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易错点04四大发明、三国鼎立、西晋隋朝统一等时间问题1.秦国与秦朝:公元前221年,秦国灭六国,建立秦朝;春秋战国时期是秦国。2.四大发明:(1)造纸术——西汉发明,东汉蔡伦改进,造纸术得以推广;(2)指南针——战国时叫司南,宋朝时改进为罗盘,北宋末年,中国的海船上开始使用指南针;(3)火药——唐末发明,宋元时期广泛用于战争;(4)印刷术——唐朝发明了雕版印刷术,北宋发明家毕昇发明了活字印刷术。3.佛教与道教:(1)佛教——公元前6世纪古印度人创建,西汉末年传入中国;道教——东汉末年,张角、张陵创建。道教是一种宗教,道家是春秋战国时期的一个思想流派。4.曹操:东汉时期人,而非三国时期。5.三国鼎立:220年曹丕称帝,废掉汉献帝,建立魏国,标志着三国开始;229年孙权称帝,标志着三国鼎立局面形成。6.七国之乱、八王之乱、安史之乱:七国之乱发生在汉景帝时期,八王之乱发生在西晋晋惠帝时期,安史之乱发生于755——763年,安禄山借口朝廷出现奸臣,与部将史思明一起发动叛乱,唐朝由盛转衰。7.五胡十六国与五代十国:从公元4世纪初期到五世纪初期,北方各族统治者先后建立许多政权,连同南方的成汉,总称“十六国”。907年唐朝节度使朱温建立后梁政权,唐朝灭亡,北方先后出现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五个政权,南方出现了吴、南唐等九个政权,再加上北方割据太原的北汉,史称“五代十国”。8.西晋、隋朝、元朝的统一:266年西晋建立,280年西晋灭吴国,统一全国;581年杨坚取代北周,建立隋朝,589年隋朝灭南陈,统一全国;1271年忽必烈建立元朝,1279年元军攻灭南宋残部,元朝统一全国。01秦国与秦朝1.公元前227年,燕国太子丹派荆轲刺杀秦王未遂,这就是“荆轲刺秦王”的故事。据下图判断,公元前227年属于公元前2世纪后期 B.公元前3世纪后期C.公元前2世纪前期 D.公元前3世纪前期【答案】B【解析】根据题干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具体年份与世纪换算公式为千百位数加1,十位数不变。公元前227年为公元前3世纪后期。时间为公元前的十位和个位数值越小年代越晚,数值越大年代越早,而公元后的时间正好相反,十位和个位数值越小年代越早,越大年代越晚,选项B符合题意;选项ACD不正确,不符合题意。故选B。2.改革是兴利除弊、振兴国家的重要手段。商鞅变法使秦国成为战国后期最富强的国家。商鞅变法的内容中,能反映中央集权思想的措施是A.土地私有 B.奖励生产 C.奖励军功 D.推行县制【答案】D【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郡县制的准确理解与认识,解题时注意“能反映中央集权思想的措施”,依据已学知识可知,商鞅变法措施中建立县制能反映中央集权思想,D符合题意;AB是经济方面,C是军事方面,不符合题意。故选D。3.秦的统一,建立起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封建国家。秦朝开创此后我国历代王朝地方行政基本模式的措施是A.用世袭制代替禅让制 B.用郡县制代替分封制C.用“三司”代替行中书省 D.用军机处代替议政王大臣会议【答案】B【解析】秦朝建立,用郡县制代替分封制,加强了中央集权,故B符合题意;夏朝建立,用世袭制代替禅让制,排除A;明朝在地方治理上,用“三司”代替行中书省,排除C;清朝雍正帝开始,用军机处架空议政王大臣会议,排除D,故选B。1.如图是学习战国七雄时,小明同学制作的各国位置示意图,其中秦国的位置应是A.① B.② C.③ D.④【答案】D【解析】根据所学知识,战国位置口诀:东南西北到中间,齐楚秦燕赵魏韩。所以秦国的位置在西边,故④是秦国,D正确;①在北边,是燕国,排除A;②在东边,是齐国,排除B;③在南边,是楚国,排除C。故选D。2.吕思勉在《中国的历史》中写道:“从春秋的末期,久已寂寂无闻,入战国的初期,又国多内难。又因为僻处西陲,开化最晚,大家都有些瞧不起他。”“他”是指A.楚国B.秦国C.齐国D.魏国【答案】B【解析】依据题干“从春秋的末期,久已寂寂无闻,入战国的初期,又国多内难。又因为僻处西陲,开化最晚,大家都有些瞧不起他。”的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秦国地处西部边陲,开化最晚,所以“他”是指秦国,B项符合题意;ACD三项的国家不是开化最晚的国家,不符合题意,排除;故选B。3.如图是四方古印文,联系秦朝的历史,我们能够得出的结论是①秦朝创立皇帝制度②秦朝在中央设立丞相、御史大夫等职③秦朝在地方推行分封制④秦朝统一了文字A.