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一、中国数字经济白皮书编制背景........................................................4(一)数字经济化:数字产业迅猛发展,互联网高速领跑.......................................................62.信息通信业...................................................................................................................73.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9二、中国数字经济评估体系..................................................................17(二)数字经济评估指标体系.....................................................................................................202.产业融合评估指标.....................................................................................................213.投融资评估指标.........................................................................................................214.数字治理评估指标.....................................................................................................22三、中国数字经济评估体系构建..........................................................23(一)指标构建过程.....................................................................................................................23(二)数据收集与核实.................................................................................................................24(三)指标计算方法.....................................................................................................................252.计算权重.....................................................................................................................26四、全国数字经济发展..........................................................................30(一)全国数字经济发展概览.....................................................................................................302.地区:粤苏浙领跑全国,成渝表现亮眼.................................................................313.增量:疫情冲击之下,西北维持坚韧增长.............................................................33(二)各级指数变化趋势.............................................................................................................362.产业融合指数:三产领跑,差异显著.....................................................................393.投融资指数:起步较早,基础坚实.........................................................................424.数字治理指数:在规范中发展,在发展中规范.....................................................44五、地区数字经济发展..........................................................................462.一级指数:地区差异显著,东部全项领先.............................................................48(二)省级数字经济发展.............................................................................................................542.省级数字经济一级指数.............................................................................................63(三)发展阶段分析.....................................................................................................................692.不同阶段内部变动分析.............................................................................................723.