犯罪主观方面教学课件_第1页
犯罪主观方面教学课件_第2页
犯罪主观方面教学课件_第3页
犯罪主观方面教学课件_第4页
犯罪主观方面教学课件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6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八章犯罪主观方面

一、犯罪主观方面的概念

犯罪主观方面,就是指犯罪主体对自己行为及其危害社会的结果所持的心理态度。它包括罪过(即故意或者过失)以及犯罪的目的和动机。其中罪过是一切犯罪构成的主观要件,犯罪的目的只是某些犯罪构成所必要的主观要件,也叫选择要件。犯罪动机不是犯罪构成的要件,对定罪没有影响,但对量刑有一定的影响。二、犯罪故意(一)犯罪故意的概念

犯罪故意,是指行为人明知自己的行为会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并且希望或者放任这种结果发生的心理态度。构成犯罪故意,必须具备两个特征,刑法理论上称之为:

1、认识因素,即行为人明知......

2、意志因素,即行为人希望或者放任.......

(二)犯罪故意的种类根据行为人对自己的行为引起的危害的认识程度和所持的态度的不同,犯罪故意可分为:

1、直接故意(由同学们下定义)

直接故意是行为人明知自己的行为必然发生或者可能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并且希望这种结果发生的心理态度。直接故意在认识因素上是认识到杀害结果发生的必然性或可能性,在意志因素上是“希望”危害结果的发生。

2、间接故意(由同学们下定义)

间接故意是行为人明知自己的行为可能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并且放任这种结果发生的心理态度。间接故意在认识因素上仅仅认为到危害结果发生的可能性,如果认识到必然性则不属于间接故意(如高楼推人),而在意志因素上是“放任”危害结果的发生。即对危害结果的发生听之任之,漠不关心。

#实践中,间接故意大致有三种情况:*行为人追求某一个犯罪目的而放任另一个危害结果的发生。如毒杀妻子,却把自己的孩子毒死了。*行为人追求一个非犯罪的目的而放任某一危害结果的发生。如打一猎物将在一旁的小孩打死了。*不计后果的突发性的犯罪,放任严重结果的发生。如一些青少年临时起意,拔出匕首捅人,不计是伤是死的后果。3、直接故意与间接故意的区别:(1)对危害结果明知的程度不同,即认识因素上不同。直接故意,明知必然性或可能性;而间接故意仅仅明知可能性。(2)对危害结果所抱的态度不同,即意志因素上不同。直接故意,是希望发生危害结果,间接故意是放任发生危害结果。“放任”就是对危害结果的发生与否采取听之任之、满不在乎、无所谓的态度。发生,不违背他的本意;不发生,他也不懊悔。案例:

1、开车撞倒了人,昏迷,移人致林中,开车逃跑(间接故意)如果压断两条腿,塞住嘴,移人至深山勾(直接故意)

2、把站在踏脚板的人甩下去(间接故意)

三、犯罪过失(一)犯罪过失的概念

犯罪过失,是指行为人应当预见自己的行为可能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由于疏忽大意没有预见或者已经预见但轻信能够避免的心理态度。犯罪过失也有两个特征,也称之认识因素和意志因素,这一点我们在下面还要讲到。

(二)犯罪过失的种类

1、疏忽大意的过失。即行为人应当预见自己行为可能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因为疏忽大意而没有预见的心理态度。其特征是:(1)应当预见......(认识因素)(2)疏忽大意没有预见。(意志因素,不好理解,但也是一种态度)

“应当预见”,是指行为人负有预见的义务。预见的义务和预见的可能是有机地联系在一起的。法律只是对有可能预见的人才提出预见的义务。2、过于自信的过失。(请同学下定义)即行为人预见到自己的行为可能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但轻信能够避免的心理态度。其特征是:(1)已经预见......(认识因素)(2)轻信能够避免(意志因素)如汽车司机刹车不灵

3、过于自信过失与疏忽大意过失的区别两者的区别在理论是很容易的,但在实践中如果没有行为的真实供述却是很难判定的:如对准两个小孩的中间射击;手球犯规“打油”,1.2米高。不过,不易区别也关系不大,因为都是过失犯罪,在量刑上是一样的。

