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庄子》散文的诗意特征_第1页
《庄子》散文的诗意特征_第2页
《庄子》散文的诗意特征_第3页
《庄子》散文的诗意特征_第4页
《庄子》散文的诗意特征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II《庄子》散文的诗意特征摘要:庄子是诸子百家中道学的极具代表性的领军人物之一,其作品《庄子》在文学和哲学两个领域的研究都有重大意义。《庄子》寓言中有多个篇目对庄子思考的哲学进行了阐述,并且这其中的语言又蕴含了庄子独特的诗意性,即《庄子》寓言中语言的文学性与思想的哲学性相辅相成。分析这种语言表达的成因和构成不仅是庄子相关学术思想研究的切入点,同样对于弘扬我国的传统文化有着深刻而广泛的现实意义。关键词:庄子;哲学;诗化语言;寓言绪论(一)《庄子》的主要内容以及研究现状庄子,名周,曾是战国时期时宋国的贵族,虽为贵族,但他的家族在那时的兵荒马乱中走向落魄。于是,他一心出世,穷困一生。他的思想不仅与从春秋就享有盛名的儒家学说发生分歧,也与同是道家学派的老子学说发生了分化,选择了隐士的道路,回避政治,终身不仕。他的思想一直贯穿于整个中国哲学的发展史,在后来的秦汉、魏晋南北朝等时期也都能找到他思想的踪迹。同时,庄子的哲学是他在形上层面对其生活态度的表达,但仍以老子为源,即世人描述庄子的学问为“无所不窥,然其要本归于老子之言”。《庄子》这本书就是庄子思想的具体载体。如今通行的《庄子》版本,一般有33篇,分为内篇、外篇、杂篇,全书未及7万字,但其价值远超过单纯7万字的价值。其中,内篇包含7篇文章,属同一思想体系,为庄子所做或代表其思想观点;外杂篇为庄子后学所做,是对前者的复述模仿或发挥,虽不是庄子本人所做但可视为庄子学派的思想成分。庄子不仅在文学上有极大的造诣,还是一位哲学家,他的道家哲学与文学相辅相成。《庄子》哲学意蕴与诗意表达的联系是其中思想价值和艺术成就独具特色的一个方面,值得论者去深入探究和挖掘。。张利群《论庄子语言表达方式的特性》利用庄子的著作来突出表现寓言决定语言风格特质,并以此为切入点,从三个方面阐述庄子寓言式语言的表达方式,一是寓言故事的表现,二是大量运用修辞,三是叙述手法综合化。最终表明“道”决定的寓言式语言表达方式,理清了言-意-道的关系到寓言-无言-忘言的关系。杨艳秋《不言之言:庄子语言哲学的诗意呈现》本文有四章节,将庄子语言中的哲学解说成了四个部分。第一章“道不可言”与“即言即道”,第二章“美者自妹”与“大美不言”,第三章“言不尽意”与“得意忘言”,第四章“不言”的“不知”与“教之”。作者将庄子的语言进行个性的解读,使之结合道、美、意、知的辩证关系,建构出庄子所表现出的独特美学理想,使其文本实现了言说与思想的完美融合。刁生虎《论庄子哲学语言的诗化特征》将庄子所表现的独特个性总结为哲学思想在表达上的采用诗意化的语言,从语言上的六个特征将其语言特征论述为:第一是模糊性、第二是召唤性、第三是象征性、第四是跳跃性、第五是情感性以及第六是音乐性。(二)本研究的目的和意义“注《庄子》者数十家,莫能究其旨统”,《庄子》一书,经历过不同时代,每个时代都有不同的研究。不同学者对《庄子》有不同的研究思路,不同时代的主流思想对当时《庄子》的研究也会有不可忽视的影响。如唐代官员记载“南朝陈周宏正撰<庄子内篇讲疏>八卷。”其后又明朝释德清写成《庄子内篇注》,紧接着清代也未停止学术探究,其中王启运撰《庄子内篇注》,到近代,有刘武编写《庄子集解内篇补正》等等。而在国外,早在1881年,就有《庄子》的英译本出现。而在国外,1889年迪丽斯出版了著作:《庄子:神秘家、道德家、社会改革者》,内容中虽掺杂本人的西方宗教观念,但语句流畅并在西方世界引起了巨大反响。