不同阶段一级指数分析.............................................................................................74六、政策建议..........................................................................................83(一)夯实基础:加强数字基础设施建设.................................................................................83(二)数字赋能:加快发展数字产业化、产业数字化.............................................................83(四)追求善治:完善数字治理体系,提升数字服务绩效.....................................................84七、结语..................................................................................................86附录一:2021年各国数字经济规模.....................................................88附录二:中国数字经济一级指标数据概览..........................................8944数字经济是依托数字科技,着眼数据价值,利用数据赋能,优化资源配置,重塑传统产业的新经济形态。数字经济包括数字经济化、经济数字化。数字经济化主要体现在数字产业化,经济数字化则主要体现在产业的数字化转型。党和政府始终重视数字经济的作用,提升数字经济的战略地位。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数字经济发展,明确提出数字中国战略。二十大报告最新指出要建设数字中国,加快发展数字经济,促进数字经济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数字产业集群。济增长势头向好。中国数字经济规模从2016年的22.6万亿元增加到2021年的45.5万亿元,五年平均增长率高达14%。在过去五年中,数字经济增速始终高于GDP增速,且基本维持在5个百分点左右的差距,领跑GDP增长。从绝对值来看,中国数字经济规模除去2020年受疫情影响增速有所下降外,其余四年基本维持在15%以上的增逐步上升,市场潜力巨大,有望带动数字经济进一步发展。55从地方来看,浙江省2021年深入实施数字化改革,提出把数字化、一体化、现代化贯穿到党的领导和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建设全过程各方面。上海市明确提出“十四五”期间数字经济发展目标是到2025年底,数字经济发展水平稳居中国前列,产业集聚度和显示度明显提高,国际数字之都形成基本框架体系。四川省提出要抓住以数字技术为代表的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深入推进的重大机遇,乘势而上推动四川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指出,2021年全球47个主要国家数字经济增加值规模达到38.1万亿美元,同比增长15.6%,占GDP比重为45.0%,数字经济发展进入新征程。其中,发达国家仍然占据主导地位,2021年规模为27.6万2021年增速达到22.3%。发展数字经济已成为全球共识。在此背景下,《中国数字经济白皮书(2022年)》以国内外先进研究为基础,结合中国数字经济实际发展情况,以数字基础设施、产业融合、投融资、数字治理四个维度作为一级指标,构建了一套科学、合理的数字经济指数体系,力图客观、真实地对中国数字经济发展进行综合评价。66数字经济化主要体现在数字产业化。数字产业以数字信息为生为目标,包括电子信息制造业、信息通信业、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互联网及相关服务业等。不同年份之间增速波动较大,但始终维持正向增长态势。2021年,中国数字产业规模增速达到12%,步入发展快车道。值得一提的是,在多年高速增长的背景下,中国互联网及相关服务业依旧保持了蓬勃的发展。2013-2021年期间,中国互联网业务总收入从3317亿元增长至20498亿元,涨幅高达518%,部分年份收入增速高达30%,并在新冠疫情期间依旧保持了可观的高速增长。互联网及相关服务业已成为中国数字产业的重要支柱之一。1.电子信息制造业根据工业和信息化部披露的数据,2021年中国电子信息制造业已逐步从新冠疫情影响中复苏。2021年中国规模以上电子信息制造业增加值较上年增长15.7%,在41个大类行业中排名第6,增速创于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速,对工业生产拉动作用明显。7720122013201420152016201720182019202020212.信息通信业中国信息通信业通过跨越式发展,在推动数字经济持续增长中发挥了战略性、基础性、先导性作用。电信业务收入从2008年的平均收入稳步增长。其收入同比增速虽然波动明显,但除2014、2015年外,其余年份均保持正向增长。884090040900一直以来,中国不断夯实信息通信业数字基础设施。中国打造了全球规模最大的光纤和移动宽带网络,截止2022年7月底建成开通5G基站196.8万个。千兆光网覆盖能力超过4亿户家庭,已通达中国所有地区,千兆宽带接入用户规模超6570万户。5G移动电话用户达到4.75亿户,比2021年末净增1.2亿户。2012年的4.9倍,市场主体更加多元。通过不断优化信息通信业市场993.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过去十年,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业务收入稳步提升,同比增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运行态势良好,“十四五”实现良好开局。增长17.7%,两年复合增长率为15.5%。