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斑蛙繁育技术规程_第1页
黑斑蛙繁育技术规程_第2页
黑斑蛙繁育技术规程_第3页
黑斑蛙繁育技术规程_第4页
黑斑蛙繁育技术规程_第5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黑斑蛙繁育技术规程范围本文件规定了黑斑蛙[黑斑侧褶蛙(Rananigromaculata)]繁育的术语和定义、环境与设施、亲本选育、人工繁殖、蝌蚪培育、幼蛙培育、病害防控。本文件适用于黑斑蛙的繁殖与培育。规范性引用文件下列文件中的内容通过文中的规范性引用而构成本文件必不可少的条款。其中,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该日期对应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GB3838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11607渔业水质标准NY/T496肥料合理使用准则通则SC/T1132渔药使用规范DB43/T634畜禽水产养殖档案记录规范DB43/T1417青蛙配合饲料术语和定义本文件没有需要界定的术语和定义。4环境与设施4.1环境条件选择水源充足干净,排灌便利,无洪涝灾害,无污染源,自然环境幽静,交通方便的场地,水源水质满足GB3838的规定,养殖水质满足GB11607的规定。4.2繁育设施4.2.1一字型蛙池种蛙池、产卵池、蝌蚪培育池和幼蛙饲养池均采用一字型蛙池,池面宽5m~8m,长度根据场地情况而定,池底铺设防渗地膜,用泥土将两沿及底部压实,池沟宽1m~2m,沟深0.3m~0.5m,池沟边坡的坡度以10为宜,蛙池纵向两端预留1m~2m宽的陆地供蝌蚪变态期登陆、休息及驯食,亦可作为种蛙的食台。蛙池四周设置高度为1.2m~1.5m的40目或60目尼龙网,尼龙网底部埋入土中至少0.15m以上,网顶留0.15m尼龙网与围网呈90角向池内延伸。蛙池两端修建进水沟和排水沟,排水沟低于进水沟,进排水口加装20目或40目纱绢。4.2.2孵化池包括但不限于土池和水泥池,以长方形为宜,面积5m2~20m2,池高0.7m~1m,水深0.3m~0.6m,池底设置15~20坡度,进水口高于排水口。4.2.3食台大多由木方和纱绢制成,以长1m~2m、宽0.5m~1m为宜,纱绢规格40目为宜,可根据场地大小来调整食台规格和放置的数量。4.2.4防鸟网蛙池上方架设防鸟网,离地高度2.5m为宜。4.2.5防晒网蛙池上方架设防晒网,大小以完全遮挡食台为宜。5人工繁殖5.1种蛙筛选筛选体质强壮,性腺发育好,经检疫未携带传染性疾病的成蛙作为种蛙。雌蛙以2龄~4龄的成蛙为宜,体重在60g以上;雄蛙以2龄~3龄的成蛙为宜,体重在50g以上。5.2种蛙培育5.2.1消毒种蛙入池前1周用75kg/667m2~125kg/667m2生石灰清池、消毒。种蛙放养前用2%~4%食盐溶液浸泡10min~20min。5.2.2放养密度和放养比例放养密度以2只/m2~4只/m2为宜,雌性:雄性以2:1为宜。5.2.3饲养管理投喂黄粉虫、蝇蛆、蚯蚓等动物性饲料,辅助投喂高蛋白含量的配合饲料,投喂量为种蛙体重的4%~8%,每天上午、下午各投喂一次,并根据天气和吃食情况灵活调整。饲料应满足GB13078的卫生要求。种蛙池每隔2d~3d换水1/2;发现病蛙及时诊治;防偷、防逃及防敌害。5.3产卵与孵化5.3.1产卵每年4月~7月抱对产卵受精,4月~5月为产卵高峰期。自然产卵排精常在早晨,雨后天晴为高峰期。5.3.2卵的收集产卵后及时收集卵块,转入孵化池并分散卵块。5.3.3孵化5.3.3.1孵化池消毒采用1mg/L漂白粉溶液消毒。5.3.3.2孵化密度卵的密度以5000粒/m2~15000粒/m2为宜。5.3.3.3孵化管理孵化池每天换水1/4,溶解氧含量在4mg/L以上,加注新水时在进水口套上20目纱绢,防止鱼、水生昆虫等敌害生物的进入,避免阳光直射。及时清除坏卵,带蝌蚪出膜后及时将蝌蚪转入蝌蚪培育池。6蝌蚪培育6.1蝌蚪培育池消毒按照5.3.3.1执行。