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目录
第9讲
明清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与封建制度的衰落
第10讲明至清中叶的经济与文化专题五
明清中国版图的奠定与面临的挑战——明清时期(1368—1840年)课标解读:要考什么?
通过了解明清时期统一全国和经略边疆的相关举措,知道南海诸岛、台湾及其包括钓鱼岛在内的附属岛屿是中国版图一部分,认识这一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版图奠定的重要意义;通过了解明清时期封建专制的发展、世界的变化对中国的影响,认识中国面临的危机;了解明清时期社会经济、思想文化的重要变化。复习主线:统一多民族国家的稳固与封建制度的渐趋衰落;
经济之变——思想之变——文化科技新生时间全国卷地方卷2018【Ⅰ】27·明代朝贡贸易7浙江(11月)·密折制;14北京·军机处201915北京·明朝的内阁;24海南·清前期议政王大臣会议2020【Ⅲ】27·明代内阁制6浙江·内阁;7浙江·六部;6上海·内阁8浙江·清朝的边疆政策;24江苏·康熙28浙江·康熙;7浙江(1月)·军机处;21海南·人口增长与农业发展19北京·十三行2021【甲】42·明边疆治理—卫所4天津·明君主专制强化;4湖北·明代法律;28浙江·康乾盛世;19福建·康乾盛世2022【甲】41·明代海外贸易5湖北·科举制;4山东·地方监察;5湖南·君主专制强化高考考情分析命题趋势:明清政治围绕君主专制与中央集权展开;注意对中华文明传承与创新的重视;台海关系和国家统一是长效热点。重点关注:明清专制集权、边疆管理的举措与作用;内阁;“票拟”;“批红”;司礼监;朝贡贸易、郑和下西洋;“海禁”、闭关锁国政策;倭寇;华夏认同观念的强化,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面临危机时空定位和阶段特征总体特征明(1368—1644年)、清前中期(1644—1840年)是统一多民族国家的进一步巩固和封建社会由盛转衰的时期,新的经济、思想因素出现,是中国近代社会的前夜。
承古萌新。一方面,程朱理学仍然占据统治地位,陆王心学形成,思想界出现提倡个性自由和反对专制的倾向;另一方面,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古典文化进入总结阶段,市民文化发展,文学、绘画等领域出现了新的成就,小说、戏曲取得了重要成就;传统科技依然领先但继而转为停滞,出现“西学东渐”但未产生近代科学。
政治上,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空前强化;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更趋稳固,现代中国版图逐渐定型;对外关系由开放逐渐走向闭关自守;西方殖民势力东来,中国人民开始了反殖民、反侵略斗争。
经济上,发展与迟滞。一方面,农耕经济高度发展,出现新的经营方式,经济总量仍然处于世界前列;另一方面,重农抑商政策和闭关自守政策严重阻碍了新经济因素的发展,中国已经开始落后于时代发展的潮流。第9讲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与封建制度的衰落
第五单元
明清中国版图的奠定与面临的挑战课标要求:
1.了解明清时期统一全国和经略边疆的相关举措,认识这一时期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版图奠定的重要意义。
2.了解明清中央、地方制度,法律教化、文化专制的发展和世界形势的变化,认识封建专制统治的鼎盛和影响,以及中国社会面临的危机。