软件业务出口保持增长,2021年软件业务出口521亿美元,同比增长8.8%。4.互联网及相关服务业得益于云计算、大数据及其它数字技术的快速发展和国家对互幅高达518%,年均增速均在19%以上,部分年份增速高达30%以上,增长速度惊人。值得关注的是,互联网业务总收入在新冠疫情期间依旧保持了可观的高速增长。从细分业务来看,2021年的信息服务收入持续增长,音视频服务优势突出;互联网平台业务快速发展,但增速有所回落;互联网接入服务收入增长速度放缓,互联网数据服务加速扩张。0经济数字化主要体现在产业数字化方面。产业数字化依托数字科技,着眼数据价值,利用数据赋能,实现全产业链全要素数字化。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数据显示,2021年中国产业数字化规模为产业数字化占数字经济的比重逐年上升,且始终高于70%,占据主第一产业数字化转型。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仍然在农村”。2019年中国农业数字经济增加值仅占行业增加值的8.2%,低于工业的19.5%、服务业的37.8%;一方面是由于农业自身的局限性,数字化转型速度慢于工业和服务业。另一方面也说明,农业数字化转型仍存在较大的上升空间。“十三五”期间,数字经济在第一产业的渗透率提长11.3%,2020年农业生产信息化水平达到22.5%。数字经济逐步向三农渗透,农业数字化转型任重道远。第二产业数字化转型。目前,中国工业数字化创新技术转型方面备受关注。中国制造2025中明确提出以数字化转型驱动生产方式变革,提高制造业创新能力、推进两化融合、主攻智能制造,强调结合数字化思维、手段和平台不断提升制造业水平。工业技术不断进行数字化创新变革,助推传统工业转型升级。程度远高于农业和工业。值得一提的是,在新冠疫情期间,国家商务部曾对疫情期间生活服务业数字化新趋势给予了充分肯定,并明改委发布《关于推动生活性服务业补短板上水平提高人民生活品质的若干意见》,针对生活性服务业发展提出9个方面30项具体举措,其中就包括推动服务数字化赋能。服务业可以依托数字化转型,通过依托全服务流程的整体解决方案,为产供销提供实时精准服务。数字化赋能政府依托数字技术,优化政务流程,挖掘数据价值,重塑政务框架,提升政府管理和服务水平。在2021年世界互联网大会乌镇峰会的贺信中,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增强数字政府效能”。2022年6月23日,国务院发布《关于加强数字政府建设的指导意见》。中国各地都积极推动现场办事“最多跑一次”,网上办事“一次不用跑”。中国各省市持续推进政府数字化转型,提升数字政府服务水平,以更好地满足公众对政务服务的多样需求。数据共享助力政务公开。2016年国务院出台《政务信息资源共享管理暂行办法》等一系列政策文件。提速推进政务服务与政务大数据深度融合,形成纵向贯通、横向协同、上接国家、覆盖辖区的数字政府体系。数字治理体系亟待健全。《“十四五”数字经济发展规划》中强调要“坚持发展和监管两手抓”,以推动数字经济更加健康协调“互联网+”行动的指导意见》、《关于促进平台经济规范健康发展的指导意见》、《平台经济领域的反垄断指南》等文件。数字治理指出,2021年全球47个主要国家数字经济增加值规模达到38.1万亿美元,同比增长15.6%,占GDP比重为45.0%,数字经济发展进入亿美元,占GDP比重55.7%。发展中国家则在增速上略胜一筹,2021年增速达到22.3%。美国在数字经济规模上位居第一,其体量达到15.3万亿美元。万亿美元。在规模上,发达国家数字经济规模呈显著领先态势。而在增速上,虽然发展中国家整体增速略高于发达国家,南非、爱尔兰、新西兰等13个国家数字经济增速都超过20%,但2021年挪威数字经济规模同比增长34.4%,位列全球第一。在发达国家,数字经济更早显现,政府布局上也更早。1993年克林顿政府期间,美国便颁布了《国家信息数字基础设施行动计一系列支持政策来促进数字教育发展,培养数字化劳动者。发展中国家数字经济起步较晚。2015年印度才首次提出“数字印度”目标,期望填平数字鸿沟。非盟制定了《非洲数字化转型战略(2020-2030)》,计划到2030年在非洲建立一个安全的数字单一市场,确保人员、服务和资本的自由流动。随着数字经济效益在发展中国家不断显现,众多发展中国家政府也逐渐意识到数字经济的《中国数字经济白皮书(2022年)》(以下简称“白皮书”)在国内外研究基础上,结合中国数字经济实际发展情况,编制中国在数据来源可信、数据质量可靠的前提下,白皮书提出以数字基础设施、产业融合、投融资、数字治理四个维度作为一级指标来构建中国数字经济指数,力图科学、真实地对中国数字经济发展进行综合评价。数字基础设施、产业融合、投融资、数字治理作为四大一级指在选取上述指标和测量属性上,白皮书坚持了如下四个原则:1.科学原则在征求相关专家意见的基础上,白皮书参考不同数字经济指标的构建体系,根据数字经济的发展基础、主要构成、发展动力、政治效益设计一级指标。继而,白皮书进一步确定各指标权重,科学搜集数据,最终形成整个数字经济评估体系和数字经济指数。此外,白皮书底层指标和逻辑框架科学严谨,以评估体系为依据,建立树杈模型自下而上顺次合成三级指标、二级指标、一级指标,最后得到综合评估结果即数字经济指数,力争使得各项评估指标能够科学客观地反映数字经济本质属性。2.系统原则在制定数字经济发展的评估指标时,白皮书聚焦数字基础设施、产业融合、投融资、数字治理重要领域。白皮书选取的各个指标相互配合、相互补充,能够全面地体现出数字经济全局表现。一方面,白皮书指标体系重点明确、亮点突出,关注了数字经济发展的关键变量。另一方面,白皮书指标体系健全有效、内容充实,使得评估指标从不同角度协调一致地衡量,从而系统全面地把握中国数字经济发展状况。3.实时原则发展数字经济是顺应时代趋势、抢占发展高地的重要战略。中国的数字经济蓬勃发展,与各行各业加速融合,已成为中国经济增长的新引擎。在快速发展的数字经济时代,白皮书及时获取最新数据,及时数字经济进一步发展。4.适用原则在确定数字经济评估指标体系的过程中,白皮书主要考虑了数据可得性和评估方法的可操作性。在数据可得性方面,白皮书中的底层变量来源清晰可靠、易于获得。在评估方法可操作性方面,白皮书合理选取衡量数字经济的指标,评估指标简明清晰、易于操作。在坚持科学、系统、实时、适用四大原则的基础上,白皮书从数字基础设施、产业融合、投融资、数字治理四大维度对中国数字经济发展进行分析,具体指标设置如图2-1所示。