①②③B.①②④C.①③④D.②③④【答案】B【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秦朝建立后,嬴政创立了皇帝制,设置三公九卿制,地方上推行郡县制,从几个古印文看都是秦朝的小篆,秦始皇把秦朝的小篆作为统一的文字。①②④符合题意,故选B。4.秦完成统一后,对如何统治边远地区,有人建议“诸侯初破,燕、齐、荆地远,不为置王……请立诸子。”该建议遭到反对,于是将原燕国(今北京及周边地区)分为六郡。据此推断,当时北京地区的最高长官是A.燕昭王 B.广阳郡守 C.幽州刺史 D.范阳节度使【答案】B【解析】根据“于是将原燕国(今北京及周边地区)分为六郡”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秦统一后,在地方推行郡县制,所以,当时北京地区的最高长官是广阳郡守,B符合题意;燕昭王属于分封的诸侯,A排除;秦朝没有设立刺史,C排除;秦朝没有设立节度使,D排除。故选择B。02四大发明1.有了文字之后,最重要的就是要有一个很好的载体,而纸张就是文字传播的最佳载体。造纸术,特别是蔡伦改进后的造纸术,是书写材料的一次革命,它便于携带,取材广泛,纸就日益成为普遍的书写材料,推动了中国、阿拉伯、欧洲乃至整个世界的文化发展。由此可知,造纸术的发明对传播文化的作用是A.提高了人类文化的传播速度及范围B.彻底改变了人类文化传播的途径C.彻底降低了人类文化传播的成本D.成为人类文化传播的最佳载体【答案】A【解析】题干的“它便于携带,取材广泛,纸就日益成为普遍的书写材料,推动了中国、阿拉伯、欧洲乃至整个世界的文化发展。”表明造纸术的发明提高了人类文化的传播速度及范围,故A符合题意;彻底改变了人类文化传播的途径和彻底降低了人类文化传播的成本说法太绝对,排除BC;纸张就是文字传播的最佳载体,题干材料不能体现人类文化传播的最佳载体是纸张,排除D。故选A。2.中国古代有许多重大发明,下列发明按出现的时间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是A.造纸术、司南、火药、活字印刷 B.火药、造纸术、活字印刷、司南C.造纸术、活字印刷、火药、司南 D.司南、造纸术、火药、活字印刷【答案】D【解析】根据所学知识,造纸术是西汉前期发明的,司南是战国时期,发明的,火药是唐朝末年发明的,活字印刷术,是北宋毕升发明的,因此,题干中的发明按出现的时间先后顺序正确的排列是,司南、造纸术、火药、活字印刷术。由此可知,ABC三项不符合题意,故选D。3.对于活字印刷术,北宋沈括在《梦溪笔谈》中写道:“若止印三二本,未为简易;若印数十百千本,则极为神速。”作者旨在说明活字印刷术A.不能提高印刷效率 B.在大量印刷时可大大提高效率C.对世界产生了重大影响 D.制作过程十分简单【答案】B【解析】根据题干“若止印三二本,未为简易;若印数十百千本,则极为神速。”可知,材料表明活字印刷术提高效率,使印刷速度大大提高,B正确;ACD都与题干描述不符,排除。故选B。4.有西方学者认为“近代世界赖以建立的种种发明与发现可能有一半来源于中国”。由中国传人欧洲,促进了欧洲“发现世界”进而产生真正意义上的“世界史”的科技成就是A.造纸术B.指南针C.印刷术D.火药【答案】B【解析】依据所学可知,指南针于北宋时制成,并开始用于航海事业,南宋海外贸易发达,指南针广泛用于航海,还由阿拉伯人传入欧洲,这为后来欧洲航海家的航海活动创造了条件。新航路的开辟,使世界开始结成一个整体,促进了欧洲“发现世界”进而产生真正意义上的“世界史”,所以B项符合题意;中国造纸术、印刷术的发明为世界文化的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火药传入欧洲,对欧洲的火器制造和作战产生巨大影响,推动了欧洲社会的变革。由此分析ACD三项均不符合题意,排除,故选B。1.下图反映的是我国汉朝某一生产活动的工艺流程想象图。这一生产活动A.推动了丝绸之路的开发B.完成了经济重心的南移C.促进了亚非拉美的贸易往来D.促进了世界文化的传播与发展【答案】D【解析】根据所学可知:造纸术不仅促进了中国文化的发展,传到西方后,也促进了世界文化的传播与发展,故D符合题意。丝绸之路是和丝绸联系在一起的,完成了经济重心的南移是在南宋,促进了亚非拉美的贸易往来是海上丝绸之路,故ABC不符合题意。故选D。2.“自古书契多编以竹简,其用缣帛者谓之为纸,缣贵而简重,并不便于人……用树肤、麻头及敝布、鱼网以为纸。”材料中所描述的史实是A.西汉时人们懂得造纸的基本方法 B.蔡伦改进造纸术,提高纸的质量C.张衡发明地动仪,领先欧洲1700年 D.华佗编练“五禽戏”,帮助人们强健身体【答案】B【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东汉蔡伦改进造纸术,用树皮、麻头及敝布、鱼网等为原料造纸,提高了纸的质量。