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科学探究:凸透镜成像》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这一节是本章的重点。通过学习,不仅要使学生了解凸透镜的成像规律,而且要使学生初步了解实验-分析-归纳的科学探究方法,强化学生学习的独立性、主动性。它是学生在学习《透镜》,对生活中常用的透镜及对其成像情况获得丰富、具体的感性认识的基础上,带着问题进行的探究。在探究过程中,要引导学生对凸透镜的成像规律进行猜想,初步设计实验方案,组织学生用实验探究的方法,得出凸透镜成像规律。让学生亲自动手自主探究,体验科学探究的全过程,从而激发学生探究成像规律的兴趣,使学生能够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与方法。本节课以物距跟焦距的关系为主线,组织引导学生“提出问题、猜想、设计实验、进行实验、分析与结论”等教学过程,让学生经历产生兴趣、发现问题、激发矛盾、进一步解决问题的过程。把像距跟焦距的关系作为课后探究内容,把课堂教学和课后探究有机地结合起来。很好地体现了新教材让学生在体验知识的形成、发展过程中,主动获取知识的精神。活教材这样处理,充分体现了“老师起主导,学生是主体”的教学理念;也体现了课标“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的思想,这样既加深学生对凸透镜规律的认识,又提高了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
二、教法分析:
本节课是初中学生在物理学习过程中第一次进行全过程探究,内容较多,可分两节课讲,第1课时建立凸透镜成像的概念、完成凸透镜成像规律探究。重点在于培养学生猜想能力与设计实验的能力,学生猜想时一般不懂怎样去猜想,有时猜想与提出的问题毫无关联,所以我们关键应该引导学生怎样去猜想,在教学中创设合理猜想情景,并且引导学生知道猜想要有猜想的理由,不能胡乱猜想。设计实验是探究的一个重要环节,所以我们要引导学生进行设计实验,让学生明白实验研究什么和怎样去研究,实验时应该观察什么、测量什么、记录什么?第二课时完成对实验数据的分析论证,重点放在培养学生对实验数据的分析和论证的能力方面,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表格数据进行简单的比较,分析它们的相同点与不同点,让学生进行简单的因果推理,让学生以书面或口头表述自己的观点,最后教师归纳总结,这样让学生经历从物理现象和实验归纳科学规律的过程,培养了学生的处理信息的能力、分析概括的能力,从而提高了学生的科学素养。
三、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①知道凸透镜成像规律及其应用举例。②能运用凸透镜成像规律解释有关现象。
(二)过程与方法
①能在探究活动中,初步获得提出问题的能力。
②通过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的过程,初步培养学生探究学习的一般过程和方法。
③培养学生分析实验结果,从中得出规律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①培养学生互助协作、友好相处的健康心态和认真严谨的科学态度。
②通过探究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具有对科学的求知欲及勇于探索的精神。
四、教学重点:凸透镜成像规律的探究过程
五、教学难点:①指导学生在探究过程中,建立起实验与物理模型之间的必然联系。
②组织、指导学生完成探究凸透镜规律的实验。
六、教学方法:①实验探究法。②集体讨论法。七、教学教具:
蜡烛、火柴、光具座若干组、多媒体。八、教学过程:(一)导入课题:
师:照相机、投影仪、放大镜的镜头都相当于一个凸透镜,所成的像各有什么特点?
生:(学生回忆、回答)答案略。(说明:承上启下,既符合学生的认知特点,又引导学生由生活走向物理。)
师:由此可见,凸透镜既可以成放大的像,又可以成缩小的像。下面我们亲自来做一个小实验,感受一下:保持人和教室窗户之间的距离不变,移动凸透镜,改变它与窗户之间的距离,透过凸透镜,我们会看到什么?请描述一下看到的现象。
生:描述看到的现象。如:有时看到放大的像,有时看到缩小的像。(说明:这个结论的得出,为学生自己提出探究的问题埋下伏笔)(二)探究过程
1、提出问题
师:放大镜本身就是凸透镜,从刚才的观察中我们可以看到同样是凸透镜,但观察到的现象却有很大不同:有时是正立的,有时是倒立的、有时是放大的,有时是缩小的。下面请同学们根据观察到的现象和对照相机、投影仪、放大镜成像情况的了解思考一下,你还想知道哪些问题?生:以小组为单位讨论提出的各个不同的知识点。(说明:鼓励学生尽可能多地提出问题,培养发散思维,提高学生发现和提出问题的能力。)
师:提炼学生问题中的知识点,确定本课的探究课题并板书:凸透镜成像的大小、倒正跟物距间的关系。(聚合学生的思维)
2、猜想与假设
师:根据我们已经了解的关于凸透镜的知识和你我们的日常生活经验,你认为上述问题的答案具体可能是什么?生:以小组为单位继续讨论。(说明:一定要给学生留一定思考时间,引导学生尝试根据经验和已有知识对问题的成因提出猜想,并且让学生充分讨论。学生提出的猜想可能远离主题,切不可挫伤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老师可有选择地简要板书。)
各种可能的猜想:
①像是放大的还是缩小的,可能跟物体凸透镜的距离远近有关。
②像的正倒与物体到凸透镜前的位置有关。
③像的正倒可能跟物体和像是否在同侧有关。
3、设计实验
师:上面我们已经对所提出的问题作出了初步的猜想和假设,下面我们就要来亲自动手检验一下。用什么办法去验证猜想是否正确呢?