——明清时期的统治努尔哈赤皇太极一、明朝的政治统治【明政权档案卡】存续时间1368-1644年著名领袖朱元璋统一背景①淮河流域的旱灾和瘟疫——天灾②元末政治腐败,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激化——人祸政权建立1351年,元朝红巾军起义爆发。1353年,朱元璋参加郭子兴领导的红巾军起义。1368年,朱元璋称帝,定都应天府,国号大明。明军攻陷大都,元朝灭亡。地理空间见地图政权灭亡1644年,李自成在西安建立大顺政权,随即攻占北京,崇祯皇帝自缢,明朝灭亡(一)明朝的政权更迭一、明朝的政治统治(二)明朝的政治制度1.中央政治制度的变化(1)废丞相:洪武十三年(1380),明太祖裁撤中书省,废除丞相,亲管六部。皇帝吏户礼兵刑工地方:行中书省(行省)中央中书省:丞相改革前改革后布政司民政、财政都指挥使司军政按察司监察、司法皇帝地方吏户礼兵刑工中央
材料:我朝罢相,设五府、六部、都察院、通政司、大理寺等衙门,分理天下庶务,彼此颉颃不敢相压,事皆朝廷总之,所以稳当。——朱元璋演变趋势:相权不断削弱,皇权不断加强实质:君主专制进一步加强一、明朝的政治统治(二)明朝的政治制度1.中央政治制度的变化(1)废丞相:洪武十三年(1380),明太祖裁撤中书省,废除丞相,亲管六部。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概括明太祖废除宰相制度的原因和影响材料一主近睹有元之末,主居深宫,臣操威福,官以贿成,罪以情免,宪台举亲而刻仇,有司差贫而优富。——朱元璋《讨张士诚檄》材料二“(胡惟庸)独相数岁,生杀黜陟罚,或不奏径行,内外诸司上封事必先取阅,害己者,辄匿不以闻。四方躁进之徒及功巨武夫失职者,争走其门,馈遗金帛、名马、玩好不可胜数。”——《明史·胡惟庸传》材料三“自秦始置丞相,不旋踵而亡。汉唐宋因之,虽有贤相,然其间所用者多有小人,专权乱政……事皆朝廷总之,所以稳当。”——《皇明祖训》朱元璋记实洪武十七年(1384)9月14日至21日平均每天要处理奏章207件、411件事。百僚未起朕先起,百僚已睡朕未睡。不如江南富足翁,日高丈五犹披被。①历史原因:元朝丞相权势过重,导致皇权不稳。②直接原因:丞相胡惟庸专权擅政。③根本原因:相权过大,威胁皇权。积极:防止权臣专权,加强皇权,巩固统治。初期提高了行政效率。消极:皇帝政务繁多,负担加重,效率低;皇帝独断,易决策失误。一、明朝的政治统治(二)明朝的政治制度1.中央政治制度的变化(2)建立内阁制度明太祖明成祖明宣宗明神宗奠基殿阁大学士侍从顾问确立文渊阁大学士参与机务
明成祖在位时,选拔一些文官到皇宫内的文渊阁值班,充当秘书。从此,一个常设的辅佐皇帝处理政务的秘书机构形成,称“内阁”,其官员称为某殿或某阁大学士。发展内阁大学士票拟奏章皇帝内阁吏部户部礼部兵部刑部工部批红权票拟权草拟处理意见正式批复奏章性质:辅佐皇帝处理政务的秘书机构特点:①非法定中央一级行政或决策机构,只是皇帝咨询顾问机构,无权决策;②权力源自皇帝。全盛权力大增权压六部地位在不断提升,明朝中后期,有的大学士深得皇帝信任,权力很大,被比喻为宰相,出现首辅专权的现象。一、明朝的政治统治思考:张居正任首辅时,大权尽归内阁,六部几乎成为内阁的下属机构。那么内阁首辅是否等同于宰相?谈谈你对明朝内阁的认识。p91宰相制度内阁权力来源职责任免对皇权影响相似(相同)职责都是辅助皇帝处理全国政务制度赋予(法定机构)皇帝个人信任总领行政,参与决策,有属官侍从咨询为主,无决策权,无属官要经皇帝及大臣商议由皇帝意愿决定一定程度上可以制约皇权君主专制强化的产物,正常情况下不能制约皇权认识:1.内阁是明代君主专制强化的产物(本质),只是对皇帝决策和处理国家政务起辅助作用,不可能对皇权起到限制的作用。2.与西方的内阁比较,西方内阁是近代民主政治的产物,是权力民主的象征,总揽国家的行政权,并代表国家元首对议会负责的政体形式。(2020·全国Ⅲ卷,27)明万历年间,神宗下令工部铸钱供内府用,内阁首辅张居正“以利不胜费止之”。神宗向户部索求十万金,张居正面谏力争,“得停发太仓银十万两”。这反映出当时(
)A.内阁权势强大 B.皇权受到严重制约C.社会经济凋敝 D.君权相权关系紧张A一、明朝的政治统治(二)明朝的政治制度1.中央政治制度的变化(3)宦官专权①原因:皇帝利用宦官集团来牵制官员,强化皇权。②表现:内廷宦官机构司礼监获得了协助甚至代理皇帝批红的权力,负责提督东厂,控制锦衣卫,对官员的言行进行监视、侦察,有权逮捕、施刑。皇帝六部司礼监公务递交批红权内阁协助代理特务机构票拟权控制提督代行批红权皇帝信任宦官时,司礼监权力大,出现宦官专权。皇帝信任内阁时,内阁权力大,出现首辅专权。