故B符合题意;西汉时人们懂得造纸的基本方法,与题干的“用树肤、麻头及敝布、鱼网以为纸”不符,排除A;张衡发明地动仪与题干的“纸”不符,排除C;华佗编练“五禽戏”,帮助人们强健身体属于医学成就,排除D。故选B。3.科技文化发展水平是一个时期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志,下列各项出现的先后顺序是①指南针的应用②雕版印刷术的发明③造纸术的改进④《天工开物》的问世A.③④②①B.③①②④C.④③①②D.③②①④【答案】D【解析】依据所学可知,①指南针的应用是在南宋时期;②雕版印刷术的发明在唐朝时期;③造纸术的改进是在东汉时期;④《天工开物》的问世是明代的科技成就。所以各项出现的先后顺序是③②①④,D项符合题意。由此分析ABC三项均不符合题意,排除,故选D。4.秦汉时期创造了辉煌灿烂的东方文明,科技发展在世界上遥遥领先。下列属于秦汉时期科技成就的有①《伤寒杂病论》的撰写②《齐民要术》③造纸术的发明和改进④全身麻醉手术法①②③B.①②④①③④D.②③④【答案】C【解析】依据题干中关键词“秦汉时期科技成就”,结合课本所学,东汉末年的名医张仲景,广泛收集民间药方,在总结前人经验的基础上,结合自己的临床实践,写成了《伤寒杂病论》;西汉时期,人们已经懂得了造纸的基本方法。东汉时,宦官蔡伦总结前人经验,改进造纸术;东汉末年的另一名医华佗,发明了“麻沸散”,让病人和酒服下,失去知觉,然后进行各种手术。①③④正确,C项符合题意;北朝贾思勰撰写的《齐民要术》,是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完整的农书。②错误,ABD三项不合题意,故选择C。5.北宋靖康元年(116年),金军围攻汴梁城,宋兵于夜间向攻城金军发射露雳炮,他们被炮火烧乱阵脚,无奈北撤而去。可见,当时北宋火药武器的应用A.阻止了北宋王朝的灭亡 B.打消了金军继续南下的念头C.推动了欧洲社会的变革 D.发挥了在攻防作战中的优势【答案】D【解析】根据题干中的表述“金军围攻汴梁城,宋兵于夜间向攻城金军发射露雳炮”可见北宋火药武器发挥了在攻防作战中的优势,D选项符合题意。A、B、C三个选项在题中均未提及,故答案选D。6.“…书籍得以比较广泛的传播,从而迅速地提高了宋代社会的文化水准……”。为“宋代社会的文化水准”迅速提升做出直接贡献的是A.雕版印刷术的发明 B.指南针的运用C.活字印刷术的发明 D.火药武器的出现【答案】C【解析】根据材料“…书籍得以比较广泛的传播,从而迅速地提高了宋代社会的文化水准……”结合所学知识,北宋时期,平民毕昇发明了世界上最早的活字印刷术,活字印刷术节省雕版费用,大大提高了印刷的效率,这种方法既经济,又省时,促进了文化的传播,C正确;雕版印刷术是唐朝发明的,排除A;指南针在主要应用在航海上,排除B;火药武器的出现,主要应用于战争,排除D。故选B。7.“印刷术、火药和指南针这三种东西,已改变了世界的面貌。”对此材料解读不准确的是A.三大发明促进了中国社会的转型B.印刷术推动了世界文化的发展C.指南针为发现新大陆创造了条件D.火药加速了欧洲封建制度的崩溃【答案】A【解析】依据所学知识可知,印刷术的发明有力地推动了文化知识的传播;火药的使用引发了世界战争史上武器和战争方式的大变革,对欧洲资产阶级战胜封建势力起到了直接作用;指南针极大地促进了世界航海事业的发展,为新航路的开辟提供了重要条件。它们都改革了世界的面貌。由于我国长期的因循守旧,不思变革的传统,三大发明没有促进中国社会的转型,A项解读不正确,符合题意;BCD三项解读正确,不符合题意。故选A。03佛教与道教1.佛教传入我国,很快受到封建统治者的积极提倡和扶持,其根本原因是A.一些封建贵族信奉佛教B.虔诚地信佛,来世就可以得到幸福C.对我国文化的发展有深远影响D.对封建国家统治人民有利【答案】D【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佛教受到统治阶级提倡和欢迎,最根本的原因是利用佛教来维护封建统治利益,巩固封建统治基础。他们希望利用了佛学的思想,从而更好地掌控人民,麻痹人民的斗志。以维护自己的统治。D符合题意,所以答案选D。2.中国丝绸博物馆、郑州市文物考古研究院2019年12月3日共同召开仰韶时代丝绸发现新闻发布会,称在黄河流域的郑州市荥阳仰韶文化遗址发现的丝织物,经研究证实,是目前中国发现的最早的丝绸,距今5500年左右。西汉时期,丝绸经丝绸之路传往欧亚,下列图片与丝绸之路无关的是A. B.C. D.【答案】C【解析】依据所学可知,汉朝的丝绸之路从长安出发,经河西走廊,到达敦煌,经过玉门关、阳关,一直向西经过安息,到达大秦。汉朝的使者、商人沿路西行、中国的丝绸织品、西域的奇珍异宝都要经过丝绸之路;公元前6世纪,佛教产生于古印度,西汉末年经丝绸之路传入中国。