•数字产业化•一产数字化•二产数字化•三产数字化•宣传号召影响力•数字政府建设力•数字环境构建力•数字人力基础•创新研发基础•软性投融资•硬性投融资1.数字基础设施评估指标发展数字经济,要重视数字基础设施。数字基础设施是数字经济发展的底层保障。在国内数字经济不断发展的背景驱动下,国务院《“十四五”数字经济发展规划》提出要稳步构建智能高效的数字基础设施。数字基础设施一级指标下设宏观基础、网络基础、数字人力基础、创新研发基础四类二级指标,共同构成了数字经济的数字基础设施评估标准。2.产业融合评估指标发展数字经济,要重视产业融合。产业融合是数字经济发展的大势所趋。《“十四五”数字经济发展规划》提出以数字技术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为主线,协同推进数字产业化和产业数字化。白皮书从各项统计指标出发,以产业构成分类,设置了数字产业化、一产数字化、二产数字化、三产数字化四类二级指标。3.投融资评估指标发展数字经济,要重视投融资。投融资在数字经济发展中注入了流动性与活力,投融资方式日益深入、多样化。“火石创造”发布的《中国数字经济投融资报告(2017-2021)》显示,中国目前主要的社会资本特别是国有资本正逐步向数字化、核心技术和先进制造领域转移。白皮书从中国当前的发展现状出发,提出了“硬性投融资”与“软性投融资”两大类,这两个维度是衡量中国投融资信息化程度与效率的重要指标。4.数字治理评估指标发展数字经济,要重视数字治理。数字治理是数字经济的上层建筑,是国家治理现代化的重要基础。白皮书分别从宣传号召影响力、数字政府建设力、电子政务发展力、数字环境构建力四个维度对中国数字治理进行评估。基于数字经济的具体内涵和指标设置原则,在厘清各项指标的基本内容、评估方法和评估目标后,白皮书提出数字经济指数指标组成的数字经济指数评估体系。以数据定量评估研究方法为主,综合各方面考察了中国各地区数字经济的发展程度和水平差异,并进行纵向排序比较,旨在推动中国数字经济高水平、全方位、多层次发展,缩小各地区间数字经济的发展水平差异。通过系统性分析,白皮书认为数字经济发展程度主要取决于数字基础设施、产业融合、投融资和数字治理四大维度。其作为一级指标,可以较为全面地拆分数字经济发展体系,能为后续量化分析奠定较好的理论基础。经过系统的文献研读和内部讨论,就现有理论的相关性和差异性进行比较,白皮书确立了数字经济指数体系的初步构想。白皮书采用了德尔菲法和层次分析法(AHP)。数据来源。指数架构底层变量,数字基础设施、产业融合、投融资、数字治理4个一级指标、14个二级指标数据来源于工业和信息化部、国家知识产权局、国泰安数据库(CSMAR)、万得数据库主要针对少量数据缺失值进行了处理。对补缺后的数据,评估组采数据复核。在完成上述的缺失值处理之后,评估组进行了数据复核,主要采用了交叉检查、专家讨论、机器复查、大数据交叉比对等方式进行最后检验,以确保白皮书数据结果可信度。1.指数计算流程数据进行复核,对缺失数据进行填补。(3)对数据进行去量纲标准化处理,以2015-2020年中国大陆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最高值为100,其余相应按比例调整。(4)在同一级内平均分配基本权重,根据R2对权重进行调整,得到调整权重。(5)将调整权重与底层数据相乘再加和,得到对应三级指数。(6)重复计算三级指数的过程,依次得到二级指数、一级指数和总指数。2.计算权重在权重部分,白皮书设置了两类权重。首先是基本权重,在每个一级指标内部以平均的方式分配。如表3-1所示,一级指标中数字基础设施、产业融合、投融资各占30%的权重,数字治理占10%的权重。以一级指标基础设施为例,其下设宏观基础、网络基础、数字人力基础、创新研发基础四个二级指标,四个二级指标占上级指标的权重为25%。并以此类推到三级指标、底层变量。调整权重=(1)式中,V表示每一个底层变量经过R2调整后的过程值。(2)式中,sum(V)表示将每一个底层变量经过R2调整后的过程值进行加和,再通过公式得到最后的V调整权重。以底层变量为例,白皮书选取地区生产总值、各地区第三产业增加值、各地区全体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等9个衡量经济的指标作为回归中的解释变量,以底层变量一一作为被解释变量进行回归,得到回归的R2。R2的数值越大,该模型的解释力度越大,表明该底层变量与9个衡量经济社会各个方面的指标联系越强,即对经济的影响程度越高。因此,对于与经济社会联系越强的变量,就应该赋予更高的权重。一级指标二级指标1.数字基础设施(0.30)1.1宏观基础(0.25)1.2网络基础(0.25)1.3数字人力基础(0.25)1.4创新研发基础(0.25)2.产业融合(0.30)2.1数字产业化(0.25)2.2一产数字化(0.25)2.3二产数字化(0.25)2.4三产数字化(0.25)3.投融资(0.30)3.1硬性投融资(0.50)3.2软性投融资(0.50)4.数字治理(0.10)4.1宣传号召影响力(0.25)4.2数字环境构建力(0.25)4.3数字政府建设力(0.25)4.4电子政务发展力(0.25)根据得到的R2,本文按照公式(1)(2)计算得到底层变量对应的调整权重,将其与底层变量相乘,再加和同组底层变量,得到三级指标数值。再拿三级指标数值与9个经济变量回归得到R2,计算三级指标对应的调整权重。得到调整权重后将其与三级指标数值相乘,再加和对应变量,得到二级指标数值。同理,重复上述过程,依次得到一级指标数值和总指数数值。一级指标二级指标1.数字基础设施(0.31)1.1宏观基础(0.25)1.2网络基础(0.25)1.3数字人力基础(0.26)1.4创新研发基础(0.24)2.产业融合(0.30)2.1数字产业化(0.25)2.2一产数字化(0.26)2.3二产数字化(0.24)2.4三产数字化(0.25)3.投融资(0.29)3.1硬性投融资(0.44)3.2软性投融资(0.56)4.数字治理(0.09)4.1宣传号召影响力(0.25)4.2数字环境构建力(0.26)4.3数字政府建设力(0.25)4.4电子政务发展力(0.24)白皮书从空间和时间两个维度出发,对数字经济发展从整体到各级指标做出详细分析。数字经济的发展受到党中央的高度重视,党的十八大以来,发展数字经济已上升为国家战略。数字经济总指数由数字基础设施、产业融合、投融资、数字治理四个一级指标构成。图4-1展示了2015-2020年中国数字经济总指数和四个一级指数(数字基础设施指数、产业融合指数、投融资指数和数字治理指数)的发展趋势。31.18、33.58、35.59、36.81,总涨幅高达30.9%,走势持续向好。