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历史二轮复习测试:第一部分 专题5 第13讲_第1页
高考历史二轮复习测试:第一部分 专题5 第13讲_第2页
高考历史二轮复习测试:第一部分 专题5 第13讲_第3页
高考历史二轮复习测试:第一部分 专题5 第13讲_第4页
高考历史二轮复习测试:第一部分 专题5 第13讲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PAGE2PAGE3第13讲中国现代化建设道路的新探索——改革开放以来的中国(1978年~21世纪初)一、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民主政治建设、祖国统一和外交1.民主与法制建设(1)“依法治国”①1978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提出“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的法制建设方针。②颁布了1982年宪法,并进行了多次修订。③相继出台了《选举法》《民事诉讼法》《行政诉讼法》等各种法律法规,逐步建成了比较完备的法律体系,为依法治国奠定了重要基础。④1999年3月,“依法治国”被正式写入宪法,中国进入建设法制化社会的新时期。(2)恢复与完善民主:平反冤假错案的同时进行政治体制改革,改进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完善政治协商制度,加强基层政权和基层民主建设。(3)基层民主选举:包括农村村民自治制度和城市居民自治制度,是我国改革开放后民主政治建设的重要一环。2.“一国两制”的理论、含义与实践(1)理论:1984年“一国两制”的方针在全国人大六届二次会议上通过,正式成为实现祖国统一大业的指导方针。(2)含义:在一个中国的前提下,国家的主体实行社会主义制度,台湾、香港和澳门保持原有的资本主义制度长期不变。两种制度长期共存,这是实现祖国统一的必经之路。(3)实践①1997年7月②1999年12月③在“一国两制”的指导下,海峡两岸关系得到发展,两岸交流不断增强。3.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重要的外交活动(1)政策调整:邓小平提出和平与发展是当今世界的两大主题;反对霸权主义具体表现为不结盟政策。(2)中美建交:1979年1月,中美正式建交。(3)开展以联合国为中心的多边外交①发挥联合国常任理事国的作用。②代表第三世界国家,倡导建立公正合理、平等互利的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③展开反恐外交。(4)活跃在地区性国际组织中①积极参与亚太经济合作组织的活动。②重视发展与东南亚国家联盟的关系。③保持同欧盟的友好关系,建立起面向21世纪的长期稳定的建设性伙伴关系。(5)领导创立“上海合作组织”,积极建设和平的周边环境。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确立1.十一届三中全会关于改革开放的决策确定党和国家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实行改革开放。2.经济体制改革(1)在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①内容:在土地公有制基础上,把土地长期承包给各农户使用,农业集体生产变为分户自主经营,自负盈亏。②意义:极大地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使农村开始了历史性的变革。(2)在城市进行国有企业改革①1984年以后,以城市为重点的经济体制改革全面展开。②中心环节是增强企业活力,把企业搞活。往。(4)不同:材料二中方认为是美国急于改善两国关系;材料三美方认为是中方急于改善关系。因素:史观不同;政治立场不同;史料的挖掘和运用的程度不同等。考向二新时期经济体制改革的内容、特点1.内容(1)中国的经济体制改革首先在农村展开,分两步:第一步实行农业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理顺农民与集体的关系;第二步调整产业结构,大力发展农村商品经济,理顺农民与国家的关系。(2)中国城市经济体制改革是从进行扩大全民所有制企业经营管理自主权的试点开始的,经历了两个阶段:第一阶段进行了局部改革试验和探索,第二阶段是全面改革城市经济管理体制。2.特点(1)以产权制度改革和产权关系调整为核心和主线。无论是农村改革,还是城市改革,或者与二者相关的改革,都是以责权关系及其制度的调整为核心和主线。(2)以旧制度最薄弱或新制度需求最强烈的环节——农业制度为突破口。(3)允许旧体制外生产新体制,即体制增量调整与体制存量调整并行,而且以前者促进后者。