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下册己亥杂诗教育课件_第1页
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下册己亥杂诗教育课件_第2页
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下册己亥杂诗教育课件_第3页
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下册己亥杂诗教育课件_第4页
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下册己亥杂诗教育课件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己亥杂诗(其五)第五单元龚自珍

激情导入同学们,今天我们要来学一首诗,诗的名字是《己亥杂诗》。这首诗的作者是龚自珍,他的身份比较多元,他是一个伟大的诗人,留下了非常多著名的诗作,只是这组己亥杂诗,就有三百一十五首之多。同时呢,他还是一位伟大的思想家和改良主义的先驱者。孙中山的秘书柳亚子曾这么评论他“三百年来第一流”。

今天我们就一起走近龚自珍,聊聊他的诗,了解了解他这个人。《己亥杂诗》共315首,多咏怀和讽喻之作。这一年作者愤然辞官南归,后又北上接迎眷属,往返途中将见闻感受写成三百一十五首杂诗,统名曰《己亥杂诗》。己亥指清道光19年(1839),鸦片战争的前一年。本文选自《己亥杂诗》的第五篇。导入新课1.理解诗歌的内容,领悟作者情感,体会作者不懈追求理想的精神。2.培养对我国古代文化的兴趣,学习诗人心忧天下之情,树立远大志向。3.体会诗歌所描绘的意境,品味诗歌的意境美和哲理美。学习目标

龚自珍(1792~1841),字人,浙江仁和(今浙江杭州)人。清代思想家、文学家。由于力主改革弊政,受当局排挤,47岁那年愤然辞官南归。他诗、文、词各体兼长,并精通经学、文字学和史地学。文章奥博纵横,自成一家。行文独具风格,于蕴藉中洋溢着激情,于客观描述中寄托着深意,诗歌瑰丽奇肆,成就尤大。代表作有《病梅馆记》《己亥杂诗》等。作者简介《己亥杂诗(其五)》选自《龚自珍全集》第十辑。中国古代用天干地支纪年法,本诗所指的“己亥年”是1839年。清宣宗道光十九年(1839)即己亥年,是鸦片战争爆发的前一年,英国利用鸦片入侵,朝廷分为主战与主和两派。龚自珍越位言事,竭力主战,因而“忤其长官,赋归来”,他辞官南归,后又北上迎取眷属,在往返途中将所见所闻所思所想记录成315首七绝诗。因为都写于己亥年,所以将这315首诗都称为《己亥杂诗》。背景资料初读感知浩荡离愁/白日斜,吟鞭东指/即天涯。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1.朗读诗歌,读准节奏己亥杂诗(其五)

龚自珍浩荡离愁白日斜,吟鞭东指即天涯。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这里形容愁绪无边无际的样子。诗人的马鞭。吟,指吟诗。天边,形容很远的地方。落花。2.阅读诗歌,解决诗句中字词含义

第一、第二句:通过写景表现诗人辞官南归的愁苦心情,通过动作描写表现离去时的决绝。第三、第四句:抒情。以“落红”自比,表明自己仍关心国家的前途命运。3.在这首诗中你读出了作者的哪些感情?满怀离愁看着太阳西下,诗人的马鞭向东一指,前面便是海角天涯。

落花不是没有感情的东西,它化作春泥后滋养更多花儿。译文:合作探究

这里不说“夕阳”而取“白日”,正好与作者当时辞官后的心情相吻合,也隐喻当时国势渐颓的社会现实。1.“浩荡离愁白日斜”句中的“离愁”应怎样理解?

这里的“离愁”不是离家怀念亲人的凄苦之情,而是离别京城,离别自己的事业,离别自己赖以报国的岗位的那种悲苦心绪,是一种极其复杂的心情。2.为什么不说“夕阳斜”而说“白日斜”?

这两句诗的表层含义:落红不是没有感情的东西,即使化做春泥,也甘愿培育美丽的春花成长。在这里,诗人以落花自比,辞官回乡就好像花朵掉落,虽身处江湖,仍忧国忧民,不忘报国之志,就好像花朵化为春泥养育新花。即使牺牲自己,也要为一代新人的成长出力。后来常用来比喻为国家、为人民无私奉献的精神。3.如何理解《己亥杂诗》中的“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问题探究如何理解诗歌所蕴含的深刻哲理?《己亥杂诗(其五)》寓理于景,借物抒情。诗人事业未竟,岁月蹉跎,青春已逝,如“落红”一般。但“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诗人用比喻手法,以“落红”自比。落红,本指脱离花枝的花,但是它并不是没有感情的东西,即使化作春泥,也甘愿培育美丽的春花——不为独香,而为护花。这表现诗人虽然脱离官场,依然关心着国家的命运,不忘报国之志。《己亥杂诗(其五)》:抒写了诗人辞官离京时的复杂感情,表现了诗人不畏挫折、不甘沉沦和始终要为国家效力的献身精神。课堂小结积累落花诗句。一种是怨啼鸟,怪东风,叹年华,面对落花嘘唏感叹。“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间”(李煜);“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李清照);另一种把落花作为自然景物来描写,其中不少昂扬向上的精神。“花落春仍在”“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孟浩然)拓展延伸比喻明志己亥杂诗叙事抒情:离开京城,远离朝廷虽然辞官,但仍关心国家的前途命运不甘沉沦不畏挫折落红——自己的身世花——朝廷(社会、国家)——愁绪万千板书设计1.背诵课文2.收集整理相关忧国忧民的诗篇作者布置老山界陆定一

诗歌导入激发兴趣七律·长征毛泽东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诗歌导入激发兴趣老山界是当年红军长征翻越过的第一座艰险的大山,

