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地形、气候变化对人类生活的影响课件_第1页
第一节-地形、气候变化对人类生活的影响课件_第2页
第一节-地形、气候变化对人类生活的影响课件_第3页
第一节-地形、气候变化对人类生活的影响课件_第4页
第一节-地形、气候变化对人类生活的影响课件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五章自然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析考情备考导航考点考纲要求真题呈现考向分析自然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1.地表形态对聚落及交通线路分布的影响2.全球气候变化对人类活动的影响3.自然资源对人类生存与发展的意义4.自然灾害发生的主要原因及危害2017全国卷Ⅰ,T6,4′2017全国卷ⅡT37(1)(2),12′2016全国卷ⅠT37(3),6′2015全国卷ⅠT7~9,12′2016全国卷ⅡT10~11,8′形式上主要集中在地形对交通线路分布的影响、水资源的开发两大主题。在题型上是选择题与综合题并重,多以时事热点为情境切入

建网络理清脉络目录0102地形、气候变化对人类生活的影响自然资源与自然灾害概况第一节地形、气候变化对人类生活的影响

理教材主干梳理1.按聚落的性质和规模,可分为

。2.地形对聚落的影响(1)表现:对聚落的

、分布、

和发展具有深刻的影响。(2)举例:北方平原地区:村落规模

,多呈

的格局,人口较

;南方丘陵山区:规模

,空间分布

,人口较

。3.地形对交通线路布局和形态的影响(1)平原地区:限制较

,在人口稠密地区一般呈

分布;山区:地势起伏较大,限制较

,公路多呈“

”字形分布,且工程造价高。(2)交通线路选址时,要充分考虑到各种因素的影响,选择

,避开

,尽可能降低

,减少对

的破坏。乡村城市类型规模大团聚型棋盘式多小相对分散少少网状多之有利地形不利地段工程造价生态环境

理教材主干梳理4.从时间尺度来看,通常把地球气候变化史划分为

时期、

时期和

三个阶段。5.近现代历史时期的气候变化:全球平均地表温度呈

趋势;全球陆地降水量发生了显著变化,

纬地区、

地区降水量增加,

地区降水量减少;雪盖和冰川

;全球平均海平面

。6.全球气候变化本身就是

的变化。

的增减,意味着

的变化,并改变了

的空间分布格局,在许多地区增加了人类开发利用

的难度。7.全球气候变化的影响:①全球气候变化加剧了

;②全球气候变化将导致

的改变;③全球气候对主要生产领域,

等部门的影响更为显著;④气候变化通过

,扩大某些疾病流行,对

造成危害。地质历史近现代上升中高热带亚热带减少升高资源条件温度和降水热量资源和水资源水、热资源自然资源自然灾害原有生态系统农业林业牧业渔业极端天气气候事件人体健康

探核心深度剖析010203地形对聚落分布的影响地形对交通线路分布的影响全球气候变化

探核心深度剖析探究一地形对聚落分布的影响影响表现原因典型案例聚落的形态平原地区平原广阔,聚落多呈团聚型自然条件对聚落形态的制约作用小,聚落往往以某功能区为中心向四周发展我国北方的村落丘陵山区聚落多呈条带状山区河谷地带城镇发展受地形制约;水乡聚落往往沿河分布和延伸,一方面可获得较好的用水条件,另一方面水运交通便利我国南方的村落

探核心深度剖析影响表现原因典型案例聚落的区位平原城市等聚落发育的理想环境地势平坦,节省建设投资,土壤肥沃,便于农耕,交通便利我国的城市多分布在地势较低的第三级阶梯上山区和高原一般气候寒冷,城市多分布在山间谷地中地势相对较低,温度条件相对优越;地形、水源等条件好西宁位于湟水谷地,西安位于渭河谷地,太原位于汾河谷地热带地区城市多分布在高原上热带的平原地区气候过于湿热,高原上比较凉爽巴西利亚、墨西哥城等位于热带地区的高原上续表

探核心深度剖析图1、图2分别为我国某地不同海拔、不同坡度的乡村聚落数量统计图。读图,完成1~2题。1.由图可知,下列描述符合该地乡村聚落数量空间分布特点的是()A.在各海拔段中,海拔1250~1400m的区域聚落数量最少B.在各坡度段中,坡度<2°的区域聚落数量最多C.在各海拔段中,海拔1550~1700m的区域聚落数量最多D.在各坡度段中,坡度15°~20°的区域聚落数量最少2.该地最有可能位于我国()A.黄土高原

