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历史-七年级下册16课《中外交往与冲突》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_第1页
初中历史-七年级下册16课《中外交往与冲突》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_第2页
初中历史-七年级下册16课《中外交往与冲突》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_第3页
初中历史-七年级下册16课《中外交往与冲突》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_第4页
初中历史-七年级下册16课《中外交往与冲突》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PAGE3PAGE七年级下册第16课《中外交往与冲突》教学设计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了解郑和下西洋、戚继光抗倭、葡萄牙攫取澳门的居住权等基本史实。理解明朝对外关系的变动。培养合作探究、口头表达、对比分析、综合归纳、历史评价等能力。

过程与方法:创设情境,达到神入历史,深入理解。问题分解导学,剖析图文史料,倡导质疑精神,论从史出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习郑和船队的开拓精神与戚继光抗击侵略的爱国精神。认识国力是外交基石。使学生感受郑和、戚继光的人格魅力,以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和健全的人格。教学重点、难点重点:郑和下西洋的史实和戚继光抗倭的事迹。难点:本课涉及的时空概念较多,古今地名有差异,给学生的学习带来不便。难点解决方法:试图通过多媒体教学软件调动学生多种感官的活动,并把历史事件与时间、空间紧密地联系起来,从而使学生形成准确的时空概念。教师准备:1、课前从网络上搜集有关资料和图片,精心设计历史问题,制作多媒体教学课件。2、预设学习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问题及处理方法教学过程[导入新课]从上节课开始我们进入了明朝历史的学习,了解了“明朝的建立”及“君主集权的加强”。那么在这一时期的中外关系怎样呢?(出示第16课标题)我们说既有友好交往又有激烈的冲突。今天我们来共同学习第16课,作一番详细的了解。首先我走进历史影院观看一段视频,看完后请大家说说你的所见、所闻、所想?(鼓励学生发言)过渡:600年前郑和用智慧为舵,意志为桨央企和平的风帆,创造了世界航海史上的壮举,这节课让我们穿越时回到明朝,体会一路传播友谊的成就感,感受激烈的战争场面。开始我们奇妙的旅行。(出示目标:生齐读)。下面我们就一起去重温这段中国航海史上最为壮丽的诗篇本课我们将从三个篇章进行学习第一篇章:海上史诗——唱友好;第二篇章:东海扬威——话冲突;第三篇章:沧海桑田——议感悟第一篇章:海上史诗——唱友好;下面让我们阅读教材93——95页进入第一篇章的学习(生自主预习)通过预习我们一起为郑和建一个名人档案环节一、建一个名人档案姓名:生活朝代:民族:主要事迹:历史地位:环节二、重走郑和路视频播放通过重走郑和路我们来感受郑和下西洋的盛况生小组讨论填写表格环节三:我随郑和下西洋请一位同学演示课件,带领同学们一同探寻郑和的足迹。(讲述过程中注意:时间、出发地、途经今天哪些重要地区、国家、城市?穿越哪些重要海峡、港湾?最远到达哪里?)师:明确,明代的西洋是指什么地方?指导学生阅读书P93注解回答:文莱是东南亚一个小岛,却是一个重要的分界点。我国古代将文莱以西东南亚和印度洋沿岸地区称为西洋,以东称为东洋。(出示课件,明确文莱具体地理位置)环节四:图表分析:郑和下西洋的影响(1)出示表格我们先说意大利人哥伦布。哥伦布于1492年率领西班牙船队横渡大西洋,发现了新大陆美洲。