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优选)凹版印刷油墨常见问题的分析及对策NXPowerLite当前第1页\共有50页\编于星期六\1点附着力不牢当前第2页\共有50页\编于星期六\1点①基材因素。a.基材表面的电晕处理度不够,未达到应有的张力或者处理后的基材表面由于存放环境差,存放时间过长,造成表面张力衰减而失效。一般要求PP、PE的表面张力≧38mN/m,PET≧50mN/m,NY≧52mN/m。在使用前应检查每批膜的表面张力。b.基材在加工中大多添加了一定的润滑剂、防静电剂、防潮剂等,这些添加剂随时间推移,从薄膜中慢慢渗透到表面,在薄膜表面形成一层弱界面层,影响油墨附着力。因此,薄膜应在有效期内使用,使用前检测表面张力。可用达因笔测试。1.2附着力不牢的原因及对策当前第3页\共有50页\编于星期六\1点①基材因素。
c.基材吸潮的因素。如,PA、PVA、PT等材料易吸潮而降低粘着力,这类基材应在良好条件下(控温控湿)储存,在使用前充分预热。1.2附着力不牢的原因及对策②油墨用错型号,混用了不同型号油墨。凹印的油墨种类很多,有表印、里印油墨,不同材料对应不同油墨,各种专用油墨一定要对应使用,否则附着牢度不够,生产前应核对操作工艺指令。当前第4页\共有50页\编于星期六\1点油墨白化。油墨变质、白化使附着力极度下降。油墨干燥不充分。干燥不足,内部残留溶剂多,另外,一定的干燥温度对一些树脂连接料的粘合力提高极为有利。1.2附着力不牢的原因及对策当前第5页\共有50页\编于星期六\1点2.1人员素质因为套色误差是客观存在的,就要求员工要有极强的工作能力。印刷是一项细致的工作,必须做到用心、细心、责任心。工作时要做好自检、自查,多方观察,及时发现问题。套印误差大都是印刷中的常见缺陷,其现象是,在多色套印过程,每一色不能完全重叠,有一定的偏差。2、套印误差当前第6页\共有50页\编于星期六\1点
当前第7页\共有50页\编于星期六\1点当前第8页\共有50页\编于星期六\1点
①整个设备的精度和性能,套印的张力控制,加热送风系统,压印橡胶辊、版辊、版轴、导向辊等系统的配合,这些情况决定了套印时的温度、压力、平行度、伸长率、卷取等,而套色系统本身更是限定了其精度。
②套色光电装置应维护好,正确操作。如,卤素光源灯光弱,应调换光纤或卤素灯泡,反射板与扫描头距离调整正确,一般8mm左右。
③版辊的递增不合适,易产生纵向套色不准,压印辊橡胶变形,弹性不足。要保持压辊处于良好的状态
2.2设备因素当前第9页\共有50页\编于星期六\1点①基材张力设置不合理,张力太小,基材松弛,纵横向套色均不准;张力太大,基材横向收缩以及纵向套色不稳定,据此相应调节张力。②温度不合适,特别是烘箱温度太高,冷却辊温度太高使薄膜变形,对于不太平整的薄膜应适当提高预热箱温度。③烘箱中进排风量不平衡,造成薄膜在烘箱中抖动,应用风速计测量进排风量,加以控制。④版辊安装不合适,如产生偏心,在版辊安装前一定要把堵头上的油墨擦洗干净。
2.3操作工艺当前第10页\共有50页\编于星期六\1点3、刮刀线痕(刀丝、刀线)当前第11页\共有50页\编于星期六\1点当前第12页\共有50页\编于星期六\1点当前第13页\共有50页\编于星期六\1点当前第14页\共有50页\编于星期六\1点3.1刮刀线痕产生的原因①无油墨的线痕。主要是油墨中混入了坚硬的无机杂质,如沙子等,这些坚硬粒子嵌在刮刀刃口处而造成线痕。有时这类刮刀线痕也呈虚线,这种刮刀线痕的出现很容易损伤印刷和刮刀。②较粗的有油墨的连续刮刀线痕。