明代内阁和司礼监所分配的权力是动态的,有利于皇权的稳固与政治的稳定,但同时,开启了明代宦官擅权与明代“党争”的开端,决定了明代政治的走向。
—据刘晓东:《监阁共理与相权游移—明代监阁体制探赜》③影响:宦官专权,政治黑暗腐败,社会矛盾尖锐。实质:君主专制进一步加强(2017·全国Ⅱ卷,27)明初朱元璋严禁宦官读书识字,但中后期宦官读书识字逐渐制度化,士大夫甚至有针对性地编纂适合宦官学习的读本。由此可以推知,明代中后期()A.中枢决策过程发生异变
B.皇帝权力日趋衰落C.内阁议政功能已经丧失
D.宦官掌握决策权力A3.认识:中国古代的皇权制约机制与近代民主宪政下的权力监督机制有着本质的区别。这套制约机制作用的发挥受到诸多条件的限制,具有不确定性和有限性的特点,其本质仍是专制主义的。1.制度性的制约机制①宰相制度:宰相拥有议政权、副署权等。如唐代皇帝的旨意不经中书、门下省不得称诏敕。④谏诤制度:它是中国古代一种旨在匡正君主过失的监察制度,监督的主要对象为皇帝,如唐代隶属于门下省的给事中一职,专门负责审议中书省草拟的下行诏书,如认为有违制失当之处,可以封驳奏还,谓之“涂归”;③廷议制度:遇有军国大政,由君主或君主责成丞相等召集中央主要官员,在廷臣会议上加以讨论、议决的一种制度。确立于秦朝,有利于发挥群臣智慧,减少决策失误。②修史制度:史官记录皇帝言行,编写起居注等,对皇权有一定制约。2.非制度性的制约机制①儒家“天命”、“礼教”思想对君权的制约。②“法与天下共”:士大夫法观念对皇权的制约。③君德、重民思想对皇权的制约。【知识拓展:对皇权的制约】一、明朝的政治统治一、明朝的政治统治(二)明朝的政治制度2.地方行政制度的变化①初期:废行省,但省的格局并未改变,原行省的权力由布政使司(民政)、按察使司(司法)、都指挥使司(军政)分割(一分为三)——设三司
评价:分散了地方最高层级长官的权力,避免了分裂割据对中央的威胁,稳定了地方社会秩序,但缺乏统一协调,行政效率低下②后来:朝廷向各省派出总督、巡抚、巡按,逐渐总揽一省之权内容:负责一省的军政,节制三司,加强中央集权;但明代督抚没有辖区,总督和巡抚属于京官,由中央临时派遣。作用:有利于地方行政效率的提高;有利于加强对地方的管理。(2016·全国Ⅰ卷,27)明初废行省,地方分设三司,分别掌管一地民政与财政、司法、军事,直属六部。明中叶以后,皇帝临时派遣的巡抚逐渐演变为三司之上的地方最高行政长官。这一变化有助于()
A.扩大地方行政权力
B.提高地方行政效率
C.削弱六部的权限
D.缓解中央与地方的对立B一、明朝的政治统治【知识拓展:明朝的军事制度】1.五军都督府(统兵):(1)含义:1380年明太祖将大都督府一分为五,即中军都督府、左军都督府、右军都督府、前军都督府、后军都督府的总称,统领全国军队的最高军事机构。(2)职责:分领全国卫所和各都司军籍和军政;(3)作用:五军都督府有统兵权而无调兵权,兵部拥有调兵权而无统兵权。五军都督府和兵部相互节制互不统属。(4)评价:明后期五军都督府权力削弱,兵部权力的加强,这是一种进步,对增强军队战斗力有利,而统一于文官的兵部又不会对皇权构成威胁调兵统兵2.卫所制度(屯守结合):(1)含义:明朝最主要的军事制度。明太祖创立;明代全国要地设立卫所,卫所分属各省都指挥使司,都指挥使司又由中央五军都督府划片管辖。都指挥使司下辖若干个卫、千户所和百户所(都指挥使司、卫指挥使司、千户所、百户所);遇战事,兵部奉旨调发,无事则还归卫所。卫所实行屯田制,供养军需。(2)性质:明代卫所兵制,吸取屯田经验,是一种“寓兵于农、守屯结合”的建军制度。朱元璋说:“吾养兵百万,不费百姓一粒米。”(3)四大名卫:天津卫;威海卫;金山卫;镇海卫(4)评价:卫所制度下,统调分离,将不专军、军不私将,保证皇帝对全国军队的控制;对维护明朝君主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统治中发挥了巨大的作用一、明朝的政治统治(二)明朝的政治制度3.张居正改革背景内容结果
