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贵州省人防指挥信息保障中心公开招考拟录用人员考试笔试高频考点题库附答案解析预祝考试顺利!一.综合题库(共1000题)1.子路问老师:什么样的人算是君子?孔子说“修己以敬”。子路意犹未尽,追问道:“如斯而已乎?”孔子回答道:“修己以安人。”子路仍心有不甘,继续追问道:“如斯而已乎?”孔子答:“修己以安百姓”,接着又补充说,修己以安百姓,这是尧、舜大概还难以做到的啊!从这个“修身之答”中,我们可以看到修身要达到的三方面要求和目标,即“以敬”、“以安人”、“以安百姓”,这是值得今天的领导干部认真学习和体会的。对上面语段概括最准确的是(
)。A.说明了孔子诲人不倦,值得学习B.阐释了孔子“修身之答”及其现实意义C.说明了孔子所谓修身的要求和目标D.介绍了著名的师生“修身之答”参考答案:B解题思路:文段由子路的三问引出孔子关于“修身”的回答,并由最后一句明确了“修身之答”是当下的领导干部需认真学习体会的即对于现代社会的现实意义,B项全面概括了此意。其他三项内容均为文段中的部分信息,表述片面,故排除。故正确答案为B。【文段出处】东湖文苑沈士光《孔子“修身之答”及当代意义》2.超级高铁与大众的出行密切相关,它最吸引人之处,就是其运行速度远超轮轨式高铁列车,时速可达600至1200千米,甚至有很多人断言能够达到4000千米以上。这类超级高铁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列车须在密封的真空或者低气压管道中运行。具体而言就是通过抽取空气达到接近真空的低气压环境,采用气动悬浮或者磁悬浮驱动技术,让列车在全天候、无轮轨阻力、低空气阻力和低噪声模式下超高速运行。以下各项如果为真,最能质疑超级高铁实现可能性的是:A.超级高铁在某些线路中无法实现低气压管道的密封B.在超级高铁运行的真空管道中维护设备将异常艰难和昂贵C.在真空或低气压管道中超级高铁的某些必要设备将无法使用D.超级高铁一旦出现失控将对乘客的人身安全带来可怕的后果参考答案:C解题思路:第一步,确定题型。根据提问方式中的“质疑”,确定为削弱论证。第二步,找论点和论据。论点:让列车在全天候、无轮轨阻力、低空气阻力和低噪声模式下超高速运行。论据:①列车须在密封的真空或者低气压管道中运行。②通过抽取空气达到接近真空的低气压环境,采用气动悬浮或者磁悬浮驱动技术。第三步,辨析选项。A项:削弱论据。在某些线路中无法实现低气压管道的密封,也就无法满足超级高铁高速运行的条件,具有削弱作用。B项:增加反向论据。超级高铁的实现,有赖于真空管道设备,若设备的维护异常艰难和昂贵,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超级高铁的实现,具有削弱作用。C项:否定前提。必要设备是指脱离了这些设备超级高铁将无法运行的设备。若真空或低气压管道中超级高铁的某些必要设备无法使用,那超级高铁将没有实现的可能性。D项:无关选项。论点讨论的是超级高铁能否实现,此选项讨论的是出现失控后会造成可怕后果。论题不一致,排除。第四步,强度比较。A选项削弱论据,且只是“某些”,力度较弱;B选项增加的反向论据虽增加了超级高铁实现的难度,但并非完全否定,力度较弱;C选项直接否定了前提。C项否定前提的削弱力度强于A、B削弱论据项。因此,选择C选项。解题思路:本题要求选择最能质疑超级高铁实现可能性的一项,需首先明确实现超级高铁需要的条件,即“通过抽取空气达到接近真空的低气压环境,采用气动悬浮或者磁悬浮驱动技术,让列车在全天候、无轮轨阻力、低空气阻力和低噪声模式下超高速运行”。要质疑超级高铁实现的可能性,可以说明在这样的条件不能达到或者列车在这样的环境下会产生其他问题等。超级高铁的运行条件:在真空或者低气压环境下,采用气动悬浮或者磁悬浮驱动技术让列车超高速运行。A项,指出超级高铁在某些线路中无法实现低气压管道的密封,但只是某些线路,质疑的力度较弱。B项,指出在真空管道中维护设备异常艰难和昂贵,但并不能说明超级高铁无法实现,质疑的力度较弱。C项,指出在真空或低气压管道中,超级高铁的某些必要设备无法使用,说明超级高铁在真空或低气压管道中不能正常运行,那么超级高铁就无法实现,有力地质疑了超级高铁实现的可能性。D项,指出超级高铁一旦出现失控将造成可怕的后果,讨论的是超级高铁出状况的情形,跟超级高铁能否实现无关,质疑的力度较弱。故本题选C。解题思路:第一步:找出论点和论据。论点:超级高铁可能实现。论据:通过抽取空气达到接近真空的低气压环境,采用气动悬浮或者磁悬浮驱动技术,让列车在全天候、无轮轨阻力、低空气阻力和低噪声模式下超高速运行。本题的论点在讨论超级高铁可能实现,论据在讨论超级高铁实现的一系列原理,要削弱即要证明它不可能实现。第二步:逐一分析选项。A项:超级高铁共同特点就是须在密封的真空或低气压管道中运行,选项指出有些线路中无法实现密封,那么在这些线路超级高铁就无法运行,部分削弱,保留;B项:设备维护异常艰难和昂贵,与超级高铁能否实现无关,话题不一致,无法削弱,排除;C项:在真空或低气压管道中超级高铁的某些必要设备无法使用,必要设备无法使用,即无法实现超级高铁,直接削弱论点,保留;D项:超级高铁一旦失控会带来可怕后果,与超级高铁能否实现无关,话题不一致,无法削弱,排除。比较A、C两项,A项为部分削弱,C项从原理上削弱论点,C项力度更强。故正确答案为C。3.有一位意大利科学家,他发明了摆针和温度计,是近代实验科学的奠基人之一,他首先在科学实验的基础上融会贯通了数学、物理学和天文学三门知识,扩大、加深并改变了人类对物质运动和宇宙的认识,对17世纪的自然科学和世界观的发展起了重大作用,这位科学家是:A.伽利略B.亚里士多德C.爱因斯坦D.牛顿参考答案:A解题思路:第一步,本题考查科技史知识。第二步,伽利略是意大利天文学家,物理学家和工程师。伽利略被称为“观测天文学之父”“现代物理学之父”“科学方法之父”和“现代科学之父”。伽利略研究了速度和速度,重力和自由落体,相对论,惯性,弹丸运动原理,发明了温度计和各种军事罗盘。他对观测天文学的贡献包括对金星相的望远镜确认,对金星的观测。木星的四颗最大卫星,土星环的观测和黑子的分析。因此,选择A选项。B项:亚里士多德,古代先哲,古希腊人,世界古代史上伟大的哲学家、科学家和教育家之一,堪称希腊哲学的集大成者。他是柏拉图的学生,亚历山大的老师。作为一位百科全书式的科学家,他的写作涉及伦理学、形而上学、心理学、经济学、神学、政治学、修辞学、自然科学、教育学、诗歌、风俗,以及雅典法律。C项:阿尔伯特·爱因斯坦,犹太裔物理学家。1905年创立狭义相对论,1915年创立广义相对论。爱因斯坦开创了现代科学技术新纪元,被公认为是继伽利略之后最伟大的物理学家。与题意不符。与题意不符。D项:艾萨克·牛顿,英国著名的物理学家,百科全书式的“全才”,著有《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光学》。他在1687年发表的论文《自然定律》里,对万有引力和三大运动定律进行了描述。与题意不符。4.甲商店购入400件同款夏装,7月以进价的1.6倍出售,共售出200件;8月以进价的1.3倍出售,共售出100件;9月以进价的0.7倍将剩余的100件全部售出,总共获利15000元。问这批夏装的单件进价为多少元?A.125B.144C.100D.120参考答案:A解题思路:第一步,本题考查经济利润问题,属于基础公式类,用方程法解题。第二步,由于8月和9月的销量相同,8月的利润率为30%,9月的亏损率为30%,因此两者的利润一正一负相互抵消,7月获得的利润即为总利润。设单件进价为x元,可列方程200×(1.6-1)x=15000,解得x=125(元)。因此,选择A选项。5.小说《呼啸山庄》中描述的主人公是:A.爱斯梅拉达B.聂赫留朵夫C.希斯克利夫D.白瑞德参考答案:C解题思路:第一步,本题考查文学常识。第二步,《呼啸山庄》是英国女作家勃朗特姐妹之一艾米莉•勃朗特的作品,是19世纪英国文学的代表作之一。