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寡人之于国也《孟子》一、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目标了解孟子及其“仁政”思想。(二)过程与方法1、学生通过结合注释,借助工具书,同学间相互合作、问老师等方式,归纳整理文言知识,疏通文意,读懂大意。2、通过朗读、讨论,引导学生汲取孟子思想精髓。(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自学,培养学生学会学习文言文的习惯,克服畏难情绪;2、思考孟子思想对于当今的社会指导意义。二、教学重点和难点了解孟子及其“仁政”思想,思考孟子思想对于当今的社会指导意义三、课型讲读课四、课时1课时五、教学设想(方法):自学法、讨论法、朗读法六、教学过程(一)、设置情境,导入新课当今的时代是一个不缺大师的时代,各种各样的大师不断的出现在人们的视野中。但是很多时候这些所谓的“大师”,总是在昙花一现之后便销声匿迹。而真正的大师却是跨越千年,他们的思想仍透露出永恒的智慧和永久的魅力。今天我们便走近这样一位真正的大师—孟子。先看一段微视频,再次领略大师风采。(二)、播放微视频,简介孟子及其政治主张(三)、预习检测(课件展示)(四)、问题探究1、这篇文章你觉得哪一部分写得最幽默,最有趣?2、用“五十步笑百步”的寓指什么?孟子针对什么问题做的比喻?3、梁惠王觉得自己尽心了,具体做法是什么?4、为什么孟子觉得“移粟”“移民”的梁惠王做的不够好?孟子认为怎样做才能真正的“使民加多”呢?要采取哪些措施?有何结果呢?(全班朗读“王道之始”部分)5、孟子的措施和梁惠王的“移民”“移粟”之举区别在哪里?为什么说孟子的措施能从根本上“使民加多”,谈谈你的理解。7、为什么梁惠王的“移民”“移粟”不能让百姓加多?研读课文梁惠王是如何治理国家的?8、生活中你看到的、听到的哪些做法与孟子的这种民本思想是一致的?9、实行王道以后又有哪些措施?结果是什么样子呢?10、为什么孟子特别强调“孝悌”教育?联系当时时代背景谈一谈你的认识。11、孟子的孝悌教育在当今这个时代有没有必要性?为什么?(五)、课堂小结在《寡人之于国也》中,孟子宣传了他的政治主张,提倡实行王道,施行“仁政”,用仁义之心来爱民。一方面要关注民生,主张以民为本,通过发展农业生产,来保民、养民、富民,让百姓养生丧死无憾,衣帛食肉,不饥不寒,让百姓活得有保障,有幸福感。另一方面要重视教化,重视“庠序”教育,以忠信孝悌教育百姓,让他们活得有品质,如此就可以使民风淳朴而天下归心。在那个诸侯争霸、兵连祸结的战乱岁月里,权力泛滥成灾,各种不同的权力竞相角逐。秦国用商鞅,楚魏用吴起,齐国用田忌、孙膑……虽然孟子的这种利于百姓的民本思想无法满足当时统治者急功求利的紧迫需求,甚至被人以为“迂远而阔于事”,但这种思想却穿越时空,像我们展示着一种永恒而持久的魅力!今天我们读《孟子》,感受到那颗博大的仁爱之心,感受到那种尊重规律、保护环境的朴素思想。我们走近大师,倾听孟子振聋发聩的教诲。他用犀利的目光逼视着后人向人性看齐,向道德看齐,向规律看齐!(六)、布置作业课后探究:最后一段展现孟子具有怎样的人格?联系全文,谈谈孟子是一个怎样的人?(七)、板书设计寡人之于国也孟子民本孝悌民本孝悌梁惠王暴政孟子仁政学情分析《寡人之于国也》是人教版必修三第三单元的第一课。是战国中期儒家大师孟子的论说文,文章说理形象、论辩有力,且比较能够体现孟子的仁政主张。在初中时,学生已经接触过他的《孟子两章》中的《得道才多助,失道寡助》和《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两文所表现的主要思想与本文基本一致。高一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与自主学习能力都较初中有长足发展,且对于词类活用、特殊句式等文言现象都有所了解,已经具备了自主学习古文的能力。本文语言障碍较小,想让学生通过自学——结合注释、借助辞书、同学合作、教师答疑等方式,自己归纳整理重点实词、虚词、特殊句式等文言知识,以达到疏通文意、了解主要内容的目的。让学生提前了解孟子所处的时代诸侯争霸民不聊生的社会背景。