一直到现代,庄子及其著作依然是引发学者热烈讨论的论题。现如今对古代优秀思想文化的研究是非常有必要的,而《庄子》就属于如今应重点研究的范畴。至今仍有较高的研究价值,历久弥新。(三)研究的内容和论文结构本文找出并举例说明《庄子》寓言中哲学思想表达的具体部分,主要从《庄子》内篇中找出具体文段来展开论述。希望能阐述清楚庄子哲学思想是怎样在寓言故事中诗意表达的结论。本文将从三个部分对《庄子》寓言故事中庄子哲学思想的诗意表达展开讨论。第一部分是《庄子》寓言故事中庄子哲学思想的诗意表达是什么,概述关键词含义,对庄子哲学的诗化语言进行界定;第二部分讨论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独特的语言表达?分析其形成相关联的因素和背景,主要来自于庄子的内外因素;第三部分将着重于阐述这种哲学思想是怎样通过诗化语言表达的,阐述其中的原理。这其中主要运用的研究方法为文献研究法:阅读《庄子》及相关研究其哲学、文学方面的著作(如:《中国哲学史》等),研究国外国内学者对庄子哲学思想以及语言表达方面的相关论文和文献,综合吸收中外学者对庄子哲学以及语言艺术方面的知识,由此加深对其语言的理解;案例分析法:阅读《庄子》寓言原文,找寻庄子所处的文学时代(社会背景)从而挖掘文化背景下的风格;并通过举出文中的文本例子,来进行下一步的分析,做到有理有据;理论分析法:庄子是处于特定历史背景下的人物个体,通过结合古代以及现代理论研究在哲学思想、语言特色、艺术风格等方面找出庄子诗化语言艺术的独特性。二、《庄子》寓言中的哲学性诗化语言表现庄子学说虽然同属于道家,但他与老子学说发生了分化,并且完全不同于另一分支主张的与法家结合来为统治阶级服务。庄子选择了少有人走的路,放弃仕途,走向隐士的道路。“惠施多方,其书五车。”而庄子自己又何尝不是学富五车呢?在这一章,笔者拟从《庄子》的具体篇目,通过举例生死观、养生观、本真观三个方面来探讨其中哲思的诗化语言本色。(一)向死而生的生死观庄子的故事中,对于我们而言较为熟悉的是“箕踞鼓,盆而歌”,庄子丧妻时出人意料的行为,正是庄子生死观的显著体现。据记载,当惠施对庄子的行为(鼓盆而歌)表示疑惑和惊奇时,庄子对此的解释是:“杂乎芒芴之间,变而有气,气变而有形,形变而有生。今又变而之死。是相与为春秋冬夏四时行也。人且偃然寝于巨室,而我嗷嗷然随而哭之,自以为不通乎命,故止也。”庄子妻子离世后,庄子好友惠施前来参加葬礼,却看到庄子以盆鼓伴奏,放声高歌。如果以当时儒家的标准来参考,这是不被认可的行为,在庄重的葬礼场合中是不符合礼法的。如果以平常之人的观点思考死亡是什么?无非是生命的消逝的结果,一种会让人因未知而感到痛苦,却又无能为力的自然现象。但庄子却有另一种见解,死并不是生的结束,它们是相生相伴的,死是一种解脱,是一件值得庆幸的事情。《至乐》篇是对庄子生死观的拓展和表现,将自然界无法避免的生死拓展到无须对心爱的人离去而过度表露失控的情感。街道之上,庄子欢快地鼓盆高歌,是庄子超然豁达的生死观体现。“生者,假借也。假之而生生者,尘垢也。”并且庄子有更为明显的阐述为“死生存亡,实为一体也”、“生也死之徒,死也生之始。”由此可见庄子的观点是,由于他妻子的死亡不仅不可避免,死是生的完成和归宿,而且死亡与其最初为人而活在世上的过程是同一的,因此表现过度悲哀的非理性行为,本身是不可取的。庄子爱他的妻子,接受她的所有,包括生命的消逝。把生命的产生和消逝归结为一种宇宙运行的过程,充满了神秘感。所以当众人持有肤浅的态度,直截了当的将“生”与“死”作为两个独立的部分区分开来时。庄子对此持强烈的反对态度,而他的观点是将生与死放入宇宙真理中,并将其统称为矛盾同一性的两方面,相互补充。