4、过于自信的过失与间接故意的异同:(难点)同:1、二者都预见到的危害结果的可能发生;(实际上有些差别,过:在认识上认为危害结果可以避免;间:则没有这一层认识)

2、二者都不是希望危害结果的发生。异:(1)主观态度不同:过:不希望危害结果发生,并不是放任,只是过高估计了自己的能力或客观情况;间:既无不希望,也无希望,即放任。(2)客观表现不同:过:一般行为人在事前会采取一些预防措施,有的在事发当时会采取一些预防措施。间:一般不打算也没有采取任何措施。案例:

1、果园周围拉电网、挖沟、树警示。

2、立“生死状”比武。

3、责任田,坐在炸药上。

4、警察值勤回来,遇一人在大树下小便,问,不作声,跑,开枪。

5、失窃,醉酒撞门,喝问,警告,不作声,开枪,问伤着没有。(过失)

四、意外事件和不可抗力

1、意外事件和不可抗力的概念刑法第16条规定:“行为在客观上虽然造成了损害结果,但是不是出于故意或者过失,而是由于不能抗拒或者不能预见的原因所引起的,不是犯罪。”刑法理论上最早称这种情况为意外事件,后来称之为意外事件和不可抗力。

意外事件是指行为在客观上虽然造成了损害结果,但不是出于故意或者过失,而是由于不能预见的原因所引起的情况。

不可抗力是指行为虽然在客观上造成了损害结果,但不是出于故意或者过失,而是由于不能抗拒的原因所引起的情形。是否不能预见,也是要根据行为人综合情况予以考察。开始不能预见,但后来可以抗拒的仍应按犯罪处理。2、意外事件与疏忽大意的区别:同:*对危害结果的发生都没有预见*危害结果都已经发生了异:*疏:应当预见而没有预见*意:根本无法预见和抗拒(或预见了但不可抗拒,如果把两者都理解为意外事件)案例:

1、雨天甲上坡时叫坡上乙接枪滑倒致死。

2、抓蛇人。

3、深山砍树压死人。

4、便衣警察劝架被人打成重伤。

五、犯罪目的和犯罪动机

犯罪目的是行为人主观上要通过实施犯罪行为达到某种结果的心理态度。犯罪目的只存在于直接故意的犯罪中。有些罪要以特定的犯罪目的为构成要件。

犯罪动机就是刺激行为人实施犯罪行为以达到犯罪目的的内心起因。犯罪动机不影响定罪,但量刑时应当加以考虑。

六、行为人在法律上和事实上认识的错误(一)行为人在法律上认识的错误。即行为人对自己的行为在法律上是否构成犯罪或者是否应当受到怎样的处罚的不正确理解。这类错误不影响对行为人的定性和处罚。如:

1、把犯罪误认为不是犯罪,如吊打奸夫赌博

2、把不是犯罪误认为是犯罪,如与军人的配偶通奸

3、对法律上成立的罪名及应受的刑罚处罚发生误解如把杀人未遂误认为不成立故意杀人罪。

(二)行为人在事实上认识的错误。

1.客体的错误。即行为人意图侵犯一种客体而实际上侵犯了另一种客体。如盗窃正在使用的电缆。2.对象的错误。即行为人对所侵犯的对象在认识上发生误解。以故意杀人为例,有以下三种情况:*误甲为乙杀害,仍定故意杀人罪,不定两罪,如孪生兄弟;*误兽为人杀害,定杀人未遂如黑夜杀马*误人为兽杀害可能是意外事件,也可能是过失杀人如马路布下压人

3.行为实际性质的错误。即行为人对自己行为的实际性质发生误解。如“假想防卫”警察劝架视情况或意外事件或疏忽大意过失。4.工具的错误。即行为人对其选择的犯罪工具(或手段)的性质发生了误解。如:*误白糖为砒霜杀人未遂*误砒霜为白糖意外或过失。

5.因果关系的错误。即行为人对其所实施的行为和所造成的结果之间的因果关系的实际发展有错误的认识。*有因果关系误为没有因果关系企业领导不按规定购置消防设备有罪*没有因果关系误为有因果关系水果刀扎手臂心脏病而死*因果关系的发展出现行为人未曾预料的情况如本想伤害,结果刺到动脉流血过多死

