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学的理论_第1页
心理学的理论_第2页
心理学的理论_第3页
心理学的理论_第4页
心理学的理论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4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二章开展心理学的理论第一节精神分析的心理开展观第二节行为主义的心理开展观第三节皮亚杰的心理开展观第四节维果斯基的心理开展观第五节蒙台梭利的心理开展观第六节现代有影响的心理开展观第一节精神分析的心理开展观一、弗洛伊德的心理开展观二、埃里克森的心理开展观〔一〕精神分析心理学的产生◎西格蒙德·弗洛伊德〔SigmundFreud,1856~1936〕,奥地利精神病学家,精神分析学派的创始人。◆1856年生于摩拉维亚的弗莱堡◆1873年进入维也纳大学◆1881年获医学博士学位◆1895年与布洛伊尔〔Breuer.J.〕合作发表了?癔症研究?◆1900年出版?梦的解析?◆1908年在奥地利召开了第一次精神分析大会◆1909年应邀在美国的克拉克大学演讲◆1910年国际精神分析学会成立◆1939年在伦敦逝世 〔二〕弗洛伊德人格开展理论人格结构理论〔精神或心理活动〕本能说〔动机理论〕心理开展阶段理论早期弗洛伊德认为人的心理活动〔这里指人格〕是由不同意识水平的三个局部组成:●意识〔conscious〕●前意识〔preconscious〕●潜意识〔unconscious〕人格结构理论意识〔conscious〕:是人格的最表层局部,是人能随意想到、清楚觉察到的主观经验。前意识〔preconscious〕:由那些虽不能即刻回想起来,但经过努力就可以进入意识领域的主观经验所组成。潜意识〔unconscious〕:不曾在意识中出现的心理活动和曾是意识的但已受压抑的心理活动。主要包括原始的本能冲动以及与本能冲动有关的欲望。人格结构理论人格结构理论后期弗洛伊德理论认为人格结构由三大系统〔又称“三部个性结构〞〕构成:●本我〔id〕●自我〔ego〕●超我〔superego〕

弗洛伊德人格结构示意图快乐原那么道德原那么现实原那么人格结构理论本我〔id、本能我〕是原始的,是本能的心理能量的贮藏室;是人格中最难接近的完全无意识的,其活动遵循“快乐原那么〞自我〔ego、现实我〕在本我根底上开展而来的,为本我效劳,是本我与环境的调节者,使本能能根据外界现实在适当的时机满足本能需要;其活动遵循“现实原那么〞超我〔superego、道德我〕对自我满足本我需要的方式、方法起着监督和指导作用,代表着良心或道德力量;超我是是个体在社会道德标准的影响下,特别是在父母的管教下将社会道德观念内化而成的。其活动遵循“道德原那么〞本能说〔动机理论〕本能〔instinct〕是一种经常以动机力量的方式起作用的内部驱力或冲动。根源性目的性对象性动力性本能的四个特点早期,弗洛伊德主张人有两种本能:自我本能〔egoinstinct〕和性本能〔sexualinstinct〕。晚期,弗洛伊德又将本能改为:生的本能〔lifeinstinct〕和死的本能〔deathinstinct〕。心理开展阶段说弗洛伊德把性本能的心理能量称作“力比多〞〔libido〕,力比多集中在身体的某些器官或部位,刺激这些区域就可引起快感。在个体开展的过程中,力比多是不断流动的,它集中的身体部位也会发生变化,性感区也随之发生转移。性感区位置的变化决定着心理开展的阶段性。弗洛伊德所指的“性〞,不仅包括两性关系,还包括儿童由吮吸、咬嚼、排泄、被抚摸等产生的快感、身体的舒适和快乐的情感。弗洛伊德所说的性,不只是人类的生殖活动,凡能引起身体快感的活动或动作都直接或间接与性有关,都可称之为性。在儿童的成长过程中,口腔、肛门、生殖器相继成为快乐与兴奋的中心。早期力比多的开展变化决定了人格开展的特征和心理生活的正常与否。以此为依据,弗洛伊德将儿童的心理开展分为五个阶段。

时期年龄特征口腔期出生~1岁力比多的发展开始于口唇,儿童从吮吸、咀嚼、咬等口唇活动中可以获得快感。弗洛伊德认为,寻求口唇快感的性欲倾向一直会延续到成人阶段,接吻、咬东西、抽烟或饮酒的快乐,都是口唇快感的发展。