另一个方面,庄子又提出了这样的观点:生死就像四季变换,如客观规律的发展是无法违抗的。生与死二者从地位上来说,是同等的,不会给人带来绝对的情感体验,就像愉悦和痛苦的情绪是交织在一起的。结合以上所阐述的事例和观点,庄子表现出的审美取向是对死亡的的庆幸甚至可以说是向往,这并不是常人能够认同的态度。人是有情感的动物,面对生命肉体的消亡,产生痛苦的情绪是人之常情。庄子追求余生尽兴,他不主张生命的自我了结,为死而死,而是拥有一种向死而生的人生态度。这里就是理解庄子生死观的一个切入点。从字面上我们感受到的是庄子对其中典型自由精神的追求和探寻,但庄子同时也揭示了鲲鹏展翅翱翔并非无凭无依。鲲鹏为何能振翅翱翔于九万里之上?庄子有清醒的认知。鲲鹏表现出的自由观,并非是绝对自由的表现。船只的航行借助的是足够量的水;鲲鹏的飞行借助的是大鹏这个充满能量的肉体和外部力量风的支持。鲲鹏要想飞的更自由,除了自然界中风的条件,健壮的肉身是不可缺少的。由此可以看出,庄子希望人能够达到超脱世俗凡尘的精神境界而不是消极主张精神自由建立于肉体的绝对消亡之上。于是乎,庄子所主张的境界理论以心性修养为中心。庄子有云“有人之形,无人之情”,即是他所主张的“心斋”,教人“虚而待物”,其目的便是“坐忘”,达到南郭子的状态:“丧我”“形若枯槁,心如死灰”,就是“同于大道”的大道境界。(二)无用为大用的养生观庄子养生的首要观点在于显示无用而获得生存的空间。他认为要求得生存,首先要显出“无用”,通过一些修炼,在“无用”中显示出“大用”,达到“无所可用”的境界。“以为舟则沉,以为棺椁则速腐,以为器则速毁,以为门户则液瞒,以为柱则蠹,是不材之木也。”,对于弟子的疑问,匠石详细的解释了栎社树生长如此壮美的原因。这是从正面阐释了“无用”的作用,让本体远离祸患,在绝境中保全自身,全身而退的现实用途。“今子有大树,患其无用,何不树之于无何有之乡,广莫之野,彷徨乎无为其侧,逍遥乎寝卧其下。不夭斤斧,物无害者,无所可用,安所困苦哉!”庄子以“樗”的事例说明“有用”之害和因“无用”而产生的逍遥之境,得出的结论以“无用”作为生存中的大用。当万物以其“无用”状态而存在时,因为他们不会显现出碍眼的价值,便不会因他们自身所带有的功利性引火上身,因此避免了外在的伤害。庄子把这种状态的避祸求生的观念类比于如今物竞天择的进化论体现,并且能在动物上找到具体的实例体现。儒家“有为”事例被庄子引用进入文中。具体鲜明的事例为他的观点的做支撑,再加入了逻辑理论的详细论说。庄子总结自己独特的养生方式,表现为“无为”的养生理念,并将它作为保全性命的最佳选择。另外,庄子还提及了历史上伍员、苌弘“忠而被杀”的故事,补充说明了“有为”不利于个人生存的原因。《天地》《至乐》篇中,庄子所说的自然规律即为“无为”。“道法天,天法地,道法自然”,人法自然,人应该“无为”,以此顺应天道自然,达到养生的目的。《庄子·人间世》中点名了战国时代士人的生存环境恶劣,卫国的君主和太子在朝政所体现出昏庸薄情、杀伐成性、自以为是的性格特点,在庄子的笔下得到了记录。“与之为无方,则危吾国;与之为有方,则危吾身。”人又该如何做出选择?是选择牺牲自我来救国家于危难之中,还是以危害国家利益为代价来保全自身?接着篇目列举了关龙逢、比干有为而被杀的事实,极具冲击力,使人清楚认识到规劝昏庸无能的君主的结果往往是进谏者的进谏被搁置,更为严重的是进谏者未完其事已先亡其身。在这样混乱的时代背景下,庄子所强调的人不应选择会走向终结的所谓“有为”,而应该自觉选择“无为”的观点虽过于理想化,但更具有现实意义。(三)能量守恒的自然观万物都处在不停运动发展的过程之中,并以无法阻挡的势头不断改变着形态。这是《庄子·至乐》中包含的一些发人深省的段落中所陈述的一个值得思考的主题。