小说描写吉卜赛弃儿希斯克利夫被山庄老主人收养后,因受辱和恋爱不遂,外出致富。回来后对与其女友凯瑟琳结婚的地主林顿及其子女进行报复的故事。全篇充满强烈的反压迫、争幸福的斗争精神,又始终笼罩着离奇、紧张的浪漫气氛。此作品多次被改编成电影作品。因此,选择C选项。A项:爱斯梅拉达出自,《巴黎圣母院》是法国文学家维克多·雨果所著小说,在1831年1月14日出版的小说。故事的场景设定在1482年的巴黎圣母院,内容环绕一名吉卜赛少女爱斯梅拉达和由副主教克洛德·弗洛罗养大的圣母院驼背敲钟人卡西莫多。A项不符合题意,不当选。B项:德米特里•聂赫留朵夫是列夫•托尔斯泰小说《复活》的男主角。年幼时与该书女主角玛丝洛娃初遇,身为庄园女主人的侄子的聂赫留朵夫与庄园的年少侍女玛丝洛娃(卡秋莎)有过一段纯洁感情。后在聂赫留朵夫十九岁时,他在军队中更为知晓世故,一时难敌欲望将儿时恋人诱奸,间接导致玛丝洛娃后来的堕落放荡悲惨生活。全书由聂赫留朵夫于法庭陪审席重见彼时已身为妓女的马斯洛娃一视角展开。书中,聂赫留朵夫数次帮助狱中玛丝洛娃,愿同她成婚,甚至和被流放至西伯利亚的玛丝洛娃一同出行,且在同时逐渐改变自己腐朽贵族的道德观念。后因玛丝洛娃同狱友西蒙松终成眷属,而错失了始终爱恋的女子,却双双获得了精神的复活。B项不符合题意,不当选。D项:白瑞德,美国作家玛格丽特•米切尔所著的世界经典名著《飘》中的人物,以及以这部小说为根据改编的美国电影《乱世佳人》中的男主角。D项不符合题意,不当选。6.师徒两人生产一产品,每套产品由甲乙配件各1个组成。师傅每天生产150个甲配件或75个乙配件;徒弟每天生产60个甲配件或24个乙配件,师徒决定合作生产,并进行合理分工,则他们工作15天后最多能生产该种产品的套数为:A.900B.950C.1000D.1050参考答案:D解题思路:第一步,本题考查工程问题,属于条件类。第二步,由于每套产品由甲乙配件各1个组成,要使该产品套数最多,则甲乙配件应尽量多且数量相等。由题意可知师傅生产甲、乙的效率比为2∶1,徒弟生产甲、乙的效率比为2.5∶1,徒弟生产甲的效率较高,故由徒弟生产甲配件,师傅生产乙配件。第三步,徒弟15天均生产甲配件,共生产15×60=900(个),师傅若生产同样多的乙配件需要900÷75=12(天),可以配成900套。由于师傅生产甲、乙的效率比为2∶1,故剩余3天可以生产1天甲配件和2天乙配件,共可以生产150套。第四步,他们工作15天后最多能生产该产品的套数为900+150=1050(套)。因此,选择D选项。解题思路:根据题干条件可知要使生产最多,需效率最大,不管是甲配件还是乙配件都是师傅的效率比较大,但是对于师傅做甲乙配件的效率之比为,对于徒弟做甲乙配件的效率之比为,可以看出徒弟做甲配件的相对效率比师傅要高,所以让徒弟去做甲,师傅去做乙。可让徒弟的全部时间做他比较擅长的甲配件,即个。为避免浪费,先让师傅做完与徒弟数量相同的乙配件900个,需要天,还剩下3天时间,师傅每天生产甲配件个数是乙配件的两倍,则花一天时间生产甲配件,剩下两天时间生产乙配件,则该种产品套数为套。故正确答案为D。解题思路:由题干信息可知,不论是师傅还是徒弟,生产甲配件的效率都要比生产乙配件的效率高,而不论是甲配件还是乙配件,都是师傅的生产效率高。要使甲乙配件数量配套,且生产数量最多,则应由徒弟全部生产甲配件,而师傅负责使配件配套。150÷75=2,60÷24=2.5,要使生产的产品套数尽量多,则徒弟只生产甲零件,师傅既生产甲零件又生产乙零件。设师傅花x天生产甲零件,则有150x+60×15=75×(15-x),解得x=1,故他们工作15天后最多能生产该种产品的套数为150×1+60×15=1050。7.从所给的四个选项中,选择最合适的一个填入问号处,使之呈现一定的规律性:A.AB.BC.CD.D参考答案:D解题思路:元素组成凌乱,考虑数数。已有图形从左至右、自上而下每个图形的直线数依次为2、3、4、5、6、7、8、9条,则下一个图形的直线数应当为10条,A项为0条,B项为6条,C项为8条,D项为10条。故正确答案为D。8.通常情况下,使用高压锅可以大大缩短食物的烹煮时间,节约能源。下列对其所用物理原理的解释正确的是:A.锅内蒸汽的压强增大,导致水的沸点降低B.锅内水的沸点降低,导致蒸汽的压强增大C.锅内蒸汽的压强增大,导致水的沸点升高D.锅内水的沸点升高,导致蒸汽的压强增大参考答案:C解题思路:本题考查物理常识。高压锅又叫压力锅,压力煲,是一种厨房的锅具。压力锅通过液体在较高气压下沸点会提升这一物理现象,对水施加压力,使水可以达到较高温度而不沸腾,以加快炖煮食物的效率。用它可以将被蒸煮的食物加热到100℃以上,在高海拔地区,利用压力锅可避免水沸点降低而不易煮熟食物的问题。其优点在于省时及节能,缺点在于不正确操作或有瑕疵时,有可能会爆炸造成伤害。高压锅应用的是“气压和水的沸点成正比”的原理,在高压锅内通过对水加热形成水蒸气,在密封环境下形成高温高压,使高压锅内部气压大于1个标准大气压且水高于100℃时沸腾,这样就会缩短饭做熟的时间。解题思路:第一步,本题考查物理知识。第二步,高压锅把水相当紧密地封闭起来,水受热蒸发产生的水蒸气不能扩散到空气中,只能保留在高压锅内,使高压锅内部的气压高于1个大气压,随着压强的增加,水的沸点将高于100℃,高压锅内部因此而形成高温高压的环境,饭就很快熟了。因此,选择C选项。解题思路:本题考查物理常识。水的沸点受压强影响,当水所受的压强增大时,沸点升高。在标准大气压强下水的沸点为100℃,高压锅的原理相当于把水紧密地封闭起来,水受热后产生的水蒸气不能扩散到空气中,只能保留在高压锅内,于是高压锅内部形成高温高压的环境。由于锅内水蒸汽的压强增大,导致水的沸点提高,这样就可以在较短时间内将食物煮熟。故A、B、D三项错误。故正确答案为C。9.在一项针对216名6到12月的婴儿进行测试中,研究人员教给婴儿新的手指木偶玩耍的三个本领,有一半的宝宝在学习之后的四个小时就睡了一大觉,但是另外的宝宝则没有睡觉或者只小憩了不到30分钟。研究显示平均说来,有充足睡眠的宝宝能记住1.5个本领,但是没有怎么睡觉的宝宝则一项本领都没有记住。可见,婴儿学习本领后保持充足睡眠有利于增强记忆。下列哪项是上述论证最可能依赖的假设?A.该研究结果在青少年群体中同样适用B.充足睡眠有利于宝宝正常的身体发育C.实验前两组宝宝的智力水平状况相当D.有其他研究验证了这项结果可靠性参考答案:C解题思路:第一步,找到论点和论据。论点:婴儿学习本领后保持充足睡眠有利于增强记忆。论据:研究显示平均说来,有充足睡眠的宝宝能记住1.5个本领,但是没有怎么睡觉的宝宝则一项本领都没有记住。前提假设类题目正确选项应该是题干结论成立的必要条件,必不可少的条件。根据必要条件的定义可知,必要条件不成立,则结论不成立,可以采用否定代入法解题。第二步,逐一分析选项。否定A项代入,研究结果在青少年群体中不适用,不能说明婴儿学习本领后保持充足睡眠是否有利于增强记忆,否定选项后论点仍然成立,不可能是前提,排除;否定B项代入,充足睡眠不利于宝宝正常的身体发育,与是否有利于增强记忆无关,否定选项后论点仍然成立,不可能是前提,排除;否定C项代入,实验前两组宝宝的智力水平状况不相当,说明对比试验中的两组对象的起点不同,记忆能力不同,不能得出婴儿学习本领后保持充足睡眠有利于增强记忆的结论,否定选项后论点不成立,因此,是前提,当选;否定D项代入,没有其他研究验证了这项结果可靠性,没有其他实验并不能说明该实验就不可靠,否定选项后论点仍然成立,不可能是前提,排除。故正确答案为C。解题思路:第一步,确定题型。根据提问方式中的“假设”,确定为加强论证。第二步,找论点和论据。论点:婴儿学习本领后保持充足睡眠有利于增强记忆。论据:有充足睡眠的宝宝能记住1.5个本领,但是没有怎么睡觉的宝宝则一项本领都没有记住。第三步,辨析选项。A项:无关选项。青少年是否适用无法证明婴儿的情况,论题不一致,排除。B项:无关选项。睡眠与身体发育的关系,与论点“增强记忆力”无关,论题不一致,排除。C项:补充前提。