生:用实验的方法可以来验证猜想的正确性。
教师介绍:物距(u):物体到凸透镜光心的距离。像距(v):像到凸透镜光心的距离。
师:同学们的桌子上都有一只凸透镜,它的焦距我们在学习《透镜》一节中已经测出是10厘米,给大家一只蜡烛做物体,研究火焰所成的像。一面光屏用来承接火焰的像。大家可以将凸透镜、蜡烛、光屏固定在光具座上,从光具座的刻度尺上可以读出蜡烛到凸透镜的距离和光屏到凸透镜的距离,有了这些器材,你应该怎样做呢?
生:设计实验的方法、步骤,并向全班同学介绍、交流并通过比较找出最佳方案,例如:固定凸透镜、光屏,移动蜡烛,在光屏上找到像后记录实验现象;固定光屏、蜡烛、移动凸透镜,使光屏上成像。…(说明:由于学生先天条件和后天兴趣有差别,设计实验细节化上有差异。让学生互相交流,培养团结协作精神。)
师:同学之间交流并探讨出实验的方法和注意事项
(1)凸透镜固定在光具座的中央,蜡烛和光屏放在凸透镜的两侧。点燃蜡烛并使火焰、透镜光屏的中心在同一高度。
(2)将蜡烛放在离凸透镜尽量远的位置,点燃蜡烛;移动光屏直到光屏上出现明亮清晰的蜡烛的像为止;记录下蜡烛到凸透镜的距离、像到凸透镜的距离、像的大小和倒正;
(3)将蜡烛向凸透镜移近一段距离,使蜡烛在一倍焦距和二倍焦之间,重复上述操作。(4)继续把蜡烛向凸透镜靠近,使蜡烛在焦点以内,试着用眼睛观察像在何处?像是怎样的?强调同组同学之间的分工合作,边实验边记录数据,并填入表格。同学们可以直接填写在课本上给出的实验表格上,也可用自己设计的表格。(各小组讨论,并将各组方案汇总至教师处,并投影在大屏幕上)
4、进行实验
(1)、学生根据要求,自己组装仪器并进行实验。把蜡烛放在离透镜不同的位置上,移动光屏,观察像的大小、正倒。
(2)、各人得出数据后在小组内进行讨论,分析数据,比较物距和焦距关系,得出成放大、倒立像的条件和缩小、倒立像的条件。(教师边巡视边指导)
(3)、将各组数据及结论全班交流,分析各组数据中是否出现错误,并探讨一下出现错误的可能情况,并改正。(评估各组结论是否正确)
5、分析论证
师:上面我们亲自分步探究的凸透镜成像规律,下面我们把它们连成一个整体,请看屏幕,点击多媒体播放课件。
生:在老师的引导下边看边思考。
教师介绍实像和虚像:
师:在实验中同学们有没有发现:把蜡烛放在什么位置,无论光屏如何移动,均无法在光屏上得到像?此时,若取下光屏,在光屏处直接用眼睛观察,你会看到什么现象?这个像和前两次成的像有什么区别?
师:在刚才的实验中,同学们看到了正立的放大像,却无法用光屏承接,是因为在成像的位置并没有光线在那里会聚,只是我们感到光线是从那里射出来的,是虚像;倒立的像则不同,在像的位置真的有光线在那里会聚,可以用光屏承接,像这样由真实光线会聚而成的像叫实像。
师:知道了实像和虚像之后,我也提出两个问题。请你进一步猜测并根据上面探究所得资料进行分析,在什么情况下凸透镜成实像?在什么情况下成虚像?