本课的重点放在对孟子思想精髓---“仁政”思想的理解和其思想的现实意义的探究上。希望学生能调动自己的生活经验来体会孟子思想的现实意义。基础较差的学生以掌握文言知识为学习重点,基础好的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课下阅读《孟子》。效果反思这节课在一系列问题的引领下,让学生深入思考,积极探讨,层层推进。针对预设的问题,学生思维开阔,各抒己见。教学环节中针对现实的思考,激发学生的表达的兴趣,学生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和阅读经验,关注现实,思考现实,评论现实。这个过程中文言文教学做到学以致用,古今互动的效果。同时文言知识得以积累、理解,能力得以运用,在讨论中,学生和学生思维发生碰撞,学生在讨论中充分体验说的乐趣和说的畅快,同时也很好的理解了孟子的民本思想以及现实的指导意义。但是课堂上教师讲得太多,引导太多,从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学生的自由思考,制约了学生自由思维。本来想将朗读作为学生理解文本的一个重要手段,但是实际操作过程中学生还是读得少。学生还是应该在琅琅的读书声中由浅入深,不知不觉的走进文本。还有课堂上个别问题提问不够明确,所以学生回答问题时没有明确的方向。提问的学生相对集中,个别学生活动较多,而忽略了面上的展示,忽略了其他学生的思维展现,让其他学生丧失了交流的机会。教材分析《寡人之于国也》是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三第三单元的第一篇课文,这个单元主要学习古代议论性散文。本课主要记述了一段孟子与梁惠王关于“民不加多”的讨论,揭示了孟子的“仁政”思想,在艺术上,大量采用比喻、排比、夸张的艺术手法。孟子“仁政”思想透露出永久的智慧,在当今社会中有很强的现实现实性和指导性。学生通过对这篇优秀的古代文学作品的学习,体会其中蕴涵的民族文化、智慧和精神,为形成一定的传统底蕴奠定基础。并学会用历史发展的角度理解古代文学作品的内容价值,用现代观念审视其思想的积极性。本课内容采用一课时完成。《
寡人之于国也》练习一、双基夯实
1.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注音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A.数(cù)罟
洿(kuā)池
弃甲曳(yè)兵
B.孝悌(tì)
饿莩(fú)
养生丧(sānɡ)死
C.狗彘(zhì)
鸡豚(tún)
庠(xiánɡ)序之教
D.衣帛(bó)
畜(chù)养
请以战喻(yù)
【答案】C(A.洿:wū;B.莩:piǎo,D.畜:xù)
2.下列句子中的加点词,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A.邻国之民不加少牺牲玉帛,弗敢加也
B.直不百步耳系向牛头充炭直
C.弃甲曳兵而走斩木为兵,揭竿为旗
D.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日出江花红胜火
【答案】C(A加:①更,②夸大;B直:①只,不过,②通“值”,价钱;C兵:兵器;D胜:①尽,②超过,胜过。)
3.下列句子中不含实词活用现象的一项是()
①填然鼓之,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
②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
③五亩之宅,树之以桑
④五十者可以衣帛矣
⑤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
⑥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
⑦斯天下之民至焉
⑧移其粟于河内
A.⑤⑦⑧
B.①③⑤
C.③⑥⑧
D.②④⑤
【答案】A(①鼓,名词动用;②王,称王;③树:种植;④衣,穿;⑥丧,埋葬。)
4.下列句子的句式与“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相同的一项是()