对该项进行否定,即“实验前两组宝宝的智力水平不同”,将其代入题干,则题干所做的对比实验的结论就不准确了,论点无法成立,则该项为论点成立的前提,具有加强作用。D项:增加论据。有其他研究验证了这项结果可靠,具有加强作用,但不是论证成立的“假设”,即论点成立的前提。因此,选择C选项。解题思路:本题要求选择题干论证所依赖的假设,题干根据对比实验得出结论,即“婴儿学习本领后保持充足的睡眠有利于增强记忆”。所要寻找的假设前提应确保该结论能够必然成立,在解题时可以运用反向代入法进行验证。题干根据两组婴儿在学习之后睡觉时间长短的不同会导致记住内容的多少不同,得出“婴儿学习本领后保持充足的睡眠有利于增强记忆”这一结论。A项,指出该研究结果在青少年群体中同样适用,但题干的论述对象是婴儿,该项仍然无法说明婴儿学习本领后保持充足的睡眠是否有利于增强记忆,因此该项不是所要寻找的假设前提,排除。B项,指出充足睡眠有助于宝宝身体发育,但仍然无法说明婴儿学习本领后保持充足的睡眠是否有利于增强记忆,因此该项不是所要寻找的假设前提,排除。C项,指出实验前两组宝宝的智力水平相当,排除了智力水平对实验结果的影响,否则如果实验前两组宝宝的智力水平本来就不同,则不能证明记住内容的多少是受睡眠时间长短影响的,就不能得出题干结论,因此该项是所要寻找的假设前提。D项,指出有其他研究验证了这项结果的可靠性,对题干结论有支持作用,但并非题干论证所依赖的假设前提。将该项的反面代入题干,即没有其他研究验证了这项结果的可靠性,但不代表该结果不可靠,题干结论仍可能成立,因此该项不是所要寻找的假设前提。故本题选C。10.面粉:面包:充饥A.芦苇:纸:书写B.黄金:戒指:婚戒C.轮胎:汽车:运输D.琉璃:屏风:装饰参考答案:D解题思路:第一步:判断题干词语间逻辑关系。面粉是制作面包的原材料,二者是原材料与成品的对应关系;充饥是面包的功能,二者是成品和功能的对应关系。第二步:判断选项词语间逻辑关系。A项:芦苇是制作纸的原材料,书写是笔的功能,而不是纸的功能,纸是书写时的材料,与题干逻辑关系不一致,排除;B项:黄金是制作戒指的原材料,婚戒是戒指的一种,是种属关系,与题干逻辑关系不一致,排除;C项:轮胎是汽车的组成部分,与题干逻辑关系不一致,排除;D项:琉璃是制作屏风的原材料,装饰是屏风的功能,与题干逻辑关系一致,当选。故正确答案为D。11.下面句子中,没有错误的一句是:A.问题很复杂,你不了解一下就大发议论,不免太主观了。B.这家企业改革的任务,不止是减员,更重要的是增效。C.不用说发奖金了,单是基本工资就保证不了。D.我这里有两间闲房,你们尚且在这里住着。参考答案:C解题思路:第一步,A项副词使用不当,“不免”表示由于某种原因自然导致某种结果。“主观”不是“大发议论”的结果,因此句中应使用“未免”。“未免”表示说话人对于某种行为、举动的否定态度。第二步,B项搭配不当,“更重要的是”不能与“不止”搭配。“不止”表示超出某个数目或范围,一般与数量有关。句子是在对比改革两项任务的重要性,所以应将“不止”改为“不只”,这样才能与“更重要的是”形成前后递进关系。第三步,C项表述明确,没有语病。第四步,D项搭配不当。“尚且”表示进一层的意思,提出程度更甚的事例作为衬托,但文意“在这里住”和“两件闲房”之间没有更进一层的程度对比,应该改为“暂且”,表示时间不长、不是永久的。因此,选择C选项。12.“商业信誉”无疑指向的就是“信用”和“名誉”。它是指社会公众对具体商业主体的经济能力、信用状况等所给予的社会评价。在刑法上,并不是所有“损害”商业信誉的行为都将构成犯罪。如该商业主体自身存在问题,经媒体曝光后信用大跌、名誉扫地,这种损害实则是由主体自身的问题所带来的。而媒体行使舆论监督权并无违法,反而应该得到法律的保护。
这段文字意在强调:
A.媒体曝光商家不守商业信誉的行为不违法
B.商家自身问题造成信誉损害不受法律保护
C.法律对损害商业信誉行为的认定十分审慎
D.应出台法律保护媒体对商家进行舆论监督参考答案:A
解题思路:本题考查对文段主旨的把握。快速阅读文段可知,文段为分总结构,引出话题—分析论述—得出结论,结论为文段论述的重点。文段首先介绍了“商业信誉”的定义,强调商业信誉的重要性,接着引出一个话题——在刑法上不是所有的“损害”商业信誉的都构成犯罪。然后具体介绍这一特殊情况——自身存在问题被媒体曝光信誉大跌的商家不守法律保护,而媒体曝光不良商家这一行为应受到法律的保护。文段重点论述的是刑法上不受保护的“损害”商业信誉的情况,即媒体曝光不良商家造成的损失,A相符合文意,当选。
B项没有体现“媒体曝光”,排除。C项文段没有谈及,排除。通过文段指出的刑法上的规定可知,媒体的监督权已受到保护,D项“应出台法律”说法有误。
故本题选A。
解题思路:第一步,分析文段。文段先讲“商业信誉”的含义,然后提出“并不是所有‘损害’商业信誉的行为都将构成犯罪”,之后进一步说明商家自身问题造成信誉损害就不受法律保护,最后强调媒体曝光不违法,应得到法律保护。文段结构为“分—总”,主要讲的是媒体曝光商家不守商业信誉的行为不违法。
第二步,对比选项。A项是对文段主旨的同义替换,符合文段意图。
因此,选择A选项。
解题思路:文段首句介绍了“商业信誉”的含义,随后提出“在刑法上,并不是所有‘损害’商业信誉的行为都将构成犯罪”这一情况,后文进一步具体论述到媒体曝光“因商家自身存在的问题而导致的不良行为”,并不构成犯罪,故文段重在说明这一现象是受到法律保护的,对应A项。B项,缺少文段核心话题“媒体”,且表述与文段不符,文段强调的是由于商家自身行为存在问题,媒体行使监督权的做法是受法律保护的,并未指出商家是否受法律保护的问题,排除。
C项无中生有,文段并未探讨法律对侵犯商业信誉行为认定的态度问题,排除。D项表述有误,现今已有法律保护媒体,故不需要再出台法律,排除。
故正确答案为A。
【出处】《冷静看待涉嫌损害商业信誉》13.办公室需要复印一批文件,使用甲复印机单独印需要20分钟,使用甲乙两台复印机一起印需要12分钟,已知甲复印机每分钟比乙复印机多印6份文件,则这批文件一共有(
)份。A.216B.240C.360D.600参考答案:C解题思路:设甲复印机每分钟所印文件份数为x,则乙复印机为,根据题意,这批文件总份数为,解得份,则这批文件共有份。故正确答案为C。解题思路:第一步,本题考查工程问题,属于时间类,用赋值法解题。第二步,赋值工程总量为60a(20和12的最小公倍数),甲的效率为,甲乙的效率和为,则乙的效率为5a-3a=2a。第三步,甲每分钟比乙多印6份,即3a-2a=a=6,则这批文件一共有60×6=360(份)。因此,选择C选项。解题思路:工程问题。根据“20×甲工作效率=12×(甲工作效率+乙工作效率)”,得出甲、乙的效率之比,又知甲复印机每分钟比乙复印机多印6份文件,可知一份的工作效率对应多少份文件,再通过甲单独工作的天数和工作效率计算可得到总工作量。根据题意可知,甲8分钟的工作量等于乙12分钟的工作量,则甲、乙的效率比等于时间的反比=12∶8=3∶2。一份对应6份文件,则这批文件一共有6×3×20=360份。14.细胞膜作为一个屏障,使细胞内液成分不完全相同于细胞外液,并保持相对稳定。但是,细胞在进行新陈代谢的过程中,需要不断选择性地摄入和排出多种多样的物质,这些物质的交换是通过细胞膜有选择性地进行的。物质通过细胞膜的运输途径大体是:脂溶性的小分子物质,可通过物理扩散透过细胞膜;水溶性的小分子物质或离子,需要借助相关蛋白质的介导才能完成跨膜运输;大分子物质或颗粒性物质,则通过细胞膜的整装转运进出细胞。根据题意,接下来最有可能阐述的是:A.细胞膜的分类B.蛋白质的介导原理C.物质跨膜运输的障碍D.新陈代谢中的物质交换参考答案:C解题思路:第一步,快速浏览文段,重点分析尾句,判别文段话题落脚点。文段首句介绍了细胞膜的作用机能——保持内外液体相对稳定。转折之后则着重阐述了细胞新陈代谢过程中,不同物质是如何跨膜运输的,后文以解释说明的方式进行了详细描述。故文段重点话题落脚到“物质的跨膜运输”,后文应延续此话题做进一步的拓展。第二步,对比选项。C项符合上述语境,当选。A项“细胞膜的分类”,前文无相关描述,排除;B项“蛋白质”为前文并列解释说明中的内容,非前文论述话题,排除;D项“新陈代谢中的物质交换”为前文已经阐述过的内容,后文不会重复出现,排除。因此,选择C选项。解题思路:根据提问方式可知,本题为接语选择题,需通读全文,重点关注文段尾句。前文引出细胞膜这一话题,并介绍了多种物质需要通过细胞膜进出,尾句具体论述了“物质通过细胞膜的运输途径”,并通过并列的三方面对其进行了解释说明。故接下来应继续围绕“物质通过细胞膜”这一话题展开论述,即“物质跨膜运输”,对应C项。A项,文段尾句并非只是重点介绍“细胞膜”,与尾句核心话题不符,排除;B项,“蛋白质的介导”为尾句解释说明中的一部分,表述片面,且并非尾句论述的核心话题,排除;D项,对应文段“细胞在进行新陈代谢的过程中,需要不断选择性地摄入和排出多种多样的物质”,为前文已论述过的内容,后文不会重复论述,排除。故正确答案为C。【文段出处】《物质跨膜运输的方式》15.(