该篇末段对整个宇宙物质的无休止循环进行了生动描写。“羊比乎不箪,久竹生青宁,青宁生程,程生马,马生人,人又反入于机。万物皆出于机,皆入于机。”这段文字的目的是提供精确的细节描写吗?显然不是。“马生人”的观点在如今看来略显荒诞。但结合《庄子》篇章中的主旨,这些观点明确与之呼应。宇宙是一个永远处于运动发展的过程。人类的寿命不过短短几十年,只能看到宇宙发展的一个阶段。但是,因为生与死的连续性,我们在死之后又将会成为其他物质而“活着”。“乌足之根为蛴螬,其叶为胡蝶。胡蝶胥也化而为虫,生于灶下,其状若脱,其名为鸲掇。”我们为什么会认同这一观点?“乌足”和“蝴蝶”的表述和我们今天的说法,即现在所讲的能量守恒定律和食物链有一定的联系。在《哈姆雷特》中有一段描述,将蛆虫比作世界上最大的饕餮,人类喂肥了各种牲畜给自己享用,但人类死后最终为蛆虫享用。一个人拿一条吃过一个国王的蛆虫去钓鱼,再吃那条吃过蛆虫的鱼,细思极恐。“在上为乌鸢食,·在下为蝼蚁食,夺彼与此,何其偏也。”这是《庄子》中的另一则寓言故事。它表明了与以上相似的观点。庄子认为自己死后被乌鸢和蝼蚁啄食,体现的是生命的演变关系,是由一种生命形态到另一种生命形态的规律转换关系。结合庄子和哈姆雷特的故事,总结出来其实就是自己食用的动植物和死后吞食我们的蝼蚁一样,本质上是同一物质,并且有共同的源泉,在一定意义上是符合“食物链”和“能量守恒定律”的概念,世界在不断地发展和改变形式,但其本质并未发生变化。生死观、养生观、本真观三种观点在庄子寓言中的具体体现就是其诗意化语言极具特色的表达。三、《庄子》寓言哲学诗化语言的成因老舍认为:“生活、思想、情感是文字的养料养料”,“风格与其说是文字的特异,还不如说是思想的力量”。晏子有云:“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因人自身条件和所处时代背景和社会环境的深刻变化导致其语言风格不同的表现显而易见。作为老子思想的继承者和推进者,庄子在老子道论和道法基础上将道论从宇宙论发展到境界论,庄子呈现出独特的个人追求与作品内蕴。在这一章,笔者将从庄子内部因素和外部因素这两方面来探讨《庄子》寓言中这些传达哲学思想的诗化语言的形成原因。(一)庄子的个性内部因素列宁说:“人类探求真理的活动,从来没有,而且也不可能离开人类的感悟。”庄子的内部因素,包括但不限于自身的条件和特点,是其诗意语言风格形成的主观因素,这其中包含他的思想感情、性格爱好、生活经历和文化素养等,而这其中庄子自身条件和性格是其中最主要的影响因素之一。战国时期社会矛盾复杂,诸侯混战。诸子百家中的儒家主张积极入世,为士人阶级参政开辟道路。但以老子为代表的道家反其道行之,主张出世,在那样的年代选择了以理想化的道来解决社会问题。而庄子未在诸侯争霸的历史中选择随波逐流,而是执着于探寻个体生命的本真和精神自由逍遥的问题。庄子的性格与其诗意风格有着不可分割的关系。人的性格关系着语言风格的形成,李贽思考这种观点得出的结论:“盖声色之来发于情性,由乎自然。”强调说明性格对语言风格的影响是不可忽略的。由此可见,如果人的性格单纯清和,那么他所表现出来的语调自然是舒畅的,而性格慢条斯理的人语调自然是疏缓的,心性旷达的人语言自然豪迈,性格沉郁的人语言自是含有着自然悲情和心酸。“然善属书离辞,指事类情,用剽剥儒、墨,虽当世宿学不能自解免也。其言洸洋自恣以適己,故自王公大人不能器之。”庄子善文辞,以描摹事物情形来抨击驳斥儒家和道家,“其言洸洋自恣以適己”寥寥几字就将庄子语言风格中的肆意洒脱概括出来,与其说他的语言适合自己的性情,倒不如说正是因为这样的性情成就了他这样的语言风格。庄子个人的独特性格表现在语言上的诗意,是属于庄子独有的风格。同时,庄子的生活经历与他的语言风格的形成密不可分。