因为佛教的教义适应了统治者巩固统治的需要,所以佛教传入我国后,很快受到封建统治者的积极提倡和扶持,建立许多寺庙,故ABD与丝绸之路有关,排除;四川青城山是道教圣地,与题干无关,故C符合题意。故选C。1.下列三幅图片中文物共同反映了佛教的传入 B.儒家思想的传播C.道教的广泛影响 D.古代思想领域的繁荣【答案】D【解析】佛教源于古印度,在两汉时期传入中国,白马寺是中国官方修建的第一座寺院,魏晋南北朝时期,佛教得到广泛发展。曲阜孔庙是祭祀中国古代著名思想家和教育家孔子的祠庙。代表着儒家思想的传播。河南嵩山中岳庙是世界道教主流全真道的圣地,代表着古代道教的思想。据此可知,图中三幅图片反映出古代思想领域的繁荣,故D符合题意;佛教只能通过洛阳白马寺体现,排除A;儒家思想只能通过曲阜孔庙体现。道教的传播只能通过中岳庙体现,排除C。故选D。2.佛教和道教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下列关于佛教、道教的说法中正确的是①佛教在西汉初年传入我国②道教在东汉后期兴起于民间③佛教宣扬生死轮回、因果报应④道教宣扬修身养性、炼丹服药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答案】B【解析】根据所学可知,西汉末年,佛教经丝绸之路传入中国,为中国文化注入新的因素,故①错误;道教是东汉后期产生于我国本土的宗教,当时的主要教派有张角创立的太平道和张陵创立的五斗米道,故②正确;③佛教宣扬生死轮回、因果报应,提出人的今生只要忍受苦难,来世就能得到幸福,故③正确;④道教主张修身养性,炼制丹药,以求长生不老和得道成仙,故④正确;故②③④正确,B符合题意,ACD错误。所以本题选B。3.我国古代众多的石窟艺术中(如下图),形象生动的塑像、壁画、浮雕的内容主要反映了当时影响极大的A.民族文化 B.儒家文化C.佛教文化 D.道教文化【答案】C【解析】依据题干所给信息,结合所学可知,图片石窟中所雕塑的是诸多佛像,也就是说当时的塑像、壁画和浮雕大多都是反映的是和佛教有关的作品或者艺术珍品,C项符合题意;需排除不符合题意的ABD三项。故选C。4.下列与佛教有关问题的排列顺序是①佛教在古代印度创立②汉明帝修建白马寺存放佛经③汉明帝派人到印度取经求佛④佛教经丝绸之路传入中国①②③④ B.①③④②C.①②④③ D.①④③②【答案】D【解析】依据所学知识可知,佛教是公元前6世纪在古代印度创立,佛教在西汉末年经丝绸之路传入中国,汉明帝是东汉时期,汉明帝派人到印度取经求佛应该早于汉明帝修建白马寺存放佛经。所以正确的顺序是①④③②,故选D。5.北魏时期,佛教势力发展迅猛。但在太武帝拓跋焘时期,开始对佛教加以镇压,在讨灭北凉后,将北凉的3万户佛教信徒迁徙到首都平城加以管制。由于人民精神的需要,具有麻痹作用的佛教并没有彻底断绝。到了唐朝时,山西佛教进入极盛时期,以五台山为中心的山西佛教社会地位也越来越高。下列有关这段材料的表述,理解正确的是A.佛教于北魏时期传入山西 B.佛教思想迎合了人民的精神需要C.佛教在北魏太武帝时期遭到毁灭性打击 D.山西五台山在唐朝时期成为全国佛教的中心【答案】B【解析】根据“由于人民精神的需要,具有麻痹作用的佛教并没有彻底断绝。”可知,“佛教思想迎合了人民的精神需要”表述符合历史事实和材料所述,B符合题意;本题并未明确说明佛教传入山西的具体时间,排除A项;从题干得知佛教在北魏太武帝时期遭到镇压,但并没有彻底断绝,排除C项;“以五台山为中心的山西佛教社会地位也越来越高”并不意味着五台山是全国佛教的中心,排除D项。故选择B。04曹操1.(蜀书》中记载:“先主遣诸葛亮自结于孙权权遣周瑜程普等水军数万,与先主合力,与曹公大战于赤壁,大破之,焚其舟船。先主又和吴军水陆并进,追到南郡时又疾疫,北军多死,曹公北归”。《蜀书》记载的是A.黄巾起义 B.赤壁之战 C.西晋统一 D.官渡之战【答案】B【解析】依据题干关键词“先主遣诸葛亮自结于孙权权遣周瑜程普等水军数万、与曹公大战于赤壁”可知,此内容反映的是208年孙刘联军与曹操在赤壁决战,孙刘联军用火攻打败曹操,曹操败逃回北方,从此不敢南下,故B符合题意;黄巾起义、西晋统一、官渡之战与题干无关,故ACD选项不符合题意。故选B。2.有人为曹操翻案时说:“如果说曹操篡汉是为汉贼,岂不是儿子产生老子?”这里“儿子产生老子”的含义是A.曹丕废汉自立使曹操背受骂名 B.曹丕废汉自立是从曹操开始的C.曹操废汉自立是从曹丕开始的 D.曹操废汉自立使曹丕背受骂名【答案】A【解析】依据所学知识可知,曹操生前虽然权势滔天,但他始终没有篡汉。并且还为保全汉室,迎帝于许,讨伐称帝的袁术,统一了北方,结束诸侯割据的局面。然而,在他死后,儿子曹丕代汉称帝,建立魏国,是曹丕让曹操坐实了篡汉的罪名,使得人们相当然的认为曹操是为曹丕篡汉奠定了基础,所以曹操才被认为是汉贼。