(4)包括政府在内的多元主体联合创新体制,政府扮演重要角色。中国经济体制变迁过程中的初始主体可能存在比较大的差别,但是在制度的设计和变迁过程中,是多元主体联合创新体制,并不断进行着角色的转换。(5)从制度变迁的规律和中国实际出发,选择渐进式城镇化改革的方式。问题探究阅读下列材料:材料1978~2006年我国三大产业GDP变化的比较(%)年份GDP相对构成第一产业第二产业第三产业197828.247.923.9199519.947.232.9200611.748.939.4——《2007年国家统计年鉴》观察表格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1978年以来我国产业结构的变化趋势,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变化的原因。解题思路根据表格数字信息,归纳其变化趋势;结合新时期经济体制改革及对外开放等分析原因。答案趋势:第一产业比重逐渐下降,第三产业发展尤为迅速。原因:农村和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对外开放;逐步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第三次科技革命的推动。考向三新中国成立以来的两次社会转型第一次社会转型第二次社会转型主题建立社会主义制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方式社会主义改造、制定宪法和民主政治建设改革开放、解放思想、确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表现①1949年新政协会议、通过《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成立中华人民共和国;②确立三大政治制度;③制定过渡时期总路线和“一五”计划;④实行三大改造和工业化建设;⑤颁布1954年宪法①十一届三中全会转移工作重心,决定改革开放;②城乡经济体制改革;③完善民主与法制;④中共十四大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目标;⑤积极应对经济全球化和区域集团化,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等结果1956年基本建立起社会主义制度初步确立起中国特色的现代化模式问题探究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正是依靠工业革命,转向工业立国,才使英国这个孤悬一隅的小岛,孕育了超凡的能量,成为跨越两个世纪世界发展的领头羊。正是重视科技发明、信奉“专利制度就是将利益的燃料添加到天才之火上”,才使美国这个原本照搬欧洲技术的学生,成为一个具有自主创新能力的国家,抓住机遇跃居世界第一经济强国。材料二20世纪以来,中国曾有两次决定现代化命运的重要转型。60多年前新中国的成立……彻底扫清了中国走向现代化的制度障碍,为当代中国一切发展进步奠定了根本政治前提和制度基础……30多年前,我们以“摸着石头过河”的勇气、“杀出一条血路”的决心……在落后世界现代化进程一个多世纪后,赶上了现代化的最新浪潮。——以上材料均摘自任仲平《决定现代化命运的重大抉择》(1)据材料一,概括分析近代以来英国和美国成为世界经济强国的原因。(2)据材料二,指出20世纪中后期中国经历了哪两次决定现代化命运的重要转型。答案(1)英国原因:率先进行技术革命,开展工业革命;走符合时代潮流、契合自身发展阶段的现代化道路。美国原因:重视科技创新,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利用制度推动科技创新。(2)转型:第一次,新中国成立,结束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历史,实现了由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的制度转型;第二次,十一届三中全会确立改革开放、把党的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方面来的方针,开始了经济体制转轨的探索。通史排查——真题对点知识点一“一国两制”理论与实践1.(2014·上海高考)中英《关于香港问题的联合声明》指出:香港主权回归后,中国在香港设特别行政区,除国防和外交事务外,特区享有高度自治权,特区保持原有资本主义制度50年不变。这体现了()A.三权分立原则 B.地方自治原则C.主权平等原则 D.“一国两制”原则史实依据中英《关于香港问题的联合声明》是在“一国两制”思想的指导下开展的。答案D2.(2013·江苏高考,节选)不同的历史时期,国共两党合则有利于民族的利益,分则有损民族的利益。