B.三江平原C.塔里木盆地

D.江南丘陵CA

探核心深度剖析解析:第1题,乡村聚落数量的空间分布特点与所在地的海拔、坡向关系密切。据图可知,海拔1550~1700m聚落数量最多,海拔1250~1400m聚落数量居第四位;坡度<2°聚落数量最少,坡度15°~20°聚落数量位居第三,选C。第2题,根据图中数据可知,该地海拔高度多在1200m以上,且坡度不大。三江平原地势低平,平均海拔50~60m,零星分布的残山和残丘海拔在500m以下。塔里木盆地四周高山海拔4000~6000m,盆地中部海拔1100~1300m,乡村聚落多分布在山麓的绿洲地区。江南丘陵海拔200~600m,部分低山海拔1000m以上,乡村聚落多分布在河流沿岸的平原地区。黄土高原平均海拔1000~1500m,当地居民在深厚的黄土层中凿洞而居,窑洞为主要的乡村聚落景观,选A。

探核心深度剖析(2017·银川二中三模)相对于修筑堤防、改迁河道等耗资巨大的主动防洪工程,在人力、资金相对不足的古代,珠江三角洲西部高要地区有30多个村落利用当地有利的自然条件进行被动防洪,形成独特有趣的八卦形态。图甲示意高要地区八卦村落分布区,图乙(遥感图片)示意某“八卦村”的道路和排水系统。读图,完成3~5题。3.与西江北岸相比,南岸的村落多呈八卦形态主要是因为这里()A.水源丰富B.水灾多发C.水运便利D.耕地充足B

探核心深度剖析4.根据“八卦村”排水系统的形态可以推断()A.池塘位于村中心,方便蓄水B.道路都与排水系统并行,方便出行C.村落选址在近似圆形的小山岗上D.村落选址在近似圆形的小盆地里5.近20年来,高要地区许多“八卦村”的形态逐渐瓦解,可能是由于该地区()A.年降水量减少B.台风登陆减少C.防灾意识增强D.堤防趋于完备CD

探核心深度剖析解析:第3题,由图甲可知,北岸多高地,南岸多低洼地,容易有水灾,所以南岸村落要修建八卦形态的道路与排水系统,防御洪灾。第4题,由图乙遥感图片可知,排水系统呈现出由中间向四周散开的放射状,为排水顺畅,该地应该是中间高四周低的地形特点,村落选址在近似圆形的小山岗上,C对。该地容易有洪涝灾害,因此设置“八卦村”排水系统,主要目的在于排水而不是蓄水,村落选址在小盆地内,容易积水,A、D错;道路如果全部都与排水系统并行,从中间向四周交通方便而环形交通不便,B错。第5题,“八卦村”的形成是为了治水,而形态逐渐瓦解,说明水灾问题有其他方式得以控制。A、B选项不符合实际情况;古代设置八卦村就是因为有较强的防灾意识,C错;堤防趋于完备使得水灾问题得到控制,“八卦村”形态逐渐瓦解,选D。

探核心深度剖析【名师指津】影响城市的区位因素有很多,可归纳为自然地理区位、经济地理区位和政治文化地理区位三大类。区位含义特点实例自然地理区位指城市与周围的山脉、河流、湖泊、海洋等自然地理事物的空间关系对城市的影响相对稳定水源条件较好的山前平原,荒漠地区的绿洲,有利于形成城市经济地理区位指城市与周围经济事物(如铁路、公路、港口、城市、工矿企业、商品农业基地等)的空间关系随生产力的发展、交通运输条件的改善和经济空间格局的变化而改变邻近矿产地形成工矿城市;邻近港口或边境形成口岸城市;邻近铁路及交会处形成铁路枢纽城市政治文化地理区位从政治文化角度分析某一城市与其他行政单元的空间关系有一定的历史继承性深圳、珠海发展得益于其毗邻香港、澳门的优越地理区位和国家改革开放的政策

探核心深度剖析因城市区位因素是变化的,故分析城市区位因素应分两步进行,如下所示:

探核心深度剖析探究二地形对交通线路分布的影响1.地形对交通线路分布的影响

探核心深度剖析2.地形对交通运输影响的分析方法

探核心深度剖析(2017·湖北省优质高中联考)展线是展长线路的缩略说法。青藏铁路西宁—格尔木段的关角展线群是我国现存展线最密集的地方,随着2014年新关角隧道的通车,关角展线群将会被取代。下图示意关角展线群及某段展线景观。读图,完成1~2题。1.铁路建设采用展线技术的目的是()A.尽可能多的经过城镇B.避开断裂构造和地震带C.节省铁路建设的投资D.减缓坡度,降低修建难度2.有专家认为,关角展线是即将消失的景观,其原因是()A.减轻滑坡等地质灾害的危害B.缩短距离和列车的运营时间C.技术水平和经济实力的提升D.保护自然环境减少人为破坏DC解析:第1题,山区地形崎岖,不利于进行工程建设,为了减缓坡度、降低修建难度,往往采用展线技术;展线延长了铁路线,铁路建设投资会增加,选D。第2题,随着经济水平的提高、铁路修建技术的进步,对自然条件的改造程度增强,自然条件(地形)对铁路建设的影响逐渐减弱,故关角展线是即将消失的景观的原因是技术水平和经济实力的提升;关角展线是人文景观不是自然景观,选C。