明中后期,政治腐败,土地兼并严重,国库亏空,农民起义不断,统治危机加深;殖民入侵,边患严重;商品经济发展;政治整顿吏治,加强官吏考核(课吏职,信赏罚、考成法)军事
巩固边防(内修防备:积极操练兵马;加固长城;外示羁縻:改善汉蒙关系,加强互市友好)经济裁减开支、清丈土地、改革税制:一条鞭法
财政收入增加,社会矛盾相对缓和,统治危机得到暂时缓解;但张居正死后,除一条鞭法外,其他改革几乎全部废止。一条鞭法规定:把各州县的田赋、徭役以及其他杂征总为一条,合并征收银两,按亩折算缴纳。作用:简化了税制,方便征收税款。同时使地方官员难于作弊,进而增加财政收入。既是明代社会矛盾激化的被动之举,也是中国古代商品经济发展到一定程度的主动选择。(2023·浙江·高考)明万历九年(1581),张居正在全国推行一条鞭法,实行赋役合并,一概折银,这是中国赋役制度上的重大变革。下列各项中,对张居正推广一条鞭法前所处的经济状况,表述正确的是()A.白银已逐渐成为国家财政和民间交易的基本支付手段B.通过清丈全国土地,土地兼并现象已经得到根本遏制C.美洲等地白银的大量流入,解决了明朝府库空虚问题D.商品经济已超越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占据优势地位A一、明朝的政治统治(三)明朝官员的选拔与管理选官制度考核制度监察制度
科举制进一步发展和僵化(分为乡试、会试与殿试三级制;南北分卷;考试内容固定:八股文、四书五经)考满和考察
督察院和六科,合称“科道”,行使监察权。
监察御史纠察内外百官,代皇帝巡按各省。六科给事中负责皇帝制敕与大臣奏疏的封还驳正,稽查六部百司之事。科举考试功名阶梯示意图漫画(2021·全国甲卷,27)明代,在浙江桐乡县,地方官员若出身进士,当地的秀才就“不胜谄事”,若出身举人,便随意提出要求,“苟不如意,便加词色犯之”。这一现象反映出()
A.官员士绅之间关系紧张
B.士人舆论左右地方政事
C.出身等级决定行政能力
D.科考功名影响官员威望(2022·山东卷,4)明朝时期,朝廷除对赴各地巡按回京的监察御史进行考核外,还要求地方按察使司按时据实上报御史巡按地方时有无铺张浪费以劳州县等情况。这些规定旨在(
)A.保证监察规范有效
B.限制监察御史权力C.协调中央与地方的关系
D.拓宽对地方的监察渠道一、明朝的政治统治AD一、明朝的政治统治(四)明朝的法律与教化法律教化①以唐律为蓝本制定《大明律》②在司法实践中重视“例”,重修《问刑条例》,采取“律为正文例为注”形式,开创了律例合编的体例
①宣讲明太祖的“六谕”,使乡约逐渐带有强制力;②明朝儒学士人常常引用《大明律》来解释“六谕”,不遵乡约的百姓受到处罚,甚至送官府治罪。材料:朱元璋继承“礼法结合”、“德主刑辅”的思想传统,要求“明礼以导民,定律以绳顽”,就是以封建礼教来束缚人民,用封建刑罚来镇压人民。
——张晋藩:《中国法制通史》【思考】相比宋朝,明朝乡约有什么变化?
形式上继承儒家伦理教化精神,实质上是强制宣传最高统治者的意志。体现皇权加强了对基层社会的控制。(2021·湖北高考·4)明代继承前代“以例辅律”的传统。律一经颁行,即成定制,因而难以应对不断出现的新问题,故朝廷不得不大量增补各类“例”以维护社会正常秩序,甚至将六部办定的“成案”提升为“现行则例”。此举A.提升了社会治理的能力B.杜绝了司法腐败的可能C.确保了审判结果的公正D.导致了社会矛盾的激化A(五)明朝的户、税及基层治理一、明朝的政治统治户籍制度赋役制度①以职业定户籍,分民籍、军籍、匠籍等。户籍册称“黄册”,以里甲制为基础,每里一册,详列各户人口、田土、房屋。;②黄册(保证徭役的征发)和鱼鳞图册(保证田赋的收入)互为补充。明初:分夏税、秋粮两次征收,所征主要是米麦实物;正统年间:江南部分税粮折银征收送赴北京,称“金花银”;明中后期:一条鞭法(赋役合并,一概折银)黄册:保证徭役征发鱼鳞图册:保证田赋征发“黄册”以户为主,使赋役之法确定,不易紊乱逃逸,是清查户口的结果。鱼鳞图册以土田为主,确定土地所有权,是丈量土地的结果一、明朝的政治统治基层组织社会救济(五)明朝的户、税及基层治理①组织:里甲制,十户为一甲,一百一十户为一里设甲首里长;②机制:王守仁推行十家牌法,要求十家总编为一牌,开列各户姓名,由十家轮流收掌,每日沿门按牌察看动静,发现有面生可疑之人,就向官府举报。①令各地有司优抚高年平民,八十岁以上月给米五斗、酒三斗、肉五斤;②政府设养济院收容贫老、孤儿和乞讨流浪人员;③慈善组织开始兴起,出现了善堂、善会等慈善机构里甲制度慈幼局、养济院示意图御赐养老牌一、明朝的政治统治(六)明朝的对外交往与沿海形势1.郑和下西洋时间目的条件概况特征影响15世纪前期(1405—1433)“耀兵异域,示中国富强”