点。2020年,虽然受到新冠疫情与和国际经济下行的多重压力叠加影响,中国数字经济总指数的增速有所下降,但整体发展态势依旧图4-2从时间和空间两个维度展示了2015-2020年中国各省级行政区数字经济发展情况。颜色越偏向红色区间,该年度该省级行政区数字经济发展情况越好;越偏向蓝色区间,该年度该省级行政区数字经济发展情况相对滞后。向红色区间,数字经济蓬勃发展,进入了快车道。广东省始终处于中国领跑地位,在2015-2016年是唯一处于45.69-54.80的黄色区间的省级行政区。同时广东省2017年第一个处区间,2019-2020唯一处于73.03-82.15的红色区间。江苏省和浙江省紧跟其后,平均两年跨越一个颜色区间,数字经济发展再上新台阶。四川省在西南地区中表现优异,领先周围省级行政区1-2个区间。西藏自治区、青海省、吉林省发展较慢,始终位于18.34-27.46的蓝色从地区维度看,西部地区和东北地区的数字经济指数基本处于18.34-27.46的蓝色区间和27.46-36.58的蓝绿色区间,发展始终较为显著领跑西部地区。中部地区的数字经济指数基本处于27.46-36.58的蓝绿色区间和36.58-45.69的绿色区间,发展较为平均,没有较为突出和落后的省级行政区。东部地区数字经济发展在中国处于领先地位,广东省一枝独秀,浙江省和江苏省紧随其后,北方则以北京为中心呈现辐射状。从经济带看,中国数字经济发展呈现经济带聚集现象。珠三角经济带以广东省为核心,长三角经济带以江浙沪为核心,数字经济发展较为迅猛,同时带动周围地区连片发展。成渝经济圈则在西南地区较为显眼,京津冀经济圈在带动附近地区发展上仍有努力空间,只有北京较为突出。3.增量:疫情冲击之下,西北维持坚韧增长图4-3从时间和空间两个维度展示了2015-2020年中国各省级行政区数字经济总指数增量情况。基于数字经济指数年度增量,白皮书绘制了图4-3。-1.52-0.00的蓝色区间表示增量为负值,其余表示正值。越偏向红色区间,表示该省级行政区在该年份的增量越大。我国大部分省级行政区数字经济指数处于增长状态。2016年大部分省级行政区增长区间为0.00-2.04的蓝绿色区间,2017年不少省级行政区进入2.04-4.08的绿色区间。在2018年和2019年,绝大部分省级行政区均在2.04-4.08的绿色区间,发展较快。值得关注的是,2019年31个省级行政区的数字经济指数都呈现增长态势。数字经济2020年受到新冠疫情影响,大部分省级行政区又回到了0.00-2.04的蓝绿色区间,东部、中部省级行政区出现了明显的倒退,但西北部地区仍保持了增长态势,只是增量减少。从地域来看,各地区数字经济指数增量差距不大,基本集中在每年0.00-2.04的蓝绿色区间或2.04-4.08的绿色区间。广东省在增量上表现依旧突出,在大部分年份领跑。从经济带看,珠三角经济带和长三角经济带的表现突出。整体看,中国数字经济走势持续向好,发展稳健。从地域来看,数字经济发展还未打破“胡焕庸线”,东南地区和西北地区发展仍有较大差异。西北部青海、新疆、西藏等省级行政区仍旧位于数字经济发展平均线下,经济强省广东省、浙江省、江苏省表现强势,退,西部地区在疫情冲击之下仍旧保持少量增长,表现出西部地区在数字经济赛道的坚韧基础。随着西部地区数字基础设施不断夯实,2015-2020年,在构成中国数字经济总指数的四项一级指数中,数字基础设施指数与产业融合指数增幅明显,数字治理与投融资指数则发展相对平稳。如图4-4,四项一级指数中,产业融合指数得分始终最高、增速最快、贡献最大。数字基础设施指数对数字经济总指数的贡献位居第二,保持稳步上升。数字治理指数和投融资指数分别位居第三和第四,且两者对数字经济的贡献都一直比较平稳,这可能是由于投融资的增加和数字治理的改善对数字经济发展起推动作用存在滞后效应。基础设施产业融合投融资数字治理10.3710.042015201620172018201920201.数字基础设施指数:大厦之基,发展稳健数字基础设施是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撑,数字基础设施的构建为数字经济高质量发展夯实基础。数字基础设施指数下设四类二其中,宏观基础指数主要衡量数字经济背后的宏观经济支撑、制度基础和产业主体基础。网络基础指数则重点关注硬件基础和软件基础两类,涵盖了传统网络数字基础设施和数字经济下新基建的发展状况。数字人力基础既包括全社会的数字素养,也关注了从事数字经济行业的人力资源状况。而创新研发基础,则从宏观层面和微观层面考察了创新研发的现状。图4-5、4-6展示了2015-2020年中国数字基础设施指数和四类二级指数的发展趋势。中国数字基础设施指数增速显著,平均两年有一个大幅提升。2015-2020年,中国数字基础设施指数分别为22.55、24.62、27.02、宏观基础网络基础数字人力基础创新研发基础4.043.79201520162017201820192020从二级指数来看,2015-2020年期间,数字基础设施四类二级指得分最高,宏观基础投入指数位居第二,创新研发基础指数和网络基础指数仍有较大的发展空间,可成为推动数字经济发展的潜在增长点。数字经济产业融合指数关注中国数字经济与数字产业、第一产业、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的融合程度。图4-7、4-8展示了2015-2020年中国数字经济产业融合指数和四类二级指数(一产数字化、二产2015-2020年期间,产业融合指数在中国数字经济总指数占比均超30%,少数年份占比高达38%,是中国数字经济发展的第一大驱行业的融合程度迅速增加,2019年产业融合指数同比增幅达到12.91%。一产数字化二产数字化三产数字化数字产业化201520162017201820192020在产业融合的二级指标中,数字产业化的贡献低于第三产业与数字经济融合所产生的贡献,但是高于第一产业与数字经济融合所产生的贡献。三产数字化指标在所有年度均显著领先其它指标,并拥有最高增长率。这与第三产业的先天性质关系密切,但也侧面反映了中国数字经济与第一、第二产业之间仍有较大融合空间。数字经济投融资指数关注的是中国数字经济领域硬性投融资和软性投融资的变化情况。伴随着数字经济的蓬勃发展,数字产业化和产业数字化进程不断加快,相关领域投融资也稳步增加。由于数字经济自身具有高投入、高风险的特点,投融资在数字经济发展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图4-9、4-10展示了2015-2020年中国数字经济投融资指数及其其下两类二级指数(软性投融资指数、硬性投融资指数)的发展。