)对于照明相当于(
)对于计时A.电灯打卡B.台灯秒表C.太阳月亮D.玻璃沙漏参考答案:B解题思路:逐一代入选项。A项:电灯具有照明的功能,二者为功能对应关系,打卡和计时之间无明显逻辑关系,前后逻辑关系不一致,排除;B项:台灯具有照明的功能,二者为功能对应关系,秒表具有计时的功能,二者为功能对应关系,前后逻辑关系一致,当选;C项:太阳具有照明的功能,二者为功能对应关系,月亮和计时之间无明显逻辑关系,前后逻辑关系不一致,排除;D项:玻璃和照明之间无明显逻辑关系,沙漏具有计时的功能,二者为功能对应关系,前后逻辑关系不一致,排除。故正确答案为B。16.从所给的四个选项中,选择最合适的一个填入问号处,使之呈现一定的规律性。A.AB.BC.CD.D参考答案:D解题思路:题干图形均由一条直线组成,不存在数量规律,且都为一笔画图形,可考虑线条相对位置。观察发现每个小图形的起始线条和结束线条相互平行,可由此入手解题。观察题干每个图形,起始线条和结束线条都是相互平行的,且两个线条的走向是相反的,只有D项符合此规律。故本题选D。17.轴对称:指图形的一种特征,即图形沿直线翻转180°可与原图完全重合。假设这个定义是正确的、不容质疑的,则下列属于轴对称的是:A.如图所示B.如图所示C.如图所示D.如图所示参考答案:A解题思路:第一步,看提问方式,本题属于选是题。第二步,找关键信息。①图形沿直线翻转180°可与原图完全重合。第三步,辨析选项。A项:该图形沿直线(竖轴)翻转180°可与原图完全重合,符合定义;B项:该图形沿直线翻转180°无法与原图完全重合,不符合定义;C项:该图形沿直线翻转180°无法与原图完全重合,不符合定义;D项:该图形沿直线翻转180°无法与原图完全重合,不符合定义。因此,选择A选项。18.书∶电子书∶编写A.博客∶网民∶宣传B.会议∶视频会议∶召开C.身份∶身体∶科学家D.软件∶金山词霸∶方块字参考答案:B解题思路:第一步,确定题干逻辑关系。“电子书”是“书”的一种,二者属于包容关系中的种属关系,“编写”与“书”属于动宾关系。第二步,辨析选项。A项:“网民”使用“博客”,二者属于主宾关系,排除;B项:“视频会议”是“会议”的一种,二者属于包容关系中的种属关系,“召开”与“会议”属于动宾关系,与题干逻辑关系一致,符合;C项:“身份”指人的出身和社会地位,与“身体”不属于包容关系中的种属关系,排除;D项:“金山词霸”是“软件”的一种,二者属于包容关系中的种属关系,但“方块字”和“软件”无明显逻辑关系,排除。因此,选择B选项。19.陆某在自家大门上安装了一款高科技可视门铃,位置正对着距离20米远的张某家的卧室和阳台。这款门铃可以拍摄到张某的室内情况并自动录制视频。陆某的这一做法侵犯了张某的:A.隐私权B.生命权C.健康权D.人身自由参考答案:A解题思路:第一步,本题考查人身权知识。第二步,根据2021年版《民法典》第一千零三十二条,自然人享有隐私权。任何组织或者个人不得以刺探、侵扰、泄露、公开等方式侵害他人的隐私权。隐私是自然人的私人生活安宁和不愿为他人知晓的私密空间、私密活动、私密信息。本题中,住宅内部是张某不愿为他人知晓的私密空间,是个人隐私的重要组成部分,不得侵犯。门铃拍摄情况即便模糊,仍可加以辨别和识别,进而对张某私密空间及私人活动信息造成侵扰,即便是为自我防范而安装,没有窥探和收集的本意,客观上也侵犯了张某的隐私权。因此,选择A选项。B项:根据2021年版《民法典》第一千零二条,自然人享有生命权。自然人的生命安全和生命尊严受法律保护。任何组织或者个人不得侵害他人的生命权。生命权是公民依法享有的生命不受非法侵害的权利。B项排除。C项:根据2021年版《民法典》第一千零四条,自然人享有健康权。自然人的身心健康受法律保护。任何组织或者个人不得侵害他人的健康权。健康权是公民依法享有的身体健康不受非法侵害的权利,保护公民的健康权,就是保障公民身体的机能和器官不受非法侵害。C项排除。D项:根据2021年版《民法典》第一百零九条,自然人的人身自由、人格尊严受法律保护。人身自由也称“身体自由”。公民的基本权利之一。指公民在法律规定范围内,人身和行动完全受自己支配,有不受非法拘禁、逮捕、搜查和侵害的自由。D项排除。20.研究发现,长期吃核桃等坚果能改善一些与大脑功能相关的指标,和人们所期待的核桃“补脑”功能并不是一回事。截至目前,并没有直接的研究证据表明,吃了核桃之后,就能短期内提高人的智商,或者提高考试成绩。而且,多数人的智力会在20~30岁左右达到顶峰,之后则很难提升。正确的饮食包括日常摄入少量核桃等坚果,确实有利于延缓大脑衰老,减少包括中风在内的疾病风险,但那种吃了马上就“反应快了,记忆好了,智力蹭蹭往上跑了”之类的效果,只是我们的一种美好想象。根据这段文字,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长期吃核桃不能改善与大脑功能相关的指标B.吃核桃短期内能够提高人的智商或考试成绩C.吃核桃使多数人的智力在20~30岁达到顶峰D.日常摄入适量核桃有利于延缓大脑衰老过程参考答案:D解题思路:A项,根据“长期吃核桃等坚果能改善一些与大脑功能相关的指标”可知,A项与文段语义相悖,排除;B项,根据“截至目前,并没有直接的研究证据表明,吃了核桃之后,就能短期内提高人的智商,或者提高考试成绩”可知,B项与文段语义相悖,排除;C项,根据“多数人的智力会在20~30岁左右达到顶峰”可知,智力达到顶峰是正常的发育状况而非吃了核桃的结果,排除;D项对应“正确的饮食包括日常摄入少量核桃等坚果,确实有利于延缓大脑衰老”,当选。故正确答案为D。【文段出处】《专家解答:核桃到底能不能补脑》解题思路:本题考查对细节信息的理解。解答思路是找到文段中与选项相关的表述,然后对比判断。由文段首句“长期吃核桃等坚果能改善一些与大脑功能相关的指标”可知,A项“不能改善”说法有误。由“并没有直接的研究证据表明,吃了核桃之后,就能短期内提高人的智商,或者提高考试成绩”可知,B项“能够提高”说法有误。由“多数人的智力会在20~30岁左右达到顶峰,之后则很难提升”可知,C项强加因果,多数人的智力在20~30岁达到顶峰是生理规律,与吃核桃不存在联系。D项可由“日常摄入少量核桃等坚果,确实有利于延缓大脑衰老”得出。故本题选D。解题思路:第一步,分析文段,将选项与原文一一对应。第二步,辨析选项。A项对应“长期吃核桃等坚果能改善一些与大脑功能相关的指标”,属于曲解文意,错误。B项对应“并没有直接的研究证据表明……提高考试成绩”,能否提高成绩是不确定的,“能提高”属于偷换语气,错误。C项对应“多数人的智力会在20—30岁左右达到顶峰”,文段未提及“因为吃了核桃使得智力达到顶峰”,强加因果,属于偷换逻辑,错误。D项对应“正确的饮食包括日常摄入少量核桃等坚果,确实有利延缓大脑的衰老过程”,正确。因此,选择D选项。21.薛宝钗∶《红楼梦》A.翠翠∶《边城》B.李时珍∶《本草纲目》C.武松∶《三国演义》D.孙悟空∶《西游记》参考答案:AD解题思路:第一步,确定题干逻辑关系。“薛宝钗”是“《红楼梦》”中的人物,二者属于人物与出处的对应关系。