生:讨论并回答,当物体到凸透镜的距离大于焦距时成实像;当物体到凸透镜的距离小于焦距时成虚像。
师:我们从实验中获得了许多数据,并得出结论。请同学们根据成像的情况对结论进行归纳分类。(教师提示:1、利用数学上的数轴知识,把物距分为几个特殊的段,看像的特点是什么;2、先把像的特点进行分类,再看物距的位置。)
师:通过这节课的探究学习,你能总结出凸透镜成像的规律吗?(通过前面各子课题的解决,培养学生解决综合问题的能力)结论:
①.当u>2f时,凸透镜能成倒立、缩小的实像。
②.当2f>u>f时,凸透镜能成倒立、放大的实像。
③.当u<f时,凸透镜能成正立、放大的虚像。
(课件:点击"分析论证",出现列表答案。)
6、评估
师:通过这节课,你能否简单谈谈当初所做的猜想和假设与探究结果之间有何差异?
生:猜想时认为成像情况与物体到凸透镜距离的远近有关,探究结果对距离描述得更加准确。
师:这节课我们探究了凸透镜成像与物距的关系,其实凸透镜成像还与焦距有关,有兴趣的同学可以课后自己探究,欢迎同学们完成探究后相互交流或与老师交流。
(三、)应用
①有一个凸透镜的焦距为14㎝,要使它成一个缩小的像,应把物体放在离凸透镜__㎝的位置。②蜡烛与凸透镜的距离为40㎝时,成倒立、缩小的实像,则这个凸透镜的焦距可能是(
)a.80㎝
b.20㎝
c.40㎝
d.15㎝
③照相时要使照片上的人像大一些,照相机或人的位置调整正确的是(
)a.人离镜头近一些
b.把暗箱拉长一些c.人离镜头远一些
d.把暗箱缩短一些教学过程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说明一引入新课通过上一节的学习,知道照相机所成的像比物体小,投影仪所成的像比物体大,而且它们所成的像都是倒立的,放大镜所成的像是正立的。那么,凸透镜所成的像的大小、正倒跟物体的位置有什么关系?从而引入新课。
二进行新课㈠科学探究凸透镜的成像规律1.提出问题:由凸透镜成像的差异提出凸透镜成像的大小、倒正与哪些因素有关?2.猜想与假设播放多媒体课件,指导学生观看,并针对问题作出与凸透镜的物距或物距和像距大小关系的猜想与假设,
3.设计实验指导学生验证猜想是否正确需要的实验,指出实验是探究物理知识最基本的一种方法。让学生根据猜想设计实验方法,并说出实验器材在其中所起的作用。指导学生观察投影仪屏幕设计的表格,明确实验观察和记录的项目。演示:根据学生的实验方法补充说明实验注意事项:蜡烛、凸透镜、光屏的摆放位置。根据猜想,实验时先改变物距,尽量由大变小直到在光屏上找不到像,至少5次。怎样观察像。怎样记录物距、像距。注意分工合作。4.进行实验首先测量实验用的凸透镜的焦距,并记录。巡回指导学生进行实验,提出光屏上为什么得不到像,怎样观察像?引导学生回答。
在实验中让学生多观察、勤思考、多动手,引导学生分析记录的数据。
5.分析论证
选出学生较标准的数据表格,实物投影。指导学生根据实验现象及数据,讨论思考得到什么结论。
是否证实了猜想和假设,并进一步思考归纳出凸透镜成像的规律。
6.评估选出有代表性的数据表格实物投影,指导学生对实验数据进行评估。㈡实像和虚像有平面镜成像情况以及探究实验中凸透镜成像有时在光屏上,有时不在光屏上,指导学生得出实像和虚像的概念,并用多媒体演示课件。通过教材P67“想想议议”,结合实验数据讨论得出凸透镜成实像和虚像的规律。
㈢凸透镜成像规律应用
⑴照相机原理和构造
出示照相机模型,指导学生了解基本结构,在结合凸透镜成像规律,进一步认识照相机胶卷上成倒立、缩小的实像。
让学生介绍照相机的主要组成部分(调焦环,光圈,快门)的作用和使用方法。
⑵投影仪原理和构造演示投影仪,结合教材指导学生认识其构造及原理。投影片稍大于焦距时,在天花板上成倒立、放大的实像。说明并演示实际看到屏幕上正立的像是反光镜的作用。
⑶放大镜原理指导学生实验,体会得出放大镜原理:物距小于焦距时,凸透镜成正立、放大的虚像。
㈣练习小结学生练习,师生共同讲评。请学生小结本节课的收获。
㈤布置作业教材P68“动手动脑学物理”中第1题,第2题,第3题。
从生活和社会中的现象入手,从而回答生活中凸透镜成像情况,并产生凸透镜有什么规律的想法,激发学生探究兴趣。
学生根据以前的知识进行思考.
