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沙分区(PD2)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报告(2020年度更新成果)_第1页
川沙分区(PD2)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报告(2020年度更新成果)_第2页
川沙分区(PD2)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报告(2020年度更新成果)_第3页
川沙分区(PD2)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报告(2020年度更新成果)_第4页
川沙分区(PD2)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报告(2020年度更新成果)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1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告(2020年度更新成果)上海市地质调查研究院ituteofGeologicalSurvey川沙分区(PD2)告 及水文特征 8 件 10件 14 灾种的确定 20危险性现状评估 20 性预测评估 29性预测评估 31危险性预测评估 34危险性预测评估 35性预测评估 36然气害危险性预测评估 37 级 37 39 川沙分区(PD2)报告 编号图名页码估实际材料图基岩和断裂构造图水文地质剖面图45~4648~49附图6~附图21评估区工程地质剖面图50~65附图22评估区工程地质分区图66评估区及邻近区域1980~1995年度累计地面沉降等值线附图2367图评估区及邻近区域1996~2001年累计地面沉降等值线图68评估区及邻近区域2002~2006年累计地面沉降等值线图69评估区及邻近区域2007~2011年累计地面沉降等值线图70评估区及邻近区域2012~2016年累计地面沉降等值线图71川沙分区(PD2)告1为贯彻落实《地质灾害防治条例》(国务院令第394号)、《国土资源部关于加强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工作的通知》(国土资发[2004]69号)、《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单位资质管理办法》(国土资源部第29号令)及《上海市地面沉降防治管理条例》,进一步加强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简化审批流程、提高工作效率,结合上海市实际,上海市规划和国土资源管理局制定了《上海市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管理规定》(沪规土资矿规[2013]446号),实行分区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根据城市总体规划及分区(新城)规划,结合地质灾害危险性分区,全市共划分为52个地质灾害估报告(初期成果),至2016年完成全市第一轮52个分区单元的成果更新。2017完成了上海市中心城区(6个分区单元)及浦东新区(4个分区单元)共10分区单。颁布《上海市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管理规定》(沪规土资规[2018]2号),2018年东个9个分区单元(JD3~JD5)、崇明区5个分区单元(CM1~CM5)分区单元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报告的第二轮动态更新工作及中心城区(Z0~Z5)、浦东(PD1~PD4)分区川沙分区(PD2)报告2是根据评估单元地质环境条件及规划特点,针对除《上海市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管理规定》(沪规土资规[2018]2号)规定的单独评治措施和建议,其目的是为其他建设项目的地质灾害防治提供依其他建设项目地质灾害防治依据,对于《上海市地质灾本次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工作,主要依据相关法规和技术规范进行,同时,利2、《国土资源部关于加强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工作的通知》,国土资发5、《上海市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管理规定》,(沪规土资规[2018]2号);6、《上海市建设工程基坑降水管理规定》(沪建管(2015)946号);7、《上海市基坑工程工程管理办法》(沪住建规范(2019)4号);月川沙分区(PD2)告31、《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规范》(DZ/T0286-2015);2、《地面沉降调查与监测规范》(DZ/T0283-2015);3、《岩土工程勘察规范》(GB50021-2001)(2009版);4、《建筑基坑工程监测技术规范》(GB50497-2009);6、《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GB50007-2011);1、《