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与健康演示文稿_第1页
环境与健康演示文稿_第2页
环境与健康演示文稿_第3页
环境与健康演示文稿_第4页
环境与健康演示文稿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环境与健康演示文稿当前第1页\共有34页\编于星期一\7点优选环境与健康当前第2页\共有34页\编于星期一\7点自然环境(物质环境)社会环境(非物质环境)原生环境:次生环境:地质环境生产环境生活环境指天然形成的并基本上未受人为活动影响的环境。指人类活动影响下形成的环境当前第3页\共有34页\编于星期一\7点(二)构成环境的主要因素

生物因素、化学因素、物理因素及社会心理因素。(三)生态系统与生态平衡1.生态系统(ecosystem)(P10)生物群落与周围环境相互作用,通过物质循环与能量交换共同构成的生物与环境的结合体。组成生态系统的四个部分: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非生命物质2.生态平衡(ecologicalbalance)(P10):生态系统中的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之间,生物群落与非生物环境之间,物质能量的输入和输出,生物学种群和数量,以及各种群之间的比例,始终保持一种动态平衡的关系。当前第4页\共有34页\编于星期一\7点当前第5页\共有34页\编于星期一\7点二、人与环境的关系(一)人与环境物质的统一性(P12)当前第6页\共有34页\编于星期一\7点(二)人对环境的适应性(P13)(三)人与环境的相互作用(P13)当前第7页\共有34页\编于星期一\7点三、环境污染

由于各种人为的或自然的原因,使环境的构成发生重大变化,并造成环境质量恶化,破坏了生态平衡,对人类健康造成直接的、间接的或潜在的有害影响,这种现象称之为环境污染(environmentalpollution)(P15)。严重的环境污染叫公害(publicnuisance)。因严重的环境污染而引起的区域性疾病称之为公害病(publicnuisancedisease)。当前第8页\共有34页\编于星期一\7点(一)环境污染物的来源(P15)1.生产性污染:工业三废(废水、废气、废渣)2.生活性污染:生活三废(粪便、垃圾、污水)3.其他污染:

交通性污染:主要是汽车尾气中所含HC、NOx、B(a)P、CO、Pb等。

物理性污染、抗生素滥用、自然灾害污染物的种类进入环境并能引起环境污染的物质叫做环境污染物(pollutant)。主要分三大类:

1.化学性;2.物理性;3.生物性当前第9页\共有34页\编于星期一\7点(二)污染物在环境中的分布及转归

1.相互渗透

当前第10页\共有34页\编于星期一\7点2.生物富集(bioconcentration)和生物放大(biomagnification)(P11)

一些重金属和难分解的有机化学物可在生物体内蓄积,使生物体内的浓度远远高于其在环境介质中的浓度这种现象叫生物富集。环境中某些污染物沿食物链在生物体之间转移,并在生物体内的浓度逐级增高,使高位营养级生物体内的浓度高于低位营养级生物体内的浓度。这种过程为生物放大作用。

当前第11页\共有34页\编于星期一\7点举例:在DDT浓度为0.00005PPM湖水中生长的藻类物质其DDT含量为0.04PPM、鱼为2.07PPM、水鸟类为75.5PPM

若以富集系数表示:湖水→藻类→鱼类→水鸟类

1

800(倍)41400(倍)

1.51×106(倍)

环境污染物发生生物放大作用必备条件:

①环境化学物质易为各种生物体吸收;②进入生物体类的环境化学物质较难分解和排泄;③在生物放大过程中多通过食物链进行;④污染物在生物体内逐渐积累时,尚不会对该生物体造成致命性伤害。当前第12页\共有34页\编于星期一\7点3.转化⑴物理转化;⑵化学转化;⑶生物转化;当前第13页\共有34页\编于星期一\7点四.环境污染物的吸收、分布、代谢和排泄(一)环境污染物的吸收1、呼吸道2、消化道3、皮肤(二)环境污染物在体内的分布于储存1、分布2、储存(三)环境污染物在体内的转化(四)环境污染物的排泄当前第14页\共有34页\编于星期一\7点五.环境污染物的常用毒性指标(一)致死剂量(lethaldose)

包括:①绝对致死剂量(absolutelethaldose,LD100);②最小致死剂量(minimallethaldose,LD01);③最大耐受剂量(maximaltolerancedose,LD0);④半数致死剂量(medianlethaldose,LD50)(二)阈剂量(thresholddose)

可分为:急性阈剂量(acutethresholddose,Limac);

慢性阈剂量(chronicthresholddose,Limch)(三)最大无作用剂量(maximalnoeffectdose,ED0)(四)安全限值.当前第15页\共有34页\编于星期一\7点六、环境污染物对健康的影响(一)人体对环境污染作用的反应(p23)