观看课件,分5人小组讨论,然后作出猜想与假设。
分5人小组讨论作答,举手发言,其他学生评估,改进实验方法。观察表格,明确实验目的。
观察屏幕,了解注意事项。
分2人小组实验,观察现象和记录。思考猜想是否正确。实验、思考、作答。
亲自动手,思考作答.
讨论凸透镜成像的大小、倒正与哪些因素有关系,
讨论思考得出凸透镜所成像的大小、倒正与物距或物距和像距的大小关系有关,进一步综合、分析、归纳出:物距大于焦距时,物距减小,像变大。物距远远大于焦距时,成倒立、缩小的像。物距稍大于焦距时,成倒立、放大的像。物距小于焦距时,成正立、放大的像。
举手发言,作出评估。
请同学们思考,分析实像、虚像的区别。思考、讨论,总结出实像和虚像的规律:物距大于焦距时,成实像;物距小于焦距时,成虚像;并补充到前面的规律中。
通过学生实际做实验,得出结论。
踊跃发言,提高兴趣,活跃思维,扩大知识面。
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知识应用能力,体会触类旁通。
加深对放大镜原理的理解。
练习,巩固新知。从知识,方法,有什么体会等方面小结。
巩固知识。
创设情境,从生活走向物理,使学生对凸透镜成像规律产生探究兴趣。
培养学生由生活现像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
创设情境,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开发思维。启发学生的猜想,体现学生主体地位。
培养学生科学探究能力及精神,培养交流合作精神,勇于发表见解的意识。
使学生掌握设计表格的方法,明确实验目的和方法,培养学生分析归纳能力。
为了明确实验目的,强化对物距、像距概念的理解,从而突破难点,教师要起到必要的引导作用。
培养动手能力,观察能力,科学探究精神,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交流合作精神,创造意识。
培养观察、分析、归纳能力。
启发学生从实验数据中找出规律,需要教师引导,学生自己总结出凸透镜成像规律,
加深对凸透镜成像规律的认识和理解,突破了难点。培养了分析归纳的能力。
培养学生评估能力,表达能力,交流合作能力。
根据实验加深对实像、虚像的理解。
培养观察、分析、归纳能力。
演示时需要把反光镜取下。培养学生探索日常生活物品中的物理道理的意识及能力,体现新课标从物理走向生活的思想。
扩大学生知识面,提高学习物理的兴趣,促进学习物理的愿望,活学活用。
巩固凸透镜成像规律,并且会学以致用。重点小结凸透镜成像规律和科学探究方法,让知识和方法系统化。
附:板书设计:科学探究:凸透镜成像㈠ 透镜成像的规律物距u像距v凸透镜成像情况应用倒正大小虚实u﹥2f2f﹥v﹥f倒立缩小实像照相机U=2fV=2f倒立等大实像测焦距2f﹥u﹥fv﹥2f倒立放大实像投影仪U=f\\\\测焦距u﹤fv﹥u正立放大虚像放大镜物距用u表示,像距用v表示,焦距用f表示。㈡实像和虚像1.相同点:人眼都能看得到.2.不同点:⑴实像由实际光线会聚而成,虚像由实际光线的延长线会聚而成.⑵实像都是倒立的,虚像都是正立的.⑶实像能用光屏承接,虚像不能用光屏承接.㈢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应用(生活中凸透镜的工作原理)⑴照相机原理:当物距远远大于焦距时,成倒立,缩小的实像.⑵投影仪原理:当物距稍大于焦距时,成倒立,放大的实像.⑶放大镜原理:当物距小于焦距时,成正立,放大的虚像.学情分析我所教的是一所农村中学的八年级,这个年级有两大特点:一是地处农村,学生的整体比较淳朴,对物理科学接触较城区的学生要少,物理生活经验以及常识性的知识比较少;二是这个班是学校的特殊班,学生学习比较刻苦认真,而且成绩较好,课堂上比较积极。在整个光学部分,教者应有全局一盘棋的思想,八年级学生正处在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的阶段,学生分析数据归纳规律的能力不强,所以要把折射规律与凸透镜成像联系起来还比较困难。学生对于凸透镜的了解,凭其生活经验仅知道它叫放大镜,能把物体放大,而对其成像规律是知之甚少的。因此要上好这节课,前期的准备是非常重要的。1、知识储备《光的直线传播》课后习题第2题,要求学生制作针孔照相机,观察窗外的景物,记录看到像的特点,在课堂汇报、展示实验成果,同时在课堂上引导学生继续探究小孔到烛焰距离不同时像的特点,使学生建立描述像特点的概念:如实像、放大和缩小、倒立等。《平面镜》这一节使学生第一次知道虚像概念,学习了比较实像和虚像的方法。《透镜》这一节学习了平行光测凸透镜焦距的方法、通过作图学习凸透镜的三条特殊光线。