6、打击错误本想杀甲,因偏差杀死了乙。只定一罪。

第九章正当行为

第一节正当行为概述

正当行为,有的亦称排除危害性的行为、阻却违法的行为,是指某一行为从形式上看符合某种犯罪的构成要件,但基于某种特殊的情况而实质上没有社会危害性,因而不成构成犯罪的行为。我国刑法规定的正当行为有两种,即正当防卫和紧急避险行为。正当行为的特征:(1)行为在形式上符合某一犯罪的构成;(2)行为在实质上没有社会危害性,因而不构成犯罪。

第二节正当防卫

一、正当防卫及其条件

正当防卫就是为了使国家、公共利益、本人或者他人的人身、财产和其他权利免受正在进行的不法侵害,而对不法侵害人造成未明显超过必要限度且未造成重大损害的行为。正当防卫是法律给予公民的一项权利,在某些时候也是公民在道义应尽的一项义务。但正当防卫是针对不法侵害人的人身而实施的,应当严格依法进行,不允许滥用,不得超过一定限度,必须符合一定的条件和。

正当防卫必须具备如下条件:

(一)存在着不法侵害行为的发生(起因条件)

“不法侵害”即对法律保护的国家、公共利益和公民的人身、财产和其他合法权益的侵害。*不法侵害通常是犯罪行为,但严重违反治安管理处罚条例的行为属之。*对合法行为不得防卫,如拘捕人犯、正当防卫、群众扭送。*不法侵害必须实际存在,而且具有紧迫性。如“假想防卫”则可能犯罪,如贪污犯罪。

(二)不法侵害行为必须是正在进行。(时间条件)

“正在进行”是指已经开始、尚未结束。但不能理解太死。如举刀杀人,掏枪杀人;抢劫财物后。

“结束”是指威胁已解除,被制服,丧失侵害能力,自动中止,实施终了

“超前防卫”或“事后防卫”称之为“防卫不适时”,不属正当防卫。如在家磨刀,弃棍而走均不得防卫。

(三)防卫行为必须是为了使合法权利免受不法侵害而实施的。目的条件*挑拨防卫*相互侵害行为*防护非法利益的行为*偶然防卫(四)防卫行为必须针对不法侵害者本人实施。(对象条件)*不要对侵害者亲属进行*共同犯罪可以对所有共同犯罪人防卫*利用动物侵害可以利用者防卫*对无刑事责任能力人不得防卫,特殊情况可算紧急避险。

(五)防卫行为不能明显超过必要的限度且造成重大损害。(限度条件)限度标准的主要观点有二:*必要说只要必要,就不存在防卫过当*相当说要求在手段、强度上大致相当,否则就是防卫过当。其实两种观点都有其合理的一面,也有不合理的一面,本人认为原则上还是要放宽一点,以鼓励人们进行正当防卫。

二、无限防卫权

所谓无限防卫权,也称特殊防卫权,是指公民有权对正在进行严重危及人身安全的暴力犯罪的行为人,采取防卫行为,造成其伤亡,而不负刑事责任。刑法规定,对正在进行行凶、杀人、抢劫、强奸、绑架以及其他严重危及人身安全的暴力犯罪,采取防卫行为,造成不法侵害人伤亡的,不属于防卫过当,不负刑事责任。这是我国刑法所确立的无限防卫原则。

三、防卫过当及其刑事责任

防卫过当,是指防卫行为明显超过必要限度且造成重大损害应当负刑事责任的行为。防卫过当的特征是:

1、行为在整体上具有防卫性质(限具备前四个条件)

2、防卫明显超过的必要的限度且造成重大损害。

3、防卫人在主观上对防卫过当有罪过。或故意,或过失。

“防卫过当”是一种特殊的犯罪形式,而不是一个独立的罪名。防卫过当构成犯罪的,应当根据其行为的主客观情况,依照刑法分则的有关条款来确定罪名,而不能笼统地定“防卫过当罪”防卫过当,应当负刑事责任,但是应当酌情减轻或者免除处罚。

第三节紧急避险

一、紧急避险及其条件

紧急避险就是为了使国家、公共利益、本人或者他人的人身和其他权利免受正在发生的危险,不得已而采取的损害另一较小合法权益的行为。

紧急避险必须具备的条件:

(一)必须是合法利益受到危险的威胁。(起因条件)“假想避险”可能要负责任。危险的来源有:*大自然的原因*人的不法侵害*动物的侵袭*人的生理原因。(二)危险必须是正在发生的。(时间条件)(三)必须是为了使合法利益免遭损害而实施的。(目的条件)如小偷撞窗而逃

(四)必须是在没有其他方法可以排除危险,即不得已的情况下实施。如船不驶入避风港。(五)避险行为是针对第三者实施。(对象条件)针对侵害者是正当防卫,针对本人是舍已为人。(六)避险行为不能超过必要的限度。刑法关于避免本人危险的规定,不适用于职务上、业务上负有特定责任的人。如医生必须治病,机长必须护机。但可以措取一些避险措施。

三、避险过当

避险过当,是指避险行为超过必要限度造成不应有损害的行为。构成避险过当,必须具备三个条件:

1、行为具有避险性质,即符合前五个条件。

2、行为人在客观上实施了超过必要限度造成不应有损害的行为。

3、行为人在主观上对避险过当行为具有罪过。避险行为超过必要限度造成不应有的危害的,是避险过当,应当负刑事责任,但是应当酌情减轻或者免除处罚。四、紧急避险与正当防卫的区别:

其一,危害来源不同。其二,损害对象不同。其三,实施条件不同。其四,限度标准不同。其五,主体限定不同。

第十章故意犯罪的停止形态

一、故意犯罪停止形态的概念

故意犯罪停止形态,是指故意犯罪(在其发生、发展和完成的)过程中,因主客观原因而停止下来的各种状态。犯罪形态包括两种类型:一是犯罪完成形态,即犯罪既遂形态;二是犯罪未完成形态,具体包括犯罪预备、犯罪未遂和犯罪中止三种形态。犯罪形态只存在直接故意犯罪过程中,而且不不所有的直接故意都存在这些形态。如举动犯就不存在未遂形态,情节犯就不存在预备和未遂形态。

犯罪形态与犯罪阶段是两个完全不同的概念。阶段是动态,一个实施终了的犯罪都可以划分为三个阶段,而不能说有三种形态,形态是静态。不同形态反映行为人的主观恶性和造成的危害程度不同,因而承担的责任也应不同,区分形态,有利于正确量刑。

二、犯罪既遂关于犯罪既遂,最早有“结果说”和“目的说”。然后有“犯罪构成说”

犯罪既遂,是指行为人故意实施的行为已经具备了某种犯罪构成的全部要件。该说认为确认犯罪是否既遂,既不能完全以是否达到了犯罪目的为依据,也不能完全以是否发生了预期的犯罪结果为依据,而应当以是否具备刑法分则具体条文规定的全部犯罪构成要件为依据。

根据犯罪构成客观要件的不同情况,犯罪既遂通常有下列几种形态:(一)结果犯。就是指不仅要有实施具体犯罪构成客观要件的行为,而且必须发生法定的危害结果,才构成既遂的犯罪。故意伤害罪盗窃罪等(二)行为犯。就是指只要实施法律规定的某种危害行为就构成既遂的犯罪。如强奸罪传播性病罪脱逃罪等

(三)危险犯。是指以行为人实施的危害行为造成法律规定的发生某种危害结果的危险状态作为既遂标志的犯罪。如放火罪破坏交通工具罪等(四)举动犯。也称即时犯,是指按照法律规定,行为人一着手犯罪实行行为即告犯罪完成和完全符合构成要件,从而构成既遂的犯罪。如参加恐怖组织罪,参加黑社会性质组织罪等。刑法分则规定的各种犯罪的刑事责任,是以犯罪既遂为标准的。因此,对既遂犯应当根据其所犯的罪,直接按照分则有关条文定罪判刑。

三、犯罪预备

犯罪预备是指犯罪分子为了实行犯罪,准备工具、创造条件,由于意志以外的原因而未着手实行犯罪,。其特征是:

1、实施了犯罪预备行为(与犯意表示的区别)(1)准备工具刀枪毒药万能钥匙等(2)制造条件:*准备犯罪手段*拟订犯罪计划*纪念共同犯*调查、跟踪被害人*窥测犯罪地点*排除犯罪障碍

