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资格之中学语文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通关题库带答案_第1页
教师资格之中学语文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通关题库带答案_第2页
教师资格之中学语文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通关题库带答案_第3页
教师资格之中学语文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通关题库带答案_第4页
教师资格之中学语文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通关题库带答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教师资格之中学语文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通关题库带答案

单选题(共50题)1、阅读《孔雀东南飞》教学实录(节选),按照要求回答问题。A.教师突破了传统的“传道授业解惑”角色定位B.创设了民主活跃的课堂,实现了课堂效益最大化C.主体性教学可以淡化教师的作用,引发学生大胆质疑、积极思考D.教师肯定学生的发言,大大激发了学生参与课堂的兴趣【答案】C2、某教师学习《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后,在指导学生研习中华传统文化经典时运用了以下教学方式。下列不符合新课程标准的是()。A.引导学生借助注释、工具书独立研读文本,提高阅读古代作品的能力B.引导学生合理运用精读、默读方式,由面到点地体会中华传统文化的精深和丰富C.组织学生用历史和现代的观念审视传统文化的历史价值、时代意义和局限等问题D.引导学生坚持在研读的过程中勤查资料,勤做笔记,加深和拓展对作品的理解【答案】B3、某版初中语文教材《海燕》一课后附有一篇短文《句子成分》,这部分内容属于教科书的哪个系统?()A.知识系统B.练习系统C.助读系统D.范文系统【答案】A4、综合性学习活动中,教师以“谈鲁迅”为专题开展了一次阅读分享会,评价学生时既关注学生语言表达能力,也关注其个性化、深度阅读的实现程度。对这一做法分析正确的是()。A.采用了多种评价方式,有利于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B.评价内容综合化,符合高中学生的语文发展需求C.评价主体单一,不能保证实现正确评价学生的学习水平D.评价目的在于了解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答案】B5、教师讲解“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真珠月似弓”中“可怜”的词义,另举一例加以说明,下列合适的是()。A.昨夜闲潭梦落花,可怜春半不还家B.姊妹弟兄皆列士,可怜光彩生门户C.戍卒叫,函谷举,楚人一炬,可怜焦土D.东家有贤女,自名秦罗敷,可怜体无比【答案】D6、学习《囚绿记》时,教师提出一个问题:这篇文章有什么深刻内涵?教师提问后,教室内很安静,没有学生回答此问题。教师继而又提出了三个问题:作者为什么喜欢绿?“囚绿”之后为什么又“放绿”?“放绿”之后又为何“怀绿”?教师鼓励学生结合时代背景进行讨论。最终总结出文章内涵并有条理地表述出来。下列针对教师以上教学行为的评价,不恰当的一项是()。A.教师在首次提问无人回答后,应对学生行为及时做出正面评价,以免降低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B.教师之后所提的三个问题是教师对教学方法、教学策略的及时调控,体现出教师的教学机智C.后三个问题的设置由易到难、由浅到深,有助于引导学生积极思考,逐步理解文意D.教师要求学生结合时代背景分析讨论,体现出教师对学生的适时、适度的引导作用【答案】A7、阅读《雨巷》教学反思(节选),按照要求答题。A.诗歌教学应在情境渲染下发挥学生的联想和想象,领会诗歌的意境、体会感情B.情境教学法是诗歌教学最主要的教学方法C.诗歌的艺术构思和表现手法不应该是课堂教学的重难点D.语文课是开放的。同一内容可从多角度解读【答案】C8、《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8年版)》指出,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应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下列教师对“探究学习”的记忆与认识正确的是()。A.改变学生单一的学习方式,由被动地接受学习转变为主动学习,让学生学会学习B.学生独立地发现问题并获得自主发展的学习方式C.学生在学习群体中为了完成共同的任务,有明确的责任分工和互助性的学习方式D.学习主体有明确的学习目标,对学习内容和过程有自觉的意识和反应的学习方式【答案】B9、(2018年真题)某男,65岁,阴虚火旺,症见潮热盗汗,咳嗽咯血、耳鸣遗精。宜选用的成药是()A.玉泉丸B.金锁固精丸C.大补阴丸D.河车大造丸E.五子衍宗丸【答案】C10、教师教学文言文阅读时,为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文言文基础知识,引导学生对词类活用现象进行归纳梳理。下列学生的归纳梳理不合适的是()。A.常以身翼蔽沛公翼:名词作状语,像鸟张开翅膀一样B.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王:名词作动词,称王C.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日:名词作状语,每天D.是以区区不能废远远:形容词作名词,远的地方【答案】D11、阅读《安塞腰鼓》教学设计(节选),回答问题。(画线语句的序号与选项的序号是对应的)A.教学导入设置不仅使学生了解了民族文化.还激发了他们对安塞腰鼓文化的兴趣B.这一设计引发了学生的兴趣,消除了他们对这种艺术形式的陌生感,使他们获得直观的感受,同时还可以锻炼他们快速提取有效信息的能力C.使学生在听读的过程中,能够真切感受文章的整体气势。把握节奏,通过选取词句,能够让学生准确理解安塞腰鼓的特点D.选取喜欢的部分进行朗读.把主动权交给了学生.但不利于学生对整体内容的理解【答案】D12、某高一年级语文教师集体讨论学习《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中的课程基本理念,下列观点表述错误的是()。