探核心深度剖析

探核心深度剖析3.(2017·衡水中学模拟)阅读图文材料,回答问题。2016年唐山至承德的铁路正式开通,使京津冀地区的铁路网进一步完善。(1)结合图中所示信息,说明京、津两城市间铁路线较密集的主要社会经济原因。

京、津两城市是重要的铁路交通枢纽(过境和中转的客、货列车多);京、津两城市经济发达,人口多,客、货运量大(交通需求量大;交通需求的多样化);京、津两城市资金实力雄厚、技术先进。(2)唐山至承德之间铁路修建的工程难度较大。根据图中所示信息说明原因。

穿越山地(地表起伏大;地质条件复杂)。

探核心深度剖析解析:第(1)题,影响交通密度的因素主要从区域经济发展水平来看,经济越发达,人口越多,区域之间的联系越多,对交通的需求量越大;经济越发达,区域的经济基础和技术力量雄厚,利用交通建设和技术条件越有保障;从图示来看,津、京两市是重要的交通枢纽,货物的中转量大,交通压力大,因此该区域的交通密度较大。第(2)题,从图示来看,从唐山到承德下需要穿越山地,地形复杂,工程量大。

探核心深度剖析探究三全球气候变化1.全球变暖的原因

探核心深度剖析2.全球变暖的影响影响具体表现海平面上升改变海岸线,给沿海地区带来巨大影响,海拔较低的沿海地区面临被淹没的危险。给农业生产带来影响有利:气候变暖预示着积温增加,生长期延长,提高作物产量。不利:温度升高伴随着干旱的加重,造成供水不足,使作物减产。影响整个水循环过程可能使蒸发加大,改变区域降水量和降水分布格局,增加降水极端异常事件的发生,加剧水资源的不稳定性和供需矛盾。

探核心深度剖析3.全球变暖的应对措施

探核心深度剖析(2017·浙江模拟)亚洲象是生活在湿热地区的群居动物,其分布与一定的气候条件相适应。读“历史时期亚洲象分布北界的变化示意图”,完成1~2题。1.自3000年前至明代,亚洲象分布的最北界()A.不断北移B.不断南移C.先北移后南移D.先南移后北移2.图示四个历史时期气候变化及其影响的叙述,正确的是()A.3000年前全球海平面较低B.宋代时期热带、亚热带向北扩大C.明代时期全球冰盖面积较大D.清代时期全球降水增多BC

探核心深度剖析解析:第1题,读图可知,甲位置为距今3000年前的亚洲象分布的最北界,之后为宋代,界线南移到乙,当到达明代时,界线南移至丙。由此看来,自3000年前至明代,亚洲象分布的最北界不断南移。第2题,亚洲象是生活在湿热地区的群居动物,因此气温越高,亚洲象分布的最北界所在纬度越高。3000年前亚洲象分布的最北界纬度最高,说明此时温度最高,海冰融化最多,海平面最高,A错;宋代时期界线向南移,说全球气候变冷,热带、亚热带向南移,B错;明代时期的界限最靠南,说明该时期的全球气温最低,此时全球冰盖面积较大,C正确;清代时期界限北移,说明全球气候又开始变暖,全球各地的降水有的地方增多,有的地方降水减少,D错。

探核心深度剖析(2018·江西名校联考)海洋酸化是指由于吸收大气中过量的二氧化碳,导致海水逐渐变酸的过程。海水酸性的增加,会改变海水的种种化学平衡,使多种海洋生物乃至生态系统面临巨大威胁。海水酸化成为令人担忧的全球问题。下表为1985~2010年海水中CO2浓度和海水pH值变化统计数据表。据此,完成3~5题。3.1985~2010年间()A.海水中CO2浓度不断增加B.海水pH值持续减小C.后5年海水中CO2浓度增加最快D.海水酸化度与海水CO2浓度呈负相关年份198519901995200020052010CO2浓度/10-5330333342350340362pH值8.138.128.108.078.098.02C

探核心深度剖析4.全球海水pH值发生变化的主要原因是()A.全球变暖,海水温度升高B.火山喷发的CO2溶于海水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