曹丕是曹操的儿子,曹丕废汉自立皇帝为魏文帝并拜曹操为魏武帝。这样不就先有了儿皇帝后有父皇了,这就是“儿子产生老子”的意思,A项符合题意;BCD三项不符合题意;故本题选A。1.官渡之战中袁绍十万大军却输给了只有三四万人的曹操,8年后,曹操二十多万大军输给了只有五万人的孙刘联军,相同的原因是A.军心涣散 B.骄傲轻敌 C.准备不充分 D.士兵不习水战【答案】B【解析】依据“官渡之战曹操以三、四万人打败了袁绍十万大军;赤壁之战曹操以二十多万大军却败给了只有五万人的孙刘联军”并结合所学分析可知,相同的原因是骄傲轻敌。官渡之战中袁绍被曹操击败的主观原因是骄傲轻敌。同样,赤壁之战中,曹操依仗兵多将广,骄傲轻敌,最终导致失败,所以B项符合题意。由此分析ACD三项均不是相同原因,排除,故选B。2.公元208年,曹操亲率20余万大军南下,在长江北岸遭到火烧战船而大败。这就是决定“三分天下”的著名战役A.城濮之战B.赤壁之战C.官渡之战D.淝水之战【答案】B【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208年,孙刘联军在赤壁大败曹军,赤壁之战为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奠定了基础。选项B符合题意,城濮之战是春秋时期;官渡之战发生在公元200年;淝水之战发生在东晋时期;选项ACD不符合题意,故选B。3.曹操是我国历史上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下列事件不是曹操所为的是A.迎汉献帝到许昌,“挟天子以令诸侯”B.官渡之战中大败袁绍,为统一北方奠定基础C.与孙权、刘备联军战于赤壁D.220年,改国号为魏,定都洛阳【答案】D【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220年,改国号为魏,定都洛阳的是曹丕,D符合题意。ABC项都是曹操所为,不符合题意,故选择D。05三国鼎立1.《三国志》记载:公烧其馀船引退,士卒饥疫,死者大半。其反映的事件A.是我国古代东西方往来的大动脉 B.为曹操统一北方地区莫定了基础C.为三国鼎立局面形成奠定了基础 D.标志着三国鼎立局面的正式形成【答案】C【解析】根据材料“公烧其馀船引退,士卒饥疫,死者大半”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描述的是赤壁之战。赤壁之战对当时整个局势有关键性的影响。为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奠定了基础,C正确;我国古代东西方往来的大动脉与赤壁之战无关,排除A;为曹操同意北方奠定基础的是官渡之战,排除B;229年,孙权在建业称帝,吴国建立。三国鼎立局面形成,排除D。故选C。2.青年歌手林俊杰在歌曲《曹操》中唱道:“东汉末年分三国,烽火连天不休……”。歌词中的“分三国”是指历史上的三国鼎立。下图中,符合公元222年局势的是:A. B. C. D.【答案】B【解析】依据题干和结合所学知识,220年,曹丕废掉汉献帝,自称皇帝,国号魏,定都洛阳。221年,刘备在成都称帝,国号汉,史称蜀。222年,孙权称王,国号吴,后定都建业。B符合题意;220年,曹操去世。A不正确;200年的官渡之战,曹操以少胜多打败袁绍。袁绍在官渡之战不久死去。C不正确;263年,魏灭亡蜀。266年,司马炎废除曹魏皇帝自立为帝,定都洛阳,建立西晋。D不正确;故选B。1.以下四张图片反映的是一场大战,这场战役是赤壁之战B.淝水之战C.官渡之战D.长平之战【答案】A【解析】依据图片中的文字:黄盖诈降、火烧战船等文字,结合课本所学,相关战役是赤壁之战。东汉末年,公元208年,孙权与刘备联合抗曹,双方在赤壁一带大战。期间蒋干盗书,中了周瑜的反间计;庞统献连环计,黄盖诈降,最后周瑜指挥联军用火攻的办法火烧曹军战船,打败曹军。故A符合题意;公元383年,前秦王苻坚率八十多万兵力,打算一举灭亡东晋,发动淝水之战,相关成语“风声鹤唳”“草木皆兵”等,B不合题意;公元200年,袁绍与曹操在官渡展开大战,奠定曹操统一北方的基础,C不合题意;公元前260年,秦、赵之间发生空前激烈的长平之战,相关成语“纸上谈兵”等,D不合题意。由此可知BCD不合题意,选择答案A。2.有人说,“三国分立”中蕴育着统一的要素,下列历史事实中,不能够佐证这一观点的是A.曹操完成了北方的统一B.孙吴开发江东,造船业发达,发展了海外贸易C.蜀汉的丞相诸葛亮发展经济,改善民族关系,加速了西南地区的开发D.曹魏重视农业生产,大力兴修水利【答案】B【解析】依据题干和结合所学知识,孙吴开发江东、造船业发达,发展了海外贸易,指的是三国时期的对外关系,不能够佐证“三国分立”中孕育着统一。B选项符合题意;曹操完成了北方的统一,能够体现“三国分立”中蕴育着统一的要素。