第二步,辨析选项。A项:“翠翠”是“《边城》”中的人物,二者属于人物与出处的对应关系,与题干逻辑关系一致,符合;B项:“李时珍”是“《本草纲目》”的作者,二者属于作者与作品的对应关系,排除;C项:“武松”是《水浒传》中的人物,而非“《三国演义》”,排除;D项:“孙悟空”是“《西游记》”中的人物,二者属于人物与出处的对应关系,与题干逻辑关系一致,符合。因此,选择AD选项。22.楼宇:坍塌:伤亡A.森林:火灾:救火B.疫情:隔离:治疗C.核电站:地震:污染D.下雨:打伞:干爽参考答案:C解题思路:第一步:判断题干词语间逻辑关系。楼宇可能会发生坍塌,二者为或然对应关系;坍塌可能会导致伤亡,二者为事件和结果的对应关系。第二步:判断选项词语间逻辑关系。A项:森林可能会发生火灾,二者为或然对应关系;火灾需要救火,二者为事件和解决方式的对应关系,与题干逻辑关系不一致,排除;B项:疫情可能会隔离,二者为或然对应关系;隔离需要治疗,二者为事件和解决方式的对应关系,与题干逻辑关系不一致,排除;C项:核电站可能会发生地震,二者为或然对应关系;地震可能导致污染,二者为事件和结果的对应关系,与题干逻辑关系一致,当选;D项:下雨需要打伞,二者是事件和解决方式的对应关系,与题干逻辑关系不一致,排除。故正确答案为C。23.望到青山:看见碧水:记住乡愁A.产业兴旺:生态宜居:生活富裕B.改善乡风:治理环境:建设乡村C.风土人情:方言俚语:田园牧歌D.良好家风:淳朴民风:文明习俗参考答案:B解题思路:第一步:判断题干词语间逻辑关系。“望到青山”、“看见碧水”和“记住乡愁”均为动宾结构。第二步:判断选项词语间逻辑关系。A项:“产业兴旺”、“生态宜居”和“生活富裕”均为主谓结构,与题干逻辑关系不一致,排除;B项:“改善乡风”、“治理环境”和“建设乡村”均为动宾结构,与题干逻辑关系一致,当选;C项:“风土人情”、“方言俚语”和“田园牧歌”均为名词并列短语,与题干逻辑关系不一致,排除;D项:“良好家风”、“淳朴民风”和“文明习俗”均为形容词加名词构成的偏正短语,与题干逻辑关系不一致,排除。故正确答案为B。解题思路:第一步,确定题干逻辑关系。“望到”与“青山”,“看见”与“碧水”,“记住”与“乡愁”均为动宾关系。第二步,辨析选项。A项:“产业”与“兴旺”,“生态”与“宜居”,“生活”与“富裕”均属于主谓关系,排除;B项:“改善”与“乡风”,“治理”与“环境”,“建设”与“乡村”均属于动宾关系,与题干逻辑关系一致,符合;C项:“风土”与“人情”,“方言”与“俚语”,“田园”与“牧歌”均属于并列关系,排除;D项:“良好”与“家风”,“淳朴”与“民风”,“文明”与“习俗”均属于偏正关系,排除。因此,选择B选项。24.未剥皮的文玩核桃价格从两年前的20元/斤涨到了今天的120元/斤,可见文玩核桃的种植者们正在哄抬价格,相关部门应出台措施规范市场,控制因炒作所致的价格上升。以下哪项如果为真,最能削弱上述结论?A.由于病虫害和过度采摘,文玩核桃的产量较两年前明显减少B.文玩核桃的产区距离城市主要消费地较远,运输费用高C.由于价格的上升,更多人进入到文玩核桃种植业,希望获利D.近两年文玩核桃市场已经形成了一个相对固定的买家群体参考答案:A解题思路:第一步,确定题型。根据提问方式中的“削弱”,确定为削弱论证。第二步,找论点和论据。论点:文玩核桃的种植者们哄抬价格导致了价格上升。论据:文玩核桃价格从两年前的20元/斤涨到了120元/斤。第三步,辨析选项。A项:增加反向论据。该选项说明了产量明显减少是导致价格上升的原因,可能不是种植者哄抬价格,具有削弱作用。B项:无关选项。选项论述产区到消费地的距离较远,但是距离这个因素在价格上涨的前后均未发生变化,不能说明是距离导致的价格上升,论题不一致,排除。C项:无关选项。更多的人进入文玩核桃种植业,是价格上升的结果而非原因,与论点无关,论题不一致,排除。D项:无关选项。文玩核桃市场已经形成相对固定的买家群体,与论点讨论的是否是因为种植者哄抬价格导致价格上升无关,论题不一致,排除。因此,选择A选项。25.行政复议行为属于管理方法中的(
)。A.法律方法B.行政方法C.经济方法D.情感方法参考答案:A解题思路:本题考查法律方法。法律方法包括立法、司法、准司法;准司法行为是指与司法活动密切相关或者功能类似,具有一定裁判权或证明权的行为。通常包括仲裁行为(一般仲裁、劳动仲裁、海事仲裁、国际贸易仲裁、行政确权等),鉴定行为(工伤事故鉴定、司法鉴定、医疗事故鉴定、交通事故鉴定等),公证行为,行政复议行为、调解行为等。故正确答案为A。26.下列选项中排序正确的是(
)。①老陈让侄子网购几个挂架②老陈在新家门口收到了网购挂架③老陈前妻让快递改送老陈家④快递按老陈新家地址再次投送⑤快递按所写地址把挂架送至老陈家A.①-④-⑤-③-②B.①-⑤-③-④-②C.①-④-⑤-②-③D.①-⑤-③-②-④参考答案:B解题思路:第一步:先确定逻辑关系最为明显的逻辑顺序。观察题干,五个事件主要围绕“快递送挂架”的过程。事件①明显是整个事件的开始,作为首句,剩下逻辑关系的先后顺序比较明显的是事件②、事件③和事件④,先“老陈前妻让快递改送老陈家”,再“快递按老陈新家地址再次投送”,然后“老陈在新家门口收到了网购挂架”,即事件顺序应该是③-④-②。第二步:逐一对照选项并判断正确答案。根据第一步的分析可以判断只有B项符合。故正确答案为B。27.甲、乙分别从A、C同时出发顺时针方向匀速跑步,甲的速度为5m/s,甲第一次追上乙时已经跑了5圈刚好回到A。求乙的速度为多少m/s?A.4.8B.4.5C.4D.3参考答案:B解题思路:从图中可以看出甲、乙两人起始的位置相差半圈,可知当甲追上乙时,甲比乙多跑了半圈。本题中甲的速度为已知量;两人同时出发,则追上时所用时间相同;由题图可以得出两人各自的路程。在行程问题中,时间相同时,经过的路程与速度成正比,可直接根据路程比求得速度比,再根据甲速度的具体数值求解。甲第一次追上乙时跑了5圈,因为出发时相距0.5圈,因此乙跑了4.5圈,则甲、乙的速度之比为5∶4.5,甲的速度为5m/s,则乙为4.5m/s。28.阳刚对于(
)相当于谦恭对于(
)A.男孩女孩B.阴柔倨傲C.果敢谦逊D.外表内心参考答案:B解题思路:本题需要结合代入排除法进行解题,将选项中的词项依次代入题干括号中,构成两组词项,并分析这两组词项的关系,前后关系一致的即为正确答案。代入A项,阳刚指刚强,多用于形容男孩的风度、气概、体魄;谦恭指谦虚而有礼貌,谦恭并非多用于形容女孩。前后关系不一致。代入B项,阳刚和阴柔是反义关系,谦恭和倨傲是反义关系,前后关系一致。代入C项,阳刚和果敢没有必然联系,谦恭和谦逊是近义关系,前后关系不一致。代入D项,阳刚可以用来形容外表,但谦恭常用来形容人的态度,而不是内心,前后关系不一致。故本题选B。29.“学习悖论”是古希腊有名的悖论之一,其内容是:人们在学习时通常会面临两种情况,一是不知道要学习的内容,二是已经知道了要学习的内容。在这两种情况下,学习都是无意义的,因为前者学习没有目标,后者学习没有必要。其实,破解这个悖论并不难,用我国古语中________________的道理就能做到。填入画横线部分最恰当的一项是:A.“谦受益”与“满招损”B.“知其然”与“知其所以然”C.“博观而约取”与“厚积而薄发”D.“学而不思则罔”与“思而不学则殆”参考答案:B解题思路:本题考查句子填空。解答这类题目要首先看空缺处句子所在的位置,由此确定其具体作用。其次,要分析文段内容,由此确定空缺处所填句子应表达的意思。最后,结合选项内容,选择最符合文段内容所需的一项即可。阅读可知,空缺处所填句子应是针对悖论提出的解决方法,再结合前文悖论的内容和选项,选择最恰当的一项即可。文段首先提出“学习悖论”,并指出其内容包括两个方面,然后说明在这两种情况下学习都是没有意义的。最后由“其实”引出破解“学习悖论”的方法。即空缺处所填句子是针对文段中的悖论而提出的解决方法。文段中悖论是“人们在学习时通常会面临两种情况,一是不知道要学习的内容,二是已经知道了要学习的内容”。