A.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也
B.夫晋,何厌之有
C.非其夫人之所织则不衣
D.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
【答案】B(都是宾语前置)
5.下列各项中都属于孟子的“仁政”措施的是()
①养生丧死无憾②不违农时③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④五亩之宅,树之以桑⑤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⑥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A.①②③
B.②④⑤
C.②③⑥
D.①④⑤
【答案】B
6.对课文意思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梁惠王“移民”“移粟”的措施,并没有使人民增多,因此就向孟子提出了疑问。
B.孟子用“五十步笑百步”的故事反问梁惠王,使梁惠王落入自己设下的圈套。
C.孟子在此文中一定程度地揭露了社会的不平等。
D.所谓行仁政就是要以保民为职分。
【答案】B(“落入自己设下的圈套”不当)
7.对文章所表现出的作者的思想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孟子重点批评了梁惠王在荒年所采取的移民移粟的政策。
B.孟子认为只有实行“仁政”,才能以“王道”统一天下,他描述了理想的社会生活图景。
C.孟子就梁惠王希望“寡人之民”“加多”而提出了自己的意见。
D.孟子委婉地批评当时统治者不顾人民死活,还要寻找托辞的做法。
【答案】B
8.下列说法错误的一项是()
A.孟子(前372-前289年),名轲,字子舆,战国时邹(现邹县东南)人。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曾受业于孔伋(孔子的孙子)的再传弟子。
B.孟子30岁左右收徒讲学。44岁开始周游列国,晚年回到家乡讲学著述,直到去世。后世统治者都把他作为尊崇的偶像,元文宗时封他为“亚圣”。
C.《孟子》共七篇,由孟轲及其弟子编成,分别为《梁惠王》《公孙丑》《滕文公》《离娄》《万章》《告子》《尽心》。各章又都分为上下两篇,涉及政治活动、政治学说以及哲学、伦理、教育思想等。
D.南宋时,朱熹把《孟子》与《礼记》中的《大学》《中庸》两篇以及《论语》合为“四书”,成为后世(如明、清两代)科举考试八股文的唯一的取材依据。
【答案】A(孟子是孔伋的再传弟子。)
二、文本精品
阅读下列文段,完成9~12题。
“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数罟不入洿池,鱼鳖不可胜食也;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谷与鱼鳖不可胜食,材木不可胜用,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也。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亩之田,勿夺其时,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涂有饿莩而不知发,人死,则曰:‘非我也,岁也。’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曰:‘非我也,兵也’?王无罪岁,斯天下之民至焉。”
9.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①斧斤以时入山林②申之以孝悌之义③何异于刺人而杀之④斯天下之民至焉
A.①与②相同,③与④相同
B.①与②不同,③与④不同
C.①与②相同,③与④不同
D.①与②不同,③与④相同
【答案】B(以:介词,按照/介词,用。之:代词,代人/助词,的。)
10.下列选项中加点词的古今意义不相同的一项是()