6.2肥水蝌蚪放养前10d,施用适量生物有机肥,使用种类和原则按照NY/T496的规定执行。6.3蝌蚪消毒蝌蚪放养前用2%~4%食盐溶液浸泡5min~10min。6.4放养密度以300尾/m2~400尾/m2为宜。6.5投喂管理主要投喂青蛙配合饲料,辅助投喂熟蛋黄、黄豆浆、麸皮等,饲料应符合DB43/T1417的要求。根据蝌蚪的大小调整饲料的粒径,保证其适口性。每日投喂2~4次,每次投喂量为蝌蚪体重的0.5%~1%,以2h内吃完为宜。6.6变态期管理蝌蚪养殖40d~70d进入变态期,此间逐渐降低水位至低于采食台面,架设食台。7幼蛙饲养7.1驯化蝌蚪变态后即架设食台,先在食台上投喂黄粉虫、水蚯蚓等活饵,随后减少活饵投喂量、增加青蛙配合饲料投喂量,直至完全投喂配合饲料。配合饲料参照DB43/T1417的规定执行。7.2投喂管理每天早晨和傍晚各投喂一次,每次投喂量为蛙体重的2%~5%,根据天气、水质和吃食情况灵活调整。7.3日常管理加强巡池,检查进排水系统、水质水位、防护设施等,发现问题及时采取应对措施;采取勤换水,不定期加注新水,药物消毒等方法调节水质和水温;及时捞出病死蛙,进行无害化处理;养殖记录参照DB43/T634的要求执行。8病害防控8.1疾病的预防a)坚持“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的原则。b)严格执行种蛙、蝌蚪和幼蛙入池前后的消毒工作。c)定时、定点、定质、定量投喂饵料,保证营养全面均衡,增强体质。d)加强巡池,观察蝌蚪、幼蛙及种蛙的活动情况,及时隔离治疗患病个体,无害化处理病死个体。e)养殖工具专池专用,浸洗消毒。8.2敌害生物的预防a)进水口加适宜网目的纱绢,阻止龟鳖、虾、水生昆虫等敌害生物的进入。b)适时清塘,消除肉食性鱼类、虾等敌害生物的影响。c)增设围栏,加盖防护网,避免蛇、鼠、鸟类等的危害。8.3主要蛙病的防治蝌蚪、幼蛙及种蛙主要疾病的防治参见附录A。渔药的使用和休药期遵照SC/T1132的规定执行。

附录A(资料性)主要蛙病及其防治方法疾病名称发病对象发病季节主要症状防治方法出血病蝌蚪5月~8月腹部和头部点状出血,腹部胀大,发病个体常仰浮于水面。1)合理控制放养密度。2)定期用1mg/L漂白粉溶液消毒。3)每千克饲料拌氟苯尼考粉0.2g~0.4g,连续投喂3d~5d。红腿病蝌蚪、幼蛙、种蛙常年可见发病个体四肢无力,精神和食欲不佳,腹部膨胀,后肢红肿,趾端有出血点,口腔和肛门处黏液带血,肝、脾、肾肿大。1)合理控制放养密度。2)定期换水,保持水质清新。3)定期用0.5mL/m3聚维酮碘全池消毒。4)拌服氟苯尼考粉0.2g/kg~0.4g/kg饲料,连续投喂5d~7d。腐皮病幼蛙、种蛙4月~10月病蛙行动迟钝,食欲不佳,嘴尖、背、四肢等多部位腐烂,发病初期皮肤局部充血、发炎,进而出现表皮脱落、溃烂,严重时露出皮下肌肉。1)合理控制放养密度。2)定时、定点、定质、定量投喂饵料。3)发病时外用20mg/L高锰酸钾浸浴20min,或1mg/L漂白粉溶液全池泼洒;内服恩诺沙星粉0.5g/kg~0.8g/kg饲料,连用3~5天。肠胃炎蝌蚪、幼蛙、种蛙4月~10月发病个体垂头弓背,瘫软无力,摄食停止,反应迟缓,蝌蚪发病后多浮于水面,剖检可见胃肠道充血发炎,无内容物。1)定期对食台进行消毒,及时清除残饵。2)定期换水,加注新水。3)定期用0.5mL/m3聚维酮碘全池消毒。4)气温较高或发病时减少投料,降低胃肠负担。4)拌服恩诺沙星粉0.4g/kg~0.8g/kg饲料,连用3~5天。脑膜炎蝌蚪、幼蛙、种蛙7月~9月发病个体行动异常,精神和食欲欠佳,发病蝌蚪后肢、腹部和口周围点状出血,部分蝌蚪腹部胀大,时而在水面非自主性打转,时而行动正常,剖检可见肝脏肿大,呈暗红色,肠道偶见出血。典型症状有“歪头”、“蓝眼”“眼球白内障”。1)引种时严格检疫。2)定期换水,保持水质清新。3)合理控制放养密度。4)及时处置发病个体,避免疾病传播、扩散。5)定期用0.5mL/m3聚维酮碘全池消毒。6)联合拌服硫酸新霉素粉0.3g/kg~0.6g/kg饲料和复方磺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