于优化和调整产业布局;构建“四区两片”京津冀生态屏障用地格局,强化平原农田防护林网的建设,增加绿地建设,构建全方位生态安全保护体系。(3)河北省土地利用战略目标有效保护耕地,不断提高农业综合能力,保证耕地占补平衡;合理调整土地利用结构,优化产业布局;提高节约集约用地水平,确保可以科学发展用地;逐步改善土地生态环境。京津冀生态保障体系基本建立。3京津冀协同发展的土地规划基础土地资源是人类生存、生活、社会经济发展的承载基础,土地规划取决于区域城乡空间格局,是实现区域建设用地、农田格局、产业布局、生态用地等的优化配置的重要依据;同时,生命共同体建设又是土地规划编制与实施的目标和方向,研究基于京津冀协同发展基础与土地规划的编制和实施情况,明确京津冀协同发展中的土地规划需求。3.1京津冀协同发展的承载基础与空间格局3.1.1土地资源是京津冀一体化的承载基础李克强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2015年要推进京津冀协同发展,优先发展交通、生态、产业三方面。土地资源是京津冀一体化发展的承载基础,完善交通网络,界定生态保护红线,疏解非首都职能,加快产业转移,这些全要依托土地资源作为载体,现如今,我们对于土地建设已经由重视土地规模与数量转变为重视效率和质量。所以要重视土地,协调人地关系,促进京津冀可持续发展。3.1.2京津冀统筹规划的空间格局构建需求打破京津冀作为独立行政辖区划地为营、各自为政的局面。如果区域一体化落后发展,日后必然导致环首都贫困带的出现。因此坚持规划先行的原则推动京津冀协同发展。在规划上就城镇空间布局、产业功能定位、生态红线划定、区域交通网络布局等方面形成的共识,这对促进京津冀协调统筹发展有积极意义。京津冀一体化的建设发展需要土地规划和制度的完善,建立区域城镇空间布局体系,明确京津冀不同的城市职能,推进产业转移。产业协同发展是京津冀一体化发展的重点,要依托利用生态环境,遵循土地规划安排,集中建设产业集聚空间,不断优化调整产业布局,建立良好的城市结构,并使其健康持续发展。3.2京津冀协同发展与土地规划统筹实施机制的关系分析3.2.1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与京津冀一体化建设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与京津冀一体化的建设密不可分,二者相辅相成。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为京津冀一体化的发展提供基础,京津冀一体化为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指明方向。为此,京津冀一体化的发展战略要坚持规划先行的原则,不断推动三地的发展。3.2.2区域产业转移与土地调控土地调控协助区域完成产业转移。发挥土地规划对用途的约束和土地供给的调节作用,对京津冀城市群土地利用进行结构优化与产业升级,实现区域分工协作,促进经济、社会、生态和谐可持续发展。产业转移要遵循区域环境承载力,将区域总体规划与其他专项规划结合实现多规融合,并要贯彻落实耕地保护制度,坚持集约节约利用土地,完善规划,严格执行用途管制。4.京津冀土地规划统筹实施的需求及问题行政辖区控制与区域统筹发展是区域发展战略中普遍存在的矛盾。目前以行政辖区为单位土地利用规划已经完成编制工作进入实施阶段。此外,在土地规划中保障建设与耕地保护的矛盾、建设指标与发展权的补偿协调、生态用地与生态设施的布局配置等问题普遍存在,因此,发掘现阶段京津冀土地规划编制与实施中的问题,提出改进机制与对策,对促进京津冀协同发展,完善土地规划统筹实施机制具有基础保障支持。4.1京津冀协同发展的现实需求4.1.1京津冀协同发展对土地规划的需求和谐性是京津冀协同发展的核心内容,人与自然的和谐性是土地规划统筹实施机制编制的前提。因为和谐性体现在生态、生活、生产三方面,人与自然息息相关,而土地利用规划关于土地资源的优化配置也是秉承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理念。可持续发展的理念要求当代人不要浪费资源,破坏环境,在尊重自然的同时来建设人类的生存空间,发展经济。可持续的土地利用规划就是考虑了人与自然之间、人与人之间、人与社会之间乃至当代人与后代人之间可持续理念下的公平,可持续性是土地利用规划编制实施的基本要求。土地资源是京津冀协同发展的物质基础。土地利用规划是区域社会经济发展优化配置土地资源的承载基础、保护生态用地、保护耕地的基本规范与发展准则。4.1.2京津冀发展建设重点对土地规划的要求京津冀协同治污迫在眉睫。人们对APEC蓝的需求愈加强烈。京津冀在均衡城市职能,优化产业布局,升级产业结构的同时,就建立了关联互动机制。京津冀协同治霾改善生态环境是京津冀一体化建设的突破口。