他们的业绩确实值得人们称颂。郑和下西洋,比哥伦布早了87年,而船队的规模、船只的大小等,更无法同郑和相比:他的几次航行,船只只有三四艘,最大的载重量只有一百二十吨;人数仅为一二百人。而郑和的船队超过两百艘,其宝船的载重量达到一千多吨,船队总人数达二万多人。课件展示:因此郑和下西洋是世界航海史上的壮举,郑和不愧是一位伟大的航海家。郑和船队在各国受到怎样的接待?(出示1985年郑和下西洋580周年纪念邮票)请同学仔细观察2—4邮票,描述场景,猜想所到地区。票2:东南亚郑和同国王乘坐大象接受当地居民载歌载舞的欢迎票3:阿拉伯进行商品交易猜想交换什么物品?票4:非洲受到当地黑人的热烈欢迎赠送长颈鹿郑和所到之处,大都受到当地居民热烈的欢迎,与此同时许多国家的使臣甚至国王搭乘他们的船只来中国访问。课件展示:郑和下西洋促进了与亚非的经济文化交流,促进了与亚非的友好关系。环节五:再现郑和魂:分组讨论:1、通过刚才的活动,我们知道郑和下西洋取得巨大成功,那么郑和取得成功的因素有哪些呢?我们通过材料来思考一下(课件出示材料)材料一:宋朝的造船业居世界首位,那时候,中国的海船,船体大,装载多,结构坚固,抗风力强,能战惊涛骇浪。船上装有指南针,能准确地辨别航向。外国商人都愿意乘坐中国的海船。材料二:郑和本姓马,回族,家庭的薰陶,使他从小培养了吃苦耐劳的精神和英勇无畏的气概。材料三:郑和航海的船队,由大小船只200多艘,其中大船第一次就有63艘,每次出海27000多人,船上带着大量的丝绸、瓷器。每到一个国家都受到热烈的欢迎。生小组合作讨论得出结论回答要点:①宋朝以来发达的造船业指南针应用于航海事业②郑和吃苦耐功和英勇无畏的精神。③当时明朝前期国力强盛(根本原因)环节六:历史与今天:当今世界的主题是和平与发展,但是地区之间的矛盾冲突仍然存在,学习了郑和下西洋,你认为我们今天国与国之间的交往应遵循什么原则?(生畅所欲言)第二篇章:东海扬威——话冲突;生读课本96页自主预习:环节一:建英雄档案:指名学生回答,环节二:看救国壮举:生看视频英雄的主要事迹有哪些?小组合作后,代表上台指图展示讲解抗倭背景及经过。环节三:品民族精神:为什么戚继光能取得抗倭的胜利?思路提示指导学生从人心向背、军队、策略、指挥,几个角度讨论回答。1、“人心向背”反侵略正义战争,得到人民的支持。2、军队:纪律严明,战斗英勇,同时军民配合,同仇敌忾;3、策略:运用正确的战略战术;4、戚继光:军事韬略,指挥才能,高尚品德。所以我们说戚继光是中华民族伟大的民族英雄!反侵略正义战争,符合人民利益。得道多助,失道寡助。谈起“戚家军”我们就想起“岳家军”。谈起戚继光抗倭,我们想起岳飞抗金,文天祥抗元。他们有什么共同之处值得我们学习呢?(学生回答)岳飞、文天祥名垂千古,但都不被称为民族英雄。而戚继光却被称为“民族英雄”,为什么?那么什么人才是“民族英雄”?回答要点:满族、蒙古族都是中华民族的一员。属民族内部纷争。只有抗击中华民族以外的外国侵略者的英雄人物才被称为民族英雄。戚继光继承父职后,曾写下这样的诗句:生齐读“封侯非我意,但愿海波平。”联系课文中他的诗句,你认为他有什么高尚的品质值得人们学习?[学生回答]表达了戚继光决心将自己的一生和抗倭事业结合起来,使自己处在时代激流的中心,为民族、为国家做出贡献的决心。戚继光能在国家危难之时立下远大志向,挺身而出,时刻以国家和民族安危为己任的高尚品质,值得我们学习。另外,“封侯非我意,但愿海波平”则更明确地表明戚继光为驱逐倭患、保卫海防、拯救百姓于水火,而并非追求个人功名的崇高品质。过渡:刚才共同了解了明代我国东南沿海遭受外来入侵的史实,此时还有一处地方受到西方殖民者的骚扰。葡萄牙攫取在澳门的居住权首先我们朗诵诗歌。齐读《七子之歌》知道这诗名字和作者吗?(《七子之歌》,闻一多著名学者、诗人)该诗写于1925年3月,是闻一多有感于近代西方列强占我国领土而作。共分七个部分,将七处地方喻为与母亲离散的孤儿对祖国的眷念。这首歌所表现的是我国哪一处地方被列强霸占?(澳门)澳门近代是被西方哪个国家强占的?(葡萄牙)早在16世纪,西欧国家相继开始殖民扩张。最早将魔爪伸到东方的就是葡萄牙。