这些都为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做好了知识上的储备。2、技能储备通过前面的小孔成像实验和平面镜成像实验,学生已经能区分实像和虚像,同时也具备了利用刻度尺读取数据的能力,从技能上为这节课的学习做好了充分的准备。3、学习心理学生已具备了一定的观察、实验和分析归纳能力,对探索凸透镜成像规律有着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实验是激发学生兴趣的最好方法,通过实验,让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潜能,去探究、交流和思考,完成对凸透镜成像规律的认识。《科学探究:凸透镜成像》效果分析本节课由老师拿出总体的教学设计方案,然后在教研组里开展了集体备课,针对李老师这节课的设计方案大家集思广益,发表各自的高见,李老师反复修改后推出。本节课改变了以往学生实验主要是验证性实验,变为探究发现性实验,“在探究状态下学习”贯穿整个课堂教学。充分体现了新的教育理念:以知识为载体,以生为本、以疑为线、以启发探究为主、以拓展为目标,通过多媒体辅助教学、开展学生小组探究活动,自己发现凸透镜的成像规律,设计合理有创意,重点突出,目标明确,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使本节课的教学取得了较好的效果。本节课在教学实施过程中有以下亮点:1.从生活走向物理,设置悬念,激发兴趣,共同探究老师能从生活中获取教学资资源,比如,照相机、投影仪、放大镜这些都是学生比较熟悉的光学仪器,教师利用多媒体课件让学生观察到照相机底片形成的是倒立的缩小的像,放映投影仪学生观察到屏幕形成的是倒立的放大的实像,用放大镜观察书本上的字看到的是正立的放大的虚像,这些现象学生觉得非常熟悉、亲切,同样都是凸透镜为什么它们成的像却有如此大的差别。相信大家一定有许多疑问,也想知道这其中的奥秘吧?设置悬念,引入课题,并展开讨论。一开始就让学生处在浓厚的学习兴趣中,激发学生通过实验来探究这其中的奥秘的欲望。2.合理设计实验,培养科学探究方法本节课设计三组探究实验,u>2f,2f>u>f,f>u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设计出符合实验任务的数据记录表,然后将各组同学实验数据的整合汇总,方便了学生的数据分析,使绝大部分同学能够比较轻松得出规律。在探究的过程中,让学生自己去思考或合作完成,将学生探究活动不断推向新的高潮,让所有的学生都明白了“探究的科学过程”和“探究的科学方法”,教给学生的不止是物理知识,还教会了科学探究的方法。3.注重情感目标的培养在教学中,通过教师有序的导、学生积极的参与、体验、合作、讨论与交流,培养学生具有主动、负责、开拓、创新的个性特征和科学的思维方式。将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有机的结合。培养学生终身的探索兴趣和科学的学习态度,树立将科学转化为技术服务于人类的意识。在整个教学活动中始终面对全体学生,让每一个学生都有收获,都能体会到成功的喜悦,充分体现了全面育人的新课标精神。4.多媒体课件辅助教学本节上用了很多幻灯片和Flash动画,这充分体现了多媒体技术在辅助教学中的重要作用,利用多媒体课件创设教学情境,让学生觉得现实生活中的这些现象非常熟悉、亲切,从而激发了学生的探究欲望,多媒体课件的另外一个重要作用就是能快速地把学生的探究过程重新展示出来,帮助一些反应比较慢学生回忆实验过程,去发现其中的规律,节省了教学时间,通过Flash动画,使学生进一步理解照相机、幻灯机、放大镜的工作原理,给了学生探究科学的启迪。在这节课里也充分展示了老师在课件制作方面的才华,也提示了我们大家要充分利用好网络资源。5.创新是这节课的灵魂。整个教学过程,老师是一个引导者和参加者,而不是一个主宰者,还给学生时间和空间,给学生提供了以下四种机会:1提供观察思考的机会2提供操作尝试的机会3提供表达交流的机会4提供成功的机会。整节课李老师教态自然,始终面带微笑,用亲切的语言鼓励学生观察,并用学生自己的语言进行归纳,多次走下讲台参加学生的讨论。学生在愉快的课堂氛围中不仅学到了知识,培养了能力,而且激起了学习物理的热情。课堂设计密切联系实际,解决实际问题,体现了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的新起特点。教材分析本节内容是本章的核心,它是在学生对生活中常用的透镜及其成像情况,获得丰富、具体的感性认识的基础上,从“意外发现”引出问题,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通过探究活动,研究凸透镜成像的规律,使学生通过自主探究体验科学探究的全过程和方法。