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技术规程》(DGJ08-2007-2016);2、《地面沉降监测与防治技术规程》(DG/TJ08-2051-2008);3、《岩土工程勘察规范》(DGJ08-37-2012);5、《地基基础设计标准》(附条文说明)(DGJ08-11-2018);本次评估充分利用了上海地质资料信息共享平台,平台集中了以往的科研成川沙分区单元(PD2)位于浦东新区沪芦高速公路以东、川南奉公路以西、申嘉湖高速公路以北、川杨河以南区域,行政区域包括川沙新镇、六灶镇),面积约1.4.2评估区内已有重大建(构)筑物概述评估区内交通发达,主要道路包括华夏高架路、迎宾高速、周祝公路、申嘉湖高区内已有建(构)筑物主要为居民小区住宅、农民房、学校及相关生活配套设施川沙分区(PD2)报告4等,建筑类型以多层和高层建筑为主,上海国际旅游度假区(迪斯尼)位于评估区1城高速。2城高速。3城高速。4向,北至华夏高架路,南接申嘉湖高速。5向,北至华夏高架路,南接申嘉湖高速。6述根据上海市城市总体规划(2017-2035),川沙分区为四个主城片区之一,将作为中心城的支撑共同发挥全球城市功能作用,以强化生态安全、促进组团发展为空间优化的基本导向,围绕轨道交通枢纽促进空间紧凑发展,完善公共服务设施。加根据评估区规划定位,对于未来一般建设项目而言,主要涉及一般民用建筑、城市道路、地下管线等,工程类型主要包括浅基础工程以及各类建(构)筑物的桩川沙分区(PD2)告5川沙分区(PD2)报告6根据行业标准《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规范》(DZ/T0286-2015)和上海市工程建设规范《建设项目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技术规程》(DGJ08-2007-2016)中的具体规析与评价定及评价要素选取川沙分区(PD2)告7根据地下水位动态监测资料,主要对影响地下空间开发的潜水和第一、二承压水水位数据进行了补充更新,绘制了地下水位历时变化曲线图及第Ⅰ承压含水层1.本次利用“上海地质资料信息共享平台”近几年新入库的大量钻孔资料,对原成果中深度较浅的勘探孔进行了替换,并在控制精度较小的区域补充了勘探孔。平台”三维地质系统中的原始孔号,若出现相同孔号,则用-1、-2、-3......等分表中。1、根据本次新增资料,对评估区基础地质、水文地质条件、工程地质条件进行2、本次更新时在地质灾害现状调查的基础上,收集新增了该区域及附近典型地规定》相关要求,重点对基坑工程引发和遭受地质灾害的危险性预测评估内容进行5、原评估报告提出的地质灾害防治措施较为笼统,本次更新时根据上海地区工川沙分区(PD2)报告8地貌评估区位于上海市浦东新区,属于滨海平原地貌类型,仅东部一角为河口砂嘴砂岛地貌类型。区内地势平坦,地面标高(吴淞高程,下同)在6.56~3.36m之间 m文特征评估区地表水体发育,河流纵横交错,水系特征为平原河网感潮区。主要河流包括川扬河、浦东运河,其它河流为焙灶港、三灶港、五灶港、六灶港、七灶港、1位于评估区北部,东西走向,在评估区内具有防洪、排涝、航运等综合功能,河面2位于评估区东部,西北-东南走向,在评估具有防洪、排涝、航运等综合功能,可通3位于评估区南部,东西走向,在评估区内具有防洪、排涝、航运等综合功能,可通川沙分区(PD2)告9况质概况评估区基岩埋深起伏较大,在180~360m之间。总体上自南向北埋深加大。评估区基岩岩性为:东北部为新近系中新统白龙港(N1b)的玄武岩、橄榄玄武岩、辉石玄武岩夹粉砂质黏土和砂质层;西中部为侏罗系上统黄尖组(J3h)的上部为英安岩、流纹英安岩、英安质角砾熔结凝灰岩、凝灰熔岩,下部辉石安山岩、安山质角Pt-2Jn)的粒岩、片岩、石英岩、大理岩类;南部为震旦系上统灯影组(Z2d)的泥质白云岩夹灰岩条带,以灰白色白云岩与灰黑色白云质灰岩为主,顶部见硅质层,间夹有泥质白云岩、白云质泥岩及薄层石英砂岩;西南角零星分布燕山晚期的岩浆岩(岩性为辉石构造及地震上海地区大地构造单元属于扬子准地台浙西~皖南台褶带和下扬子台褶带的北东延伸部分,在地质历史时期总体表现为隆起状态,构造活动以断裂为主,辅之缓慢升降,为断裂分割而成的正向隆起断块。评估区内有4条断裂分布:唐镇~合庆断裂(F44)、灯塔~赵家宅断裂(F31)、枫泾~川沙断裂(F9)及梅陇~邓镇断裂(F27)。据已有调查成果,断裂自全新世以来无活动迹象,对评估区工程建设无上海地区地震记载始于明成化十一年(1475年),至解放时的400多年间平均每3年有一次有感地震。但从历史地震或近期地震的资料来看,在上海市地域范围震,给上海造成一定影响的主要都是邻近地域地震的波及,其中以南黄海至长江口一带的地震为最甚,其次是江苏溧阳和苏州地区的太仓-吴江一带的地震。无论是上海本地的地震,还是邻近地域地震的波及,对上海造成地震烈度影响均小于6度。因此从总体上看,上海属于中国地震活动分区中的地震活动强度弱、频度低的川沙分区(PD2)报告根据国家标准《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2010,2016版)和上海市工程建设规范《建筑抗震设计规程》(DGJ08-9-2013)有关条文规定,评估区设计基本地基土属软弱地基土,建筑场地类别为Ⅳ类;除临岸地段处于建筑抗震不利地段地质概况评估区自新近纪以来属缓慢沉降地区,广泛接受堆积,基岩埋深在180~360m之间,为黏性土与砂性土交互的碎屑沉积物,由下而上具明显韵律性变化规律。