2、未着手实行犯罪(与未遂的区别)

3、未着手实行犯罪是由于意志以外的原因(与中止的区别)对于预备犯,可以比照既遂犯从轻、减轻处罚或者免除处罚。

四、犯罪未遂

犯罪未遂,是指已经着手实行犯罪,由于犯罪分子意志以外的原因而没有得逞。其特征是:

1、犯罪分子已经着手实行犯罪。这是犯罪未遂与犯罪预备的重要区别。是否着手,应从以三个方面考虑:*行为是否直接逼近犯罪客体。如举刀掏枪*行为是否可以直接造成危害结果的发生。如投毒*行为能否明显反映犯罪意图。如撬门磨刀

2、犯罪未完成而停止下来。这是犯罪未遂与犯罪既遂的区别所在。*对结果犯而言就是没有出现危害结果*对行为犯而言就是行为没有达到一定和程度如脱逃未逃出监狱。*对危险犯而言就是行为没有造成法律规定的危险理论上好区别,实际中很难认定如盗窃保险柜观点有:*控制说*转移说*失控说*隐匿说本人赞同失控说如盗出的轮胎被他人拿走再如强奸犯发现被害人是熟人停止暴力犯罪中被害人的轻微反抗。

3、犯罪没有完成是由于犯罪分子意志以外的原因。这是犯罪未遂与犯罪中止的根本区别。原因有:*自身缺乏能力*工具不能*被害人的反抗(哭求除外)*第三人的阻止*自然界的原因*对客观事物的认识错误。要注意的是:是否意志以外的原因,不以实际情况为标准,而是以行为人的主观为标准如听到外面走路声,但实际并非来阻止,仍为未遂;反之,为中止。

#犯罪未遂的类型:

犯罪未遂的种类,可以按照不同的分类标准来划分:1.以犯罪行为是否实行终结为标准,可分为实行终了的未遂和未实行终了的未遂。2.以犯罪行为实际能否构成既遂为标准,可分为能犯未遂和不能犯未遂。对于未遂犯,可以比照既遂犯从轻或者减轻处罚。

五、犯罪中止

犯罪中止,是指在犯罪过程中,犯罪分子自动地停止犯罪或者自动有效地防止犯罪结果发生的行为。即有两种情况下的犯罪中止。1.自动停止犯罪的犯罪中止的特征:(1)时空性。必须发生在犯罪过程中。既可以发生在犯罪预备过程中,也可以发生在犯罪实行过程中。犯罪一旦既遂,就无所谓犯罪中止。如贪污后恢复原状或事后退赃。

(2)自动性。即出于犯罪分子自己的意志,自动停止犯罪。被迫中断罪不是犯罪中止。原因有:*真诚悔悟(良心发现,海盗与笛子)*出于对被害人同情(少女哭叫)*接受第三人劝告*突然畏惧法律的惩罚。(3)彻底性。必须彻底地停止犯罪。暂时不干,等待时机,都不是犯罪中止。*对于可以重复侵害行为的认定。

2.自动有效地防止犯罪结果发生的犯罪中止的特征:

自动有效地防止犯罪结果发生的犯罪中止,是指某些犯罪,行为人已经着手实行的犯罪行为可能造成但尚未造成犯罪既遂所要求的犯罪结果,而在这种情况下所成立的犯罪中止。这种犯罪中止的特征,除应具备前述普通类型的犯罪中止的三个特征之外,还要求它应再具备“有效性”的特征,即行为人还必须有效地防止了他已实施的犯罪的法定犯罪结果的发生,使犯罪未达既遂而停下来。*对服了假药无后果中止行为的认定。

“想为而不能为”

“能为而不为”犯罪中止可分为预备中止、未实行终了的中止和实行终了的中止。对于中止犯,没有造成损害的,应当免除处罚;造成损害的,应当减轻处罚。案例:盗窃财务科盖有印章的转账支票,购买电器,因星期天商场不进账,未提取到货,后经思想斗争,不再提货(既遂,支票就象人民币,随时可以换成钱物)正确认识自尊自信(引言)影响自尊心、自信心形成的因素正确认识自尊自信,掌握正确的尺度3、要自尊自信,不要自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