A选项不符合题意;蜀汉的丞相诸葛亮发展经济,改善民族关系,加速了西南地区的开发,能够体现“三国分立”中蕴育着统一的要素。C选项不符合题意;曹魏重视农业生产,大力兴修水利,能够体现“三国分立”中蕴育着统一的要素。D选项不符合题意;故选B。3.经过东汉末年的军阀混战,最终形成了三国鼎立的局面。下面卡片中与三国鼎立局面形成的史实,相符的是A.①②③④B.①②④C.①③④D.②③④【答案】C【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208年,孙刘联军在赤壁大败曹军,赤壁之战为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奠定了基础。220年,曹丕在洛阳称帝,国号“魏”,史称曹魏,三国历史正式开始。次年刘备在成都延续汉朝,史称蜀汉。222年孙权在建业称王,国号“吴”,史称东吴,至此三国正式成立。①③④与三国鼎立局面形成的史实相符。选项C符合题意;②中应该是曹丕在洛阳称帝,国号“魏”,可排除。因此只有选项①③④符合题意;故选C。4.下列哪副图片正确反映三国鼎立的形势A. B.C. D.【答案】A【解析】依据所学可知,赤整之战后,曹操退守黄河流域一带,孙权在长江中下游的势力得到巩固,刘备趁机占领湖北、湖南的大部分地区,又向西进占四川。220年,曹操的儿子曹丕废掉汉献帝,自称皇帝,国号魏,定都洛阳。221年,刘备在成都帝,国号汉,史称蜀。222年,孙权称王,国号吴,后定都建业,三国鼎力的局面形成。所以魏国位于北方,蜀国位于西南,吴国位于东南,A项符合题意。由此分析BCD三项均不符合题意,排除,故选A。06七国之乱、八王之乱、安史之乱1.西晋,一个骤起骤灭的政权,其盛衰兴亡耐人寻味。对西晋“骤灭”有重大影响的历史事件是A.“八王之乱”B.定都洛阳C.恢复分封制D.三家归晋【答案】A【解析】依据课本所学,西晋统一后,统治集团迅速腐败。281年西晋第二代皇帝晋惠帝智力低下,无能智力国家。西晋的皇族纷纷起兵争夺皇位,混战十几年,史称“八王之乱”。“八王之乱”耗竭了西晋的国力,从此西晋衰落。A符合题意;西晋建立初期,定都洛阳,B不合题意;汉高祖刘邦建立西汉后,继续实行郡县制的同时,又恢复分封制,C不合题意;中国古代三国末期,司马氏家族篡魏灭蜀以后,兵伐东吴,灭了吴国,自此以曹操、刘备、孙权为主的魏、蜀、吴三国归于晋帝司马炎,史称西晋。D不合题意。由此可知BCD不合题意,选择答案A。2.限于当时的国力,节度使很少得到中央政府的津贴,必须由自己在防区内自给自足地筹措招兵买马、屯粮制械的费用。这种做法的负面效应是明显的,节度使对中央政府的离心力日渐增大。”这直接导致了A.北宋建立 B.黄巢起义 C.唐朝灭亡 D.“安史之乱”【答案】D【解析】根据材料“…………节度使对中央政府的离心力日渐增大。”结合所学知识,这直接导致了安史之乱。开元末年之后,唐玄宗追求享乐,任人唯亲,朝廷日趋腐败。各地节度使逐渐集军权、行政权和财权于一身,势力膨胀。安禄山一身兼任范阳等三地的节度使,担负东北地区防御重任,逐渐扩张势力。755年,安禄山借口朝廷出现奸臣,和部将史思明一起发动叛乱,史称“安史之乱”,D正确;建立北宋的是后周大将赵匡胤,排除A;黄巢起义发生在唐朝末年的农民起义,排除B;唐朝灭亡不是节度使制度的直接结果,排除C。故选D。1.西晋初年,晋武帝认为,曹魏削弱宗室诸王的措施导致曹魏孤立而亡。因此西晋一改曹魏对待兄弟子侄的严密监视的做法,大肆封同姓诸王,并派遣诸王据守州郡重镇。这种做法的恶果是A.八王之乱 B.黄巾起义 C.陈胜吴广起义 D.七国之乱【答案】A【解析】依据所学可知,西晋初年,晋武帝大量分封同姓王。这些诸侯王势力强大,在晋惠帝时,为了争夺中央政权,诸侯王先后起兵,出现了八王之乱,沉重打击了西晋的统治,所以A项符合题意;B项是东汉末年的农民起义,C项是秦末农民大起义,D项发生在西汉时期。由此分析BCD三项均不符合题意,排除,故选A。2.八王之乱是西晋时统治集团内部历时16年(291—306年)之久的战乱。下列对有关“八王之乱”的描述错误的一项是A.西晋分封制的实行埋下了祸端 B.目的是争夺中央政权C.主要是在长安一带展开 D.造成我国历史上第一次人口迁徙高潮【答案】C【解析】根据所学可知,八王之乱是发生于中国西晋时期的一场皇族为争夺中央政权而引发的内乱,因皇后贾南风干政弄权所引发,这次动乱共历时十六年,主要在洛阳展开,是中国历史上最为严重的皇族内乱之一,当时社会经济遭到严重的破坏,导致了西晋亡国以及近三百年的动乱,使之后的中原北方进入十六国(五胡乱华)时期,故C不符合题意;ABD均正确但不符合题意。故选C。3.下表户数与人口数大幅下降的主要原因是A.安史之乱 B.外族入侵 C.黄巢起义 D.军阀割据纷争【答案】A【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天宝十四年,安史之乱爆发。