《史记》中有这样一段庄子回绝楚使者邀请入仕的语言描写:“千金,重利;卿相,尊位也。子独不见郊祭之牺牛乎?养食之数岁,衣以文绣,以入大庙。当是之时,虽欲为孤豚,岂可得乎?子亟去,无污我。我宁游戏污渎之中自快,无为有国者所羁,终身不仕,以快吾志焉。”庄子有才,但因其心性而选择终身不仕。体现出的生活经历迥然有别于常人,语言风格当然明显不同。我们据此了解到庄子本人学识渊博,涉猎广泛,研究范围无所不包,大到宇宙,小到具体的人。因其文化修养打下了坚实基础,故能够著述十余万字的言论。学识渊博、有深厚的文化素养的人,他的风格里势必带有能穿透人心的力量。“知识不广博,不易写出精彩的比喻”,学识广博,才会有丰富的遣词造句。人,被赋予丰富的语言修养,才能有讲究的文章产生。不仅是是修辞理论运用的炉火纯青,而且在语言方面重视锤炼,又极具创造性,使个人独特的风格凸显出来。因此学识的浅薄和深厚必定会影响人的思想表达和文学创作,庄子的个性创作便由此展开。(二)庄子的社会外部因素人类的实践活动必定于一定的客观社会环境中运行。一种语言风格形成的外部因素包含人生活的社会环境和自然环境,交际对象和交际方式。在此,庄子语言风格外部因素中的重点就是社会环境。如果要用语言来形容庄子所在的战国时期,我们会想到的就是烽烟四起、混乱纷纭这样的词语。但就是在那个时代,儒、道、墨等“九流十家”相继成立,出现了百家争鸣、异彩纷呈的局面。中国哲学由此奠基,这也是中国哲学的萌芽时期。各个流派为修身或为救国,形成了自己独特的哲学体系。战国时代,陷入“礼坏乐崩”的局面,传统分封制逐渐瓦解,各地诸侯纷纷割地争霸,带来了残酷的战争和频繁的朝代更替,饿殍遍野,民不聊生,仅有的生存权利都无法保存。但这样的社会现实的变迁和社会秩序的变动往往是新文学、新思想、新哲学产生的厚土。“争地以战,杀人盈野;争城以战,杀人盈城。”诸侯国为赢得战争胜利维护自身统治想办法扩大实力,改变氏族血亲的选官制度,向天下募集英雄和贤才。如此情况之下,一方面,士人阶层有机会获取权力,另一方面原有的以宋贵族为代表的旧贵族走向没落。社会混乱,造成百姓疾苦的事实,使庄子苦闷和愤慨,也使庄子探寻思索人生。总的来说,庄子性格上的潇洒恣意造就了他字里行间的诗意,饱读诗书带给了他深厚的文化修养。身处乱世,让他追求自由的真理,思考生命的本真和归处。

四、《庄子》哲学思想诗化语言构成表达的原理模糊性是庄子语言特色的鲜明体现,象征性是庄子诗化语言的有机组成部分,音乐性是庄子哲学语言诗意体现的重要特点。在此章,笔者拟从这三方面结合《庄子》中具体文本来阐述其寓言故事中哲学思想诗意表达的形成原理。(一)语义的模糊性老子是道学的开创者和奠基人,就是他将“道”作为哲学的最高范畴。后来,老子的思想有了庄子的继承和发展。在《庄子》这本书中,关于“道”这个字的含义有很多解释,涵盖了各个方面的内容,就其表面意义来说,道是道理、道路、学说、方法、准则……而更深层次的是自然规律、宇宙本源、创生的动力等含义。《庄子》问世以来,历代注解者络绎不绝,“注《庄子》者数十家,莫能究其旨统。”也对“道”含义解释的多样性,为庄子哲学语言的模糊性提供了更有力的证明。除了宏观的道,在具体的微观用词方面,也有对庄子语言模糊性的表现。以历代对“成心”这个关键词的不同解读为例,“成心”一词来自于《齐物论》,“夫随其成心而师之,谁独且无师乎?奚必知代而自取者有之?愚者与有焉!未成乎心而有是非,是今日适越而昔至也。”后世涌现的注解《庄子》的人对这其中的核心词“成心”的解读,各抒己见,众说纷纭。正是庄子寓言的模糊性,促成了后人理解的开放性,从而是其哲学诗性语言形成的一部分原因。(二)词句的象征性白本松先生曾在其研究成果中指出:“寓言是比喻的艺术形式,一般都由喻体和本体两部分组成。”