新教材以探究凸透镜成像情况与物距关系为主线,安排了学生“提出问题、猜想、设计实验、进行实验、分析与论证”等教学过程,让学生经历产生兴趣、发现问题、激发矛盾、进一步解决问题的过程,很好地体现了新教材让学生在体验知识的形成、发展过程中,主动获取知识的精神,对今后进一步探究其他知识打下基础。为了加深学生对凸透镜成像规律的理解,又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区分实像和虚像,分析生活中透镜的成像原理,体现新课标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生活的理念。课程标准要求:探究并知道凸透镜成像的规律,了解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应用。课程标准解读:通过实验探究,了解凸透镜成像的规律;会使用相关的实验仪器,能通过观察和实验收集凸透镜成像的有关数据和资料,归纳出凸透镜成像的规律;培养学生交流合作、评价探究结果的初步能力。由此可见这是一节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动手能力和交流合作能力的好课例。一、教材分析:1、教材地位和作用:①涉及的概念:本章所涉及到的概念有凸透镜、凹透镜的光学性质,凸透镜成像规律,光的折射等;②涉及的定律:光的折射;本章有两大特点:①综合性、实用性比较强,于日常生活联系特别紧密;
②概念性很清晰,本节知识是本章的重点也是难点,学生对凸透镜的认识只是停留在“放大镜”上,对凸透镜能成很多性质的像不能够很快接受,所以本章要教会学生凸透镜能成像以外还要告诉他们为什么能这样——光的折射。本节知识学习比较难,考试时若题目在物距、像距和焦距上下工夫,学生对“放大、缩小、变大、变小、前移、后移…”等变量很难把握。要在学生的概念形成阶段就要理解三个物理量间的关系。本节也是下几节的基本知识,如果本节没学好,照相机、眼睛、望远镜等就很难深入学习。学习本节,学生会提出一些诸如:凸透镜为什么能成倒立的像,实像与虚像的区别是什么等问题,课堂主要为学生解开谜团。2、目标:从学生心理发展水平,认知水平以及面向全体学生为原则,就本内容定以下目标:知识与技能:(1)、理解凸透镜成各种像的条件,及物距与焦距的关系。(2)、初步学会用刻度尺、烛焰、凸透镜等器材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3)、理解实像与虚像的区别。过程与方法:(1)、设置情境,让学生经历探究过程,体验探究乐趣,产生成功喜悦。(2)、通过合作、交流、分析、论证、归纳、表述等形式对透镜的成像规律有较好的感性和理性认识。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尝试用“实验--分析--归纳”的科学探究方法去探究科学规律。(2)、通过探究过程培养学生们的团结协作能力3、重难点:本节是概念课,从课程标准的知识扩展和理解概念层次都有较高要求。重点知识:(1)、理解凸透镜成各种像的条件,及物距与焦距的关系。(2)、理解实像与虚像的概念和区别。难点实验:探究凸透镜的成像规律。二、根据所教班级学情简要分析我所教的是一所农村中学的八年级,这个年级有两大特点:一是地处农村,学生的整体比较淳朴,对物理科学接触较城区的学生要少,物理生活经验以及常识性的知识比较少;二是这个班是学校的特殊班,学生学习比较刻苦认真,而且成绩较好,课堂上比较积极。三、教学程序设计:1、引入:本课堂用实验引入的方式为主,以问题引入的方式为附并搀加点复习引入的思维方式等。器材:电灯泡、凸透镜过程:点亮电灯,让电灯的光通过凸透镜在黑板上呈现一个放大的灯丝的像。师:大家知道为什么吗?生:成像师:对,凸透镜不仅可以当放大镜使用,还能成像。师:这就是我们今天要探究的凸透镜成像规律。引入的作用,过度自然,是在学习新知识时,学生不感到陌生。2、概念形成阶段(包括探究性实验):体现在突出重点,克服难点上。①、根据前面同学们观察到的现象,请同学们猜想一下:什么条件下凸透镜会成正立的像?什么条件下凸透镜会成倒立的像?为了表述得比较清楚,我们先熟悉下面这样几个概念:放大、缩小、正立、倒立、实像、虚像。②、(实验验证)把刚才的凸透镜换个焦距小的,灯泡透过凸透镜在黑板上呈现一个不一样大的像。③、教师在学生做出成像条件的猜想后,组织学生利用点燃的蜡烛、凸透镜、光屏进行探究。④、组织学生探讨使用这些器材在桌面上做实验不是很规范,也不是很精确,所以,人们设计出一个专门来完成这种探究的器具叫光具座。