但是我们说这一时期“葡萄牙攫取在澳门的居住权”。思考:这里的“攫取”“居住权”是什么意思?为什么不说葡萄牙人夺取了澳门的居住权?或葡萄牙人把澳门占为己有?回答要点:葡萄牙人是通过贿赂、欺骗的方式,堂而皇之地住下来。他们用的是不正当的手段,所以叫“攫取”。这是澳门被葡萄牙长期居留的开始,但他们只拥有“居住权”,澳门的主权仍属中国。历经445个寒暑,1999年12月20日澳门终于回祖国。澳门离开祖国母亲的怀抱确实太久了第三篇章沧海桑田议感悟:明朝末年,明政府召开了“关于明朝的外事活动”的新闻发布会,假如你是负责这一活动的大臣,你将会宣布明朝有哪些重要的外事活动?这些活动说明了什么?(生讨论)朝前期是世界最发达国家之一,郑和下西洋同亚非各国的的经济和文化交流频繁,属于友好交往;明朝中后期国势日渐衰落,倭寇入侵,倭患猖獗,戚继光领导了反侵略的抗倭斗争,并取得了胜利。然而中国与外来侵略势力的矛盾却日益尖锐,于是就有了葡萄牙殖民者的入侵,他们攫取在我国澳门的居住权,并在那里开始了殖民活动。后两者表现为冲突与战争。明代对外交往的特点的演变,非常直观地反映了当时处于封建社会的中国,在世界范围内已经落后了。轻松闯关:练习题结束语:学习这一课我们仿佛登上了时光宝船,完成了一次奇妙的旅行,回望六百年前郑和七下西洋给我们留下了丰厚的文化遗产,戚继光抗倭留给我们可贵的民族精神。俗话说思想有多远,步伐才能走多远;目光有多宽广,胸怀才多博大。让我们以郑和和戚继光这样的历史人物为榜样,在自己的学习生活中开创更加美好的明天。《中外交往与冲突》学情分析教学对象:肥城市桃都中学七年级学生学情分析:七年级学生经过上学期的历史学科的学习,具备了一定的历史基础知识和综合分析能力。。初一的学生好奇心强,教师教学中要注重活跃课堂气氛,激发学生的好奇心,从而使学生对学习内容产生兴趣。如果一开始就能抓住学生的求知心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就可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1)心理状态:经过初一上学期的学习,本年级的学生初步具备历史比较、分析能力,既有对历史的浓厚兴趣,也具备一些理性分析能力,因此教学中要注意趣味性与学科严谨性、科学性相融合。并且学生自我表现欲较强,思维活跃,在历史课堂上通过积极地创设历史情境与问题情境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进而培养学生的历史学科能力与合作探究能力。(2)知识储备:学生对与本课相关的一些外交故事有所了解,但是对此阶段的历史认知不够全面;同时,学生关注电视媒体或者网络,同时由于七年级学生还没有接触世界史,新航路的开辟哥伦布等人的成就认识有限等等,使得学习过程中存在一定难度。(3)思维能力: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历史基础知识和分析问题的能力,但不会用辩证的观点看问题。思维方式仍偏重于形象思维,对史实的理解尚缺乏正确的认识,需要教师引导才能转化为正确的认识;同时教师应当在教学中逐步加强对学生抽象思维的训练。(4)个性特点:学生的视野相对较为狭窄,教师可以利用现代教育技术,发挥网络资源的优势,丰富教材拓展学生的视野。同时进入七年级下学期,学生的两极分化已经出现趋势,这就要求教师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面向全体学生。《中外交往与冲突》效果分析这是一节可以对学生进行爱国教育的好课,本课内容讲的是明清对外关系中有关郑和下西洋以及抗击外来侵略的斗争的史实。其中包括郑和下西洋、戚继光抗倭、葡萄牙攥取在澳门的居住权,通过对基本史实的学习,了解事件经过,感受中国人民反抗侵略的英勇斗争精神,学会评价历史人物。通过教具和历史地图册的辅助,使学生直观、形象地掌握识别和使用历史地图的基本技能。了解郑和下西洋、戚继光抗倭的经过,从中正确认识郑和下西洋、戚继光抗倭在中外交往和中华民族反侵略斗争中的重要地位并能依托历史事实来客观、公正地评价历史人物。