肛门期1岁~3岁快乐来源于排泄带来的满足,刺激中心是肛门,自我排便是满足性本能的主要方法,使儿童体验到了操纵与控制的作用。要训练儿童讲卫生的大小便是很重要的。崇拜性器官期3岁~6岁在这个阶段,儿童开始关注身体的性别差异,开始对生器感兴趣,性欲的表现主要在于“俄底普斯情结”,即男孩对自己的母亲有性兴趣(又称恋母情结),而女孩则过分迷恋自己的父亲(又称恋父情结)。恋父(母)结最终要受到压抑,因为儿童惧怕同性父母的惩罚。恋母恋父情结→自居作用→“超我”开始发展潜伏期6岁~12岁性欲发展呈现出一种停滞或退化的现象,并被压抑到潜意识中一直延续到青春期。快乐来源于周围事物和智力活动,儿童可将精力集中到游戏、学习、交往等社会认可的活动之中。

生殖期12岁~成年快乐来源于两性关系建立。青少年的性需求朝向年龄接近的异性,并希望建立两性关系。这时期青少年竭力想要摆脱父母的束缚,也容易与父母产生冲突。青少年通常会采用剧烈运动来消耗体力,从而达到排解性的压力或宣泄内心焦虑与不安的目的。

自居作用

儿童克服俄底浦斯情结的心理机制,原指幼儿由于惧怕双亲中与自己同性的一方,而努力使自己成为双亲中同性的那样,以他们自居,从而获得替代性满足的现象。俄狄浦斯情结精神分析人格理论的评价奉献对无意识的研究,扩大了个性心理学研究的范围。弗洛伊德揭示了内部心理活动之间的矛盾,其理论具有创新性,丰富了心理学学科理论。重视早期经验对成年人格开展的影响。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心理学对临床治疗也产生了很大的作用,也极大地影响了社会科学的各个领域。精神分析人格理论的评价局限性弗洛伊德过分性本能、无意识在性格开展和精神生活中的作用。忽略社会和文化因素的影响。弗洛伊德的理论体系过分依赖有关精神病人〔非常态或变态的人〕的心理资料,而无视了对正常人的研究,因此对人的解释是有局限性的。〔一〕埃里克森简介◎埃里克森〔E.H.Erikson,1902~1994〕,美国著名精神分析学家,新精神分析学派的代表人物。〔二〕埃里克森人格开展学说1.埃里克森强调在人的心理开展过程中自我与社会环境的相互作用:认为既考虑到生物学的影响,也考虑到文化和社会因素。2.埃里克森强调自我在个性结构中的主导和整合作用。人格的开展是一个进化过程。3.埃里克森认为人的本性最初既不好也不坏,但有向任何一方开展的可能性。主要观点埃里克森把人格的开展分为八个阶段:婴儿期(0~2岁)儿童早期(2~4岁)学前期(4~7岁)学龄期(7~12岁)信任感怀疑感自主感羞怯感主动感内疚感勤奋感自卑感潜伏期获得勤奋感,克服自卑感。必须掌握重要的社会和学习技能。能力品质活动范围:学校、老师和同伴崇拜性器官期儿童要获得主动感,克服内疚感。熟悉和了解人类的社会生活。目标品质主要活动形式:假装游戏家庭肛门期儿童必须学会自主-自己吃饭、穿衣等,克服羞怯感。意志品质主要的社会动因:对父母依恋口唇期婴儿是在生理需要的满足中体验并学会信任别人的。克服怀疑感主要的社会动因:照料者与弗洛伊德的对应有意义的事件和社会影响青年期(12~18岁)成年早期(18~25岁)成年中期(25~50岁)成年晚期(老年期)同一感同一混乱感亲密感孤独感繁殖感停滞感完善感失望感生殖期形成角色同一性,防止角色混乱;是童年向成熟迈进的重要转折点,青少年反复思考“我是谁”。诚实品质社区中的同伴获得完善感,避免失望或厌恶感认为它或者有意义、是成功的、幸福的,丰富多彩;或者是失望的,岁月蹉跎,年华虚度智慧品质要承担工作和照顾家庭、抚养孩子的责任关心的品质爱人、孩子、文化规范主要任务获得亲密感,避免孤独感。形成亲密的友谊关系,与他人建立恋爱或伴侣关系。爱的品质爱人和亲密朋友〔三〕对埃里克森的评价⊙强调自我与社会环境相互作用的机制,重视文化和社会因素对人格的影响。⊙所提出的人格开展观是二维开展观。⊙坚持人格开展“在开展中看问题,在矛盾中求开展〞的观点。⊙受到弗洛伊德本能论的束缚,无视人的理智作用。返回第二节行为主义的心理开展观一、华生行为主义的心理开展观二、斯金纳新行为主义开展论述评三、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