落实“保护与建设并举”的策略,积极调动生态活力,解决环境资源问题;通过对土地规划进行调整,例如,优化土地利用结构、土地集约利用、产业用地布局等解决环境污染问题。4.2京津冀区域统筹与规划单独编制的矛盾4.2.1京津冀区域统筹发展的必然选择毋庸置疑,伴随我国经济飞速发展,片面追求经济增长,贫富差距拉大,导致区域发展不平衡,要想持续推动国民经济稳步增长必须制定区域总体发展战略。首都圈拥有北京、天津两个特大型城市和河北的8个地级市,首都经济快速发展与环首都贫困带的日渐显著;城市快速扩张,人口集聚膨胀给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区域水资源、土地资源利用带来巨大压力;水土资源在支撑首都功能的全方位实现过程中面临着区域统筹发展与功能疏解转型的挑战。京津冀发展为统筹利用北京及其周边地区的水土资源,合理疏解首都功能,全方位实现区域统筹发展,提供了解决问题的思路,但在实现区域统筹与特大城市功能疏解目标的发展情景下,亟需开展京津冀区域统筹的土地利用规划研究,构建适应京津冀区域统筹与功能疏解协调机制的土地规划实施机制,为服务首都及区域协调持续发展,促进首都圈生态文明建设提供基本研究模式与技术保障。4.2.2京津冀土地规划编制实施的行政限制(1)京津冀协同发展的现实需求重大项目用地及其辐射产业布局的规划选址与落地:如首都二机场的建设,对周边加工制造、物流仓储等相关第三产业布局,亟需统筹京津冀土地利用规划;首都相关产业转移用地的选址:如已经完成的首钢搬迁选址,若能够统筹京津冀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实施,则有助于保障项目实施;首都人口过度聚集引致的中心城人口疏解与新城建设用地安排,也亟需统筹京津冀土地利用规划实施。(2)京津冀协同治污的现实需求北京的生态环境改善不只是北京的问题,应在京津冀乃至更大区域统筹协调治理。例如雾霾问题,总理也曾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到,要实行区域联防联控。大气污染不单是北京的问题,要同天津和河北及周边省区市建立联动合作机制。所以,协同发展就要协同治理,实行区域联防联动。(3)土地规划分行政区域编制实施阻碍京津冀协同发展京津冀在历史上有着密切的联系,在地形地貌、水文地质、土壤植被等方面又一整体区域,在生态环境上相互依存、相互影响,经济、社会方面紧密联系。但京津冀与珠江三角洲、长江三角洲相比,经济总量偏小,经济密度偏低,总体经济实力不强,北京作为核心城市与周边的协调联系较弱,缺乏协调的城镇群协调组合。京津冀区域间“发展”与“保护”,“协调”与“竞争”的矛盾更为突出,应对协调重大问题的需求更加迫切,因此,构筑区域协调发展的新格局势在必行。5.保障京津冀协同发展对土地规划统筹实施机制的建设对策土地规划是京津冀区域基础设施建设和空间格局优化的基础,统筹规划土地是破解区域协调发展难题的突破口,构建区域—省(直辖市)—市—县—乡镇5级的土地规划统筹平台,形成基于土地规划统筹的京津冀协同发展建设对策对促进区域协调发展具有积极意义。5.1京津冀土地规划统筹编制5.1.1设计区域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框架根据开展区域土地利用规划的目的和作用,从区域协调发展的角度,依据现有的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编制技术和方法体系,设计出区域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整体框架,提出区域总体利用规划的具体目标、任务、特点和主要内容,以及落实区域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制度保障。5.1.2研究区域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关键内容由于区域一体化的条件还不完善,目前要实行区域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必然会遇到很多问题与阻力,比如耕地占用禁止跨省域补充,极大地限制了省域间土地利用指标的平衡与流动;行政管理上的条块分割导致各个省市站在自己的立场上来最大化利用土地,无法从区域整体协调发展的角度上优化配置土地资源。这都是区域土地利用规划编制中必然会遇到的障碍,也是统筹发展的突破口。5.2京津冀土地规划统筹实施平台5.2.1构建京津冀土地利用规划运行平台针对当前区域土地利用规划实施决策信息资源分散、分类标准不一、数据不规范、数据格式不统一、数据质量层次不齐等问题,对跨省市的土地利用规划实施决策的数据共享与数据应用造成极大的困难。