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page11页,共=sectionpages11页高考题关于“大一统”之考辨测试题【概念解析】春秋战国时期提出。大,指重视、尊重;一统,指天下诸侯皆统系于周天子。随着秦汉时期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和发展,大一统逐渐引申为国家政治、经济、文化等要素的高度统一。大一统是中国早期国家建立的理念和王朝建立的理论基础,其在维护和巩固国家统一方面意义重大。一、单选题(本大题共20小题)1.下列关于秦汉历史的记述,集中反映了()文献记述出处秦并海内,兼诸侯,南面称帝,以养四海贾谊《过秦论》拨乱诛暴,平定海内,卒践帝祚,成于汉家。《史记•秦楚之际月表序》接汉绪,茂育群生,恢复疆宇。《后汉书·班固传》A.统一多民族国家形成与发展 B.家国同构模式改变
C.“大一统”的观念开始出现 D.华夏认同不断增强2.我国第一部药学专书《神农本草经》大约成书于汉代,《唐本草》是世界上第一部由国家制定的药典,宋代颁行了多部官修本草,明代李时珍撰成药物学集大成之作《本草纲目》,由朝廷颁行。这些史实说明,我国古代药学的发展()A.源于大一统的政治体制 B.得益于国家力量的支持
C.是商品经济繁荣的结果 D.受到了宋明理学的推动3.《史记》《汉书》《后汉书》等文献中常见有“四海之内”“六合同风”“九州共贯”“方内安宁”“日月所照”等类似表述。这反映了汉代()A.边疆治理趋于完善 B.地方行政制度的发展
C.“大一统”的政治理念 D.“华夷之辨”的思想意识4.董仲舒说:“王者必受命而后王,王者必改正朔,易服色,制礼乐,统于天下,所以明易姓,非继人,通以己受之于天也。”董仲舒提出该思想()A.目的是抵制佛教的传播 B.加速了三教融合
C.直接推动了儒学的平民化 D.适应了大一统的需要5.以下是据《汉书》记载的西汉时期各种学术流派的著作数量所作的统计表。据此可知()学术流派汉初著作数汉武帝之后著作数阴阳家2种21篇无法家1种31篇无纵横家3种40篇3种5篇杂家2种54篇28篇A.各家学派出现了融合趋向 B.汉武帝仅重视儒学发展
C.西汉思想呈现大一统趋势 D.法家思想退出历史舞台6.汉末以来许多世族聚族而居,形成“坞堡”。南北朝时北方农民为维持生计大量依附于“坞堡”中,仅关中就有“坞堡”三千多个,这种耕战兼备的生产模式被史家称作“坞壁经济”。南北朝“坞壁经济”的出现()A.导致国家分裂的主要原因 B.推动了士族门阀政治的发展
C.促进了大一统局面形成 D.加速了经济重心南移的进程7.班固认为汉初分封以“成太宗(汉文帝)之业”,武帝推恩而致“藩国自析”。西汉末年“中外殚微,本末俱弱”,故王莽“生其奸心”。据此推断班固认为()A.汉武帝有削藩过度之嫌 B.分封有利于巩固大一统
C.太宗时期实现安平四方 D.外戚专权导致朝野叛乱8.元朝廷对各行省通过授受牌符,禁止擅调军队,限制惩办军将之权,直接布置调换戍兵和整点军队。除云南行省外,各省提调军马的只限于两名长官,其余官员不得参与。这一举措()A.意在扩大元朝的统治疆域 B.使行省实际上成为一方割据势力
C.迎合了大一统的统治需求 D.开始形成中央对地方的垂直管理9.唐代,儒学家韩愈激烈地批判佛学,提出对于佛教应该“人其人,火其书,庐其居”。到了北宋,以程颐、程颢为代表的学者,却基本上都“出入于老释者数十年”,对佛学进行了长期、深入的研究。这反映出()A.政府的对外文化政策由禁绝转向开明 B.大一统时代推动文化由对抗走向融合
C.儒家思想经受佛道冲击逐渐走向复兴 D.佛教传播转向学者导致弃儒从佛普遍10.理学以儒家的礼法、伦理思想为核心,吸收佛道思想中的精粹,摒弃佛道所宣扬的彼岸世界,不相信灵魂不灭、轮回转世之说,而力求在现实世界中实现崇高的理想,它充分肯定人的现实生活、道德精神的意义,所以它是一种理性主义哲学。这说明理学()A.其核心思想是理性主义 B.迎合了统治者大一统的需要
C.注重培养人的道德修养 D.摒弃了佛道的禁欲主义思想11.西汉时期,五经具有不同版本,经文解释更是五花八门,所谓“经有数家,家有数说”。东汉章帝召开白虎观会议,命群儒“讲议五经同异”,“帝亲称制临决”,最后整理成《白虎通义》一书,作为官方钦定的经典刊布于世。据此可知,白虎观会议()A.消除了各家之间的分歧 B.强化了思想大一统局面