1.正常调节2.代偿状态3.失代偿状态当前第16页\共有34页\编于星期一\7点死亡患病机能代偿生理反应异常变动生理反应正常范围内的变动正常调节代偿状态

失代偿状态

作用强度人体对环境致病因素的反应当前第17页\共有34页\编于星期一\7点

生物标志物(biomarker)(p23):生物体内发生的与发病机制有关联的关键事件的指示物,是机体由于暴露各种环境因子所引起机体器官、细胞、亚细胞的生化、生理、免疫、遗传等任何可测定的改变。分为暴露生物标志物、效应生物标志物、易感性生物标志物。(二)环境污染物对人群健康影响的特点(P24)

1.广泛性2.多样性3.复杂性

4.长期性当前第18页\共有34页\编于星期一\7点(三)环境污染对人体健康的危害

1.特异性损害

⑴急性作用短时间大量的有害物质进入机体可引起急性中毒

⑵慢性作用

①慢性中毒(chronicpoisoning)污染物低浓度长时间反复对机体作用可引起慢性中毒,尤其是蓄积性高的化学物。当前第19页\共有34页\编于星期一\7点②致癌作用(carcinogenesis)2002年,国际癌症研究机构(IARC)根据大量的研究资料,将878种化学物根据其对人的致癌危险分为四类:

1类:对人致癌,此类致癌物已在人类流行病学及动物致癌试验方面取得了充分的证据;

2A类:对人很可能致癌,有充分动物试验结果证明,但目前尚缺乏人类流行病学调查的证据;

2B类:对人可能致癌,此类化学物质经动物试验及流行病学调查研究均有一定的线索,但均未能确切证实其有致癌性;

3类:对人的致癌性尚无法分类,即可疑对人致癌。

4类:对人很可能不致癌当前第20页\共有34页\编于星期一\7点③致畸作用(teratogenesis)致突变作用(mutagenesis④)生殖毒性和发育毒性⑶对免疫功能的影响:抑制免疫功能、引起变态反应⑷干扰内分泌

环境内分泌干扰物(endocrinedisruptingchemicals,EDCs)美国环保局(EnvironmentalProtectionAgency,EPA)内分泌干扰物审查和试验咨询委员会将环境内分泌干扰物定义为:干扰生物体内维持自稳及调节发育过程中激素的产生、释放、代谢、结合、排泄、交互作用的外源性物质。当前第21页\共有34页\编于星期一\7点当前第22页\共有34页\编于星期一\7点当前第23页\共有34页\编于星期一\7点2.非特异性损害(四)环境污染引起的疾病1.公害病

公害(publicnuisance)按我国的定义是指:凡污染或破坏环境对公众的健康、安全、生命及公私财产等造成的危害。由公害而导致发生某种地区性疾病称公害病(publicnuisancedisease)。公害病的特点当前第24页\共有34页\编于星期一\7点当前第25页\共有34页\编于星期一\7点当前第26页\共有34页\编于星期一\7点2.职业病3.传染病4.食物中毒当前第27页\共有34页\编于星期一\7点(五)影响环境污染物健康损害程度的因素

1、污染物的理化特性

2、剂量或强度

剂量—效应关系(dose-effectrelationship)(P32),它表示化学物的摄入量(剂量)与生物个体或群体中发生某种量效应强度之间的关系。当前第28页\共有34页\编于星期一\7点

剂量—反应关系(dose-responserelationship),(P32)它表示化学物的剂量与某一生物群体中出现某种强度的生物学效应的发生率之间的关系,一般以百分率表示。

环境中不同的化学物有不同类型的剂量—反应关系,主要有两种情况:①对人体有毒的元素或化合物;对这类物质主要是研究制订其最高容许限量的问题(环境中的最高容许浓度,人体的最高容许负荷量等)。当前第29页\共有34页\编于星期一\7点1008060402004102550100200

体内甲基汞的总负荷量(mg)反应率%感觉异常发音困难运动失调耳聋死亡甲基汞中毒症状发生率与人体总负荷量的关系当前第30页\共有34页\编于星期一\7点

最高容许浓度(maximumallowableconcentration,MAC)MAC

是指长期接触或摄入有害物后不会对其本身及下一代引起现代医学方法所能发现的任何病理改变或超过生理适应范围的健康状况变化的最高浓度,也就是常用的卫生标准。②人体必须的元素及化合物:这类物质剂量—反应关系较为复杂。少了不能满足生理需要产生疾病;过多导致中毒。在实际工作中很难确定进入体内的化学物质数量所以常常以在环境中的化学物质的浓度或强度来代表剂量,即接触水平—反应关系或暴露水平—反应关系(exposure-responserelationship)来表示剂量—反应关系,因接触水平与剂量是密切相关的。当前第31页\共有34页\编于星期一\7点饮水中氟含量和龋齿数、斑釉齿的关系当前第32页\共有34页\编于星期一\7点3.作用持续时间污染物在体内的蓄积量可用下列模式表示:y=I/k(1-eˉkt)y—污染物在体内的蓄积量I—吸收量(I=每日摄入量×吸收系数)t—作用时间(d)k—排泄率(k=Ln2

/t1/2)根据此公式也可推算出污染物在体内的最大蓄积量即:y∞=I×t1/2×1.44因为y=时间为t时的体内蓄积量若:t=0y0=0若:t=∞y∞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