战乱导致家庭离散、人口锐减。安史之乱后唐朝由盛转衰,A正确;天宝十四年尚未出现外族入侵、军阀割据,BD错误;黄巢起义发生于878年。与题不符,C错误。综上故选A。07五胡十六国与五代十国1、十六国北朝政权的统治者,与汉族士人合作,沿袭中原地区原有的统治方式,“原有的统治方式”主要是指A.分封诸侯制度 B.君主专制制度 C.兄终弟及制度 D.民族分化制度【答案】B【解析】依据所学可知,秦朝建立后,为了适应新的统一形势,加强封建统治,秦朝创立了一套封建专制主义的中央集权制度。国家通过中央和地方行政机构管理人民,征收赋税。此后历代王朝基本沿用秦朝开创的君主专制制度。十六国时期的北方政权统治者,与汉族士人合作,沿袭中原地区原有的统治方式,“原有的统治方式”主要是指君主专制制度,B项符合题意;综上所述ACD三项明显与题干信息不符,排除。故选B。2.公元383年,苻坚以80万大军征伐东晋,企图统一江南,却以失败告终。根本原因是A.前秦军队内部民族矛盾尖锐 B.东晋军队指挥得当C.东晋军队数量多于前秦军队 D.前秦军队不习水战【答案】A【解析】383年,苻坚征集了八十多万兵力,打算一举灭亡东晋。由于前秦军队内部名族矛盾,结果晋军大败前秦。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以少胜多的淝水之战。故选A。3.“五代十国”是中国历史上的一段大分裂时期。关于这一时期的表述,不正确的是A.它们是唐朝末年以来藩镇割据的延续 B.北方政局相对稳定,经济有一定发展C.它们的开国君主都是掌握兵权的武将
D.政权分立,但统一是历史的必然趋势【答案】B【解析】本题是否定式的选择。依据题干“五代十国”,结合课本所学,五代十国是唐朝末年以来藩镇割据局面的延续,它们的开过君主都是掌握兵权的武将。北方政权更迭,故事不断,政局动荡不安。五代十国时期,虽然政权分立,但长期政治统一的历史影响和各地经济发展的密切联系,使统一始终是一个客观存在的必然趋势。B项错误符合题意。ACD三项不合题意,故选择B。1.下列政权中,曾统一黄河流域的有①曹魏②东晋③西晋④北魏⑤前秦A.①③④⑤B.②③④⑤C.①②③④D.①②④⑤【答案】A【解析】依据所学可知,曾统一黄河流域的有①曹魏、③西晋,⑤前秦是氐族建立的,④北魏是鲜卑族建立的,这两个少数民族也曾都统一过黄河流域。而②东晋是偏安东南,没有统一黄河流域。所以曾统一黄河流域的有①③④⑤,A项符合题意。由此分析BCD三项均不符合题意,排除,故选A。2.淝水之战是三国两晋南北朝时以少胜多的著名战役之一。在这次战役中前秦失败的最主要的原因是A.前秦首领苻坚骄傲轻敌B.东晋的士兵战斗力强,战术正确C.士兵不愿意为前秦卖命D.前秦士兵大约80多万,人数众多【答案】C【解析】依据所学知识可知,淝水之战是魏晋时期东晋抵御前秦进犯的著名战争。383年,前秦统治者在统一北方后,强征各族人民南下,企图一举消灭东晋。东晋率八万精兵迎战,双方在淝水决战,东晋要求秦兵略向后移,以便渡河决战。苻坚企图乘晋军半渡时猛攻,命令军队后退。晋军乘秦军后退时发动攻击,秦军由于军心涣散,大败而归。所以这次战役中前秦失败的最主要的原因是士兵不愿意为前秦卖命,故选C。3.下图是有关民族政权并立存在的示意图,其正确的演变顺序是A.①④③② B.①②③④ C.③④①② D.②③④①【答案】A【解析】依据课本所学可知,五代十国(907年至960年),是指唐朝灭亡到宋朝建立之间的历史时期;1127年,女真灭亡北宋,赵构南逃,建立南宋。1276年,元军攻占临安,南宋灭亡;10世纪初,契丹杰出首领耶律阿保机,统一契丹各部,建立契丹国,后改称辽;12世纪初期,女真杰出首领阿骨打,起兵抗辽。1125年,辽国灭亡;辽宋时期,东北地区的女真族,受辽的控制和压迫。12世纪初期,女真杰出首领阿骨打,起兵抗辽,接着在会宁称帝,国号金,他就是金太祖。1125年,金军灭辽;1127年金军灭北宋。综上所述,其正确顺序为①④③②,A正确;BCD排列顺序不对,排除;故选A。4.下列关于五代十国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五代政权在北方,而十国则都在南方B.五代十国是唐末以来藩镇割据的延续C.这一时期北方战乱不断,南方相对安定D.这一时期,统一始终是客现存在的必然趋势【答案】A【解析】依据所学知识分析选项可知,安史之乱后,华北地区由于受到割据藩镇和五代各朝长期混战的严重破坏,北方耕民大量南迁,使得北方农业生产无以为继,而在南方,虽也不免遭到战争的破坏,但在十国时期,相对华北而言,南方的重大战事较少,政局也比较安定,有利于社会经济的恢复和发展,所以BC项表述正确;唐朝灭亡以后,在中原地区相继出现了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五个朝代,史称“五代”,在南方和河东地区,则先后或同时并存着十个割据政权,史称“十国”,十国不都是在南方,所以A项表述错误;五代十国时期尽管是一个动乱分裂的时期,但是统一也是发展的必然趋势,所以D项表述正确。