启发式光具座和光具盒中器具的科学性。⑤、指导学生利用光具座完成探究实验,并记录相应的数据(这些探究问题可以板书在黑板上,也可以印成学案发给学生)。⑴光屏上能不能找到像?什么条件下(什么距离时)光屏上便找不到像?⑵当光屏上的没有像时,从逆着光线的传播方向去观察,能不能看到像?⑶光屏离凸透镜怎样的距离时,光屏上便能出现像,此时,像是放大还是缩小的?⑷什么条件能成既倒立又放大的像?3、巩固练习:由浅入深的巩固知识以及编写几道“形成性”的练习题。四、教学体会:1、作为一门科学的物理,凸透镜成像规律的本身固然很重要,但作为教学中的物理,概念的形成则显得更为重要,因此在教学中,我通过猜想,实验、讨论等方法,尽可能再现知识的发展过程,在先物理思维,使学生受到科学的严谨性的教育。
2、这节课的内容,表面上看较简单,学生学习也不会有什么困难,但在备课时我发现了两个疑点:一个是从正立的像过渡到倒立的像;另一个是在从放大、缩小的像过度到u=2f成等大的像,这两点都不能用扩展知识的办法来解决,所以我便着重从现象的分析中加深学生的印象,扩展知识的外延,至于其更本质的属性,学生将来到了高中和大学将会继续学习,这里不必讲得过细、过深
。3、教师的课堂提问是把知识引向深入的重要渠道,从引入新课到课后小结,我都尽力设计适当的问题,创造物理情境,并通过自己有意识地引导、点拨、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学习热情。《科学探究:凸透镜成像》评测练习题一、填空题
1.在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的时候,应先将凸透镜的光心、烛焰的中心、光屏的中心调整到__________,这样才能使烛焰的像成在_________.实验中,我们所说像的倒立或正立,是相对于_________________的
2.将点燃的蜡烛沿凸透镜的主轴,从大于二倍焦距处逐渐向透镜移动时,在光屏上可先观察到_________、_________的实像,当蜡烛移到距凸透镜二倍焦距时可观察到_________、_________的实像,接着移动蜡烛可观察到_________、_________的实像,最后在光屏上观察不到像了,可在凸透镜的另一侧观察到_________、_________的虚像
3.凸透镜成放大实像和缩小实像的分界点是_________;凸透镜成实像和虚像的分界点是_________
4.某同学拿了一个焦距为15cm的凸透镜,要想观察细小的物体应将物体放在距凸透镜_________的下方;要想用它得到放大的实像,物体到凸透镜的距离应该_________,此时像的位置在_________的范围;要想用它得到缩小的实像,物体到凸透镜的距离应该_________,此时像的位置在__________的范围
5.在探究凸透镜成像的实验中,在屏上出现的像是_________像(填“虚”或“实”)
6.物体到凸透镜的距离小于凸透镜的焦距时能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像
7.照相机、投影仪成像时,在像的位置,有光_________在那里,如果将底片或屏幕放在此处,可显示出像,这样的像叫__________像
8.在探究凸透镜成像的实验中,当凸透镜成实像时,在将蜡烛从远处移向凸透镜的过程中,像到凸透镜的距离变_________
二、选择题
9.将一个凸透镜正对着太阳光,在距凸透镜20cm的纸上接到一个很小的亮斑.当将一个物体放在距这个透镜50cm处时,在凸透镜的另一侧可以得到
A.倒立、放大的实像B.倒立、缩小的实像C.正立、放大的实像D.正立、缩小的实像
10.关于像,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凸透镜成虚像时,因用光屏接收不到,所以人眼也看不到
B.虚像都是由光的反射形成的,实像都是由光的折射形成的
C.虚像总是放大的,实像有时是放大的有时是缩小的
D.虚像用眼可以看到,用光屏接收不到
11.将一个物体放在距凸透镜20cm处时,用光屏可接收到一个放大的像.这个凸透镜的焦距可能是
A.20cmB.10cmC.30cmD.15cm
12.某同学在探究凸透镜成像的实验中,蜡烛到光屏的距离为60cm,他想在光屏上成一个与蜡烛等大的像(保持蜡烛到光屏的距离不变),应选择的凸透镜是
A.焦距大于30cm的B.焦距小于30cm的C.焦距等于30cm的D.焦距等于15cm的
13.某同学将点燃的蜡烛放在距凸透镜14cm处时在光屏上得到了一个缩小的像这个凸透镜的焦距可能是
A.6cmB.7cmC.10cmD.20cm14.一个焦距是10cm的凸透镜,当物体从离透镜20cm处逐渐移向30cm处的过程中().