这主要是由于一些较粗的软性粒子或杂质顶起了刮墨刀,或者刮刀刃口损伤而产生。这是最简单和最常见的刮刀线痕。③“流星”状的刮刀线痕。这类刮刀线痕一般在印刷版辊的网点很浅或未雕刻网点部分出现,时隐时现,对产品质量危害极大。这类刮刀线痕的产生原因比较复杂,多年来不断有人从油墨、制版、印刷环境等方面作过解释,但到目前为止,还没有一种是比较完美的。比较好的为“活性粒子假设”。当前第15页\共有50页\编于星期六\1点④细丝状的连续性刮刀线痕。这类刮刀线痕细小,像头发丝一样,在印刷过程中经常出现,而且在印刷机上很难观察得到,等到发现时已印发了大量产品,故对质量的危害极大。这类刮刀线痕可分成两种,一种是软的可以用竹刀轻擦掉,主要是由杂质引起的;而另一种则是初时呈现头发丝状,而后慢慢地呈带状分布,无法用竹刀擦去的,其产生的原因很复杂,涉及到油墨、制版、环境温度、湿度、刮刀软硬度等方面,需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处理。总的来说,大概有如下几个方面:(见下页)3.1刮刀线痕产生的原因当前第16页\共有50页\编于星期六\1点a.版辊方面。辊筒表面光洁度不好,辊筒表面镀铬层硬度不够,版辊过于光洁,无润滑作用也易产生。b.油墨方面。油墨细度不够,颜料颗粒太大,油墨使用过程中混入了颗粒性的杂质;油墨稀释不规范,产生了溶剂冲击现象;油墨抗静电性能差,油墨的润滑性能差。高硬度的颜料使用会产生线条。
3.1刮刀线痕产生的原因当前第17页\共有50页\编于星期六\1点c.环境方面。印刷车间内空气的温度、湿度和洁净也会影响。d.刮刀方面。硬的刮刀比软的刮刀产生的线痕要多。另外,如果产生了刮刀线痕后不能及时处理,会在线痕的周围随刮刀的来回摆动产生一大束的刮刀线痕。3.1刮刀线痕产生的原因当前第18页\共有50页\编于星期六\1点①装刀时必须平整、细心,装刀前要检查刮刀片是否有缺口,装刀后必须仔细研磨,在印刷过程中如有刀丝出现,须停机再仔细研磨。严禁磨刀的油混入油墨中。②必须治理环境,减少尘埃,才能排除故障。应尽可能保持彩印环境的封闭,可安装空气过滤器并作尘埃含量检定,否则,很难产生高质量的产品。3.2处理对策当前第19页\共有50页\编于星期六\1点③由版辊引起的刀丝一般出现在浅网的部分,如,版粗糙、渐变过度不均匀、网深不合适等。一般应通过用金相砂纸磨版处理,注意磨版时用力要均匀,特别严重的要退回制版厂处理。④降低油墨粘度,如粘度太大,版面油墨干燥过快,相对加大了版辊筒与刮刀之间的摩擦力,使刮刀难以刮下版面油墨形成刀丝。⑤如果刀丝是油墨引起的,一般是由于油墨中有垃圾或油墨溶解不均引起,应采取过滤油墨、重新选择溶解力强的溶剂或换油墨。3.2处理对策当前第20页\共有50页\编于星期六\1点首先:要求每次加到墨盘的墨量少一些,以保持经常添加新墨。
其次:要求油墨的粘度保持自始至终的一致,最好是用粘度控制器来控制。
最后:混合色色分,淡色油墨中有机和无机颜料的密度差异容易引起故障。
4、色差4、1油墨因素当前第21页\共有50页\编于星期六\1点印刷速度在正式生产时尽量保持恒定。油墨一定要充分搅拌,油墨循环通畅。控制印版不要吹到无规则的气流。
4、2刮刀
刮刀接触印版的位置、角度及压力对印品墨色,特别是浅层次部位的墨有较大的影响。4、3生产工艺控制当前第22页\共有50页\编于星期六\1点①堵版。堵版是由于某种原因造成网穴堵塞(油墨中的固化物,高粘度物质或者异物等不溶性物质均会堵塞网穴),从而引起油墨转移率降低。②印版磨损。当印刷批量较大时,印版磨损程度也较大,随着连续印刷持续时间的延长,印刷品墨色就会发生变化,总体趋于变淡。