按岩性、岩相差异,可粗分为两大部分:下部,埋深约183m以下至基岩,以褐黄色为主,掺杂蓝灰、黄绿色网纹或杂斑的杂色黏土与灰白为主色的砂砾互层,称之“杂绿、蓝、褐黄等色的黏性土与浅灰、黄灰色砂(或含砾)互层,称之“灰色层”,属于中更新世至全新世海陆交替以海相渐占优势环境下的沉积物,按年代地层和岩石地层可划分为中、上更新统和全新统以及若干组,其中,全新世的软黏性土层在外力作用下易产生变形,粉性土在基坑开挖时易产生流土、流砂,是影响评估区内资源根据上海地区已有的矿产资源勘察成果,评估区范围内未发现可开发利用的固评估区第四系松散层中发育有潜水含水层、微承压含水层和第一、二、三、四、五承压含水层,各含水层因形成地质时代、水动力条件和成因类型的不同,水川沙分区(PD2)告(m)(m)(m3/d)度(g/l)2~41~4部为1~5、5~CaMg部及西南部区Na.Ca.Mg、HCO3.Cl-CaMgHCOCl-Na.Ca;东北部及东部区Qh129~3314~19压p土29~4110~42100~500;西西依次为500~1~3,部为3~Na.Ca。压Qp31细中砂含少量砂砾石55~826~18区域为1000~,仅东北角及西南角为100~1000。1~3,部为3~Ca西南部区域Na压细砂、细中砂、含砾中粗砂85~11724~561000~3000。Ca压p部果园~细砂、中砂、中粗152~56~为1000~为100~1000及00。a压部果园~细砂、中249~26920~37100~1000,以Na;仅北中部区域为CONa上述各含水层中,与工程建设相关的主要为潜水、微承压水和第一承压含水川沙分区(PD2)报告潜水监测孔资料,2013~2020年水位动态监测结果(图2-3-1),该孔水位标高在降水量大小与持续时间有关。潜水水位普遍高于地表水位,并与地表水有不同程度水力联系。评估区属Ⅲ类场地环境,根据我院提供《上海市地下水基础环境状态调查评估报告(2013~2018年》资料、《岩土工程勘察规范》(GB50021-2001)(2009版)及上海市工程建设规范《岩土工程勘察规范》(DGJ08-37-2012)有关条文判定,评估区地下水对Ⅲ类场地环境中的混凝土有微腐蚀性,对钢结构有弱腐蚀性,在长期浸水环境下对钢筋混凝土结构中的钢筋有微腐蚀性。对于评估区内可能受污。浦411-00C)第一承压含水层长期来区内未予集中开发利用,地下水位主要受工程施工过程中降排水影响和第二含水层地下水采灌影响。根据评估区及邻近区域第Ⅰ承压含水层地下水位监测结果,绘制了2019年度评估区高水位等值线图(图2-3-2),评估区高水位一般在-2~0m之间,北部地下水位相对高,总体在-1~0m。根据位于评估C年水位动态监测结果(图2-3-3),该孔水位标高在-4~-1m之间波动,自2013年以来至今川沙分区(PD2)告尼附近地区与第一含水层沟通,据评估区北部的第二承压含水层监测井川327-02C图2-3-3评估区第一承压含水层(浦410-01C)地下水位历时变化曲线图川沙分区(PD2)报告图2-3-4评估区第二承压含水层(川327-02C)地下水位历时变化曲线图根据我院《上海市三维城市地质调查》中的1:50000精度的工程地质资料,评估区埋深85.0m范围内的地基土均属第四纪沉积物,主要由黏性土、粉性土和砂性土组成。根据各土层的地质时代、成因类型、物理力学性质等特征综合分析,将评层。地基土埋藏分布情况及主要物理力学性质指标表详见表2-4-1、2-4-2、2-4-3。工程地质剖面图详见附图6~附图20。开挖进入该层时,在水头压力作用下易形成流土、流砂现象;第③、④层为上海地区典型的软土层分布,当建(构)筑物体型及附加荷载较大时,可能产生较大的地基变形;评估区西北部为古河道分布区,第⑥层硬土层缺失,第⑦层被不同程度切割,相应沉积了厚度不等的⑤3层,局部还沉积了⑤2、⑤4层,导致⑦层顶板埋深变化大,桩基条件复杂多变。评估区大部分区域为正常沉积区,有暗绿色硬土层(⑥层)分布,土性较好,可作为荷载不大的建(构)筑物桩基持力层;其下部分布的⑦层粉性土、砂性土埋深适中,中密~密实,中~低压缩性,土性更好,为上海地区多层、高层建筑、高架道路、桥梁以及其它大型建(构)筑物良好的桩基持力川沙分区(PD2)告典型的软土层,为采用天然地基的建(构)筑物的主要压缩层;⑤2层为微承压含水层,⑦层为第一承压含水层,深基坑开挖时,可能引发流砂和基坑突涌问题,第⑦层也是上海地区建(构)筑物良好的桩基持力层。依照全市工程地质结构分区,评估区大部分地区位于滨海平原区(Ⅱ),仅东部一角为河口砂嘴砂岛区。根据评估区暗绿色硬土层(⑥层)和浅部砂质粉土层 砂嘴砂岛工程地质区(Ⅲ)划分为1个工程地质亚区(Ⅲ2);各分区工程地质层的川沙分区(PD2)报告工程地质分区工程地质条件评价区地层结构浅基础条件桩基条件基坑工程条件评估区内分布较广。有⑥层硬土层分布,埋深一般在24~30m,一般厚度为2~5m,平均厚度为3m;无⑤2层分布;⑤1层厚度较小,一般在6~8m左右;⑦1层砂质粉土和层层顶埋深一般为27~34m,⑦层累计厚度一般浅部粉土层 (②3)在评估区内不发育,仅东部零星分布,埋深一般在2~3m,厚4m天然地基下卧层有土性较好的粉性该层土质不匀,天然地基条件一般~较好。有⑥层硬土基持力层 (⑦)分布稳定,埋深适中,桩基条件较好。浅部粉土发育,且有软土层分布,基坑开挖时易引发渗流液化 (流砂),基坑工程条件差。无浅部粉土层 (②3)分天然地基下卧层软黏性土厚度较大,天然地基条件总体一般~较浅部软黏性土发育,无流砂层分性土变形问题;深基坑工程还应注意第⑦层可能引发的水土突涌问题。基坑工程条件一般。分布于评估区西北部。割,⑥层硬土层缺失;⑤层厚度较大,累计厚度21~43m,偶见中部砂层⑤2层分布,顶板埋深为29~33m,厚度为14~19m;⑦层顶板埋深和厚度变化大,顶板埋深在39~63,厚度4~33m。无浅部粉土层(②3)分天然地基下卧层软黏性土厚度较大,天然地基条件总体一般~较⑥层硬土层缺失,⑤层厚度较大,桩基持力层 (⑦)分布深变化较大,桩基条。浅部软黏性土发育,无流砂层分性土变形问题;深基坑工程还应注意第⑤2层可能引发的水土突涌问题。