A.增进对祖国语言文字的美感体验B.以核心素养为本,推进语文课程深层次的改革C.加强实践性,促进学生语文学习方式的转变D.注重时代性,构建开放、多样、有序的语文课程【答案】A13、阅读口语交际课“采访”的教学反思(节选),按照要求答题。(画线语句的序号与选项的序号是对应的)A.教材要求和学情都是设计教学方案的重要依据B.整个学习活动的设计具体、完整,具有可操作性C.活动化的教学有效调动了学生参与学习的积极性D.教学内容要考虑学生的兴趣,应该由学生来确定【答案】D14、阅读《<呐喊>自序》教学实录(片段),按照要求答题。A.学生自由组织合作学习小组,能够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B.小组合作学习的组内分工明确,有利于合作的顺利展开C.小组合作学习的任务设计适宜,具有合作的意义和价值D.教师明确提出班级展示要求,能够提高学习成果的质量【答案】C15、阅读《伤仲永》课堂结束语,回答问题。A.教学的结束不意味着学生学习的结束,拓展式课堂结束语,将学生的思维由课内拉到课外,教会了学生举一反三B.拓展式结束语,由课文学习拓展到类文的对比,增加了课堂的韵味C.教师从内容到结构,从语言到人物进行对比结课,异中求同,从而加深了学生对课文的理解D.教学是基础,拓展是延伸,拓展式教学深化了教学的内容,弥补了课堂教学的缺陷【答案】C16、某教师在导读《伊索寓言》时,建议学生收集一些寓言故事并阅读,领悟其中蕴含的哲理或启示,学生收集成果中不符合要求的是()。A.《皇帝的新装》B.《农夫和蛇》C.《智子疑邻》D.《乌鸦喝水》【答案】A17、学习诗歌《短歌行》,教师要求学生结合全诗表达的感情,理解“山不厌高,海不厌深。周公吐哺,天下归心。”对这一活动分析正确的是()。A.掌握用典写作手法,提高赏析能力B.通过关键句引导学生领悟与阐释文本意蕴C.引导学生掌握赏析词句的方法D.引导学生整体把握诗歌内容。深入理解作者情感【答案】D18、教师在教授《蜀道难》时,提到“天台四万八千丈,对此欲倒东南倾”一句使用了夸张的手法,下列选项使用相同手法的是()A.芙蓉如面柳如眉,对此如何不泪垂。B.战士军前半死生,美人帐下犹歌舞。C.三万里河东入海,五千仞岳上摩天。D.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答案】C19、学习诗歌《短歌行》,教师要求学生结合全诗表达的感情,理解“山不厌高,海不厌深。周公吐哺,天下归心。”对这一活动分析正确的是()。A.掌握用典写作手法,提高赏析能力B.通过关键句引导学生领悟与阐释文本意蕴C.引导学生掌握赏析词句的方法D.引导学生整体把握诗歌内容。深入理解作者情感【答案】D20、阅读某教师教学《麦琪的礼物》一课时设计的课堂导语,按要求答题。A.小说的特点之一就是有引人入胜的故事,教师用作者的故事来导入,切合小说的特点B.导语过于冗长,不利于后面课堂内容的跟进C.导语可以迅速集中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其探究的热情D.教师设计导语时充分考虑了学生爱听故事、好奇心强的心理特点【答案】B21、教师在讲授文天祥的《过零丁洋》时,让同学们举出类似的爱国诗词,下列选项中不适合用来举例的是()A.晏殊《破阵子·春景》B.辛弃疾《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C.陆游《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D.王昌龄《从军行》【答案】A22、学习多篇文言文后,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文言实词“古今异义”的现象,下列语句没有包含“古今异义”的是()A.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礼愈至。(《送东阳马生序》)B.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桃花源记》)C.牺牲玉帛,弗敢加也。(《曹刿论战》)D.秦王大喜,传以示美人及左右。(《廉颇蔺相如列传》)【答案】A23、完成《鸿门宴》课堂教学后,教师组织了一场主题为“项羽是‘能人’吗”的辩论赛。以下对该教师教学行为的分析,不正确的是()。A.引导学生辩证看待历史人物,形成正确的价值观B.启发学生积极思考,锻炼语言组织以及表达能力C.辩论主题选用合理,有助于巩固学生所学的基础知识D.自主、合作、探究,辩论赛符合新课程标准要求【答案】C24、阅读某教师设计的杜甫《登高》的导语,按照要求回答问题。A.抓住了《登高》一诗沉郁顿挫的特点,导语设计与诗歌风格一致,烘托了气氛B.这个设计没有回顾已有的知识,不符合导语设计的原则,不利于本节课对新知识的讲解C.以故事的形式讲述,符合学生的认知特点,更能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D.这个设计画面感强,能让学生展开想象,这也正是诗歌鉴赏的重要内容【答案】B25、阅读某教师《我爱这土地》教学叙事(片段),按要求答题。A.学习并演唱红歌的任务脱离了语文学科教学B.学习并演唱红歌的任务可以激起学生的情感共鸣C.学习并演唱红歌的任务有利于学生从整体上把握诗歌情感D.用红歌增强学生的爱国情感是教师灵活运用教学资源的体现【答案】A26、在中国古代诗歌复习课上,教师引导学生对诗歌中出现的意象进行归类。下列学生整理的诗句中,所含有的意象与其他三项诗句中所含意象不属于同一种意象的是()。A.又闻子规啼夜月,愁空山(李白《蜀道难》)B.夜人翠烟啼,画寻芳树飞(范仲淹《越上闻子规》)C.可堪孤馆闭春寒,杜鹃声里斜阳暮(秦观《踏莎行·郴州旅舍》)D.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杜甫《登高》)【答案】D27、名著导读课上,教师用幻灯片为学生呈现了下面一段话,让学生凭借知识积累完成填空。读古今中外的名著,不仅可以学到丰富的知识,而且能够了解社会,懂得人生道理。从①A.吴承恩骆驼祥子诸葛亮坚韧不拔B.施耐庵骆驼祥子关羽自强自立C.吴承恩茶馆诸葛亮机警果断D.罗贯中茶馆关羽勇敢无畏【答案】A28、阅读《大堰河——我的保姆》教学案例,按照要求答题。A.教师根据学生的表现进行适时点拨,发挥了教师的主导作用B.展现了学生独立思考的个性之美C.培养了学生善于思考、敢于探究的精神D.教师的问题设置不当,导致学生的思维发生偏差【答案】D29、阅读《列夫·托尔斯泰》的教学实录(片段),按要求答题。A.这三项作业共同体现了读、写、说的有机结合B.这三道题的设计难度相当C.这三道题都旨在人物描写的学习和应用D.这三道题都与文章的内容没有关系【答案】A30、教师在“语言表达的艺术”专题教学中指出,无论是在生活中还是在学习中,都应注意自己的言行,要学会自然得体地表达。