〔一〕华生行为主义学派产生的背景◎华生(JohnBroadusWatson,1878~1958),美国行为主义心理学创始人。1900年,获福尔满大学硕士学位。1903年,获芝加哥大学第一个心理学博士学位。1908年,任约翰·霍布金斯大学教授。1915年,发表?在行为主义者看来的心理学?,标志行为主义心理学的诞生;同年,中选为美国心理学会主席。1919年,出版?行为主义的心理学?,系统说明华生行为主义的理论体系。华生生平历史背景社会背景:美国资本主义对大生产的迫切需要哲学背景:机械唯物主义自然科学背景巴甫洛夫的条件反射学说赫切列夫的客观心理学摩尔根的“吝啬率〞心理学背景机能主义心理学的开展桑代克的“联结说〞

〔二〕华生的心理开展观机械主义的发展观对儿童情绪的研究关于儿童行为的方法研究

机械主义的发展观否认遗传的作用片面夸大环境和教育的作用对儿童情绪的研究华生指出,情绪是遗传的模式反响〔patternreaction〕。认为新生婴儿只有三种非习得的情绪反响----怕、怒、爱,它们各有其发生的主要情境和典型表现。

关于儿童行为的方法研究观察法实验法自然实验条件反射的实验Bang!砰!小阿尔伯特和小白鼠的实验小阿尔伯特和小白鼠的实验

〔一〕斯金纳简介◎斯金纳(BurrhusFrederickSkinner,1904~1990),美国新行为主义的主要代表,操作条件作用学习理论的创始人和行为矫正术的开创者。斯金纳操作学习理论〔斯金纳〕是一个神话中的著名人物…….科学家英雄,普罗米修斯式的播火者,技艺高超的技术专家……敢于打破偶像的人,不畏权威的人,他解放了我们的思想,从而脱离了古代的局限。——亨顿:?心理学故事?根本观点反响性行为和操作性行为的区分反响性〔应答性〕行为——经典性条件反射学习操作性行为:——操作性条件反射学习1、操作条件反射----关于强化的作用动物和人类往往重复导致愉快结果的行为,压制导致不愉快结果的行为。斯金纳箱比较:经典条件反射斯

箱2、关于操作性条件反射的原那么〔1〕强化作用是塑造儿童行为的根底〔2〕强化在儿童行为开展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得不到强化的行为易于消退〔3〕强调及时强化正强化〔积极强化〕:是由于一种刺激的参加增进了一个操作反响发生的概率的作用。负强化〔消极强化〕:是由于一刺激的排除而加强了某一操作反响的概率的作用。

〔三〕理论应用于实践

1、创造育婴箱2、行为矫正3、程序教学a.及时反响学习信息b.小步子法c.个别教学d.动机激发原那么按照斯金纳的观点,人类语言的获得就是通过

操作性条件作用形成的:父母强化了孩子发音

中有意义的局部,从而使孩子进一步发出这些

音节,导致语言体系的最终掌握。得不到强化

的行为就会逐渐消退。因此,这一理论不仅适

合于儿童新行为的获得与塑造,也同样对不良

行为的矫正有指导意义:最常用的途径就是对

儿童的不良行为予以“无视〞,即不予强化。〔三〕对斯金纳的简评否认意识,使心理学机械化。无视脑的支配作用和人的主观能动性。以行为作为心理学研究对象,取得与自然科学共有的客观性。在研究方法上,强调各种客观的方法,彻底废除内省法。教育万能论在当时有一定的积极作用。

〔一〕社会学习理论的创立◎班杜拉〔A.Bandura,1925~〕美国著名的社会学习理论家,代表作?社会学习与模仿?。

1949年,毕业于加拿大英属哥伦比亚大学。1951年和1952年,分别获得心理学硕士和哲学博士学位。在这期间,与米勒和多拉德〔E.Miller&J.Dollard〕的?社会学习与模仿?一书强调模仿在获得社会学习过程中的重要性。1953年,任教于斯坦福大学,提出了观察学习的社会学习理论。1986年,出版?思想和行为的社会根底——社会认知理论?,创立了社会学习理论。

〔二〕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观察学习相互作用理论自我调节理论观察学习的概念班杜拉理论的核心——观察学习。认为,人的社会行为是通过观察学习(observationallearning)获得的,即观察他人行为和模仿他人的典范形成的。观察学习:观察他人〔典范〕所表现的行为及其结果而习得相应行为的过程。刺激—反响学习:学习者通过自己实际行为,同时直接接收反响〔强化〕而完成的学习。观察学习的过程注意过程:是观察学习过程的开始,是人们形成意象的根底。保持过程:是指观察者将注意过程中获得的典范示范行为的意象以符号的形式贮存在大脑中的过程。运动再现过程:是指观察者将典范示范的行为再现的过程。动机过程:是指诱发观察者将获得的行为表现出来的过程。动机过程