A.五十者可以衣帛矣。
B.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C.黎民不饥不寒。
D.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答案】D(然而:古,这样却,是两个词;今:连词,表转折,是一个词。)
11.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用法与例句不同的一项是()
例句:填然鼓之
A.五亩之宅,树之以桑
B.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
C.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D.弃甲曳兵而走
【答案】D(例句中“鼓”为名词用作动词,ABC三项均为名词用作动词,D项没有活用现象。)
12.下列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孟子提出发展生产的三条措施,认为生产发展,使百姓安居乐业,这是行王道的根本。
B.孟子用“狗彘食人食”和“涂有饿莩”的事实深刻地揭示了当时社会的不平等。
C.孟子用“刺人而杀之”归罪于“兵”的比喻,表明害民的是荒年。
D.文章最后一句是说大王不要归咎于年成,而是要反省自己,革除虐政,施仁政,行王道,那么天下的百姓都会来归顺了。
【答案】C(“表明害民的是荒年”有误。)
三、课外延伸
阅读下文,回答13~16题。
万章①问曰:“孔子在陈,曰:‘盍归乎来!吾党之小子狂简,进取,不忘其初。’孔子在陈,何思鲁之狂士?”孟子曰:“孔子‘不得中道而与之,必也狂狷乎②!狂者进取,狷者有所不为也。’孔子岂不欲中道哉!不可必得,故思其次也。”
“敢问何如斯可谓狂矣?”曰:“如琴张、曾晳、牧皮者③,孔子之所谓狂矣。”“何以谓之狂也?”曰:“其志嘐嘐然④,曰:‘古之人!古之人!’夷⑤考其行,而不掩焉者也。狂者又不可得,欲得不屑不洁之士而与之,是狷也,是又其次也。孔子曰:‘过我门而不入我室,我不憾焉者,其惟乡原乎⑥!乡原,德之贼也。’”
曰:“何如斯可谓之乡原矣?”曰:“‘何以是嘐嘐也?言不顾行,行不顾言,则曰,古之人!古之人!行何为踽踽⑦凉凉?生斯世也,为斯世也,善斯可矣。’阉然媚于世也者,是乡原也。”
万章曰:“一乡皆称原人焉,无所往而不为原人,孔子以为德之贼,何哉?”曰:“非之无举也,刺之无刺也。同乎流俗,合乎污世。居之似忠信,行之似廉洁,众皆悦之,自以为是,而不可与入尧舜之道,故曰‘德之贼’也。孔子曰:‘恶似而非者,恶莠,恐其乱苗也;恶佞⑧,恐其乱义也;恶利口,恐其乱信也;恶郑声,恐其乱乐也;恶紫,恐其乱朱也;恶乡原,恐其乱德也。’君子反经而已矣⑨。经正,则庶民兴;庶民兴,斯无邪慝⑩矣。”
(节选自《孟子•尽心下》)
【注】①万章:孟子的门徒。②狷(juàn):洁身自好。③琴张、牧皮:未详。曾晳:孔子的弟子。④嘐嘐(xiāoxiāo):志大言大的样子。⑤夷:句首助词,无义。⑥原:同“愿”,谨善。⑦踽踽(jǔjǔ):独自走路,孤单的样子。⑧佞(nìnɡ):能说会道。⑨慝(tè):奸邪。
13.对下列句子加点词的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A.吾党之士狂简简:威仪堂堂
B.夷考其行,而不掩焉者也掩:遮蔽、遮盖
C.过我门而不入我室,我不憾焉者憾:仇恨、怨恨
D.孔子以为德之贼贼:残害……的人
【答案】C(应为“遗憾,不满意”)
14.以下五句分别编成四组,全都批评“原人”的一组是()
①非之无举也
②孔子以为德之贼
③恶利口,恐其乱信也
④居之似忠信
⑤言不顾行,行不顾言
A.①③④
B.①②④
C.③④⑤
D.②③④
【答案】B(批评原人的内容在文中第6自然段,第③句实际上是批评狂放之人的。)
15.下列叙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孟子的弟子万章,对孔子身在陈国却思念鲁国的狂放之士感到不解,认为是错误的。
B.孔子在交友的过程中,首选中道之士,次而选狂放之士,再次选狷介之士;对于乡原之士深恶痛疾,不与交往。