故选A。08西晋、隋朝、元朝的统一1.十九大报告中提到了坚持“一国两制”和推进祖国统一,保持香港、澳门长期繁荣稳定,实现祖国完全统一,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然要求。在我国封建社会发展过程中,下列朝代属于统一的王朝有①秦②西汉③东汉④北魏⑤东晋⑥西晋A.①②③⑥ B.①②④⑤ C.①②④⑥ D.①②③④【答案】A【解析】依据“属于统一的王朝”,结合课本所学可知,公元前221年秦国灭掉六国完成了统一大业,建立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封建国家;刘邦打败项羽后,统一了全国,于公元前202年建立汉朝,定都长安,史称西汉;公元280年,西晋军队灭掉了吴国,结束了分裂局面,实现了统一;东汉末年的农民起义和军阀割据,结束了两汉大一统的局面,东汉结束后出现了三国鼎立的局面,由此可以东汉也是一个统一的政权;①②③⑥正确,A项符合题意;4世纪后期游牧在阴山地区的鲜卑族拓跋部迅速崛起,建立了北魏。439年北魏统一了北方,结束了十六国以来分裂割据局面。但不是统一全国,④错误,排除BC两项;东晋时期多个政权并立,政局复杂。⑤错误,排除D项;故选择A。2.画时间轴整理历史事件是一种高效的学习方法。图中能体现中国再次实现统一的的是A.A B.B C.C D.D【答案】C【解析】据所学知识可知,司马炎代魏建立西晋后,于280年水陆协同,多路进军,以战略突袭一举灭吴,结束了三国鼎立的局面,实现了短暂的全国统一,故C项符合题意;A项魏灭蜀后,还有吴国存在,并未统一,与题意不符;B项西晋代替魏国后,还有吴国存在,并未统一,与题意不符;D项西晋灭亡后,再度陷入分裂,与题意不符。故选C3.与以下示意图中①相关的史实是A.结束分裂,实现统一 B.北魏改革,民族交融C.贞观之治,开元盛世 D.定都建康,开发江南【答案】A【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北朝的最后的王朝的是北周,581,北周外戚杨坚夺取北周政权,建立隋朝,杨坚就是隋文帝。南朝最后的政权是陈朝,589年,隋文帝灭掉陈朝,统一全国,故①是隋朝,结束分裂,实现统一,排除A;“北魏改革,民族交融”属于南北朝的史实,排除B;“贞观之治,开元盛世”属于唐朝的史实,排除C;“定都建康,开发江南”不是隋朝的史实,排除D。故选A。1.形成正确的历史时空概念,掌握正确计算历史年代的方法是初中历史学习的目标之一,请判断下列历史事件发生在公元3世纪的是A.禹于公元前2070年建立夏朝B.苻坚于383年发动淝水之战C.刘秀于公元25年建立东汉D.西晋于280年灭掉吴统一全国。【答案】D【解析】依据所学可知,具体年份与世纪换算公式为千百位数加1,十位数不变,时间为公元前的十位和个位数值越小年代越晚,数值越大年代越早,而公元元年以后的时间正好相反,十位和个位数值越小年代越早,越大年代越晚。所以西晋于280年灭掉吴统一全国是属于公元3世纪,D项符合题意。而公元前2070年属于公元前21世纪,383年属于公元4世纪,公元25年属于公元1世纪。由此分析ABC三项均不符合题意,排除,故选D。2.历史示意图有助于构建时空观念。如图历史朝代更替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二零二五年度绿色建筑材料产销合作框架协议书3篇
- 专项旧房翻新改造授权合同2024版一
- 专项消防工程:2024年中央空调安全系统协议版B版
- 2025年度时尚秀场场地租赁拍摄合同4篇
- 2025年度产业园企业入驻绿色生产技术转移合作协议4篇
- 2025年度工业0智能厂房租赁合作协议2篇
- 2025年度汽车零部件全球采购合同4篇
- 2025年度虚拟现实设备检测服务合同范本4篇
- 二零二五年度综合医院设备采购协议-64排螺旋CT设备3篇
- 2024年药品供应链管理合作协议6篇
- 2025年度影视制作公司兼职制片人聘用合同3篇
- 儿童糖尿病的饮食
- 2025届高考语文复习:散文的结构与行文思路 课件
- 干细胞项目商业计划书
- 浙江省嘉兴市2024-2025学年高一数学上学期期末试题含解析
- 2024年高考新课标Ⅱ卷语文试题讲评课件
- 无人机航拍技术教案(完整版)
- 回收二手机免责协议书模板
- 外科医师手术技能评分标准
- 《英语教师职业技能训练简明教程》全册配套优质教学课件
- 采购控制程序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