A.像逐渐变大,像距逐渐变小B.像逐渐变小,像距逐渐变大
C.像逐渐变大,像距逐渐变大D.像逐渐变小,像距逐渐变小
15.物体沿凸透镜主光轴从2倍焦距处匀速向外移动的过程中,像的大小和速度将()
A.像变大,速度变大B.像变大,速度不变
C.像变小,速度变小D.像变小,速度不变《科学探究:凸透镜成像》教学反思一、教学目标的确定的反思一般地说,在三维目标中知识和技能的目标比较容易确定。老师也容易传授。比如“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以下简称“规律”)一节课中的知识与技能目标就是本节课题,即:让学生理解凸透镜成像的规律。在三维目标中,“过程与方法”目标是备课和上课的难点,也是新课程教学必走之路,更是课堂教学中的中心环节,是主干。如在“规律”一节课中我把“过程和方法”目标定为:使学生在探究活动中初步获得提出问题的能力;体验科学探究的全过程和方法;能从现象中归纳科学规律的方法。关于三维目标中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这一目标有的课容易确定,有的课很难确定。如“规律”这节课上学生面对实验桌上的蜡烛和玻璃制品等生活中经常看到的东西会产生什么样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呢?没有情感就得培养,没有价值观你就得树立。在三维目标中这一目标令老师费时费力,因而常被教师搁浅、忽略。在“规律”一节中我把这一目标设定为:乐于探究、勇于探索生活中的物理原理。教学中让学生见这个要动情,见那个要有态度,实在让教师感到头痛。其实这一目标的范围并不小。它包括使学生好奇什么、乐于什么、体验什么、具有什么样的意识、有什么样的精神、敢于提出见解、敢于修正自己的错误等等。可见,三维目标在教学中缺一不可,问题是如何有机的把它与课堂教学结合得天衣无缝。二、教学过程的设计的反思三维目标的实施需要良好的教学过程。教学过程要由教学环节来表现。在“规律”一节课中,物理课标要求每2~3人为一组进行探究,学生不仅能提出问题,还有会猜想、会假设、会设计试验、会分析并得出结论。面对“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这个课题,学生能提出什么问题呢?如果不及时指导,学生会说出一些与本节课无关的问题。那样既浪费了时间,又打乱了计划。所以,在实验探究课上教师有必要适当控制学生,让学生按照教师的设计的轨道运行。为此,在“规律”一节课上我首先把“我与学生共同探究白墙”一事用来吸引、指导和控制学生。从而产生且浮现出探究的模式。接下来教师提出问题:“白墙由什么材料建成?”学生猜想:“可能由水泥、砂石或砖建成。”教师接着问:“怎样来验证你的猜想是否正确?”学生七嘴八舌这个说问问建房的人,那个说凿开墙看看。总之,学生都能说出验证猜想的办法来。紧接着让学生探究凸透镜的两侧各有一个看不见的东西,是什么?怎样探究?学生早已迫不及待,很容易的用阳光或灯光在白墙上找到了那个又小又亮又烫的光斑──凸透镜的焦点。显然,学生从探究白墙到探究凸透镜的焦点已经有所上路。再趁热打铁,演示了蜡烛通过凸透镜在白墙上成倒立缩小和倒立放大的像后,问学生:“你对这一现象能提出什么样的问题?”学生高兴的回答:“凸透镜成像的大小跟物体的位置有关系。学生这一问题的提出与教材刚好吻合,应该说学生的探究学习已经上路并且在路上慢慢走了起来。物理课标中指出:“学生自己发现问题是至关重要的,探究的过程比探究的结果更重要。”所以在“规律”一节课中我把让学生如何探究放在教学过程中的主要环节上。可以说学生爱学、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医学检验技术导论》课程教学大纲
- 《政治哲学》课程教学大纲
- 《公共财政学》课程教学大纲
- 2024年低压线缆售卖合同范本
- 2024年代收铺面租金合同范本
- 2024年承接住房建盖协议书模板范本
- 内科急救应急预案
- 中控工作年终总结
- 前列腺增生护理措施
- 2024装饰包清工合同范本
- GB/T 44741-2024农产品产地土壤有效态砷的测定方法
- 糖尿病足部护理指导
- 2024-2030年全球及中国乳清蛋白水解物行业供需现状及前景动态预测报告
- 2024-2030年中国铝合金板行业供需现状分析及投资战略研究报告版
- 电影院消防安全预案
- 预防电信诈骗打击网络犯罪49
- 安徽省合肥市庐阳区2023-2024学年四年级上学期期中数学试卷(含答案)
- 第03讲 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课件)-2025年高考语文一轮复习讲练测(新教材新高考)
- 污水处理厂土建工程的主要施工方案
- 生气王子课程设计
- 2024-2025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口语交际:意见不同怎么办(课件)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