C.孟子认为狂放之士虽然胸怀大志,并能讲一番道理,但他们的行为却常常不能与他们的语言相一致。
D.孟子认为,孔子身在陈国却思念鲁国的狂放之士是正确的。
【答案】A(万章只是不解,并没有认为是错误的)
16.翻译下列句子。
(1)非之无举也,刺之无刺也。同乎流俗,合乎污世。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经正,则庶民兴;庶民兴,斯无邪慝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1)责备他却举不出错误,斥骂他却没有什么可斥骂的,他只是混同于流俗,迎合于污世。(2)道正就会使百姓积极;老百姓积极起来,就没有邪恶了。
参考译文:
万章问道:“孔子在陈国说:‘何不回去呀!我的门徒志大狂放,进取不忘根本。’孔子在陈国,为什么思念鲁国的狂放之士?”孟子答道:“孔子说过:‘遇不到言行中庸之士同他交往,一定能(结识)狂放之人和狷介之士吧!狂放的人能进取,洁身自好的人有不做的事情。’孔子难道不想结交中庸之士吗?不能一定得到,所以只想那次一等的人。”
“请问什么样的人才能称做狂放的人?”答道:“像琴张、曾晳、牧皮这样的人,就是孔子所说的狂放的人了。”“为什么说他们是狂放的人呢?”答道:“他们志向远大说话夸张,总说:‘古代的人!古代的人!’考察他们的行为,却不能跟语言相符。狂放的人又不能得到,就想得到不屑于做不干净的事的人而跟他交友,这就是狷介之士,这又是次一等的了。孔子说:‘经过我的大门却不进入我的屋子,我不对他不满意,那只有好好先生吧!好好先生,就是残害道德的人。’”
问道:“什么样的人就可以称他好好先生呢?”回答说:“(好好先生批评狂放之人说)‘为什么这样志高言大呢?话语不照应行为,行为不照应话语,就只说‘古代的人,古代的人!’(又批评狷介之士说)‘行为为什么这样孤独冷落?’(又说)‘生在这个社会,为这个社会做事,能好一些就可以了。’光滑玲珑献媚世人的人,这就是好好先生。”
万章说:“全乡的人都叫他老好人,他也无处不表现出是个老好人,孔子认为他是残害道德的人,为什么呢?”回答说:“非难他却举不出什么错误;责骂他却没什么可责骂的,他只是混同于流俗,相合于污世,居家好像忠厚诚实,行动好像方正纯洁,众人都喜欢他,自己也认为做得正确,但不能进入尧舜的道德规范,所以是‘残害道德的人’。孔子说过:厌恶似是而非的东西,厌恶狗尾草,怕它弄乱了禾苗;厌恶巧言谄媚,怕它弄乱了道义;厌恶夸夸其谈,怕它弄乱了诚实;厌恶郑国音乐,怕它弄乱了雅乐;厌恶紫色,怕它弄乱了红色;厌恶好好先生,怕它弄乱了道德。君子(使一切事)回到正道罢了。道正百姓就会积极,百姓积极,就没有邪恶了。”新课标人教版必修三《寡人之于国也》课后反思1、教学目标的达成上,突出重点、难点,“小”而“实”的目标定位,使学生在本节课的学习过程中的确能有所得:知识与能力目标上,训练到了学生的“听”“说”“读”的能力;2、.本文语言障碍较小,让学生通过自学,结合注释、借助辞书、同学合作、教师答疑等方式,自己归纳整理重点实词、虚词、特殊句式等文言知识,并疏通文意、了解主要内容,有效节省了课堂时间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4年度电气设备安装与维修合同
- 总经理聘请合同模板
- 房地产代理合同范文:委托与代理
- 代理合同:房地产估价委托协议书
- 广告业务经营权转让合同
- 产品责任保险合同专业版解析
- 自动化机器租赁协议
- 2024装修工程转包合同范本
- 年度长期合作协议范例
- 全面购销合同模板珍藏
- 君子自强不息课件
- 2022人教版高二英语新教材选择性必修全四册课文原文及翻译(英汉对照)
- WDZANYJY23低压电力电缆技术规格书
- 抗高血压药物基因检测课件
- 医院管理医院应急调配机制
- (公开课)文言文断句-完整版课件
- 小学生性教育调查问卷
- 医院感染管理质量持续改进反馈表
- 旅游行政管理第二章旅游行政管理体制课件
- 学生岗位实习家长(或法定监护人)知情同意书
- 卫生院关于召开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培训会的通知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