教师设置情境,要求学生模拟对话。下列学生的语言表达中,符合要求的是()。A.既然这样,那我也就不推脱了。你送来的特产,我就笑纳了。B.大爷,您这萝卜多少人民币一千克啊?C.刚才陈老师的话算是抛砖引玉,我下面要讲的是狗尾续貂。D.欢迎各位到寒舍一叙。【答案】D31、教师讲授完某教材中“对联”这一知识后.要求学生根据学到的相关理论选出与“长空有月明两岸”对仗工整的一项,以下符合要求的是()。A.秋水不波行一舟B.梨花带雨雨沾衣C.银湖鱼跃数点星D.月明两岸雁声惊【答案】A32、教学《鸿门宴》这一课后,教师设计了这样一道思考题:有人说项羽不在席间杀死刘邦,表现了他的“妇人之仁”,但苏轼却说这表现了他的“君子之度”,试对这两种回答作一些评论。对于这一教学提问,分析不正确的是()。A.问题过于笼统,不利于学生找准问题切入点B.这种问题没有具体答案,学生可自由发挥C.这种问题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求异思维能力D.对于学生的回答,教师不应该仅仅给出判断,而是应该引导学生分析答案的依据【答案】A33、教师讲解高中语文必修(3)《琵琶行》时强调全诗以秋江月夜为背景展开故事情节。为此教师又列举写月夜景色的诗句,下列诗句不能作为例子使用的是()。A.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B.春风何处好、别殿饶芳草C.却下水晶帘、玲珑望秋月D.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答案】B34、教师在教授《蜀道难》时,提到“天台四万八千丈,对此欲倒东南倾”一句使用了夸张的手法,下列选项使用相同手法的是()A.芙蓉如面柳如眉,对此如何不泪垂。B.战士军前半死生,美人帐下犹歌舞。C.三万里河东入海,五千仞岳上摩天。D.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答案】C35、阅读《鸿门宴》教学实录(片段),按照要求回答问题。A.引用史料佐证“鸿门赦汉以致楚败汉胜”的说法B.脱离文本加以分析、探讨,不利于引导学生深入分析人物,拓展思维C.教师结合媒体、史料资源,有效地拓展了学生的学习D.教师讲授分量过重,引用文言材料,学生参与度不高【答案】C36、在“中国古代诗歌格律研习”教学活动中,教师提醒学生注意区分古体诗与近体诗,理解近体诗内部诗歌格律的差异。下列关于中国古代诗歌格律的说法中,错误的是()。A.《琵琶行》与《孔雀东南飞》均属于古体诗中的长篇乐府诗B.杜甫的《登高》与王维的《竹里馆》均属于近体诗中的七言律诗C.王昌龄的《芙蓉楼送辛渐》与杜牧的《秋夕》均属于近体诗中的七言绝句D.如《诗经》《古诗十九首》等唐代之前的诗歌均属于古体诗【答案】B37、阅读综合性学习《正是菊黄蟹肥时》教学设计(节选),按要求答题。A.把分组的自主权给予学生,可能导致各组能力不均等B.前两个阶段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观察、表达和合作能力C.后三个阶段的学习意在训练学生口语和书面表达能力D.各阶段的学习形式比较繁复,增加了学生的学习负担【答案】D38、阅读材料,回答问题。A.借文学大师的评价,引导学生鉴赏和品味它的特别之处,为学生的品味鉴赏设置了方向B.面对学生们不同的看法教师没有片面地否定.而是巧妙地引导,并借此让学生把思考点集中到对王国维看法的评析上C.教师将自己解读文本的过程和方法剖析出来,呈现给学生,然后提问,再引领学生去思索。这就让教师在这个细节的处理上成为平等对话中的首席,和学生形成了垂直性互动D.三个学生都对王国维的看法提出了异议,并陈述了自己的看法和思考的过程。学生1概括出了“压抑、凄凉”,学生2琢磨出了“惆怅和悲怆”,表述方式不同,可是殊途同归——情感可以说完全一致【答案】B39、学生喜欢《水浒传》中的故事,教师推荐这类课文供学生阅读,下列适合的是()A.《智取生辰纲》B.《范进中举》C.《三顾茅庐》D.《刘姥姥进大观园》【答案】A40、古代诗词复习课上,教师引导学生总结诗词的修辞手法。下列与“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所用修辞手法相同的是()。A.夜中不能寐,起坐弹呜琴(阮籍《咏怀八十二首》)B.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陆游《书愤》)C.鹿门月照开烟树,忽到庞公栖隐处(孟浩然《夜归鹿门歌》)D.主人何为言少钱,径须沽取对君酌(李白《将进酒》)【答案】B41、阅读下面的教学论文片段,按照要求答题。A.文言文教学须注重学生的积累、感悟B.为了帮助学生理解内容,可随文学习必要的文言文语法知识C.须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层面对文本进行阐述、评价D.文言文教学的目的是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答案】C42、期末复习时,教师引导学生积累定语后置的相关知识,下列属于该类句式的是()。A.客有吹洞箫者,其声呜呜然。B.天下云集响应,赢粮而景从。C.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D.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答案】A43、阅读《木兰诗》教学实录导入语,按要求答题。A.播放视频、讲故事的导入形式,容易吸引学生注意力B.播放相关豫剧曲目,学生可以初步感知木兰的形象C.课堂上播放视频、讲故事,会严重影响教学进度D.讲述北朝战乱的时代背景,能够增强学生的代入感【答案】C44、执教《再别康桥》,小结时教师深情地说:“轻快、飘逸、清新,这是以徐志摩为代表的‘新月诗派’的特点。《再别康桥》我们就欣赏到这里。”然后话锋一转讲起徐志摩飞机失事不幸遇难的故事,“徐志摩的一生就像他写的另外一首诗《偶然》,‘你记得也好,最好忘掉,在这交汇时互放的光亮’,他虽然生命不长,但是今天我们和他诗歌的交汇,这展现的光亮,将永远留在我们记忆当中。”对该教学环节评价不恰当的是()。A.教师小结时的深情和语言艺术,为诗歌意境的升华锦上添花B.作为拓展型结束语,让学生带着津津有味的思考期待下节语文课C.归纳完诗歌特点,以徐诗《偶然》作结,引发师生情感上的共鸣D.一段好的结语就如一堂课的“凤尾”,使教学过程在唯美中落幕【答案】B45、某教材在《有趣的故事》一课安排了这样的学习活动:设计一个好莱坞版《有趣的故事》的海报,对这一设计理解不正确的是()A.任务设计综合多种能力,体现了语文学习的综合性B.任务设计与学生的生活经验联系紧密,易于激发学生的兴趣C.要求以海报的形式呈现故事内容,有利于发展学生的创新能力D.