基坑工程条件一般。Ⅲ25m,平均厚度为3m;无右;⑦1层砂质粉土和⑦2层34m,⑦层累计厚度一般无浅部粉土层(②3)分天然地基下卧层软黏性土厚度较大,天然地基条件总体一般~较有⑥层硬土基持力层 (⑦)分布稳定,埋深适中,桩基条件较好。浅部软黏性土发育,无流砂层分布,应注意软黏性土变形问题;深基坑工程还应注意第⑦层可能引发的水土突涌问题。基坑工程条件一般。其它应注意的地质问题评估区地面沉降较为发育,应注意地面沉降对工程建设的影响;评估区局部地段可能存在有暗浜土,应注意由其引起的地基变形问题。川沙分区(PD2)告代型称层厚(m)层顶标高(m)述~2.12~3.378湿布。大部分地区为素填土,由灰黄~灰色黏性土夹少量碎砖块、植物根茎等组成,土质松-河口黏土~3.217~2.17灰黄色湿~很湿可塑~软塑中等~高等段缺失外普遍黏土,含氧化铁斑点及铁锰质结核,夹薄层粉土,土质自上而下逐渐变软,颜土质较均匀。粉土4.335~-0.52估区东部零星分布。滨海~浅海③质粉质黏土~10.25~-0.30土~3.22.28~-1.5753稍密镜体状零星分布。④质黏土19.023.26~-9.1915布。及贝壳碎屑,土质均匀。11.75~-16.92.44黏土212.32~-22.81.51湿软塑~可塑高等~中等粉土,含泥钙质结核、半腐植物根茎,见有机质斑点,土质较匀。、沼泽粉土24.81~-28.68.73局部有分布。黏性土薄层,土质不匀。黏土~34.1615.73~-35.86.64湿黏土~3.7926.12~-44.97.37湿~稍湿可塑~硬塑局部有分布。Qp湖泽⑥黏土18.62~-28.98.67色湿~稍湿可塑~硬塑层区分布较广。-滨海粉土25.6122.34~-29.79.84黄色层区分布较广。39.5626.14~-37.16.67色中等~低等色上部为灰黄色,下部过渡为灰色,以粉砂为主,由长石、石英、云母等矿物颗粒砂质粉土,土质较匀。黏土~8.52548.12~-59.54.12湿黏土、粉层28~23.9651.67~-67.65.58湿母、腐植物,粉质黏土夹砂和粉质黏土与粉砂互层,呈“千层饼”状,局部夹少土质不均。Qp滨海~河口~18.67251.57~-75.36.52灰色大部分地区岩性以粉砂为主,部分地区为砂质粉土或粉细砂。由长石、石英、云母等土薄层,局部地区底部夹少量砾石,土质均匀。砂61.34~-80.69.26注:表中层厚栏数据表示为:最小值~最大值平均值层顶标高栏数据表示为:最小值川沙分区(PD2)报告D组成量w%γkN/m比epL数)0.075-vhCa0.1-0.2MPa1量Es.1-0.2N击MPa②土26.119.5~17.0320e-8e-E63.0.0.22②.469e-e59e-e43518.74③土3.01e-e-E63e-E652643③0.569e-ee-E44130④土4e7e-e-E747⑤5.0145.41⑤41.664.13⑤8.09.8913⑤0320238川沙分区(PD2)告最大值最大值~最小值平均值⑤土336212.01991⑥黄色粉质黏土569252044⑦土.2.330140.160⑦黄~5.1.1~24.231125.01.40⑧62.530~1.29⑧611186⑨.3.9.25536055.04⑨.03.9453009.70据表示为:川沙分区(PD2)报告确定根据上海市工程建设特点,本次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主要针对浅地基工程、桩基工程和基坑工程,其中基坑工程主要评估开挖深度H<7m和7m≤H<15m的基坑工程。根据评估区所处的地理位置和地质环境条件,并结合上海市一般工程建设的特点综合分析,评估区内的地质灾害灾种主要有地面沉降、地基变形、边坡失稳、砂现状评估状评估根据评估区及附近地面沉降水准点监测资料,绘制了评估区及附近区域1980~1995年间、1996~2001年度、2002~2006年度、2007~2011年度及2012~2016年度地面沉降等值线图(附图23~附图27)。1980~1995年间,评估区大部分地区地面累计沉降量在50~75mm,年均地面沉降量在3~5mm之间,仅西北部川沙新城地区地面累计沉降量在75~100mm,年均地面沉降量在5~7mm之间,在南部区域地面累计沉降量在25~50mm之间,年均地面1996~2001年度,评估区南部区域及西北角地面累计沉降量在100~150mm,年均地面沉降量在17~25mm之间,北部区域地面累计沉降量在50~100mm,年均地面2002~2006年度,评估区大部分地区地面累计沉降量在50~100mm,年均地面mm面沉降量小于10mm,南部局部地段地面累计沉降量在100~150mm,年均地面沉降量mm间。与上一时段相比区内地面沉降速率总体有所上升。2007~2011年度,评估区大部分区域地面累计沉降量小于25mm,年均地面沉降川沙分区(PD2)告mm2012~2016年度,评估区大部分区域地面累计沉降量小于25mm,年均地面沉降量小于5mm,仅北部局部地段地面累计沉降量在25~50mm,年均地面沉降量在5~根据已有研究成果,上海地面沉降的主要原因是地下水开采,由于评估区及邻近地区开采地下水,致使评估区及周边区域承压水水位下降,土体有效压力增加产根据水文地质条件,评估区所在区域具有开发利用价值的含水层为第二~五承压含水层,几十年来各含水层的地下水均有不同程度的开发利用。评估区附近地下年可看1997年的-35m,该时段变形量有一定增加,但增加幅度不大,由于地面沉降滞后效急剧变川沙分区(PD2)报告工程建设是近年来影响区内地面沉降发展格局的主要因素上世纪九十年代以来,大规模的城市工程建设成为不容忽视的新的沉降引发因素。通过对重大市政工程及典型建筑密集区地面沉降的研究表明,工程性地面沉降正成为愈来愈重要的因素。