C.提高了儒家的社会地位 D.规范了儒学的学术研究12.清朝历代帝王庙帝王祭祀名录增减表时间段入祀帝王人数入祀标准增加祭祀停止祭祀顺治二年21人开国创业之君恢复元世祖,新增辽太祖、金太祖、金世宗、元太祖4人无康熙末年至雍正初164人除无道被弑和亡国之主,皆可入祀。夏启、商太甲、周成王等143人无乾隆后期187人除无道被弑和亡国之主,皆可入祀。晋元帝、魏道武帝、唐宪宗、金哀宗等25人汉桓帝、汉灵帝2人历代帝王庙是明清帝王祭祀中国古代皇帝的祭祀场所。据上表可知,这一时期清朝()A.延续了大一统的观念 B.强调了“华夷之辨”
C.避免了皇帝决策失误 D.否定了“功德评判”13.唐代科举考试录取人数非常少,平均每榜仅几十人。而宋代每科几百人,宋仁宗一朝十三举,仅进士一科就录取了4500余人,“其甲第之三人凡三十有九,其后不至于公卿者,五人而已”。可见,宋代科举A.确立了封建的官僚制度 B.扩大了封建统治的基础
C.形成了公平的竞争机制 D.维护了“大一统”的局面14.周朝以王畿的方言作为雅言,相当于现代所谓“民族共同语”,当时各诸侯国都以雅言作为标准语。秦汉时期,各地方可使用本地的方言,政府任其自然。导致这一变化的原因有,秦汉时期()A.实行了郡国并行制 B.小农经济的发展C.实现了文字的统一 D.大一统思想的出现15.“天地君亲师”的思想发端于《国语》,形成于《荀子》,流行于西汉思想界,北宋初期,“天地君亲师”的表达方式正式出现。明朝后期,民间广为崇奉、祭祀“天地君亲师”。清雍正初年,第一次以帝王和国家的名义,确定“天地君亲师”的次序。这一演变反映了()A.儒家思想统治地位的日益巩固 B.专制集权的发展强化
C.传统社会价值体系的逐渐确立 D.大一统国家不断壮大16.《汉书》、《后汉书》及《魏书》等著作都载录了当时国家的全部郡县、户口,以及山川、关隘、历史、风俗,还有已经内属或尚未内属的周边民族及地区。这些载录突出反映了当时()A.国家统一,民族融合的特色 B.大一统历史观的形成与发展
C.周边民族与内地联系的加强 D.中国古代历史学的辉煌成就17.唐代南北方多地均有制瓷窑场,河北邢窑、河南黄冶窑、湖南长沙窑、浙江越窑是其典型代表。宋元时期,广州、潮州、惠州、雷州、德化、晋江、福州等地制瓷窑场迅速增加,数量大大超过北方。当时广东、福建两省制瓷窑场大量增加主要是由于(
)A.海上丝绸之路的繁荣 B.大一统局面的出现
C.南方制瓷技术的进步 D.北方人口大量南迁18.孔子曾经倡言:“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孔门弟子子夏进而提出“四海之内皆兄弟也”的命题;孟子也指出,东夷之人的舜和西夷之人的周文王,均以高尚的品德和卓越的事功“得志行乎中国”。这些言论反映了当时()A.以德治国思想的新发展 B.“大一统”观念深入人心
C.文化认同已进至新境界 D.儒学成为主流意识形态19.北宋初年,士大夫里面真正人格崇高的大都是道教徒,如陈抟、种放等。到了宋仁宗时期,整个文明突然达到一个跃升,范仲淹“乐以天下,忧以天下”的精神,是那一时期士大夫精神风格的典型。该变化出现的主要原因是()A.唐末的藩镇割据 B.宋初大一统的实现 C.北宋儒学的复兴 D.理学成为官方哲学20.司马迁在《史记》中首创民族史传,共写了五篇少数民族史传,分别是《匈奴列传》《南越列传》《东越列传》《朝鲜列传》《西南夷列传》,并把这五篇少数民族史传归入七十列传中,把作为一个民族实体的少数民族等列为天子臣民。司马迁的这一历史观()A.奠定了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的基础 B.推动了“华夏认同”观念的形成
C.适应了巩固和发展大一统国家的需要 D.为开辟中西交通道路作了铺垫
答案和解析1.【答案】A【解析】A.通过对三则材料的解读可知,秦朝统一了全国,建立统一的多民族国家;西汉灭秦朝,建立统一的政权——汉朝,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得到巩固;东汉延续了西汉国家的统一,故材料集中反映了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形成与发展,A项正确。B.“家国同构”是指家庭、家族和国家在组织结构方面具有共同性,均以血亲——宗法关系来统领,存在着严格的家长制,排除B项。