将采用信息资源规划方法,以京津冀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及实施现状为背景,调查京津冀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数据库与规划实施数据库建设情况,收集国家、地方关于土地利用规划及其实施相关标准规范、法律法规等资料;对区域土地利用规划实施决策所涉及的各类信息资源进行统一梳理分析,研究跨省市的区域土地利用规划实施决策的业务模型、相关标准和规范为,利用海量空间数据的储存于管理技术,面向京津冀区域协调发展与服务首都职能建设对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实施的现实需求,集成专家智能技术、空间信息技术、数据库等技术,建立区域—省(直辖市)—市—县—乡镇五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数据库和运行平台,数据支撑京津冀协同发展的土地规划统筹实施机制的建立。5.2.2研发京津冀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实施决策数据更新与共享服务技术京津冀土地规划统筹实施决策必须共享,基于课题的研究成果,采用GIS技术、虚拟现实技术、数据库技术等信息化手段,将生态基础设施工程选择和布局、区域城镇空间布局与发展趋势、土地综合整治规划设计与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实施跟踪监测评估等关键技术采用数学模型转化为计算机算法,按照软件设计理念与规范,研究土地利用信息解密的尺度设计,实现模型及其计算成果的二三维空间展示、趋势与格局分析、分等级现实等系统化的数据表达。此外,还可以应用组件开发技术、空间信息技术和数据库技术,构建京津冀区域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实施协调平台,实现服务的任意组合封装,以满足各类应用的需求,为推进京津冀区域建设智慧国土提供技术支持。这将有效提高软件的复用度和降低软件开发成本,避免系统业务应用对应用程序及其运行计算平台的依赖,并能实现系统快速的推进应用。5.3京津冀协同建立土地规划统筹实施的保障机制5.3.1健全规划实施保障机制(1)建立京津冀三地联动的规划实施组织保障遵循土地规划确定的目标和任务,将土地整治规划目标完成情况纳入地方政府绩效考核机制中。建立政府主导、国土搭台、部门联动、多方参与组织保障体制,确保土地规划有效执行,各部门可成立协调规划实施领导小组,在规划实施中协调部门间沟通。(2)完善规划实施的行政保障体制在现有行政保障体制的基础上,完善规划许可制度、规划公告制度,制定程序控制规划实施进度,对土地规划实施过程进行规范管理。用科学的方法确定行为主体,并加强管理,明确土地规划许可的时限及范围,形成科学的实施程序,确保规划许可的公平公正;建立完善的规划信息披露制度,将有关信息及时向相关部门和社会公众公开,形成严谨的规划统筹实施管理程序。(3)加强土地规划实施中的权益维护研究并改革农村土地使用制度,消除城乡二元体制断裂带,进而促进土地规划的实施,并建立土地发展权补偿制度,调动各相关主体的工作积极性,激励规划的实施。明确并维护农民的土地权益,土地规划编制与实施透明操作,广泛实行听证质询制度,确保公民的知情权与决策权。5.3.2对京津冀土地利用实行计划管理制度完善京津冀土地利用年度计划,协调规划目标年度间的分配等,稳步推进规划任务,确保规划的实施。制定土地利用年度计划管理办法为土地规划统筹管理提供指导的要求。建立监管机制实时追踪土地利用年度计划实施进度,加强对土地规划统筹实施情况的监管,把土地利用年度计划的编制、实施、管理调整成互动状态,确保首都圈土地利用年度计划符合实际。5.3.3制定京津冀区域统筹规划实施效果评价机制建立区域统筹的土地利用实施效果评价制度,保证土地利用规划实施的质量和效果。一是动态评价规划实施管理,客观评价土地利用规划编制的科学性、跟踪土地利用规划实施效果、监测年度土地利用规划目标的完成与落实情况,分析影响土地利用规划实施的各种因素,统筹安排土地规划的任务。二是土地利用项目的产值效益、生态安全评价,确定规划实施后的土地利用情景;三是耕地占补平衡实施效果的评价,希望通过土地利用平衡耕地质量与产能,真正达到占补平衡,确保国家粮食安全。科学考察土地利用规划促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成效。5.3.4创新土地发展权利益补偿机制实行首都圈区域土地发展权的补偿机制,对通过土地规划实施中保护耕地、保护生态用地较多的区域给予资源补偿、发展权补偿,在实施中同时研究京津冀区域间耕地占补平衡制度是否科学合理可操作,为应对区域统筹发展奠定前期研究基础。