A项是关于“自满和谦虚”的问题,C项是关于“积累和作为”的问题,D项是关于“学习和思考”的问题,均与文段无关,排除。“不知道要学习的内容”对应“知其然”,“知道了要学习的内容”对应“知其所以然”便可破解悖论。故本题选B。解题思路:第一步,分析横线处的上下文语境。根据“破解这个悖论用我国古语中的道理就能做到”,可知此空总结前文。前文讲了两种学习情况:不知道学习的内容和已经知道了学习的内容。要破解这个悖论,分别应对上述两种情况应为“知道学习的内容”“知道为什么,也就是其原理”。第二步,对比选项。B项符合上述语境,可以破解这一悖论。“知其然”对应“不知道要学习的内容”,“知其所以然”对应“已经知道了要学习的内容”。因此,选择B选项。解题思路:横线出现在文段结尾,又根据“其实,破解这个悖论并不难”可知横线处要破解悖论,前文是说学习悖论表现为“不知道要学习的内容”和“已经知道了要学习的内容”,“就能做到”表明这个古语是来解决悖论的。只有选项B符合意思,不知道要学习的内容,所以要“知其然”;已经知道了要学习的内容,还要知其原理,即还要“知其所以然”。A项是说谦虚与骄傲的后果,与知不知道学习内容无关;C项两句话都是说“经过长时间有准备的积累即将大有可为”,不能破解悖论;D项是说学习和思考的关系亦不能破解。故正确答案为B。30.冉某身份证丢失,到某快捷酒店住宿,前台服务员肖某未对冉某进行登记,就将其安排到房间住宿。对于肖某的行为,应处(
)罚款。A.200元以下B.200元以上500元以下C.500元以下D.500元以上1000元以下参考答案:B解题思路:第一步,本题考查行政法知识。第二步,根据《治安管理处罚法》第五十六条,旅馆业的工作人员对住宿的旅客不按规定登记姓名、身份证件种类和号码的,或者明知住宿的旅客将危险物质带入旅馆,不予制止的,处二百元以上五百元以下罚款。因此,选择B选项。31.2019年4月1日,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国家市场监管总局、国家统计局向社会发布了13个新职业信息。建立新职业信息发布制度是国际通行做法,也是职业分类动态调整机制的重要内容。进入新世纪后,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产业结构调整、科学技术进步、大众创业创新、社会上涌现出许多新业态,亟待在国家层面上予以认可规范,新职业信息发布制度应运而生。这段文字的主旨是(
)。A.新职业信息发布制度是与国际接轨的产物B.新职业信息发布制度体现社会发展的要求C.新职业信息发布制度需要在国家层面认可D.新职业信息发布制度反映了社会的新业态参考答案:B解题思路:文段首先指出国家发布了13个新职业信息。接着指出“建立新职业信息发布制度是国际通行做法,也是职业分类动态调整机制的重要内容”,强调建立新职业信息发布制度的重要性。最后通过“亟待”提出对策,指出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需要在国家层面上对各种新业态予以认可规范,因此新职业信息发布制度应运而生。故文段重点强调新职业信息发布制度是顺应社会发展要求而产生的,体现了社会发展的要求,对应B项。A项,“与国际接轨”仅对应“国际通行做法”,后文还提到“也是职业分类动态调整机制的重要内容”,故该项表述片面,排除。C项,需要在国家层面予以认可的不是制度,而是“新业态”,偷换概念,排除。D项,文段重点强调新职业信息发布制度是顺应社会发展要求而产生的,“反映了社会的新业态”非重点,排除。故正确答案为B。【文段出处】《解读|人社部发布13“新职业”是如何界定并发布的?》32.核心技术能力是企业通过特有的技术要素和技能或各种要素和技能的独特的组合来创造具有自身特性的技术,以产生稀缺的、不可模仿的技术资源(包括技术和知识等)的企业能力。根据上述定义,下列不属于企业核心技术能力的是(
)。A.Google公司掌握网络搜索的关键技术B.微软公司掌握操作系统的开发技术C.原IBM公司掌握大型超级计算机的制造技术D.联想公司掌握个人计算机的制造技术参考答案:D解题思路:第一步:判断题干中的关键词。关键词:具有自身特性的技术;稀缺的、不可模仿的技术资源。第二步:逐一分析选项。A项,Google搜索具有Google自身的特性,符合定义。B项,微软的Windows操作系统具有微软自身的特性,符合定义。C项,大型超级计算机的制造技术是稀缺的、不可模仿的,符合定义。D项,当前,多家电脑厂商都能掌握了个人计算机的制造技术,不符合定义。第三步:再次标注答案本题为选非题,故正确答案为D。33.校对∶印刷∶出版A.谈判∶签署∶废除B.抢劫∶入狱∶判刑C.选举∶组阁∶执政D.研发∶转让∶投入参考答案:C解题思路:第一步,确定题干逻辑关系。先“校对”,再“印刷”,最后“出版”,三者属于时间顺承对应关系,且前者为后者的必经程序。第二步,辨析选项。A项:“签署”前不一定“谈判”,排除;B项:“抢劫”不是“入狱”的必经程序,诈骗、赌博等等也会导致“入狱”,排除;C项:先“选举”,再“组阁”,最后“执政”,三者属于时间顺承对应关系,且前者为后者的必经程序,与题干逻辑关系一致,符合;D项:先“投入”再“研发”,词语顺序与题干不一致,排除。因此,选择C选项。34.坚持不同的观点,就会有不同的发展前景,这表明:A.意识正确与否受主观因素的影响B.联系具有普遍性和客观性C.不同性质的意识起不同的作用D.意识对客观事物有时起决定作用参考答案:BC解题思路:第一步,本题考查哲学知识。第二步,B项:观点和发展前景之间处于相互的联系之中,不同的观点产生不同的作用,它们之间存在着因果联系,并且这种联系也是客观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题干“坚持不同的观点,就会有不同的发展前景”体现了联系的普遍性和客观性。故B项正确,当选。C项:意识能够反作用于客观事物。正确的意识能够指导人们有效地开展实践活动,促进客观事物的发展;错误的意识则会把人的活动引向歧途,阻碍客观事物的发展。因此,不同性质的意识起不同的作用。故C项正确,当选。因此,选择BC选项。A项:意识是人的头脑对于客观物质世界的反映,也是感觉、思维等各种心理过程的总和,意识正确与否受主观因素的影响。A项强调的是意识的正确与否,而题干说的是意识对物质的反作用,所以A项说法正确,但与题干无关,不当选。D项:唯物辩证法认为,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对物质具有能动的反作用。正确的意识能够指导人们有效地开展实践活动,促进客观事物的发展;错误的意识则会把人的活动引向歧途,阻碍客观事物的发展。无论什么样的意识,在任何时候对推动客观事物发展都是不能起决定作用的,因为意识总是受着物质的决定作用的制约。故D项“意识对客观事物有时起决定作用”说法错误,不当选。35.下列哪一项不属于宪法规定的公民的基本权利:A.环境权B.平等权C.出版自由D.受教育权参考答案:A解题思路:第一步,本题考查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知识并选错误项。第二步,根据《宪法》第二章,公民基本权利包含有:平等权、选举权、被选举权、政治自由(言论、出版、集会、结社、游行、示威的自由)、宗教信仰自由、人身自由、人格不受侵犯、住宅不受侵犯、通信自由和秘密权、监督权、劳动权、休息权、获得物质帮助的权利、受教育的权利、文化活动权等。由此可见,宪法规定的公民的基本权利中,不包含环境权。A项错误,但符合题意。因此,选择A选项。36.我国刑罚体系中剥夺政治权利的处罚通常是剥夺:A.选举权B.被选举权C.言论、出版、集会、结社、游行、示威自由的权利D.担任国有公司员工的权利参考答案:ABC解题思路:第一步,本题考查刑罚及其具体运用知识。第二步,剥夺政治权利是指剥夺公民的政治权利和自由。根据《刑法》第五十四条,剥夺政治权利是剥夺下列权利:①选举权和被选举权;②言论、出版、集会、结社、游行、示威自由的权利;③担任国家机关职务的权利;④担任国有公司、企业、事业单位和人民团体领导职务的权利。因此,选择ABC选项。D项:根据《刑法》第五十四条内容,剥夺政治权利是指剥夺公民担任国有公司、企业、事业单位和人民团体领导职务的权利,而不是员工的权利。D项错误。37.请从所给的四个选项中,选择最合适的一个,使之呈现一定的规律性:A.如上图所示B.如上图所示C.如上图所示D.如上图所示参考答案:C解题思路:第一步,观察特征。组成元素相同,排列组合次序不同,但无明显位置变化规律,优先考虑样式类遍历。第二步,九宫格,横向规律较为常见,优先考虑。观察题干图形,第一行,每幅图形均由4个+、5个-组成,并呈现如图①所示的排列规律;第二行,每幅图形均由4个“大”、5个“小”组成,呈现如图①所示的排列规律;第三行,应用规律,每幅图形均由4个