①国家统一,国力强盛;②造船、航海技术先进;③统治者的支持;④郑和个人能力突出
先后七次率领船队出海,访问了亚非30多个国家和地区,最远到达非洲东海岸和红海沿岸。朝贡贸易,和平交往积极:是世界航海史上的壮举,密切了中国与海外各国的联系与经济文化交流消极:给明朝带来较大的财政负担,后来未能持续。特点:①时间长、规模大、范围广、领先世界;②厚往薄来,倍偿其价郑和之后,再无郑和一、明朝的政治统治【知识拓展】朝贡贸易p913.目的①政治:宣扬国威;②经济:不计经济效益,只为满足统治者对于异域珍宝的需求1.含义通过朝贡与赏赐完成交易,官方使节的往返,以礼物赠答进行交换的贸易方式(明清是朝贡贸易发展的顶峰)2.特点①和平性,以儒家价值为基础,强调睦邻友好;②互利性,如厚往薄来的朝贡贸易;③不平等性,中国以天朝上国自居形成宗藩关系;4.形成原因经济:小农经济自给自足,具有封闭性;中国本身农耕经济高度繁荣;政治:专制主义中央集权体制下的制度优势;文化:①受传统夷夏观念的影响;②以儒家为主流的文化对具有强大辐射力;5.瓦解:①国力下降;②厚往薄来,不顾经济利益;③西方殖民势力冲击。朝贡体制逐渐被近代外交体制所取代。注:【源于宋代,盛于明清,止于马关】6.影响①积极:促进了与周边国家的交流,扩大了中国的影响;东亚逐渐形成了以中国文化为核心的东亚文化圈;②消极:造成政府的财政负担;妨碍中国对外界的认识,逐渐落后于世界潮流;(2023·北京顺义·统考二模)明朝时期实行朝贡贸易,诸国进贡携带的物品分为三类:一是国王贡献方物,名曰正贡;二是国王附搭品,名曰附来货物;三是使臣自进贡物。贡船附载来华的货物,不论在会同馆或市舶司所在地出卖,多不向外商征税,而且还大加赏赐。这种“贸易”形式的影响是(
)A.阻止西方的经济侵略 B.加速自然经济的解体C.加重政府的财政负担 D.促进商品经济的繁荣C一、明朝的政治统治(六)明朝的对外交往与沿海形势2.海防危机倭寇殖民者
明初,朝廷对日本实行经济封锁,严厉禁止海外贸易,结果东南民间海上走私活动猖獗,与倭寇勾结,烧杀抢掠,造成巨大破坏
戚继光、俞大猷连续重创倭寇,东南沿海稳定,朝廷遂放松对私人海外贸易的限制1557年葡萄牙人获得了濠镜澳租住权,荷兰(1624年)和西班牙(1626年)先后占据台湾岛南部和北部1642年,荷兰击败西班牙,独占台湾;1662年,南明郑成功收复台湾。荷兰人登陆台湾一、明朝的政治统治【知识拓展】海禁政策1.含义:人民不得擅自出海与外国互市,对外贸易只能在官方主持下进行。2.原因:①政治:防止海内外敌对势力勾结,确保海疆的稳定。
②经济: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处于主导地位(根本),重农抑商政策的影响。
③思想:传统儒家思想保守落后,海洋观念意识淡薄。3.影响:正常贸易被中止,走私贸易盛行,在一定程度上加剧了东南沿海的倭患。4.变化:明朝:海禁松弛海禁开禁洪武时:
严禁与外洋番人贸易洪武后:严禁与渐松弛郑和下西洋为高潮嘉靖时:厉行海禁防倭寇之患万历时:始开海禁,允许海外贸易放松限制的原因:①东南沿海形势逐渐稳定;②对外贸易进一步发展的需要;③社会各阶层要求开禁的呼声越来越高;④解决财政危机的需要。(2022·浙江·高考真题)中华海洋文明源远流长,海路绵延,联通中外。下列关于古代中国海外经济文化交流的认知,不正确的是()
A.唐宋以来,“海上丝绸之路”也被称为“瓷路”
B.宋元时期,海外商运发展,商品远销东欧、北非
C.12世纪末至13世纪初,指南针由海路传入阿拉伯