对京津冀区域联动的城乡建设用地实施增减挂钩,借鉴适用范围的增减挂钩,合理分配指标,完善有偿使用制度,形成严格的利益补偿机制。5.3.5强化规划实施的公众参与与监管制度充分利用媒体加强规划宣传,对土地利用规划、土地利用年度计划的编制与实施进行广泛宣传,提高全社会对规划的认识,调动公众参与规划编制与实施的积极性。要继续推进民主化步伐,完善公众参与的制度。还要为公众搭建沟通平台,公开实时信息,并得到有效回馈,增加民众参与的方式和渠道。进一步完善土地利用规划实施的行政监管体系和社会监督体系,确保规划实施进度和实施成效,并在土地利用规划调整中制定完善的社会听证制度与第三方监理制度的工作体制。实行监督检查与绩效评价相结合,通过监督检查,定期公布京津冀区域内规划的实施情况。同时加强对土地利用规划实施中的违法违规行为的监督。5.3.6加强规划实施的基础建设基于京津冀区域土地利用规划成果信息化建设,进行系统设计开发,建立土地规划实施管理信息系统,提高土地整治规划信息化服务水平。着力改善规划管理的科学性、准确性和透明度。创立土地利用规划实施信息数据库系统平台,实现土地利用项目的审批、实施与后评价方面的信息化监督管理,加快信息资源的开发利用,提高基础性和公益性信息的社会服务功能。应用现代先进技术,构建土地利用规划实施监测—评价—预警系统,实现信息采集—实施监测—分析评价—预警决策一体化的综合系统。结论在京津冀协同发展的大潮中,不断完善土地规划统筹实施机制,在城市化进程的不同阶段三个行政区域会有不同的优势,不断更新土地规划统筹实施机制,满足现代产业对分工的要求、满足区域优势互补原则、达到对区域合作共赢的愿景。这要求土地规划统筹实施机制要以京津冀城市群为载体,把完善区域分工、优化产业布局作为调控的关键,把资源要素空间统筹规划利用作为主线,把构建长效体制机制作为依据,从广度和深度上促进京津冀区域统筹可持续发展。京津冀协同发展注定三省市结为生命、利益共同体,同时也是责任共同体。京津冀协同发展应成为国家经济发展重要战略之一,为三地发展带来机遇与挑战。密切与其他两省合作,明确城市分工和发展优势,积极作为,主动服务协同发展,实现京津冀城市群合作共赢的新局面。参考文献[1]夏春云.土地利用规划实施评价与实施保障研究[D].南京农业大学,2011.[2]严金明、夏方舟、李强.顶层战略让土地整治可持续.中国国土资源报.2012-12-10[3]赵小敏,郭熙.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实施评价[J].中国土地科学,2003,05:35-40.[4]王婉晶,揣小伟,黄贤金,郭怀成.中国土地利用规划实施评价研究进展与展望[J].中国土地科学,2012,11:91-96.[5]郑新奇,李宁,孙凯.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实施评价类型及方法[J].中国土地科学,2006,01:21-26.[6]黄海清.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实施评价研究[D].广西大学,2005.[7]张雪松,张莹,瞿振华.基于效用函数综合评价法的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实施评价研究###以京山县为例[J],华中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8.[8]汤姿.县(市)区域层面的生态环境质量评价与规划研究以庄河市为[D].沈阳:辽宁师范大学,2005[9]田帅,刘秀华.量化模型用于动态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实施评价的研究[J].西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10]杨刚强,张建清,江洪.差别化土地政策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的机制与对策研究[J]中国软科学,2012,10:185-192[11]戴建旺,张定祥,左玉强,王荣彬.土地利用规划实施监管研究进展与体系框架建设构想[J].中国土地科学,2012,07:91-96.[12]杜金锋,冯长春.当前中国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实施评价中主要问题研究[J].中国土地科学,2008,10:74-80.[13]中国宏观经济比较网.京津冀珠三角长三角之区域经济比较.2011[14]孙久文,丁鸿君.京津冀区域经济一体化进程研究[J].经济与管理研究,2012,07:52-58.