老山界主峰海拔2100多米,山高林茂,绵延30多里,是华南第一高峰,素有“五岭极顶,华南之巅”之称。五岭逶迤腾细浪诗歌导入激发兴趣1934年10月,中央革命根据地的中国工农红军开始长征,连续突破敌人四道封锁线,渡过湘江,于12月间越过老山界,又以超乎寻常的勇气和毅力,突破乌江、金沙江、大渡河三道天险,爬雪山,过草地,先后击溃国民党军和土匪、地主武装的围追堵截,于1935年10月胜利到达陕北跟陕北红军胜利会师。1936年10月,红一、二、四方面军在甘肃会宁胜利会师,完成了史无前例的长征。红军不怕远征难诗歌导入激发兴趣

陆定一(1906-1996),江苏无锡人,伟大的共产主义战士,杰出的无产阶级革命家,中国共产党宣传思想阵线杰出的领导人。他长期负责党的宣传和文教工作,为建设和发展党的政治宣传工作做出了突出贡献。作品有《中国工农红军第一方面军长征记》。

本文便选自《中国工农红军第一方面军长征记》。作者简介02初读课文整体感知初读课文整体感知请同学们默读课文,根据课文内容补充红军翻山的路线图。下午傍晚天黑半夜黎明下午两点多一气儿跑下山宿营地沿着山沟向上走在瑶民家攀谈山脚登山“之”路攀爬山腰露宿吃饭、登山到达山顶红军翻山路线图初读课文整体感知从路线图看,作者是按什么顺序叙事的呢?从图中,我们可以发现红军翻越老山界的哪些信息?下午傍晚天黑半夜黎明下午两点多一气儿跑下山宿营地沿着山沟向上走在瑶民家攀谈山脚登山“之”路攀爬山腰露宿吃饭、登山到达山顶红军翻山路线图从图中,我们还可以发现:①翻山的时间是一天半;②连夜翻山,翻山的过程非常艰辛;③在翻山途中红军能密切联系群众。时间变化地点转移03精读课文分析形象精读课文分析形象从路线图中我们知道红军翻山十分艰辛。那么红军翻越老山界都遇到了哪些困难呢?①行路难。红军要翻越的老山界高且险。上山的路程有三十里,而且很陡,特别是雷公岩,几乎是九十度的垂直石梯,只有一尺多宽;②生活难:补给困难,战士们吃不饱饭,休息条件也很恶劣;③行动难:红军部队不是轻装行军,有伤员、病员以及马匹等随行;④处境难:后有追兵,红军需要一边阻击敌人,一边急行军。精读课文分析形象如此难走的老山界,都被红军胜利翻越了。从而你看到了怎样的红军?①看到了有着必胜的信念和革命的乐观主义精神的红军;②看到了有着坚强的革命意志和革命的英雄主义精神的红军;③看到了有着高度的纪律性、自觉性和团结互助精神的红军;④看到了努力争取民众支持,依靠人民群众战胜困难的红军。04品味语言体会情感品味语言体会情感从准确的用词中体会情感品味语言体会情感从“照着习惯”和“躲”,你读出了什么?这是一家瑶民,住着母女二人:男人大大概是因为听到过队伍,照着习惯,到什么地方去躲起来了。从“照着习惯”和“躲”,可以看出军阀对老百姓的欺压。瑶民家男主人不知道经过的是队伍是红军,以为是以前那样的部队,所以躲起来。品味语言体会情感“生怕”“显眼”,蕴含了作者怎样的情感?她的房子和篱笆都是枯竹编成的,我们生怕有人拆下来当火把点,就写了几条标语,用米汤贴在外面显眼的地方,告知我们的部队不准拆篱笆当火把。“生怕”是很怕的意思,表达了红军深切爱护群众利益的心情。“显眼”是突出,醒目的意思,说明红军考虑得周到,也体现了红军对群众的关心。品味语言体会情感这句话有什么含义?远远地还听见敌人飞机的叹息,大概是在叹息自己的命运:为什么不到抗目的战线上去显显身手呢?这里运用了拟人的手法,嘲讽国民党反动派在民族危亡的关头,不去抗日,却专门对付红军,这种反动行径违背了广大人民的意愿。品味语言体会情感如何理解“笨重”的意思?难翻的老山界被我们这样笨重的队伍战胜了。“笨重"一词,表明翻越老山界的红军部队不是轻装行军,队伍里有伤员、病员以及马匹、装备等,由此更突出了红军的坚强意志和英勇精神。品味语言体会情感从生动的描写中体会情感品味语言体会情感“奇观”奇在哪里?“奇观"一词蕴含着怎样的情感?满天都是星光,火把也亮起来了。从山脚向上望,只见火把排成许多“之”字形,一直连到天上,跟星光接起来,分不出是火把还是星星。这真是我生平没见过的奇观。①“奇观”首先“奇”在火光与星光相接,以许多“之”字形从山脚一直连到天上,场面壮观、浪漫;②其次,“奇观”准确而又形象地写出了山路的陡峭,反映出红军丝毫没有被这样的艰险吓倒的景象。“奇观”不仅是指向眼前之景,更指向长征这一伟大业绩,指向具有革命英雄主义精神的红军队伍。“奇观”蕴含着作者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和对红军的赞叹之情。品味语言体会情感从写作手法的角度赏析这句话。除此以外,就是寂静。耳朵里有不可捉摸的声响,极远的又是极近的,极洪大的又是极细切的,像春蚕在咀嚼桑叶,像野马在平原上奔驰,像山泉在鸣咽,像波涛在澎湃。①以声衬静。通过写听觉的感受来突出山的寂静,还能引发读者的联想和想象。②多角度运用对比。有寂静与声响的对比,远近对比,大小对比,从不同角度进行对比,突出山的寂静。③运用了博喻和排比的修辞手法。前两个用动物设喻,后两个用流水设喻,把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