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三孙先生手创之中国国民党,历尽艰辛,无数先烈前仆后继,终于推翻帝制,建立民国。光辉业绩,已成定论。国共两度合作,均对国家民族作出巨大贡献。首次合作,孙先生领导,吾辈虽幼,亦知一二。再次合作,老先生主其事,吾辈身在其中,应知梗概。事虽经纬万端,但纵观全局,合则对国家有利,分则必伤民族元气。今日吾弟在台主政,三次合作,大责难谢……评价历史,展望未来,应天下为公,以国家民族利益为最高准则,何发党私之论!——1982年7月24请回答:(3)书信往往带有浓厚的亲情、乡情,反映写信者的诚挚愿望。据材料三,指出作者的政治愿望。综合上述材料和所学知识,归纳有利于海峡两岸关系发展的积极因素。调动知识从“三次合作,大责难谢”提炼政治愿望。积极因素可从人民愿望、历史传统、两岸交流需求等方面归结。答案(3)政治愿望:国共再度合作,实现民族的复兴。积极因素:两岸同胞的民族感情;国共合作的历史传统;海峡两岸交流日趋频繁(或“九二共识”等)。知识点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和国有企业改革3.(2014·浙江高考)20世纪80年代,农村改革的突破性进展推动了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学者敏锐地看到“公社体制改革后,农工分了手,农业经营承包到户”;企业家感慨“现在不同了,我得考虑如何增强企业活力”。这表明()①人民公社体制逐步废除②企业生产经营自主权扩大③现代企业制度开始试点④非公有制经济开始起主导作用A.①② B.②③C.①③ D.②④解题技巧排除法。现代企业制度开始试点开始于1993年中共十四届三中全会召开后。迄今,我国仍以公有制经济为主体,故排除③④。答案A4.历史发展阶段可以从不同的角度概述、标识或划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三1978年以来的中国历史,有的学者以1992年为界将其划分为两个阶段,有的学者以2001年为界将其划分为两个阶段。(3)推断材料三中两种历史分期各自所用的角度,并结合史实分别加以说明。理解题意1978年以来的中国历史实际上是改革开放,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历史,联系1992年和2001年我国改革开放,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大事件来分析说明即可。答案(3)以1992年为界:经济改革的角度。1992年邓小平南方谈话和中共十四大后,中国经济改革进入市场经济的建立和完善阶段;以2001年为界:对外开放的角度。2001年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中国进入全方位开放、与世界经济全面接轨的阶段。知识点三对外开放格局的形成5.(2014·天津高考)1981年中共中央27号文件指出,经济特区的“特”字主要在于实行国家规定的特殊经济政策和特殊经济管理体制,它主要包括()①较大的经济管理权限②独立的管理体制③社会主义经济领导下的多种经济成分并存④市场调节为主A.①②③ B.①②④C.①③④ D.②③④解题技巧经济特区仍然坚持中央政府的领导,没有独立的管理体制,但拥有较大自主权,故排除含②的选项。答案C6.(2014·四川高考)邓小平曾说,如果当初搞经济特区时加上上海,“现在长江三角洲,整个长江流域,乃至全国改革开放的局面,都会不一样”。当时没有把上海列为经济特区,主要是基于()①改革初期摸索中的谨慎②经济改革国际阻力太大③上海自身经济基础薄弱④国人思想解放程度不足A.①②B.②③C.③④D.①④解题技巧排除法。中国改革开放,让世界了解中国、消除疑虑这是西方所欢迎的;上海是中国经济最为发达的地方,故排除含②③的选项。答案D模块排查1——政治模块题组1.1978年春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规定:“全国人民在新时期的总任务是:坚持无产阶级专政下的继续革命”,同时把原宪法条文“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最高国家权力机关”修订为“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是最高国家权力机关”。这次修订()A.彻底否定了“文化大革命”B.表明民主法制建设在曲折中前进C.实现了政治路线的拨乱反正D.正式确立了依法治国的方略分析材料分析题干材料,表明了1978年修宪仍然保留“文化大革命”中的“左”倾错误,但也有进步。答案B2.有外国记者报道:“(中国)……有选举权的公民都集中在会场上,每一个人都可以投自己信任的人一票,选出领导者。选举结果公布后,人们欢呼雀跃,燃放鞭炮,场面让人仿佛回到了古代雅典。”这个“场面”的出现是因为实施了()A.