任务要求聚集于文本细节,体现了读写结合,以写促读的原则【答案】D46、在学习完契诃夫的《变色龙》后,学生对这种短小精悍但却哲理丰富的小说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教师趁机为学生补充了世界文学史上“三大短篇小说巨匠”及其作品的相关知识,其中说法错误的一项是()。A.美国作家欧.亨利的代表性中短篇小说有《爱的牺牲》《警察与赞美诗》B.契诃夫的代表性中短篇小说有《变色龙》《装在套子里的人》《凡卡》C.马克.吐温美国批判现实主义代表作家,著名短篇小说有《竞选州长》《百万英镑》等D.莫泊桑“短篇小说之王”,代表作有《项链》《羊脂球》《我的叔叔于勒》《漂亮朋友》等【答案】C47、古代诗词复习课上,教师引导学生总结诗词的修辞手法。下列与“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所用修辞手法相同的是()。A.夜中不能寐,起坐弹鸣琴(阮籍《咏怀八十二首》)B.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陆游《书愤》)C.鹿门月照开烟树,忽到庞公栖隐处(孟浩然《夜归鹿门歌》)D.主人何为言少钱,径须沽取对君酌(李白《将进酒》)【答案】B48、教师在教授《沁园春·长沙》这篇文章时,在拓展延伸环节,让学生思考比较毛泽东的《卜算子·咏梅》A.这一设计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诗词语言鉴赏能力,让学生初步掌握鉴赏古诗词的一般方法。在比较中求同求异,开拓学生思维B.语文学习要立足于教材,但又不能局限于教材,应向生活延伸,注重对学生人文主义精神的引导。这一设计有利于学生体会“景语皆情语”的特点,以及掌握赏析文章的方法C.拓展延伸注重培养的是学生的运用能力,应让学生模仿作者的整体风格写诗D.拓展环节综合了多种能力,有利于学生体会语文学习的综合性【答案】C49、学习《雨巷》一课时,教师为了引导学生体会戴望舒作品的忧郁气息,在布置课后作业时推荐了几篇诗作。以下不属于戴望舒作品的诗歌是()。A.《等你,在雨中》B.《追梦者》C.《偶成》D.《我用残损的手掌》【答案】A50、叶圣陶先生曾说:“教材无非是个例子,凭这个例子要使学生能够举一反三,练成阅读和作文的熟练技能……”根据这一观点,以下说法错误的一项是()。A.在教学《荷塘月色》时,教师要以“教材”这个“例子”指导学生吸取作者语言的长处,以课本中的范文为习作榜样。留心作者如何用词、造句、布局、谋篇B.教材无非是个例子,在教学《林黛玉进贾府》一课时,重点在由这篇课文引导学生学习《红楼梦》这一名著C.课文是读与写的例子,要用好这个资源,创设由内化——外化的迁移、变通的实践活动,让学生切实地学好语言和表达方法D.教材是个例子,教师在使用教材时就要正确处理教材和课外学习资源的关系,既不能拘泥于教材,又不能脱离这个“例子”【答案】B大题(共10题)一、吴均《与朱元思书》原文风烟俱净,天山共色。从流飘荡,任意东西。自富阳至桐庐一百许里,奇山异水,天下独绝。水皆缥碧,千丈见底。游鱼细石,直视无碍。急湍甚箭,猛浪若奔。夹岸高山,皆生寒树。负势竞上,互相轩邈。争高直指,千百成峰。泉水激石,冷冷作响;好鸟相鸣,嘤嘤成韵。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无绝。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横柯上蔽,在昼犹昏。疏条交映,有时见日。课后练习一、背诵课文。二、作者说:“自富阳至桐庐一百许里,奇山异水,天下独绝。”这一段山水到底“奇”在哪里,“异”在哪里三、把课文改写成现代文.介绍富春江“自富阳至桐庐”的景色。单元介绍本单元为八年级下册的古诗文单元,共选入九篇古代诗文。另外八篇是《五柳先生传》《马说》《送东阳马生序》《诗词曲五首》(《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赤壁》《过零丁洋》《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山坡羊·潼关怀古》)。《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的相关要求诵读古代诗词,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注意积累,感悟和运用,提高自己的欣赏品位。欣赏文学作品,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对作品中感人的情境和形象,能说出自己的体验;品味作品中富于表现力的语言。【答案】1、《与朱元思书》篇幅虽短,但很讲究章法。文章首段以“奇山异水,天下独绝”八字总领全篇,二、三两段分承“异水”和“奇山”两方面,环绕“独绝”二字展开生发和描摹,结构上纲举目张,脉络分明。写景顺序上,先“水”后“山”,由近及远,逐层展开,符合“从流飘荡”的观景习惯,条理清楚。写景的侧重点上,全文详写“山”略写“水”;写“水”的部分,详写静态略写动态;写“山”的部分,则详写动态略写静态。这样既突出景物的主要特征,又使文章描写详略得当,轻重有度。2、(1)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使用工具书积累文言词汇,反复诵读,熟读成诵,培养文言语感。过程与方法:①学习文言文,侧重阅读,反复读,熟读成诵;②以自主、合作、探究的方法,理解骈文,通过品味语言、描绘画面,抓住山水特点进行描写的方法,体会作者笔下富春江景色之美。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领略自然美景给人带来的独特情感体验,领会作者爱慕自然、避世退隐的高洁志趣,培养健康的审美情趣。(2)确立依据根据新课标对阅读教学的要求、文本内容与特点、八年级学生语文学习的需求,确立以上三维目标。具体依据如下:①依据《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第四学段“诵读古代诗词,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注重积累、感悟和运用,提高自己的欣赏品位”,“在阅读中了解叙述、描写、说明、议论、抒情等表达方式”,“对课文的内容和表达有自己的心得,能提出自己的看法,并能运用合作的方式,共同探讨、分析、解决疑难问题”,“欣赏文学作品,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的要求.设计以上三维目标。②《与朱元思书》是人教版初中语文教材八年级下册第五单元中的第一篇课文。作为名誉古今的山水小品,《与朱元思书》是初中学生学习骈文的重要开始。