软性投融资硬性投融资201520162017201820192020如图4-9所示,投融资指数一直维持在较高水平,并保持平稳趋19.80、19.68。这说明中国较早开始进行数字经济投资,在科技研发、数字人力、数字基础设施、共享经济等领域投入不断增加,前期的大量投入为数字经济后续的快速发展打下了坚实基础。在投融资的二级指标中,软性投融资一直高于硬性投融资,两者间存在一定差距。软性投融资与硬性投融资相辅相成,加速数字经济和实体经济的深度融合。4.数字治理指数:在规范中发展,在发展中规范中国数字治理指数围绕着宣传号召影响力、数字政府建设力、电子政务发展力和数字环境构建力四个方面设立二级指数。图4-11展示了2015-2020年中国数字治理指数和四类二级指标(分别为宣传号召影响力、数字政府建设力、电子政务发展力和数字环境构建力)总体来看,中国数字治理指数发展较为平稳,从2015年的66.83增长到2020年的71.09,中国数字治理指数发展稳健,各级政府在政务质量、信息共享、数据安全、驱动创新等方面多方发力加强数201520162017201820192020从数字治理指数的二级指标来看,电子政务发展力指标起点高、增速快,增长稳健。数字政府建设力指数与数字环境构建力指数较1.总指数:地区梯度差异明显,东部领跑全国中国各地区数字经济可大致分为东、中、西、东北四大地区,各地区数字经济除水平、速度差别外,还呈现出较为明显的区域梯东部地区数字经济水平明显高于其它区域。2020年得分高达46.17,并以平均每年5.72%的速度增长。中部地区2020年数字经济指数得分为36.72,2015-2020年增速济发展速度猛增,达到最高值10.04%,位居中国第一。尽管其后中部地区增速逐渐放缓,2020年增速仅为2.96%,但仍高于东部地区同年,显示出巨大的发展潜力。中部地区以河北省、河南省、湖北省为代表,数字经济崛起势头明显。20162017201820192020西部地区在中国数字经济总量中所占份额小,第一产业比重大,数字经济发展水平总体低于东部和中部地区。2016年后,西部地区它地区增速放缓的背景下,西部地区依旧实现了5.42%的增长,位居四大地区之首。东北地区2017年与2019年数字经济指数增速分别位居四大地区第一、第二位。尤其在2017年,其数字经济增速高达9.23%。但在2020年,东北地区数字经济平均得分仅为29.35,居四大地区之末。2.一级指数:地区差异显著,东部全项领先图5-3-图5-7展示了2015-2020年四大地区数字经济一级指数发展状况。对比可知,数字基础设施、产业融合两大指标在不同地区的发展趋势基本一致,增长速度较快;投融资和数字治理增长速度相对较慢。(1)四大地区数字基础设施指数变化尽管增长速度有所波动,但东、中、西部地区数字基础设施指年又上升至27.98,2020年再次下降,与东北地区总指数的M型变动相一致。201520162017201820192020图5-4显示了东北地区数字基础设施二级指标变动。2017年该地创新研发基础的增长率为0.89%,为该项二级指标增长率的最大2019年网络基础和宏观基础增长率达到最大值,分别为0.84%和0.18%,这可能是东北地区数字基础设施指标波动的主要原因。2020年,东北地区创新研发基础指数和宏观基础指数均出现倒退。创新研发基础数字人力基础网络基础宏观基础20202019201820172016-0.61%-0.08%0.41%0.49%0.11%0.45%0.84%0.18%0.82%0.46%0.68%0.13%0.89%0.42%0.74%0.10%0.68%0.42%0.73%0.12%-0.08%0.41%0.49%0.11%0.45%0.84%0.18%0.82%0.46%0.68%0.13%0.89%0.42%0.74%0.10%0.68%0.42%0.73%0.12%-0.80%-0.60%-0.40%-0.20%0.00%0.20%0.40%0.60%0.80%1.00%(2)四大地区产业融合指数变化除2020年外,产业融合指数在四大地区始终保持着较高增长速度。2020年东部地区产业融合指数为56.90,中部地区为44.28,西部地区为41.75,东北地区为39.48。从2017年至今,数字经济五度写入政府工作报告,有关数字经济发展与转型的相关政策建议逐渐落地,《国家数字经济创新发展试验区实施方案》、《关于构建更加完善的要素市场配置体制机制的意见》等多项政策强调推进数字产业化和产业数字化,推动数字经济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数字经济产业融合已成为各方发展重点。201520162017201820192020(3)四大地区投融资指数变化在投融资指数上,东部地区和中部地区发展趋势相似,2016年至2018年持续上涨,分别达到最高值28.33和22.32,2018年后开始下降。东部地区2020年平均得分为26.65,6年间远高于其它地区。西部地区和东北地区2020年投融资指数仍保持上升,但不及2017年和2018年的发展水平。201520162017201820192020(4)四大地区数字治理指数变化东部、中部、东北部三大地区数字治理指数在2019年后均下降。其中东北地区下降幅度最大,从65.27降低至63.44。全国仅西部地201520162017201820192020总的来说,四大地区的数字经济都处于增长的状态,但西部地区和东北地区整体发展水平落后于东部和中部地区。尽管各地数字经济发展质量和水平各不相同,但中国正推动区域数字经济协调发展,因地制宜,缩小地区间数字经济发展差异。1.省级数字经济总指数8到图5-10详细展示了其在2015-2020年数字经济总指数的动态变化2015-2020年期间,数字经济发展总指数逐年增加,均值由28.13增长至36.81,增幅近30.86%。从数字经济发展总指数的分布基本呈右偏。大部分省级行政区数字经济发展较为落后,仅有少数省级行政区数字经济发展总指数高于32.00。江苏浙江北京 上海 江苏浙江北京 上海 安徽福建河南湖北湖南河北 云南江西重庆天津广西贵州辽宁 甘肃 新疆海南5..273732.4529.3928.157.38262518.35江苏北京浙江 上海江苏北京浙江 上海福建 安徽湖北河南湖南河北江西云南重庆广西 贵州天津辽宁 海南新疆甘肃 22205398.25134.533.31 32.3330.9430.443222223.0 19.46到2017年,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数字经济总指数基本呈现正态分布,大部分省级行政区数字经济起步发展,数字经济发展总指数处于26.00-32.00,发展水平集中在中间区域。