工程性地面沉降主要表现在基坑降水,其原理与区域地下水开采引发的地面沉降类似,区内小规模地面沉降漏斗形成的主要原因与工程活动有关。近年来,随着人类工程活动的逐渐减弱,除部分地区外,评估区地面沉降状评估上海是典型的软土地区,采用天然地基的多层建筑物、道路等市政工程往往产层住宅楼,一般采用天然地基,普遍存在地基沉降和不均匀沉降量过大的问题,严重时可使墙体开裂、渗水,影响正常使用;上海地区的已建道路虽然一般按低路堤设计,但由于路基沉降和不均匀等因素的影响,普遍存在“桥头跳车”、路面容易损坏、维护费用高等问题。又如上海已建成运营的地铁线路,由于地铁隧道一般埋置于软土层中,根据多年沉降监测结果,在长期动、静荷载作用下,都存在不同程川沙分区(PD2)告度的路基沉降和不均匀沉降问题。为减少软土地基变形的危害,对于荷重较大的高层建筑、高架道路、桥梁、码头等工程,为满足地基强度和变形要求,常采用各种类型的桩基础;道路工程则常在桥头高路堤地段采用袋装砂井、砂桩、堆载或超载预压、土工格栅、搅拌桩等措施进行加固处理,以减小工后变形量。大量工程实践表明,当桩基设计方案合理,且在施工过程中保证质量,桩基础的绝对沉降量一般能得到有效控制,即最终沉降量和差异沉降均可控制在设计容许范围内。但如果场地受古河道切割影响,或同一结构物采用不同的桩型、桩长和桩基持力层时,桩基此外,评估区内大量地下空间开发,常常引发邻近已有建(构)筑物地基变下面是发生在上海的与评估区地质条件相似的因地基过大变形引发的工程事故普陀区某7层住宅楼房屋建于1998年,建筑物长54m,宽12m,建筑面积约4200m2,砖混结构,条形基础,室内外高差为0.6m。基础采用钢筋混凝土条形基础,基础宽度为1.2m~3.0m,基础梁截面尺寸为400mm×600mm,混凝土强度等级为C20。据悉,该楼采用复合地基,进行过水泥搅拌桩处理,水泥搅拌桩径为φ500,场地地层分布特点:在东西方向和南北方向上地层分布有显著变化,:东西方Pa③层淤泥质黏土,含水量46.9%,压缩模量Es0.1~0.2为2.53MPa,静探比贯入阻力为0.42MPa。两地层土性、物理力学性质指标差异极大,造成天然地基不均匀。本项目房屋在使用过程中,发现墙体多处出现裂缝,部分位置缝宽较大,其中一层最为严重,二层次之,七层再次之,其余楼层损伤相对较轻。房屋横墙的损伤较纵墙严重,主要表现为:横墙出现竖向裂缝,且一层、二层竖向裂缝宽度较大,多条竖川沙分区(PD2)报告向裂缝贯穿整个墙高及墙体截面两侧,个别竖向裂缝处墙顶圈梁出现断裂;南卧室横墙近阳台处出现多条南高北低的斜向裂缝,部分裂缝宽度较大且贯穿墙体截面两2005年居民对此有所反映,但未引起有关方重视和妥善处理,而情况却在继续发展,2010年初,根据现场测量计算,房屋横向整体向南倾斜,最大倾斜率为1.27%,房屋纵向大部分向东倾斜,最大倾斜率为0.53%,远大于倾斜限值,已影响(1)本工程场地下部土层存在软弱土层,且场地西北角分布有②3砂质粉土,(2)虽然本工程在地基基础设计时已考虑到基底存在高压缩性软土层,也进行了加固处理,但是未根据浅部土层组合结构和土层力学性质的差异作差异化处理 (加固体深层搅拌桩采用了等间距),而且采用的深层搅拌桩处理深度仅至第④层淤泥质黏土顶面,未穿透第④层淤泥质黏土这一高压缩性土层,致使房屋上部荷载(3)由于软土固结沉降历时较长,采用天然地基的本工程在竣工后7年左右,川沙分区(PD2)告向东南方向产生较大倾斜,上部结构内力超过结构材料强度,进而造成房屋墙体局综上所述,由于评估区浅部局部分布有厚填土、浜土,软土层,局部地区浅部有粉性土分布,天然地基下卧层土性有差异,西北部受古河道切割影响,桩基条件基坑工程事故。仅1992~1994年,就发生了30余项,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和不良土、流砂层、明暗浜以及地下水等不良地质作用有关。下面是发生在上海的一些基广东路、福建路处的某大厦工程,位于古河道切割区域,暗绿色硬土层(⑥)缺失,浅部流砂层、软土层发育,基坑工程地质条件差,深基坑采用地下连续墙围的大事故。计高程,坡脚及基底均为灰色淤泥质黏土,部分基础已浇注混凝土,适逢雨天,大雨后基坑东侧突然发生大面积滑坡,滑坡体冲击已浇筑的建筑基础,致使南北两端局部切过上覆的黏质粉土层。经边坡稳定性计算,本基坑边坡在自然状态下为稳定2)、基坑开挖后,坑底应力释放,产生回弹隆起,坑内地基土灰色淤泥质黏土川沙分区(PD2)报告3)、雨水沿黏质粉土层渗入,短时间内集中于该层底部,在淤泥质黏土层顶面发生目前河岸处于自然稳定或人工稳定状态,产生岸坡坍塌、滑塌的可能性小。但上海地区曾经发生过因岸边过量堆载或桩基施工而引起的边坡失稳事故,举例如坪不堪重负,造成地坪严重坍塌,最大坍陷深度约5米,墙后32吨龙门吊严重倾m坡。根据调查,评估区内尚未见有砂土液化的相关案例报道。但根据收集资料,评估区内局部地区有浅部粉土分布,应注意砂土液化问题。上海地区尚未见地震液化的相关案例,但由于地下水位高,在地下空间开发影响范围内的粉砂粉性土层,普遍具有渗流液化的特性。在基坑工程、管道工程等地下空间开挖施工工程中,易于触发流砂,流砂发生时能造成大量的土体流动,引发滑坡、塌方及塌陷等地质灾害,使周围环境受到严重破坏。上海地区由于施工中的流砂问题而发生过较多工程实例3-6:曹杨路某商办楼工程,地下室埋深12.4~13.4m,采用钻孔灌注桩结合三轴水泥土搅拌桩作为基坑围护结构,地下埋深1.9~11.2m范围为②3层砂质粉土,基坑开挖至地下6m深时,出现两个渗漏点,水夹着砂土大量涌出,由于流速川沙分区(PD2)告要原因是因地下排水管道漏水,浅部分布的第②3层粉性土发生渗流液化(流砂),评估区内正常沉积区第一承压含水层顶板埋深一般在27~34m左右,古河道区域埋藏更深或缺失,评估区大部分区域第一承压含水层高水位在-1~-2m之间,对于承压含水层局部地段埋深较浅,水头高,深基坑工程应进行抗承压水稳定性验算,根据调查,评估区内开挖深度小于15m的基坑工程尚未见水土突涌事故的相关现状评估本市浅层天然气最主要的含气层埋深在8~30m左右,通常在12~25m,是对地下空间开发威胁最大的含气层。