、5个○组成,且呈现如图①所示的排列规律,只有C项符合。因此,选择C选项。38.衡量公民行为能力有无的标志是:A.是否达到一定年龄B.是否具有本国国籍C.神智是否正常D.是否具有权利能力参考答案:AC解题思路:第一步,本题考查民事主体知识。第二步,A项:根据《民法总则》第十八条,成年人为完全民事行为能力人,可以独立实施民事法律行为。十六周岁以上的未成年人,以自己的劳动收入为主要生活来源的,视为完全民事行为能力人。第十九条,八周岁以上的未成年人为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第二十条,不满八周岁的未成年人为无民事行为能力人,由其法定代理人代理实施民事法律行为。由此可看出,是否达到一定年龄,是衡量公民行为能力有无的标志。A项正确。C项:根据《民法总则》第二十一条,不能辨认自己行为的成年人为无民事行为能力人,由其法定代理人代理实施民事法律行为。第二十二条,不能完全辨认自己行为的成年人为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实施民事法律行为由其法定代理人代理或者经其法定代理人同意、追认,但是可以独立实施纯获利益的民事法律行为或者与其智力、精神健康状况相适应的民事法律行为。由此可看出,精神状态即神智是否正常,是衡量公民行为能力有无的第二个标志。C项正确。因此,选择AC选项。39.如果你是一位公司的总经理,当你发现公司存在许多小团体时,你的态度是:A.立即宣布这些小团体为非法,应以取缔B.深入调查,找出小团体的领导人,向他们提出警告,不要再搞小团体C.只要小团体的存在不影响公司的正常运行,可以对其不闻不问,听之任之D.正视小团体的客观存在性,允许乃至鼓励其存在,对其行为加以积极引导参考答案:D解题思路:第一步,本题考查管理学基本原理知识。第二步,小团体,是小团体组织的简称,是非正式组织种类之一,与正式组织相对。是由美国行为科学家埃尔顿•梅奥人在提出来的,指以情感、兴趣、爱好和需要为基础,以满足个体的不同需要为纽带,没有正式文件规定的、自发形成的一种开放式的社会组织。这种规范与正式组织的目标可能一致,也可能不一致。由于非正式组织的主要目标,在于满足其成员的心理需要。非正式组织是不以人们意志为转移而客观存在的,其消极作用是难以禁止和取消的(AB项不符合题意,因此不当选)。由于非正式组织具有许多有利于正式组织的积极作用,正式组织的领导人应充分利用非正式组织,以达到培养集体意识的目的,而并不是不闻不问听之任之(C项不符合题意,因此不当选)。作为总经理应该正视小团体的客观存在性,对其行为加以积极引导。D项正确,因此当选。因此,选择D选项。40.下列关于微波的说法正确的是:A.微波的频率比一般无线电波的频率低B.含水量多少对微波加热效果没有影响C.微波会被玻璃、塑料和瓷器等物体反射D.微波通信容量大、质量好、传输距离远参考答案:D解题思路:第一步,本题考查微波相关知识。第二步,在微波长段的电磁波所对应的频率范围是300MHz(0.3GHz)—300GHz,这就意味着微波通信设备的通频带可以做得很宽,通讯容量比较大。微波通信质量好,抗干扰能力强,并可传至很远的距离,是国家通信网的一种重要通信手段,也普遍适用于各种专用通信网。因此,选择D选项。解题思路:解答此题需熟悉微波的物理概念及其在生活中的应用。常考的物理常识有声音(音调、音色、响度)、光(反射、折射、散射、色散)、力等,公考中常把生活当中常见的物理现象与古诗词结合起来考查。A项错误。微波是指频率为300MHz~300GHz的电磁波,是无线电波中一个有限频带的简称,即波长在1毫米~1米之间的电磁波,是分米波、厘米波、毫米波的统称。微波频率比一般的无线电波频率高,通常也称为“超高频电磁波”。B项错误。水和食物等会吸收微波而使自身发热,所以含水量多少对微波加热效果有影响。C项错误。对于玻璃、塑料和瓷器,微波几乎是穿越而不被吸收,而对金属类物质,则会反射微波。D项正确。微波通信是直接使用微波作为介质进行的通信,不需要固体介质,当两点间直线距离内无障碍时就可以使用微波传送,利用微波进行通信容量大、质量好,并可传至很远的距离。故本题选D。解题思路:A项错误,微波是指频率为300MHz~300GHz的电磁波。微波频率比一般的无线电波频率高,通常也称为“超高频电磁波”。B项错误,水分子属极性分子,介电常数较大,其介质损耗因数也很大,对微波具有强吸收能力。C项错误,微波可以穿过玻璃、陶瓷、塑料等绝缘材料,但不会消耗能量,也不会被反射。D项正确,由于微波频率很高,所以在不大的相对带宽下,其可用的频带很宽,可达数百甚至上千兆赫兹,这是低频无线电波无法比拟的。这意味着微波的信息容量大,所以现代多路通信系统,包括卫星通信系统,几乎都是在微波波段内工作的。故正确答案为D。41.视角转换:从不同角度对同一事物或现象加以观察、思考,从而获得新的认识。
下列最能体现视角转换的是:A.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B.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C.踏破铁鞋无觅处,得来全不费工夫D.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参考答案:A解题思路:第一步:抓住定义中的关键词。关键词强调从“不同角度”对“同一事物或现象”加以观察、思考。第二步:逐一判断选项。A项对同一座山峰通过横看、侧看、远看、近看、高看、低看六个角度观察,体现出了关键词“不同角度”和“同一事物”,属于视觉转换;B项“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形容遇到了困难,突然眼前一亮,想到了解决问题或困难的方法,喜出望外,没有体现出从“不同角度”观察,不属于视角转换;C项“踏破铁鞋无觅处,得来全不费工夫”比喻急需的东西费了很大的力气找不到,却在无意中得到了,没有体现出“不同角度”,不属于视角转换;D项“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指寻找他千百次,都见不到,不经意间一回头,却看见了他立在灯火深处,“回头”体现出了角度的转换,但对“同一事物”的思考却无从体现,不属于视角转换。故正确答案为A。