35.48%的地区处于追赶和发展阶段,少数地区数字经济发展处于落后状态,数字经济发展总指数低于24.00。到2020年,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数字经济总指数呈现左偏分布,大部分省级行政区数字经济发展水平较高,数字经济发展总指数超过30.00。广东省2020年数字经济发展指数为82.15,位列第一,江苏省、浙江省分列第二、第三。数字经济呈现头部地区集江苏江苏北京浙江 上海 福建河南安徽湖南湖北河北重庆云南江西贵州辽宁 广西天津新疆 甘肃海南江苏江苏北京浙江 上海 福建河南安徽湖南湖北河北重庆云南江西贵州辽宁 广西天津新疆 甘肃海南江苏浙江北京 上海河南安徽湖北湖南河北福建江西广西重庆云南 贵州辽宁天津 甘肃新疆 海南江苏浙江北京 上海河南安徽湖北湖南 河北江西重庆福建广西云南贵州辽宁天津 甘肃新疆 海南.43.4350.047.4637.29213556.32133334343330.330.229.0622.64图5-11到图5-13突出展示了2015-2020年数字经济发展总指数排名前五和后五的省级行政区,中间21个省级行政区排名进行模糊化处理。从图中可知,广东省始终位于第一名,且与第二名的差距不断拉大。广东省、江苏省、浙江省2019-2020年始位列前三,山东省保持第五。从后五名来看,青海省和西藏自治区数字经济发展始终处于最林省、黑龙江省、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内蒙古自治区、甘肃省都曾南省、新疆维吾尔自治区、西藏自治区和青海省。省(自治区、直辖市)201520162017201820192020111111222222344333433444555555666777787666978899999888202021222121212120202020222227212222232528242624252625272828292329292929262926232527242722252323282824262425272423282726303031313031313130303130如表5-1所示,广东省连续6年保持领先位置,江苏省、浙江省、北京市、山东省始终位列前五位。表5-2展示了各省级行政区数字经济指数排名的动态变化趋势。如表所示,内蒙古自治区增速相对最快,其2020年与2015年相比赶超3位,位居第25位。福建省增速相对最慢,与2015年相比倒退7位,2020年位居第16位。2.省级数字经济一级指数表5-3至表5-6以2020年数据为标准降序排序,体现了各省级行政区在数字基础设施指数、产业融合指数、投融资指数、数字治理指数上的差异。(1)各省级行政区数字基础设施指数2015-2020年,全国数字基础设施均值分别为22.55、24.62、27.02、29.49、31.92、33.25,总涨幅高达47.45%,发展迅速。设施指数低于全国均值。2016-2020年,18个省级行政区的数字基础设施指数低于全国均值,均超过半数。省份201520162017201820192020广东省 51.78 50.2465.9965.9975.3575.3581.0785.48江苏省 42.61 43.14 49.7553.5353.5358.8858.8860.6560.65浙江省 35.87 36.34 43.33 46.86 52.3056.2456.24山东省 33.70 35.10 40.76 44.72 46.48 49.85北京市 34.13 35.87 42.13 44.53 47.99 49.67河南省27.2928.66 33.85 37.64 40.70 43.55四川省28.0928.02 34.16 38.25 41.38 43.53河北省23.7126.8029.79 33.38 35.76 37.00湖南省23.7625.3628.9231.21 34.43 36.94上海市25.28 32.5830.59 32.70 36.08 36.01湖北省24.8231.3728.6431.49 34.42 35.69安徽省24.5125.4929.0731.74 34.64 35.55福建省23.4627.4827.1529.7932.13 33.35 全国均值22.5524.6227.0229.4931.92 33.25陕西省21.2719.6723.1626.4227.3729.99重庆市19.4622.8424.4326.1629.2229.56江西省18.6523.2622.6225.0027.2929.50广西壮族自治区18.5119.7222.9724.8027.5528.94辽宁省22.6723.4425.2827.0428.1728.56云南省18.3020.4022.5025.3527.3127.87黑龙江省18.6020.1521.8823.4726.8026.98山西省17.4118.5919.8821.6923.4826.25贵州省16.9516.9420.1922.4524.2924.76天津市18.7119.3120.1621.2522.3622.53内蒙古自治区16.9018.2419.4019.9722.2722.34新疆维吾尔自治区15.2720.4218.1620.1721.3021.56吉林省15.8417.5318.8020.0620.3921.50甘肃省15.2315.2417.4719.5920.9021.02宁夏回族自治区14.1116.6916.6217.3519.7919.76海南省11.6117.3412.8814.2215.3315.94西藏自治区9.9011.7313.3614.3815.4515.69青海省10.7015.3713.8313.5014.0314.53(2)各省级行政区产业融合指数31.04、33.15、35.67、39.10、44.15、46.91,涨幅高达51.10%。2015-2017年增长较慢,2019-2020年跨越式增长。广东省连续6年位居省级产业融合指数排行榜第一名。