浅层天然气的分布与地层结构及其成因有着密切的联系。一般浅层天然气发育的地区也正是海相层发育的地区,因此浅层天然气空间分布上的趋势与海相层基本一致,即东部多于西部,古海岸以西极少发育。浅层天然气灾害是地下空间开发所可能遇到的地质灾害之一,在含浅层天然气土层中进行地下空间施工作业,由于浅层天然气释放,可能使隧道产生位移、断裂,或使基坑合流污水排放口工程,由于盾构施工土层中含有大量的天然气,当盾构推进到长江底部的粉砂层时,天然气和水沿管片环缝大量涌出,使隧道下部粉砂层受到扰动而发生液化,致工作,但仍无法阻止断裂隧道下沉,抢险失败,事后由于该处处于长江江底,无法川沙分区(PD2)报告由于评估区内海相地层发育,且浅部有粉性土透镜体,具备浅层气的生成与存储条件,局部浅层天然气富集,因此,评估区地下空间开发时应对浅层天然气的发川沙分区(PD2)告降危险性预测评估地面沉降控制要求根据《上海市地面沉降控制区划定方案》,川沙分区单元(PD2)位于地面沉降2工程建设引发或加剧地面沉降的危险性评估研究表明,地下空间开发过程中的基坑工程降水,是大规模工程建设引发或加剧地面沉降的主要原因之一。基坑工程降水可能引发基坑周围一定范围的地下水位下降,导致土体排水固结而产生地面沉降。本报告主要评估开挖深度小于15m的基下室或地下车库为主,实际开挖深度多在4~5m之间。由于开挖深度相对较浅,一般仅需降潜水,降水井类型通常采用轻型井点,降水后的坑内自由水位线应低于基坑开挖面0.5m~1.0m。。区内潜水含水层岩性主要为粉性土(②3),其次为淤泥质粉质黏土中所夹粉性土(③a)。根据上海地区工程经验,基坑工程需采取必要的支护措施,围护结构插入深度一般为坑底下(0.8~1.0)H。评估区内大部分地区浅部粉性土(②3、③a)厚度较薄或缺失,基坑围护结构一般可阻断浅层粉性土或显著减弱基坑内、外地下水的水力联系,坑内降水对坑外地期较短,且潜水含水层渗透系数较小,基坑降水对周围环境的影响一般较小,引发川沙分区(PD2)报告开挖深度7m≤H<15m的基坑工程属一~二级安全等级基坑工程。根据评估区内勘探孔资料,区内第一承压含水层(⑦)在正常沉积区顶面埋深一般在27~34m左右,古河道区则埋藏更深,经初步验算(见本报告4.5节),该承压含水层一般不面埋深为28.8.m,底板埋深为43.0m,深基坑开挖时⑤2层有引发水土突涌的可能性,需采取减压降水措施,经初步估算(计算条件:基坑开挖深度15m,⑤2层顶面由于(⑤2)底板埋深较深(43m),基坑围护结构一般不能阻断基坑内、外承压水的根据上海市工程建设规范《地面沉降监测与防治技术规程》(DG/TJ08-2051-2008),当基坑围护结构能阻断降水目的层时,坑内降水影响范围约为3H;不能阻地面沉降影响范围应小于基坑降水影响范围。根据本评估区地质条件,评估区7m≤H<15m的基坑工程在开挖较深时,在⑤2层埋深较深的地段,基坑围护结构若难阻断降水目的层(⑤2)时,基坑降水的地面沉降影响范围较大,但一般不超过6H。综上所述,对于开挖深度H<15m的基坑工程,引发或加剧地面沉降的危险性级别为小~中等。3工程建设遭受地面沉降的危险性评估利用建立的地下水准三维渗流耦合垂直一维沉降的有限元数学模型,对评估区2020~面沉降量小于60mm,年均地面沉降量在6mm以内。评估区地面沉降将延续“十二因此,随着地下水开采量的继续压缩,评估区地面沉降将逐渐趋于缓和,虽然工程建设有遭受区域地面沉降的可能性,但影响程度有限。当采取预留标高等措施后,一般可减轻区域地面沉降对工程建设本身的影响,评估区工程建设遭受地面沉综合确定评估区工程建设引发和遭受地面沉降的危险性小~中等。川沙分区(PD2)告形危险性预测评估工程建设引发或加剧地基变形危险性评估,重点是对工程建设过程中和建成运营期间引发或加剧邻近已有建(构)筑物地基变形的危险性评估,而引发或加剧工浅基础工程附加荷载小、基础开挖浅,工程建设过程中和建成运营期间对周围环境影响小,引发或加剧邻近已有建(构)筑物地基变形的危险性小。变形危险性评估对于桩基工程,若采用钻孔灌注桩,工程建设引发或加剧邻近已有建(构)筑物地基变形的危险性小。若采用预制桩,沉桩施工时的挤土效应和打入桩的振动作用,可能对周围环境产生较大影响,短期内大量密集沉桩会产生较高的超静孔隙水压力,使沉桩区一定范围内的地表和深层土体发生水平和竖向位移,可能使已沉入桩偏位、挠曲和上浮,也可能造成局部地面隆起,群桩施工的影响范围一般可达1~度的地基变形,施工时应采取有效的防护措施,必要时可采用钻孔灌注桩。根据上海地区工程经验,当选择合适的桩型或采取有效的防护措施后,桩基工程施工引发或加剧邻近已有建(构)筑物地基变形的危险性小。加剧地基变形危险性评估基坑开挖范围内多涉及软黏性土和粉性土,局部地区还有暗浜土,区内地下水位浅,基坑围护结构在外侧地下水、土侧压力作用下会产生一定的位移变形,并引发基坑邻近地基变形。在Ⅱ1工程地质区,开挖深度涉及饱和粉性土②3层砂质粉过程中易产生渗水、流砂现象,也会加剧坑外地基变形。因此,基坑开挖时,在地下水、土压力作用下的围护结构变形、渗水流砂、坑底土回弹等有引发一定范围、一定程度地基变形的可能性。根据《基坑工程技术规范》(DG/TJ08-61-2010),基坑工程设计应满足周围环境对变形的控制要求,当没有明确的变形控制标准时,基坑变形控制指标可根据基坑环境保护等级确定,对于环境保护等级分别为一、二、三川沙分区(PD2)报告根据上海地区工程经验,在正常工况下,基坑工程引发或加剧地基变形的影响范围主要与基坑开挖深度(H)有关。