《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B.《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法》C.《中华人民共和国村民委员会组织法》D.《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材料信息“让人仿佛回到了古代雅典”可知材料中实行的是直接选举。主要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村民委员会组织法》规定村民委员会选举实行直接选举。答案C3.1992年7月31日,台湾当局颁布了《台湾地区与大陆地区人民关系条例》,条例第一条指出:“国家统一前,为确保台湾地区安全与民众福祉,规范台湾地区与大陆人民之往来,并处理衍生之法律事件,特制定本条例。A.台湾当局力图阻碍两岸人民的交往B.台湾当局认同两岸是一个国家C.随着两岸交往台湾对大陆敌意增加D.两岸人民交往面临着严峻考验理解材料据材料中“国家统一前”的表述,说明台湾当局认为台湾与大陆的现状,是由一个国家分裂造成的。题干反映了当时台湾当局认可一个中国的原则,故选B项。答案B4.下列两幅图片所反映的外交事件的相同点在于()《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签订上海合作组织成立A.带有强烈的意识形态色彩B.谋求国家的安全与发展C.体现结伴而不结盟的原则D.顺应经济区域化的潮流辨别选项A:上海合作组织不具有意识形态色彩;B:两者的共同点;C:《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体现结盟色彩;D:《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与经济区域化不符。答案B模块排查2——经济模块题组5.下表体现了我国某地区三个重要年份的农业生产发展状况。从表格信息看,促进三个重要年份农业发展的共同因素是()年份农业总产值(亿元)比上年增长(%)财政收入(亿元)比上年增长(%)19562.9524.50.5324.819797.7814.121.3566.0199344.538.718.6854.4A.经济政策的改革 B.所有制的变革C.政治制度的变革 D.产业结构的变革关键信息“农业生产发展”辨别选项B:只符合1956年;C:材料反映的不是政治制度;D:只符合1993年。答案A6.邓小平指出:“为什么要从农村开始呢?因为农村人口占我国人口的80%,农村不稳定,整个政治局势就不稳定,农民没有摆脱贫困,就是我国没有摆脱贫困……进行农村改革,给农民自主权,给基层自主权,这样一下子就把农民的积极性调动起来了,把基层的积极性调动起来了,面貌就改变了。”为此党和国家采取的重大举措是()A.实施土地改革 B.建立农业合作社C.建立人民公社 D.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材料支持“邓小平指出”“进行农村改革,给农民自主权,给基层自主权”。辨别选项A:新中国成立前后;B:三大改造中的重要做法;C:1958年。答案D7.“已有几分落寞,冬天感觉更是如此,在灰色的天空和枯萎的树枝映衬下,苏式老楼越发显得破败,很多窗户已没了玻璃,用塑料编织袋勉强堵上。”(据北京晚报2013年3月2日)计委大院的落寞A.中苏关系恶化 B.计划经济彻底退出舞台C.中美关系正常化 D.市场经济体制逐步建立理解材料国家计划委员会是计划经济体制的产物,其落寞说明我国逐步由计划经济体制转向市场经济体制。答案D8.国际舆论曾评价新中国某一“开放行动”是35年来所“采取的最大胆行动”。这一“行动”是指()A.创办深圳等四个经济特区B.开发开放上海浦东C.开放海南岛为经济特区D.开放沿海14个港口城市审题关键“35年来”辨别选项A:1980年;B:1992年;C:1988年;D:1984年。答案D模块排查3——文化模块题组9.不久前,中国最早的《共产党宣言》译本(1920年陈望道翻译)在山东广饶被发现。对该书在中国出版,有人评价说:“从此,这个徘徊于欧洲大地上的幽灵来到了中国。”这一“幽灵”同中国革命和建设具体实践相结合,产生的理论创新成果有()①新三民主义②“工农武装割据”思想③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④提出“以阶级斗争为纲”A.①②③④ B.①②④C.③④ D.②③理解题意“幽灵”指马克思主义。主要依据①与马克思主义无关;④“以阶级斗争为纲”不属于“理论创新”的范畴。答案D10.下列四张纪念邮票以党代会为主题,其关键词表述最恰当的一组是()中共七大中共十二大中共十四大中共十五大A.毛泽东思想走自己的路市场经济邓小平理论B.建设社会主义中国特色初级阶段科学发展C.主要矛盾改革开放计划经济一国两制D.