〔激发和调节作用〕保持过程

〔对他人攻击行为编码储存在记忆系统中〕注意过程

(对攻击榜样进行感知)动作复制过程

(把攻击行为的动作表象

整合成新的反应模式)观察学习的过程关于强化行为是否表现出来,取决于强化三类强化:P44直接强化替代强化自我强化班杜拉认为并非所有的学习都依赖于直接强化,很多情况下,学习者输入的信息是S和与其相对应的典范的R,S-R的结合作为信息被学习者所接受。在这种情况下,典范所受到的强化对于学习者来说是一种“替代强化〞,在替代强化根底上发生的学习就是观察学习:通过观察他人〔典范〕所表现出的行为及其结果,儿童既不需要直接做出反响,又不需要亲自体验强化,就可以完成学习。社会学习在社会化过程中的作用攻击性——一种操作条件作用性别和性的作用——男女性别品质是通过社会化,即模仿来获得的自我强化——自我强化是个体当自身的行为到达自己设定的标准时,以自己能支配的报酬方式来增强、维持行为的过程。儿童用自我肯定或自我否认的方法来对自己的行为作出反响,而自我肯定或自我否认的标准那么来自儿童周围的典范,儿童往往以自己的行为是否比得上典范而确立个人标准。成人在儿童的个人标准形成过程中起重要示范作用。儿童据此建立起一套自我评价的标准,并以此来调整自己的行为,从而获得开展。亲社会行为——呈现适当的亲社会行为〔如分享、帮助、合作和利他主义等〕模式能对儿童成长产生重要影响。相互作用理论

个体的内部认知、环境和行为是相互影响、相互联系的。三者影响力的大小取决于当时的环境和行为的性质。行为和环境是可以改变的,人的认知在相互作用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认为儿童和青少年是积极的,有思想的人,他们可以朝着许多方向开展。班杜拉用相互作用论的概念来描述他关于人类开展的观点。他认为积极的人〔P)、个体的行为〔B)和环境〔E〕之间是相互作用的。B行为动作反响言语反响社会交往P个体认知能力身体特征信念和态度E环境物理环境家庭和朋友其他社会因素自我调节理论在观察学习的过程中,强化很重要。它提供了信息和诱因,对强化的期望影响使观察者注意典范的行为,强化鼓励观察者编码和记住可模仿的、有价值的行为。对班杜拉的评价奉献广泛研究了社会行为的习得问题,给古老、狭义的模仿学习予了全新的定义,提出了观察学习的概念个人、行为、环境的交互作用论更为完整地揭示了个人与社会环境的相互关系存在问题班杜拉认为人的一切个性特征都是从观察学习中获得的,这是片面的班杜拉缺乏对认知因素的充分认识。〔三〕对班杜拉的的评价综合了行为主义和认知学派的观点,强调儿童的人格是行为、个人认知因素和环境相互作用的结果。认为人的行为与人格是在观察学习中获得的,重视典范的作用。强调人的认知和自我调节功能。其社会学习理论是以实验研究为根底的。认为人的一切人格特征都是从观察学习中获得的观点有片面性。所强调的认知因素的作用缺乏实验的依据。对行为主义心理学的评价奉献使心理学从主观的唯心主义科学向客观的唯物主义的开展道路上迈进了一大步。使动物心理学、儿童心理学尤其是实验心理学和学习心理学取得重大成果。使行为主义一些根本观点和方法技术在许多领域和社会生活中得到广泛应用。局限性抹煞人与动物的本质区别,陷入了生物主义。抹煞心理、意识与行为的差异,陷入了客观主义。抹煞行为不同层次的差异,把行为归结为S-R的简单模式,陷入了机械主义。抹煞社会与自然的本质差异,把心理现象归结为纯自然现象,陷入了复原主义。返回第三节皮亚杰的心理开展观一、皮亚杰生平二、皮亚杰的认知开展理论的主要观点三、关于皮亚杰理论的几点看法〔一〕皮亚杰生平简介◎皮亚杰(J.Piaget,1896~1980),瑞士儿童心理学家,日内瓦学派创始人,创立了发生认识论,提出了儿童认知开展阶段论。一、皮亚杰生平1896瑞士1912软体动物研究专家1915获生物学学士学位1918获博士学位1918弗洛伊德和荣格影响