[15]孙久文,邓慧慧,叶振宇.京津冀区域经济一体化及其合作途径探讨[J].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学报,2008,02:55-60[16].推动京津冀区域经济一体化新进程2011首都圈发展高层论坛举行[J].经济与管理研究,2012,01:2+129.[17]首部京津冀蓝皮书《京津冀区域一体化发展报告》在北京发布[J].经济与管理研究,2012,04:2+129.[18]京津冀蓝皮书研创团队交流研讨“京津冀城市圈结构优化和质量提升”[J].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学报,2013,06:129[19]TheodorJ.Stewart,RonJanssen.AmultiobjectiveGIS-basedlanduseplanningalgorithm[J].Computers,EnvironmentandUrbanSystems,2014,46:.基于C8051F单片机直流电动机反馈控制系统的设计与研究基于单片机的嵌入式Web服务器的研究MOTOROLA单片机MC68HC(8)05PV8/A内嵌EEPROM的工艺和制程方法及对良率的影响研究基于模糊控制的电阻钎焊单片机温度控制系统的研制基于MCS-51系列单片机的通用控制模块的研究基于单片机实现的供暖系统最佳启停自校正(STR)调节器单片机控制的二级倒立摆系统的研究基于增强型51系列单片机的TCP/IP协议栈的实现基于单片机的蓄电池自动监测系统基于32位嵌入式单片机系统的图像采集与处理技术的研究基于单片机的作物营养诊断专家系统的研究基于单片机的交流伺服电机运动控制系统研究与开发基于单片机的泵管内壁硬度测试仪的研制基于单片机的自动找平控制系统研究基于C8051F040单片机的嵌入式系统开发基于单片机的液压动力系统状态监测仪开发模糊Smith智能控制方法的研究及其单片机实现一种基于单片机的轴快流CO〈,2〉激光器的手持控制面板的研制基于双单片机冲床数控系统的研究基于CYGNAL单片机的在线间歇式浊度仪的研制基于单片机的喷油泵试验台控制器的研制基于单片机的软起动器的研究和设计基于单片机控制的高速快走丝电火花线切割机床短循环走丝方式研究基于单片机的机电产品控制系统开发基于PIC单片机的智能手机充电器基于单片机的实时内核设计及其应用研究基于单片机的远程抄表系统的设计与研究基于单片机的烟气二氧化硫浓度检测仪的研制基于微型光谱仪的单片机系统单片机系统软件构件开发的技术研究基于单片机的液体点滴速度自动检测仪的研制基于单片机系统的多功能温度测量仪的研制基于PIC单片机的电能采集终端的设计和应用基于单片机的光纤光栅解调仪的研制气压式线性摩擦焊机单片机控制系统的研制基于单片机的数字磁通门传感器基于单片机的旋转变压器-数字转换器的研究基于单片机的光纤Bragg光栅解调系统的研究单片机控制的便携式多功能乳腺治疗仪的研制基于C8051F020单片机的多生理信号检测仪基于单片机的电机运动控制系统设计Pico专用单片机核的可测性设计研究基于MCS-51单片机的热量计基于双单片机的智能遥测微型气象站MCS-51单片机构建机器人的实践研究基于单片机的轮轨力检测基于单片机的GPS定位仪的研究与实现基于单片机的电液伺服控制系统用于单片机系统的MMC卡文件系统研制基于单片机的时控和计数系统性能优化的研究基于单片机和CPLD的粗光栅位移测量系统研究单片机控制的后备式方波UPS提升高职学生单片机应用能力的探究基于单片机控制的自动低频减载装置研究基于单片机控制的水下焊接电源的研究基于单片机的多通道数据采集系统基于uPSD3234单片机的氚表面污染测量仪的研制基于单片机的红外测油仪的研究96系列单片机仿真器研究与设计基于单片机的单晶金刚石刀具刃磨设备的数控改造基于单片机的温度智能控制系统的设计与实现基于MSP430单片机的电梯门机控制器的研制基于单片机的气体测漏仪的研究基于三菱M16C/6N系列单片机的CAN/USB协议转换器基于单片机和DSP的变压器油色谱在线监测技术研究基于单片机的膛壁温度报警系统设计基于AVR单片机的低压无功补偿控制器的设计基于单片机船舶电力推进电机监测系统基于单片机网络的振动信号的采集系统基于单片机的大容量数据存储技术的应用研究基于单片机的叠图机研究与教学方法实践基于单片机嵌入式Web服务器技术的研究及实现基于AT89S52单片机的通用数据采集系统基于单片机的多道脉冲幅度分析仪研究机器人旋转电弧传感角焊缝跟踪单片机控制系统基于单片机的控制系统在PLC虚拟教学实验中的应用研究基于单片机系统的网络通信研究与应用基于PIC16F877单片机的莫尔斯码自动译码系统设计与研究基于单片机的模糊控制器在工业电阻炉上的应用研究基于双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