阅读课文中提供的历史材料及补充的课外材料,使学生初步学会阅读历史材料,并从材料中获取有效信息的方法。通过台湾的历史沿革这一主题,对历史上台湾的情况作一归纳,使学生学会从历史事实中得出结论,初步学会论从史出的方法,说明郑和下西洋在历史上的巨大影响和意义。通过学习郑和下西洋、戚继光抗倭等,感受明朝的强大和中国人民反抗侵略的英勇斗争精神。从课堂中学生的反映,师生之间的互动,及课后练习的完成情况来看,本课的教学目标均能出色地达成。但在教学过程中过多的地让学生去搞活动,如讲故事、分析人物、分析事件、讨论问题等等,都由学生包揽。缺少了教师自身的活动,少了教师的组织和引导,同样也少了师生之间的合作。而这极易导致教学中秩序的失控并影响教学过程的推进,进而影响教学效率。所以在今后的教学中课堂活动时教师要起到引导作用,明确活动的目标,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锻炼他们的能力,使课堂活动有的放矢不流于形式。《中外交往与冲突》教学反思本课是人教版初中历史教材七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社会的危机》的第二课,主要讲述郑和下西洋和戚继光抗倭两个历史事件。在教学设计方面,本课有以下几个特点:第一:注重把课标分解为学习目标来设计教学内容。比如,课标要求“了解郑和下西洋的航海壮举”,我分解为以下学习目标来进行教学设计:1、 通过阅读材料(教材中的或补充的史料),学生准确无误地说出郑和下西洋的概况:时间、次数、规模、最远到达范围。2、 通过小组合作或阅读史料,让学生讲述郑和下西洋的路线;体验郑和下西洋的艰辛,学习郑和的开拓精神。通过这一环节的学习,让学生养成阅读材料、提取信息的能力、识图能力和归纳能力,提高历史的时空概念感觉。3、 通过对比郑和下西洋和欧洲航海家的航海活动(表格形式),学生养成多角度分析、评价历史事件的能力。第二、注重“论丛史出”。在分析郑和下西洋的目的、成功原因、历史地位、历史影响、明朝抗击倭寇的原因这些问题时,我都用课件展示了几则历史材料,引导学生通过阅读史料,得出结论。并且为了让学生更好的抓住材料的核心,展示材料时,我把材料的关键词或关键句用横线标示出来,每则材料展示过程中,都给与学生一定阅读和思考时间。第三、注重对学生进行正确情感价值观的教育。在讲郑和下西洋和评价戚继光时,我都注意引导学生思考和感悟两位历史人物所具备的品格,希望借此培养学生坚持不懈、勇往直前、热爱祖国的精神。第四、发挥学生的课堂“主体”地位。本课,我设计让学生介绍“郑和”生平;让同桌之间讲述郑和下西洋路线;让学生上台当“小老师”;让学生通过观看视频和阅读材料,自然地得出结论;并联系当前我国“海洋权益争夺”纠纷来拉近历史和现实的距离,这些教学设计都体现“以学生为本”的理念。主要收获:1、整体设计上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平台互动,全面和谐发展的新课程理念。2、探究活动上宏观与微观视角转换自如,注重历史意识与批判性思维训练,彰显学科魅最大困惑:面对信息量极其丰富的教学内容,如何才能实施真正的有效教学。《中外交往与冲突》教材分析《中外交往与冲突》讲的是明朝建立后,明初的统治者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加强了中央集权。明前期,是当时世界上最发达的国家之一,郑和七下西洋,同亚非各国的经济和文化交流频繁,属于友好交往;明中后期,国势日渐衰落,倭寇入侵、倭患猖獗,戚继光领导了反侵略的抗倭斗争,并取得了胜利,然而中国与外来侵略势力的矛盾却日益尖锐,于是就有葡萄牙殖民者的入侵,攫取在我国澳门的居住权,并在那里开始了殖民活动。本课为人教版七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第16课,属于外交史的内容,但在教材中却起了重要的过渡作用。第15课《明朝君权的加强》一课,讲述了明太祖与明成祖两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