4、4版辊因素当前第23页\共有50页\编于星期六\1点①油墨变质。经过长时间印刷后,油墨中溶剂的成分会变化,同时,空气中的水分也会混入油墨中,引起油墨变质,使其呈现色性变差。
4、5印刷环境影响为了防止由汽化热导致的温度下降,可以配合使用缓干溶剂。当前第24页\共有50页\编于星期六\1点①印后加工工艺变化对印品墨色一致性的影响,如挤出复合和干法复合在200℃以上温度下进行热封时对印刷品的色相均有一定影响。②光化学反应对印品墨色一致性的影响。当着色剂的耐旋光性、耐候性较差时,可能会由光化学反应导致油墨颜色发生变化。
4、6印后加工和环境对印品墨色一致性的影响当前第25页\共有50页\编于星期六\1点当前第26页\共有50页\编于星期六\1点
当前第27页\共有50页\编于星期六\1点①油墨干结引起。造成油墨干结有下述因素:A、溶剂与印速不匹配,干燥太快。B、刮刀位置与压印点太远,凹眼中油墨过长地暴露在空气中。C、印刷凹版辊筒直径太大,在墨盘中浸入太浅。D、干燥箱中的热风漏出来吹到版辊表面。E、长时间停机时,版辊空转,油墨在网眼中长时间得不到转移,逐渐干结。5、堵版5.1堵版的原因当前第28页\共有50页\编于星期六\1点当前第29页\共有50页\编于星期六\1点当前第30页\共有50页\编于星期六\1点杂质混入油墨中引起。基材在运转时往往产生静电,吸咐环境中的灰尘、杂质进入油墨中,进入网眼造成堵版。凹版质量差引起。在版辊的制作过程中,网眼内壁粗糙,镀铬不均匀,研磨时产生毛刺等,对油墨转移率有影响,严惩时造成堵版。油墨状态差,油墨变质,溶剂的误用,异种油墨的混入等严重影响油墨的溶解性,造成堵版。化学变化。对于双液反应型油墨,随差印刷的进行,逐步发生交联等化学反应,使油墨的流动性变差,粘度升高,转移率随之降低,造成堵版。5.1堵版的原因当前第31页\共有50页\编于星期六\1点①使用和印刷速度相协调的溶剂,特别是气温高时,适当使用慢干溶剂。②在印刷品质不受影响的范围内,尽可能缩短刮刀位置与压印点之间的距离。③维护、检查干燥热风的泄漏,或者用挡板防止热风直接吹到版面上。④要经常搅拌油墨盘中的油墨,使油墨处于流动状态,及时加入新墨,减少墨皮的产生。⑤若是版辊网眼内壁质量差引起堵版,应重新制版。
5.2堵版的对策当前第32页\共有50页\编于星期六\1点⑥开机前或刚开时要用溶剂擦拭版辊,印刷当中应尽量避免长时间停机,需长时间停机时,先把版辊清洗干净或者把版辊浸入油墨中空转,但也不宜太长时间。⑦当油墨由于温差等原因使其添加剂、蜡类物质析出时,在使用前对油墨加温至40~50℃,使之溶解。⑧当油墨变质,误用溶剂,混入异种油墨时,要更换油墨,清洗墨槽及循环泵。5.2堵版的对策当前第33页\共有50页\编于星期六\1点粘连的原因当前第34页\共有50页\编于星期六\1点6、粘连(反粘、回粘、热粘连、粘背)6、1粘连的原因①干燥不充分,残留溶剂多。特别是印版较深及大量使用慢干溶剂的情况下。②两液反应型油墨使用不当,如固化剂用量不当,使油墨不能固化,也能造成粘连。③印刷干燥后的薄膜冷却不充分。④收卷时压力太大引起。
当前第35页\共有50页\编于星期六\1点当前第36页\共有50页\编于星期六\1点当前第37页\共有50页\编于星期六\1点⑤储存环境温度太高及膜卷横向卧置均易产生粘墨。⑥油墨附着力低下,易转移粘墨。⑦金墨、银墨印刷时容易干燥不充分,造成粘墨。⑧对于双面电晕处理的材料,PT、PA等两面表面张力均高的材料。6、1粘连的原因当前第38页\共有50页\编于星期六\1点①使干燥系统保持最佳状态,干燥温度、风量、风速合适,并与印刷速度匹配,充分减少残留溶剂。②检查冷却辊是否处于良好工作状态,使薄膜充分冷却。③收卷张力及收卷压要适当,必要时减少收卷米数。