白先生主要是从寓言形象的角度来讲的。庄子以寓言为载体、运用象征性语言来表达自己的思考。作品的精髓并非在于比喻,而在于一个个具有象征性的独立存在的个体,必须要依靠读者的体悟才能发现意义与形象的融合。此书关于鱼的描写主要有三种典型的代表:首先是《逍遥游》中的北冥之鱼,这条鱼化为鲲鹏之后能水击三千,扶摇而上。但这种宏大场面的产生并非毫无根据,而是建立在风之厚的条件之上,即便如此庞大的北冥之鱼也需要足够的风力才能扶摇而上。所以北冥之鱼是一种外无束缚的象征;在《秋水》《大宗师》中的儵、鲋,它们是与鲲鹏截然相反的小鱼,生活在河滩或者更小的水洼之中。“子非鱼,安知鱼之乐”庄子认为儵能快乐地徜徉于水中便是因为其自由得生活在适宜的环境中,也对水洼中鲋的苟延残喘表现出厌恶的情感。这两种鱼便是相忘于江湖,摒弃缠身的欲望,回归自然之道,追求精神上的逍遥自在的象征。另外《庄子》一书中有大量独创的稀奇古怪的名词,从一定意义上说,并不仅仅是一个普通词汇,它们富有浓厚的象征主义色彩,成为蕴含着浓郁象征意味的文学载体。“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此书中像“至人”“神人”“圣人”这样的词出现,并非仅仅是表面含义,实际上是对所追求的理想人格的表现,以此为代表的一系列名词都是有其象征意义的。它们都寄托了庄子超凡的精神境界和纯净的人格,为修道者所仰慕和向往。还有“浑沌”、“鸿蒙”、“触氏”、“蛮氏”、“泰清”、“无为谓”等众多的古怪名词,其中极具个性的象征意义是值得后人探索的。(三)句式的音乐性《庄子》寓言中的句式虽以散体为主,但却藏有很多具有韵律美的语言,提升了文章的音乐美感。诗歌的韵律和节奏经常体现在其中,比如描绘的一段关于“道”的文字,“至道之精,窈窈冥冥;至道之极,昏昏默默。”这句话代表着这一整段文字的排列风格,句句押韵,句式整齐,对偶工整,以四言诗体形式,表现出鲜明协调的节奏感和音韵感。从庄子的文章,我们可以看到其中有许多特殊句式,或多或少的运用一些排列方式或者修辞手法,比如运用对偶、排比、叠句,来增强文章的音乐美感。具体的比如说对偶这种修辞手法多次出现在文中,使句式整齐富有韵律。比如《逍遥游》中,“举世而誉之而不加劝,举世而非之而不加沮”、“定乎内外之分,辩乎荣辱之境”、“治天下之民,平海内之政”;在《齐物论》中也能看到:“十日并出,万物皆照”、“旁日月,挟宇宙”、“有左有右,有伦有义,有分有辩,有竞有争”、“六合之外,圣人存而不论;六合之内,圣人论而不议”。当然,除了句式整齐的对偶还有一些其他的情况。《逍遥游》开篇即写“鲲鹏之变”,句子并非如对偶一般对仗工整,而是长短句结合,使句式错落有致,音节缓急相间,疏密交错,从文章的音乐美感而达到诗意的生动体现。诗意的特征离不开模糊性的语义、象征性的代表、音乐性的美感。庄子的哲学思想也正因为这些种种特性而没有呈现现当代哲学的庄重晦涩,更有一种清逸飘超然、肆意洒脱的道家诗性。结语通过以上庄子寓言进行的研究,可以发现庄子寓言中诗化语言风格的表现、形成原因以及构成。以道学为基础的庄子思想与儒家学派的思想有着明显不同。两条截然不同的思想路径中,面对战国时期士人阶层的崛起,儒家强调积极入世的重要性,以“仁”为核心,将人生价值和意义归结为个人主体性在社会中的充分发挥,将个人与社会紧密联系了起来。而庄子的思想就如同庄子本人一般肆意洒脱,远离世俗纷争,探求生命的本身,将重心放置于人本身。庄子为促进同种风格的道家文学作品的研究和创作的蓬勃发展奠定了基础。庄子的创作扎根于其得天独厚的历史文化条件,有着别样的文学基础,是中华传统文化所呈现的顺应自然、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