基坑工程最大沉降一般位于墙后0.5H处;在距离2H范围内的区域是沉降较大的区域,称为主影响区域;在距基坑2H~4H的范形的范围小,程度轻,危险性小;对于开挖深度7m≤H<15m的基坑工程,其引发或加剧地基变形的范围、程度随开挖深度增加而加大,引发或加剧地基变形的危险性为小~中等。浅基础工程遭受地基变形危险性主要与建(构)筑物体型大小、附加荷载大评估区内广泛分布的第①1层填土,成分复杂、松散、土质不均,未经处理不宜作为天然地基持力层;对于拟建场地内的暗浜土,其强度低、压缩性高、土质极差,也应进行有效的地基处理;区内广泛分布的第②1层褐黄~灰黄色黏性土俗称“硬壳层”,土质较好,中压缩性,可作为一般轻型建筑的天然地基持力层,但由于压缩层范围内有高压缩性的第③、④层软土层分布,当建(构)筑物体型及附加荷载较大时,可能产生较大的地基变形;此外,由于区内不同区域地层结构差异,天然地基条件也有所差异,在有浅部粉性土层(②3)分布区域,由于②3粉性土属中利。对于道路等线性工程,应对第①1层填土进行必要的压实处理,尽量减小工后沉降;对暗浜、厚填土等不良地质,应根据其范围、深度、土性等具体情况,采取有效的地基处理措施。工程实践表明,当沿线浅部地层变化较大或不良地质发育时,如未进行有效的地基处理,将有引发或加剧地基变形尤其是不均匀地基变形的可能性;在路桥连接处以及道路新旧路基连接处,有因填土较厚及路桥结构类型的差川沙分区(PD2)告此外,浅基础工程易受邻近工程活动的影响,而评估区内工程活动可能较为频繁,当浅基础工程附近存在预制桩施工及基坑、隧道、地下管线等工程施工时,均。综上所述,上海是典型的软土地区,评估区内浅基础工程建设及运营期间均有遭受一定程度地基变形的影响可能性,为避免或减轻地基变形的不良影响,应按变形控制原则进行地基设计,对暗浜、冲填土等不良地质进行有效的地基处理。总体而言,由于浅基础抗差异沉降的能力弱,浅基础工程遭受地基变形危险性为小~中险性评估(一)位于正常沉积区(Ⅱ1、Ⅱ2、Ⅲ2工程地质区)的桩基工程遭受地基变形评估区大部分区域为正常沉积区,有暗绿色硬土层(⑥层)分布,埋深较为稳定,一般在24~30m,平均厚度为3m,土性较好,可作为荷载不大的建(构)筑物桩基持力层;其下部分布的⑦层粉性土、砂性土埋深适中,区内第⑦顶面埋深在27~34m之间,中密~密实,中~低压缩性,土性较好,为上海地区高层建筑、高架道路、桥梁以及其它大型建(构)筑物良好的桩基持力层,根据上海地区工程经验,若以该层作为桩基持力层,并采用合适的桩基设计方案,其遭受的地基变形量(二)位于古河道区(Ⅱ4工程地质区)的桩基工程遭受地基变形危险性评估评估区西北部为古河道分布区(Ⅱ4工程地质区),第⑥层硬土层缺失,第⑦层被不同程度切割,相应沉积了厚度不等的⑤3层,局部还沉积了⑤2、⑤4层,导致⑦层顶板埋深变化大,桩基条件复杂多变。对于不同荷载的建(构)筑物,可根据桩桩基持力层。对于体型简单、荷载较小的桩基工程,由于地基承载力要求相对不高,地基变形较易控制,工程建设遭受地基变形危害的危险性较小;但对于荷载较大的高层建筑、高架道路、桥梁等桩基工程,桩基承载力要求高,由于区内地基土埋深和厚度变化大,可供选择的桩基持力层之间土性差异大,特别是古河道边缘附川沙分区(PD2)报告近建(构)筑物跨越不同工程地质区时,若同一建(构)筑物桩基持力层不同,则综上所述,评估区正常沉积区(Ⅱ1、Ⅱ2、Ⅲ2)桩基条件较好,桩基工程本身遭受地基变形的危险性小;古河道区域(Ⅱ4),桩基条件复杂,桩基工程遭受地基变形危险性为小~中等。综合确定评估区工程建设引发和遭受地基变形危险性为小~中等。对于开挖深度H<7m的基坑工程,揭遇的土层主要有第①、②1、②3、③、③a上述土层中,第③、④层为软土,除具有高压缩性、低强度等特性外,还有触变性和流变性,基坑开挖施工过程中易产生侧向变形、坑底隆起及基坑周围地面沉降等现象,导致基坑和支护结构变形,严重时会因软土剪切破坏而导致边坡失稳。ma层粉性土层均在地下水位之下,均为流砂层,若围护结构发生渗漏,开挖过程中产生渗此外,场地内分布的明、暗浜,以及施工期间坑边超载等因素,均对基坑边坡能稳H①②1③②3层分布区危险性小~中等,小。3、基坑深度:相对较浅,水土压力4、其它:明、暗浜,冲填土,坑边H5①②1川沙分区(PD2)告③④3、基坑深度:相对较深、水土压力大。4、其它:明、暗浜,冲填土,坑边基坑边坡失稳不但会影响工程施工安全,还将导致基坑周围大量的土体产生水平、垂直移动,评估区内环境条件复杂,建(构)筑物密集,分布有道路、地下管线、商务建筑、居民住宅等建(构)筑物,一旦发生基坑边坡失稳事故,必然会对以上工程的安全和正常带来影响,甚至造成成破坏,施工时必须做好相应的监测工综上所述,对于开挖深度H<7m的基坑工程,总体上有浅部砂层(②3层)分布区(Ⅱ1工程地质区)引发和遭受边坡失稳的可能性较其它地区大,危险性为小~中评估区地表水体发育,河流纵横交错,主要河流包括川扬河、浦东运河,其它河流为焙灶港、三灶港、五灶港、六灶港、七灶港、八灶港等,河岸边坡目前处于自然稳定或人工稳定状态,发生河岸边坡失稳的可能性较小。但近岸工程施工可能会对邻近河岸边坡造成不良影响。另外,在河岸附近堆土、堆物时,亦有引发河岸一旦发生河岸边坡失稳,则会对工程本身和周围环境造成不良影响。因此,工总体而言,采取必要的防治措施后,工程建设引发和遭受河岸边坡失稳的危险综合确定评估区工程建设引发和遭受边坡失稳危险性为小~中等。由于评估区内地下水位埋深较浅,基坑开挖后将形成较大的水压力差,若围护结构发生渗漏,在基坑开挖范围内揭遇的砂、粉性土层有引发砂土渗流液化(流土、流砂)的可能性。因此,基坑工程施工时应做好支护和降水措施,防止流土、川沙分区(PD2)报告对于浅基础工程和桩基工程,由于开挖深度浅(当开挖深度大于3m时按基坑工 (②3层),有引发砂土渗流液化(流土、流砂)的可能性,危险性级别为中等。