D.明清时期,禁止外国商人到中国进行贸易D鸭绿江1.中央:明代管理民族事务的中央机构有礼部、鸿胪寺、提督四夷馆有战有和、修长城、和议、册封、并沿线布置“九边”重镇;互市北方蒙古土木之变,是指发生于明朝正统十四年(1449年)明英宗朱祁镇北征瓦剌也先兵败被俘的事变。土木之变加剧了明朝的内部矛盾,大明朝至此由盛转衰。西北设赤斤蒙古、沙州、哈密等卫设都司、卫、所,设立奴儿干都司;封授女真部落首领官号;开放马市,开展贸易东北敕封僧俗首领“法王”“王”;设立行都指挥使司;任用藏族上层管理;通过贡赐、茶马贸易进行经济交流西藏设土司西南明朝卫所和土司的官员由各族酋长世袭任职,统领部署,按时向朝廷进贡土物,接受朝廷征调军队(羁麋性质)特点:恩威并施;以夷治夷;因俗而治;多元一体一、明朝的政治统治(七)明朝的民族关系2.地方:影响:①稳定边疆,巩固统治,促进民族交融;②推动边疆地区经济发展;③对统一多民族国家版图的奠定发挥了积极作用。二、清朝的政治统治【明政权档案卡】存续时间1636-1912年著名领袖皇太极统一背景
①明末,政治黑暗,天灾不断,起义蜂起
②1616年,努尔哈赤统一了女真各部,建立后金政权。并对明朝展开进攻。政权建立1636年皇太极称帝,改国号为大清1644年李自成攻占北京,明朝灭亡。同年,清军入关,攻占北京。此后又经过20多年的战争,清朝确立在全国的统治。地理空间见地图政权灭亡1912年2月12日,清政府颁布《清帝逊位诏书》,宣告统治中国260多年的清王朝结束。(一)清朝的政权更迭二、清朝的政治统治【知识拓展】康乾盛世
清朝皇帝康熙、雍正、乾隆在位期间,出现了长达100多年的鼎盛局面,政局稳定,经济繁荣,疆域开拓并巩固,史称“康乾盛世”。康熙帝爱新觉罗·玄烨雍正帝爱新觉罗·胤禛乾隆帝爱新觉罗·弘历盛世:指国家由乱到治,在较长时期内保持了政权稳定和社会繁荣。盛世的标志:包括政治开明、经济发展、民生复苏、国力强大、文化昌盛等方面。
论疆域,比明朝扩大了一倍以上,且东西南朔,"四夷咸服”;
论财力,“内外度支,有盈无细,府库所贮,月羡岁增”,经济总量占居世界首位;
论人口,从1700到1794年已不止翻一番,达3.13亿,占世界人口总数的1∕3;
论文化,则完成了包括《古今图书集成》和《四库全书》在内的御纂诸书;
论城市,世界拥有50万以上居民的城市共有10个,中国就占了6个。—周武《论康乾盛世》二、清朝的政治统治(二)清朝的政治制度1.中枢机构的演变——军机处的设置设立雍正时期原因职能性质中枢秘书机构特点影响材料一:雍正年间,用兵西北两路,以内阁在太和门外,暴值者多,虑漏泄事机,始设军需房于隆宗门内,选内阁中书之谨密者入值缮写,后名军机处。
—(清)赵翼材料二:(军机大臣)只供传述缮(抄写)撰,而不能稍有赞画(指手画脚)于其间也。
——(清)赵翼材料三:军机处结构简练,只有军机大臣和军机章京两层;奏折多至百余件者,皆于当天办完,没有过一日者。军机值庐,不准任何人窥探打听。直接:办理西北军务;根本:加强君主专制。辅助皇帝处理机要政务,跪受笔录、上呈下达简,机构简单、朝臣兼职;速:办事效率高;密:保密性好,外界干扰少提高行政效率;军政大权进一步集中到皇帝手中,标志着君主专制达到了顶峰。二、清朝的政治统治(二)清朝的政治制度2.奏折(密折)制度
康熙当政时期,为了加强对各级官员的监督控制,了解地方情况,使下情及时上达,特许他的亲信官员“但有所闻”,立即“密折奏闻”。
——潘玉民《奏折》含义特点作用①便于君主广泛、直接获取信息,加强君主专制;②提高决策效率;③强化对官僚机构的控制。迅速、机密、直接、广泛
部分官员向皇帝单独呈送密封报告,皇帝亲手批阅后返回,不经过其他中转、收发环节,形成奏折制度。红漆皮奏折匣奏折匣是奏折外包装的一种形式。奏折也称折子、奏帖等,始于清初,为宫廷机密文书。……奏折匣通常由皇帝赐发,匣中原有的钥匙分别在宫中与具折的官员手中,以保机密。——故宫博物院官网介绍二、清朝的政治统治(二)清朝的政治制度3.文字狱清代统治者为防止和镇压知识分子和汉人的反抗,从其作品中摘取字句,罗织罪名,构成冤狱,它是中国历史上绝无仅有的文化恐怖制度。康熙(1661—1722年)时期,先后发生20多起文字狱。乾隆还借修《四库全书》之际,禁毁图书,摧残文化。明月有情还顾我,清风无意不留人。又降一世夏秋冬,一把心肠论浊清。夺朱非正色,野种亦称王。斩首斩首斩首③目的:压制汉人的民族反抗意识,树立统治权威,加强君主专制中央集权②实质:是一种思想文化专制。④影响:A.禁锢了人们的思想,维护专制统治;B.造成社会恐怖,摧残了人才,文化凋敝;C.阻碍历史的进步,延缓了中国社会近代化进程。①特点:①打击对象广泛;②数量繁多,文网严密;③处罚重,诛连广二、清朝的政治统治(二)清朝的政治制度4.其他制度地方行政选官制度考核制度监察制度沿袭明制,总督、巡抚为一省长官,掌握军政大权,形成省、府、县三级制