C.“大一统”的观念早就出现了,排除C项。D.华夏认同不断增强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D项。
2.【答案】B【解析】依据材料“《唐本草》是世界上第一部由国家制定的药典,宋代颁行了多部官修本草,明代李时珍撰成药物学集大成之作《本草纲目》,由朝廷颁行”可知我国古代药学的发展得益于国家力量的支持,故B项正确。A项说法片面,排除;C项材料不能体现,排除;D项与题干无关,排除。
3.【答案】C【解析】根据材料信息“四海之内”“六合同风”“九州共贯”“方内安宁”“日月所照”可知这反映了大一统的时代风貌,反映了汉朝的恢弘气象,故C项正确。材料中未涉及汉代边疆治理的相关内容,且“边疆治理趋于完善”的说法过于绝对,汉朝前期虽严重打击了匈奴有生力量,将其大部逼入漠北,但东汉时期,由于中原战乱,匈奴又再次做大,故A项错误。材料未涉及“地方行政制度的发展”的相关内容,故B项错误;“华夷之辨”的思想意识下,将生活在中原地区的人称为华人,将生活在其周边的人称为蛮夷,这与材料中的强调“大一统”政治观念正好相反,故D项错误。
4.【答案】D【解析】根据“王者必受命而后王”“通以己受之于天也”等信息可知,董仲舒认为君主受命于天,君主一统天下,适应了大一统的需要,故D正确。西汉末年,佛教传入中国,排除AB。
C不合题干主旨,排除。
5.【答案】C【解析】A.各家学派出现“融合”趋向是在战国时期,故A项错误。B.汉武帝时期儒学虽处于独尊地位,但并非说明汉武帝只关注儒学,汉武帝也重视迎合大一统需要的其他学派思想,故B项错误。C.表格反映出阴阳家、法家、纵横家、杂家在汉初的著作数较多,到汉武帝时期之后迅速减少。再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随着“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局面的出现,思想界大一统的趋势逐渐呈现,故C项正确。D.法家学说融入董仲舒新儒学,而非退出历史舞台,故D项错误。
6.【答案】B【解析】A.题干未涉及比较,无法得出“坞壁经济”导致国家分裂的主要原因,故不选A。
B.通过题干“南北朝时北方农民为维持生计大量依附于坞堡”,“耕战兼备”等信息结合所学可以看出,坞壁经济耕战结合的特征容易形成地方割据势力,不利于加强中央集权,推动了士族门阀政治的发展,故B正确。C.南北朝“坞壁经济”的出现不利于大一统局面形成,故不选C。
D.题干信息与经济重心南移无关,故不选D。
7.【答案】A【解析】A.根据材料,班固认为汉初封国有利于社会发展,在汉文帝时出现"文景之治”,但汉武帝施行推恩令造成削藩过度,导致西汉末年宫廷内外衰微,根本和末梢都同样脆弱,故A正确。
B.分封制之下诸侯权力较大,不利于大一统,故B错误。C.太宗时期实现安平四方,只是材料的部分内容,故C错误。D.外戚专权导致朝野叛,材料中没有体现,材料中只是说“王莽’生其奸心”,故D错误。
8.【答案】C【解析】A.题干信息反映的是元朝廷限制地方军权,与扩大统治疆域无关,故不选A。
B.题干信息反映行省行使军政大权受到中央节制,这一制度防范地方割据,故不选B。
C.根据题干“元朝廷对各行省通过授受牌符,禁止擅调军队,限制惩办军将之权,直接布置调换戍兵和整点军队”等信息可知,这一制度有利于控制地方军权扩大,防范地方割据,迎合了大一统的统治需求,故选C。D.开始形成中央对地方的垂直管理是在秦朝时期,故不选D。
9.【答案】C【解析】依题意及所学,宋朝儒学家二程深入地研究佛道思想,有助于在这一时期儒学进一步完善,发展为理学,故C正确;从题千中无法得出政府对外来文化的态度,故排除A;
宋代不是“大一统”的局面,故排除B;D项是对材料及史实的误读,排除。
10.【答案】C【解析】材料“力求在现实世界中实现崇高的理想,它充分肯定人的现实生活、道德精神的意义”说明理学的积极作用是引导人们关注现实,有利于培养人们的道德修养,C项正确;理学以儒家的礼法、伦理思想为核心,理性主义并非理学的核心,排除A项;材料没有强调理学对于当时政治的影响,排除B项;理学赞成禁欲主张,排除D项。