作者以简练明快的笔墨,用140字生动逼真地描绘出富春江沿途的绮丽风光,被视为骈文中写景的精品。学生需要在阅读学习的过程中了解骈文知识,掌握其中词句意义,学习其抓住山水特点进行描写的方法,同时领略作者爱慕自然、归隐自然的高洁志向。③八年级的学生已经掌握了一定的阅读文言文的方法与基础的古文知识,并且具有一定的审美能力,但这一时期的学生仍处于身心的发展成长过程中,因此需要在原有基础上继续发展认知、丰富知识,在积极的朗诵中掌握朗读技巧,通过自主合作与探究解决问题,从而获得学习的成就感,培养出健康端正的人生态度。3、《与朱元思书》知识与能力教学目标教学设计(一)学生仿读二、案例:阅读《林黛玉进贾府》教学片段,完成下题。师:今天我们学的这篇课文以林黛玉进贾府的所见所闻为线索,那么林黛玉是个什么样的人物呢通过自学我们有了大致的了解,首先我们知道,林黛玉是一个出身贵族家庭的小姑娘,母亲去世后孤身一人来到贾府,投奔外祖母,同学们想一想,她实际上处于一种怎样的生活境地生:寄人篱下。师:非常好,林黛玉在贾府的处境就是寄人篱下。因为寄人篱下,所以她一进贾府就自然产生了一种防卫心理,不知道大家在读书的时候有没有留心到,我们一起把它读出来好吗生:“这林黛玉常听得母亲说过,她外祖母家与别家不同。她近日所见的这几个三等仆妇,吃穿用度,已不凡了,何况今至其家。因此步步留心,时时在意,不轻易多说一句话,多行一步路.惟恐被人耻笑了她去”。师:找得非常准确.林黛玉进入贾府后确实是步步小心、时时在意。那么,她进入贾府以后该怎样和贾府的人说话呢我们现在就来品一品林黛玉与贾府的人曾说的话。请同学们在书中勾画一下,林黛玉进贾府后和哪些人说了些什么话。生:第一处:邢夫人苦留吃过晚饭去……夫人听说,笑道“这倒是了”。第二处:黛玉便向椅上坐了……岂得去沾惹之理师:请坐!这位同学找了到了两处,一是林黛玉回答大舅母邢夫人说的话,二是回答二舅母王夫人说的话,那我们先来看看第一处,林黛玉是在什么样的情况下回答邢夫人话的生:邢夫人苦留林黛玉吃过晚饭再回去。师:我们把第一段再读一遍。(生齐声朗读)【答案】这个案例较好地体现了教师引导学生品味语言,发展语感的语言训练策。该案例中,教师带领学生初步理解了林黛玉到贾府时的特定心理状态——因为是寄人篱下。加之她多愁善感的敏感性格,所以林黛玉初到贾府时是“步步留心,时时在意”。接下来这位教师就围绕着“步步留心,时时在意”,带领学生深入文本,从林黛玉回答邢夫人和王夫人的话语人手,认真体会特定性格的人物在特定环境下微妙的心理状态,以及这种心理状态在人物语言上的具体体现。在具体策上,教师一方面让学生根据小说中人物的话语推测其心理感受;另一方面又假设出几段与小说中不一样的“答语”,引导学生在比较中进一步体会林黛玉此时此刻的心理。理解她的回答为什么显得得体和恰到好处。通过这样咬文嚼字的揣摩、品味,既使学生更好地理解了林黛玉这一典型人物形象,又使学生见识了作家驱遣文字的深厚功底,可谓一举数得。三、案例:阅读《醉翁亭记》教学片段,完成第16题。师:刚才几位同学介绍作者时不但结合了注释,还查阅了相关资料,很好。谁能再给大家介绍一下本文的创作背景(生答)师:的确,这篇文章写于作者被贬之际。那么,他当时的心情会是怎样的生:抑郁、感伤。师:古人常“借酒消愁”,通过预习你们发现作者采取了什么方式来排解内心的苦闷呢生:游览醉翁亭。师:游览了醉翁亭之后。作者的心情又会怎样呢下面就让我们一同走进《醉翁亭记》,走进作者的心灵世界。师:下面老师先朗读一下课文。(稍停)给点掌声啊!(生微笑鼓掌)还有点儿要求,在听老师朗读时,要做好圈点批注,并感受文中流露的情感。(师朗读,生边听读边做圈点批注)师:好。听了老师的朗读,你们从作者身上感受到了什么生:旷达。生:洒脱。师:谁能用文中的一个字来概括作者当时的情态【答案】【知识点】本题考查文言文教学实录的评析能力。【解题思路】(1)仔细阅读所给的教学实录。(2)结合新课标的理念及相关理论,及自己对文言文《醉翁亭记》的了解,评析该教学实录。(3)注意题于要求“自选两个角度”,故评析时不必面面俱到,而要选择自己感触最深、自己觉得最典型的两个角度进行评析。【参考答案】(1)问题设计巧妙这堂课教师从结构、语言、意境人手,可以说抓住了教学本文的“要害”。与此同时,围绕切人点精心设计了3个问题。这些问题由浅入深,指向文本的主要特色,是理解文本的关键。这里没有所谓的标准答案来替代学生的感受,束缚学生的思维,抑制学生的个性,阻碍学生的创造。可以说这些问题的设计体现了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具有开放性.为学生营造了广阔的思维空间,达到了一石激起千层浪的效果。(2)重视诵读“诵读是目视其文,耳闻其声,心悟其情,意会其理的综合阅读活动,是从字、词、句到段、篇,从文字到语音、语义,从表面到深层再到潜在情味的全面感知。它把无声的文字变为有声的语言。能陶冶情操.启迪心灵。”在教学中,这位教师把诵读当作一种重要的教学方式,用示范朗读、自由读、听读等不同诵读方式引导学生体验作品传达的思想感情四、阅读材料,完成题。《鱼我所欲也》原文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则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一箪食,一豆羹,得之则生,弗得则死。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与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妻妾之奉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是亦不可以已乎此之谓失其本心。单元导语本单元所选课文是先秦诸子散文。它们产生于春秋末至战国时期,当时社会发生急剧变动,针对这种情况,各种流派提出了各自的思想观点和政治主张,形成百家争鸣的局面。阅读这些课文,有助于我们认识古代社会,增进对传统文化的了解。学习本单元要加强诵读,注意把握各篇文章的思想观点,了解它们各自的论述方式和语言风格。课文导语生命是可贵的,但生命的价值与意义不仅仅停留于“活着”。当面临生死挟择时,该怎么做出自己的决定文中孟子关于“义”的论说,对今人仍不无启迪。《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的相关要求阅读浅显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注重积累、感悟和运用,提高自己的欣赏品味。欣赏文学作品,对作品中感人的情景和形象,能说出自己的体验,品味作品中富于表现力的语言。课后练习【答案】(1)文章的论点是怎样提出来的为什么不直接提出来参考答案:“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这个论点是由“鱼”和“熊掌”的比喻引出来的。