1919巴黎,心理病理学,精神病临床诊断方法1920西蒙实验室工作1921回到瑞士《象征思维和儿童的思维》1923结婚1936《儿童的智慧起源》1937《儿童对现实的构造》1946《儿童符号的形成》1950《发生认识论导论》1955国际发生认识论中心1971退休一、皮亚杰生平研究知识起源问题具有跨专业性质着重知识的结构和认识功能的分析以运算逻辑来描述认识的结构和功能皮亚杰发生认识论

发生认识论就是企图根据认知的历史,它的社会根源以及认识所依赖的概念与运算的心理来源,去解释知识,尤其是科学知识。---皮亚杰〔二〕皮亚杰认知开展理论的主要观点〔二〕皮亚杰认知开展理论的主要观点皮亚杰关于儿童心理开展观皮亚杰认为,儿童心理或行为是儿童的心理或行为在环境影响下不断通过同化、顺应,到达平衡的过程,从而使儿童心理不断由低级向高级开展。〔一〕开展观:内外因相互作用理论〔二〕心理开展的实质是适应〔三〕认知结构开展的因素〔四〕开展阶段〔二〕皮亚杰认知开展理论的主要观点儿童心理开展观:

内外因相互作用理论心理发展的实质:主体对客体的适应适应的本质:机体与环境的平衡心理起源:主体的动作心理发展的过程:主动建构儿童心理开展观:

内外因相互作用理论〔二〕皮亚杰认知开展理论的主要观点儿童心理开展的结构图式同化顺应平衡四个重要的概念①图式〔Schemes〕:是指动作的结构或组织。这些动作在相同或类似的环境中由于重复而引起迁移或概括。②同化〔assimilation〕:既把环境因素纳入机体已有的图式或结构之中,以加强和丰富主体的动作。③顺应〔accommodation〕:改变主体动作以适应客观变化的过程。④平衡〔equilibration〕:主体和客体间、机体和外界间、同化和顺应机能间不断由不平衡趋于平衡的过程,从而保证了儿童与环境间有效的相互作用。〔二〕皮亚杰认知开展理论的主要观点认知的心理机制(图式)新的认知的心理机制(新图式)经验、知识(图式)新经验知识(新图式)

主体的认知结构

新的认知结构

同化顺应同化顺应客体1客体2适应

儿童心理发展观:

内外因相互作用理论儿童心理开展观:

内外因相互作用理论皮亚杰认为心理开展是心理或行为图式〔内因〕在环境〔外因〕影响下不断通过同化、顺应,而到达平衡,产生新图式的过程。心理图式由低级向高级不断产生和更替,个体心理也就不断由低级向高级开展。机体与环境不平衡机体与环境的平衡适应(adaptation)同化(assimiliation)把环境因素纳入机体已有的图式或结构之中,以加强和丰富主体的动作。顺应(accommodation)改变主体动作以适应客观变化。儿童心理发展的实质:主体通过动作对客体的适应儿童心理开展观:

内外因相互作用理论物理环境平衡过程社会环境成熟影响儿童心理发展的基本因素(物理经验和数学逻辑经验)皮亚杰关于儿童心理开展的阶段认知特点靠感觉和动作认识周围世界根本的自身中心化仅仅是对刺激的认识,如看到奶瓶就开始作出吮吸的反应感知运动阶段〔0~2岁〕此阶段,儿童逐渐形成了物体永存性〔objectpermanence〕。感知-动作图式实验:物体永存性认知特点认知开始出现象征(或符号)功能,如能凭借语言和各种示意手段来表征事物判断受直觉思维支配,还不能形成正确概念没有运算的可逆性和守恒性前运算阶段〔2~7岁〕图式:表象图式实验:a.守恒实验

b.自我中心主义:三山实验到底是哪个多呢?我看还是高的多!!皮亚杰的容量守恒实验前运算阶段(2~7岁)守恒实验前运算阶段(2~7岁)守恒实验前运算阶段〔2~7岁〕自我中心主义:三山实验“三山实验〞,这个实验用以测验儿童的“自我中心〞的思维特征。实验材料是一个包括三坐上下、大小和颜色不同的假山模型,实验首先要求儿童从模型的四个角度观察这三座山,然后要求儿童面对模型而坐,并且放一个玩具娃娃在山的另一边,要求儿童从四张图片中指出哪一张是玩具娃娃看到的‘山’。结果发现幼童无法完成这个任务。他们只能从自己的角度来描述“三山〞的形状。皮亚杰以此来证明儿童的“自我中心〞的特点。前运算阶段〔2~7岁〕自我中心主义:三山实验前运算阶段〔2~7岁〕认知特点儿童概念性工具发展的决定性转折点思维具有可逆性和守恒性,但这种思维运算还离不开具体事物的支持具体运算阶段〔7~12岁〕