科举制进一步发展和僵化(分为乡试、会试与殿试三级制;考试内容固定:八股文、四书五经)
考课:三年一次京察和大计,分别考察京官和外省文官
督察院和六科,合称“科道”;六科并入都察院,停止派御史巡按各省,都察院监察百官的职能没改变。
清朝吸收了明后期考核制度松散、官吏贪墨成风的教训,在考核标准上偏重于惩办腐朽。二、清朝的政治统治(二)清朝的政治制度4.其他制度法律教化户籍制度赋役制度基层治理法律:沿袭《大明律》,制定《大清律例》。教化:乡约宣讲皇帝的“圣谕”,逐渐带有强制力并与法律合流。沿袭明朝,户籍管理相对松弛,乾隆年间,户籍永停编审康熙:1712年,滋生人丁,永不加赋;雍正:摊丁入亩,废除人头税里甲制到保甲制,管理严密
摊丁入亩:又称作摊丁入地、地丁合一,是清朝政府(雍正)将历代相沿的丁银并入田赋征收的一种赋税制度,标志着中国实行两千多年人头税(丁税)的废除。摊丁入亩的意义:
①有利于商品经济及资本主义萌芽发展;
②增加国家财政收入;
③促进人口增长;
④重大变革:废除人头税,减轻国家对人民的人身控制。
清初实行里甲制,后来改而推行编制严密的保甲制:从城市到乡村,以十户为牌,设牌长;十牌为甲,设甲长;十甲为保,设保长。至此,兼具区划和户籍管理性质的乡里制与旨在维护社会治安的保甲制合一。二、清朝的政治统治(三)清朝的民族关系1.中央:清朝管理边疆民族事务的机构是理藩院2.地方:北方西北
康熙平定准噶尔叛乱,乾隆平定维吾尔贵族大小和卓叛乱;在蒙古族地区设盟、旗,任蒙古王公为盟长、旗长;1762年乾隆在新疆设立伊犁将军;通过满蒙联姻,加强对漠南蒙古的控制;土尔扈特部回归祖国西藏
册封宗教领袖;1727年雍正设立驻藏大臣;1793年乾隆颁布《钦定藏内善后章程》;乾隆创立“金瓶掣签”制度西南实行改土归流东北
康熙时,雅克萨之战,迫使沙俄同意进行谈判;1689年签订《尼布楚条约》,从法律上确定黑龙江、乌苏里江流域包括库页岛在内的广大地区都是中国领土。“中国”首次作为一个主权国家的代称东南1662年郑成功收复台湾;1683年清朝统一台湾;1684年清朝设台湾府,隶属福建省改土归流①背景:元代在西南地区实行土司制度,土司世袭,形成割据势力。②政策:改土归流③内容:逐步取消云南、贵州、广西、四川、湖南、湖北等地的土司世袭制度,任命有任期、可调动的流官,随之进行清查户口、丈量土地、核实赋税等工作④意义:强化了中央政府统治,推动了当地的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促进了民族交融。特点:
①恩威并施,剿抚并用;②因地制宜,因俗而治;③优待上层,稳定局势;④设置机构,颁行法律。
清朝建立了与现代中国版图基本吻合的多民族国家,将中华民族与边疆民族分而治之,并整合在同一个王朝秩序之中,以保持历更的延续性。
——许纪霖《华夏与边疆:另种视野看“中国”》18个省(分设巡抚、总督治理)5个将军辖区——黑龙江、吉林、盛京
乌里雅苏台、伊犁2个办事大臣辖区——青海、西藏1个盟旗——内蒙古清代疆域的奠定册封达赖、班禅派驻藏大臣西跨葱岭西北至巴勒喀什湖北接西伯利亚东北至黑龙江以北的外兴安岭和库页岛东临太平洋东南到台湾及附属岛屿包括钓鱼岛、赤尾屿等南至南海诸岛西南至喜马拉雅山脉伊犁将军盟旗制度总督—巡抚二、清朝的政治统治(三)清朝的民族关系二、清朝的政治统治(四)清朝的统治危机1.内部危机清代中叶的人口和耕地面积
山顶已植黍稷,江中已有洲田,川中已辟老林,苗洞已开深菁,犹不足养,天地之力穷矣!种植之法既精,糠核亦所吝惜,蔬果尽以助食,草木几无孑遗,犹不足养,人事之权殚矣!