先设比喻而后提出论点,这是因为“鱼”与“熊掌”是人人皆知的美昧,而“熊掌”是其中更为美者。二者不可兼得,取其中最美者合乎情理也符合逻辑。由此及彼,由浅人深,引出“生”与“义”的论题来,水到渠成。(2)孟子为了阐明自己的观点.运用了哪些论证方法逐层展开参考答案:比喻论证,正反对比论证,道理论证,举例论证。用鱼与熊掌的比喻引出生与义不可得兼时应当舍生而取义的道理,接着从正反两个方面对论点进行理论论述,最后进一步指出人人都有向善之心;第二段结合当时的社会现实从正反两个方面举例论证保持本心的重要性。五、阅读材料,完成第题。班固《苏武传》原文武,字子卿。少以父任,兄弟并为郎。稍迁至移中厩监。时汉连伐胡,数通使相窥观。匈奴留汉使郭吉、路充国等,前后十余辈。匈奴使来,汉亦留之以相当。天汉元年,且鞮侯单于初立,恐汉袭之,乃日:“汉天子我丈人行也。”尽归汉使路充国等。武帝嘉其义,乃遣武以中郎将使持节送匈奴使留在汉者,因厚赂单于,答其善意。武与副中郎将张胜及假吏常惠等募士斥候百余人俱,既至匈奴,置币遗单于;单于益骄,非汉所望也。方欲发使送武等,会缑王与长水虞常等谋反匈奴中。缑王者,昆邪王姊子也,与昆邪王俱降汉;后随浞野侯没胡中,及卫律所将降者,阴相与谋劫单于母阏氏归汉。会武等至匈奴,虞常在汉时素与副张胜相知,私候胜日:“闻汉天子甚怨卫律,常能为汉伏弩射杀之。吾-g-_与弟在汉,幸蒙其赏赐。”张胜许之,以货物与常。后月余,单于出猎,独阏氏子弟在。虞常等七十余人欲发,其一人夜亡,告之。单于子弟发兵与战。缑王等皆死,虞常生得。单于使卫律治其事。张胜闻之,恐前语发,以状语武。武日:“事如此,此必及我。见犯乃死,重负国。”欲自杀,胜、惠共止之。虞常果引张胜。单于怒,召诸贵人议,欲杀汉使者。左伊秩訾日:“即谋单于,何以复加宜皆降之。”单于使卫律召武受辞,武谓惠等:“屈节辱命,虽生,何面目以归汉!”引佩刀自刺。卫律惊,自抱持武,驰召医。凿地为坎,置煜火,覆武其上,蹈其背以出血。武气绝,半日复息。惠等哭,舆归营。单于壮其节,朝夕遣人候问武。而收系张胜。武益愈,单于使使晓武。会论虞常,欲因此时降武。剑斩虞常已,律日:“汉使张胜谋杀单于近臣,当死,单于募降者赦罪。”举剑欲击之,胜请降。律谓武日:“副有罪,当相坐。”武日:“本无谋,又非亲属,何谓相坐”复举刽拟之,武不动。律日:“苏君,律前负汉归匈奴,幸蒙大恩,赐号称王。拥众数万,马畜弥山,富贵如此!苏君今日降,明日复然。空以身膏草野,谁复知之!”武不应。律日:“君因我降,与君为兄弟,今不听吾计,后虽欲复见我,尚可得乎”武骂律曰:“汝为人臣子,不顾恩义,畔主背亲,为降虏于蛮夷,何以汝为见且单于信汝,使决人死生,不平心持正,反欲斗两主,观祸败。若知我不降明,欲令两国相攻,匈奴之祸,从我始矣。”律知武终不可胁,白单于。单于愈益欲降之,乃幽武置大窖中,绝不饮食。天雨雪,武卧啮雪,与旃毛并咽之,数日不死。匈奴以为神,乃徙武北海上无人处,使牧羝,羝乳乃得归。别其官属常惠等,各置他所。武既至海上,廪食不至,掘野鼠去草实而食之。杖汉节牧羊,卧起操持,节旄尽落。积五、六年,单于弟於轩王弋射海上。武能网纺缴,檠弓弩,於轩王爱之,给其衣食。三岁余,王病,赐武马畜、服匿、穹庐。王死后,人众徙去。其冬,丁令盗武牛羊,武复穷厄。初,武与李陵俱为侍中。武使匈奴,明年,陵降,不敢求武。久之,单于使陵至海上,为武置酒设乐,因谓武日:“单于闻陵与子卿素厚,故使陵来说足下,虚心欲相待。终不得归汉,空自苦亡人之地,信义安所见乎前长君为奉车,从至雍槭阳宫,扶辇下除,触柱折辕,劾大不敬,伏剑自刎,赐钱二百万以葬。孺卿从祠河东后土,宦骑与黄门驸马争船,推堕驸马河中溺死,宦骑亡,诏使孺卿逐捕,不得,惶恐饮药而死。来时,大夫人已不幸,陵迭葬至阳陵。子卿妇年少,闻已更嫁矣。独有女弟二人,两女一男,今复十余年,存亡不可知。人生如朝露,何久自苦如此!陵始降时,忽忽如狂,自痛负汉,加以老母系保宫。子卿不欲降,何以过陵且陛下春秋高,法令亡常,大臣亡罪夷灭者数十家,安危不可知,子卿尚复谁为乎愿听陵计,勿复有云。”武日:“武父子亡功德,皆为陛下所成就,位列将,爵通侯,兄弟亲近,常愿肝脑涂地。今得杀身自效,虽蒙斧钺汤镬,诚甘乐之。臣事君,犹子事父也。子为父死,亡所恨。愿勿复再言!”陵与武饮数日,复日:“子卿壹听陵言!”武日:“自分已死久矣!王必欲降武,请毕今日之欢,效死于前!”陵见其至诚,喟然叹日:“嗟乎,义士!陵与卫律之罪上通于天。”因泣下霑衿,与武决去。昭帝即位,数年,匈奴与汉和亲。汉求武等,匈奴诡言武死。后汉使复至匈奴,常惠请其守者与俱,得夜见汉使。具自陈道。教使者谓单于,言“天子射上林中,得雁,足有系帛书,言武等在某泽中。使者大喜,如惠语以让单于。单于视左右而惊,谢汉使日:“武等实在。”单于召会武官属,前以降及物故,凡随武还者九人。武以始元六年春至京师。武留匈奴凡十九岁,始以强壮出,及还,须发尽白。课文介绍该课文为某版高中语文必修(4)第四单元第二课,同单元的选文还有《廉颇蔺相如列传》《张衡传》。单元介绍【答案】教学目标:根据对教材和学生的分析,确立如下三个层次的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体会文章简洁整饬的语言、生动人微的细节。掌握课文中出现的相关文言文知识。过程与方法:通过与《廉颇蔺相如列传》作比较阅读,结合课外材料,体会《汉书》在艺术上继承《史记》所取得的成就。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突出弘扬爱国主题,探讨新时代中如何继承苏武的伟大民族精神。确立依据:根据新课标对阅读教学的要求、本文内容与特点和高中学生语文学习需求.确立了以上三维目标。具体如下:(1)《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的相关规定,在阅读与鉴赏活动中,不断充实精神生活,完善自我人格,提升人生境界,逐步加深对个人与国家、个人与社会、个人与自然关系的思考和认识。发展独立阅读的能力。从整体上把握文本内容,理清思路,概括要点,理解文本所表达的思想、观点和感情。善于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对文本能作出自己的分析判断,努力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进行阐发、评价和质疑。根据语境揣摩语句含义,运用所学的语文知识,帮助理解结构复杂、含义丰富的语句,体会精彩语句的表现力。(2)《苏武传》是新课标人教版语文必修(4)中的经典文章,是历史散文中的典范之作,选自中国汉代著名史学家班固的《汉书》。学习这篇课文要重点了解《汉书》传记体作品的特征及主要表现手法,掌握重点实词和虚词,培养翻译能力。文章篇幅较长,故事主要叙写了苏武被匈奴囚禁,与其贵族官宦的尖锐斗争,体现了苏武坚强不屈,重义守节,誓死捍卫国家尊严的情操。教学时,要把握住故事的情节,双方斗争的手段与流程,以展现人物的高大形象,从而落实情感教育。