图式:运算图式的低级水平实验:a、获得各种守恒:

b、逐步掌握分类和序列

c、摆脱自我中心认知特点开始不再依靠具体事物来运算,而能对抽象的和表征性的材料进行逻辑运算有能力处理假设,用运演符号来替代其他东西,而不只是单纯地处理客体是最高级的思维形式形式运算阶段〔12岁以上〕图式:运算图式的高级水平1、心理开展过程是连续的,但由于各种开展因素的相互作用,儿童心理开展具有阶段性;2、每个阶段有其独特的结构:阶段可以提前或推迟,但先后次序不变;3、各阶段出现有一定的次序,不能逾越也不能互换;4、前阶段是后阶段的结构根底;5、两阶段前并非截然分开,有一定的交叉;6、心理开展的新水平是许多因素的新融和,新结构,使各种开展因素由没有系统的练习逐步组成整体皮亚杰开展阶段理论的要点:皮亚杰的理论对电脑界也有着不能无视的影响。西摩尔·派普特就是根据皮亚杰的理论而开发了可让儿童学习使用电脑的Logo程序语言。AlanKay以皮亚杰的理论为根底,开发了Dynabook编程概念。以上这两项技术,都是现今我们日常使用的图形使用者接口(GUI)的根底技术,使电脑从文字界面过渡至图形界面,改写了电脑技术的开展路向。皮亚杰对电脑界的影响〔三〕对皮亚杰理论的几点评价积累了儿童心理开展的大量资料,反映了儿童心理开展的规律。关于图式和外部影响相互作用的思想,表达了辩证法的提点。强调动作在心理开展中的作用。割裂了动作与现实的关系,不符合辨证唯物论。无视社会环境和教育的作用。返回第四节维果斯基的心理开展观一、维果斯基简介二、维果斯基儿童心理学主要观点维果斯基简介◎维果斯基〔LevVygotsky,1896~1934〕,前苏联心理学家,儿童心理学的开创者。“文化历史开展〞理论的创始人。■1917年毕业于莫斯科大学法律系和沙尼亚夫斯基大学历史—哲学系。■1924年到莫斯科心理研究所工作。■20世纪20年代中期~30年代初期,提出并形成文化——历史开展理论。■1925年发表了?意识是行为主义心理学的问题?。■1931年撰写了?思维和言语?及?高级心理机能的开展?。■1962年,由维果斯基、鲁利亚和列昂捷夫为代表的“维列鲁〞学派诞生。■1934年维果斯基因患肺结核逝世,年仅38岁。教育在儿童心理开展中起主导作用心理开展的实质社会文化开展理论维果斯基儿童心理学主要观点是指人类心理的开展根本上不再受生物进化规律制约,而是受社会文化开展的规律所制约。〔一〕社会文化开展理论由于维果斯基在心理学领域作出的重要贡献而被誉为“心理学中的莫扎特”,他所创立的社会文化发展理论不仅对前苏联,而且对西方心理学产生了广泛的影响。/20011203/3012595.shtml维果斯基强调工具在儿童心理开展中的作用心理机能的中介结构——社会文化工具①物质生产的工具,即人与自然交往中的工具②精神生产的工具,人与人交往中的工具,即人类的语言和符号(一)社会文化发展理论维果斯基认为开展是指心理的开展。所谓心理的开展是指:一个人的心理〔从出生到成年〕,是在环境与教育影响下,在低级的心理机能的根底上,逐渐向高级的心理机能的转化过程。转化环境及教育低级心理机能高级心理机能(一)社会文化发展理论所谓低级心理机能是生物进化的结果是人和动物所共有的,包括知觉、无意注意、形象记忆、情绪、冲动性意志、直观的动作思维等。所谓高级心理机能是以“语言〞为中介,是人类社会文化开展的结果,是人类所特有的。人类个体只有在掌握了人类经验的根底上才能形成各种高级心理机能。高级心理机能包括观察、有意注意、抽象思维、高级情感、意志等。两种心理机能:(一)社会文化发展理论人类心理开展不只受生物因素影响,更重要还受社会历史文化开展规律的制约。两种心理机能:(一)社会文化发展理论心理机能低级机能高级机能生物进化的结果历史文化开展的结果心理工具中介两种心理机能(一)社会文化发展理论〔二〕心理开展的实质转化环境及教育低级心理机能高级心理机能★儿童心理机能由低级向高级开展的标志①心理活动的随意机能;②心理活动的抽象——概括机能和各种心理机能之间的关系不断地变化组合;③心理活动的个性化。心理机能发展标志〔二〕心理开展的实质★儿童心理机能由低级向高级开展的原因①受社会文化发展规律所制约;②语言是中介;③高级的心理机能是不断内化的结果。心理机能发展原因〔二〕心理开展的实质★维果斯基提出了最近开展区〔Zoneofproximaldevelopment,ZPD〕的概念。〔三〕教育在儿童心理开展中的主导作用

