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化学-《碳的多样性》第一课时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_第1页
高中化学-《碳的多样性》第一课时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_第2页
高中化学-《碳的多样性》第一课时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_第3页
高中化学-《碳的多样性》第一课时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_第4页
高中化学-《碳的多样性》第一课时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碳的多样性------教材分析教材的地位和作用本节课是鲁科版高中化学必修一第三章第一节的内容,碳及其化合物在自然界中广泛存在,在我们的生产、生活中也有着非常广泛的应用。本节主要包括了三部分内容,碳单质的多样性、含碳化合物的多样性、碳元素转化的多样性。通过对本节课的学习,为以后学生学习元素周期表与元素周期律奠定一定的知识基础,对于培养学生解决或解释实际问题的能力上也起着不容忽视的作用。高中阶段的学生通过初中阶段化学知识的学习,已初步掌握学习化学的一般方法,能根据现象初步分析所学的化学知识。他们的智力接近成熟,抽象逻辑思维已从经验型向理论型转化,开始出现辩证思维。但是,由于学生综合分析能力有限,不能自主归纳总结,找出规律,再加上知识面较窄,生活阅历较浅,对重难点的化学知识不熟悉,这就需要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系统学习化学知识并提高化学思维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一)知识与技能1、通过介绍各种碳单质,使学生了解同素异形体的概念,知道碳有三种同素异形体,它们的物理性质有较大的差别,导致物理性质相异的主要原因是碳原子的排列不同。2、知道含碳元素的化合物种类繁多,一般分为含碳的无机化合物和有机化合物两大类,通过活动探究认识碳酸钠和碳酸氢钠的主要性质,初步体会它们性质的差异。(二)过程与方法通过探究碳酸钠和碳酸氢钠的主要性质,进一步熟悉研究物质性质的基本程序,培养学生利用实验科学探究的能力。(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实验探究激发学生探究化学的兴趣,发扬合作学习的精神,养成严谨科学的学习习惯。2、了解人们经常利用科学知识实现碳元素的转化,为人们服务的案例,体会化学科学的伟大,增强求知的欲望。(一)知识上重点、难点重点:碳酸钠与碳酸氢钠的性质。难点:碳酸钠与碳酸氢钠的性质。(二)方法上重点、难点通过探究碳酸钠和碳酸氢钠的主要性质,进一步熟悉研究物质性质的基本程序,培养学生利用实验科学探究的能力。碳的多样性----课标分析《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对碳的多样性的要求:1、了解碳及其化合物的多样性,知道含碳化合物一般分为无机含碳化合物及有机物2、以碳元素为例了解同素异形现象,知道碳有三种同素异形体,它们的物理性质有较大差别,主要原因是碳原子的排列不同

3、能举例说明碳元素在自然界及生产、生活中的转化并加以简单分析,能写出相关反应物的化学方程式4、了解碳酸钠的主要性质和碳酸氢钠的主要性质(与强酸、强碱反应,受热分解),知道它们性质差异及其转化,能根据它们性质的差异及其转化鉴别碳酸钠和碳酸氢钠粉末据新课程标准、教学的特点以及学生的实际,确定了如下的三维教学目标:通过介绍各种碳单质,使学生了解同素异形体的概念,知道碳有三种同素异形体,它们的物理性质有较大的差别,导致物理性质相异的主要原因是碳原子的排列不同。知道含碳元素的化合物种类繁多,一般分为含碳的无机化合物和有机化合物两大类,通过活动探究认识碳酸钠和碳酸氢钠的主要性质,初步体会它们性质的差异。

碳的多样性----学情分析根据新课标对本节的要求,我们可尝试通过设计开放性问题情境和实验情境,使具有不同思维优势的学生都能够参与到课堂中来,通过自由表达各自观点来感受成功的喜悦,同时在小组讨论和合作学习的过程中,激发学生的集体荣誉感,既活跃了学生的思维活动,又使学生体会到合作的必要与快乐,促进学生之间的合作与竞争,使课堂真正成为学生的课堂。