经济建设国企改革市场经济基层民主调动知识中共七大确定毛泽东思想为党的指导思想;中共十二大提出了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中共十四大确定了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中共十五大将邓小平理论写进了党章。答案A11.下列关于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相同点的表述正确的是()①是中国共产党的指导思想②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产物③后者都体现了对前者的继承和发展④是与时俱进的产物A.①②③④ B.①②C.③④ D.②③④调动知识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四个选项均为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的相同点。答案A12.法新社评论2012年6月18日“天宫一号”和“神舟9号”成功对接时说,手控对接是一种“高度复杂的操作”,这项技术将把中国这个亚洲强国朝打造太空站的目标再拉近一步A.改革开放以来综合国力不断上升B.航天人铸就的“载人航天精神”C.自主创新推动着航天事业跨越发展D.“科教兴国”战略实施的必然结果史实依据我国在航天领域取得成就的根本原因是改革开放以来国家综合国力的提升。答案A一、选择题(每小题5分,共60分)1.美国学者约翰·奈斯比特在《中国大趋势》一书中,形容中国特殊模式的民主是以信任为连接纽带,以自上而下的政治领导和自下而上的公民参与为结构特征的“纵向民主”,是一种有别于以往西方所走的民主(“横向民主”)道路,使中国稳定转型,避免了以往西方为走向民主而造成的资源浪费。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中国的民主政治模式是最佳模式B.政治协商是中国民主政治的特点C.中国民主政治建设无需借鉴西方D.“中国模式”应该在世界各国推广答案B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新中国民主政治建设的理解能力。新中国成立后,不断加强民主政治建设,“自上而下的政治领导和自下而上的公民参与”,政治协商制度则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与政治协商制度,故选B项。2.下面这幅漫画讽刺了个别官员违背了中国当下的哪项民主制度()A.人民代表大会制度B.政治协商制度C.村民自治制度D.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答案C解析观察漫画可知,图片中的“村委会选举”“镇领导”等可知此为村民自治制度。实质讽喻了个别官员违背了村民自治制度,故选C。3.下图是分别收藏于大陆和台湾的《富春山居图》,在分离60余年后,在台湾合璧展出的开幕式发布会。外电评论说“从未有一幅画,如此拨动两岸亿万同胞的心弦”。你对“山水合璧”主题的正确认识是()①“山水合璧”折射出中华文化对“圆满与和谐”的不懈追求②画展的成功开幕昭示着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时代大潮③此次残画的破镜重圆标志着阻碍两岸交流的“‘人为障碍之墙’最终崩溃”④画展之所以万众瞩目,因为此画见证了两岸同根、折射出同胞的悲欢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②④D.①③④答案C解析①②④项表述符合题意,③项“‘人为障碍之墙’最终崩溃”不符合现今两岸实际情况,故选C。4.20世纪80年代初,中国外交政策调整,主张不依据一个超级大国的意图来考虑对另一个超级大国的政策,也不搞“等距离”。这说明()A.平衡两大阵营成为中国首要的任务B.中国奉行不结盟政策而疏远美苏两国C.中国奉行积极的独立自主外交政策D.国力增强是中国外交独立自主的前提答案C解析本题考查分析理解问题的能力。材料反映中国外交政策调整实行不结盟政策,不结盟外交政策是独立自主外交政策的体现。维护世界和平是中国首要的任务,“平衡两大阵营”与不结盟政策不符合,故A项不正确;B项“疏远美苏两国”说法不正确;D项不能反映材料内容。5.有西方学者认为,上海合作组织是前苏联国家加中国对抗美国与西方的一个形式。而俄罗斯有学者则呼吁建立一个以上海合作组织为代表的“新华约”之类的某种“反北约”的组织。下列对这两种观点的评述最准确的是()A.对当前世界政治格局有清楚认识B.没有认清上海合作组织“结伴而不结盟”的新特点C.国际局势紧张,大国对抗日趋激烈D.当前国际关系中仍存在“冷战”行为答案B解析上海合作组织不是军事结盟性质的组织,题干中的两种观点却没有认清这一点,故选B项。A项说法不符合题干材料的内容;C、D两项不符合当今世界的政治形势,皆排除。6.“第一是停止批邓,人心大顺;第二是冤案一理,人心大喜;第三是生产狠狠抓,人心乐开花。”此“隆中三策”被提炼为党的理论是在下列哪次会议上()A.