ZPD是一种介于儿童看得见的现实能力和并不是显而易见的潜在能力之间的潜能范围。

ZPD指儿童独立表现出来的心理发展水平和儿童在成人指导下所表现出来的心理发展水平之间,往往有一个距离或者差异,这就称为最近发展区。

发展变化本质上是不同时期一系列最近发展区的获得。〔三〕教育在儿童心理开展中的主导作用维果斯基的“最近开展区〞理论——维果斯基的“最近开展区〞理论——在教学四年级上册?旋转与角?时(如以下图):——先让学生动手操作、旋转并观察旋转过程中形成的各种角;——思考、讨论形成的五种角之间有什么关系?如:“平角〞、“周角〞与“直角〞之间的关系。——经过学生对教材隐含知识的挖掘,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增加学生探索问题、研究问题的能力。1、最近开展区〔ZPD〕2、教学应当走在开展的前面3、关于学习的最正确期〔三〕教育在儿童心理开展中的主导作用★维果斯基提出,“教学应走在开展的前面〞。①教学在开展中起主导作用,它决定着儿童的开展,决定着开展的内容、水平、速度及智力活动的特点。②是教学创造着最近开展区。〔三〕教育在儿童心理开展中的主导作用

认为儿童学习任何知识或技能都有一个最佳年龄的问题,必须重视这些成熟与发育的前提,否则可能造成儿童智力发展的障碍。★维果斯基提出“学习的最佳期限”。返回〔三〕教育在儿童心理开展中的主导作用皮亚杰与维果斯基具体观点的不同〔1〕学习与开展的关系:皮亚杰认为,儿童的图式开展到一定阶段后,才为他的下一步学习提供了可能性,儿童不可能有超过开展水平的学习。〔2〕语言与思维/认知的关系:皮亚杰认为语言来源于思维,认知结构开展到一定阶段,才出现语言,语言只是认知开展的标志之一,自我中心言语反映的是不成熟的思维形式。〔1〕学习与开展的关系:提出了“最近开展区〞的概念,认为学习应促进儿童的开展,因此他的观点是学习先于开展并促进开展〔2〕语言与思维/认知的关系:维果斯基认为,儿童的言语在认知开展中起重要作用,言语作为思维的工具起着方案、协调、解决问题的作用,思维、认知随着这个心理工具的成熟而成熟,经由语言的提高而提高。皮亚杰维果斯基第五节蒙台梭利的心理开展观一、蒙台梭利简介二、蒙台梭利的心理开展观三、蒙台梭利的儿童心理开展与教育思想的现实意义蒙台梭利简介◎蒙台梭利〔M.Montessori,1870~1952〕,意大利著名幼儿教育家。26岁获罗马大学医学博士学位,成为罗马大学和意大利的第一位女医学博士。并留校任精神病临床助理医生,诊断和治疗身心缺陷儿童。初期,开展教育实验,创立蒙台梭利教育体系。1898年,创立了国立特殊儿童学校。1907年,在罗马创办第一所“儿童之家〞,接纳3至6岁儿童。1909年馔写了第一本书?蒙台梭利法?。中期,进一步观察、了解儿童和宣传“教育必须适应儿童的天性〞。晚期,主要是呼吁“通过教育的改造,促进世界的和平〞。蒙台梭利的教育活动可以分为初期、中期和后期三个阶段。蒙台梭利的心理开展观儿童心理开展主要在于内部自然开展用开展的观点看待儿童儿童有敏感期儿童心理开展有阶段性促进儿童心理开展的条件儿童心理开展主要在于内部自然开展她继承了卢梭等人的思想,强调儿童天赋的潜能。认为儿童出生前,就具有一种精神开展的模式,她将这种先天的本质称为“心理胚胎期〞。认为儿童有一种潜意识的、不自觉的感受能力,是成人所没有的,是一种自然的吸收和创造性的功能,称之为“吸收性心智〞。用开展的观点看待儿童蒙台梭利强调儿童和成人有本质的区别。认为儿童处于不断成长和开展变化的状态,儿童必须依赖成人,成人也依赖儿童。儿童具有敏感期劳伦斯的实验关键期蒙台梭利认为敏感期