改变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的方式,充分体现新课程理念,体现教材改革以人为本,以学生的发展为本的思想,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能力。化学键与化学反应中的能量变化----评测练习1、关于金刚石、石墨的说法不正确的是()A它们都是由碳元素组成的单质。B它们都是电的良导体。C金刚石质硬,石墨质软。D他们的碳原子的排列方式不同。2、近年来,科学家在氦的气氛中给石墨通电,使石墨挥发,在石墨挥发的黑烟中发现了C60,它的金属渗入物具有可贵的超导性质。北京大学首先将C60渗锡,获超导转变温度为37K的好成绩。下列关于C60叙述错误的是()A.C60燃烧时可生成CO2B.C60是碳元素的一种同素异形体C.C60是一种新型的化合物D.C60摩尔质量是720g·mol-13、关于Na2CO3、NaHCO3性质的有关叙述不正确的是A.热稳定性:Na2CO3>NaHCO3B.NaHCO3能与NaOH溶液反应而Na2CO3则不能C.Na2CO3不能转化成NaHCO3,而NaHCO3能转化为Na2CO3D.等物质的量的Na2CO3、NaHCO3分别与足量的稀盐酸反应,产生CO2气体的体积相等4.向一定浓度的下列物质的澄清溶液中通入过量的CO2气体,最后肯定没有沉淀生成的是()①Ca(OH)2②Na2CO3③CaCl2④Ca(ClO)2⑤Na2SiO3A.①③④ B.②③④C.①②③⑤ D.①②③④5.如图实验中,①和②分别代表的试剂或操作是()A.HCl,加热 B.CO2,加热C.NaOH,加热 D.H2SO4,过滤6.将足量CO2通入KOH和Ca(OH)2的混合稀溶液中,生成沉淀的物质的量(n)和通入CO2体积(V)的关系正确的是()7.为除去CO2中混有的SO2和O2,下列试剂使用顺序正确的是()①饱和的Na2CO3溶液②饱和的NaHCO3溶液③浓硫酸④灼热的铜网⑤碱石灰A.①③④ B.②③④C.②④③ D.③④⑤8.某同学在家中找到一种白色粉末,溶于水得无色溶液,拿到学校实验室进行实验,实验过程与现象如下。下列对此粉末成分的判断中正确的是()A.该粉末一定是碳酸钙B.该粉末一定是碳酸氢钠C.该粉末一定是一种碱D.该粉末中含有碳酸根离子或碳酸氢根离子9.将106g的Na2CO3和84gNaHCO3都经充分强热后,再分别跟足量的盐酸反应,下列说法错误的是()A.消耗盐酸一样多B.放出CO2的总量一样多C.后者生成的NaCl是前者的一半D.后者消耗盐酸是前者的一半10.A、B、C、D、E、F六种物质有如图转化关系,E是淡黄色粉末,判断:(1)写出A、B、C、D、E、F的化学式:A.________;B.________;C.________;D.________;E.________;F.________。(2)写出有关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离子反应的直接写离子方程式)B→C: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E→B: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C→F: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F→C: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碳的多样性---观评记录听课时间:2016年3月31日下午第二节听课地点:历城一中多媒体教室听课人:历城一中曹玉明教学内容:鲁科版化学必修一《碳的多样性》授课教师:一、评教师素质赵老师有着良好的教态,容易拉进与学生的距离。普通话标准,讲述事例的时候极具抒情色彩,为课堂增色不少。赵老师丝毫不见拘谨,体现了过硬的基本功和良好的个人素质。二、评教学方法运用了创设情景法、讲述法、小组讨论法等,方法相对多样,而且能交叉进行,课堂气氛轻松活跃。基本能以学生为主体,调动学生积极思考、发言,充分体现了新课程的理念。三、评教学过程整体而言,这节课过程紧凑,环环相扣,逐渐达到高潮,引人入胜。具体来看,在导入时,用化学实验,引入新课程的学习。再用视频播放,实验探究,问题驱动来步步引导,分层导入相应知识点。具有创新意识,引起学生极大的兴趣,令学生印象深刻。四、教学建议这节课给人的整体感觉是先抑后扬,较为普通的导入,再逐步呈现精彩,最终实现知识能力的升华。但是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如果能改用一种更加新颖或更加震慑人心的导入方式,会达到锦上添花的效果。金无足赤、人无完人,赵老师的课已足以让我深受启发,以上仅是我个人一点粗浅的观点,不足之处还望批评指正!听刘吉新老师《化学键与化学反应中的能量变化》课有感历城一中崔京坤今天听了刘老师的课,感触很深。他思路清晰、教法灵活,尤其是整节课问题驱动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每个听课的老师都能感觉到他对这节课准备十分充分。下面我们具体谈谈刘老师的课。刘老师对本节课教学做了精心的准备和安排,教学目标明确,重点突出,教学设计新颖,教学过程完整。1、教学目标设计符合课程标准的要求,切合学生的实际,表达准确具体。在教学思想上,不仅注意教法,更重视指导学法,从教与学两方面来设计和组织课堂教学。2、教学内容准确,能抓住重点,教学的全过程围绕利用化学键解释化学反应中的能量变化这个重点展开,能紧紧扣住教学目的的要求,抓住关键,突出重点,突破难点。通过学生说明化学键的意义,说明化学反应中反应物、生成物各物质之间能量关系分散本节难点。3、教学过程井然有序,严密紧凑,教学密度适当,能充分利用课堂40分钟提高教学效率,教学节奏适度,时间安排得当。4、教学方法灵活,教学手段恰当。本节课通过学生讨论、对比、交流和小结,教师启发归纳总结完成教学,符合启发性原则,有利于学生获得新知识,掌握新技能。多媒体的运用,提高了教学效率,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5、教学活动过程气氛和谐健康,师生关系融洽,配合默契,互敬互爱,民主平等。课堂环境轻松,教师主导作用发挥的好,启发诱导得法,教得轻松,学生处于主体地位,兴趣盎然,思维活跃,学得愉快,有适于所有学生参与教学的合作氛围,有能调动手、眼、口、脑等多种感官,适合不同层次学生发展活动的内容和方式,教学效果好。6、教师有扎实的基本功、教态自然、语言规范,简明流利、准确生动、有感染力。不足建设:1、学生讨论时间短,不足2分钟,有名无实。2、教师无板书,例2最好让学生板演。3、教师讲得相对多,应进一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活跃课堂气氛。【教学设计】教学环节教学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