无浅部砂质粉土层分布区(第Ⅱ2、Ⅱ4、Ⅲ2工程地质区),砂土液化危险性为小。按《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2010,2016版)和上海市《建筑抗震设计规程》(DGJ08-9-2013)有关条文规定,评估区设计基本地震加速度为0.10g,抗震设防烈度为7度,所属的设计地震分组为第二组,地基土属软弱地基土,建筑场地类别为Ⅳ类,除临岸场地外,属于建筑抗震一般地段,但应注意深厚软土的不利影稍密,埋藏浅、有一定厚度,初判为可液化土层,因此,工程建设时应详细查明浅上海属于中国地震活动分区中的地震活动强度弱、频度低的地区;根据工程经根据上述分析,浅基础工程和桩基工程砂土液化(渗流液化)危险性小;基坑工程砂土液化(渗流液化)危险性级别为小~中等,综合确定评估区内工程建设引发和遭受砂土液化的危险性级别为小~中等。综合确定评估区内工程建设引发和遭受砂土液化的危险性级别为小~中等。涌危险性预测评估评估区内可能产生水土突涌的主要为微承压含水层(⑤2)层及第一承压含水层 (⑦)层。根据上海市工程建设规范《岩土工程勘察规范》(DGJ08-37-2012)12.3.3条,对评估区基坑工程水土突涌的可能性进行评价。基坑开挖后坑内地基土川沙分区(PD2)告pcz/pwy>1.05式中pcz——坑底开挖面以下至承压含水层顶板间覆盖土的自重压力(kPa),地下水位以下按饱和重度计算;pwy—承压水压力(kPa);评估区大部分区域⑦层承压水位在-1~-2m之间,验算时水位埋深取5.0m,坑发水土突涌的可能性。评估区内第一承压含水层(⑦)在正常沉积区顶面埋深一般料,评估区内微承压含水层(⑤2)顶面埋深在28.8~34m之间,古河道区深基坑工程引发和遭受水土突涌的危险性为小~中等。综合确定评估区工程建设引发和遭受水土突涌的危险性级别为小~中等。评估区大部分地区已开发,工程建设引发和遭受浅层天然气害的危险性较小,但在评估区未开发地区工程建设有引发和遭受浅层天然气害的危险性,且以往工程因此,评估区地下空间开发时,应重视浅层天然气的危害,工程勘察施工时如揭遇浅层气,应查明其分布,提前打排气孔予以释放。总体而言,当采取必要的预分级综合上述评估结果,评估区内一般建设项目在不同工程地质区引发和遭受地质对于浅基础工程,一般不会引发地面沉降、水土突涌地质灾害;遭受地面沉降的危险性小;由于浅基础抗差异沉降的能力弱,浅基础工程遭受地基变形危险性为川沙分区(PD2)报告小~中等;由于开挖深度浅,引发和遭受边坡失稳、砂土液化的危险性小。综合确定浅基础工程地质灾害危险性级别为小~中等。对于桩基工程,一般不会引发地面沉降、水土突涌地质灾害;遭受地面沉降的危险性小;引发和遭受边坡失稳(承台施工)、砂土液化的危险性小;若采用钻孔灌注桩,工程建设引发或加剧邻近已有建(构)筑物地基变形的危险性小;若采用预制桩,有引发邻近已有建(构)筑物地基变形的可能性,应采取有效的防护措施。正常沉积区(Ⅱ1、Ⅱ2工程地质区)桩基条件相对较好,桩基工程遭受地基变形危形危险性为小~中等。综合确定桩基工程地质灾害危险性级别为小~中等。对于基坑工程,引发和遭受地质灾害的风险大小与场地内软土、明(暗)浜、流砂层等不良地质的分布和地下水不良作用有关,并随开挖深度增加而风险加大。险性小;引发和遭受地面沉降的危险性小;引发和遭受边坡失稳的危险性小~中遭受地面沉降危险性小~中等;引发和遭受地基变形的危险性小~中等;引发和遭土突涌的危险性小~中等。综合确定基坑工程地质灾害危险性级别为小~中等。评估区内一般工程建设引发和遭受河岸边坡失稳和浅层天然气灾害的危险性评估区内一般建设项目在不同工程地质区引发和遭受地质灾害的类型和危险性区害种类及危险性分级Ⅱ++~+++++++H<7m)+++~川沙分区(PD2)告区害种类及危险性分级7≤H<15m)++~++++++~+++++++H<7m)++++7≤H<15m)++~+++++++~+++++~++++H<7m)++++7≤H<15m)+~+~++++~+++Ⅲ++~+++++++H<7m)++++7≤H<15m)++~+++++小;“++”表示地质灾害危险性为中等;“-”表示无该项地质灾害。施根据评估区地质环境条件及其地质灾害发育现状,以及工程建设可能引发和遭治1、基坑工程降水施工时宜采取坑内降水措施,以避免或减轻基坑工程降水导致2、基坑工程降水设计时,有条件时(当承压含水层层底埋深≤2H时)围护结构宜阻断降水目的层;当不具备阻断降水目的层的条件时,宜适当加大基坑围护结构插入深度,且坑内降水井的滤水管设置深度不宜超过围护墙底深度,以减轻坑内降川沙分区(PD2)报告04、为减轻区域地面沉降的不良影响,工程设计时应根据地面沉降预测结果,采治1、对于采用天然地基的拟建轻型建(构)筑物以及道路、管线等市政工程,应重视对冲填土、暗浜土、厚填土等不良地质的地基处理,防止地基变形特别是不均2、评估区古河道切割区(Ⅱ4工程地质区),工程地质条件较复杂,对于采用桩基础的各类建(构)筑物,应根据上部结构特点、荷载大小、地基变形控制要求,注桩。4、应考虑深大基坑工程施工的时空效应,根据实际情况,选择合理的施工顺序、开挖方式、支护方式,采用分块、分层、对称开挖等施工方式,并及时支撑、及时浇筑,尽量缩短基坑施工周期,减轻基坑施工引发的周围已有建(构)筑物的5、当基坑工程附近分布有需保护的建(构)筑物时,应根据地质条件和基坑工程环境保护等级,按《基坑工程技术规范》(DG/TJ08-61-2010)等相关规范要求,采取减小基坑施工对周围环境影响的措施,同时加强监测工作,把基坑施工引发的6、严格控制场地内堆土高度(<3m),隧道及重要管线上方严禁堆土堆物。治1、应根据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