中共八大 B.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C.中共十三大 D.中共十四大答案B解析“停止批邓”喻指结束“文化大革命”,“冤案一理”指平反冤假错案,“生产狠狠抓”指将党和国家的工作重心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综合判断,此次会议应该是十一届三中全会。7.1979年3月15日,《人民日报》刊发了一封读者来信,题为“‘三级所有,队为基础’应当稳定”。《人民日报》为这封来信所加的“编者按”明确指出,当时已经出现“‘三级所有’‘包田到组’的地方”,应当“坚决纠正”。这反映出()A.十一届三中全会制订的改革开放政策出现反复B.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尝试遭到质疑C.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不符合国情D.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全面展开答案B解析解题的关键在于理解题意,从题干意思中我们能看出“包田到组”还遭到一部分人的反对,故选B项。A、C两项说法错误,D选项的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在这一时期还没有全面展开。8.观察下图,以下对中国产业结构变化图理解正确的是()中国产业结构变化图①中国第一产业比重明显下降,第三产业持续增加②非体力劳动者超过体力劳动者③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是变化的根本原因④产业结构调整趋势符合经济发展规律A.①②③B.①③④C.②③④D.①②③④答案B解析由图可知①正确;“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③正确;第一产业的比重下降,第三产业比重上升是生产力发展的结果,有利于拓展经济活动领域,扩大市场,增加就业,从而提升经济竞争力,因此这符合经济发展规律,④正确,图中得不出②来。故本题选B项。9.中国的改革开放,首先遇到的是意识形态上的障碍,最根本的是姓“社”还是姓“资”的问题。邓小平曾说:“对改革开放,一开始就有不同意见,这是正常的。不搞争论,是我的一个发明。不争论,是为了争取时间干。一争论就复杂了,把时间都争掉了,什么也干不成。不争论,大胆地试,大胆地闯。”邓小平提出的“不争论”与哪一理论的内在联系最密切()A.“求同存异”B.“一国两制”C.“百花齐放”D.“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答案D解析“不争论”的目的是为了不影响干,强调“试”与“闯”,这并不是不在意姓“资”姓“社”问题,而是要让实践来检验,故选D项。“求同存异”虽然从字面上与“不争论”相符合,但与邓小平论述的整体思想并不相符,故排除A项;“一国两制”是针对大陆与港、澳、台而言的,而大陆本身必须坚持社会主义道路,故排除B项;“百花齐放”是就文艺问题而言的,并不适应于理论界,故排除C项。10.邓小平在1979年曾经说过:“我们革命的目的就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市场经济不能说只是资本主义的……社会主义也可以搞市场经济。”1985年他又说:“社会主义和市场经济之间不存在根本矛盾……只搞计划经济会束缚生产力的发展。把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结合起来,就更能解放生产力,加速经济发展。”由此可以看出()A.计划经济不再是主要经济模式B.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成为主要目标C.邓小平理论形成一个完整体系D.南方谈话中的一些思想观点早已提出答案D解析本题考查邓小平理论的形成、发展。从题干时间“1979”“1985”及材料信息市场经济既不姓“资”也不姓“社”,社会主义可以搞市场经济,这与1992年邓小平南方谈话主张具有相似性,故D项符合题意。11.1978年底,法国服装设计师皮尔·卡丹来到北京。他回忆说:“我刚来中国的时候所有的人都是穿灰的衣服、黑的衣服,或者绿的衣服……我感觉就像被一座灰的墙给包围住了一样。”1989年底,一位波兰记者访华后撰文写道:“如今穿着入时、作欧式打扮的姑娘,使北京的街道有一种令人应接不暇的特殊美感。”促成上述变化的原因有()①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②城市经济生活空前活跃③与欧美国家建交④人们思想的不断解放A.②③ B.②④C.①②③ D.