——汪士铎①人口剧增:
清朝人口膨胀迅速,资源危机日益显露②政治腐败:
官僚贪污腐败现象严重,贫富矛盾积累,乱象逐渐萌生,进一步激化社会矛盾③阶级矛盾:
农民起义屡屡爆发。
和珅在乾隆朝柄政凡二十年,高宗崩,仁宗赐自尽,籍没家产,至八兆有奇。时人为之语曰:“和珅跌倒,嘉庆吃饱”。【《马关条约》赔款二亿两,《辛丑条约》赔款四亿五千两,两者相加,“仅和珅一人之家产,足以当之。”】——《清稗类钞》白莲教之乱(绢本)
乾隆末年、嘉庆初年震动全国的川楚白莲教起义,……持续九年,蔓延湖北、陕西、四川、河南、甘肃五省……清朝政府调动了十六个省的军队,耗费军费2亿两白银,才把它平定下去……清朝从此由盛转衰。
—樊树志《国史十六讲》二、清朝的政治统治(四)清朝的统治危机2.外部威胁①西方:以英国为首的西方列强在中国东南沿海频繁活动,要求增加通商口岸,扩大对外贸易规模,开拓中国市场英国所提要求中国拒绝理由派使者驻京与天朝体制不合,断不可行。加强贸易天朝物产丰盈,无所不有,原不藉外夷货物以通有无。在中国传教天朝自开辟以来,圣帝明王垂教创法,四方亿兆率由有素,不敢惑于异说。夷人妄行传教,尤属不可。以中国为中心的华夷旧秩序英国国书㈠开放宁波、舟山、天津为贸易口岸;㈡得到舟山附近一个岛屿,以便储存货物;㈢得到邻近广州的一块地方,以便转运。以西方为中心的国际新秩序乾隆接见马嘎尔尼使团
二、清朝的政治统治(四)清朝的统治危机2.外部威胁②对策:清朝严格限制外商在华活动及其交往,实行闭关自守政策,严厉禁止民间
出海贸易,只保留广州一处对外通商,由“十三行”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康复治疗技术模拟考试题与答案
- 机械租赁发票合同范例
- 合伙加盟合同范例
- 2025年运城货运资格证考试题答案
- 河北省邯郸市八年级语文上册 第五单元 第18课 苏州园林教学实录 新人教版
- 2025年海西驾校考试货运从业资格证考试
- 2025年河南货运从业资格证考试模拟考试题及答案解析
- 水产种苗供应合同范例
- 个人出售小产权房合同范例
- 2023九年级数学上册 第二十一章 一元二次方程21.2 解一元二次方程21.2.1 配方法第2课时 配方法教学实录(新版)新人教版
- MOOC 中级会计学-中南财经政法大学 中国大学慕课答案
- 中国饮食文化智慧树知到期末考试答案2024年
- 《电力勘测设计企业安全生产标准化实施规范》
- 第五单元《京腔昆韵》-欣赏 ☆姹紫嫣红 课件- 2023-2024学年人音版初中音乐八年级下册
- 国家粮食和物资储备局招聘考试试题及答案
- 宿舍零食盒子项目策划
- 糖尿病治疗研究进展
- 工业互联网标准体系(版本3.0)
- 山东省菏泽市10校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联考地理试题(含答案解析)
- 初一数学期中考试分析
- 松果体区肿瘤护理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