省份广东省 46.72 52.0361.5361.5372.6072.6085.2390.72浙江省 43.55 47.21 51.47 56.1362.8962.8967.2367.23江苏省 44.61 46.54 48.93 52.6257.2357.2360.8460.84上海市 38.75 42.30 45.15 51.3157.7357.7360.5860.58 40.20 42.42 46.70 50.6157.0657.0660.4960.49 35.50 38.08 42.42 45.83 49.41 52.46福建省 34.04 37.28 40.31 42.82 45.60 49.50 33.87 36.45 40.28 45.24 48.13 34.57 37.10 40.56 44.91 47.5628.93 35.77 39.91 47.34 35.67 39.10 44.15 46.91湖北省 35.18 38.55 43.28 46.01湖南省 35.49 38.35 42.89 45.03河北省29.71 36.69 41.59 44.38 36.64 41.47 43.56重庆市29.21 36.45 41.05 43.56江西省28.6429.76 35.88 40.91 43.38河南省28.83 36.54 40.84 43.20广西壮族自治区27.8029.61 40.11 42.6030.35 35.70 40.49 42.5627.0328.68 34.68 38.98 41.22贵州省27.9529.96 38.84 40.77海南省28.1930.19 38.11 40.2725.8927.5229.58 37.22 39.91青海省26.3128.1329.63 37.33 39.78宁夏回族自治区27.5728.89 37.16 39.7425.6527.5229.97 36.84 39.51甘肃省26.9428.5930.32 37.20 39.31西藏自治区26.5628.75 36.78 39.2725.4827.1728.72 40.13 38.72黑龙江省24.9426.5528.54 36.32 38.50新疆维吾尔自治区26.0727.3428.54 35.75 38.04(3)各省级行政区投融资指数18.09、19.71、20.78、19.80、19.68,涨幅为2.73%,增长比较缓慢,并出现了中间数值的回落。2015-2020年,落后于全国均值的省级行余个省级行政区曾出现过明显的指数倒退现象。(4)各省级行政区数字治理指数由表5-6可知,2015-2020年全国均值分别为66.83、67.90、67.87、70.84、71.00、71.09,涨幅为6.38%同样增长缓慢。2015-2020年,落后全国平均水平的省级行政区数量分别是17、17、16、16、17、16,地区间差异有所降低,发展走向均衡。近年来,中国各省级行政区都在着力进行政府数字化转型,促进数字时代政府治理能力和治理水平提升。省份广东省87.2689.9587.7991.0190.8591.1581.7581.7584.5886.5088.6089.5086.87浙江省84.3785.3383.5487.3787.0085.6377.3877.3876.4276.4276.6276.6279.9179.9180.2380.2385.43上海市82.2982.2978.8478.8477.5377.5383.6784.3184.6289.0189.1688.1788.9787.9183.69江苏省88.7888.7288.7590.5788.6282.1682.16河南省73.4973.4974.1374.1377.0977.0978.4678.4678.8878.8878.4678.46贵州省71.3971.3974.4674.4671.5971.5976.0976.0976.1276.1277.5077.50福建省77.4877.4878.6278.6275.8075.8078.8278.8279.2279.2276.9676.96湖北省67.3467.3469.7169.7168.1768.1771.4271.4273.2873.2876.0276.02江西省69.8469.8473.2173.2171.1071.1074.3274.3274.8174.8176.0276.0273.1273.1275.5675.5677.0477.0480.1980.1979.1879.1874.9974.99广西壮族自治区65.5965.5967.0967.0965.6665.6668.5768.5768.9668.9672.9372.93重庆市67.4167.4166.5066.5067.9567.9570.9570.9570.3970.3972.7872.78全国均值66.8367.9067.9067.8767.8770.8470.8471.0071.0071.0971.0966.7566.7564.7464.7469.2169.2171.1471.1470.2770.2770.9570.9564.8464.8465.8665.8662.8262.8268.1468.1467.1567.1570.7570.75湖南省62.1962.1965.9365.9365.1465.1467.8067.8068.7068.7070.1870.18河北省59.5659.5661.1461.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汽车模具2024版生产设备采购及安装合同2篇
- 2024年建筑施工劳动力租赁合同
- 2024版租赁合同标的物详细描述及租赁期限2篇
- 二零二四年度品牌创新实验室建设与合作合同3篇
- 2024版智能电网控制系统ODM定制合作合同2篇
- 2024年两套房产离婚分割合同模板版
- 2024年度租赁合同:办公用房租赁与维修保养服务3篇
- 二零二四年度船舶维护喷漆工程合同2篇
- 2024年学校间研学旅行合作协议3篇
- 2024年度常州住宅二手房交易合同(卖方版)
- 玉溪大红山铁矿二期北采区采矿施工组织设计
- 乐理知识考试题库130题(含答案)
- 2024中考语文复习文学常识题及答案
- 第10课《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第1框《人类社会的存在与发展》同步课堂课件-【中职专用】《哲学与人生》
- 急救医疗管理系统(紫云)
- 中西文化鉴赏智慧树知到答案2024年郑州大学
- HG∕T 4693-2014 工业氟硅酸钾
- 2024至2030年中国四川省智能制造行业市场发展现状及投资方向研究报告
- 2023九年级语文上册 第六单元 写作 学习改写教学设计 新人教版
- DL∕T 1630-2016 气体绝缘金属封闭开关设备局部放电特高频检测技术规范
- 2024年信用管理师(高级)职业鉴定理论考试题库(含答案)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