解题思路:第一步,看提问方式,本题属于选是题。第二步,找关键信息。对同一事物或现象从不同的角度加以观察、思考。第三步,辨析选项。A项:从横、侧、远、近、高、低六个角度看同一座山,体现出“对同一事物从不同的角度加以观察、思考”,符合定义;B项:比喻人面对困难时要坚定信念,才能峰回路转,未体现“对同一事物从不同的角度加以观察、思考”,不符合定义;C项:比喻急需的东西费了很大的力气找不到,却在无意中得到了,未体现出“对同一事物从不同的角度加以观察、思考”,不符合定义;D项:比喻形容苦苦追寻之后突然获得惊喜的收获,未体现出“对同一事物从不同的角度加以观察、思考”,不符合定义。因此,选择A选项。42.意大利的联合申遗项目一直非常有特色,其中一个例证是2008年与瑞士联合申报高山铁路文化景观。去过瑞士旅游的人都不会忘记他们建设于20世纪初的高山铁路。绚丽夺目的红色火车,或是盘旋在陡峭的山崖之间,或者穿过一座壮丽的桥梁,开满鲜花的原野和宁静古朴的城市不断掠过。________________,今天依然在繁忙地运营着。填入划横线部分最恰当的一句是:A.昨天为了建造铁路而忙碌的工人们B.昨天为了保护环境而努力的志士们C.百年前为了发展旅游业而兴建的铁路D.百年前为了人类方便而发明的火车参考答案:C解题思路:第一步,分析横线处上下文语境。横线在文段中间,起承上启下的作用。横线前首先谈到意大利的联合申遗项目中非常有特色的一个例证是“高山铁路文化景观”,接下来谈到高山铁路让人们念念不忘,并介绍了红色火车在这条铁路上行驶时的样子,横线后谈到这条铁路今天依然在运营着。因此填入的语句应与“铁路”的话题有关。第二步,对比选项。C项符合前后文语境。因此,选择C选项。A项:话题为“工人们”;B项:话题为“志士们”;D项:话题为“火车”,话题均与“铁路”不符。43.目前所知离太阳系最近的恒星是:A.火星B.天狼星C.水星D.比邻星参考答案:D解题思路:第一步,本题考查地理知识。第二步,比邻星是南门二(半人马座α)三合星的第三颗星,依拜耳命名法也称为半人马座α星C,它是离太阳系最近的一颗恒星(4.22光年)。因此,选择D选项。A项:火星是太阳系八大行星之一,是太阳系由内往外数的第四颗行星,属于类地行星而不是恒星。A项不符合题意,故排除。B项:天狼星,是除太阳外全天最亮的恒星,但是暗于金星与木星,绝大多数时间亮于火星,与太阳之间的距离与比邻星相比较远。B项不符合题意,故排除。C项:水星是太阳系八大行星之一,在太阳系八大行星里,水星是离太阳最近的行星,属于类地行星而不是恒星。C项不符合题意,故排除。44.下列诗句描写菊花的是:A.纵被东风吹作雪,绝胜南陌碾成尘B.不要人夸好颜色,只留清气满乾坤C.疑是广寒宫里种,一秋三度送天香D.寂寞东篱湿露华,依前金靥照泥沙参考答案:D解题思路:本题可用关键词法和排除法解题。A项关键词“东风”“雪”,“东风”与菊花的季节不对应,菊花也从来不比喻为雪,排除。C项关键词“广寒宫”,告诉考生其中应种得是桂树,排除。D项关键词“东篱”让人很容易联想到陶渊明的“采菊东篱下”,其是准确答案的可能性很大。A项的诗句描写的是杏花,出自王安石的《北陂杏花》。B项的诗句描写的是梅花,出自王冕的《墨梅》。C项的诗句描写的是桂花,出自王十朋的《桂花》。D项的诗句描写的是菊花,出自范成大的《重阳后菊花》。故本题选D。解题思路:第一步,本题考查文学知识。第二步,“寂寞东篱湿露华,依前金靥照泥沙”出自宋朝诗人范成大的《重阳后菊花》,意思是说重阳后的菊花虽然还带着湿露,鲜嫩可爱,但已经无人来赏。“东篱”典故出自陶渊明的“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与菊花相关。因此,选择D选项。解题思路:本题考查人文历史。A项错误,出自北宋文学家王安石的《北陂杏花》,描写的是杏花。B项错误,出自元代诗人王冕的《墨梅》,描写的是梅花。C项错误,出自宋朝王十朋的《桂花》,描写的是桂花。D项正确,出自南宋诗人范成大的《重阳后菊花》。“东篱”出自陶渊明的“采菊东篱下”,后人常借以特指菊花栽种之地,因此描写的是菊花。故正确答案为D。45.有报道称,由于人类大量排放温室气体,过去150多年中全球气温一直在持续上升。但与1970年至1998年相比,1999年至今全球表面平均气温的上升速度明显放缓,近15年来该平均气温的上升幅度不明显,因此全球变暖并不是那么严重。如果以下各项为真,最能削弱上述论证的是:A.海洋和气候系统的调整过程使得海洋表层热量向深海输送B.此现象在上世纪50—70年代曾出现过,随后又开始加速变暖C.联合国气候专家指出,空气中的二氧化碳浓度处于80万年来的最高点D.近几年发生多起因气候变暖而产生的自然灾害参考答案:B解题思路:第一步,确定题型。根据提问方式中的“削弱”,确定为削弱论证。第二步,找论点和论据。论点:全球变暖并不是那么严重。论据:与1970年至1998年相比,1999年至今全球表面平均气温的上升速度明显放缓,近15年来该平均气温的上升幅度不明显。第三步,辨析选项。A项:增加论据。说明海洋表层热量向深海输送,缓解了表面温度,能够说明全球变暖并不是那么严重,具有加强作用。B项:增加反向论据。用曾经也出现过类似的现象来说明表面温度上升变缓只是暂时现象,具有削弱作用。C项:无关选项。二氧化碳浓度的关系与气候变暖的关系需要进一步说明才能明确,论题不一致,排除。D项:无关选项。近几年发生多起因气候变暖而产生的自然灾害与题干论点全球气候变暖不那么严重无关,论题不一致,排除。因此,选择B选项。解题思路:本题要求选择最能削弱题干论述的一项,需首先明确题干的论证结构,找到论据和论点。题干论据为“与1970年至1998年相比,1999年至今全球表面平均气温的上升速度明显放缓,近15年来该平均气温的上升幅度不明显”,题干论点为“全球变暖并不是那么严重”。要削弱该论证,只需指出全球变暖并非不严重。题干通过全球表面平均气温上升速度放缓,得到全球变暖不严重的结论。A项,解释了地球表面气温上升速度放缓的内在原因,说明其可能是海洋表层热量向深海输送的缘故,但深海也是地球的一部分,热量并不会凭空消失,只是发生了位置转移,则全球变暖并非不严重,削弱了题干论述。B项,说的是以前的情况,属于诉诸过去,但以前出现过这种现象不代表现在仍会出现类似情况,对题干的削弱力度不强。C项,尽管指出二氧化碳浓度处于80万年来的最高点,但二氧化碳只是温室效应的一个因素,无法仅根据二氧化碳浓度来说明全球变暖是否严重,对题干的削弱力度较弱。D项,描述了近期情况,但并未与之前的情况作对比,不知道全球变暖是否严重,无法削弱题干论述。故本题选A。解题思路:第一步:找到论点和论据。论点:全球变暖并不严重。论据:与1970年至1998年相比,1999年至今全球表面平均气温的上升速度明显放缓,近15年来该平均气温的上升幅度不明显。第二步:逐一分析选项。A项:海洋表层热量向深海输送,解释了地球表面温度上升为什么会减缓,补充论据,为加强项,无法削弱,排除;B项:此现象指的是全球表面平均气温上升速度放缓的现象,这个现象曾经出现过,但随后又加速变暖,即:气温上升速度的放缓并不能得出变暖不严重,有可能之后全球变暖会更加严重,可以削弱,当选;C项:首先专家的意见不一定符合实情,其次二氧化碳和全球变暖的关系题干中也没提到,需进一步说明才能明确,为无关项,无法削弱,排除;D项:题干主题是全球变暖这件事儿会不会变得更严重,而D项说的是气候变暖所带来的后果是什么,二者话题并不一致,为无关项,无法削弱,排除。故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租赁经营合同
- 工业废水处理技术研发合作合同
- 井盖产品购销合同
- 汽车直租融资租赁合同
- 房地产测量合同年
- 会议展览活动承办服务合同
- 房屋修建承包合同
- 合作研究开发合同
- 1秋天 教学设计-2024-2025学年语文一年级上册统编版
- 长沙电力职业技术学院《创意教学法》2023-2024学年第二学期期末试卷
- 2024年云南省昆明市选调生考试(公共基础知识)综合能力题库必考题
- 2024年湖南高速铁路职业技术学院单招职业适应性测试题库参考答案
- 肾性高血压的护理
- 2024年时事政治热点题库200道附完整答案【必刷】
- 中国历史地理概况智慧树知到期末考试答案章节答案2024年复旦大学
- 2024年山东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单招职业技能测试题库及答案解析
- 关于办理物业管理交接事宜告知函
- 《电解富氢水机》课件
- 教学能力大赛-教学实施报告《大学英语2c》
- 江苏农牧科技职业学院单招《职业技能测试》参考试题库(含答案)
- 2024年青海省旅游行业分析报告及未来发展趋势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