敏感期是与一定的年龄相适应的,即某一感受能力的获得只在某一年龄阶段很容易,而一旦错过了这一年龄阶段,就很难获得了。但并不是不可能再获得了。劳伦斯——“印刻现象〞20世纪50~60年代,奥地利动物行为学家、诺贝尔奖金获得者劳伦斯发现,小鹅在出生后1~2天中有追随一个移动物体的行为,过了这个时刻,这种追随行为就很难再形成。劳伦斯把这种行为称为“印刻现象〞,出生后是小鹅形成追随行为的关键期,一旦错过了这个关键期,就不会再形成追随行为。这个科学发现说明,动物的很多能力、行为的产生源于早期经验。1920年,在印度发现年约7~8岁的狼孩卡玛拉,她出生不久被狼叼走并哺育。她没有语言能力,不能直立行走,只能怪声嗥叫,已经不存在任何人类的智慧。专家们收养了狼孩并为她提供了极好的生活、学习条件,但结果却很失望。直到6年后,她才会直立行走,这和训练其他动物不相上下。她死去时已17岁,但只学会了几十个单词,仅仅具备2岁孩子的智力水平。早期正常养育环境的丧失造成智力低下是不可逆的,如狼孩就是例证。印刻现象(洛伦茨,1937)布卢姆关于儿童智力开展关键期美国心理学家布卢姆关于“儿童智力开展速率问题〞的研究,即对近千名儿童从出生到成人的追踪研究后,提出了“早期教养经验与儿童智力开展的关系的科学假设。他认为,一个人智力的开展50%是在4岁前完成的,30%是在4-8岁这4年时间里完成的,另外20%那么是在8-17岁这9年里完成的。由此可见,5岁前对儿童整个智力开展具有至关重要的决定性的影响。布卢姆认为,在智力开展的关键期,智力开展一年的效果超过其他时期8-10年的效果。在婴幼儿被剥夺或无视智力刺激的儿童,将永远也达不到他们原来应该到达的水平。儿童具有敏感期〔1〕感觉的敏感期〔出生~5岁〕。〔2〕秩序的敏感期〔1或1.5岁~4岁〕。〔3〕语言的敏感期〔出生后8星期~8岁〕。〔4〕动作的敏感期〔出生~6岁〕。

根据长期的观察和研究,蒙台梭利指出了一些心理现象的敏感期。①儿童人格建设阶段(0~6岁)②儿童增长学识和艺术才能阶段(6~12岁)③青春期阶段(12~18岁)胚胎期(0~3岁)人格形成期(3~6岁)儿童心理开展有阶段性促进儿童心理开展的条件提供“有准备的〞环境环境6要素自由观念结构与秩序真实与自然美感与气氛蒙台梭利教材群体生活的发展促进儿童心理开展的条件自由教育※注意◆在自由的根底上培养纪律性◆通过独立到达自由◆在自由的练习活动中开展意志◆在自由的活动中培养社会性促进儿童心理开展的条件蒙台梭利式的教师蒙台梭利认为教师必须深刻认识自己,具有能客观地行事和表达自己的能力;必须开展自己对儿童的观察能力。蒙台梭利的儿童心理开展与教育思想的现实意义对教师的要求为儿童提供有准备的环境根据儿童个别差异施教返回第六节现代有影响的心理开展观一、社会生态学的心理开展观二、现代生物学的心理开展观三、儿童“心理理论〞的心理开展观社会生态学的心理开展观社会生态学〔socialecology〕是研究动物和人类的社会组织及社会行为与生态环境之间关系的学科,最早由美国学者R.E.帕克等人于20世纪20年代提出。60年代后,由注重自然生态转变为侧重社会生态,逐渐形成独立学科。布郎芬布伦纳(U.Bronfenbrenner),美国康奈尔大学教授。1979年出版?人类开展生态学?,提出生态系统论。1989年,发表?生态系统理论?修正自己的局部观点。生态系统理论〔EcologicalSystemsTheory〕个体时间系统微系统外系统扩展家庭宏系统文化意识形态及态度中间系统邻居大众媒体亲朋好友法律服务组织社会福利服务组织学校家庭同伴邻里作用健康服务宗教群体现代生物学的心理开展观习性学〔ecology〕社会生物学〔sociobiology〕进化心理学〔evolutionarypsychology〕行为遗传学〔gene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