创设情境(3min)

展示溶洞、煤块、珊瑚等一组图片提问:这些物质哪些含有碳元素?引入:大家观察的很仔细,是的,含碳元素的物质是无处不在的,首先来了解几种碳的单质板书:一、多种多样的碳单质观看、领悟思考、回答明确学习任务。通过展示图片的方法,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学习的主动性讲解同素异形体的概念,分析结构与性质的关系介绍并巩固同素异形体的概念,引导学生分析金刚石、石墨物理性质的差异与结构的关系,介绍C60的结构及应用播放有关C60及化学前沿的视频

倾听、领悟讨论、回答倾听、观看让学生了解多种多样的碳单质,掌握同素异形体的概念,明白“结构决定性质”的规律了解化学前沿知识介绍广泛存在的含碳化合物引出碳酸钠、碳酸氢钠过渡:尽管碳元素有多种同素异形体,但它在自然界中主要还是以化合物的形式存在的。板书:二、广泛存在的含碳化合物展示图片,列举含碳的有机化合物、无机化合物。介绍碳酸钠、碳酸氢钠也是常见的含碳化合物。

观看、倾听

通过图片,使学生了解我们周围广泛存在大量的含碳化合物引出探究活动,介绍研究物质化学性质的基本程序让学生回答碳酸钠、碳酸氢钠的物理性质。过渡:那他们的化学性质又如何呢?下面我们就通过实验探究碳酸钠和碳酸氢钠的化学性质。介绍研究物质化学性质的基本程序回答聆听了解检查学生预习情况了解活动目的及基本方法设计实验方案结合“方法导引”引导学生设计实验方案通过探讨得出具体实验方案:分别与盐酸、氢氧化钠、氯化钙反应,受热是否分解。提问学生如何证明固体是否分解教师适时给予指导组内讨论交流并达成共识讨论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设计方案的能力,学会用对比的方法研究物质性质通过具体问题使学生明白:“反应产物的检验”是实验探究过程中不可缺少的环节。实施实验方案提醒学生在做实验的时候注意以下几个事项:1操作要规范2试剂的用量3合理分工,及时记录实验现象,当看到明显现象时即可停止。教师对表现出色的小组及时给予表扬;让实验中出现问题的小组成员进行交流讨论,给予适当的指导。分组实验,记录现象,得出结论充分体现学生的动手、动脑的能力。培养学生探究能力、实验能力、同学之间的协作能力。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归纳整理并得出结论让各小组汇报实验现象、结论与盐酸反应与氢氧化钠反应与氯化钙反应受热是否分解引导学生通过进一步交流解决实验中发现的问题,教师可以适当拓展。汇报实验现象得出结论。对实验中出现的问题进行交流。使学生明确,化学探究活动是一个完整的过程,探究实验之后需要作出详细的总结和概括,要对实验中出现的问题给予解释。培养学生良好的科学素养。拓展应用提出问题:1、如何鉴别Na2CO3与NaHCO3?2、如何除去Na2CO3粉末中少量的NaHCO3?3、如何除去NaHCO3溶液中少量的Na2CO3?思考、回答学以致用,让学生成功体验,得到满足,提高兴趣。小结给学生一分钟的时间进行反思总结,与同学们分享自己本节课的收获。思考,回答培养学生反思、总结的能力碳的多样性----教学反思:本节课采用教师提问或学生互相交流的方式创设问题情境,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讨论。这种方式既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