①③④答案B解析由材料可知,中国人的服装在1978~1989年间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这些变化的原因是改革开放后城市经济生活的活跃和人们思想的解放等。12.我国科技发展战略分别经过了从“向科学进军”到“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再到“科教兴国”和“科学发展自主创新”的发展变化,中国科技发展在半个多世纪里完成了西方科技数百年的发展历史。这说明中国科技()A.违背历史发展规律 B.符合中国实际国情C.攻坚重点始终不变 D.受苏联模式影响较大答案B解析由于国情与时代不同,中国科技发展战略有自己的特点,改革开放前重点发展国防科技,目的是巩固新生政权,恢复和发展国民经济,保障国家安全;改革开放后为适应和平与发展的时代主题,科技重点为经济发展服务,为提高综合国力服务,为可持续发展服务等。二、非选择题(第13题20分,第14题20分,共40分)13.人类有共同的追求,也有共同的价值。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材料一1931年,美国历史学家亚当斯在其代表作《美国世纪》中这样描述“美国梦”:“它是让这片土地上每个人生活得更好、更富裕的梦想,让每个人都有施展才能的机会,并取得相应成就。”材料二我的这个理想主要来源于美国的梦想。我梦想将来有一天我们这个国家挺身屹立,真正实践它的这一信条,即我们认为这些真理是不言自明的,所有的人生来平等。——1963年,美国黑人领袖马丁·路德·金《我有一个梦想》材料三大同、小康、治世,是传统社会的中国人的“天下梦”。——社会进步、国家富强和个人幸福,是当代中国人的中国梦。——其实,从天下为公的“大同梦”,到民富国强的“强国梦”,再到自我实现的“幸福梦”,可以说是一种必然。——易中天《中国梦》(1)据所学知识,结合材料一,说明在近现代历史中,美国通过哪些制度创新实现了“美国梦”?(2分)(2)据材料二,概括马丁·路德·金的梦想诉求是什么?结合二战后国际政治、经济发展状况简要分析。(6分)(3)据材料,指出美国梦和当代中国梦的共同点。据材料三和所学知识,指出1840至1949年,中国人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做过哪些探索和抗争?(6分)(4)指出我国改革开放以来为实现“中国梦”在经济、文化方面的重要举措。(6分)答案(1)开启了民主共和制政体(如答三权分立、《1787年宪法》也可酌情给分);罗斯福新政开创了国家干预经济的新制度。(如答国家干预,福利制度也可酌情给分)(2)诉求:国家富强,人人平等。背景:政治:西欧、日本衰落,美国成为资本主义世界的霸主;美苏“冷战”(或争霸)。(其他符合史实的答案同等赋分)经济:资本主义经济的迅速发展;出现了经济发展的“黄金时期”;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发展;福利制度的完善。(3)共同点:追求社会进步、国家富强和个人幸福。(其他依托材料,言之成理的答案可酌情给分)探索和抗争:鸦片战争、太平天国运动、戊戌变法、义和团运动、辛亥革命、新文化运动、新民主主义革命。(如答出国民大革命、抗日战争同等给分,任答4点即可)(4)经济:实行改革开放;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加入WTO;加快城市化进程。(其他符合史实的答案同等赋分)文化:实行义务教育;制定实施“863计划”;提出“科教兴国”战略;高校恢复招生考试制度。(其他符合史实的答案同等赋分)解析第(1)问,注意关键词“近现代历史”“美国通过哪些制度创新”等来思考,如1787年宪法、罗斯福新政、福利制度等。第(2)问,根据马丁·路德·金的话来概括他的梦想诉求,如国家挺身屹立(国家富强)、人人生来平等;注意马丁·路德·金演讲的时间是1963年,据此再联系二战后国际政治、经济发展等史实来分析。第(3)问,先归纳中美两国梦的共同点,再从材料三中概括当代中国梦,即社会进步、国家富强和个人幸福;探索和抗争即列举出1840~1949年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大事件即可。第(4)问,本问可变换为:我国改革开放以来为实现社会进步、富强、个人幸福在经济、文化方面的重要举措,这样就容易回答了。14.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西方的经济发展总的来说是“渐进”的,而中国的发展有自己的逻辑……中国很长的历史都是中央集中行政管理与小农自主生产相结合。这种模式存在的主要问题,是集中的行政管理阻止任何除农业以外的新尝试……迅速滋长贪官污吏,导致农民起义……(1)就经济而言,材料一中所说“中央集中行政管理与小农自主生产相结合”存在哪些负面作用?请结合明清时期的有关史实予以说明。(4分)材料二社会主义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