(3)学生情况学生现有认知水平和能力基础分析:学生对《汉书》和班固不是很了解,从文学常识角度要做强调。对课文而言,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文言语感,对文言实词、虚词有一定的积累,这些有利于他们更好地走入文本语境。但是,由于受到心智水平和认知经验的限制,在理解文意、深透解读文本方面还存在问题。学习本课,学生可能存在的困难:文章涉及一些相关的历史事件,学生不甚了解,教师要简要介绍。有部分晦涩专有名词,学生识读起来有困难。双方的斗争策和人物复杂的内心,需要教师引领分析。六、阅读《绿色蝈蝈》教学案例的“教学过程”部分,完成下面题。教学过程:环节一1.也许你还记得童年看蚂蚁搬家的情景吧也许你还记得夜间的萤火虫吧唱歌的知了,飞舞的蝴蝶,勤劳的蜜蜂……这些大自然的小精灵,也许是伴随你成长的好朋友,今天,我们再跟随昆虫学家法布尔去认识一位新的昆虫朋友——绿色蝈蝈。2.简介法布尔反《昆虫记》法布尔(1823一1915),法国著名昆虫学家,1879年《昆虫记》第一卷问世,1880年作者搬进荒石园,写了一卷又一卷《昆虫记》,直至去世。鲁迅把《昆虫记》称作“讲昆虫的故事”“讲昆虫生活”的楷模。3.你知道哪些关于蝈蝈的信息(可引导学生查资料)环节二1.朗读课文,圈画出文中不认识的字词。2.查阅工具书,读准字音,理解词义。环节三1.速读,你从文中获得了关于绿色蝈蝈哪些方面的信息用简洁语言归纳:声、形、斗、食、居。2.作者告诉你们的这些信息,他是怎么得来的能从文中找到依据。并说说你受到的启发吗(旨在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观察习惯、探究意识)【答案】(1)环节一:导入课文,介绍作者相关内容及课文的描写对象——蝈蝈。环节二:解决生字词问题。环节三:梳通全文,从整体上把握课文内容。环节四:品读文章语言特点,学习作者的写作手法,分析文章中拟人手法的运用。环节五:布置作业。(2)该教学案例突出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地位,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具体体现在以下几点:在环节一中,教师提问引导学生自主查阅蝈蝈的相关资料,形成对蝈蝈的初步认识;在环节二中,教师引导学生在朗读中圈画生字词,并通过查字典,独立解决在阅读过程中遇到的生字词问题;在环节三中,教师通过让学生分析文章中对蝈蝈描写的句子,概括出蝈蝈的特点,并在文中找到作者的写作依据,培养了学生良好的观察习惯和探究意识:在环节四中,引导学生在赏析语言的过程中,体会文章语言特点,既注重学生的自主学习,又体现了小组合作探究式学习:在环节五中,在学习了作者的写作手法之后,让学生进行仿写练习,将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练结合起来。七、阅读文本材料和具体要求,回答下列问题。柳宗元《小石潭记》原文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行,闻水声,如鸣珮环,心乐之。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洌。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奇树萃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翁忽。似与游者相乐。滩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大牙差互,不可知其源。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同游者:吴武陵,龚古,余弟宗玄。隶而从者,崔氏二小生:曰恕己,曰奉壹。【探究,练习】一、背诵全文。说说课文是按照什么顺序写的,抓住了小石潭的哪些特点,作者对小石潭的整体感受是什么。二、仔细品味下面一段文字,然后用自己的话复述一下这种景致。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翁忽。似与游者相乐。三、你已学过不少描写景物的古代诗文,试着把其中描写山水的名句摘录下来,并选择一两则加以赏析。单元介绍【答案】可从写作背景-文本内容-文本特色等角度展开作答,无固定答案,言之成理即可。如下提供部分资料,供各位考生复习备考时参考。1.写作背景:柳宗元于唐顺宗永贞元年(805年)因拥护王叔文的改革,被贬为永州司马,王叔文被害。政治上的失意,使他寄情于山水,柳宗元贬官之后,为排解内心的愤懑之情,常常不避幽远,伐竹取道,探山访水,并通过对景物的具体描写,抒发自己的不幸遭遇,此间共写了八篇山水游记,后称《永州八记》。在第一篇《始得西山宴游记》中作者这样记述当时的心情:“自余为僇人,居是州,恒惴栗。”文章即在此背景下写成。2.文本内容:作者在写景中传达出他贬居生活中孤凄悲凉的心境,是一篇情景交融的佳作。全文寂寞清幽,郁郁落落,形似写景,实则写心。文章对潭中游鱼的刻画虽只寥寥几句,却极其准确地写出潭水的空明澄澈和游鱼的形神姿态。此外,文中写潭中游鱼的笔法极妙,无一笔涉及水,只说鱼则“空游无所依”,则水的澄澈透明,鱼的生动传神,都各尽其妙,意境之深,令人拍案叫绝。3.文本特色:《小石潭记》赏析(成曾)柳宗元的山水游记,是他散文创作中具有高度艺术技巧和最富于艺术独创性的一个部分。而在他篇数不多的山水游记中,《小石潭记》可以说是一篇很有代表性的作品。《小石潭记》是《永州八记》中的一篇。这篇散文生动地描写出了小石潭环境景物的幽美和静穆,抒发了作者贬官失意后的孤凄之情。语言简练、生动,景物刻画细腻、逼真,全篇充满了诗情画意,表现了作者杰出的写作技巧。因之,成为被历代所传诵的散文名篇。4.文本结构:这篇游记一共可以分为五段。第一段,作者采用的是“移步换形”的手法,在移动变换中引导我们去领略各种不同的景致,具有极强的动态的画面感。“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佩环,心乐之。”八、案例:阅读下面的学生习作,完成下列问题。秋①秋天来了。②高远的蓝天下,赤橙黄绿,那是秋天写不尽的诗情画意啊!③看,那是高粱红了,一片火焰般的红海,放眼望去,引人遐想:天上晚霞迷人的红是这地上高粱渲染的吧?采—簇这绚丽的红,大笔一挥,便有了这秋的红霞。秋风拂过树梢,银杏叶像—把把小扇子,有的深绿,有的黄绿相间,有的金黄。风过,叶子像蝴蝶一样飞舞飘落,好看极了。④听,那长空里雁群引颈长鸣,唱响粗犷的曲子,整整齐齐地排成一字,排成人字,时而清远流长,时而短促有力,声声鸣叫,回荡在广袤苍穹里。听,那秋夜里草丛中蟋蟀的此起比伏的吟唱,你若摒息静听,有高音,有中音,有独唱,有合唱。