④金、银墨印刷时要降低印速,充分干燥。⑤必要时使用防粘连添加剂。
6.2油墨粘连的对策当前第39页\共有50页\编于星期六\1点由于承印基材大多为纸张、塑料等绝缘材料,极易产生静电又无法逸散,油墨本身也带静电,随着电荷的积累,会造成一系列静电故障,表现在以下几方面。①静电斑纹现象。主要在印刷聚烯烃薄膜时出现,在大面积图案部分形成一些形状不定的斑纹。②静电毛刺现象。在画线的周围出现线状的“胡须”。7、静电故障7、1静电现象当前第40页\共有50页\编于星期六\1点③静电排斥漏印现象。如在一些文字周围白墨铺底时出现排斥造成的缝隙。④静电吸尘现象。吸附空气中的灰尘杂质,降低油墨的转移率,在图文上出现花点。(特别是浅网部分)⑤静电放电现象。静电严重时造成空气放电,引发火灾,引起严重事故。7、静电故障7、1静电现象当前第41页\共有50页\编于星期六\1点①磨擦起电。通过高速印刷设备时磨擦产生电荷。②油墨长时间运转后聚积了电荷,特别是使用非极性溶剂时。
7、2静电产生的原因当前第42页\共有50页\编于星期六\1点当前第43页\共有50页\编于星期六\1点①控制湿度,一般相对湿度以65%左右为佳。②接地。最直接的方法,把金属体与大地连接,电荷经大地而泄漏,如安装碳纤维刷子,使薄膜与其接触,接地消除静电。③在油墨中加入适量的抗静电剂,添加极性溶剂,如甲乙酮、异丙醇等。④适当提高油墨粘度,能减少静电故障。⑤静电消除器——集电器,常用于纸张印刷。
7、3静电消除对策当前第44页\共有50页\编于星期六\1点①因为刮刀的磨损,研磨的不良,降低了刮油墨的效率。②版面镀铬不好,或者因为磨损造成了版辊面的损伤。③版辊偏心造成。④油墨对铬层的亲和力过大。⑤油墨粘度太大,难以刮干净。
8、糊版(雾化、刮不清版污)8、1糊版的原因当前第45页\共有50页\编于星期六\1点①换刮刀或重新磨刀,调整刮刀的位置,还要注意是否由于振动使刮刀松动。②版面粗糙时可重新打磨,严重时重新镀铬。③修正版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购销合同中的布料描述
- 招标启事造价咨询项目
- 私教个人训练合约
- 技术培训与技术许可合同
- 强身健体宣言
- 石子购销合同
- 饲料购销二线合同
- 还款计划承诺函
- 石膏板供需协议
- 外籍教师合同英文版样本
- 激光在前列腺手术中的应用
- 产权交易项目委托函公车出让
- 化学实验安全知识(中科大)中国大学MOOC慕课 章节测验 客观题答案
- 大学生劳动教育(高职版)智慧树知到答案章节测试2023年
- TCCSA 298.3-2020 移动通信终端配件安全技术要求和测试方法 第3部分:OTG转接头
- YY/T 0471.4-2004接触性创面敷料试验方法 第4部分:舒适性
- GB/T 718-2005铸造用生铁
- GB/T 40734-2021焊缝无损检测相控阵超声检测验收等级
- GB/T 40595-2021并网电源一次调频技术规定及试验导则
- GB/T 18216.8-2015交流1 000 V和直流1 500 V以下低压配电系统电气安全防护措施的试验、测量或监控设备第8部分:IT系统中绝缘监控装置
- GB/T 12611-2008金属零(部)件镀覆前质量控制技术要求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