11.【答案】B【解析】A.依据所学知识可知,消除了各家之间的分歧过于绝对,故A错误。
B依据材料可知,西汉时期,五经有不同版本,到东汉章帝时召开白虎观会议,命群儒“讲议五经同异”最后整理成《白虎通义》可知,白虎观会议将儒家经典做了正统解释,强化了思想统一,故B正确。C.依据所学知识可知,西汉时儒家思想已经成为正统思想,故C错误。
D.依据材料可知,皇帝意在统一思想,加强专制统治,而不是研究学术,故D错误。
12.【答案】A【解析】A.根据表格“开国创业之君”“除无道被弑和亡国之主,皆可入祀。”可知,清朝祭祀的帝王人数呈现大幅增加趋势,这说明清朝延续了大一统的观念,故A正确。
B.表格信息没有体现“华夷之辨”,故B错误。C.“避免了”说法过于绝对,故C错误。
D.根据表格可知,清朝没有否定“功德评判”,故D错误。
13.【答案】B【解析】材料所示为唐宋科举制度的相关信息,宋代科举制度进一步完善,录取人数明显增加扩大了统治的基础,B项正确。A项“确立了”说法错误,排除;C项说法中“公平”不符合史实,排除;宋代不是统一的王朝,排除D项。14.【答案】C【解析】秦朝没有郡国并行制,汉初才实行的,所以排除A;小农经济具有封闭性,与题干的“政府任其自然”不符,所以B错误;实行了文字的统一,秦朝的篆书,汉代的隶书,所以会出现题干中的“各地方可使用本地的方言,政府任其自然”,所以C符合题意;大一统思想指的是汉武帝时期,董仲舒改造儒家思想逐渐成为正统思想,所以排除D;
15.【答案】C【解析】材料中“天地君亲师”的思想由萌发到正式出现再到确定次序,体现了社会价值体系的确立过程,故C项正确;材料体现了儒家思想对社会的影响,而不是表现儒家思想地位的逐渐巩固,故A项错误;专制集权的发展强化不是材料反映的主旨,故B项错误;大一统国家不断壮大不是材料中反映的主要信息,故D项错误。
16.【答案】B【解析】根据“《汉书》、《后汉书》及《魏书》等著作都载录了当时国家的全部郡县、户口”“还有已经内属或尚未内属的周边民族及地区”,表明具有国家统一的历史观念,故B正确;
材料没有涉及民族融合,排除A;材料反映的是《汉书》、《后汉书》及《魏书》等著作都载录的内容,没有反映出“周边民族与内地联系的加强”,排除C;材料主要反映《汉书》、《后汉书》及《魏书》等著作都载录的内容,并非说明历史学的辉煌成就,D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
17.【答案】A【解析】唐代南北方多地均有制瓷窑场,结合所学可知,唐代丝绸之路海陆并举。宋元时期,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5公司安全管理员安全培训考试试题ab卷
- 25年公司厂级安全培训考试试题含完整答案【易错题】
- 2025年项目安全培训考试试题答案参考
- 科学三下期末试卷及答案
- 考生分析中考试卷及答案
- 九中分班数学试卷及答案
- Unit 6 第5课时 Section 4【基础深耕】七年级英语下册高效课堂(沪教版2024)
- 肿瘤患者头晕护理措施
- Unit 4 Weather and our lives 重点语法Grammar:it的用法【基础深耕】六年级英语下册高效课堂(沪教版五四制2024)
- Unit 2 School life (Section1-2) 【基础深耕】沪教版(2024)七年级英语上册
- 2024年云南省昆明市五华区小升初数学试卷
- 化工原理完整(天大版)课件
- 2025年元明粉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
- 艺术色彩解读
- 冲压生产管理流程
- DB32∕T 1670-2010 小麦纹枯病综合防治技术规程
- 2025下半年江苏盐城响水县部分事业单位招聘77人高频重点提升(共500题)附带答案详解
- 2025年杭州市能源集团招聘笔试参考题库含答案解析
- 企业环保知识培训课件
- 110kV立塔架线安全施工方案
- 完形填空-2025年安徽中考英语总复习专项训练(含解析)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