秋天是属于大雁,属于蟋的季节。⑤风里总是带着芳香,淡淡的,忽远忽近。那是桂花的味道,橘黄的丹桂,淡黄的金桂,米白的银桂,一树树,—簇簇,枝繁叶茂。悠悠花香飘荡在秋风里,在人们的心田荡漾、酝酿,浸人心脾。⑥秋天,是喜上眉梢。且不说地里绿绿的大白菜,橙黄的胡萝卜;也不说满架紫色的葡萄,高树上橘红的柿子;单是林子里的枣树,满树的红,就给人无限喜悦。小孩儿结伴拿着竹竿去打枣,说来可有趣,一个在打,其他几个拿着小筐在下面接,不时还拣一个塞嘴里。鼓起的脸颊,仰着的小脑袋,亮晶晶的眼神,是那样的可爱。田野里,最显眼的莫过于水稻了,层层叠叠的,金黄的色彩蔓延到山的那边。一串串稻穗十分饱实,它们的头都垂得很低,望着根部,也许是在诉说着感激吧,⑦“稻花香里说丰年",秋天啊,不论南方北方,都是甜美的。⑧我喜欢秋天。1.作文评改问题:请从④⑤段找出两个错别字,从第⑥段中找出一处病句,分别改正。2.作文评改问题:请指出该习作的一个优点,并结合习作具体分析。【答案】1.错别字:第④段“此起比伏”应为“此起彼伏”,“摒息”应为“屏息”。第⑤段“浸人心脾”应为“沁人心脾”。第⑥段病句:秋天,是喜上眉梢。病因:主宾搭配不当。可改为:秋天,是喜上眉梢的季节。2.示例一:文章主题明确,脉络清晰。文章标题为“秋”,全文从“秋天来了”起笔,以“我喜欢秋天”作结。主体部分则围绕秋天带给“我”的感受展开,调动视觉、听觉、嗅觉、味觉等多重感官。如第二、三段写出秋天赤橙黄绿诸多色彩的诗情画意,第四段描绘雁群粗犷的长鸣和蟋婢高低起伏的交响,第五段作者又沉浸在桂花的悠悠香味中,六、七段书写出秋天丰收的喜悦。因此,文章立意鲜明,脉络清晰。示例二:文章语言生动,意境优美。在描绘秋天的色彩、声音、香味、丰收等部分时,文章充分运用了排比、拟人等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描绘了秋天的诗情画意。在用词上也颇为贴切,叠词的运用更是使得文章读来清新隽永,意境不俗。有面的总写,有点的特写,比如第六段写出小孩子打枣吃枣的细节。每读—段,都仿佛在欣赏一幅幅优美的画卷。(任选角度,只需写出—处优点,结合文章内容言之有理即可。)九、阅读文本材料和相关要求,完成题。《咏月诗三首》原文把酒问月李白青天有月来几时我今停杯一问之。人攀明月不可得,月行却与人相随。皎如飞镜临丹阙,绿烟灭尽清辉发。但见宵从海上来,宁知晓向云间没白兔捣药秋复春,嫦娥孤栖与谁邻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古人今人若流水,共看明月皆如此。唯愿当歌对酒时,月光长照金樽里。月下独酌【答案】(1)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①掌握诗中的意象,并能说明其所蕴含的意义;②能依据诗文内容,用自己的语言描绘出诗人笔下的画面,感受诗作的意境。③能有感情地朗读诗篇。过程与方法:通过教师范读、学生齐读等多种朗读形式,体会诗歌意境。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会诗歌中蕴含的情感,谈谈诗词中所蕴含的情感及人生哲理给自己带来的感悟。(2)教学目标确定的依据:遵循三维目标的要求,从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这三个维度出发,进行教学目标的设计。在具体的目标中,有诗歌基础知识的掌握,也有诗歌鉴赏能力的提高,同时注重激发学生的情感体验。①根据《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注重积累、感悟和运用,提高自己的欣赏品味”的要求,将“掌握诗中的意象,并能说明其所蕴含的意义。能依据诗文内容,用自己的语言描绘出诗人笔下的画面,感受诗作的意境。能有感情地朗读诗篇”设定为知识与能力目标。②本文三首诗歌作为写景抒情诗,意象丰富,且运用了多种表达手法,因此将“通过教师范读、学生齐读等多种朗读形式,体会诗歌意境”作为过程与方法目标。③初中生情感丰富,价值观和人生观正处于确立时期,通过语文学习可以帮助他们形成积极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所以将“体会诗歌中蕴含的情感,谈谈诗词中所蕴含的情感及人生哲理给自己带来的感悟”作为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一十、阅读材料,完成题。巴金《小狗包弟》原文一个多月前,我还在北京,听人讲起一位艺术家的事情,我记得其中一个故事是讲艺术家和狗的。据说艺术家住在一个不太大的城市里,隔壁人家养了小狗,它和艺术家相处很好,艺术家常常用吃的东西款待它。“文革”期间,城里发生了从未见过的武斗,艺术家害怕起来,就逃到别处躲了一段时期。后来他回来了,大概是给人揪回来的,说他“里通外国”,是个反革命,批他,斗他。他不承认,就痛打,拳打脚踢,棍棒齐下,不但头破血流,一条腿也给打断了。批斗结束,他走不动,让专政队拖着他游街示众,衣服撕破了,满身是血和泥土,口里发出呻唤。认识的人看见半死不活的他,都掉开头去。忽然一只小狗从人丛中跑出来,非常高兴地朝着他奔去。它亲热地叫着,扑到他跟前,到处闻闻,用舌头舔舔,用脚爪在他的身上抚摸。别人赶它走,用脚踢,拿棒打,都没有用,它一定要留在它的朋友的身边。最后专政队用大棒打断了小狗的后腿,它发出几声哀叫,痛苦地拖着伤残的身子走开了。地上添了血迹,艺术家的破衣上留下几处狗爪印。艺术家给关了几年才放出来,他的第一件事就是买几斤肉去看望那只小狗。邻居告诉他,那天狗给打坏以后,回到家里什么也不吃,哀叫了三天就死了。听了这个故事,我又想起我曾经养过的那条小狗。是的,我也养过狗,那是1959年的事情,当时一位熟人给调到北京工作,要将全家迁去,想把他养的小狗送给我,因为我家里有一块草地,适合养狗。我答应了,我的儿子也很高兴。狗来了,是一条日本种的黄毛小狗,干干净净,而且有一种本领:它有什么要求时就立起身子.把两只前脚并在一起不停地作揖。这本领不是我那位朋友训练出来的。它还有一位瑞典旧主人,关于他我毫无所知。他离开上海回国,把小狗送给接受房屋租赁权的人,小狗就归了我的朋友。小狗来的时候有一个外国名字,它的译音是“斯包弟”。我们简化了这个名字,就叫它做“包弟”。包弟在我们家待了七年,同我们一家人处得很好。它不咬人,见到陌生人,在大门口吠一阵,我们一声叫唤,它就跑开了。夜晚篱笆外面人行道上常常有人走过,它听见某种声音就会朝着篱笆又跑又叫,叫声的确有点刺耳,但它也只是叫几声就安静了。它在院子里和草地上的时候多些,有时我们在客厅里接待客人或者同老朋友聊天,它会进来作几个揖,讨糖果吃,引起客人发笑。日本朋友对它更感兴趣,有一次大概在1963年或以后的夏天,一家日本通讯社到我家来拍电视片,就拍摄了包弟的镜头。又有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